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僧苏曼殊

合集下载

红尘佛心苏曼殊

红尘佛心苏曼殊

红尘佛心苏曼殊杨璧合红尘和佛心,本来是相对的两个境界,可在苏曼殊身上,却有了奇迹般的融合。

苏曼殊,原名苏戬,小名三郎,1884年出生在日本。

苏曼殊这个名字来自他出家后捡到的一名死去和尚的度牒,他把“曼殊”用作自己的法号,这个法号,响彻他的一生。

苏曼殊身世比较特别,他的生父苏杰生是广东香山县(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商人,远渡日本经商,他的生母是苏杰生一名日本妾室的妹妹。

也就是说,苏曼殊既是混血儿,又是私生子。

苏家当时在广东是大家族,封建家族尤其讲究身份,可想而知苏曼殊因为出身受过多少屈辱。

一开始,苏曼殊生活在日本,他的养母就是他生父的妾室,同时也是他的姨母。

养母待他视如己出,苏曼殊过了几年温暖的家庭生活。

苏家儿少女多,苏杰生又喜欢这个灵秀的儿子,于是在苏曼殊五六岁时,将他带回广东,并送他去私塾读书。

由于苏曼殊有日本血统,并不得周围人喜欢,血统不明更使得苏曼殊的境况艰难,经常受到排斥和奚落。

随后,苏杰生生意失败,远去上海经商,留下苏曼殊在家乡读书。

12岁那年,苏曼殊生了场大病,苏家却没有给他请医生看病,也没有告诉苏杰生,而岭南人文66插图/王伟责任编辑/周锦宜是直接把他扔到一个偏僻柴房里,任他自生自灭。

所幸苏曼殊命大,在那一场大病里熬了下来。

小小年纪就领略人情冷暖,无依无靠的苏曼殊只身去了一间寺庙,向赞初方丈请求出家,遁入空门。

但因为年幼,又在红尘中生活多年,苏曼殊并不能坚守清规戒律,有次嘴馋偷吃鸽子肉被发现,因此被逐出寺庙。

后来,他跟随父亲去上海,寄居在亲戚家。

15岁时,苏曼殊跟随表哥远去日本留学。

在那里,他加入了革命团体青年会,随后又参加了拒俄义勇队,但也正因为如此,跟表哥闹翻,表哥停止了对他的生活资助,他不得不又回到中国。

那时候,他已经认识了许多革命之士,有了自己的革命意识,也写下了一些革命诗词,如: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

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毫无疑问,他是一位造诣颇高的革命文学家。

1909年,和尚苏曼殊和青楼女子一见钟情,同床共枕数晚竟相安无事

1909年,和尚苏曼殊和青楼女子一见钟情,同床共枕数晚竟相安无事

1909年,和尚苏曼殊和青楼女子一见钟情,同床共枕数晚竟相安无事在民国时期,有这么一位僧人,章太炎称其是“亘古未见的稀世之才”;郁达夫认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早已是不朽。

著名文学家鲁迅称研究他比研究《左传》、《公羊传》等更饶兴味。

这是一位怎样的僧人,能引来众多文人墨客的交口称赞,而他自身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这位僧人名叫苏曼殊,他的身世从一出生就非同一般。

他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则是父亲正妻的妹妹,是一名日本人,所以他一出生就被“冠以”私生儿和混血儿的称谓,不受苏家人待见。

为了保全自己名声,父亲将苏曼殊的亲生母亲逐出家门。

不久苏曼殊的父亲去外地经商,没有父亲庇佑的他屡次遭受到家中其他人的冷眼相待。

一次苏曼殊身患重病,被家人抛弃在湿冷阴暗的柴房,不过有幸运女神的眷顾,他挺了过来。

自此苏曼殊决定离开这个家,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苏曼殊来到了广州长寿寺,剃度出家,开启僧人的生活。

不过断了发根的他,似乎没有断掉红尘的七情六欲。

苏曼殊时常去逛青楼喝花茶,渐渐成为了青楼的常客,一年之内,与他交往的青楼女子多达二十多位,花销多达一千银元。

这其中一名叫枫子的青楼女子成为了苏曼殊的红颜知己,二人因共同热爱音乐相识。

不过时常同床共枕的二人,却从未发生过肌肤之亲。

枫子曾害羞地向苏曼殊询问过答案,苏曼殊回答道:精神上的愉悦比肉体交欢更能抵抗时间。

枫子第一次见有男人靠近她不为其肉体,而是为了产生心灵的共鸣,她坚定认为苏曼殊就是其一生的真爱。

然而枫子并不知道,苏曼殊已经不厌其烦对许多女子说过此话。

几乎城市里所有的青楼女子都知道有这么一个“花和尚”,后来久久得不到苏曼殊宠爱的她因相思成疾自尽了。

得知枫子姑娘死讯的苏曼殊懊悔不已,他开始真正意识到红尘之苦,于是返回寺庙,闭关三月,反思自己的罪孽。

不过,三个月之后,苏曼殊又死性不改,再次频繁出入于烟花柳巷,当然他还是守身如玉,坚决不与青楼女子有肉体上的往来,至死,苏曼殊都还是处男。

至于为何要洁身自好,并非与苏曼殊是僧人的身份有关,而是受到他曲折的童年经历所影响。

禅心总被蛾眉妒与人无爱亦无嗔——一代名僧苏曼殊作品欣赏

禅心总被蛾眉妒与人无爱亦无嗔——一代名僧苏曼殊作品欣赏

禅心总被蛾眉妒与人无爱亦无嗔——一代名僧苏曼殊作品欣赏2014-12-01月雅书画【逸笔云烟】在旧中国漫漫长夜里,一个超凡脱俗的诗人光耀中国文坛。

他是中国知识分子早期革命组织南社的中心人物,是我国马列主义先行者陈独秀的挚友。

他时而僧装,时而西装,常和友人出入酒肆花楼,但他又是一位持守比丘戒的一代高僧。

他是曼殊;人称曼殊大师,他是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同乡,广东中山县人。

曼殊出身日本横滨,父亲苏杰生是经营茶叶侨商,母亲是女佣,日本人,因和苏杰生私生曼殊而出走,由苏杰生之妾和河仙氏抚养曼殊。

对於曼殊的出身问题,柳亚子先生调查研究许多年。

自从找到曼殊的同父异母妹妹苏惠珊,这才有了定论。

评说三十五岁就已离开这个世界的曼殊大师,如果有所得,那是因为我和曼殊存在某种相同经历的缘故。

他的家世,他所遭遇的那个时代,影响了他的一生。

他的好友柳亚子先生说他不可无一,又是不可有二的一个。

郁达夫说他的人品高於诗,说得都很准确。

遁入空门两巨擘苏曼殊与弘一法师李叔同曼殊自谓「遭世有难言之隐」,这是因为直至在他离开人世时,他还不知他的生身母亲是谁?这就是曼殊一生的底蕴。

饱受宗族歧视,缺少亲情的少年曼殊少小出家,及其「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的流浪生涯,对於人间温暖,正如久旱逢甘霖。

他所处的时代既是风雨如磐的年代,从小就已爱憎分明的曼殊,自然如鱼得水,早早熔入革命洪炉,并是疾恶如仇的实践者。

他的为人,他的才华,处处受到欢迎和爱戴。

如果说刘三(季平)和柳亚子常常在经济上周济曼殊,孙中山先生无疑也是周济曼殊的一个。

曼殊留学日本时,孙中山先生曾派廖仲恺给曼殊送去二百元银洋。

曼殊得之欣喜若狂,立即大发请贴,宴请亲朋好友。

当孙先生和廖仲恺接到请贴时,廖仲恺目视孙先生的反映,孙先生笑着说:「这就是曼殊,我们去赴宴,让他高兴高兴……」。

一天,曼殊听说同盟会的同志都已发到了津贴,他也去廖仲恺那里领津贴。

廖仲恺想,你又不是盟员。

但他对曼殊十分谨慎,没有拒绝,而是请他且等一下,说着就去请示孙先生。

糖僧苏曼殊

糖僧苏曼殊

专栏作家小宝曾言:“中国食客,第一人当推苏曼殊。

”为何?因为民国一代,文化大师们多以“美食家”自居,唯独苏曼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别人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则以“食不厌多”的饕餮式吃法卓尔不群。

苏曼殊,人如其名,身份多“殊”:既是诗人,又是小说家,还是出家人;既擅丹青,又通英、日、梵多国文字,翻译过《悲惨世界》和《拜伦诗选》。

他为人所津津乐道的,除了纵横的千古才情、不羁的风流韵事,便是他丝毫不加节制的饮食之道。

苏曼殊贪食,曾写信给邵之冲:“一人赴源顺食生姜炒鸡三大碟,虾仁面一碗,苹果五个,明日肚子洞泄否一任天命耳!”这倒并非因为他喜欢吃生姜炒鸡,而是习惯使然,对他来说,一下子吃上三笼汤包、几大碗鲍鱼面,都是常事。

他爱的是“吃”这件事本身,而不是吃的对象。

偶尔异想天开,他会用糖醋凉拌生鲍鱼,直接吃,猜想起来,味道应该不佳,他却振振有词,说是“味究不恶”。

吃坏肚子、一连几天卧床不起,这些事对于苏曼殊来说更是家常便饭。

好友柳亚子送他二十个芋头饼,他一顿全吃掉,肚子痛得无法起身。

陈去病买了糖炒栗子给女儿吃,苏曼殊觉得美味,和小女孩抢着将其吃完,之后感觉意犹未尽,又偷偷跑出去买了两包,一个人全部吃掉,直吃到胃病复发,夜不能寐。

又有一次,他与人打赌一顿要吃六十个肉包子,吃到五十个时,已然腹胀难忍,直翻白眼,朋友劝他不可再吃,他不以为然,反而跟劝告者吵起来。

世间万般食物,苏曼殊尤嗜食糖,自称“糖僧”。

他的同事周越然回忆:苏曼殊最爱吃蜜枣,“有一次,他穷极了,腰无半文,他无法可想,只得把金牙齿拔下来,抵押了钱,买蜜枣吃”。

忍痛敲金牙,只为吃蜜枣,这是怎样决绝的吃货精神啊。

又一次,陈陶遗来看他,苏曼殊正苦于无钱买糖吃,发现陈兜里有三块钱,并不征得陈的同意,随手平分,掏去一块半,随即匆匆外出,转眼之间,就从街上买了不少摩尔登糖回来。

他自记在杭州曾“日食酥糖三十包”,而二十几岁时去东南亚游历时,更是每天五六十枚甜果,结果肠胃炎发作,险些客死他乡。

一代情僧苏曼殊,耀世于才华,沉沦于欲望

一代情僧苏曼殊,耀世于才华,沉沦于欲望

一代情僧苏曼殊,耀世于才华,沉沦于欲望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奇男子,他英俊潇洒,才貌双全,三次剃度,三次还俗。

佛教有“五戒”,曰: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言、不饮酒。

此人竟五犯其四。

至今,人们对他的评价仍是莫衷一是。

不欣赏他的人,评价他是“畸人”、“怪和尚”、“厌世者”、自虐狂”;而欣赏他的章太炎称其为“亘古未见的稀世之才”。

郁达夫说他“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早已是不朽的了”;印顺大师则干脆说“中国有两大诗僧,前有佛印,今有曼殊。

”没错,他就是一代狂僧——苏曼殊。

1身世成谜,天性敏感1884年,苏曼殊出生在日本横滨。

父亲苏杰生,某洋行买办,长年在横滨经商。

苏曼殊的身世颇为扑朔迷离,说法不一,现在大部分学者认为其生母河合若子是一名日本女子,当时是苏家女佣。

生下苏曼殊几个月后,她便离开了苏家,再也没有跟儿子见过面。

后来,苏曼殊则由父亲带回了国。

身世成谜,平日里他没少受到族中子弟的奚落和排斥,苏曼殊天性敏感,内心的悲愤无处诉说,其痛苦可想而知。

1915年秋摄于日本东京之苏曼殊2三次剃度,三次还俗十二岁那年,他大病一场,却被当家的大陈氏弃置于又脏又破的柴房,饱尝饥渴之苦,险些一命呜呼。

度过此劫后,苏曼殊决意逃离家庭,人世是红火坑,佛门是清净地,这个简单的比较法怂恿他追随新会慧龙寺的赞初和尚一路化缘而去。

苏曼殊《雁荡观瀑》赞初大师有相当不错的识力,他一眼看出苏家这孩子聪明过人,将来必定能成就一番慧业。

于是他携曼殊前往广州长寿寺,让一个流浪的灵魂暂时找到了遮风挡雨的屋檐。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饥火焚身,曼殊偷食鸽肉,违犯了寺规,严厉的方丈不肯饶恕,下令将他逐出山门。

苏曼殊山水画苏曼殊第二次出家是在1899年,十六岁上下。

他初恋受挫,负气从日本回到广州,决意皈依莲座,永赞三宝,坚心事佛。

蒲涧寺方丈念他身世畸零,遂将他收为沙弥。

然而曼殊情根未断,尘缘未了,所谓“出家”,脚在空门内,心在空门外,又岂能绝智灭欲?只不过来走一回过场。

忏尽情禅空色相——情僧苏曼殊诗选读

忏尽情禅空色相——情僧苏曼殊诗选读

忏尽情禅空色相——情僧苏曼殊诗选读他是民国以来被世人称为诗僧、画僧、情僧、革命僧的传奇人物,而他笔下的自己只是行云流水一孤僧。

他出身岭南商贾之家,却生于异国,自幼丧母,童年凄苦。

他亦僧亦俗,12岁出家,曾三次踏入佛门,却始终是半僧半俗,难以持戒。

最后他参透的却是“忏尽情禅空色相,佛说原来怨是亲”。

他杀人放火,吃喝玩乐。

上午可以和黄兴等革命党人一起慷慨陈词“国民悲愤英雄泪”,下午却和一帮酒友“偷尝天女唇中露”,流连青楼,喝花酒去了。

他一次次的邂逅爱情,又一次次的逃离却乐此不疲,一生不醒,因而号称革命队伍里的花和尚。

他至情至狂,至疏至真,风雨一生。

连陈独秀、柳亚子那样的君子都尊他为真君子。

他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他------就是苏曼殊,是民国真正的异类。

即使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去看他,也是一个超出常理俗规的十足的异类。

在他传奇而短暂的35年的人生中,他就是这样戏剧般地张扬着自己的个性,任何时候,没有人猜测得到他在想什么。

而他也从不在意别人的目光,他只听从自己的内心,因为他知道唯有自己的内心才会告诉他,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于世间,该何去何从。

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寄调筝人三首生憎花发柳含烟,东海飘零二十年。

忏尽情禅空色相,琵琶湖畔枕经眠。

禅心一任蛾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

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嗔。

偷尝天女唇中露,几度临风试泪痕。

日日思卿令人老,孤窗无那正黄昏。

迟友云树高低迷古墟,问津何处觅长沮?渔郎行入深林处,轻叩柴扉问起居。

本事诗十首无量春愁无量恨,一时都向指尖鸣。

我亦艰难多病日,那堪更听八云筝。

丈室番茶手自煎,语深香冷涕潸然。

生身阿母无情甚,为向摩耶问夙缘。

丹顿裴伦是我师,才如江海命如丝。

朱弦休为佳人绝,孤愤酸情欲语谁?慵妆高阁鸣筝坐,羞为他人工笑颦。

镇日欢场忙不了,万家歌舞一闲身。

李叔同,苏曼殊:同时代的诗画情僧,私下交情如何呢?

李叔同,苏曼殊:同时代的诗画情僧,私下交情如何呢?

李叔同,苏曼殊:同时代的诗画情僧,私下交情如何呢?前两天写了同时代的诗画情僧苏曼殊和李叔同,纵观他们的人生,两人的性格和经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一)苏曼殊将早年的初恋故事写成小说,是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的鼻祖。

留学日本期间,与一位日本弹筝女一见如故。

李叔同十八岁新婚时将兄长赠予的娶妻钱用于购买钢琴,学习音乐和作曲。

留学日本时与一位日本模特产生感情。

都是早年风流倜傥,浪漫多情,后看破红尘,皈依佛门。

创作上多才多艺,诗画音艺,无一不精,都是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佛学家。

他们都著作等身,佛性高深。

还有最相似的一点,他们两位都积极参加革命。

早年都曾加入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还都是革命文化团体南社的革命活动家。

又都在革命果实被窃取后深感理想破灭,黯然皈依到宗教的世界。

(二)如此相似的两人,私交如何呢?李叔同和苏曼殊有一共同好友:南社的发起人柳亚子。

柳亚子曾写过一篇文章,南社同事向苏曼殊求画时,将其哄骗到一间提供了朱古力、牛肉等食物的房间。

苏曼殊被反锁于房间内,一边吃一边构思,画成了著名的《汾堤吊梦图》。

而这个房间,正是李叔同的画室。

李叔同看到《汾堤吊梦图》后,立即发表在自己主编的报纸上,与自己的英文书法作品同刊同版。

两件书画作品被当时的文人雅士盛赞为南社“双绝”。

由此可见,两人私底下作为同事是很熟悉的。

在艺术上的互相欣赏,使得两人更可能是知己。

(三)尽管二人是同时代的诗僧、画僧、革命僧,但艺术风格大相径庭。

苏曼殊浪漫奔放,李叔同沉默内敛。

陈祥耀有一篇评价对比两位高僧的文学作品,其中老人就是李叔同,晚年号“晚晴老人”。

“说水,曼殊的使我想起春波的嫩绿,老人的使我想起秋潭的空碧;说花,曼殊的使我想起带着清明烟雨楼角的梨树,老人的使我想起夏日清池中的莲蕊;曼殊的较有浓烈的感情,较有动人的丰韵,较为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论文学的,也较为偏取这一种。

老人的绮艳诗,慢慢地想收敛于芳洁的一途,想洗净到司空表圣所说的'体素储洁,乘月返真'的一途,就诗的'品'言,我们或许还更有取于老人的。

他被誉为画僧、情僧、诗僧、革命僧,真正的全能大师

他被誉为画僧、情僧、诗僧、革命僧,真正的全能大师

他被誉为画僧、情僧、诗僧、革命僧,真正的全能大师
他被誉为画僧、情僧、诗僧、革命僧
真正的全能大师
整理编缉_《当代国画》
文章来源_网络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两个出名的和尚被称为“南社二僧”,即李叔同和苏曼殊。

苏曼殊是中国知识分子早期革命组织南社的中心人物,还是陈独
秀的挚友。

苏曼殊一生三次出家,自称“和尚”,被人称之为“大师”、“上人”或“诗僧”、“情僧”、“怪僧”、“风流和尚”、“革命和尚”等。

苏曼殊(1884-1918),近代书画家、作家、诗人、翻译家,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

1903年苏曼殊留学日本,在日本期间,参加过中国留学生的爱国组织革命团体青年会和拒俄义勇队,倾向于民主革命。

学成后回国,任上海《国民日报》的翻译,不久即于惠州出家为僧。

1907年赴日组织亚洲和亲会,公然反抗帝国主义,后与鲁迅等人合办杂志《新生》,但未成功,此后远赴爪哇。

辛亥革命后归国,对现实悲观失望。

孙中山题曼殊遗墨
1918年,他经过三十五年的红尘孤旅,留下八个字:“一切有情,都无挂碍”,然后离开了人世,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感慨。

他的好友柳亚子先生评价他说,不可无一,又是不可有二的一个。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苏曼殊
当代国画推荐搜索
苏曼殊
南社二僧
李叔同
天趣若随吾笔转,画禅无墨教谁参,一代画僧作品欣赏谜一样的中国禅僧画家历代名画欣赏中国历代绘画电子图库。

苏曼殊

苏曼殊

苏曼殊本名玄瑛,字子谷,法号曼殊。

中国民国初年诗人、作家、翻译家。

父亲苏杰生是广东茶商,旅日华侨,生母是一位日本女子(不是合法妻妾),所以,苏曼殊是一个混血儿和私生子。

在封建观念严重、华夷之别严格的当时,苏曼殊的这种“不光彩”的出身,注定了他必然要受歧视的命运。

所以他一出世,母子二人便被赶出了苏家之门,母亲只好带他回到了外祖父家。

到了苏曼殊三、四岁的时候,由于苏家生女多而生男少,苏曼殊才被领回广东老家。

从此母子分离,终生不复一见。

在苏曼殊九岁那年,苏杰生经商失败,家庭破产。

从此一蹶不振,每况愈下,以致苏曼殊从十三岁起,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远离生母的苏曼殊,颇受家庭虐待。

比如他在十三岁时曾经害过一场大病,家长们不仅不给他延医治病,反而把他放在柴房里等死。

后来,他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这一经历给幼小的曼殊沉重的打击,以至他小小年纪竟然看破红尘,去广州长寿寺出了家。

但毕竟是个孩子,有一次他偷吃鸽子肉被发现,只得出了庙门。

他先在上海姑母家寄食两年,学习中文和英文。

接着又在十五岁那年(1898年),得其表兄林紫垣的资助,到日本横滨求学。

苏曼殊生活清苦,住的是最低等的“下宿屋”,吃的是掺了石灰的米饭,为了节省火油费,晚上竟不点灯。

当他去养母河合仙氏老家时,与日本姑娘菊子一见钟情。

然而,他们的恋情却遭到苏家的强烈反对。

苏家斥责苏曼殊败坏了苏家名声,并问罪于菊子父母。

菊子父母盛怒之下,当众痛打了菊子。

结果,当天夜里,菊子投海而死。

失恋的痛苦,菊子的命运,令曼殊深感心灰意冷,万念俱灰。

于是又去蒲涧寺出了家。

从此开始了他风雨漂泊的一生。

一个旅行皮箱就是他的飞燕巢穴,也即他自嘲的“燕子龛(kān)”。

苏曼殊是“情僧”。

面对萧索的衰世惨相,他痛不欲生。

渡湘水时,他作赋吊屈原,对着滔滔江水长歌号啕。

后来,他以自己与菊子的初恋为题材创作了情爱小说《断鸿零雁记》,感慨爱恋之苦。

34岁去世,死后被葬于西泠桥,与江南名妓苏小小墓南北相对,令游人欷歔不已。

为何情僧苏曼殊为何三次剃度:其中悲苦谁人知-历史_历史人物.doc

为何情僧苏曼殊为何三次剃度:其中悲苦谁人知-历史_历史人物.doc

为何情僧苏曼殊为何三次剃度:其中悲苦谁人知-历史_历史人物苏曼殊根据自己的个人情感经历而创作了许多让人慷慨万千的爱情小说。

这些作品都是用爱情为主要题材,在作品中展示了男女主人公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受到了社会种种阻碍,小说的结尾很多都是以悲剧来结尾,充满着浓重的感情色彩。

他以悲剧的形式来创作小说,这跟他的个人经历是分不开的,因此他也被称为情僧苏曼殊。

苏曼殊苏曼殊的生母是日本人,是他父亲第四个妻子的妹妹。

苏家在广州也算是一个巨族,常年在日本横滨做经商。

他的母亲在生下他的三个月之后就离开了,他的父亲将他带回了国,让他的第四个妻子代为抚养。

但是却遭到了很多人的厌恶,于是返回了日本。

这一年,父亲经商亏本,苏曼殊又回到了广州。

在他十五岁的那年,苏曼殊跟随表兄来到了日本横滨留学,在那里遇到了日本姑娘菊子,对她产生了好感。

但是,他们的恋情却受到了家长的反对,苏曼殊的家人知道后,怒斥了苏曼殊,还对菊子父母进行问罪,菊子父亲痛打了菊子,菊子在夜里选择了投河自尽。

面对这样的悲剧,苏曼殊感觉到心灰意冷,回到广州后,便出了家。

情僧苏曼殊面对这样的悲惨现状感到十分痛苦,曾经对着江水大哭。

后来,他以自己和菊子的恋情为题材创作了一本名作《断鸿零雁记》的小说,感叹命运的不公,以及生死之隔的痛苦,引得许多男女纷纷落泪。

苏曼殊无端狂笑无端哭苏曼殊的“无端狂笑无端哭”是出自于他的一首叫做《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诗中,这首诗歌表现了作者既对人生充满悲哀,但同时又有肯定的态度。

“无端狂笑无端哭”更是体现了作者的无形无素,毫无顾忌的做事风格。

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如此生动形象充满性情的苏曼殊,他的诗作也让人十分沉迷。

苏曼殊作品苏曼殊虽然出身于大户人家,但因为自己是庶出同时又是私生子,所以在家族中的地位显得十分卑微。

年仅六岁的苏曼殊从日本回到了广东,他唯一的亲人姨妈被留在了日本。

在家中,他受到了很多冷眼和歧视。

当年的腊月,他被医生诊断为有某种传染病,于是就被关进了柴房。

情僧苏曼殊

情僧苏曼殊

情僧苏曼殊情僧苏曼殊清末民初,名振一时的天才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和翻译家苏曼殊,竟是一个和尚。

他精通梵语、西班牙语、英语和日语。

他的绘画也很有名。

他的画清静淡雅。

不袭前古,不随流俗,在当时就声腾中外了。

不过,他从不轻易作画。

他不高兴时,任何人请他画,他也不肯着笔;但是,只要他答应给别人作画,必然是一诺千金。

苏曼殊的作品一九○五年春,他在西湖给同学陈独秀作画之后,接着江苏的赵伯先又来求画,他同赵交情极深,对作画之类的要求,自是不会拒绝。

然而当时他正准备要去日本,并没有马上为赵伯先作画。

谁知他们就此一别,竟然成了诀别。

黄花岗起义失败的消息传来后,作为一个革命党人的赵伯先深感痛心,竟然呕血而死。

苏曼殊得知噩耗,哀痛万分,作《荒城饮马图》一帧,托朋友焚化在赵伯先墓前,以示悼念。

从此以后,他不再作画,以谢死友。

这种重诺重信的精神,真可以与春秋时延陵季子的墓门挂剑相媲美。

曼殊的诗写得很好,不知令多少人倾倒。

因为在这一首首美丽的诗后面,有着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曼殊出家时,有位女子对他非常痴情,愿意以身相许,苏曼殊在诗中记载了这件事: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君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据曼殊自注,“梵土相传,神女乌舍监守天阍,侍宴诸神”,可见他回绝的是一位美丽而多情的女子的爱情。

因为他已许身佛门,不再属于多情世界了。

苏曼殊在日本时也有同样的遭遇,其《东居杂诗》云:异国名香莫浪偷,窥帘一笑意偏幽。

明珠欲赠还惆怅,来岁双星怕引愁。

这位女子对自己再有意,曼殊也不敢随便作出响应。

如果现在赠送她定情礼物,来年天各一方时,彼此望着牛女双星牵愁引恨,岂非罪过?曼殊早年写过“不向情田种爱根”的绝情诗,其《寄调筝人》也表达了同样的意趣:禅心一任蛾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

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嗔。

曼殊一心向佛,情愿忍受多情女的怨恨。

诗意谓带着雨笠披着烟蓑,归向那一片迷茫的烟雨,心湖早已平静无波,与人无所爱恋,也不会发生嗔恨了。

苏曼殊

苏曼殊

苏曼殊原来是天阉
苏曼殊是我早年特别感兴趣的一位奇人,他生活于清末民初,被称为“情僧”“诗僧”“艺僧”“奇僧”等。

一生游身于僧俗两界,混迹于新旧两党,出入于花街柳巷,寄情于诗文书画,死后葬身于西湖孤山,与苏小小比墓为邻。

他富有传奇的一生被后人津津乐道,关于他的传记不下十部,我所见的有聊城大学校长宋益桥先生的《情僧长恨》,杭州师大陈星教授的《孤云野鹤》,李蔚先生的《苏曼殊评传》,王长元先生的《沉沦的菩提》,马以君先生的《苏曼殊年谱》,另外,听说北大余杰先生的硕士论文也是关于苏曼殊的。

这些传记无不对苏曼殊的情感世界进行了各有侧重的描绘,说他如何与自己的表妹及师妹真心相爱,又迫于佛门戒律不欢而散的;说他如何出入于秦楼楚馆,与青楼女子冥然兀坐,精神交流,发乎情,止乎礼,毫无肌肤之亲的,结论是苏曼殊品行高洁,逸趣超凡,怜惜女子云云。

然而,近日读倓虚法师《影尘回忆录》,竟然发现一个大秘密:苏曼殊原来是一个天阉。

原文是这样说的:“他的外表长的很好,可惜是一个天阉,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在他的著述里,他自己也说:‘遭世有难言之恫’。

”天阉,我自不必解释,但所有传记中几乎都未提及此事,也许为尊者讳,也许不解实情,当然,我们不能确保倓虚法师所言百分之百正确,但作为一个与之同时代的公认的高僧大德,绝不会无中生有,诋毁别人,况且有曼殊自己的著述为证。

另外,
他曾给名妓花雪南写过一首诗,最后一句为:“伤心怕自妆台照,瘦尽朱颜只自嗟。

”似乎也暗藏着什么。

不管如何,忽略这一点,对苏曼殊的研究,尤其是性格情感方面,可能会造成不合实际的想当然。

不知“苏学”专家们以为然否?。

“花和尚”苏曼殊为何能与弘一法师齐名?真相竟是因为这个!

“花和尚”苏曼殊为何能与弘一法师齐名?真相竟是因为这个!

“花和尚”苏曼殊为何能与弘一法师齐名?真相竟是因为这个!苏曼殊是个异人,这个“异”不仅表现在诗作上,也表现在他的“半出家半入世”上。

因为苏曼殊曾三次出家的缘故,世人都将他与同时代的弘一法师相提并论。

但相比弘一法师,同是遁入空门的苏曼殊却显然遭受了更多的争议。

很多人甚至认为:苏曼殊这个“花和尚”根本算不上真正的出家人。

苏曼殊“花和尚”的绰号绝不是空穴来风的,早在第一次遁入空门时,苏曼殊就斩获了“花和尚”的大号!苏曼殊被称作“花和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一生虽三次遁入空门,三次还俗。

然而,不管是在佛门还是在尘世,苏曼殊均从未戒过酒色肉。

传说中的:佛祖心中坐,酒肉穿肠过,说的大约就是苏曼殊。

然而,能真正做到这点的,世间有几人?苏曼殊第一次出家苏曼殊少年时期就跟着一位僧人入了佛门,然而入了佛门之后的苏曼殊却很是不甘寂寞。

佛门的清规戒律和清净,让年幼正处于叛逆期的苏曼殊很是难耐。

于是乎,某日,这位闲得发慌的少年,便抓了只鸽子,躲到寺院后面做起“五香鸽子肉”来。

许是这五香鸽子肉太香的缘故,苏曼殊的这一行为立马被寺内人员发现了。

这样一来,犯了“杀生之戒”的苏曼殊只得接受惩罚,惩罚完,他还被逐出了寺门。

1898年,14岁的苏曼殊离开佛堂后,因不堪忍受家族人的歧视,随表兄奔赴日本横滨入大同学校留学。

在日本留学时,因为语言不通、加上文化背景不同,苏曼殊在同学中总是显得格格不入。

百无聊赖的他,只好经常在课余时画画僧像、念念经打发时间。

他的这一怪异举动遭到同学的嘲笑,同学们因此纷纷叫他“苏和尚”。

一年后,苏曼殊随养母看望外公时,结识了邻居姑娘雪子。

情窦初开的雪子对苏曼殊一见钟情,他的母亲河合仙也极力促成两人。

然而此时的苏曼殊却一直为自己幼年曾有婚约而纠结不已,最终由于苏曼殊的退缩,雪子在极度思念和纠结中患上了抑郁症。

这让苏曼殊在伤心欲绝的同时也充满了负罪感。

而更让苏曼殊没有想到的是,不久后,雪子竟因“爱而不得”跳海自杀了。

历史有名的情僧 有才华的人——苏曼殊

历史有名的情僧 有才华的人——苏曼殊

苏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县人。

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他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苏曼殊一生清苦,饱受现实的折磨,人生中经历了三次出家,三次还俗。

苏曼珠第一次出家是在1895年。

随着苏家家道中落,父亲漂泊不定,生母远在日本,他孤苦零丁,体弱多病,备受族人歧视与虐待。

感觉如同被抛弃的苏曼殊,在家的处境更加恶劣,在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的双重打击下,他终于顶不住了,大病一场。

当时苏曼殊12岁,大病月余,掌家的婶子认为他已经病入膏肓,干脆将他置于柴房,让曼殊自生自灭。

嫡母黄氏和当家的大陈氏竟置其于柴房等死。

幸嫂子相怜照料才得以康复。

苏曼殊觉得这个家庭是呆不下去的了,于是,苏曼殊就随化缘和尚赞初法师到广州六榕寺出家,为“驱乌沙弥”。

在六榕寺里,苏曼殊遵守教规,表现良好,但因为年纪幼小,经不起诱惑,偷捉了一只鸽子来吃,犯了大戒,被逐出寺院。

苏曼殊第二次出家为1898年,主要原因是恋爱受挫,导火线为菊子殉情。

到日本后,苏曼殊在日本大同学校读书,学习优良,初显绘画才能。

16岁时与养母回故居逗子樱山村。

在那里与日本女子菊子相识并相恋。

两人诗书往来,幽会谈情,幸福温暖无比。

后因叔父干扰,两情拆散,尤其菊子竟殉情而死。

苏曼殊不堪打击,再次出家,回国到广州白云山蒲涧寺当了“门徒僧”。

为表诚意与决心,他以“自刎”要挟主持为其剃度,并“闭关”三月,潜心修行。

然而,毕竟“‘山斋饭罢浑无事,满钵擎来尽落花’。

此境不足为外人道矣。

”1903年,苏曼殊在广东惠州第三度削发为僧,法名博经,世称曼殊上人。

主要是社会原因,导火线为“《苏报》案判”。

时苏曼殊在章士钊、陈独秀创办的《国民日日报》,做事。

恋母仇父情结下的苏曼殊苏曼殊

恋母仇父情结下的苏曼殊苏曼殊

恋母仇父情结下的苏曼殊苏曼殊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借用古罗马神话中弑父娶母的故事,说明人类普遍的一种倾向:男孩杀父娶母,女孩弑母嫁父。

在俄狄浦斯情结期,男孩只有与母亲充分互动,得到母亲应有的关怀,就能健康并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反之,若是其恋母并与父竞争的需要受到忽视或反复无常的对待,他们的自我就会固结在“恋母弑父”的节点上形成心理创伤。

本文试通过苏曼殊这一个案的解析来更深刻认识这种心理的形成及其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苏曼殊(1884―1918,字子谷,广东香山人),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

其诗文富有浓郁的情感,被人誉为“情僧”、“诗僧”,其生活更是传奇跌宕,表现了独特的气质。

一恋母仇父的生活表现虽然苏曼殊曾对自己的身世做种种猜想,如在《断鸿零雁记》中和《潮音跋》中,都猜测自己生父是日本人,由“远亲”带至广东。

但据后来家属提供的可靠资料显示:苏曼殊的生母是与其日本养母有某种亲缘关系的一年轻女子,曾在日本的苏家居住,苏父发现其胸前长有能生贵子的痣,与之同居。

生下苏曼殊三个月后,她便离开苏家。

苏曼殊由养母河合氏带大至五岁被带回广东老家,以后十几年间没有再与河合氏联系直至苏曼殊去日本留学。

苏曼殊终生称河合氏为母亲并深怀感恩与依恋。

在苏氏大家庭中生活,有祖父母、姑婶、堂兄妹等,但他们都没有也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代替母亲角色。

尤其是在一次大病时被姑姑送至上海父亲处,遭受父妾的冷遇歧视,使他倍感河合母亲关爱的珍贵。

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只有通过与父亲认同才能消除恋母情结,苏曼殊没有与父亲认同而是出现持久的仇父心态。

当父亲病重盼望能见到儿子数次托人捎信让他回家,可他借口自己“没钱,回家也没用”,拒绝达成父亲心愿;并“恨乌及屋”,在《呜呼广东人》一文中对父亲所属的一类买办广东商人表示强烈愤慨与蔑视。

在他的话语系统中,生父成了养父,成了制造悲剧的刽子手。

与父亲认同困难、恋母不得使其趋于向母亲认同。

苏曼殊身上有文弱的女性气质,有与女子认同的倾向,曾“日食摩尔登糖三袋,谓是茶花女酷嗜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