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之诗歌题材分类(精华)
高三语文复习诗歌分类鉴赏
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 户捣衣声) 。
读羁旅怀人诗的方法: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发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诗 歌 分类 及思想感情鉴 赏
二、按题材分: (一) 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大多以自 然山水、田园风光以及安逸恬淡的隐 居生活为写作对象,在景物中寄寓诗 人的情感。
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情 景交融
山水田园诗常见的主题:
1、表达诗人对山水景物的爱好(赞美) 2、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3、显露出作者归隐田园的愿望 4、对清闲安逸生活的敬慕或自得之情 5、从侧面反应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险 恶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 的高洁品行。
羁旅怀人诗常见主题 1、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 寞以及对故乡、亲人、朋友无尽的 思念 2、郁郁不得志的苦闷 3、对时光易逝的人生感慨。 这类诗歌在写作上的特点:或触景 生情或感时生情、或因梦寄情
如:
1、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
行》;
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
(四)、闺怨诗——以闺中思妇的情怀 和愁绪为主要内容的诗。
常见主题: 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
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 功立业的情怀;
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 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 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不同朝代边塞诗的特点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专题之题材分类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三 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 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何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 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 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 精神闲适 渴望摆脱俗 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 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 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 独白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 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 孟浩然为代 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 农村景物以及安逸 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 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诗的中间 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 清新 简洁 质朴
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解读诗歌基本方略
解读标题 明确类别 推断情志
捕捉意象 形成画面 品味意境
识别技法 表现手法 方式与修辞
咏物诗 山水田园诗 惜别送别诗 思乡怀远诗 怀古咏史诗 边塞诗
一草一木总关情 ——咏物诗
咏物诗侧重于托物言志
一 直写物象;表达作者的喜好和 情趣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②同意 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 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 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 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诗人凭吊台城古 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 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 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答出诗人 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 即可
高考诗歌鉴赏之题材分类(精华修改版)
d、诗人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自己并不置身其 中,只用史实或就史实作出假设,表明自己的态度 倾向。 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是咏叹项羽兵败,自刎乌江的诗,开头两句,就 事论事,批判项羽的不能“包羞忍耻”;三四句就史实 作出另样假设,表达了惋惜之意,从而表明了“男儿” 应当能屈能伸,屡败不馁的道理,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同样的题材,王安石也写了一首《题乌江亭》,却说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感到项羽的 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可见,对于同一题材,诗人们有时 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反映,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不 但体现诗人不同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历史 观和人生观。
——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枝一叶总关情
[写景诗抒情鉴赏]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 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 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 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 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 依然,所变者是“故国”、“空城”、“旧时 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
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
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台 城 唐·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 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 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 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知识总结(共九种题材)
标题中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常见意象
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铜镜、鬓发、夜雨、孤舟、雁鸣、落叶、花开等。
常见情感
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④表达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
八、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我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常见技巧
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③侧面落笔。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六、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多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光、战争场面等,边塞征战诗的语言特点多豪迈奔放,其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
④乐曲意象:《阳关曲》《骊歌》。
常见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常见技巧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高三诗歌鉴赏讲义(题材分类)
一、概念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
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
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
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山水田园诗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二、表达的情感内容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①王维《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②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以及怀才不遇的苦闷①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常见题材分类+课件47张
做饭。
山势对比,写出了西塞山的奇特地势,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 加以起伏的云絮飘飘,形成一种对比强
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烈又结合奇妙的艺术境界。
生活哲理诗
无限风光在险峰
八、生活哲理诗——世事浮云何足问,毫发常引哲理思
对接教材:《题西林壁》(苏轼)、《观书有感》(朱熹)、《长歌行》(汉乐府)
内涵 标志
题材特征 生活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 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 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 厚、含蓄、隽永,多将哲 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 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 小精悍。 哲理诗往往是在写景状物 ,写人叙事时有意识地蕴 含一些关于宇宙和人生的 原理。这类作品往往是叙 议结合,寓理于事,寓理 于景,寓理于物 。叙事 ,写景是手段,表现理趣 才是目的。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 两种情况: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
如朱熹《观书有感》。 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
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
例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 看法。
答:风雨总是暂时的,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 美好事物的生命力不可遏止。
某尼悟道诗
无名氏·北宋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世上最珍贵的事物往往就在我们的周遭,亲情、爱情、友情┅┅还有我们自己,然 而,这颗心却总是向外寻觅、眼睛总是望外攀缘,相信幸福在遥远的未来,总有一天会 到临;又或者,认为所谓幸福总须靠珍贵物件妆点,所以必然不是唾手可及的。但是, 过度往外抓取的结果使得我们丧失了享受真正幸福的能力!当幸福真的来临时,常常就 视若无睹,失之交臂。回到当下、细细审视,将毫不费力地发现那颗宝石早在你我心房 停泊已久,等著我们去开启、去摩挲、把玩。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题材分类鉴赏课件
爱情诗常见意象:
1、 比翼鸟、连理枝:比喻夫妻,如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 理枝。”
2、 红豆:象征爱情和相思。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
3、 画眉:形容夫妻相爱。如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 时无?”
4、 鸳鸯、比目:表现夫妻情深。卢照邻《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顾作鸳鸯不 羡仙”。
它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 诗、别离相思诗。
(1)比兴(托物起兴)。先从 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 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 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 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1)标题中多含“怨 “怀”“思”“别”“忆”“望 夫”“妇叹”“闺怨”“幽恨”或 直接用“无题”等字眼。 标 (2)常见意象:“眉锁”“翠楼”“ 志 碧纱”“白发”“秋风”“夜雨 ”“寒月”“寒衣”“残梦”“泪 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 ”“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 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舍之情。
的离情别绪,而是通
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
(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
(1)标题中往往有“送”“别
(2)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深。
”“赠”“酬”。
(3)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3)以乐景衬哀情(也
标 志
(2)常见意象:“柳”“酒”“ 月”“水”四大意象。(“长 亭”“短亭”“阳关”“舟
——对农村劳动生活的热爱之情。
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
山水田园诗的基
——辛勤劳动,秋收时的欢快心情。
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
内容 本内容是自然山 情感 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 与化静为动)。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诗歌鉴赏12大题材归纳
诗歌12大题材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酬和赠答诗、即景(事)抒怀诗、干谒自荐诗、题画说理诗、哲理思辨诗【诗歌的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昔盛今衰之感伤、时光昜逝之感慨、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蔑视杈贵之高洁、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愤世嫉俗之绪一、送别抒怀诗“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
[答案] 黄昏时分,梅花闲展芳姿,月色清凉,倒映在澄莹的溪水中。
描绘了一幅清雅幽静的画面。
天性高洁,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
二、羁旅思乡诗答案:首联,写除夕夜,诗人在外生活窘迫,连酒也没有;因极度思念家乡,泪水把衣襟都沾湿了。
从抒情角度来说,“思乡泪满巾”直抒胸臆。
领联,作者知道家里生活也贫困,但是与之相比,在外更加艰辛,因为贫困之外,又加上了刻骨的思念。
颈联,表现了作者人到老年,思乡之情更重了。
尾联,不写自己思念家人,而是从家人思念自己的角度来写,这是曲笔,表现出一种浓浓的亲情,更强化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山水田园诗衰翁健饭堪夸。
把癭尊①茗碗,高话桑麻。
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
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
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
【注】①癭尊,即癭樽,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答案] 写景艺术: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
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
②意象丰密,色彩和谐。
“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
③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如“苔径逐篱斜”。
叙事艺术:①对比衬托。
如“蓑翁”与“健饭”。
②铺陈写实。
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
③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
如“汲水自浇瓜”。
四、爱情闺怨诗【注】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
高考诗歌专题复习题材分类
自由悠闲之恬淡 秀美山河之热爱 亲密友情之真挚 蔑视权贵之高洁 时光易逝之感慨 归耕隐居之乐 黑暗官场之苦 离别思念之情 贬官谪居之恨 愤世嫉俗之绪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杨柳枝( 白居易 )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柳花开得则鲜艳;柳色嫩黄,柳枝 条条柔软如丝,但是长在荒园里,又有谁 来欣赏呢?诗人所抒发的对永丰柳的痛惜 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 埋没的感慨,亦含诗人怀才不遇的慨叹。
3、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 泊闲适等的生活。
4、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表现征人的怨 恨和厌战情绪。 征人怨 (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5、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 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 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 身老沧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咏物言志诗
特点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 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 理想追求。
①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 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 似”。[曲尽其妙]
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 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③从表现手法看,托物言志,常 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正面描 写、侧面烘托的手法。
古今多少兴亡事
怀古咏史诗
Hale Waihona Puke 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 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或感慨今昔。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1——题材分类 例题赏析
高考复习之古诗词鉴赏——题材分类+例题赏析一、边塞征战诗【例题赏析】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答: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4分)答: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二、离别怀人诗【例题赏析】1.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光》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2.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完成题目。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之分类
按诗歌的内容把诗歌分为几类:山水田园诗、 羁旅思乡诗、咏物抒怀诗、咏史怀古诗、 送别诗、边塞诗、谈禅说理诗
一.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 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 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 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 风格恬静淡雅。
送别诗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 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 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 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1、语言风格:雄壮豪迈,崇高壮美,苍凉悲壮,雄 奇瑰丽 2、艺术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乐景哀情,对 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3、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 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 《征人怨》、《关山月》、《从军行》等; 3、常见意象:大漠、关山、烽烟、长城、黄沙、长 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箭飞、马走;金 鼓、旌旗、烽火、羽书、羌笛等;轮台、夜郎, 胡、羌、楼兰、安西、单于等等;
语言风格: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 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 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艺术手法:用典、借古讽今,对比,虚实结 合
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感情 : ①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 非。 ② 借古讽今,以史为鉴,批判现实。 ③ 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 功业无成的感慨。 ④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 纳历史规律 ⑤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 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之诗歌题材分类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之诗歌题材分类(精华)导语:按诗歌的内容把诗歌分为几类:山水田园诗、思乡送别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诗、闺怨诗一.山水田园诗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语言风格:清新质朴,清丽洗练。
艺术手法:白描、衬托等。
抒情手法:借景抒情、寄情于景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抒发对宁静、平和、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闲适自得的心情;④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①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自己仕途坎坷,官场生活的劳苦,与老牛承担的耕作任务的繁重极为相似,作者对此极为厌倦。
②对悠闲生活的向往之情。
老牛耕作终有了结之时,希望自己也能早日了却繁杂的公务,像老牛那样释却负重、舒闲一下长期疲惫的心灵。
思想情怀:此诗借对官场的失望和山林生活的陶醉,充分表现出作者晚年恬静淡泊、乐山乐水、隐逸自在、自得其乐的情怀。
二.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之诗歌题材分类(精华)导语:按诗歌的内容把诗歌分为几类:山水田园诗、思乡送别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诗、闺怨诗一.山水田园诗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语言风格:清新质朴,清丽洗练。
艺术手法:白描、衬托等。
抒情手法: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抒发对宁静、平和、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闲适自得的心情;④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某些诗人不满现实,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
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如:——远离尘嚣,表现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的高洁品质——对于趋膻逐臭的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
——隐逸田园、躬耕陇亩的喜悦、闲适的心情。
——弃官归田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的思想。
田园诗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不仅描写美丽的田园自然风光,还涉及农事方面的內容,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因此一些田园诗也表现以下主题:——描写农村勤劳、淳朴、安乐的生活情景——庆丰收、与民同乐的情感。
——对农村劳动生活的热爱之情。
——辛勤劳动,秋收时的欢快心情。
二.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三.边塞征战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2.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塞外景物——戍边战士的情怀——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显示祖国河山之壮美,抒发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之豪情。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
)——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
表示戍边战士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为国捐躯的决心——写边塞的风光或思乡怀人的情怀。
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之情。
——表达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诉连年征战之苦,思乡思亲之苦。
(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
(战争诗常如此)——通过征夫怨妇侧面写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
(战争诗常如此)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决心、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
(如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四.行旅诗和闺怨诗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思路:写物象——触“物”生情——抒情。
①注意所写物象:如:黄昏、落日、枯藤、老树、昏鸦、倦鸟、流水、孤雁、鸿雁、秋雁、万里船、孤舟、浮云、杨柳、明月、残风、笛声、歌吹、鸡声、茅店、寒灯、孤影、夜雨、孤灯、风烟、家书、书札、梦、乡关、等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①宫怨诗——反映皇宫内妇女生活的怨诗,——写皇帝喜新厌旧和封建社会红颜衰老而被遗弃的可悲结局。
表达诗人对宫中广大嫔妃不能自主命运的深切同情。
(如王昌龄的《春宫曲》《长信秋词》,李白《玉阶怨》,杜牧的《秋夕》,白居易《后宫词》,张祜《宫词》。
)②征妇怨——妇人独守空闺,对远在边关的良人(丈夫)的思念。
良人可能是为了功名,但更多的却是被征调入边关。
诗歌既有战争早日结束、良人早归的期盼,也有对战争的诅咒。
亲人不得相见,无尽的思念只好寄托在梦里。
如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休教树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但是更可怕的是春闺梦里人已经成了无定河边骨③商妇怨——商人重利轻别离,留下妻子独守空房,商人妇因爱而生怨。
如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于弄潮儿。
”④情人怨——担心自己命运、或抱怨自己被抛弃。
也有写对爱情的向往。
寒闺怨白居易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
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
五.怀古诗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主旨特点: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3.艺术手法:抒情手法一般是借古讽今,对比,虚实结合(历史的繁华为虚,眼前的凋敝,颓败,衰败为实)六.咏物诗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抒情手法: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也有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2.形式标志: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3.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①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志向情感。
②借物喻人——赞美或批判社会上某类人③借物喻理——.劝世道德箴言4.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早梅张胃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咏笼莺①(清)纳兰性德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
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释]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七、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而苏轼则以形象来喻理。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
①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
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
他在《终南别业(别业即别墅)》中写道: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②、对事理的体察。
这里对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
首先是借助景物来表现。
如王之涣气吞寰宇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附录一:1.诗歌中人物形象特点术语: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