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善孝为先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是天经地义的人伦,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教化的泉源,是人们生活的行为。孝道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之一,它既可以成为封建社会治国安邦的良策,同样也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一、孝的含义

要理解百善孝为先,首先得知道什么是孝,孝包括哪些内容。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文(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见最古老的汉字),其形体属会意成字,呈扶老之状。

如下图:

“孝”字的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是一个“老”跟一个“子”合在一起便成了一个“孝”字。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意思是:善待父母,能伺候好父母的人称之为孝。《礼记》记载: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畜是养的意思),“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于侍奉和赡养父母,顺从父母,不违背人伦道德的意思。汉代贾谊的《新书》说:子爱利亲谓之孝(意思就是晚辈对前辈爱护、尊敬,做有利于前辈的事情,应该就可以称得上孝顺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要在上面呵护着,当孩子长大以后,父母老了,儿子在下面背着老子。那么,孝的字体结构与善事父母之义也是吻合的。现代新华字典对孝的解释是: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从古到今对孝的解释来看,孝的核心意蕴就是善待父母。晚清著名大臣曾国藩说:“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孝,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中,它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自古至今,孝成为了衡量一个人善良与否的首要标志。

二、孝的基本内容

把孝这种亲情回报的淳朴情感上升到理论即孝道的高度,是我们的先哲孔子和孟子。孔子和他的弟子所著的《孝经》的出现,是孝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标志。《孝经》总共18章,1903个字。在《孝经》中,以孔子与其门人对“孝”进行了全面、深刻、精彩的论述,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五个层级的地位与职业,揭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今天虽然已经没有了天子、诸侯、卿大夫等的分别了,但是孔子的智慧依然能启示我们,社会上层的道德倡导与修养对下面有着深刻的影响。除此之外,孔子在《论语》等著作中也对孝进行了论述。之后孟子对孔子的孝经进行了完善。孔子论孝主要讲了三方面,包括:

第一,是养。就是让父母吃饱穿暖。孔子在《孝经》中说:“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即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因此,养即养父母之身,给父母一些物质上的供给。

第二,是敬。在人格上要孝敬父母。孔子在《论语》中说:“犬马皆能有养,不敬有何别乎?”如果

→ 承 → → 上半部分为“老”,下半部分为“子”,子背父母,意即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 传

光养不敬呢,和饲养犬马有何区别呢?你光让他吃饱,但在人格上不尊敬他,你和养了一匹马,和养了一只狗没什么区别。从这点上来讲,孝也是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

第三,是谏诤。所谓“谏诤”什么意思呢?就是父母有了错误,做儿女的要提出批评意见,不是百依百顺。孔子在《孝经:谏诤章第十五》中记载: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译文】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孔子说∶“这是甚么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诤的诤臣5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这说明,孔子是不赞成愚忠愚孝的。

第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孟子在孔子提出的养、敬、谏诤基础上对孝的含义的完善。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对于父母之爱延伸到其他老人。不但要爱我的父母,还要爱别人的父母,还要爱天下人的父母。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所谓孝,就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赡养、尊敬、依从、感恩,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可以说,孝是人世间一种高尚的、美好的情感,它的本质是爱,有爱就有孝。

三、百善孝为先的主要成因

前面我们说,孝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赡养、尊敬、依从、感恩,其本质是爱。自古以来人们对孝德非常重视。重视到什么程度呢?(清)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讲了这样一句话:百善孝为先。所谓百善孝为先,是指在所有的善行当中,孝顺是第一位的,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的孝心一旦打开,百善皆开。一切德行都从孝心生发出来。那之所以说孝为百善之首,百善孝为先,是由多方面原因所决定的。纠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泉源

(1)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

中华传统美德礼、义、廉、耻,就是“五伦”关系的延伸,就是在“五伦”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要理解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首先得明确:

第一,孝是五伦关系的根本

五伦关系的含义。伦,人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五伦”是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五种人伦关系,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是狭义的“人伦”。古人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提出了著名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人伦中的双方都是要遵守一定的“规矩”。为臣的,要忠于职守,为君的,要以礼给他们相应的待遇;为父的,要慈祥,为子的,要孝顺;为夫的,要主外,为妇的,要主内;为兄的,要照顾兄弟,为弟的,要敬重兄长;为友的,要讲信义。因此,用忠、孝、悌、忍、信为“五伦”关系准则。

孝在五伦关系的地位。孝是五伦关系的根本。孔子在《孝经》中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意思是——“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於后世了。”所以,一个不孝的人很难想象连他的父母都不尊敬,怎么去尊敬兄长;怎么去忠于国家;还有他的承诺你能信么?更不用说礼义廉耻了!树有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