激光波长测量l
实验8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He-Ne激光波长
射光 2,光束1被动镜 M2 再次反射回并穿过 G1 到达 E; 光束 2 穿过补偿片 G2 后被定镜 M1 反射回,二次穿过 G2 到达 G1 并被底层膜反射到达 E;最后两束光是频率相同、 振动方向相同,光程差恒定即位相差恒 定的相干光,它们在相遇空间 E 产生干
2 θ
Hale Waihona Puke 涉条纹。由 M1反射回来的光波在分光板 G1的第二
咳嗽等;测量时动作要轻、缓,尽量使身体部位离开实验台面,以防震动;不能触摸光学元 件光学表面。
-
-可修编-
-
.
2、激光管两端的高压引线头是裸露的,且激光电源空载输出电压高达数千伏,要
警惕误触。
3、 测量过程中要防止回程误差。测量时,微调鼓轮只能沿一个方向转动(必须和大 手轮转动方向一致),否则全部测量数据无效,应重新测量。。
面上反射时,如同平面镜反射一样,使 M
1在 M2附近形成 M1的虚像 M1′,因而光
M2
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自 M2和 M1的反射相
当于自 M2和 M1′的反射。由此可见,在
迈克尔逊干涉仪中所产生的干涉与空气
薄膜(M2和 M1′之间所夹)所产生的干
涉是等效的。
当 M2和 M1′平行时(此时 M1和 M2严格 互相垂直),将观察到环形的等倾干涉条
由干涉明纹条件有 2dcosθk=kλ…… (2)(考虑到 θ 较小,)
(1)d、λ 一定时,若 θ = 0,光程差 δ = 2d 最大,即圆心所对应的干涉级次最高,从
圆心向外的干涉级次依次降低;
(2)k、λ 一定时,若 d 增大,θ 随之增大,可观察到干涉环纹从中心向外“涌出”,
干涉环纹逐渐变细,环纹半经逐渐变小;当 d 增大至光源相干长度一半时,干涉环纹
大学物理实验—用钢尺测量激光的波长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专业班级学号姓名记分用钢尺测量激光的波长(实验名称)实验目的:1. 学会用简单的生活器材探究物理规律2. 学习自己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实验,培养独立创新的能力3. 利用钢尺测出激光的波长实验原理:激光是一种方向性和单色性极好的光源,试验过程中首先将钢尺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使激光的一部分照射在钢尺的刻痕上,一部分反射到垂直于桌面的墙壁上。
这时通过微调激光的入射角度,则会在墙面上出现系列亮点S0,S1,S2,S3等。
这是因为激光在钢尺两刻痕之间的许多光滑面上均发生了反射,这些反射光线如果相位相同则会相互叠加而在墙面上形成亮斑。
原理如图1所示。
由于钢尺上有周期性排列的间隔为1mm的间隔,也就是钢尺的刻度,两刻度之间为表面光滑的钢面,可以较好的反射激光,而刻度由于表面为黑色而且不光滑,所以不能很好的反射激光,这样我们可以将钢尺看成一个反射光栅,而激光又是单色性、相干性非常好的光源,当激光打在钢尺的刻度上反射之后,就能够形成相应的衍射条纹。
具体的实验原理如下图所示:在图二A处放置一激光发生器,其发出的激光以接近90度的入射角照射在BB'上(BB'为钢尺上刻度与刻度之间的平滑面能够反射激光) ,由于BB`非常的小,其可以和激光的波长相比较,所以光束在反射的同时又发生衍射,当两束衍射光的相位相同时,则会相互叠加而加强,在光屏上形成亮斑;当两束衍射光相位相反时,则由于相互叠加而减弱,形成暗斑。
如图所示激光以跟平面成a角入射在光滑平面上,经过反射之后到达光屏,其光程差为:AB'P-ABP = DB '-D'B = d(cosa-cosβ)当光程差为零时,这时a=β,在光屏上出现的亮斑为入射光直接反射所得,其亮度也较大,当光程差恰好为波长的整数倍时两束衍射光的相位相同,在P点叠加增强,出现亮斑;而当光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则在光屏上出现暗斑。
在反射亮斑的上方还有许多的亮斑,分别对应着光程差为λ,2λ,3λ,4λ等。
测量光的波长和频率
测量光的波长和频率光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大多数人对于光的波长和频率了解甚少。
本文将深入探讨光的波长和频率的测量方法和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光的波长和频率的基本概念。
光的波长是指光波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用λ表示,可以用纳米或者其他长度单位来表示。
频率则是指单位时间内光波振动的次数,用ν表示,常用赫兹(Hz)来表示。
测量光的波长和频率有多种方法,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光栅光谱仪。
光栅光谱仪利用光栅的原理,可以将光分解成不同波长的光谱,然后通过光栅上的刻度来测量波长。
光栅光谱仪可以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实验和研究中。
除了光栅光谱仪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测量光波长和频率的方法。
例如,通过干涉实验测量光的波长。
干涉实验利用光的波动性和干涉现象来测量波长,其中著名的实验是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通过调整光源和双缝之间的距离,观察到干涉条纹的间距,并利用干涉条纹的公式来计算光波长。
除了测量波长,我们还可以通过光的频率来测量。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使用频谱分析仪。
频谱分析仪能够将复杂的光信号分解成其频率组成部分,并显示出频谱图。
从频谱图中可以读取出光的主要频率,并据此计算出光的波长。
测量光的波长和频率不仅在物理学和工程学方面有重要应用,还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
例如,在光通信领域,测量光波长和频率可以用于判断光纤传输的性能和信号的质量。
在医学领域,测量光的波长和频率可以用于光治疗、激光手术等生物医学应用。
此外,在光谱学和天文学中,测量光的波长和频率也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和探索宇宙。
总之,测量光的波长和频率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它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光的本质和性质有更深入的了解,还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光栅光谱仪、干涉实验和频谱分析仪等方法,我们可以准确测量光的波长和频率,并将这些数据应用于各个领域。
希望本文的阐述能让读者对测量光的波长和频率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帮助。
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He-Ne激光波长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 H e N e激光波长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s 和 s 距 离 条 纹 中 心 0 点 处 的 光 程 差 变 化 为 A 6 = 2 A d 。但在 实 际 操 作 中 , M 与 M 不 完 全 垂直, S 和 s : 的连 线 不完 全 平 行 于 导轨 方 向 , 这
文献标志码 : A D OI : 1 0 . 1 4 1 3 9 / j . c n k i . c n 2 2 - 1 2 2 8 . 2 0 1 4 . 0 6 . 0 3 4 中 图分 类 号 : 0 4 — 3 4
迈 克尔 逊 干 涉 实 验 是 物 理 实 验 中常 见 的测 量单 色光 波 长 的方 法 。但 在 实 际 测 量 中 , 经 常会 发 现用迈 克 尔逊干 涉仪 测得 的波 长值会 比真实值 偏 大一些 。这种误 差往 往被认 为是 由于数 干涉 环 条 纹变 化 的数 目不 精 确 而造 成 的 , 也 因此 而 忽 视 了该种 误差 产生 的更 深层 次 的原 因。测量 读数 误
条纹 中心 的偏移 量 , 减 小 系统误差 。
心的理想位置为 0 。而 s 的实际位置为 , 实际 条 纹 中心位 置为 0 。当 M: 移 动 的距 离 为 A d时 , S 移动 2 A d到 啦 置( 沿导轨方 向) , 条纹中心移 动到 0 位 置 。此 时 与条纹 中心 处 A k 个 条 纹 变化
设 M 和 M: 之 间 的距离 为 d , 则 s 和 S : 之 间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7 . 1 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互垂 直 , 点光 源 S 和 S :的 连线 经 过 观 察 屏 E上 的条 纹 中心 , 并且 S 。 S 应 当与 M 的移动方 向( 导
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光波的波长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光波的波长实验报告英文回答: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Experiment to Measure the Wavelength of Light Waves。
The 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is a device that uses interference to measure the wavelength of light waves. It was invented by Albert Michelson in 1881. Theinterferometer consists of two mirrors that are placed at a distance of L from each other. A beam of light is splitinto two beams, and each beam is reflected by one of the mirrors. The two beams are then recombined, and the interference pattern is observed.The wavelength of the light waves can be determined by measur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fringes in the interference patter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fringes is given by the following equation:```。
d = λ/2。
```。
where:d i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fringes。
λ is the wavelength of the light waves。
Procedure:1. Set up the Michelson interferometer.2. Align the mirrors so that the two beams of light are parallel.3. Adjust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mirrors until the interference pattern is observed.4. Measur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fringes in the interference pattern.5. Calculate the wavelength of the light waves using the equation above.Results:The wavelength of the light waves was determined to be 632.8 nm.Conclusion:The 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is a precise instrument that can be used to measure the wavelength of light waves. This experiment has demonstrated the use of the 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to measure the wavelength of a laser.中文回答: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光波波长实验报告。
氦氖激光波长的测定
迈克耳孙干涉仪的调节及氦氖激光波长的测定[实验目的]1、 掌握迈克耳孙干涉仪的调节和使用方法;2、 调节和观察迈克耳孙干涉仪产生的干涉图,以加深对各种干涉条纹特点的理解;3、 应用迈克耳孙干涉仪测定He-Ne 激光波长。
4、 观察等厚干涉。
[实验仪器]迈克耳孙干涉仪,He-Ne 激光器,多束激光源,带网格线的毛玻璃屏,扩束镜,台灯。
[实验原理]M 1和M 2时在相互垂直的两臂上放置的两个平面反射镜,其背面各有三个调节螺旋,用来调节镜面的方位;M 2是固定的,M 1由精密丝杆控制,可沿臂轴前后移动,其移动距离由转盘读出。
仪器前方粗动手轮分度值为10-2mm ,右手微动手轮的分度值为10-4mm ,可估读至10-5mm ,两个读数手轮属于涡轮杠杆传动系统。
在两臂轴相交处,有一与两臂轴各成45°的平行平面玻璃板P 1,且在P 1的第二平面上镀上半透膜,以便将入射光分成振幅近乎相等的反射光1和透射光2,故P 1板又称分光板。
P 2也是一平行平面玻璃板,与P 1平行放置,厚度和折射率与P 1相同。
由于它补偿了1和2之间附加的光程差,故称为补偿板。
从扩展光源S 射来的光,到达分光板P 1后被分成两部分。
反射光1在P 1处反射后向着M 1前进;透射光2透过P 1后向着M 2前进.这两列光波分别在M 1、M 2上反射后逆着各自的入射方向返回,最后都到达E 处.既然这两列光波来自光源上同一点O ,因而是相干光,在E 处的观察者能看到干涉图样。
由于从M 2返回的光线在分光板P 1的第二面上反射,使M 2在M l 附近形成一平行于M 1的虚像M'2,因而光在迈克耳孙干涉仪中自M 1和风的反射,相当于自M 1和M'2的反射.由此可见,在迈克耳孙干涉仪中所产生的干涉与厚度为d 的空气膜所产生的干涉是等效的。
测He-Ne 激光的波长:2λNd =∆,Nd∆⨯=2λ 式中:d ∆是M 1、M 2之间距离的变化量,N 为条纹的吞吐个数,λ为波长。
利用钢尺测量激光的波长实验报告
图 5-3
几种衍射图样
2、实验目的
1) 2)
了解光栅测波长的原理 用钢尺测量出激光的波长
3、实验原理
激光在现代科学技术与工程实践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在实际使用中, 一般都要预先知 道所用激光源的波长。因此,如何测定激光的波长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测量激光波 长需要用到非常精密的测量仪器,本实验却用分度值为 0.5mm 的普通钢尺来测量 600nm 左 右的激光的波长,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不可思议?这里巧妙地利用了光的波动性质, 它的测量 原理如图 5-4 所尺可以用木尺或塑料尺代替吗?可以用本实验的方法测量手电筒光 的波长吗?为什么?
2) 3)
实验中激光束对钢尺的夹角约为 2°左右,能不能取得更大或更小些?为什么? 如果选择钢尺的最小刻度为 1mm 刻痕线再次做上述实验,观察到的亮点有何变化?结 果有无变化?并说明理由。
图 5-4 激光在钢尺上的衍射
将钢尺固定在桌上,让一束激光以入射角接近 90°(不小于 88°)的方向照射到钢尺 的端部,其中一部分激光直接照射到观察屏,形成亮斑—S0,其余激光从钢尺表面反射到屏 上. 在观察屏上除了与—S0 对称的 S0 点有反射亮斑外, 在 S0 上面还可以看到一系列亮斑 S1、 S2、S3、S4„„。这是因为,钢尺上有刻痕的地方对入射光不反射,而光在两刻痕间的许多光 滑面上反射 (刻痕的间距是 0.5mm) 。 这些反射光如果相位相同, 则它们会相互叠加而加强, 形成亮斑,否则会相互减弱。由此可见,此时钢尺的作用就类似反射光栅,其刻痕的间距就 等同于光栅常数。 如图 5-5 所示,激光器 A 点发出的光线经由钢尺上相邻光滑面 B、B’的反射到达观察 屏上的 C。其光程差为
钢尺前端至白板的距离 L= 各长度测量值(mm)
迈克耳孙干涉仪测 He-Ne 激光的波长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姓名:;学号;班级;教师________;信箱号:______预约时间:第_____周、星期_____、第_____~ _____节;座位号:_______预习操作实验报告总分教师签字一、实验名称迈克耳孙干涉仪测H e-Ne 激光的波长二、实验目的(1)了解迈克耳孙干涉仪的结构原理和调节方法.(2)观察等倾干涉、等厚干涉等干涉现象.(3)利用迈克耳孙干涉仪测定He-Ne 激光的波长.三、实验原理(基本原理概述、重要公式、简要推导过程、重要图形等;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与总结,不可照抄教材)迈克耳孙干涉仪的光路原理如图2.10.1 所示. S 为光源,A 为半镀银玻璃板(使照在上面的光线既能反射又能透射,而这两部分光的强度又大致相等),C、D 为平面反射镜.光源S 发出的He-Ne 激光经会聚透镜L扩束后,射向A 板. 在半镀银面上分成两束光:光束(1)受半镀银面反射射向C 镜,光束(2)透过半镀银面射向D 镜. 两束光按原路返回后射向观察者e(或接收屏)并在此相遇而发生干涉. 由C、D 镜所引起的干涉,显然与C、D' 之间由空气层所引起的干涉等效B 为对于观察者来说显然与C、D' 之间由空气层所引起的干涉等效,因此在考虑干涉时,C、D' 镜之间的空气层就成为其主要部分. 本仪器设计的优点也就在于D' 不是实物,因而可以任意改变C、D' 之间的距离—— D' 可以在C 镜的前面、1后面,也可以使它们完全重叠或相交.氦氖激光器发射的激光单色性很好,它的 632.81nm 的谱线的Δλ 只有107~10 4 nm,它的相干长度从几米到几千米. 而普通的钠光灯、汞灯的Δλ 均为零点几纳米,相干长度只有 1~2cm. 白炽灯发射的光的Δλ ≈ λ,相干长度为波长的数量级,所以只能看到级数很小的彩色条纹.四、实验内容和步骤(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与总结,不可照抄教)1. 等倾干涉测定 He-Ne 激光的波长(1) 点燃 He-Ne 激光器(注意安全,勿用眼睛直视激光,也勿用手接触 He-Ne 激光管两端高压夹头),将其输出的红色激光入射到迈克耳孙干涉仪的 A 板上,在 A 板对面墙壁(或激光器的右端面)上找到 D 镜和 C 镜的两个反射点(最亮的),并调节 C、D 镜后面的螺钉使其同时进入激光出射孔.(2) 观察光屏,进一步调节 C、D 镜后面的螺钉和精细调节螺丝 E、F,使激光的两个反射点(最亮的)严格地重合. 然后在光源至 A 板之间加上扩束透镜 L(注意等高、共轴)使其 He-Ne 激光均匀照亮 A 板,则此时可以在光屏 e 处看到等倾干涉条纹——一系列同心圆环.(3) 微动 D 镜下方的拉紧螺丝 F 或 E,将干涉圆环的中心调至光屏的正中,然后持续同向转动鼓轮H直到看见圆环从中央连续稳定地“冒出”或“吞没”. 此时记下初始坐标(第零个环).(4)继续同向转动小鼓轮 H,观察屏上冒出或吞没的圆环个数(测量时以中心亮斑或暗斑为参考,转动小鼓轮,中心亮斑或暗斑必须变化到同样大小时计数一次). 每冒出或吞没 50 个干涉圆环读取一个活动平面镜移动的坐标 d,并填入数据记录表格中.五、数据记录1.实验仪器(记录实验中所用仪器的名称、型号、精度等级等参数)SM-100 型迈克耳孙干涉仪、He-Ne 激光器、扩束2.原始数据记录(原始数据表格只需要画出与数据记录有关的部分,禁止用铅笔记录数据,伪造、抄袭数据按作弊处理,该实验计零分)2六、实验数据整理及数据处理(★需画表格,重新将原始数据整理、誊写一遍,在原始数据记录项中直接进行数据处理的视为无效。
激光尺原理
激光尺原理
激光尺原理是利用激光干涉测量的一种高精度长度测量仪器。
激光尺主要由激光发射器、角反射镜和探测器三个部分组成。
激光尺的原理基于激光干涉测量技术,其中激光发射器发射出一束激光经过角反射镜反射后被探测器接收。
激光发射器产生的激光是单色、单向且相干的光线,因此可以形成干涉条纹。
角反射镜是一个具有高度精密表面的镜子,可以将激光完全反射,并且不改变激光的波长和束流方向。
探测器用于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在激光尺工作时,激光发射器将激光束射向角反射镜,在角反射镜表面产生一个干涉点,即反射点。
当目标表面距离角反射镜不同时,反射点位置也会发生改变。
干涉点的位置变化会引起激光信号的相位差发生变化。
探测器接收到反射激光信号后,通过光电转换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并经过一系列信号处理后得到测量结果。
激光尺的测量原理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表示:
L = λ(N + φ/2π)
其中,L是目标表面到角反射镜的距离,λ是激光的波长,N
是完整的周期数,φ是激光信号的相位误差。
由于N是整数,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平均周期数和相位误差来得到目标表面到角反射镜的距离。
激光尺具有高分辨率、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特点,可以应用于
许多需要精确测量长度的场合。
激光尺在机械制造、精密加工、三坐标测量、光学器件校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综上所述,激光尺利用激光干涉测量原理进行长度测量,通过测量激光信号的相位差以及平均周期数来计算目标表面到角反射镜的距离。
激光尺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和高可靠性的特点,在许多应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HeNe激光波长
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HeNe激光波长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通过两束光之间的干涉来测量光源波长的仪器。
它由一个光源、一个分束器、一个反射器和一个反射镜组成。
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光经过分束器后,被分成两条路径,一条路径经过反射器,另一条路径直接反射。
两条光线重新相遇后形成干涉图样,可以用来测量光源的波长。
当两束光线相遇时,它们会产生干涉图样。
当光程差ΔL等于光波长λ的整数倍时,相干波面会重合,于是会发生加强干涉。
反之,当光程差ΔL等于λ的半整数倍时,波面将是“反向”的,在两条光线的重合处相互抵消,造成干涉的减弱。
这些不同的干涉图样,可以通过旋转反射镜来转换相对位置。
将两条光线发射到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反射器上,并激发HeNe激光的产生。
通过测量最大干涉峰之间的距离,可以得到HeNe激光的波长。
实验步骤:1. 将反射镜置于一个固定位置,并将反射器置于干涉仪中间。
2. 打开激光器,调节输出功率,使其达到一个合适的值。
3. 在干涉仪上观察到干涉条纹,调节反射镜,使干涉峰最大化。
4. 通过测量最大干涉峰之间的距离来计算HeNe激光的波长。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测量结果,最大干涉峰之间的距离为L=60.3±0.2 cm。
根据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公式,考虑到干涉仪中的光程差为ΔL=2L,因此可以计算出HeNe激光的波长:λ=2ΔL/m=2L/m=0.603/1=0.603 μm其中,m是前面提到的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
因此,该HeNe激光的波长为0.603 μm。
这个结果与该激光器的标称波长0.632 μm相比相差较大。
这个偏差可能是由于其他因素造成的,比如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成功地测量了HeNe激光的波长,并检验了干涉仪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该实验结果表明,该HeNe激光的波长为0.603 μm,与标称波长的偏差比较大。
激光雷达 波长
激光雷达波长激光雷达(LADAR)是一种多功能的精密测量技术,可以测量物体的距离、形状和运动特性等。
它的特点之一是操作原理的灵活性,它可以使用激光脉冲来发射脉冲信号,发出的脉冲通过波长可以反射出物体的位置。
激光雷达波长是指激光雷达使用的激光波长。
波长越短,抗干扰能力越强,激光雷达的测量精度也越高。
例如,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VLC)采用的是800nm以下的短波长,从而可以获得更精确的测量结果。
另一方面,激光雷达还可以使用更长、更宽的波长,这样可以在不论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根据激光雷达使用的激光波长不同,可以将激光雷达分为四类:红外线激光雷达(Infrared Laser Radar,简称ILR)、近红外线激光雷达(Near Infrared Laser Radar,简称NIRL)、可见光激光雷达(Visible Light Laser Radar,简称VLLR)以及紫外线激光雷达(Ultraviolet Laser Radar,简称ULLR)。
红外线激光雷达是采用8~15um的长波长红外线(LWIR)的激光雷达,其优势是辐射距离较远,而且可以用于研究大型物体的外形和运动特性。
近红外线激光雷达是采用8~4um的中波长红外线(MWIR)的激光雷达,它的优势是可以较高的精度测量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可见光激光雷达则采用800nm以下的短波长可见光,它的优势是能够较快、较准确地测量物体的位置变化。
最后,紫外线激光雷达采用200~400nm的非常短的紫外线,它的优势是抗干扰性能较强,不易受到电磁干扰。
激光雷达的激光波长在不同的测量任务中都有不同的优势,所以根据特定的测量任务,应当选择合适的激光波长来获得最优的测量结果。
激光雷达的波长也取决于具体的雷达系统,不同的雷达系统采用的波长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总之,激光雷达波长是一种多功能的精密测量技术。
它可以使用红外线、近红外线、可见光或紫外线等不同的激光波长,在不同的应用领域中都有不同的优势。
测量光的波长的实验步骤
测量光的波长的实验步骤
测量光的波长可以采用双缝干涉实验的方法。
下面是一种基本的实验步骤:
1. 准备材料:双缝装置、光源(如激光)、屏幕(可以是白色墙壁或白底板)和测量工具(如尺子或显微镜)。
2. 将双缝装置安装在光源和屏幕之间,确保双缝的间距和缝宽已知。
3. 打开光源,使光通过双缝射到屏幕上。
4. 在屏幕上观察到干涉条纹后,测量相邻两条纹的距离(例如测量从亮纹到亮纹之间或暗纹到暗纹之间的距离)。
5. 根据干涉条纹的特征,可以使用干涉公式(如Young's双缝干涉公式)计算波长。
公式如下:
λ= (y * d) / L
其中,λ表示波长,y 表示相邻两条纹之间的距离,d 表示双缝的间距,L 表示屏幕到双缝的距离。
6. 重复实验多次,取多组数据后求平均值,以提高测量精度。
注意事项:
- 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双缝的间距和缝宽不变,并尽可能消除外部光源对干涉实验的干扰。
- 在实验室环境中,可以使用更精确的仪器(如光学仪器、干涉仪或光谱仪)来测量波长。
法布里-珀罗(Fabry-Perot)干涉仪测量光波波长 (3)
实验题目:法布里-珀罗(Fabry -Perot)干涉仪测量光波波长
实验内容:测量激光的波长。
1、按照理论,当干涉环由暗变亮时,共振腔长度d 的变化量为半
个光波波长,故只要测量一定数量的干涉环的吞吐数n 和共振腔长度d 的改变量,即可根据公式d n n =•2
λ求出激光波长。
2、实验时要求测量干涉环吞吐50圈时,共振腔长度d 的改变量,
求出波长,注意:杠杆比为l :20。
3、重复测量6次,计算平均值和误差。
氦氖激光器波长的理论值
为632.8nm 。
数据处理:原始数据附于(PB06210493 张绍练)的实验报告中,在此仅分析数据
6次共振腔长度d 的长度分别为0.298,0.291,0.309,0.302,0.302,0.298 mm(吞吐50圈) 从而,换算为光波长为
,求得光波长为
596,582,618,604,604,596nm
=600nm,
11.93nm
U==2.57×=12.52nm =600±12.52nm
思考题:F-P 干涉仪的优点在于其干涉条纹很细,有可能更精密地测定确切位置,可
用来测量波长差非常小的两条光谱线的波长差;另外,若入射光为包含许多波长的连续光谱,F-P 干涉仪可以使只满足投射光干涉极强条件的波长的光波穿过,其他波长将被反射,起到滤光的作用,将连续光谱变成一些谱宽很窄的分立光谱,可以大大提高透射光的单色性。
普通物理实验(光学实验)--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激光波长实验操作要点
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激光波长实验操作技能要点:1.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状态调节要领,熟悉调节步骤,能正确读数。
●迈克尔逊干涉仪状态调节要领:调节平面镜M2与M1,使满足相干条件的二束光产生干涉,在观察屏能看到干涉条纹。
●迈克尔逊干涉仪调节步骤:点亮He-Ne激光器,使激光束大致垂直于M2。
↓转动粗动手轮,将移动镜M1的位置置于机体侧面标尺所示约32mm处。
↓将扩束镜(一片毛玻璃)移出光路,在E处观察屏可看到两排激光光斑,仔细调节M1与M2背面的三只螺钉,使两排中两个最亮的光斑严格重合,则M2'与M1就互相平行了。
↓将扩束镜移入光路,即可在屏上观察到干涉条纹,再轻轻调节M2后的微调螺钉,使出现的圆条纹中心处于观察屏中心。
↓转动粗动手轮和微动手轮,使M1在导轨上移动,即可观察到干涉条纹的“吞”、“吐”条纹随程差的改变而变化的情况。
●正确读取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数据1.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定位标尺构造原理类似于螺旋测微器,读数由主标尺,手轮和微动鼓轮副标尺组成,动镜移动的最小读数0.0001mm。
2.在读数与测量时要注意以下两点:●转动微动鼓轮时,手轮随着转动,但转动手轮时,鼓轮并不随着转动。
因此在读数前应先调整零点(具体方法参阅实验讲义)。
●为了使测量结果正确,必须避免引入空程,即:在调整好零点后,应将鼓轮按原方向转几圈,直到干涉条纹开始移动以后,才可开始读数测量。
2.测量He-Ne激光的波长●调出干涉圆条纹,单向缓慢转动微调手轮移动M1,将干涉环中心调至最暗(或最亮),记下此时M1的位置,继续转动微调手轮,当条纹“吞进”或“吐出”变化数为m时,再记下M1的位置,设M1位置的变化数为ΔL,则根据双光束干涉原理,测得He-Ne 激光的波长为:λ= 2ΔL / m。
●测量时,m的总数要不少于500条,可每累进100条时读取一次数据。
实验八 用光栅测He-Ne激光波长
实验三用光栅测 He-Ne 激光波长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光的衍射和光栅分光作用基本原理的理解; 2.学会用透射光栅测定光波的波长及光栅常数; 3.学会利用透射光栅演示复色光谱。
二、实验仪器 He-Ne 激光,光栅,光具座。
三、实验原理图 1 激光衍射示意图,θ 为衍射角 光栅上每厘米长度上含狭缝 3000 条以上,a 为缝宽,b 为缝距,令 d=a+b,称 为光 栅常数,利用波长为 λ 的单色平行光线垂直投射于光栅上,到达光栅表面的平面光波是 同 位相的, 它们被狭缝衍射后会聚在光屏上形成衍射图样, 如图 1 所示。
如果衍射角满足光 栅 方程:Kλ=dsinθ(K=0,± 1,±2……)通过测定 θ,即可算出波长值。
四、实验方法 a、在光具座上调节光栅与光屏至等高,分别用 He-Ne 激光器和 半导体激光作光源。
b、调节光栅使其与入射激光平行(以反射光与入射光重合为标准)。
c、调整光屏至光栅的距离 D,测量 10 组数据。
d、计算波长 e、求百分误差 计算 λ=± d/k sin(arctg L/D) (d=1/6000cm,k=1)X % ( 标准 ) / 标准 100%五、测量结果 改变 D 值 10 次(由 3.3cm 至 13cm),测量 L 值(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计算 λ,并 求百分误差。
要求自绘表格,并作相应的误差处理。
六、讨论 能否用半导体激光能替代 He-Ne 激光进行“光栅测波长”的实验? 半导体激光波长在 6300A° -6500A° 之间,而没有一个标准值,故不能证明半导体激光的精确 度高于 He-Ne 激光,因此,在精密的科研工作中不宜使用半导体激光,而实验室运用半导 体激光则有显著优势,两种激光器的对比见表。
①He-Ne 激光的波长平均值为(λ 1+λ 2+……λ n)/n=6393.6(A°)标准值为 6328A° 故百分误差 X%=|6393.6-6328|/6328×100%=1.04%②半导体激光的波长平均值为(λ 1+λ 2+……λ n)/n=6366.4(A°) 半导体激光公认值在 6300A°-6500A°之间: 取其下限 6300A°时,X%=|6366.4-6300|/6300×100%=1.05%; 取其上限 6500A°时,X%=|6366.4-6500|/6500×100%=4.1 0% 当 λ =6366.4 时,百分误差最小。
实验40-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氦氖激光器波长
实验40 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氦氖激光器波长一、实验目的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及调整方法,并用它测光波波长2.通过实验观察等倾干涉现象二、实验仪器氦氖激光器、迈克尔逊干涉仪(250nm)、透镜、毛玻璃等。
迈克尔逊干涉仪外形如图一所示。
其中反射镜M1是固定的,M2可以在导轨上前后移动,以改变光程差。
反射镜M2的移动采用蜗轮蜗杆传动系统,转动粗调手轮(2)可以实现粗调。
M2移动距离的毫米数可在机体侧面的毫米刻度尺(5)上读得。
通过读数窗口,在刻度盘(3)上可读到0.01mm;转动微调手轮(1)可实现微调,微调手轮的分度值为1×10-4mm。
可估读到10-5mm。
M1、M2背面各有3个螺钉可以用来粗调M1和M2的倾度,倾度的微调是通过调节水平微调(15)和竖直微调螺丝(16)来实现的。
图一图二三、实验原理1.仪器基本原理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和结构如图二所示。
M1、M2是一对精密磨光的平面反射镜。
P1、P2是厚度和折射率都完全相同的一对平行玻璃板,与M1、M2均成45°角。
P1的一个表面镀有半反半透膜,使射到其上的光线分为光强度差不多相等的反射光和透射光;P1称为分光板。
当光照到P1上时,在半透膜上分成相互垂直的两束光,透射光(1)射到M1,经M1反射后,透过P2,在P1的半透膜上反射后射向E;反射光(2)射到M2,经M2反射后,透过P1射向E。
由于光线(2)前后共通过P1三次,而光线(1)只通过P1一次,有了P2,它们在玻璃中的光程便相等了,于是计算这两束光的光程差时,只需计算两束光在空气中的光程差就可以了,所以P 2称为补偿板。
当观察者从E 处向P 1看去时,除直接看到M 2外还看到M 1的像M 1ˊ。
于是(1)、(2)两束光如同从M 2与M 1ˊ反射来的,因此迈克尔逊干涉仪中所产生的干涉和M 1´~M 2间“形成”的空气薄膜的干涉等效。
2.干涉条纹的图样本实验用He-Ne 激光器作为光源(见图三),激光S 射向迈克尔逊干涉仪,点光源经平面镜M 1、M 2反射后,相当于由两个点光源S 1ˊ和S 2ˊ发出的相干光束。
十九迈克尔逊干涉仪测He-Ne激光的波长
实验十 迈克尔逊干涉仪测He-Ne 激光的波长迈克尔逊干涉仪是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合作设计制作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
它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光的干涉,可以用来观察光的等倾、等厚和多光束干涉现象,测定单色光的波长和光源的相干长度等。
在近代物理和计量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
【实验目的】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特点,学会调整和使用。
2.学习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单色光波长及薄玻璃片厚度的方法。
【实验仪器】WSM-100型迈克尔逊干涉仪,HNL -55700型H e -N e 激光器、扩束镜,白赤灯,毛玻璃片,光具座,薄玻璃片。
【实验原理】迈克尔逊干涉仪工作原理:如图10-1所示。
在图中S 为光源,G 1是分束板,G 1的一面镀有半反射膜,使照在上面的光线一半反射另一半透射。
G 2是补偿板,M 1、M 2为平面反射镜。
光源H e -N e 激光器S 发出的光经会聚透镜L 扩束后,射入G 1板,在半反射面上分成两束光:光束(1)经G 1板内部折向M 1镜,经M 1反射后返回,再次穿过G 1板,到达屏E ;光束(2)透过半反射面,穿过补偿板G 2射向M 2镜,经M 2反射后,再次穿过G 2,由G 1下表面反射到达屏E 。
两束光相遇发生干涉。
补偿板G 2的材料和厚度都和G 1板相同,并且与G 1板平行放置。
考虑到光束(1)两次穿过玻璃板,G 2的作用是使光束(2)也两次经过玻璃板,从而使两光路条件完全相同,这样,可以认为干涉现象仅仅是由于M 1镜与M 2镜之间的相对位置引起的。
为清楚起见,光路可简化为图10-2所示,观察者自E 处向G 1板看去,透过G 1板,除直接看到M 1镜之外,还可以看到M 2镜在G 1板的反射像M 2',M 1镜与M 2'构成空气薄膜。
事实上M 1、M 2镜所引起的干涉,与M 1、M 2'之间的空气层所引起的干涉等效。
1.干涉法测光波波长原理: 考虑M 1、M 2'完全平行,相距d 时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长久以来,人们都一直在进行着与光有关的研究以及应用。
人类都还没有形成文明的时候,由于人类掌握了火源的获取,我们将火光用于照明。
再在之后一两千年时间里,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制造玻璃的工艺的产生,以及人们对于光的反射和渐渐地一系列的简易的光学器件,如凹凸面镜、眼镜、透镜。
然而还是没人知道管到底是什么。
非常自然地,人开始对于光的本质产生了好奇。
对光本质的研究道路是十分曲折的,我们走了很多的弯路,犯过错误。
我国古代对于一些光学现象就有详细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在墨翟(公元前468-376年)所著的《墨经》中就有关于光的直线传播和在镜面上的反射现象的记载。
而目前为止可以考证的最早的关于光学的系统著作《光学》出自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欧几里得(公元前330-275年)之手。
而也就从这开始,我们终于对光学有了系统的研究。
受限于研究手段,在之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光的研究进度十分缓慢。
一直到进入被称为“科学的世纪”的十七世纪,光学理论研究终于迎来了飞跃。
作为新哲学创立者之一的笛卡尔根据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系统地阐述他对于光本质地见解。
其中他就认为光本质上就是一种压力,而这个力传播媒介就是完全弹性地、充满整个空间的以太,他解释说光之所以由颜色差异就是因为各色光所在媒介中粒子做转动运动时的速率不同。
而几乎就是在同一时期,1621年斯涅尔(1591-1626年)从实验室中带来了著名的折射定律。
二十六年后,费马(1601-1665年)提出了最小时间原理——光永远沿一条路线行进,并且是用时最短的路线,而后他在这个原理上假设不同介质对光的阻力就使其变为定律。
而正是这两个定律将光学研究带入几何光学时代。
在1666年牛顿用三棱镜进行了著名的色散实验,由此揭开了物质颜色之谜,说明了物质表现出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物质不同颜色反射率以及折射率不同。
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肯定了光的粒子性。
而同时期的一个荷兰人惠更斯(1629-1695年)提出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光是一种波,在“以太”中传播。
因为牛顿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他的波动假说并没有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
整个十八世纪,光学的发展近乎停滞。
但是随着干涉、衍射等波动现象的出现,光学又向物理光学阶段进发。
1801年英国人托马斯·杨(1773-1829年)进行了“物理最美实验”之一的双缝干涉实验。
杨用光源照射间距极小的两条缝,从而获得了来自同一波列的两束偏振光,产生明显的干涉现象。
然后利用几何关系,计算光程差,最后人类第一次测出了光的波长。
1807年杨在他的论文中详细记述了双缝干涉实验,写道“比较各次实验,看来空气中极红端的波的宽度约为三万六千分之一英寸。
”他所测得的“波的宽度”与现代精确测量值近似相等。
它证明了光是以波动形式存在,也就推翻了牛顿所想象的光颗粒,为波动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之后,一个法国人菲涅尔(1788-1827年)对惠更斯地理论进行了补充,提出惠更斯—菲涅尔原理,成功解释了光衍射现象。
另一个法国人马吕斯(1775-1812年)发现了光的偏振现象。
至此波动光学的研究已经基本完成。
1845年,法拉第(1804-1891年)发现光的偏振面在强磁场下的旋转行为。
而后麦克斯韦(1831-1879年)在提出他最著名的麦克斯韦方程之后,成功预言了光就是一种电磁波。
德国人赫兹(1857-1894年)则是在实验上证明了电磁效应。
至此,光学也就正式地步入了物理光学。
1896年,洛伦兹(1853-1928年)创立电子论。
同年塞曼(1865-1943年)发现了塞曼效应。
基于干涉现象李普曼(1845-1921年)发明了照片重现彩色技术。
物理光学整一个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将光学与电磁学结合在了一起。
到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光学的研究深入道路光的发生以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围观机制中,开始了量子光学时代。
先是普朗克(1858-1947年)于1900年提出著名的黑体辐射理论并提出了能量量子化概念;再在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概念,指出光具有波粒二相性;最后德布罗意(1892-1987年)将波粒二相性推广到一切物质,提出物质波概念。
人们对光的认识就再也不单单只是波或者光子。
光学也开始出现很多的分支——激光光学、光学全息、光纤光学、光学计算、傅里叶光学、集成光学等等。
而在这之中光学最伟大的发明非激光莫属。
它起源于爱因斯坦在1916年发表的《辐射的量子理论》。
他在里面开创性地提出了辐射存在两种形式——自发辐射、受激辐射。
第一束激光则是1960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休斯实验室地科学家梅曼获得的,中间相隔了四十多年。
其实爱因斯坦提出受激辐射时根本没有想到将其用于光放大。
所谓受激辐射就是指处于高能级的物质粒子受到一个能量等于两能级之间能量差的光子的作用,将会转变到低能级,同时产生第二个光子并与第一个光子同时发射处来的过程。
根据波尔兹曼分布,平衡状态下高能级粒子书总是低于低能级粒子数,利用受激辐射实现光放大完全不可能。
那么真正有人涉及到光放大是在1933年,当在研究反常色散问题的过程中。
1964年至今,有11个诺贝尔物理学奖与激光有关。
它极好的相干性、方向性、单色性使得我们可以更精密的研究,利用激光对粒子的作用,我们可以创造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为我们提供研究极端情况下的物质物理性质的可能。
而激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是数不胜数。
生活、科研中中有激光手术刀、激光切割、激光光刻、激光焊接、激光测距仪等等;军事上有激光炸弹、激光雷达、激光枪、激光炮等。
可以这么说,没有激光,我们的生活绝对没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实验就是要求测量激光的波长。
现在我们测量波长的方法早已不是双缝干涉的那套实验装置,而是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或是衍射光栅更精准地测量波长。
本实验中我们就会用到衍射光栅测量地原理。
而衍射与干涉地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若干相干在屏上产生明暗条纹。
那么具体计算波长过程也就与托马斯·杨的实验大同小异。
二、正文部分2.1实验目的(1)了解光栅测量波长的原理;(2)学会自主设计并实施实验;2.2实验原理激光已经在现代科学研究以及众多工程实践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而在我们实际应用激光的过程,往就需要事先知道激光的波长,那么就需要测定已有激光器发射出的激光的波长。
一般现在测量激光波长时,我们会运用一些高精度的测量仪器,但本实验旨在运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实验材料进行测量。
实验设计要求中特别提到利用带刻度的钢尺形成的光栅来完成。
然而我们小组发现利用手机屏幕中自带的反射光栅会有更加明显的衍射图案出现。
同时我们考虑到在寝室进行实验场地宽度有限,最后选择运用智能手机屏幕中的光栅代替钢尺进行实验。
本实验中利用的就是光的波动性测量激光的波长。
图2.1 激光在手机屏幕上的衍射图2.1所示,激光器发射激光入射到手机屏幕上,由于手机屏幕上的反射光栅,反射后在屏上形成了衍射条纹。
在屏上除了S 0点有反射亮斑外,还可看到一系列亮斑S 1、S 2、S 3、S 4。
这是因为手机屏幕实际是由一个个分立的方形反射平面构成的,平面与平面之间的缝隙不反光,而相邻的平面就会反光(每个平面的边长为d )。
而这些反射光如果相位相同,就会相互叠加而加强,形成亮斑;反之,相位相差π,就会相互抵消。
此时我们就是将手机屏幕看作一个反射光栅,而d 就等同于其光栅常数。
如图2.2所示,从光源某一点A 发出而在相邻光滑面B 、B'反射的光,到达屏上C 点时所经过的路程差为ABC -AB C DB -BD d(cos -cos )∆αβ'=== (1)若光程差Δ=nλ(n =0,1,2,3…),即此时反射光的相位相同,在屏C 上就有亮斑;恰好等于0或者波长的整数倍,这些反射光的相位相同,屏上就会出现亮斑。
在α=β处△=0时,我们就会看到S 0处的亮斑;而 S 1、S 2、S 3、S 4…则对应△=nλ(i=1,2,3,…),则我们就可以得出1d cos()αβλ-= (2) 2d cos()2αβλ-= (3) 3d cos()3αβλ-= (4)……下面进行d 的求解。
根据我们所选取的手机型号,我们知道屏幕尺寸为5.2英寸,屏幕斜对角线长度为5.2英寸。
我通过单位换算,得出斜边长度为13.208cm 。
其分辨率为1080P ,即有1980×1080个像素点,而像素点的边长就是相邻平面间距d 。
所以由勾股定理有222(1980d )(1080d )13.208+= (5)于是解得d =5.856×10-5m 。
在知道d 的值之后,我们只要测得α,βn (n =1,2,3…)即可求出波长λ。
图2.2光程差的测量在实验中,手机屏幕与屏始终保持垂直,则β,h 与L 之间满足htan Lβ=(6) 其中L 为入射点到屏的距离,量出各个亮斑到O 点的距离h ,O 点激光将在下面的步骤实验过程中给出。
可求得β,对应亮斑S 0的β即为α。
·联立上面各式可求得λ的通式为]//[22202nn h L L h L L nd+-+=λ (7)2.3实验仪器小型激光笔一支,智能手机一部,卷尺一把,A4白纸若干张,刻度尺一把,胶带一卷,剪刀一把。
2.4注意事项激光的单色性以及方向性极好,具有极高的能量,直接照射眼睛会对造成伤害。
所以在使用激光器的过程中,要时刻警惕,以防激光射到人眼。
2.5实验内容①:使用胶布将白纸固定在墙上作为观测屏。
②:将手机水平放置在平台上,用激光笔以小角度入射手机屏,调整远近,使观测到的现象最明显。
由于空间有限,我们采用垫书的方式调整高度,使其清晰成像在白纸上。
③当激光以0度角入射时,在白纸上的点记为o 点,为方便读数,我们以该点为原点,在白纸上标注刻度。
④在手机屏幕上绑一圈透明胶带以保证每次从同一点入射,测量入射点到屏的距离L 。
⑤用激光笔以较小角度入射手机屏幕,用手机拍下激光在屏幕上的图像(由于手的抖动,难以即时记录数据,我们采用了拍照的方式,由于已经标注刻度,我们组可以在实验后去读取数据)⑥略微改变入射角度,重复做多次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不得移动手机或者基座,如果改变则需重复以上步骤重新实验⑦读取拍下照片上的实验数据,舍弃读数不明显的图片。
读数后,将其记录下来。
表2.1d=5.856×10-5mL=990mm2.7数据处理①计算波长λ根据表2.1的数据再根据式(2)、(3)、(4)……计算出对应的整倍波长数注:表格中E-07表示107-⨯再取平均值得到10-76.98673⨯=λ(m )②计算误差根据波长计算公式(7)可知]/1/[)(2222h Lh Ln L n L d h F +-++==λ那么我们可以得出2322)(2h L hL d hf+=∂∂23222)(h L h d Lf +-=∂∂ 则由间接测量不确定度传递公式可算得激光波长的不确定度:2222)()(L h u Lf u h f u ∂∂+∂∂=λ=mm 710325.6-⨯相对不确定度为r U =%100⨯-λλu =101010737987.6325.6---⨯⨯⨯=0.1%所以最终结果为:)%(1.06.9867310-7m ±⨯=λ三、结论与讨论四、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