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音乐学本科--西方音乐简史与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音乐简史与欣赏答案
一、填空题(15分)
1、里拉琴阿弗罗斯管
2、日课和弥撒
3、圣咏奥尔加农
4、帕雷斯特里那、A加布里埃里、G加布里埃里
5、蒙特威尔第
6、合唱《弥赛亚》
7、《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二部创意曲》、《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乐》
二、名词解释(25分)
1、清唱剧:清唱剧又叫神剧,诞生于意大利,17世纪中叶成为一种类似于歌剧的大型声乐体裁,同歌剧一样由宣叙调、咏叹调、二重唱、三重唱、合唱、乐队组成,其中合唱占重要地位,内容是宗教题材,一般在教堂或音乐厅演出,与歌剧不同之处在于,清唱剧没有舞台表演、服装道具及布景,只唱不演、不需要上台下台,是一种真正清唱的音乐戏剧。
2、康塔塔:康塔塔与歌剧一样,1600年前后诞生于意大利,通常由一系列的宣叙调、咏叹调、二重唱、合唱及管弦乐组成,没有舞台装置和戏剧动作表演,这些方面和清唱剧相似,只是康塔塔可以使用宗教题材,也可以适用世俗题材。
3、喜歌剧:18世纪的20—30年代,正当意大利歌剧处于停滞衰退之时,欧洲各国出现了具有轻松喜剧风格的新型歌剧,被称为“喜歌剧”(opera buffa)。歌剧内容不再表现历史或神话的英雄,而是日常生活场景,表现老百姓自己的生活,剧情常是在大街上、花园里、农贸市场上展开。唱词都是用各国的民族方言,采用了生动活泼的对白与通俗流行的曲调。喜歌剧的出现给歌剧体裁注入了生动活泼的新鲜血液。
4、《自由射手》:作者为德国作曲家韦伯,又称为《魔弹射手》,这部歌剧标志着德国民族歌剧、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生。这部歌剧的最大贡献在于反映出了德国的民族气质,即真实地体现了德国人民的生活、风俗、性格、信仰。舞台上出现的不再是贵族的宫殿,而是简朴的德国乡村的生活情景:以波西米亚的森林为背景,德国守林区的房屋、猎人们头戴插有羽毛的帽子、乡村姑娘身穿着花边裙子等。
5、交响诗:浪漫主义时期的一种单乐章交响乐新型体裁,首创人是李斯特。交响诗采用单乐章结构,比交响曲更精炼集中,以多段不同速度和性质的音乐结合在一起;内部同时包含了奏鸣曲式的三部逻辑性结构,但又根据内容需要自由地处理材料间调性安排及结构关系。它主张用音乐表现一定的意境、情感、哲理,更多的是一种寓意深长的情感体验,突出原作那显现或隐含的诗意及作曲家内在情绪的表现。
三、简答(30分)
1、答:格鲁克改革的主旨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伟大原则。”
他提出:音乐从属于诗歌与戏剧,要使音乐达到促使剧情发展的作用,追求真实地表达人物的情感,绝不应为了毫无意义的歌唱技巧的炫耀而妨碍剧情的发展,把那些打断情节的、多余的装饰统统去掉。
他自己这样说:“在我着手写一部歌剧之前,我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忘掉我是一个音乐家。”当人们请求他在一份歌剧的总谱上再添加一首咏叹调时,他说:“一个音乐也不能加!这部歌剧的音乐味儿已经过分了!”
他创作的《奥菲欧与优丽狄茜》和传统歌剧相比已大相径庭,原来由阉人歌手演唱的奥菲欧改由男高音担任,咏叹调优美简朴而符合剧情需要,不去迎合歌唱家的炫技兴趣。如其中的咏叹调“我失去了优丽狄茜”,曲调非常的朴实动人,对戏剧的表达极为贴切,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加强了宣叙调的旋律性,使其具有细致的情感表现力,占有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合唱一直在意大利正歌剧中被忽视,格鲁克的歌剧恢复了歌剧中合唱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奥菲欧与优丽狄茜》第一幕中牧人的合唱、第二幕中地狱的幽灵合唱等都是剧中
的生动场面。
2、答:强力集团是一个作曲家的集体,这个团体有五位作曲家,包括巴拉基列夫、居伊、穆索尔斯基、包罗丁、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他们自己自称为“新俄罗斯乐派”。五位作曲家除了在思想和创作上有上述共性之外,每个人又有自己的个性和特殊贡献。强力集团中在创作上有突出成就的是穆索尔斯基、包罗丁和里姆斯基•柯萨科夫。
穆索尔斯基代表作品交响音画《荒山之夜》,乐曲中有几个具有俄罗斯风格的极富个性的音乐主题作自由变奏式展开,一个段落接着一个段落,不加过渡,从而前后对比强烈。
包罗丁最重要代表作有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全曲由两个主题构成,一个是明朗的俄罗斯主题,一个是东方风味的主题。开始时轮流陈述,后来重叠在一起。音乐以很抒情淡雅的笔调,形象地描绘出上述意境。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代表作品有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又名《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包括四个乐章:一、《海洋与辛巴德的船》;二、《卡连德王子的故事》;三、《王子与公主》;四、《巴格达的节日和撞毁于青铜骑士礁石的船》
四、论述(30分)
答:贝多芬生于德国波恩,幼年家庭贫困,父亲是当地宫廷的一名歌手,贝多芬长到4岁的时候,已表现出一定的音乐天赋。他的父亲突然萌发了一种渴望——把贝多芬培养成为第二个莫扎特式的小神童。可惜这位父亲音乐知识浅薄,又毫无教学经验,不知道如何进行系统教育。贝多芬只能从早到晚都呆在家里练习钢琴和小提琴。幼年的贝多芬体会不到轻松愉悦的童趣。在波恩时期,为了弥补文化上的不足,贝多芬开始去波恩大学旁听古典文学和哲学课程,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丰富了头脑。当法国大革命爆发时,他像所有的热血青年一样,积极地参加集会,发表演说,庆祝攻陷巴士底狱的胜利,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渴望。
贝多芬22岁那年,他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凭着自己出色的钢琴演奏技术,很快步入了上层社会。然而贝多芬并不认为贵族多高贵,相反,他觉得自己要比世袭的贵族高贵的多。他曾说:“跟贵族交往很容易,只要你有值得他们佩服的地方。”在他心里,他也是一个贵族,一个至高无上的音乐贵族。自信帮助贝多芬迈出了新的一步。尽管他有意识地使自己没有忘记和抛弃传统,他的乐思却如万马奔腾般难以遏制,一部又一部新颖而独具个性的作品问世了,钢琴曲《悲怆》、《月光》、《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作品中宏伟的结构、优美的旋律、罕见的节奏和力度上的大幅度变化,都标志着他已展露头角,逐渐和旧的艺术框架决裂。
命运对他的恶作剧还没有终止,竟在他最脆弱的地方打击了他。就是这时,贝多芬的耳朵开始聋了,爱情的失意、耳聋的折磨、精神的痛苦,使贝多芬恐惧、悲愤,绝望渐渐袭上他的心头。在一个悲凉的秋日,他悄悄来到维也纳近郊的一个小村庄,写下了一份遗嘱:终于,贝多芬步履坚定地从那个被选为人生最后一站的小村庄j坚定地走了出来,对生命价值认识上的重大飞跃,成为他在以后的25年中辉煌创造的巨大动力。贝多芬的晚年十分凄凉,他一生无妻室儿女。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身旁,下葬时却极其隆重,维也纳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数以万计的人群护送着他的棺柩缓缓前行。
贝多芬在器乐创作里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创作了9部交响曲、11首管弦乐序曲和戏剧配乐、5首钢琴协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及其它各种形式的重奏曲。奏鸣曲体裁是他重要的器乐领域,包括32首钢琴奏鸣曲、10首小提琴奏鸣曲等形式。贝多芬通过自己的创作把奏鸣交响套曲形式推进到最高峰,并对奏鸣曲式结构的成熟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进一步发展了海顿以动机主题展开的音乐手法,简洁的主题在他的手上往往能获得巨大的发展。在他的音乐中,节奏变化丰富,切分的运用造成音乐的动力性,这一切都形成了贝多芬富有强烈感染力的音乐语言风格。
贝多芬是18世纪古典主义的完成者,又是19世纪音乐的引路人。他音乐中的革命性因素,那种自由、冲动和戏剧性,那种把音乐看作是作曲家的主观表现的观点,都启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