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8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附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历史:高中的历史必修3易错易混点归纳

历史:高中的历史必修3易错易混点归纳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基本含义是“爱人”,重视人的价值。

仁是一种伦理道德,比如与人相处按仁的精神就应该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仁又是一种政治主张,作为统治者,以仁的精神行事,应当“以德治民”;仁的精神运用于教育,就是“有教无类”。

孔子心中仁的理想境界就是基本恢复周礼,“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不过,孔子的仁是有差别的,有亲疏尊卑的差别,这与孔子坚持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是一致的。

2.孔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本思想不同古代儒家所主张的以民为本,其内涵是指资本,即统治者赖以维护其统治的资本;而现代的“民本”则是指以人为根本,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

3.中国古代民主一词与近代现代民主完全相反中国古代也有“民主”一词,但其含义与近代、现代相反。

《尚书》中最早提到“民主“一词,认为:“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

”含义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真正的民主。

这里的民主是指的民之主宰。

4. “民本”与“农本”思想民本是指以民为本;农本则是指以农业为国家经济的根本。

春秋时期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统治人民;孔子主张“仁”“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都是“民本”思想的体现;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是“农本”思想的体现。

5.对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

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不断地缓慢发展。

旧的封建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经济因素产生,首先反映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

他们对传统的封建纲常礼教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他们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他们反专制、倡导民主。

他们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成为这一时期思想文化中的新潮流。

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高三历史苏格拉底试题

高三历史苏格拉底试题

高三历史苏格拉底试题1.“他虔诚地研究人的良心,希望在良心里找到正义和行善的义务。

他以为真理高于习俗,正义高于法律。

他使道德脱离宗教。

如果我们认识到那时雅典社会的宗教习俗,就不难明白他为什么不为民众所喜爱,为什么公民们对他如此愤怒。

他促使雅典社会日益远离古代的信仰和古代的制度。

”文中的“他”应当是()A.梭伦B.普罗泰格拉C.西塞罗D.苏格拉底【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题干强调对人性的研究,以期通过提高人的道德来实现人心向善,这与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观点一致,故答案为D。

2.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

下列对这一观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A.该观点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B.该观点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C.该观点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D.该观点认为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

材料“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主要反映了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的思想,“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主要强调了智慧的作用,而不是“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和“否认绝对权威”,故A、C两项错误。

B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提出“人的理性根本不可能认识神所创造的东西,那么作为人只能好好研究人应该做的事情就可以。

”该观点最可能出自A.泰勒斯B.普罗塔哥拉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答案】C【解析】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所以材料的观点“作为人只能好好研究人应该做的事情”应该出自苏格拉底。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4.“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他是A.普罗塔戈拉B.梭伦C.苏格拉底D.伯里克利【答案】C【解析】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识”,“喜欢在公众场合谈论民主、美德、勇气、真理”,故选C。

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26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解析版)

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26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解析版)

易混易错点26、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错因归纳:对孔子、孟子、荀子在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上的主张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真题突破1.(2017·上海高考·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解析】儒家主张义重于利,“重义轻利”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A项错误;民贵君轻,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出自《礼记·大学》中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思想》易错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思想》易错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思想》易错题练习含答案1.(2022·湖北·模拟预测)荀子认为“隆礼尊贤而,重法爱民而霸”;韩非认为“故明主之治国也,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赋以均贫富,厚其爵禄以尽贤能,重其刑罚以禁奸邪”。

据此可知,二者都A.遵循传统礼乐制度B.旨在提倡民本思想C.主张明君治理国家D.反对贵族徇私枉法【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隆礼尊贤而,重法爱民而霸”反映了荀子主张君王礼法并重的思想;材料“故明主之治国也,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赋以均贫富,厚其爵禄以尽贤能,重其刑罚以禁奸邪”反映了韩非主张明主要制度严明、刑罚严酷的思想;据此可知二者都主张圣明君主治理国家,C项正确;韩非并未提倡遵循礼乐制度,排除A项;材料表明荀子和韩非子都主张明君治理国家,而不是提倡民本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的主张没有体现反对贵族徇私枉法,排除D项。

故选C项。

2.(2020·山东·模拟预测)《吕氏春秋》把儒、墨两家学术思想归结为:“孔子贵仁,墨翟贵兼。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墨子主张“兼相爱”“禁恶而劝爱”。

儒、墨思想的差别缘于A.生活态度的差异B.学术观点的分歧C.政治立场的不同D.文化取向的迥异【答案】C【详解】儒、墨两家的“爱”的内涵不同,主要原因是两者政治立场的不同导致的,C项正确;生活态度、学术观点、文化取向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D项。

故选C项。

3.(2021·四川巴中·模拟预测)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等几派显学相互辨难,阐述义理的中心都集中在“内圣外王”的主题上“内圣”是指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即“修身”;“外王是指参与社会政治管理,即“治国”。

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诸子百家立场一致B.中国文化出现大一统趋势C.中国文化形成了关注现实政治和人伦的特征D.中国文化摆脱了神学影响【答案】C【详解】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等几派相互辩难,集中讨论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和社会政治管理,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关注现实和人伦的特征,故选C项;诸子百家立场并不一致,而是集中在某一问题上进行讨论和辩驳,排除A项;诸子百家共同辩驳一个核心论题,不代表中国文化的大一统趋势,排除B项;材料是诸子百家辩驳的话题,而非从关注神学到关注人本的转变,排除D项。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知识点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知识点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易错点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3、注意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4、兵家学派的孙膑著有兵书《孙膑兵法》,但孙膑并不主张穷兵黩武。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易混点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

2、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易错点1、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2、对秦朝“书同文”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3、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

4、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不只是长篇小说,也有唐代的传奇小说、宋代的话本小说,还有短篇小说。

5、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也在迅速发展,但二者并不等同,我国明清时期的科技属于传统科技,而西方的是近代科技。

【高考历史必修一】26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原卷版)

【高考历史必修一】26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原卷版)

A.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B.尊重自然规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
C.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D.改造世界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15.(2017·新疆模拟)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孟子曰:“义,人之正
路也”;荀子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
C.主张克己复礼
D.批判无道君主
4.《荀子·礼论》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
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
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在此荀子主张( )
A.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B.以礼治国、礼法并施
C.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3.(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
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4.(2014·上海单科·1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
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 )
A.后世民型的调整
D.对统治者相互间的要求
3.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
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段言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
A.反对君主制度
B.提倡君臣平等
自然,把人还原给社会。这说明荀子( )
A.清除了儒学中的迷信思想
B.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
C.接受了法家“人治”主张

2022届广东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专题15《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含解析)

2022届广东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专题15《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含解析)

专题15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1.(2021·广东百校高三质量分析联考·19)19.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思想既有很多相像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二者在思想上的主要差异是()A.是否强调学问的作用和道德的力气B.是否推崇君主权威C.是否留意对人与社会的争辩D.是否体现人文精神【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见;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思想主见【解析】该题属于逆向思维型试题。

苏格拉底和孔子均强调学问的作用和道德的力气,故A项错误;孔子维护奴隶主的统治,而苏格拉底则维护雅典民主政治,故B项正确;孔子的“仁、礼、德”与苏格拉底的“生疏人自己”均留意对人和社会的争辩,故C项错误;孔子思想“仁者爱人”与苏格拉底“生疏人自己”均体现对人的重视和敬重,故D项错误。

【答案】B2.(2021·广东四校高三期末联考·18)18.西方哲学史上有一段名言:“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of the things that are,that they are,and of the things that are not,that they are not。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西方民主制度的滥觞B.动摇了天主教神学统治的根基C.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D.奠定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思想主见【解析】这是古希腊辨者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万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万物不存在的尺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古希腊人文主义觉醒的体现。

材料未体现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故A 项错误;宗教改革动摇了天主教神学统治的根基,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故C项正确;启蒙运动奠定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故D项错误。

【答案】C3.(2021·广东韶关高三摸底·19)19.某西方学者指出“幸福就是心灵合于完全德性的现实活动。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带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带答案解析)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重难点梳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社会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③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④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礼贤下士,重用人才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三精考点之高中历史必修3最易错考点系列:考点1 儒家思想 含解析 精品

三精考点之高中历史必修3最易错考点系列:考点1 儒家思想 含解析 精品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

对于儒家思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与分析: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总的原则是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要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态度和仁爱意识,尊老、爱幼、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

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1)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4)“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

(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的解决。

(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3.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东亚、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其大加赞扬。

4.儒家思想的消极作用(1)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消极作用是很明显的。

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2)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非常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该抛弃,对这些落后的内容应该加以批判和否定。

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开始确立为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地位,在不断吸收其他家思想基础上,不断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工具,稳定统治。

儒家思想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也是考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有以下几点必须引起重视:1、从命题方式的角度看,多以史料的形式呈现,而史料多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这是对考生来说是解题的最大障碍,因此在考前练习过程中需要加强文言文理解的训练。

【高考历史必修一】29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解析版)

【高考历史必修一】29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解析版)

崇拜,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雅典人喜爱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属于精神享受,故 C
项错误;根据“为人类盗取火种”、“我憎恨所有的神”可以看出作者反对神、重视人,具有
人文精神,而这受到雅典人的喜爱,说明当时的雅典人更强调人的价值,故 D 项正确。 模拟突破 1.“尽管流于诡辩,但重要的是,……拓展了哲学的领域,使其不仅包括物理学和形而上学, 还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正如罗马时代的西塞罗所言,……‘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 文中省略处应为( )。 A.智者学派 B.苏格拉底 C.康德 D.伏尔泰 【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尽管流于诡辩”、“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即可判断。 2.苏格拉底曾讥笑以自己的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的雅典平民的万能,在讲到马匹不足 时他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这反映了苏格拉底( ) A.探索新的政治形式以代替民主制 B.反对直接民主制度提倡精英治国 C.呼吁全社会正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嘲讽公民大会不切实际徒有虚名 【答案】B 【解析】材料并未涉及代替民主制的问题,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民主制,而是反对直接民主制, 故 A 项错误;本题的材料是强调雅典的民主政治必须加强公民的知识和政治修养,以防出现 “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等可笑的现象,反对直接民主制度提倡 精英治国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呼吁全社会正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故 C 项 错误;嘲讽公民大会不切实际徒有虚名材料中也体现不出来,故 D 项错误。 3.古代希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他们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发表了许多理性的言论。 下列各项与智者学派的观点相符的是( ) A.“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 B.“一切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 C.“荣誉远比财富、名声等东西更重要” D.“生好还是死好只有神知道”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8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8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含答案解析)

易错易混点28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错因归纳: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相同点及在目的、内容、影响方面的不同点疏于归纳。

释疑解惑真题突破1.(2011·北京文综·20)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格拉) B.苏格拉底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说明这位哲学家重视道德的作用,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

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2.(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答案】B【解析】苏格拉底的本意是强调思想自由而不是公民生存权利,A项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本意不符;苏格拉底反对极端民主政治,D项不符合史实。

故选B项。

3.(2008·江苏单科·12)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 重视道德的意义B. 肯定人的价值C. 强调知识的作用D. 推崇君主权威【答案】D【解析】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君主权威。

而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推崇的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A、B、C项是二者的相同点。

4.(2009·山东基能·42)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名言要与书博会的主题相一致,所以选②④。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6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6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含答案解析)

易混易错点26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错因归纳:对孔子、孟子、荀子在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上的主张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真题突破1.(2017·上海高考·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解析】儒家主张义重于利,“重义轻利”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A 项错误;民贵君轻,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出自《礼记·大学》中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推荐》三精考点之高中历史(必修3)最易错考点系列考点4苏格拉底思想Word版含解析

《推荐》三精考点之高中历史(必修3)最易错考点系列考点4苏格拉底思想Word版含解析

苏格拉底思想★★★★★○○○○一、苏格拉底的思想1、思想主张(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重建人们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退中的城邦制度。

(2)道德主张:提倡善良的道德,提出“道德就是知识”或“知识就是道德”,即所谓“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政治主张:提倡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2、影响:对人本身的研究,促进了人类精神的觉醒,使哲学开始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开创了希腊的哲学新方向。

二、苏格拉底的哲学贡献(1)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

(2)苏格拉底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

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三、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思想的异同四、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当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时,思想家们就进一步突破神灵的束缚,转而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世界了,于是人被置于世界的中心,以人为本的西方人文精神由此滥觞。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遗产的无比珍惜,对人格与道德的不懈追求。

它关注人的尘世生活,重视人的精神意义,是人的价值尺度在人的思想意识、思维习惯和心理活动中的历史积淀。

智者的启蒙和苏格拉底的智慧,体现了人文精神在蒙昧中的觉醒。

【易错点拨】苏格拉底的思想,主要在于理解其思想主张,历史概念多,且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比如关于“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理解,就需要学生与之前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一起比较理解。

为此学生一是可以把苏格拉底的思想与智者学派、孔子的思想放在一起比较分析理解,从纵横两个方面理解知识点;二是可以结合古希腊的时代背景分析,联系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等理解;三是从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去分析理解。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罗马法考点归纳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罗马法考点归纳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罗马法考点归纳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2、罗马法复习建议古代希腊留给我们的是她的灿烂的思想文化。

这种思想文化不仅表现在梭伦身上,还表现在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身上。

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希腊人文精神的土壤,也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

在学习的时候,要认真体会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古代罗马留给我们最丰厚的财富是它的法律。

罗马法的来源强调了公正与平等,成为近代社会立法的源头。

民主、法治意识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

学习古代西方民主与法治的起源就非常重要。

本单元内容与我们的生活相差很大,同学们要关注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

知识清单希腊民主罗马法治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对民主政治的建立有一定的影响城邦制度:小国寡民利于直接民主向外扩张需要平民战斗;平民不断斗争;贵族作出妥协;国家发展产生新问题,要求调整发展过程奠基:梭伦改革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顶峰:伯利克里改革罗马城邦:习惯法共和国:成文法/公民法(形式固定)罗马帝国:万民法(范围扩展)东罗马帝国:《民法大全》(体系完考点聚焦考点一、希腊的精神文明(一)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1.把关注的重点从认识自然、神灵转移到认识人类社会;2.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3.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

(二)智者学派1.背景公元前5世纪,一些希腊城邦的民主政治发展至顶峰,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的作用凸现出来。

在当时的希腊,很多思想家关注自然,大部分民众信奉神灵。

2.主要观点关注人,强调人的价值,而非关注神和自然。

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对此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从而忽视制度、法律和道德的规范作用。

代表人物及名言: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3.评价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浙江历史选考选择题——比较异同题

浙江历史选考选择题——比较异同题

选择题专项训练比较异同题1.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

两人思想的共同点是A.蕴含人文主义精神B.倡导个性自由C.批判原有社会秩序D.维护君主权威解析:A 本题考查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相同点。

孔子主张“德治”,具有人文精神,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属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故A项正确;孔子不主张个性自由,提倡个人对社会秩序的服从,故B项错误;孔子主张维护周礼,故C项错误;维护君主权威不适合苏格拉底,故D项错误。

2.历史学者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材料中的“独制”与西周的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A.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免B.郡守、县令由君主任命,职位世袭C.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D.郡守由科举选拔,县令由郡守任免解析:A 本题考查秦代郡县制与西周分封制的区别。

秦朝的郡县长官都是由皇帝任免和调动的,故选择A。

B错在“职位世袭”,C错在“由地方推荐”,D错在“科举选拔”“郡守任免”。

3.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

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

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使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

”这一变化( )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解析:D 本题考查清代与元代“工匠”政策的差异性。

春秋战国时期私商和私营手工业的兴起,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故A项错误;匠籍制度被打破,国家对手工业者的控制减弱,有利于私营手工业者的发展,与小农经济联系不大,故B项错误;私营手工业者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C项错误;匠籍制度被打破,国家对手工业者的控制减弱,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较孔⼦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不同点: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

孔⼦是为古时奴⾪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下的雅典民主制。

对知识道德侧重点也有不同,孔⼦强调个⼈守礼知节,苏强调个性美德和认识⾃⼰对⼈的探索(使其变成哲学)孔⼦1、哲学与宗教思想:“天”的思想在孔⼦那⾥有两层俗话说钱是⾃然的天,如其谓:“天何⾔哉?四时⾏焉,百物⽣焉。

天何⾔哉?“(《论语·阳货》)的这层意义的天道观上,孔⼦还具有辩证法的因素,如”⼦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语中就论述了“⾏”、“⽣”与“逝”的辩证关系。

但“天”在孔⼦的思想中更多的则是指具有⼈格意志的“天”,它是世界的主宰者和⼈类命运的赋予者,如其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吾谁欺?欺天乎?”(《论语·⼦罕》)孔⼦还相信“天命”的存在,认为“死⽣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不知命,⽆以为君⼦也”(《论语·尧⽈》)。

在⼈性问题上,孔⼦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即先天的⼈性本来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习染不同⽽使之悬殊。

孔⼦敬重“天命”,但却怀疑⿁神,他⼀⽣“不语怪、⼒、乱、神”,强调“未能事⼈,焉能事⿁”,“未知⽣,焉知死”(《论语·先进》),主张“敬⿁神⽽远之”(《论语·雍也》)。

在认识论和知⾏观上,孔⼦虽然承认⼈有“⽣⽽知之”,但强调的是“学⽽知之”;他既重闻见,兼重思维,认为“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他主张学⾏并重、学以致⽤、⾔⾏⼀致。

2、理思想:“仁”的思想在孔⼦思想结构中是核⼼部分。

孔⼦对“仁”含义的解释颇为宽泛⽽且多变,每次讲解都不尽⼀致。

因为在他看来,“仁”是⼀种主体的体验及实践问题,不必从要领上明确界定,也⽆需理论论证,他只是根据不同场合、不同的⼈⽽作出不同回答。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综合训练题及答案(专题18 考点1《中国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文精神对比》)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综合训练题及答案(专题18 考点1《中国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文精神对比》)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综合训练题及答案专题18 考点1《中国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文精神对比》一、选择题1.普罗泰格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

”孔子也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普罗泰格拉的思想受到孔子的影响B.中西文化交流自孔子时代就已展开C.二者思想都体现了古代的人文精神D.两人的思想均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2.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神赐给雅典城邦的一只马虻,这个城邦因为身体庞大而日趋懒惰,需要马虻的刺激;而孔子则发出“周文王死后,一切文化遗产都在我这里”的豪言壮语。

可见两者( )A.都关注国家兴盛与否 B.都提倡“认识你自己”C.都以人为哲学研究对象 D.主张做事要审时度势3.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土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 B.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C.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 D.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4.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由此可知,两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承认超自然力量的存在 B.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C.强调人类思维的相对性 D.突显品德的重要性5.据统计《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并赞美爱情的诗歌,例如《关雎》《蒹葭》等篇。

而同时代的西方,智者学派也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重要命题。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东西方思想所具有的共同点是( )A.仁爱至上 B.人文关怀 C.强调民本 D.批判怀疑的态度6.春秋战国时代的名家代表人之一的公孙龙,有一天骑着一匹白马要进城,该城门的看守官说,依照规定马不可以进城。

于是公孙龙就开始论证他的“白马非马”,最后他说服了守城官,于是就骑着他的白马进城了。

下列古希腊哲学家中和公孙龙风格类似的是( )A.泰勒斯 B.普罗泰格拉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7.“文艺复兴之父”彼特拉克收藏了大量古典作家的书信、手稿,他从发现的西塞罗信札中认识了生活中和学术上的西塞罗,也了解了罗马共和国晚期政治和文化原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错易混点28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错因归纳: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相同点及在目的、内容、影响方面的不同点疏于归纳。

释疑解惑孔子苏格拉底不同点目的为奴隶制度服务,恢复周礼挽救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政治主张核心为“仁”,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为政以德的民本思想;强调“礼”,压抑人性;注重人的社会性;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知识即美德”;崇尚人性自由;强调人,反对神,主张个性解放和个人价值;“善是人的内在灵魂”影响开创了儒家学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基础崇尚知识和自由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的作用;都主张追求个人的善;追求个人品性的修养真题突破1.(2011·北京文综·20)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格拉) B.苏格拉底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说明这位哲学家重视道德的作用,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

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2.(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答案】B【解析】苏格拉底的本意是强调思想自由而不是公民生存权利,A项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本意不符;苏格拉底反对极端民主政治,D项不符合史实。

故选B项。

3.(2008·江苏单科·12)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 重视道德的意义B. 肯定人的价值C. 强调知识的作用D. 推崇君主权威【答案】D【解析】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君主权威。

而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推崇的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A、B、C项是二者的相同点。

4.(2009·山东基能·42)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名言要与书博会的主题相一致,所以选②④。

5.(2007·广东单科·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答案】A【解析】孔子和孟子都主张“仁政”,旨在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模拟突破1.下列两位人物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判断社会道德的标准B.不符合礼的事,就不看、不听、不说、不做C.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D.通过教育手段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答案】D【解析】孔子兴办私学,重视教育的教化作用。

苏格拉底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他进一步指出,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 )A.克己复礼B.为政以德C.仁者爱人D.有教无类【答案】A【解析】材料“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意是世道混乱……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

这种现象是孔子十分反对的,在政治追求中,他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克己复礼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周礼。

3.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 )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学而不思则罔D.知之为知之【答案】B【解析】在政治上,孔子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

而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社会等级,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

4.苏格拉底毕其一生都在反对败坏道德的相对主义,他相信存在着不以每个人的观点为转移的绝对价值,这就是美德。

这表明苏格拉底( )A.推崇理性的力量B.否定神的意志权威C.强调个人主观感受D.反对智者诡辩行为【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智者学派讲求“人是万物的尺度”,导致极端个人主义和主观随意性的存在,而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的观点相左,故选D项。

5.行刑的前一夜,来探监的老朋友克里托极力鼓励苏格拉底越狱,但他拒绝了。

他认为:“逃监是毁坏国家和法律的行为,如果法庭的判决不生效力、被人随意废弃,那么国家还能存在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苏格拉底具有很强的公民意识B.苏格拉底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C.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很大局限性D.雅典城邦具有完备的法律体系【答案】A【解析】苏格拉底认为“逃监是毁坏国家和法律的行为”,他宁可死,也要维护国家和法律的权威,说明他具有很强的公民意识,故A项正确;材料未出现关于道德的表述,故B项错误;雅典陪审法庭判决苏格拉底有罪才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完备的法律体系”,故D项错误。

6.苏格拉底不再着重研究宇宙、自然等问题,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从而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变。

这表明他( )A.注重提升公民素质B.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C.不满雅典民主现状D.试图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答案】C【解析】注重提升公民素质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故B项错误;“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说明对雅典民主不满意,故C项正确;材料中苏格拉底只是指出,而不是采取措施,故D项错误。

7.(2019·湖北华师大一附中押题)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

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答案】D【解析】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就是要求人要有高度的道德自觉,并且关注人伦亲情,故D项正确。

8.(2018·陕西师大附中预测卷)《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这反映了孔子( )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答案】A【解析】针对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为维护等级秩序,孔子作《春秋》,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观念,故A项正确。

9.(2019·天津南开模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

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这里“许多相通的地方”应包括( )A.重视道德和教育的作用B.宣扬理性主义C.代表新兴工商业者的利益D.强调个人自由【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孔子主张“德治”,二者的共同点是重视道德和教育的作用,故A项正确。

10.(2019·安徽宣城模拟)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强调的是( )A.物质生活B.科学精神C.自由权利D.理性价值【答案】D【解析】据材料“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可知,理智是人理性的体现,故D项正确。

11.(2017·山东日照模拟)苏格拉底说:“我是一只牛虻……这个国家好比一匹硕大的骏马,可是由于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

”这表达了怎样的人生价值观( )A.人格独立,思想自由B.民主意识,参政意愿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批判精神,社会责任【答案】D【解析】苏格拉底认为国家“由于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这表现了苏格拉底的爱国情怀,并非追求个人自由,故A项错误;民主意识,参政意愿与材料所述内容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苏格拉底是在强调自己本人对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并非要求“匹夫有责”,故C项错误;“由于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说明苏格拉底在关注国家的弊端,希望通过自己的尽职尽责,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故D项正确。

12.(2016·安徽百校联考)苏格拉底坚持“无人有意作恶”,一切罪恶都是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

这符合苏格拉底( )A.“美德即知识”的哲学观B.“性善论”的言论C.“认识你自己”的价值观D.对真理的追求【答案】A【解析】“一切罪恶都是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所以苏格拉底主张知识的重要性,有了知识才能发扬善性才能避免罪恶,故A项正确;性善论是儒家人性论的主流,故B项错误;材料的侧重点是说知识与善性的关系,意在指导人们通过教育接受知识,提高德性,而“认识你自己”只强调最终的人生价值,并没提出具体的手段或方法,与题干意思不合,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真理的地方,故D项错误。

13.(2019·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2)《孔子家语》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其意在强调( )A.救饥是仁的具体化 B.君臣关系的重要性C.应该遵循等级秩序D.治国要以德政为主【解析】根据材料“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意思是为什么不向君主说明,开仓赈济,说明强调君主的重要性,体现等级秩序,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臣子如何处理问题,而不是说仁的思想,排除A项;君臣关系的重要性的实质是遵循等级秩序,排除B项;治国要以德政是对君主而言,材料说的臣子,排除D项。

14.(2019·浙江湖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7)《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知)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自)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凸显)己之德美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