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总体概况本部分主要围绕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三大问题展开论述。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所组成的综合的有机系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物史观认为,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3、并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心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或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看成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各要素中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_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 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
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 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 全部社会生活。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
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 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
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
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 群众的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 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 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 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 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 再到相对稳定。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 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 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 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 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说的一个重要区别。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经济基础,即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这是因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下形成的。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反映和表现。
社会意识的变革必然要从社会存在的变革中得以实现。
只有当社会存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时,社会意识才会发生突破性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主张改变社会存在,创造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使社会意识得到彻底的改变。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人们对外界物质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的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实践被认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从客观世界中获取真理,而不是凭空臆想或主观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和本质的反映。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从而获取真理。
通过实践的不断实践和检验,人们可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对客观世界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实际操作。
实践不仅是理论的指导,也是理论的来源和基础。
只有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方法论。
它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以辩证法为中心的一种哲学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矛盾和运动组成的。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推动事物前进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的存在和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矛盾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而矛盾的统一使事物得以保持相对的稳定。
唯物辩证法还强调了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详细讲解
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国体、政体及其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物质基 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 的变更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首先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 上层建筑一方面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另一方面又与那些对自己的经济基础有害的 其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斗争,即“保护自 己”与“排除异己”。 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
火药、指南针、印刷 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 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 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 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 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 教的工具。
其次,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多媒体技术
信息网络
远程教育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土地、人民、政事。”(孟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
唯意志论 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在地球上建立功业的伟大人
物的历史”。 (卡莱尔)
人民群众是无数个“零”,只有前面添上英雄人物 的“实数”时,他们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米海洛夫 斯基) 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 “决定一切的力量”,“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 ; 人民群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 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尼采)
二、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1、阶级起源
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同时又发 展不足的产物。它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 个历史范畴。 2、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 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 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
1、社会形态的划分 ⑴两种划分方法: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⑵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 划分的社会形态。主要有两种基本划分方法:
①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社会形态,可把人类社 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②三种社会经济形态划分法: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 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与三种社会形态相适应,由此把人类社会划分为 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⑶、技术社会形态:
①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 划分的社会形态。 ②将人类历史划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
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原因)
⑴因为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⑵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 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⑶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就是认为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这是 历史发展中的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或称历史决定论。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幻灯制作: 幻灯制作:柳兆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社会存在 1、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 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⑴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②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的意识现象
的总称,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其内容包括: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的社会科学(经济学、政 治学、法学、社会学等等)
•
社会意识是社会的总体意识,而非个体意识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
(如:私有观念与社会主义)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如:18世纪英国和法国的经济与唯物主义哲学;19世纪德国和英 法的经济与哲学)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即思想也有自身的演进逻辑)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如:社会主义思想)
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人是环境的产物‛ 与‚意见支配世界‛的二律背反
“必须有天才,才能用 好的法律代替坏的法律”
爱尔维修(1715~1771)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
1、历史唯心主义及其主要缺陷 第二,以往的历史观只是看到了少数天才人物、英雄人 物、帝王将相的历史功勋并且把他们看成社会历史的创造 者,而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功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 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的 基本结构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观念结构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 上层建筑 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 反
定力量
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
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3)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
生产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过程中各自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产品分配关系(以何种原则、方式和比例关系分配产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B)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3.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 A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5.“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6."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表明( A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7.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B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8.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B )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9.“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A)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10.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11.社会意识根源于(A )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12.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B)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1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 C )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4.“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D)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15.社会进步的内涵是(D)A物质文明的进步B精神文明的进步C政治文明的进步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16.资产积极思想家以“理性”、“人性”是否客观及实现程度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生产
分配 动态 (广义)
消费
交换
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起决定和支配的作用 首先,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劳动得以 进行的前提。 其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生 产关系的基本性质。 再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人们在生产 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最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 配关系。
5
2、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6
唯心史观的两种类型:
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唯意志论:认为人的意志决定社会 的发展; 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宿命论:认为超自然的某种神秘精 神决定社会的发展。
7
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 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 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 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 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 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 众的活动,……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 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 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 别方面。‛ —— 列宁
8
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主要原 因 认识根源:社会历史现象与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很容易使人们在考察它时只看到人的意志、思想和动 机,而忽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社会历史根源:在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以前各个民族、 国家生产规模比较狭小,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社会进 程缓慢,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总是不愿面对 历史发展的真相,却竭力去歪曲这种真相。
13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 包括: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地理环境。 其中 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 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条件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它为 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各种社会现象、辩明是非的根本 出发点和方法论原则。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 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 的动力因素,是人类 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 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 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矛盾,是“一切 历史冲突的根源”, 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 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 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 解决方式,并从根本 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 态的变化和发展。
四、社会形态的更替的一般规律
社会形态的含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1.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 证统一。
统一性: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指各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
的一般性、共同性和普遍性。 (1)纵向:无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各国家和民族都将自然地依次 经历由低到高的各种社会形态。 (2)横向: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 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2、例证。
社会生产得以 进行的前提条件 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直至社会形态性质 决定人们在生产中 的地位和相互作用
决定产品的分配 形式和消费关系 阶级社会里划 分阶级的基础 基础和核心, 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形态划分 生产力角度
生产关系角度
农 业 社 会
工 业 社 会
信 息 社 会
方法论意义: (1)一把探究社会发展根源的钥匙; (2)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 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3)
这份契约是1978年12月的一天夜里,安徽凤 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20名农民代表全队20 户农民(两户单身),聚在村里一是屋里,神态极 为严峻地写下了一纸契约. 每个姓名之上,均覆有一片血红,其中有17 个指印,三方图章. 这个惊天动地的契约,现作为中国当代史 的珍贵文物,收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藏品号为 GB54563中国改革第一村.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读书笔记3(大全五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读书笔记3(大全五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读书笔记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读书笔记第三章讲述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分为三大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其中第一节包括了四个小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第一小节说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而基于这点有两个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另一方面,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第二小节谈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而接下来的小节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基本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其中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另一方面,后者对前者具有反作用。
最后一小节具体指出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并且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其更替具有统一性、多样性、前进性及曲折性。
第二节包括了五个小节: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 建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 现实的力量,影响和制约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循环 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 整个社会由低级走向高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具有极为 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
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 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 步的最高标准”。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可分为: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 的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 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
教、哲学等。
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 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 求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 要求时,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就是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着一致和平衡。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 平衡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3)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有机体社会有机体 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政治结构 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文化结构 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 阶级阶级阶层阶层 社会进步社会进步 物质文明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形态阶级斗争 社会改革社会改革 科学技术科学技术 英雄史观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群众史观人民群众 历史人物普通个人历史人物普通个人 杰出人物杰出人物 无产阶级领袖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④)A 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B 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 D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④)A 阶级斗争发展史阶级斗争发展史B B 生产关系发展史生产关系发展史C 社会意识发展史社会意识发展史D D 生产劳动发展史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① )A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 B 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 利己主义的观点利己主义的观点D D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①)A 宿命论宿命论B B 英雄史观英雄史观C C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D D 诡辩论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④)A 血缘关系血缘关系B B 法律关系法律关系C C 思想关系思想关系D D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②)A 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B B 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 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D D 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 ② )A 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B B 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 D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 ② )A 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 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 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 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 ④ )A 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 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 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④)A 创造社会发展规律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 消灭社会发展规律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 改变社会发展规律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 D 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④)A 宿命论观点宿命论观点B B 机械论观点机械论观点C C 历史循环论观点历史循环论观点D D 唯物史观观点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 ③)A 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 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 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 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④)A 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B 人与物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C 物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D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④)A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 人与人的政治关系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 人与人的思想关系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 人与人的经济关系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③ )A 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 公有制水平的高低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 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 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 ③ )A 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 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 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 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③ )A 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 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① )A 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B 产品的分配形式产品的分配形式C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 交换和消费关系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② )A 文学艺术文学艺术B 国家政权国家政权C 政党结构政党结构D 哲学思想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 ② )A 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 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 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 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 (21)国家是代表( ④ )A 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 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 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 统治阶级利益的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 ③ )A 人口多少人口多少B 领土的大小领土的大小C 国体国体D 政体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① )A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 科学文化的反映科学文化的反映C 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 社会规律的反映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 ② )A 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 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 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 思想的上层建筑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 ① )A 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 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 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D D 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② )A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B B 生产方式生产方式C C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D 实践活动实践活动 (27)生产方式是(④ )A 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 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28)社会形态是(④ )A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 国体与政体的统一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 ⑤ )A 已不存在已不存在B 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激烈C 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 只存在于人民内部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 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④)A 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B B 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 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D D 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 ③ )A 法律前面人人平等法律前面人人平等B B 抽象的人性论抽象的人性论C C 利己主义利己主义D D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马原》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
逻辑结构: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贯穿这三节的主题就是如何认识人类社会的发 展规律以及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
历史观及其基 本问题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7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8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它以社会的总体
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世界观与历史观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根源于整个物质世界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是较复杂的。
决定
生产力
反作用
生产关系
社会分工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0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第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具有反作用的生产关
系归根到底依赖生产力,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
产力状况的规律。这是生产方式从而也是整个社会历史 发展的一条不可抗拒的规律。这个规律,是马克思主义 政党制定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
14
1.社会意识的结构
从社会意识的主体角度不同,社会意识分为群体意识和
个体意识;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高低层次不同, 社会意识可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个体心理
社会心理
群体心理 社会 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 哲学、教育等 自然科学、语 言学、逻辑学、 数学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 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 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的最 终决定作用
上层建筑
决
定 反 作 用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源自反 作 用生 产 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 科学方法 1、坚持阶级分析法
2、阶级分析法的要求
3、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
三、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实质
2、根源
三、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2、社会形态的结构: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 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 来,因此,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 多样性
第二讲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 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 生产力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1、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
具有不平衡性。 经济状况: 德国 落后于 法国 落后于 英国 社会意识: 德国 先进于 法国 先进于 英国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 展规律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22
★怎样理解“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 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A、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 原理的正确论断。 B 、因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 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 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发 展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 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 展规律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27
◆宗教: A、组成:由宗教教义、宗教制度、宗教组 织、宗教活动及宗教信徒等要素组成 B、宗教的作用 第一、主要社会作用:麻痹人的进取心和 革命意志 第二、积极意义:劝导人们淡泊名利、善待 28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他人、助弱救难、爱护自然等 展规律
生 产归 资 料
第三章 展规律
私 公 有 有 会 地 主 所 有 封 建 社 会 会制 制 社 社 资 本 家 所 有 资本主义社会 全社会共同所有 葛洪刚 共产主义社会 43 人类社会及其发 社会科学部
奴 隶 主 所 有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3)生产方式(Mode of production)
—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物质资料(生产资 料和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两个方面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 展规律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论述题重点1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2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3如何理解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4试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普通点1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2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3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
4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简答题重点1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过程。
4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
6简述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
普通点1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3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4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基础的原因。
5简述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
7简要说明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8简要说明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中的进步。
9简述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
10简述社会革命的类型。
11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2简要说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3简述人与社会的关系。
14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5简述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多选重点1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
四方面。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五点。
3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基本内容: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4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两种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
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 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 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3、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
国家的起源 国家的本质 国家的职能 国体和政体
• •
法和不成功的做法,分析其原因,提出你们的建议 分组分工、按地区分组,每组10人以下 ppt、演讲提纲、10分钟内
“80后”说苦,“50后”笑了……
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 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 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 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能 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 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 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 不起了……
生产方式
决 定
基本 制度
阶级 结构
政治 观点
法律 观点
道德 观点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 过程,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指社会 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的基本类型
社会意识
按主体的不同
个人意识
群体意识
社会意识
按 意 识 水 平 高 低 的 不 同
社会意识形式
按是否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
上层建筑的 社会意识形式
决定
决定
生产 力
生产 经济 关系 基础
反作用 反作用
上层 建筑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改革的重要性
“美丽中国”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 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 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 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 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大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21)国家是代表(D)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27)生产方式是()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8)社会形态是()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应该理解为()A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 B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C国家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 D民主是国体不是政体(33)“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34)社会进步的内涵是()A物质文明的进步B精神文明的进步C政治文明的进步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35)当前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是()A自然规律 B人的主观意志 C阶级斗争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36)社会变革的成功,是以()为根本标志的。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政权易手 C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D发展高新技术(37)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关系的实质是(B)A生产关系 B阶级关系 C思想关系 D人的自然属性(38)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A质变 B量变 C爆发式飞跃 D非爆发式飞跃(39)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是()A坚持为现实服务的原则 B坚持为政治服务的原则C坚持传统观念的原则 D坚持历史主义与阶级分析的原则(4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首先是()A生产活动 B政治活动 C精神活动 D科学活动(41)杰出人物产生的条件是()A社会政治条件与经济条件的统一 B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C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D个人自我奋斗的结果(4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43)“时势造英雄”说明()A英雄的出现是必然的 B英雄没有阶级性C英雄都具有历史局限性 D英雄的出现是必然与偶然的统一(44)美国经过南北战争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日耳曼人没有经过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俄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再从封建社会通过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历史事实说明()A社会形态的更替是没有规律可言的B社会发展是不存在共同道路的C社会发展是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D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45)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A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B专指无产阶级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C专指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D专指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三、多选择题(1)“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论断基本依据在于()A劳动创造了人的天然器官和生产工具 B劳动使人们结成社会关系C劳动使人的意识得于形成 D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2)唯心史观的错误在于()A否认阶级斗争 B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D没有找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根源(3)马克思一生的两个重要发现是()A历史唯物主义B剩余价值学说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D无产阶级专政理论(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是因为()A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B适度的最优人口状况能够起加速社会发展的作用C人口数量和发展速度不能自发地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D适量的人口可以决定社会性质(5)下面的说法哪些属于唯心史观的英雄史观()A“伟人的历史真正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B“治国”犹如“牧民”C“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D“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6)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有()A人类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B人类的劳动带有社会性C人类劳动是有目的的能动的过程 D人类劳动具有继承性(7)劳动在类人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包括()A使类人猿建立自己的群体组织,过群体生活B使猿脑变成人脑,推动了语言和意识的产生C改变了类人猿的生活方式,使其具有杂食性D使类人猿的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E使类人猿能够离开大森林,到地面生活(8)“人有了物质条件才能生存,人有了精神条件才能生活”的观点()A夸大了社会意识的作用B夸大了社会存在的作用C看到了社会物质条件的作用D看到了社会意识条件的作用E准确把握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对人的影响(9)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与宗教C自然科学D逻辑学和语言学(10)列宁说“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
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民主共和制()A便于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 B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C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 D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1)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是()A法律生产于阶级社会;道德比法律历史悠久B法律具有强制性,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传统、教育等发挥作用C法律只适合违法行为,道德应用于一切不道德行为D法律属于政治上层建筑,道德属于思想上层建筑(12)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A经济是基础 B政治是经济的反映与集中表现C政治归根到底为经济服务 D经济革命导致政治革命(13)一位日本首相说“在日本,政府是船长,财界是罗盘,船长始终是按罗盘指引的方向前进的”。
说明()A资本主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B资产阶级政府只代表部分资产阶级利益C资产阶级国家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D资产阶级的权力基础在于金钱(1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公德是()A具有法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B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C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 D维护社会秩序的永恒法则(15)阶级生产的直接原因是()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C剩余产品的出现 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1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明()A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B普通个人的作用C每个人都要有历史责任感 D夸大了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17)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它们是()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全国农业合作化的道路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现代化发展道路(18)人民群众是()A居民中的大多数B无产阶级C体力劳动者 D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19)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的根本对立在于()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无产阶级专政C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0)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中介环节有()A提高劳动者的素质B发现新的劳动对象C改进生产工具 D提高生产管理水平(21)社会基本矛盾是()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 B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22)唯心史观主要的理论表现为()A宿命论B唯意志论 C激变论D天才论(23)“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的观点是()A唯物史观 B唯心史观 C宿命论D唯意志论(24)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出现才产生的两大阶级的对抗,所以阶级是()A历史范畴B政治范畴 C经济范畴D思想范畴(25)马克思以前的历史观的缺陷表现在()A看不到社会革命的作用 B看不到阶级斗争的作用C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D看不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根源(26)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是()A二元论的表现 B唯心史观的表现 C实用主义的表现 D英雄史观的表现(27)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有(CD )A为现实服务的原则 B历史主义的态度 C阶级分析的方法 D政治第一的标准(28)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A发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了阶级斗争的长期性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D说明了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29)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A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策划者、指挥者B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者C历史任务的发起者个组织者D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30)对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正确表述是()A社会革命是狭义的革命B社会改革是广义的革命C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社会革命只有暴力革命的形式E社会改革就是为了改变根本的社会制度四、判断说明1.社会历史现象与人的意志和思想密切相关,与自然界发展有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