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2 汉代儒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

合集下载

2012年高二历史教案1.2汉代儒学(人民版必修3)

2012年高二历史教案1.2汉代儒学(人民版必修3)

汉代儒学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教学建议: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第一目,汉代以来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第二目,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儒学获得独尊地位。

第三目,太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第四目,科举制的实行,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可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结合相关知识思考: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讲授时要结合课本P8“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来分析理解秦代“焚书坑儒”的目的: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

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汉代儒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汉代儒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汉代儒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汉代儒学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本节课共四目内容我对教材做了调整,把科举制一目删去,于学生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了解程度的不同,教学中很容易出现“炒冷饭”现象,因此教学中采取以难点突破带动知识点的落实、以问题解决来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必修Ⅲ第一个专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本课在专题一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部分内容在初中课本中已有出现,如:“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初中课本侧重于史实的描述,高中课本侧重于理论的分析。

所以在与初中课本的衔接与区别方面,本课“内容标准”是“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围绕这一重点进行教学,把第一目“焚书坑儒”汉代儒学兴起的历史背景进行学习,教学重点放在第二目和第三目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汉武帝兴办太学,把他整合为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学情分析:我校是自治区二类示范性重点高中。

学生是在石嘴山市初中升学考试中属第二批录取,生源主要来自大武口区及矿区、附近城乡结合部的乡镇,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都有过6至8年的历史学习经历,相对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

但是,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历史列入选考考试科目,学生入校的历史成绩并不理想;而从学生的个体来看,历史水平也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高中的生源,可以说学生的素质不容乐观。

于中考突出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地位,加上中考历史实行的是开卷考,导致学生缺乏扎实的历史基础,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

普通高中进入新课改后,历史学科的教材变化是比较大的,石嘴山市选用的是“人民版”新教材。

以往的历史教材是按通史体系编排,而新教材则按专题体系,把历史归纳成若干专题,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

每个专题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内容,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1.2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必修3)

1.2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必修3)

1.2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必修3)一、教学目的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儒学兴起是在汉武帝时期,儒学兴起具有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甚至汉武帝个人的主观好恶,如果剥离了这些内容,就看不到历史的丰富多彩,反而让学生认为儒学兴起是“想当然”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

三教学方法综合法四教学过程课前预习提问:1、“焚书坑儒”发生的时代背景?经过?影响?汉代以来的主流文化对进行了怎样的批判?2、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为什么?在确立儒学主导地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谁?你对罢黩百家的文化政策如何评价?3、太学建立的意义?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历程?新授:一、“焚书坑儒”批判1、复习提问必修一的相关内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哪些?2、完成基础知识提问的相关问题?3、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答案提示: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体现的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导入下一目:产生于两千年前的儒学思想,是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主流思想。

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对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孔子、董仲舒和朱熹。

而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正统地位,并对其做出了重大发展。

二、罢黩百家1、由学生介绍有关董仲舒的情况说明:董仲舒的名字是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分不开的2、指导学生看材料,并提出问题“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摘自《汉书•董仲舒传》问(1):根据材料分析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是什么?──启发学生对材料进行理解,并认识其目的问(2):根据其含义,再思考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学生议论:(可能有各种说法)看法一致、认识一致、思想统一问(3):由此看来“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呢?结合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补充说明:在董仲舒看来,先秦百家学术思想各有各的要旨,互相参差抵牾,因此使统治者无法有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思想。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汉代儒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2.了解汉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如董仲舒、司马迁等,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3.理解汉代儒学在汉代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及其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4.能够运用历史比较法,分析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提高历史比较分析能力。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儒学,将儒学的优秀传统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现代公民。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汉代儒学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分析董仲舒与司马迁的儒学思想,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体现汉代儒学的特点及其影响。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5.教学反思:
-教师应在课后及时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先秦儒学的基本内容,如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性善论”等。通过复习,让学生对儒学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中要体现出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展现独立思考能力。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5.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人民版必修1)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罢黜百家的基本史实;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理解罢黜百家的目的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文言史料解读,历史视频观看,对罢黜百家感性认识,理性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影响。

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实质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教师讲授法;情景体验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趣味百家》孔子说:我仁;荀子说:我义;老子说:我以柔克刚;庄子说:我顺其自然;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墨子说:别打了!过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然而,儒家学说德治、仁政的观点,由于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而未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设计意图:用通俗、简练、幽默的语言概括各家学说,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回顾了旧的知识。

秦灭六国后,秦帝国开创法家挂帅的時代,法家成为当时的国家意识形态。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进而“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在劫难逃。

播放视频:“焚书坑儒”学生活动: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找出“焚书坑儒”的背景、焚烧的书籍实质及如何评价。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一方面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视频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

这样能使学生更深刻形象的感知历史。

同时自主学习,符合新课程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点拨:一、焚书坑儒(秦朝)——儒学受打击背景: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2、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统治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评价:有利于国家统一,巩固秦朝统治极大地摧残了文化,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过渡:法家思想指导下的秦王朝,穷兵黩武,暴政苛刑,很快走上了灭亡之路。

汉代儒学教案

汉代儒学教案

第二节汉代儒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问题探究法、情景教学法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旧课导入,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战国时期发展成蔚然大宗,那么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命运如何?汉朝时,儒家思想又是怎么成为统治思想的呢?讲授新课: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焚书坑儒的批判师(提问)与战国时期相比,秦朝的思想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变化:战国:百家争鸣,思想纷呈变为秦朝:焚书坑儒, 死气沉沉。

师:秦朝为什么要焚书坑儒?1、原因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逐渐走向专制。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统治。

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中,李斯建议焚书。

目的:维护专制统治,遏制思想文化的泛滥。

2、概况❖焚书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禁书❖可以保留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如医书、农书、卜筮等)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类的书?参考答案:秦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类的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有益,不构成威胁❖坑儒:焚书后不久,秦始皇疑心一些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于是下令将这些人逮捕审问,并将违反禁令的460余人坑杀于咸阳,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汉代儒学教案 人民版(精美教案)

汉代儒学教案 人民版(精美教案)

《汉代儒学》教案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基本适应专题式学习。

他们思维较活跃、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理解史料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归纳、演绎推理能力以及运用逻辑法进行判断能力也有进步,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但是,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都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叛逆性很强,因此,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显得格外重要。

高二学生已经完成了文理分科,本学期对于理科班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保学生顺利通过会考。

如何让理科班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对于文科班学生而言,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打好基础。

教师可以尝试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史料研读法等自主性学习。

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知道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学习要求:知道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并进行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思想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意识,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素养,使其在深入了解汉代儒学的同时,培养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价值观。为后续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展示汉代社会风貌,如服饰、建筑、礼仪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汉代文化氛围。
2.创设历史场景,如还原汉代儒家学者讲学、辩论的场景,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儒学的发展过程。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汉代儒学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和历史地位,让学生掌握儒学在汉代的发展历程。
2.通过分析汉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说,阐述儒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运用历史案例,展示汉代儒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儒学的现实意义。
4.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汉代儒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激发学生对儒学价值的思考。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汉代儒学的兴起、发展和影响。这一时期,儒学逐渐成为国家正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然而,由于时代的久远,学生难以直观感受汉代儒学的现实意义。
为此,本案例以实际教学为背景,结合学科和课本内容,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汉代儒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儒学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本章节的教学案例亮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和人性化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本案例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方法多样化:本案例采用了问题驱动、情景创设、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儒学,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通过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课程教学设计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课程教学设计

《汉代儒学》教学设计一、教学构思:备课有一个习惯,就是先翻开书本的目录,从目录当中去分析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并进而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等。

为更清晰地梳理本课教学思路,我将本课内容简化为以下结构示意图:1.教材地位:《儒学的兴起》这课是必修三专题一的第2课,上承先秦诸子百家之儒家思想,下启宋明理学之儒学的新发展,及明末清初诸位思想家动摇与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可以说在整个专题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另外在专题三第2课中还会再次涉及这一传统思想。

2.知识体系:本课由焚书坑儒的批判、罢黜百家、太学的出现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四目组成,其中“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一目属于学生自主阅读内容,而其他三目内容构成了秦汉时期的几个史实即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建太学。

如果是旧教材的教学则可以按照朝代顺序将几个史实的来龙去脉讲述清楚即可,但新课程的教学少不了一个核心主题,我将之确定为秦汉时期儒学的发展脉络。

3.学情分析:初中的课本中已经学过“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史实,但仅侧重于史实的描述,而高中生需要更多理性的分析和知识系统的建构,因而在教学中应适当补充史料训练思维能力。

4.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掌握秦汉儒学的发展历程及这一历程中的相关史实;【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材料、图片等信息的解读,展示秦汉之际的儒学自“祸”至“尊”的发展轨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认识思想大一统与政治大一统之间的关系。

5.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确定为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和原因;本课难点确定为认识思想大一统与政治大一统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于当时中国的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6.教法学法:六年的教学实践,使我逐渐形成了一种教学理念:即一个主题,一条主线。

本课的教学设计也体现了这种理念,所采纳的教法学法见下列图示:老师将抽象的主题转化为具体的主线;学生通过对具体的主线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主题的理性认识;最后再通过对史料的研读和问题的探究达成本课的教学。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6.组织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珍视传统文化,尊重儒学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关注历史发展进程,认识到儒学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演变,培养历史责任感;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交流学习心得。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强调重点,解答难点。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汉代儒学影响的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减轻学业压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代儒学的核心思想,如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汉代儒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贡献;汉代儒学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理解汉代儒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作用;分析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评价汉代儒学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
5.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设想:
a.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展示汉代儒学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b.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c.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体会儒学思想的现实意义,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d.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5.教学内容与过程系统性强:本案例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涵盖了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形成了完整的教学流程。每个环节都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教学内容与过程还注重对汉代儒学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和现实意义的深入讲解,使学生能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并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文化认同感。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
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收获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2.对汉代儒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
3.强调汉代儒学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儒学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3.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课题研究和讨论。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研究汉代儒学的各个方面,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思与评价提高自我提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同时,评价和反思还能够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我还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历史文献资料、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汉代儒学》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的塑造。
1.民族自豪感:通过讲解汉代儒学的辉煌历史,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汉代儒学教学设计(总1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一、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并结合学情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教学,以课堂为依托,以便更形象有效的完成本课的教学。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阐述本课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本课选自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并且这一课在专题一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的部分内容在初中时期已经学习过,如: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但初中课本注重史实的描述,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应把侧重点放在理论的分析上。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围绕这一重点,我将整课的教学安排如下:略讲第一子目“焚书坑儒”的批判,教学重点放在第二子目和第三子目罢黜百家和太学的出现。

第四子目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则是设计为学生自主阅读学习。

2.教学重点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史实。

3.教学难点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文化政策及文化体制的影响。

(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中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对思想史的学习不认真。

因此,针对他们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学科特点,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让学生学会挖掘本课中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的方法。

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和抽象思维能力以逐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说明本教学设计按照“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进行。

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协商合作,调动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大要素,是学生能主动完成对知识体系的构建。

高中历史《汉代儒学》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汉代儒学》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 课汉代儒学壱、教学目标(壱)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通过本课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弐)过程与方法1、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思想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意识,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2、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弐、教学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参、教学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进行客观评价。

四、教学过程(壱)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西安古城下马陵街和董仲舒墓的图片介绍图片:西安古城墙附近有条街叫下马陵街,为什么叫下马陵街呢?因为董仲舒墓就在这条街道上,董仲舒的墓也叫下马陵。

据说西汉时期董仲舒死后,汉武帝亲自为他选择了安葬之地并在目前修建祠堂。

此后,出于对董仲舒的尊敬,汉武帝每次经过董仲舒陵前,在三十丈之外就会下马步行。

后来就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不管是骑马的还是坐轿的,只要经过董仲舒墓的,一律下来步行,董仲舒墓由此得名下马陵,这条街道也被称为下马陵街。

董仲舒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到底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让汉武帝都如此尊敬他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当中。

由此引入新课:二汉代儒学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然而, 儒家学说德治、仁政的观点,由于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而未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作业布置时,注意分层设计,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和行动。教师将在下次课堂上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1.学生在认知方面:对于汉代儒学的发展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学生在兴趣方面:高二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于具有故事性、现实意义的内容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融入相关故事和现实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在能力方面: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比较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相关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其思维能力。
-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梳理汉代儒学的发展脉络,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
-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汉代儒学对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情感认同。
-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介绍汉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如董仲舒、司马迁等,详细讲解他们的主要思想和贡献。
3.分析汉代儒学的基本观念,如“天人合一”、“忠孝之道”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解读。
4.对比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强调汉代儒学的特点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以下活动: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选择题:针对汉代儒学的基本观念和代表人物,设计一些选择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2.简答题:让学生运用汉代儒学观念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第一篇:【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人民版必修1)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罢黜百家的基本史实;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理解罢黜百家的目的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文言史料解读,历史视频观看,对罢黜百家感性认识,理性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影响。

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实质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教师讲授法;情景体验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趣味百家》孔子说:我仁;荀子说:我义;老子说:我以柔克刚;庄子说:我顺其自然;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墨子说:别打了!过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然而,儒家学说德治、仁政的观点,由于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而未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设计意图:用通俗、简练、幽默的语言概括各家学说,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回顾了旧的知识。

秦灭六国后,秦帝国开创法家挂帅的時代,法家成为当时的国家意识形态。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进而“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在劫难逃。

播放视频:“焚书坑儒”学生活动: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找出“焚书坑儒”的背景、焚烧的书籍实质及如何评价。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一方面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视频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

这样能使学生更深刻形象的感知历史。

同时自主学习,符合新课程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点拨:一、焚书坑儒(秦朝)——儒学受打击背景: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2、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统治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评价:有利于国家统一,巩固秦朝统治极大地摧残了文化,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过渡:法家思想指导下的秦王朝,穷兵黩武,暴政苛刑,很快走上了灭亡之路。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说课稿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说课稿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以历史故事导入:讲述汉武帝与董仲舒的相识故事,引发学生对汉代儒学起源的好奇心。
2.提出问题:在故事结束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汉武帝会选择独尊儒术?”让学生思考并预测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3.创设情境:通过PPT展示汉代社会背景图片,让学生感受汉代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汉代儒学的背景及起源、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典《五经》的整理与传承、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如仁政、礼制、孝道等)以及汉代儒学对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汉代儒学的背景及起源,掌握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2)掌握儒家经典《五经》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在汉代的发展与传承;
3.形式多样:运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丰富板书内容,提高视觉效果。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汉代儒学思想的理解难度较大,可能存在理解偏差。
2.课堂互动环节可能出现冷场,影响教学效果。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及时解答学生疑问,运用生动案例和实际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汉代儒学思想。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设计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答案;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儒学思想的现实意义,提高学习积极性;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说课稿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说课稿1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高中学生,年龄大约在16-18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创造性。他们的认知水平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概念和理论。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历史故事、文化传承等方面较为感兴趣,但对理论知识可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各异,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
主要知识点包括:汉代儒学的发展背景、董仲舒的新儒学、东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汉代儒学的特点及其影响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有更清晰的认识,尤其是汉代儒学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汉代儒学的发展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掌握汉代儒学的核心思想,如“天人感应”、“大一统”等;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汉代儒学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汉代儒学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及其影响。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脉络的关键,也是评价学生历史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依据。
2.教学难点:董仲舒的新儒学及其对汉代政治、文化的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董仲舒的新儒学是汉代儒学的核心内容,涉及诸多抽象概念,如“天人感应”、“大一统”等,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同时,这部分内容与汉代政治、文化紧密相连,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才能深入理解。因此,如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3.课堂小游戏:设计“汉代儒学知识问答”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知识点。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教案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教案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和太学建立的基本史实;知道董仲舒儒学的主要思想和评价,实质,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文言史料解读,加深理性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道路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张及评价三、教学难点:1、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治国思想的演变过程和原因2、了解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分析法;教师讲授法;多媒体教学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回忆上节课内容孔子说:我克己复礼;孟子说:我民贵君轻;荀子说:我君舟民水;老子说:我以柔克刚;庄子说:我顺其自然;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杀了墨子说:别打了教师总结提问:上节课我们复习了《百家争鸣》,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大变革时期,不同的阶级从自身阶级利益出发,出现不同的治国思想,主要有哪些呢?(学生回答,治国思想有儒家的以德治国,法家依法治国,道家无为而治)教师总结过渡:法家思想最适合当时历史发展需要,儒家因其过于理想化不受统治者重视,那么在下一个历史时期治国思想和儒家思想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我们来学习第二节《汉代儒学》2、梳理主干知识,夯实基础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1)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一些儒生借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2、概况:(1)秦始皇采用李斯建议,除有实用价值的书籍以外的全部书籍都要焚毁(2)焚书后,秦始皇将违犯禁令的460余人坑杀于咸阳3、评价: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4、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政策教师总结过渡:秦朝建立后,继续采用法家思想治国,采取焚书坑儒政策,使儒学发展遭到重大打击,那么到了汉朝儒学的不利局面有没有得到改变呢?(学生回答:有,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二、罢黜百家1、背景:汉武帝时代中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评价(1)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了皇权,也限制皇帝的残暴行为(2)主张大一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但导致中华民族封闭,守旧,缺乏创新能力(3)提出“三纲五常”,稳定社会秩序,但压制人们的自然欲求(4)发挥仁政思想,主张轻徭薄赋,限制兼并,缓和了社会矛盾3、董仲舒儒学的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特点:儒学体系为主,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思想,外儒内法,带有神学倾向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政策4、评价:(1)积极:确立儒学正统地位,促进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教师总结过渡:董仲舒博采百家之长,对儒学进行改造,更适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所以得到皇帝的认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 12 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必修
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必修3
【基础构建】
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建立了 ________政治体制。

一些 ________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李斯的 ________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采纳。

2影响:
“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
________上的一场洗劫。

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向 ________,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背景:
中国的“ ________”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以 ________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 ________思想。

汉武帝初年,起用 ________之士,并向其咨询治国方略。

2过程:
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 ________,实践 ________,推行教化,养士求贤等。

董仲舒的“ ________”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汉武帝时代,完成了 ________、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________的转变。

3评价:
消极影响: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 ________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积极影响:汉王朝加强了对 ________、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三太学的出现1性质:国家培养 ________人才的官立学校。

2意义:
是儒学教育 ________化和 ________化的标志。

带动了民间 ________的风气,对于文化的 ________起了重要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 ________的情形得到改变。

迫使黑暗的 ________有所收敛。

进一步推动了 ________的传播与发展。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有益于中国 ________政治体制的稳固,儒学也成为执政者 ________臣民的工具。

2有助于社会 ________风气的形成。

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________的原则。

3使整个 ________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4导致从事 ________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合作探究】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 秦始皇汉武帝不同点政策原因影响相同点目的实质作用
【课堂检测】
1 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诗:
“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 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
A、统一方国,焚书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2 关于太学的建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
B、采用了公孙弘制定的具体方案
C、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的官立学校
D、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已经很大3 下列书籍,在秦朝时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医药之书
B、卜筮之书
C、种树之书
D、墨家4 无论“ 焚书坑儒” ,还是“ 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其本质都是()
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诸侯 (王国 )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5 关于“ 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与“ 大一统” 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D、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6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 百家争鸣” 到“ 独尊儒术” ,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7 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下列与此有关的社会背景是()
A、经济发展使综合国力增强
B、西汉中央地方教育系统的建立
C、君主集权取得对割据势力的胜利
D、佛教冲击了我国传统文化8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孔子孟子董仲舒上述三人分别对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做了怎样的贡献?
司马迁认为孟子的思想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怎样理解?
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就是“显学”,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