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设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及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相关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朝中后期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教学过程】导入:出示明朝的《流民图》,从图中人物可以看出老百姓生活的艰苦。

出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介绍明宪宗正月十五在皇宫里庆赏元宵节游玩的各种情景。

一边是老百姓生活艰苦,一边是统治者享乐游玩。

这样的情况会导致怎样的结果?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学生自主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很腐败?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3、活动一:说一说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

用事例说明政治腐败。

4、皇帝长期不理朝政,会导致怎样的后果?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5、出示明朝后期土地集中材料: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

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顷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

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问:土地高度集中会有什么样的后果?6、出示材料:明朝后期,全国各地灾荒频繁,从万历到崇祯的70多年中,灾年有63年之多,其中水灾26次,旱灾21次,蝗灾11次,,大疫11次,披灾面积几遍全国,人民生活陷于绝境,浙江、山东、陕西、江南、京畿各地都出现过人相食的惨事。

从材料中你知道了什么?7、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怎么才能生活下去?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学生自主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明朝的灭亡。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以及农民起义等情况,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同时也介绍了清朝的建立和早期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知识有一定掌握。

但对于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可能还缺乏全面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表象现象中看到本质问题,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清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清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分析历史事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

3.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

2.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案例分析和讨论。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对新课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包括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等。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表面原因。

3.操练(10分钟)分析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学生从现象看到本质。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人教版)_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人教版)_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的高度集中与田赋剥削的苛重;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与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朝。

了解满洲的兴起、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军入关和农民军的失败。

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的表现,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

明末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是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王朝,满洲的兴起。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丰富了农民战争的反封建内容。

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理解满汉地主联合镇压是农民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学准备】《流民图》、李自成像、《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等图片、音像资料【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法)二、讲授新课(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

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明朝中期以后,君主不问政事,导致奸臣把持朝政。

奸臣把持朝政,又加深了政治腐败,加深了社会危机。

宦官刘瑾、魏忠贤势倾天下,严嵩把持朝政,都是生动的例证。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

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领导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2.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3.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第17 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7 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7 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有人说,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你觉得这种说法正确吗?你能说说你理由吗?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设置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探究新知(授新课)动脑筋:展示《流民图》(局部),提出问题:观察图片,猜一猜图中人物的生活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材料研读:材料一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学生看图片,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出游玩,甚至公开抢掠民女。

明熹宗爱好木工,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样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给宦官魏忠贤。

于是,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

材料二据《明史》记载:明朝中期以来,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明武宗时,宦官刘瑾掌管钟鼓司,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一起有旧恩而得宠幸,人们称为“八虎”,刘瑾尤其狡诈狠毒。

他向来羡慕王振所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反映皇帝昏庸腐朽;材料二反映明朝中期以来,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材料三、四反映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的严重,导致大批农民流离失所;材料五反映赋税苛重;材料六反映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的信息的能力。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解体》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解体》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解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明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并分析导致明朝解体的原因。

2. 掌握明朝解体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明朝解体的原因和主要事件。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1. 电子白板和投影仪。

2. 教学PPT。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2. 新知讲解(15分钟)使用PPT讲解明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重点介绍导致明朝解体的主要原因。

3. 案例分析(20分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每组研究一起导致明朝解体的事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方式,深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4. 总结归纳(10分钟)整理学生的分析结果,让学生总结明朝解体的主要原因和事件,以及对明朝解体的评价。

5.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讨论比较明朝和其他朝代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朝代是如何避免解体的。

五、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提醒学生做好相关作业。

六、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加深对明朝解体的了解。

2. 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探讨明朝解体的原因,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案例分析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学生能否深入分析每个案例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下次教学时可以适当调整时间安排,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案例研究和讨论。

第17 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学习文档

第17 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学习文档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从时间上看,三部分内容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明朝末年——明朝灭亡后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层层深入。

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后的清军大肆扫荡是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

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是以明末农民起义为线索,介绍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口号及结果;二是以明亡清兴为线索,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和清朝的建立。

学习这些内容,首先要宏观把握明末清初的历史,以及明朝、明末农民军与后金(或清朝)之间的复杂关系。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日益腐败2.土地兼并严重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2.李自成农民军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3.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1643年)4.李自成大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1644年)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史称后金(1616年)2.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36年)3.清兵入关4.李自成起义军失败。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陨落》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陨落》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
朝的陨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灭亡的基本过程和原因。

2.明确明朝灭亡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重点
明朝灭亡的过程和原因。

三、教学难点
明清易代的历史事件和深层次原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明朝灭亡的认识,并引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2.研究新课:通过组织学生听讲、讲解、互动问答等方式,让学生系统地研究了解明朝灭亡的过程和原因。

3.拓展延伸:组织学生研究有关明朝灭亡的历史事件和深层次原因,逐步了解明清易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互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图片、视频等。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原因有
了初步的了解,以及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有了初步印象,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兴趣,推动了学生的历史学习。

在教
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下一节课将会更好地讲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等历史事件,阐述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紧凑,通过插图、资料卡等形式,生动展现了明朝灭亡的历史场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多来源于课堂和教材,对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教材和课件,确保教学内容清晰、生动。

2.历史资料:收集相关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补充。

3.教学设备:确保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正常运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明朝灭亡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等问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具体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技能目标:了解闯王起义;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清军是如何入关的;
教学难点:能够理解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明朝是如何灭亡的吗?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明朝的灭亡》;
二、动荡的社会与闯王起义:
师:课件出示闯王起义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子的?闯王起义对明朝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清军入关:
师:课件出示努尔哈赤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清军为何会入关?清军入关对明末的政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消亡》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消亡》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
朝的消亡》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明朝的消亡原因和过程
- 掌握明朝各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
- 了解明朝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教学重点
- 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
- 明朝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教学准备
- 电子教案、投影仪、触控白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
1. 课堂导入
- 利用图片展示明朝的繁荣景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讲解
- 通过教师讲解和PPT展示,向学生介绍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包括明初的改革措施、明朝的开放政策、明朝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等。

3. 活动探究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明朝时期,研究该时期的重要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并用PPT形式展示。

4. 合作交流
- 学生小组轮流展示,并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向其他小组提问,增加互动性。

5. 知识总结
-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点。

6. 课堂作业
-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明朝的消亡原因和过程的小结,并思考明朝消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评价
- 通过学生小组展示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于明朝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拓展延伸
-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明朝的文化和科技成就,可以组织相关的研究活动或进行课外阅读。

参考资料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等问题,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相关知识,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评价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4.互动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内容课件。

3.历史资料:准备与明朝灭亡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时给予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以及清朝的建立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以及清朝初期的历史背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灭亡这一阶段的历史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结合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全面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以及清朝的建立,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清朝的建立。

2.教学难点:对明朝灭亡原因的深入理解和分析,以及对清朝建立的背景和意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图片、资料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灭亡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呈现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以及清朝的建立等历史事件。

引导学生关注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深入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引导学生关注清朝建立的背景和意义。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衰亡》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衰亡》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衰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明朝的衰亡原因和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明朝的衰亡,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衰亡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明朝的衰亡,并理解其中的复杂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明朝的衰亡过程和背景介绍。

2.录音或视频素材:与明朝的衰亡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

3.教学辅助工具:黑板、彩笔、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观看带有明朝背景音乐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明朝的兴衰起伏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探究(20分钟)1.学生小组讨论明朝的兴衰原因,并列举出他们能够想到的各方面因素。

2.学生分享他们的思考成果,教师引导整理和分类,将原因主要归纳为政治腐败、外族侵袭、经济问题等。

3.通过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明朝末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明朝衰亡的复杂性。

拓展(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明朝衰亡的历史意义,分析衰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对比明朝和其他王朝的兴衰历程,探讨不同因素对王朝命运的影响。

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明朝的衰亡原因和历史意义,确保学生掌握核心知识点。

2.学生回答问题进行思维梳理,并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撰写一篇关于明朝衰亡的短论文,包括原因、影响和个人观点。

五、板书设计明朝衰亡的主要原因:政治腐败外族侵袭经济问题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朝衰亡的原因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辨能力。

通过对比不同王朝的兴衰历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

作业布置部分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个人观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覆灭》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覆灭》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
朝的覆灭》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明朝的覆灭原因和过程;
- 掌握明朝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内患和外患的影响;- 了解明朝的终结与清朝的建立。

教学重点:
- 明朝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
- 内患和外患对明朝覆灭的影响;
- 明朝的终结和清朝的建立。

教学难点:
- 明朝的内患和外患对其覆灭的影响。

教学准备:
-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 学生参考书籍和笔记。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引入明朝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解明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10分钟)
- 讲解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官员贪污等社会问题的加剧;
- 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和后果。

分组讨论内患和外患的影响(15分钟)
- 将学生分为小组,讨论内患和外患对明朝覆灭的影响;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展示和讨论分组成果(10分钟)
- 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 全班共同讨论并得出结论。

讲解明朝的终结和清朝的建立(10分钟)
- 讲解明朝的覆灭过程和清朝的建立;
- 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的终结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小结(5分钟)
- 概括归纳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 提醒学生下节课的预内容。

课后作业:
- 完成课后题;
- 阅读有关明朝的书籍,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评价标准:
-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明朝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过程;- 学生能够分析内患和外患对明朝覆灭的影响;
- 学生能够陈述明朝的终结和清朝的建立。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以及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展现了明朝灭亡的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应具备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的时间、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难点:分析史料,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运用教材中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2.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景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历史感知。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史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如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的画卷,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史料,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师讲解史料,阐述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史料,归纳总结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问题如: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对明朝有何影响?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历史发展的规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明朝灭亡的原因及历史发展的规律。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环节(5分钟)
- 利用多媒体展示明朝末期的历史图片,如农民起义的场景、明朝皇室的画像等,引发学生对明朝末期的初步感知。
- 提出问题:“为什么强盛的明朝会走向灭亡?明朝灭亡给我们的历史带来了哪些启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20分钟)
a. 明朝灭亡的经济、政治、社会原因(10分钟)
4. 创新思维:
- 学生在问题解决环节,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在总结与反思环节,主动思考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体现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5. 课堂参与度:
- 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提问、角色扮演等活动积极参与,提高了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包括:明朝灭亡的原因及其具体过程,明朝灭亡对后世的影响,以及清朝建立初期的政治特点。具体来说,重点讲解明朝晚期的政治腐败、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的背景和经过,以及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领袖的活动和影响。此外,还需强调明朝灭亡后,清朝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意义。
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掌握:
- 学生能够理解并阐述明朝灭亡的经济、政治、社会原因,如土地兼并、税收负担、政治腐败等。
- 学生能够描述明朝灭亡的过程,包括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对明朝的影响。
- 学生能够掌握清朝建立初期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如八旗制度、剃发易服等。
2. 能力提升:
- 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提高了历史理解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能够从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5. 教师评价与反馈:
- 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成果、测试成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包括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及外患等问题,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明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如明朝的建立、繁荣等。

但是,对于明朝的灭亡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明朝后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明朝后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明朝后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展示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历史事件。

2.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引用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繁荣景象,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明朝为什么会从繁荣走向灭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和外患等问题,呈现明朝灭亡的过程。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回答一些关于明朝灭亡的问题,如: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明朝后期的历史事件有哪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教案说课稿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教材内容本课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明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表现;二是___起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三是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概况。

二、教学目标1.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历史事实,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后果。

2.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认识统治腐败、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明朝的建立者是谁?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明朝存在了多少年?为什么最终走向灭亡?设计意图:通过复旧知识,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4-85页,总结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表现有哪些?1)政治腐败: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断。

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混乱,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地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剥削。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农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提问2:中国古代历史上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___起义推翻明朝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页,找出___起义的原因、口号、政策、建立政权和推翻明朝。

1)爆发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引发了农民起义。

2)口号:“钧田免赋”。

3)政策:提出“钧田免赋”口号。

___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内容分析《明朝的灭亡》是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的内容。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统一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这一时期历史的特色之一就是统一,明朝灭亡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动荡,但国家并没有因此而进入分裂时期,这个过程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统一的特色。

这一时期的另一特色就是多民族,而清兵入关,建立中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贡献。

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历史、分析历史的能力。

(2)说出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口号及建立的政权,起义的简单经过及结果,了解李自成起义成功的原因。

(3)了解清朝建立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所属民族、发展壮大和清兵入关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概括相关史料的主要内容,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

(2)通过阅读材料,能够根据《李自成起义》示意图,讲述李自成起义的经过及结果,培养学生识图画图的能力。

(3)通过观看《满族兴起》视频,能够用表格整理清朝建立的基本状况,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通过观看《清兵入关》视频,了解满族入主中原的史实。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明朝灭亡原因和李自成起义内容的学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主宰。

三、学情分析在设计本课教学时,结合本课历史史料丰富的特点,采用了史料阅读的方式。

学生现阶段能够了解历史史实,但讲述历史的能力不够强,因此根据示意图复述历史史实就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初中学生大都在十二三岁左右,他们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并且学生在现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选取第一手史料更能帮助学生感知这段历史。

因此,通过史料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明朝灭亡这一难点问题。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及过程。

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趣味导入:众多的奇葩皇帝教师:中国古代采用皇位世袭制,一个朝代出那么几个奇葩皇帝一点儿也不奇怪,但像明朝这样盛产奇葩皇帝的却不多。

有罢工不上朝达三十年的万历皇帝,有喜欢木匠活的天启皇帝,还有热衷求仙问道的嘉靖皇帝,再有爱好美食导致胖得走不动的明仁宗,热衷斗蟋蟀的明宣宗,喜欢玩角色游戏的明武宗。

这么多奇葩皇帝在这儿,明朝灭亡一点儿也不奇怪,可奇怪的是明朝没有亡在这些奇葩帝王手中,偏偏是在勤于政务的崇祯皇帝在位时灭亡了,这是为什么呢?(二)史料分析:无力回天的崇祯皇帝教师:我们先来看看崇祯皇帝从这些奇葩先祖那里接手的是一个怎样的大明王朝。

材料一:“军民纳二百五十石[dàn],为正九品散官,加五十石,增二级,至正七品止”。

——《明史》卷78《食货志》“……诸边文武大吏……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zī] 。

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明史·翟[zhái]銮[luán]传》注释:“石”容量单位,明朝时一石约125斤,“馈遗不赀”译为馈赠的财物不可计量,“遗”译为赠送,“柄政”译为执掌政事。

教师:材料反映了明朝哪一现象?明朝明码标价,公开卖官;官员行贿受贿。

这说明当时明朝出现了什么问题?政治腐败。

这些花钱上来的官员上任之后会怎么做呢?材料二:官豪势要之家……其田连阡陌,地尽膏腴[yú],多夺民之田以为田也。

……当此之时,天下财货,皆聚于势豪之家。

——《明经世文编》注释:“田连阡陌”田地广袤,接连不断,“膏腴”译为土地肥沃。

教师:“势豪之家”不断兼并土地,导致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

明朝的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失去土地的农民还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呢?材料三:“(明朝后期)旧征未完,新饷已催。

额内难缓,额外复急。

……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

”——郑廉《豫变纪略》卷二教师:赋税繁重,民众不堪重负。

可漏屋偏逢连夜雨,陕西北部地区又遭遇连年大旱。

此时农民的处境怎样呢?材料四: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

……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陕西通志》卷八六教师:农民已无生路,只好揭竿而起。

这就是崇祯皇帝接手的大明王朝。

可是对崇祯皇帝的考验好像还不够。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6正文第二自然段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并分析威胁崇祯皇帝统治的还有什么因素。

教师:满洲的兴起威胁着明朝的安定。

说到这我都有点同情崇祯皇帝了,对于他而言,前方似乎只有绝路。

那么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这就是李自成的起义军。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学习历史。

(三)小组讨论:“逼上梁山”的李自成教师:下面我们通过对李自成起义的探究来看明朝最终怎样灭亡的。

请每组小组长来选取你们的探究材料。

活动步骤:(1)全班分成六个小组,每组选择一则资料进行研讨,时间5分钟。

(2)每小组到台前利用课件提供的素材进行汇报,每组汇报时间1分钟。

(3)教师点评。

第一小组材料:李自成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

次年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

1638年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十余人,隐伏商洛山中。

次年出山再起。

1640年进入河南。

其时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

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

1641年初下洛阳,杀明福王朱常洵,开仓济贫,声势迅速扩大。

此后,3次围攻开封。

明军主力被消灭,起义军控制河南全省。

1643年二月,改襄阳(今湖北襄樊)为襄京,成立新顺政府,自成自号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

同年年九月,起义军于河南郏县大败孙传庭,杀伤明军4万多人,获器仗辎重数十万计。

此后起义军分两路进兵陕西,1644年正月,攻克西安。

起义军占领西安后,即正式定国号为大顺,改元永昌,以崇祯十七年为永昌元年。

同年二月,起义军分两路进攻北京。

一路由先已进入山西的大将刘芳亮等率领,从平阳(今山西临汾)经阳城,越太行山出豫北,先下卫辉(今河南汲县)﹑彰德(今河南安阳)等地,然后经真定(今河北正定)北上,以牵制明朝南路援军;一路由自成亲自率领,渡黄河,下太原。

经大同南下,三月十八日围困京师。

次日攻入北京。

明思宗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今景山)。

明朝灭亡。

提示:根据文字介绍,绘制出李自成起义的过程。

第二小组材料:明末,政治腐败严重,财政危机严峻,全国各地的驿站系统也成了各级官吏损公肥私、中饱私囊之地。

目睹此种情景,以清正廉洁名扬一时的给事中刘懋愤然上书崇祯帝,恳请裁撤所有驿站,以节余公孥、遏制腐败,崇祯欣然批准。

然而,伴随驿站的裁撤,出乎人们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撤销驿站的命令改变了一个叫李自成的普通驿卒的人生道路。

出身农民的李自成早年当过兵,退伍后找门路在家乡附近的驿站谋了个当驿卒的差使。

驿卒虽然地位卑微,但是有固定薪水,迎来送往还有些小油水可捞。

但是,崇祯一道圣旨便砸了李自成的饭碗,生计无着的李自成被逼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提示:李自成为什么走上起义之路?崇祯帝裁撤驿站错了吗,为什么?第三小组材料一:当时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材料二:起义军起义过程中,针对明朝地权集中与赋税繁重的情况,提出“均田免粮”口号。

攻占西安后,又以“贵贱均田”及“五年不征”相号召。

在河南等地到处传播“不当差、不纳粮”的歌谣。

材料三:大顺军入北京之初,兵不满二万,李自成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

”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

提示:分析李自成起义成功的原因?第四小组材料一: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

——《明史上》材料二:为了对付官军围剿,高迎祥约了十三家起义军的大小头领在荥阳开会,商量对策.荥阳大会上,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敌人兵力太强,不如打回陕西老家避一避再说;也有的不同意,但是也拿不出更好的主意.这时候,李自成站了起来说:“一个兵士肯拼命,也能奋战一下;我们有十万大军,敌人能拿我们怎么样?”高迎祥赞许地说:“依你的意思,该怎么办?”李自成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起义军应该分成几路,分头出击,打破敌人的围剿.大家听了,都觉得李自成说得有理.经过一番商量,十三家起义军分成六路.有的拖住敌军,有的流动作战.高迎祥、李自成和另一支由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向东打出包围圈,直取江淮地区的凤阳.提示:李自成是一个怎样的人?第五小组材料一:李自成一路北上,沿途各城隘不是献表投降,就是不堪一击。

打到宁武关时,遇明王朝山西镇总兵周遇吉几千明军的顽强抵抗,李自成的农民军受重创。

二月廿二,城终被攻破。

这样惨烈的战役,让李自成的信心产生了极大的动摇。

他对部下说,攻陷宁武损失惨重,这一路去还有许多驻扎重兵的地方,都这样打下去,等到京城,还能剩下几人?不如返回陕西另做打算。

而这时大同、宣府等地却接连将降表送来。

李自成这才下定决心继续向北京进军。

材料二:当李自成进入京城后,明朝在京文武官员多达两三千人,但仅有二十一人跟随崇祯帝殉国,史书称“衣冠介胄,叛降如云”。

远在南京的史可法在奏疏中愤愤地写道:“在北诸臣死节者寥寥,在南诸臣讨贼者寥寥,此千古以来所未有之耻也!”。

提示:李自成起义军迅速灭亡明朝的原因。

第六小组材料:1644年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军,已经逼近了北京城。

崇祯皇帝手里能打的牌已经基本打完了,明朝仅剩的三只精锐部队中唯一剩下的就是驻守宁远的吴三桂部了。

眼下若是能将吴三桂的关宁军调往京师,就相当于在京城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那样,崇祯还有实力与李自成进行决战。

但是,崇祯迟迟没有下诏调关宁军进京勤王,一直到李自成将北京城团团围住的时候才匆忙下诏给吴三桂,但是这个时候已经迟了,吴三桂的大军刚走到河北玉田一带北京城就破了,崇祯皇帝已经殉国了。

崇祯为何不早点下诏给吴三桂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是心中犹豫不决,朝廷中那些大臣一个个都是满口祖宗之地不可弃,反对放弃宁远。

二是没钱。

其中主要就是因为没钱才耽误的大事。

崇祯17年,财政究竟已经窘迫到何种程度呢?当时大明国库里面的存银仅有七万,崇祯自己的内帑也早就空空如也。

要调关宁军,需要多少军饷呢?崇祯问过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吴襄回答说需要百万!这一百万两白银如同一座大山压在崇祯头上,没钱,那怎么办呢,想办法凑呗,崇祯知道京师的老百姓已经一贫如洗了,有钱的都是那些当朝大员,皇亲国戚们,崇祯号召他们捐款,结果一个个演戏哭穷,装作清廉的样子,死活不肯掏钱。

时间在一天天流矢,机会也在越来越远离崇祯。

最后,崇祯只凑齐了几十万两白银,连同册封吴三桂为平西伯的诏命一起发往宁远,但是这个时候已经迟了。

提示:明朝避免亡国的最后一线希望是如何破灭的?教学方法:学生研讨并展示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只进行针对性点评。

(四)自主学习:“问鼎中原”的满洲人教师:崇祯帝自缢,历史将机会交到了闯王李自成的手中,那么李自成抓住这个机会了吗?历史最终走向了哪里?观看视频,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