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协议的法律规制的分析(最新)

合集下载

反垄断法律制度案例分析(3篇)

反垄断法律制度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垄断行为对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破坏日益凸显。

为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我国于2008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

本文将以2010年发生的腾讯与360的“3Q大战”为例,分析我国反垄断法律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件背景1. 腾讯公司简介腾讯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以即时通讯为核心,集社交、游戏、媒体、广告等多元化业务于一体的互联网企业。

旗下产品包括QQ、微信、腾讯游戏等。

2. 360公司简介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以网络安全为特色的互联网公司。

旗下产品包括360安全卫士、360杀毒等。

3. “3Q大战”起因2010年9月27日,腾讯公司在其QQ客户端中擅自将360安全卫士列为恶意软件,导致大量用户无法正常使用QQ。

随后,360公司宣布推出“360隐私保护器”,监测并曝光腾讯QQ的隐私问题。

双方在网络安全、用户隐私、市场垄断等方面展开激烈争论,引发“3Q大战”。

三、案件分析1. 腾讯涉嫌垄断的行为(1)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腾讯在即时通讯领域占据市场支配地位,其通过擅自将360安全卫士列为恶意软件,限制用户选择其他安全软件,损害了市场竞争。

(2)不正当竞争腾讯在“3Q大战”中,利用其市场影响力,恶意攻击360公司,损害了360公司的商誉。

2. 360公司涉嫌垄断的行为(1)不正当竞争360公司在“3Q大战”中,利用其安全卫士产品,强制推广自身产品,损害了用户权益。

(2)滥用用户数据360公司未经用户同意,收集用户隐私数据,涉嫌侵犯用户隐私。

3. 反垄断法律制度在案件中的应用(1)反垄断调查在“3Q大战”中,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腾讯公司涉嫌垄断的行为进行了调查,并对其进行了处罚。

(2)反不正当竞争调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360公司涉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进行了调查,并对其进行了处罚。

(3)用户权益保护《反垄断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市场支配地位损害消费者权益。

法律案例分析反垄断法(3篇)

法律案例分析反垄断法(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垄断行为对市场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造成了严重损害。

反垄断法作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重要法律武器,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分析反垄断法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以期为我国反垄断法的完善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2018年,我国一家大型互联网企业(以下简称“A公司”)收购了一家同行业的竞争对手(以下简称“B公司”)。

此次收购引起了我国反垄断监管部门的关注。

经调查,A公司在收购B公司后,在相关市场(搜索引擎服务)的市场份额达到了75%,涉嫌构成垄断。

反垄断监管部门依法对A公司进行了调查,并对其进行了处罚。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事实(1)A公司收购B公司前,在搜索引擎服务市场的市场份额为30%,B公司市场份额为25%。

(2)A公司收购B公司后,在搜索引擎服务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了75%。

(3)A公司收购B公司后,在搜索引擎服务市场形成了寡头垄断格局。

2. 反垄断法适用(1)市场份额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三条,市场份额是指企业在相关市场中的销售总额、营业收入或者生产总量占市场总量的比例。

在本案中,A公司收购B公司后,在搜索引擎服务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了75%,超过了我国反垄断法规定的50%的市场份额认定标准。

(2)垄断行为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十七条,垄断行为包括以下几种:①垄断协议;②滥用市场支配地位;③经营者集中。

在本案中,A公司通过收购B公司,在搜索引擎服务市场形成了寡头垄断格局,涉嫌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3. 案例启示(1)反垄断法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反垄断法作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重要法律武器,在以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①维护市场公平竞争;②保护消费者权益;③促进企业创新;④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反垄断法实施中的问题①反垄断法执法力度不足;②反垄断法实施过程中的程序问题;③反垄断法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问题。

垄断竞争法律分析案例(3篇)

垄断竞争法律分析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智能手机行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各大品牌纷纷推出新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然而,在繁荣的背后,也存在一些垄断行为,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本文以某市智能手机市场为例,分析其中的垄断竞争法律问题。

二、案例分析1. 市场结构分析某市智能手机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垄断竞争格局。

市场上存在多个品牌,如苹果、华为、小米、OPPO、vivo等,这些品牌在技术研发、品牌知名度、销售渠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部分品牌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市场优势,形成事实上的垄断。

2. 垄断行为分析(1)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某品牌在智能手机市场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了市场支配地位。

然而,该品牌在产品定价、销售渠道等方面对其他品牌进行限制,导致市场资源配置不合理。

(2)不正当竞争行为部分品牌为了获取市场份额,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如虚假宣传、低价倾销、恶意诋毁竞争对手等。

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权益。

(3)知识产权侵权在智能手机市场中,部分品牌存在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如抄袭外观设计、盗用专利技术等。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创新者的合法权益,也阻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3. 法律分析(1)反垄断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垄断行为包括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等。

针对上述案例,某品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违反了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

(2)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实施虚假宣传、低价倾销、恶意诋毁竞争对手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针对案例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相关部门可依法予以查处。

(3)知识产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做出了明确规定。

针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相关部门可依法对侵权者进行处罚,并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

三、建议1. 加强监管,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智能手机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垄断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和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反垄断案件中的法律内容(3篇)

反垄断案件中的法律内容(3篇)

第1篇一、引言反垄断法作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利益、促进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反垄断法律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反垄断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本文将从反垄断案件中的法律内容出发,对相关法律条文、执法机构、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反垄断法的基本原则1. 公平竞争原则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反垄断法旨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企业应当遵循市场规则,不得从事垄断行为,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 保护消费者利益原则反垄断法将消费者利益放在首位,要求企业不得通过垄断行为损害消费者利益,确保消费者能够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

3. 公共利益原则反垄断法关注公共利益,要求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整体利益,不得损害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三、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1. 反垄断法适用于所有市场主体,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

2. 反垄断法适用于各类垄断行为,包括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等。

3. 反垄断法适用于各类商品和服务市场,包括商品市场、服务市场、金融市场等。

四、反垄断案件的执法机构1.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全国反垄断执法工作,制定反垄断法律法规,指导地方反垄断执法工作。

2. 省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反垄断执法工作,接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指导和监督。

3.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反垄断执法工作,接受上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五、反垄断案件的法律内容1. 垄断协议(1)定义:垄断协议是指经营者之间达成的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

(2)种类:垄断协议包括横向垄断协议和纵向垄断协议。

(3)法律后果:违反垄断协议,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

2.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1)定义:市场支配地位是指企业在某一市场领域内具有控制力、影响力的地位。

垄断竞争法律分析案例(3篇)

垄断竞争法律分析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垄断竞争作为一种典型的市场结构,在许多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餐饮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竞争尤为激烈。

本文以XX餐饮连锁企业为例,对其市场行为进行法律分析,探讨垄断竞争在餐饮行业的具体表现及其法律规制。

二、XX餐饮连锁企业概况XX餐饮连锁企业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知名餐饮品牌。

该公司以中式快餐为主,覆盖全国多个城市,拥有数千家门店。

其主要产品包括中式快餐、特色小吃、饮品等,以其独特的口味、便捷的服务和合理的价格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三、XX餐饮连锁企业市场行为分析1. 产品差异化XX餐饮连锁企业通过不断研发新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其产品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菜品创新:公司定期推出新品,以满足消费者对新鲜事物的追求。

(2)口味独特:公司注重菜品口味,聘请专业厨师团队研发特色菜品。

(3)服务个性化:公司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2. 品牌建设XX餐饮连锁企业高度重视品牌建设,通过以下途径提升品牌知名度:(1)广告宣传:公司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广告宣传,提高品牌曝光度。

(2)公益活动:公司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加盟合作:公司通过加盟合作,扩大品牌影响力。

3. 价格策略XX餐饮连锁企业采用差异化定价策略,以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1)高端市场:针对高端消费者,推出高品质、高价格的菜品。

(2)大众市场:针对大众消费者,推出性价比高的菜品。

(3)促销活动:公司定期开展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

4. 市场竞争策略XX餐饮连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采取以下策略:(1)品牌竞争:公司通过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

(2)差异化竞争:公司通过产品差异化,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3)成本控制:公司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四、垄断竞争法律规制1. 反垄断法我国《反垄断法》对垄断竞争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反垄断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反垄断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互联网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然而,一些互联网巨头凭借其庞大的用户规模和市场影响力,逐渐形成了垄断地位,对市场公平竞争造成了严重破坏。

阿里巴巴集团作为我国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企业,近年来也被指涉嫌垄断。

本文将以阿里巴巴垄断案为例,分析我国反垄断法律的相关规定,探讨垄断行为的认定及法律责任。

二、案件事实2019年,我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集团展开反垄断调查。

调查发现,阿里巴巴在电商、支付、云计算等多个领域具有垄断地位,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

具体表现在:1. 在电商领域,阿里巴巴通过“二选一”等手段,要求商家只能在其平台上销售商品,禁止商家在其他平台销售,严重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

2. 在支付领域,阿里巴巴通过支付宝等支付工具,强制要求商家使用其支付服务,排除了其他支付服务商的竞争。

3. 在云计算领域,阿里巴巴通过云栖大会等活动,推广自家的云计算服务,排挤其他云计算服务商。

三、法律分析1. 反垄断法相关规定我国《反垄断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垄断行为,是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根据该规定,认定垄断行为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2)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3)排除、限制竞争。

2. 阿里巴巴垄断行为的认定(1)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第三条的规定,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②经营者的财力和技术条件;③其他经营者对该经营者的依赖程度;④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

根据调查结果,阿里巴巴在电商、支付、云计算等多个领域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且具有较强的财力和技术条件,其他经营者对其依赖程度较高,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较大。

因此,可以认定阿里巴巴在这些领域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2)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包括:①拒绝交易;②限定交易;③搭售或者附加不合理条件;④掠夺性定价;⑤差别待遇;⑥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垄断协议解析垄断协议中的市场份额与价格限制

垄断协议解析垄断协议中的市场份额与价格限制

垄断协议解析垄断协议中的市场份额与价格限制垄断协议是指由一或多个垄断企业或垄断联盟在市场上进行的合作行为,旨在限制竞争,维持其垄断地位。

垄断协议一般会涉及市场份额和价格限制等关键要素。

本文将对垄断协议中的市场份额与价格限制进行深入分析与解析。

一、垄断协议中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是指企业在特定市场中所占的销售额或销售量占总市场规模的比例。

垄断企业借助协议与竞争对手共同分割市场份额,以确保其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

垄断协议中常见的市场份额限制形式包括:1. 分配市场地区垄断企业或垄断联盟可以通过协议将市场划分为不同地区,各自负责在特定地区内经营。

这种分配市场地区的方式旨在避免价格竞争和产能过剩,从而确保垄断者在各自地区内的市场份额稳定。

2. 分配销售渠道垄断企业或垄断联盟可以达成协议,将销售渠道划分给各自成员,每个成员负责自己专属的销售渠道。

这种方式可以避免成员之间的价格竞争,确保垄断企业或垄断联盟在各自销售渠道中的市场份额稳定。

以上市场份额限制方式可能会导致市场的划分清晰,垄断者在各自区域内和销售渠道中享有垄断权力,但同时也制约了其他竞争者的进入,影响了市场的竞争性和效率。

二、垄断协议中的价格限制价格限制是指垄断协议中对产品或服务价格的约束。

垄断企业通过价格限制,以牺牲一定利润的方式来维持其市场份额,阻止竞争者的进入。

垄断协议中常见的价格限制形式包括:1. 最低价格限制垄断企业或垄断联盟可以约定最低销售价格,禁止成员低于约定价格销售产品或服务。

最低价格限制可以保证垄断者稳定的利润水平,同时减少价格战的发生,以避免造成市场混乱。

2. 最高价格限制垄断企业或垄断联盟可以约定最高销售价格,禁止成员高于约定价格销售产品或服务。

最高价格限制常见于价格固定的产品市场,确保垄断者在市场中控制价格,削弱竞争。

垄断协议中的价格限制可以帮助垄断企业维持其垄断地位,避免价格竞争对其市场份额和利润的冲击。

然而,价格限制也限制了市场的竞争性和消费者的选择权,不利于市场效率和消费者福利的提升。

垄断法律制度案例分析(3篇)

垄断法律制度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垄断法律制度是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护消费者利益的重要法律制度。

在全球范围内,垄断行为一直是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美国微软垄断案为例,分析垄断法律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二、案例背景微软公司成立于1975年,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跨国科技公司。

在20世纪90年代,微软凭借其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

然而,随着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微软逐渐垄断了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关注。

三、垄断行为的具体表现1. 捆绑销售:微软将Windows操作系统与其他软件产品捆绑销售,如Office办公软件、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等。

这种做法限制了消费者对其他软件产品的选择。

2. 限制竞争:微软通过降低竞争对手产品的兼容性,限制其他操作系统的发展,从而巩固其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的垄断地位。

3.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微软利用其在操作系统市场的垄断地位,强迫计算机厂商预装其产品,如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

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四、美国政府干预与法律制度1. 司法审查:美国政府以微软垄断为由,对微软提起诉讼。

在长达数年的审判过程中,美国政府指控微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违反了《谢尔曼反垄断法》和《克莱顿反垄断法》。

2. 法律制度:美国反垄断法律制度主要包括《谢尔曼反垄断法》(1890年)、《克莱顿反垄断法》(1914年)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1914年)。

这些法律旨在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竞争秩序。

五、审判结果与影响1. 审判结果:2001年,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法院判决微软违反了《谢尔曼反垄断法》和《克莱顿反垄断法》。

随后,美国司法部对微软进行了罚款,并要求其进行结构性改革。

2. 影响:- 市场竞争:微软垄断案的判决有助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促进了软件行业的健康发展。

- 消费者利益:消费者获得了更多选择权,可以自由选择操作系统和软件产品。

【经济法】第十一章垄断及其法律规制

【经济法】第十一章垄断及其法律规制
第十一章 垄断及其法律规制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反 垄 断 法
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竞争协议 经营者集中
横向垄断协议
纵向垄断协议
行政性垄断
指定或限定经营 地区封锁
第一节
反垄断法概述
一、垄断的定义和危害
1、垄断的定义
垄断是指各国反垄断法律中规定的,垄断 主体对市场运行过程进行排他性控制或对 市场竞争进行实质性的限制、妨碍公平竞 争秩序的行为或状态。 垄断的形式:独占垄断,寡占垄断和滥用 政府行政权力实施的垄断等妨碍市场竞争 机制的一切行为。
第四节
对企业合并的法律控制
一、企业合并(经营者集中)的定义和类型
(《反垄断法》第20条)
资产转移型合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的 企业,通过取得财产或股份,合并成为一个 企业; 经营控制型合并:一个企业能够对另一个企 业发生支配性影响的所有法律方式在内的合 并。
二、对企业合并的法律规制
1、关于企业合并控制的标准 实质减少竞争标准 市场支配力标准 综合标准 合并控制标准的效率化趋势
第六节
反垄断法的实施及相关制度
(1)以协调为主的政策性部门
国务院下设反垄断委员会:制定 政策、发布市场总体竞争状况的 评估报告、发布反垄断指南、协 调重大案件等工作。 (2)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
商务部 国家发展和改 革委员会
一、主管机关 行政执法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职权 调查权 裁决权 处罚权 起诉权 规则制定权
我国《反垄断法》规定了经营者能够证明所达成 的限制竞争协议符合法律规定可以豁免,下列情 形哪些属于法定情形?( ) A、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 B、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 产品规格、标准或者实行专业化分工; C、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 竞争力; D、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 公共利益; E、因经济不景气,为缓解销售量严重下降或生产 明显过剩. (<反垄断法>第15条)

反垄断法法律规定(3篇)

反垄断法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概述反垄断法,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是我国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而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律。

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以来,反垄断法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立法目的和适用范围(一)立法目的1. 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2. 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3.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二)适用范围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生的垄断行为,适用本法;2. 外国经营者在中国境内发生的垄断行为,适用本法;3. 中国境内经营者对外国经营者发生的垄断行为,根据情况,可以适用本法。

三、垄断行为(一)垄断协议垄断协议是指经营者之间达成的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

包括:1. 价格垄断协议;2. 限售垄断协议;3. 限购垄断协议;4. 限制出口垄断协议;5. 限制进口垄断协议;6. 限制新进入垄断协议;7. 限制合并垄断协议;8. 其他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垄断协议。

(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包括:1. 抬高价格;2. 搭售或者附加不合理条件;3. 拒绝交易;4. 限定交易相对人;5. 限定交易方式;6. 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三)经营者集中经营者集中是指经营者通过合并、收购、合营等方式,达到一定规模,可能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包括:1. 合并;2. 收购;3. 合营;4. 其他可能排除、限制竞争的经营者集中。

四、反垄断执法机构及其职责(一)反垄断执法机构1.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 省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3. 直辖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二)职责1. 调查和处理垄断行为;2. 审查经营者集中;3. 制定和发布反垄断指南;4. 组织开展反垄断培训;5. 宣传普及反垄断法律知识;6. 其他反垄断执法职责。

垄断协议及其法律规制--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经济法》第十四章讲义4

垄断协议及其法律规制--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经济法》第十四章讲义4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中华会计网校会计人的网上家园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经济法》第十四章讲义4垄断协议及其法律规制四、垄断协议及其法律规制(一)垄断协议的概念、特征与分类1.概念与特征垄断协议,也称限制竞争协议、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经营者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

垄断协议具有以下特征:(1)垄断协议的主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营者。

法人的分支机构、内部职能部门等不能构成垄断协议的主体。

(2)垄断协议的表现形式多样化。

垄断协议泛指当事人之间通过意思联络并取得一致后而形成的协议、决定和其他协同行为。

认定“其他协同行为”,应当考虑下列因素:①经营者的市场行为是否具有一致性;②经营者之间是否进行过意思联络或者信息交流;③经营者能否对一致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

(3)垄断协议排除、限制竞争。

2.分类(1)横向垄断协议。

(违法;生产者和经营者达成——侵犯了消费者的福利)(2)纵向垄断协议。

垄断协议还可以分为价格垄断协议和非价格垄断协议。

价格垄断协议由国家发改委依法查处,非价格垄断协议则由国家工商局依法查处。

(二)反垄断法禁止的横向垄断协议《反垄断法》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下列垄断协议:1.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的协议(1)最简单、最基本的方式如经营者之间通过协议统一确定、维持商品的价格,或统一提高商品价格。

(2)对经营者定价过程设定统一的限制条件,从而实现固定价格、限制竞争的目的。

上述限制条件主要包括:①固定或者变更价格变动幅度;②固定或者变更对价格有影响的手续费、折扣或者其他费用;③使用约定的价格作为与第三方交易的基础;④约定采用据以计算价格的标准公式;⑤约定未经参加协议的其他经营者同意不得变更价格等。

2.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参与垄断协议的经营者通过限制相关市场上商品的生产或销售数量,间接控制商品价格的垄断协议。

实践中,限制数量的协议与价格垄断协议往往合并使用,以保证和巩固价格垄断的实现和维持。

垄断协议的法律后果(3篇)

垄断协议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垄断协议,又称垄断协议行为,是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通过协议、决议或者其他协同一致的方式,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垄断协议违反了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具有严重的法律后果。

本文将从垄断协议的定义、法律依据、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垄断协议的定义垄断协议是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通过协议、决议或者其他协同一致的方式,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具体表现为:1. 价格垄断协议: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通过协议固定、变更商品价格,或者通过协议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2. 销售市场垄断协议: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通过协议分割销售市场、销售对象或者销售渠道。

3. 购买市场垄断协议: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通过协议限定他人购买商品的价格、数量、对象、方式等。

4. 技术垄断协议: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通过协议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5. 其他垄断协议: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通过协议排除、限制其他经营者参与市场竞争。

三、法律依据我国《反垄断法》对垄断协议进行了明确规定,具体包括:1. 《反垄断法》第13条: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

2. 《反垄断法》第14条: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3. 《反垄断法》第16条: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达成垄断协议的,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四、法律后果垄断协议的法律后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违法所得没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获得违法所得的,将被没收。

2. 罚款: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将被处以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3.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将被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4. 责令改正: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将被责令改正。

垄断法律实务案例分析(3篇)

垄断法律实务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电信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市场结构、竞争格局对整个经济体系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我国电信市场逐渐呈现出垄断的趋势,一些大型电信运营商凭借其市场优势,对市场竞争造成了不利影响。

本案例将分析某地电信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探讨垄断法律实务中的相关问题。

二、案情概述某地电信市场由A、B、C三家运营商垄断,其中A运营商市场份额最大。

近年来,A运营商在市场推广、价格策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不正当竞争行为,对B、C两家运营商的正常经营造成了严重影响。

1. 市场推广行为:A运营商在市场推广过程中,利用其品牌优势和用户资源,对B、C两家运营商的新用户进行利诱,以优惠价格吸引用户转网。

同时,A运营商在广告宣传中夸大其网络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误导消费者。

2. 价格策略:A运营商通过低价策略挤压B、C两家运营商的市场空间,例如,A运营商推出低价套餐,将B、C两家运营商的利润空间压缩到极低水平。

3. 限制用户选择:A运营商在合同条款中设置不公平的条款,限制用户在合同期限内更换运营商,甚至要求用户支付高额违约金。

三、法律分析针对上述不正当竞争行为,我国《反垄断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依据。

1. 《反垄断法》:根据《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A运营商作为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其上述行为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2. 《反不正当竞争法》: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禁止经营者从事不正当竞争行为。

A运营商的市场推广行为和价格策略涉嫌违反了公平竞争原则。

3. 《合同法》:根据《合同法》第四十条,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A运营商在合同条款中设置的不公平条款,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四、调查处理针对A运营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当地监管部门进行了调查处理。

反垄断法之一垄断协议的法律规制

反垄断法之一垄断协议的法律规制
第 三 , 协 议 的 内 容 , 往 往 涉 及 两 层 交 易 关 系 ,即“初次销售”和“转售”
(二)纵向垄断协议的表现 以内容是否涉及价格分成两类: 1. 纵向价格垄断协议 2. 纵向非价格垄断协议
纵向价格垄断 协议
固定转售价格
含义
生产商要求 下游厂商按 照一个固定 的价格转售 其商品
主讲人:陈治
2013 年 7 月 29 日,国家商总局反垄断案件公 布平台( /zwgk/gggs/jzzf/ ) 正式开通运行,并公布了 12 起垄断案例。
公布的 12 起案例全部与垄断协议有关,系有关 行业协会组织本行业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而涉
垄断协议: 是指经营者之间达成的排除、限制竞争的
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
主体
行为方式 行为后果
(二)垄断协议的特点 1. 主体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经营者。 实施主体是独立经营者:要求协议主体之间不
是母子公司关系或丧失独立地位的企业,否则 协议本身只是公司内部关系,而不构成反垄断 法规制的垄断协议。 如何认定:法律地位、经济地位双重标准
《反垄断法》第 15 条第(六)项“为保障对外 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当利益的”
( 八 ) 农 民 和 农 村 经 济 组 织 的 垄 断 协 议 农 民 、 农 业 合 作 社 和 其 他 农 村 经 济 组 织 达 成 的 农产品生产、储存、加工、运销等的联合协议。
《反垄断法》第 56 条“农业生产者及农村经 济组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储存 等经营活动中实施的联合或者协同行为,不适用 本法”
三 、 纵 向 垄 断 协 议 的 表 现 形 式 及 其 影 响 ( 一 ) 纵 向 垄 断 协 议 的 含 义 处 于 不 同 经 济 环 节 的 经 营 者 达 成 的 垄 断 协 议 。

横向垄断协议的法律后果(3篇)

横向垄断协议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然而,在竞争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通过横向垄断协议的方式限制市场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

我国《反垄断法》对此类行为进行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对违反规定的主体将依法进行处罚。

本文将探讨横向垄断协议的法律后果。

二、横向垄断协议的定义横向垄断协议,是指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达成的限制竞争的协议。

这类协议通常包括固定价格、限制产量、分割市场、限制购买或销售、联合抵制等行为。

横向垄断协议具有以下特点:1. 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达成;2. 限制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3. 协议内容违法,违反反垄断法规定。

三、横向垄断协议的法律后果1. 没收违法所得根据《反垄断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2. 处罚措施(1)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反垄断执法机构有权责令经营者停止实施垄断协议行为,以恢复市场竞争秩序。

(2)罚款:对于违反反垄断法的经营者,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依法对其进行罚款。

罚款数额一般根据经营者上一年度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来确定。

(3)吊销营业执照:在情节严重的情况下,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吊销经营者的营业执照,使其失去市场准入资格。

3. 民事责任(1)损害赔偿:根据《反垄断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受害方可以要求经营者赔偿损失。

(2)违约责任:经营者违反横向垄断协议,给其他经营者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4. 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经营者违反反垄断法规定,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四、案例分析以下是一起横向垄断协议的法律后果案例:2018年,某市两家水泥生产企业达成垄断协议,限制水泥市场供应。

反垄断法的主要法律规定(3篇)

反垄断法的主要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反垄断法,又称反托拉斯法,是指旨在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竞争,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法律法规。

我国《反垄断法》于2008年8月1日起施行,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部重要法律。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反垄断法》的主要法律规定。

二、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1. 立法目的(1)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2)保护消费者利益,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3)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实现国家经济战略目标。

2. 基本原则(1)公平竞争原则:禁止垄断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2)市场准入原则:鼓励和支持企业进入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3)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反垄断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公开、公正、公平地处理案件;(4)经营者自主原则:尊重经营者自主经营的权利,不得干预企业合法经营活动。

三、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1. 主体范围(1)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等垄断行为;(2)涉及垄断行为的经营者、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等。

2. 地域范围《反垄断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生的垄断行为,包括境内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等。

四、垄断行为的认定标准1. 垄断协议(1)垄断协议的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经营者为限制竞争而达成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2)垄断协议的类型:横向垄断协议、纵向垄断协议;(3)垄断协议的认定标准: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损害消费者利益。

2.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1)市场支配地位的定义:一个或多个经营者控制一定市场份额,对其他经营者、消费者具有重大影响,能够排除、限制竞争的地位;(2)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表现形式:拒绝交易、搭售、限定交易、不公平价格等;(3)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标准: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损害消费者利益。

3. 经营者集中(1)经营者集中的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经营者合并、分立、收购、合并、控股等;(2)经营者集中的认定标准:可能对市场竞争产生不利影响,损害消费者利益。

2022新版《反垄断法》对比分析

2022新版《反垄断法》对比分析

2022新版《反垄断法》对比分析6月2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并公布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决定》,修订后的《反垄断法》(以下简称新《反垄断法》)将于2022年8月1日起实施。

新《反垄断法》增加了对垄断协议组织者和帮助者的行为规制,增加了如“安全港规则”、加倍处罚制度、经营者集中申报分类分级审查原则和中止审查制度等新规则,显著提高了对实施垄断行为的处罚力度。

为普及新《反垄断法》,提高企业反垄断合规意识,现针对本次修法主要内容,结合集团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简析修法影响并做反垄断合规风险提示。

请各部门、单位予以高度关注,进一步规范管理,防范相关法律风险。

一、增加行政执法与司法审判的衔接合作机制,对违法行为的监督措施将更多元现行法将社会监督作为行政执法的辅助,规定对于涉嫌垄断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反垄断执法机构举报。

新《反垄断法》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行政执法与司法的衔接机制,同时明确“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对于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垄断行为,国家除了可以运用行政管理权力之外,还- 1 -将可以通过人民检察院的主动介入启动司法程序。

两项举措将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反垄断行政执法。

法条链接:第十一条国家健全完善反垄断规则制度,强化反垄断监管力量,提高监管能力和监管体系现代化水平,加强反垄断执法司法,依法公正高效审理垄断案件,健全行政执法和司法衔接机制,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第六十条第二款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二、对实施垄断行为的处罚力度显著提高,制裁方式更加复合多样新《反垄断法》大幅提高了对垄断行为的处罚力度,显著提高了对单位的罚款金额,处罚对象也扩大到对实施违法行为负有责任的经营者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创设了加倍处罚制度(处罚变化详见表一)。

垄断行为案例及法律依据(3篇)

垄断行为案例及法律依据(3篇)

第1篇一、引言垄断行为,是指垄断主体在市场交易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制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垄断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影响了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垄断行为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法律依据,以期对垄断行为的法律规制提供参考。

二、案例简介案例:2019年,我国某知名家电品牌A公司因涉嫌垄断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处罚。

A公司在多个省份的家电销售市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其在销售过程中,通过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从A公司购买零配件、限制交易相对人销售同类产品等方式,排除、限制了市场竞争,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三、垄断行为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是我国反垄断的基本法律,于2008年8月1日起施行。

该法对垄断行为的界定、垄断行为的认定、垄断行为的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1)垄断行为的界定:根据《反垄断法》第三条,垄断行为包括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三种。

(2)垄断行为的认定:根据《反垄断法》第十七条,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包括: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排除、限制竞争的其他行为。

(3)垄断行为的法律责任:根据《反垄断法》第五十条,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垄断行为人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我国反不正当竞争的基本法律,于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

该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1)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虚假宣传、商业贿赂、侵犯商业秘密、侵犯商标权、侵犯著作权、垄断行为等。

(2)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七条,垄断行为包括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定交易、掠夺性定价等。

(完整word版)垄断协议的规制原则

(完整word版)垄断协议的规制原则

垄断协议的规制:规制原则:一、本身违法原则:一般是指对垄断协议的法律后果的判断仅仅以行为是否发生为标准,只要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行为一经发生就构成违法,而不再分析行为是否存在合理理由以及是否存在促进竞争的效果。

最初起源于横向垄断协议,但是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限制竞争行为,如纵向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等。

通常对于固定价格协议、分割市场、产量限制等横向垄断协议适用。

二、合理原则:垄断协议存在两面性,因而需要考虑垄断协议的目的和效果来决定其是否合法,一些垄断协议虽然具有限制竞争的效果,但是如果不超出合理的限度就不会实质上削弱或者消除市场上的竞争,就不需要通过法律进行禁止。

适用范围不限于横向垄断协议,还包括纵向垄断协议以及经营者集中等.三、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原则的关系:〈一>本身违法原则的优缺点:优点:①为相关主题提供稳定预期,满足法律确定性的要求,给市场主体以明确指导,从而减少交易成本;②简便易行,节约司法资源.缺点:打击面过大,损害效率。

〈二>合理原则的优缺点:优点:便于主管机关灵活执法,避免机械执法对正常经济造成的消极影响.缺点:①耗费司法资源;②增加了行为的不确定性;③自由裁量权加大,产生滥用权力的可能。

规制实践:一、垄断协议规制的立法体例:概括式与列举式。

概括式的立法体例对执法机关要求较高,在反垄断执法经验尚浅的国家,适宜采用列举式。

二、规制的基本方法:<一〉两大原则并用:对于危害性明显、主要是对竞争具有非常明显损害的垄断协议可以适用本身违法原则,主要包括固定价格、分割市场、联合抵制等垄断协议,其他行为则适用合理原则。

〈二〉一般禁止与特殊豁免相结合:规定垄断协议原则上违法的同时,对某些具有合理性的特殊垄断协议予以豁免。

应谨慎。

一般采用列举的方法明确界定范围,并在豁免条件和程序上,规定较多限制。

豁免——应满足两个条件:第一,经营者应当证明所达成的协议不会严重限制相关市场的竞争;第二,能够使消费者分享由此产生的利益。

垄断的法律后果(3篇)

垄断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垄断是指某一市场或行业中,某一企业或少数企业通过控制市场供给、提高产品价格、限制竞争等手段,形成独占地位的现象。

垄断对市场竞争、消费者权益、社会公平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垄断的法律后果出发,分析垄断对经济、社会和法律等方面的影响。

二、垄断的法律后果概述1. 反垄断法的目的反垄断法旨在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竞争,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反垄断法对垄断的法律后果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对垄断行为的认定、法律责任和救济措施等。

2. 垄断的法律后果分类(1)民事责任垄断行为给其他经营者造成损失时,受害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垄断方承担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包括赔偿损失、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

(2)行政责任垄断行为违反了反垄断法的规定,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对垄断方进行处罚,包括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营业执照等。

(3)刑事责任垄断行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构成犯罪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三、垄断的法律后果具体分析1. 民事责任(1)赔偿损失垄断行为给其他经营者造成损失时,受害人可以要求垄断方赔偿损失。

赔偿损失的范围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直接损失是指因垄断行为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如利润损失、市场份额减少等;间接损失是指因垄断行为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如增加的生产成本、市场竞争力下降等。

(2)消除影响垄断行为给其他经营者造成负面影响时,受害人可以要求垄断方消除影响。

消除影响的方式包括公开道歉、发布声明、撤回广告等。

(3)赔礼道歉垄断行为给其他经营者造成心理伤害时,受害人可以要求垄断方赔礼道歉。

2. 行政责任(1)罚款行政机关对垄断方进行罚款,罚款数额根据垄断行为的性质、程度和后果等因素确定。

(2)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机关对垄断方没收违法所得,以消除垄断行为的非法利益。

(3)吊销营业执照行政机关对垄断方吊销营业执照,以防止其继续从事垄断行为。

3. 刑事责任垄断行为构成犯罪时,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垄断协议的法律规制的分析(最新)
一、垄断协议的法律内涵
在市场经济中,垄断协议构成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垄断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要想有效规制垄断协议,首先必须了解垄断协议的含义、构成要件和分类。

(一)垄断协议的含义
垄断一词来自经济学,其含义通常是指单个企业或少数几家大企业凭借其市场优势联合或者独占市场。

这种占据市场优势地位的企业,控制着某一个甚至几个部门的生产和流通,在该部门的经济活动中占据统治地位。

垄断协议是垄断行为的一种,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营者为牟取不正当经济利益,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而订立的损害市场竞争秩序的协议。

各国反垄断法对垄断协议的称谓不尽相同,如卡特尔、联合行为、不正当交易行为、限制竞争协议、联合交易行为等等,我国反垄断法称为垄断协议。

《反垄断法》第13条界定为:本法所称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

(二)垄断协议的构成要件
1、垄断协议的主体包括经营者、行业协会。

而经营者是垄断协议最主要最为常见的行为主体。

横向垄断协议是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而纵向垄断协议的主体则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处于不同经济层次并具有买卖关系的经营者达成的共谋。

这是相对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实施主体是特殊的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单个经营者而言的显著特征。

行业协会是垄断协议决定行为的主要主体,其作为自律管理的组织,维护的是该成员组织的共同利益,其做出的决定行为往往损害本行业非成员组织的利益,因此将行业协会作为垄断协议的规制对象有其必然性。

2、垄断协议的主观方面是指垄断协议的行为主体在实施垄断协议时对其行为的认识程度和对其行为后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

在我国反垄断法中无论是横向垄断协议还是纵向垄断协议,行为主体的主观方面都是明知其行为性质和行为的后果会造成对市场竞争的限制或者排斥后果,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一味的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的状态。

因此,可以说垄断协议的主体在行为过程中其主观方面是故意。

3、垄断协议的客体要件是指垄断协议侵害的法益。

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营者或行业协会达成的垄断协议、决定或其他协同行为所侵害的而为反垄断法所保护的公平的、有效地、有序的竞争机制。

垄断协议破坏市场经济的竞争秩序,阻碍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导致市场机制严重失衡,从而损害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因此,加强对垄断协议的规制是我国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

4、垄断协议的客观行为方式是达成垄断协议,决定或协同行为。

垄断协议是一种经营者以书面或口头的方式达成的具有排斥、限制竞争内容的协议,或者是经营者虽然行为上没有达成垄断协议,但是具
有心照不宣的一致的协同行为,并且在结果上造成了对市场竞争秩序的损害。

而垄断决定行为是指行业协会为维护本行业成员的经济利益时做出的具有垄断性质的决定行为。

(三)垄断协议的分类
根据达成垄断协议的主体的不同,垄断协议分为横向垄断协议和纵向垄断协议。

横向垄断协议是指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为了共同的生产目的,达成的限制竞争的协议。

《反垄断法》第13条规定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的垄断协议类型有:1、价格垄断协议;2、产品数量垄断协议;3、地域垄断协议;4、限制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开发更新的垄断协议;5、联合抵制交易行为;而第6项规定的是对横向垄断协议的兜底条款,即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来认定的垄断协议,这是对横向垄断协议的立法上的规定。

纵向垄断协议是指在生产关系上处于不同经济层次并具有买卖关系的经营者之间通过共谋而达成的排他性协议。

主要类型是垄断转售价格的协议、限制产品数量的协议、地域垄断协议以及其他限制市场自由交易的行为。

对纵向垄断协议的规制主要体现在《反垄断法》的第14条,其禁止的上下游经营者之间达成的垄断协议类型主要是转售价格,即固定转售商品的价格和限定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而对其他纵向垄断协议的规制主要由该条第3项予以法律规制:即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其实质是一个兜底条款。

纵向垄断协议一般不是发生在具有直接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而是非竞争者之间达成的共谋行为。

它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经济具有促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