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灸法的分类、操作技术、注意事
灸法
艾条灸
返回目录
一、灸法的分类 1.艾炷灸
将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拇、食、中 三指捏成上小下大的圆锥状艾炷,大者 如半枣粒,小者如半麦粒,每一炷称为 一壮。
返回目录
一、灸法的分类
(1)直接灸 a、瘢痕灸 适用于某些顽固性疾病 b、无瘢痕灸 适用范围较广
返回目录
一、灸法的分类
(2) 间接灸 a、隔姜灸 适于寒冷性疾病 b、隔蒜灸 适于痈疽初起、毒虫咬伤 c、隔盐灸 适于吐泻所致肢冷、脉伏,中 风脱证
返回目录
二、选穴原则
1.局部取穴
2.循经取穴
3.对症取穴
返回目录
二、选穴原则
• 局部取穴 如:鼻病—迎香、巨髎 耳病-耳门、翳风 • 循经选穴 • 对症选穴 如:大椎、曲池退热;
返回目录
三、配穴方法
• 前后配穴法:是以身体前后部位所在腧 穴相互配伍使用的方法 。 如:咳嗽气喘—膻中、定喘、肺俞。 • 上下配穴法:“上”指上肢或腰部以上。 “下”指下肢或腰部以下。 如: 风火牙痛—合谷、内庭。
返回目录
三、配穴方法
• 左右配穴法:“左右同取”或“左病取右,右 病取左”。 左右对称取穴 :“左右同取” 如: 胃肠病—足三里双、内关双 左右交叉取穴: “以右治左, 以左治右” 。 如:胃脘痛(肝胃不和)—足三里、太冲 。
右
返回目录
三、配穴方法
表里配穴法:
选取本经腧穴以外,同时 配以表里经有关的腧 穴 。 如:肝病取肝经的太冲、期门+胆经的阳陵泉、 丘墟。
返回目录
四、耳针的临床应用
(二)选穴原则
根据病变部位 胃病─胃穴 根据中医理论辨证 眼病─肝 按现代医学 神经衰弱─皮质下穴 按临床经验 神门─镇静、安神
灸法操作规范
灸法操作规范一、灸法的分类1、艾柱直接灸(1)化脓灸脓灸(瘢痕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目前临床上,常用此法对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疾病和体质虚弱者进行施治。
(2)非化脓灸(无瘢痕灸):近代对灸法的应用,有以达到温烫为主,不致透发成灸疮,称为非化脓灸。
其方法是,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
因其不留瘢痕,易为患者接受。
本法适用于虚寒轻证。
2、艾炷间接灸艾炷间接灸,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称间接灸。
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灸法。
其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垫隔药物的双重作用,患者易于接受,较直接灸法常用,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疮疡等。
(1)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心- 1 -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
或在姜片下衬一些纸片,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
本法简便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
生姜味辛,性微温。
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
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2)隔蒜灸: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
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应注意防护。
大蒜味辛,性温。
有解毒,健胃,杀虫之功。
本法多用于治疗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
(3)隔盐灸:又称神阙灸,本法只适于脐部。
其方法是:患者仰卧屈膝,以纯白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
二十项适宜技术
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艾灸疗法(五)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的艾炷或艾条,点燃以后,在体表的一定穴位熏灼,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一、操作方法1、直接灸: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又分瘢痕灸和无瘢灸两种。
(1)、无瘢痕灸:先将施术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增加粘附作用,再放上艾炷点燃,当艾炷燃剩2/5左右,病人感到灼痛时,即更换艾炷再灸。
一般灸3~5壮,以局部皮肤充血起红晕为度。
因其灸后不化脓,也不留下瘢痕,故易为病人接受。
(2)、瘢痕灸:又称“化脓灸”。
施灸前用大蒜捣汁涂敷施灸部位,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施灸。
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加炷施灸。
一般灸5~10壮。
在正常情况下,灸后一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称为“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留下瘢痕。
2、间接灸(1)隔姜灸:用鲜生姜切成约1分厚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施术部位,上面再放艾炷灸之。
当患者感觉灼痛时,则换炷再灸,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
(2)隔蒜久:用鲜大蒜头切成1分厚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施术部位,上南再放艾炷灸之。
(3)附子饼灸:用附子粉末和酒,做成小硬币大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施术部位,上面再放艾炷灸之。
(4)隔盐灸:及食盐填敷于脐部,上置大艾炷连续施灸,至证候改善为止。
二、适应症艾灸的临床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尤其对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更为适宜。
(1)艾灸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袪湿散寒的作用,故可用来治疗风、寒、湿邪为患的病证以及气血虚弱引起的眩晕、贫血、乳少、闭经等。
(2)艾灸有温补中气、回阳固脱的作用,故可用来治疗久泄、久痢、遗尿、崩漏、脱肛、阴挺及寒厥等。
(3)艾灸也有消瘀散结的作用,用于乳痈初起、瘰疬、疖肿未化脓者,也有一定疗效。
(4)常灸大椎、关元、气海、足三里等腧穴,可鼓舞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5)隔姜灸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可用于外感表证、虚寒性呕吐、泄泻、腹痛等。
灸法临床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灸法临床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一.艾炷灸临床施灸,首先应选择正确的体位,要求病人的体位平正舒适,并嘱患者不可变动体位或姿势,这不仅有利于准确定穴,而且还有利于艾炷的安放和施灸的顺利完成。
《备急千金要方》指出“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肢无使倾倒,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
若坐点则坐灸之,立点则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
”(一) 着肤灸法着肤灸法又称直接灸法,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施灸的方法。
因其灸后皮肤不潰烂化脓,不遗留疤痕,故还称“无疤痕灸”。
其操作过程如下:1.选择体位和定穴:据所需施灸的部位选择舒适平正的体位,体位放妥后在上面正确点穴(可用圆棒蘸龙胆紫或墨笔在穴位上点作标志)。
2.安放艾炷:艾炷安放时先在穴位上涂些大蒜液或凡士林,以增加粘附作用和刺激作用。
然后在其未干期间将艾炷放在穴位上。
3.燃艾施灸:用线香点燃艾炷。
虽然艾炷在皮肤上直接灸治,但不可灼伤皮肤,待艾炷烧至一半,病者感觉皮肤发烫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另换艾炷再灸,直至灸满一定壮数为止。
灸后局部皮肤发生红晕。
(二)隔物灸法施灸时在艾炷与皮肤间隔垫某些物品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热时则换炷再灸,直至皮肤红润为度,这种方法称隔物灸,又称间接灸法。
所隔物品因病而设,或切成片,或制成药饼,或研成药末。
现介绍几种常用隔物灸法:1.隔姜灸:切取生姜一片,约0.3cm厚,用针穿刺数孔,放于所灸部位施灸。
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直待皮肤出现潮红为止。
2.隔蒜灸:独头大蒜切成0.3cm左右厚的薄片,用针穿刺数孔,放于施灸部位,上置艾炷点燃施灸,每2~3壮换去蒜片。
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易起泡造成创伤,故慎用。
3.隔盐灸:用于脐窝部(神阙穴)施灸,故又称“神阙灸”。
操作时用纯净干燥的食盐或干燥食盐块研末填平脐窝,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
亦可不用姜片,但将艾炷直接放在食盐上,则食盐容易爆起,以致烫伤,当注意。
二.艾条灸(一) 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距皮肤0.5~1寸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一般每处灸5~10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各种灸法的操作方法
各种灸法的操作方法各种灸法的操作方法根据不同的灸法类型,操作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灸法操作方法:1. 直接灸法:将草药或灸条点燃,用直接火源进行灸烧。
操作方法如下:- 准备好所需的灸具,如灸条、灸草等。
- 点燃灸具,将火焰靠近需要灸烧的部位,保持适当距离,保持温度在病人能够承受的范围。
- 进行移动灸烧,让热量均匀分布在需要治疗的区域上。
2. 艾条灸:用艾条进行灸烧,常用于经络疏通与保健。
操作方法如下:- 准备好艾条、灸盒等。
- 将艾条点燃,待艾条燃烧形成微火后,将其垂直放于需要灸烧的部位上,与皮肤间留有0.5-1厘米的距离。
- 进行移动灸烧,或者固定灸烧,时间一般根据病情、体质等因素来确定。
3. 艾灸罐:使用装有燃艾草的罐具,通过产生负压来灸烧。
操作方法如下:- 准备好艾罐、燃烧艾草和罐具火源(可用酒精棉球)。
- 将罐具置于需要灸烧的部位上,将燃烧艾草放入罐内,然后立即用罐具火源点燃,迅速放入罐口,并迅速抽出。
- 完成罐烧后,留罐时间一般视具体情况来定,一般为5-15分钟。
4. 温灸法:使用灸盒或灸贴进行灸烧,较为温和和适用于儿童、老年人等。
操作方法如下:- 准备好灸盒或灸贴、火源等。
- 将灸盒或灸贴放置于需要灸烧的部位,用火源将其点燃。
- 灸烧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在此期间,可以适度调整灸烧的力度,保证病人的舒适度。
需要注意的是,灸疗使用的灸具、艾草等均要注意其质量,并注意用火时的安全。
在操作灸法时,要根据病情、体质等因素,选择适合的灸法类型和操作方法,并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
灸法操作规范
灸法操作规范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烧灼熏烤的一种疗法。
借其温热性和药物的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应症及穴位主要适用于适用于中风病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风寒湿邪为患的病证,常灸肩骨禺、曲池、外关、合谷、中渚、环跳、阳陵泉、太冲、绝骨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有防病保健作用。
操作步骤一、艾条灸(二) 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
(三) 操作方法1、温和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皮肤约3厘米高进行熏烤。
以病人肩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灸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一般每处灸5~15分钟。
2、雀啄灸:点燃艾条一瑞,对准施灸部位,如鸟雀啄食般地一上一下移动。
一般可灸2~5分钟。
3、回旋灸:点燃艾条一端,接近施灸部位来回旋转移动。
一般可灸20~30分钟。
(四) 注意事项1、施灸时要安排好病人体位,以防文火脱落烧损皮肤或衣物。
2、注意观察施灸部位的情况,对感觉迟钝的病人尤应注意,防止烧伤。
3、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4、如灸后局部起水泡,小者可自行吸收,大者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
二、艾炷灸(一) 直接灸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炷(取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指捏成圆锥状。
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一厘米,炷底: 直径约0.8厘米)、火柴、蒜汁或凡士林、膏药等。
2、操作方法:(1)无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置艾炷于上点撚,当艾炷烧剩2/5左右,病人感灼痛时,即取下换炷再灸。
一般可灸3~7壮。
(2)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少许蒜汁,再置艾炷于上点燃,直至艾炷燃尽为一壮,除去艾灰,加炷再灸,一般可灸3~7壮。
灸毕,贴上膏药。
化脓期间,每日换膏药一次。
3、注意事项:(1)同艾条灸。
(2)瘢痕灸中因造成烧伤而致剧烈疼痛,事先应取得病人同意与合作,灸时可用手在灸处四周轻拍,以缓解疼痛。
灸法诊疗操作规范
灸法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以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它能治疗针刺效果较差的某些病症,或结合针法应用,更能提高疗效,所以是针灸疗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故《医学入门》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一、灸法的作用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 13.消瘀散结4.防病保健二、灸用材料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作用。
艾叶经过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更有它的优点:第一,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第二,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深部。
又由于艾产于各地,价格低廉,所以几千年来一直为针灸临床所采用。
三、灸法的分类灸法的种类很多,常用灸法如下:1、艾炷灸:1)直接灸:无瘢痕灸,瘢痕灸2)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2、艾卷灸:1)悬灸:温和灸,雀琢灸,回旋灸2)实按灸:太乙神针,雷火神针3)温针灸4)温灸器灸3、其他灸法:1)灯火灸2)天灸: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
四、灸法的操作方法(一)艾炷灸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
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灸法,使用大小不同的艾炷。
艾炷的制作一般用手捻。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乎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
每燃烧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施灸时,即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多少来掌握刺激量的轻重。
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又称着肤灸、着肉灸,即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
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
中医学:灸法
二、灸法的作用及适应症
(一)温经散寒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北方者, 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 冰冽,……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火 芮。”
适应症:临床上治疗寒湿痹痛 和寒邪为患之胃脘痛、腹痛、泄泻、 痢疾等。
灸火的热力能深透肌层,温经 行气,艾叶为一种中药,有温经气, 逐寒湿的功效,故温热与药物相结 合,加强了温经散寒的作用。
适应症:临床上常用于气血凝滞之疾, 如乳痈初起、癭瘤等。
(四)防病保健
《扁鹊心书》:“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 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灸法温补阳气,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 预防疾病发生,并使人精力充沛、健康长寿。
常用于灸法的保健腧穴有足三里、三阴交、膏 肓、脾俞、肾俞等。
适应症: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 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
⑵ 瘢痕灸(化脓灸)
方法:在腧穴皮肤涂上大蒜液, 放置艾炷点燃施灸,燃尽后方可换 炷,每换一壮即涂大蒜液一次,可 灸7~9壮。
处理:灸后在腧穴敷上灸疮膏药(淡水膏),大 约1周化脓,化脓后每日换膏药一次,保持局部清洁, 45天左右愈合,留有疤痕。
适应症:临床用 于治疗风寒湿证、神 经麻木和广泛性皮肤 病等。
2、实按灸
操作:在所灸的穴位上, 覆盖10层棉纸或5~7层棉布, 再将药艾条(太乙神针、雷火 神针)艾火隔着纸或布,紧按 在穴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 若艾火熄灭可重新点燃,如此 反覆施灸5~10次。
铺灸法(长蛇灸)
概念:是一种自大椎穴起至腰俞穴 铺敷蒜泥一层的铺灸法,又叫长蛇灸。
适应症:治疗虚劳、顽痹等证。
⑶ 隔盐灸
操作:在神阙穴上填满细食盐,上置 艾炷施灸,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
灸法
隔饼灸
(4)隔饼灸:以各种温热药物如附子,研末制成 药饼,做灸治衬垫物,本法适用于顽固性疾病
二 艾条灸
用细桑皮纸或容易燃烧的薄纸,取艾绒卷成 直径1.5cm,长度15-20cm的圆柱体,越紧越好,制 成艾条,将一端点燃,对准施灸穴位约距0.5-1寸, 进行熏灸,使病人有温热感,或轻微灼痛感, 可以一上一下如雀啄灸或一左一右回旋熏灸, 以பைடு நூலகம்至局部红润为度,此法使用简便,一般疾 病皆可应用,
灸法的注意事项
施灸次序:一般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 背部,后灸下部,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 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例外。
施灸时,体位要很好安排,以免移动烧伤皮肤。 隔姜灸、隔蒜灸容易起泡,需要注意。如起泡大
者,可用消毒的针抽出水液,再涂以药物,防止 感染。对行瘢痕灸者,灸疮化脓期间,注意休息, 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可用敷料保护灸疮, 待其自然愈合。
灸法
主要内容
一、灸法的概念 二、灸法的分类:
艾柱灸 艾条灸 温针灸
主要内容
一、灸法的概念
灸法
灸法是用艾叶捣制成艾绒,作成艾炷或艾 条,点燃以后,熏灼体表穴位或患部,使之产 生温热或灼痛感,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回阳救逆,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作用 常用的灸法有艾炷灸、艾条灸和温针灸三种
主要内容
(1)隔姜灸:用鲜生姜切成0.5-1分厚的薄片, 针刺几个小孔放置在穴位上,再将艾炷置于姜 片上点燃,烧至病人有灼痛感,另换艾炷再灸。 本法适合寒冷性疾病。
9
(2)隔蒜灸:灸法同隔姜灸,将姜片换成 大蒜片。本法适用痈疽初起即毒虫咬伤等 证。
隔盐灸
(3)隔盐灸:先用净食盐填平脐孔,再放艾炷施 灸。本法适用吐泻引起肢冷、脉伏或中风脱证,有 回阳救逆的效果。
灸法
病人
壮男体强
妇孺老羸
病情
初病、实证、急重
久病、虚证、轻缓 皮薄肉少处
(头面、胸、肢末)部位Fra bibliotek肌肉丰厚处
(腰背、腹、股臀)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三)施灸的禁忌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
疗。 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 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 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但须连续施 灸,不拘壮数,以期脉起、肢温、证候改善。
④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
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 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 直至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 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 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等作用。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
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 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 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 规定的壮数。 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 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③隔盐灸
用干燥的食盐(以青盐为佳)填敷于脐部,
上 下 腹 四肢 多、大 阳 阴
(一)施灸的顺序
背 头身 少、小
左右对称 依次施灸
《灵枢•背俞》
(二)艾灸补泻法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等待)自灭也;
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傅,拊)其艾,须其 火灭也。”
三、施灸的注意事项
(三)施灸的剂量
灸量大
(大炷、多壮、时间长)
《刺法灸法学》第三章灸法
3
4
5
艾叶的化学成分
艾绒的制作
1艾
艾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我国各地山野之中,因以湖 北蕲州出产的艾最好,又称蕲艾。古代,艾还有冰台、医草、灸草、 黄草之别名。
艾在春天抽茎生长,茎杆直立,高60厘米~120厘米,叶片表面灰 绿色,背面灰白色,有白色毛绒,质柔软,折断为白色。秋季开花, 呈淡褐色。艾叶气味芳香,一般在农历4~5月间,叶盛花未开时 采收,采收时摘下艾叶或连枝割下,晒干或阴干备用。
贮藏期间,要注意防潮湿霉烂,防止虫蛀。要放在干燥通 风处,密闭存放,天晴时要曝晒多次。
艾制品
艾炷
1
2
艾条
艾条--引言
不同的形态的艾炷 传统形式:圆锥形 现代生产:圆柱形
概念
是以艾绒为材料制成的圆锥形或圆柱形的小体。 壮的概念。
2 艾炷--制作
• 要求:坚实均匀, 大小一致。
• 艾炷器制作的艾 炷更佳。
《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医学入门》:凡病药之不及,针所不到,必须
灸之。
3 灸法宜被患者接受,便于自我治疗。
无痛苦,无畏惧感,更容易为患者所接受。 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有利于常见病的家庭保健
治疗。
施灸材料
艾品
非艾品
一、艾及艾制品
艾、艾叶 与艾绒
艾
艾叶的性能
艾绒的储存
1
2
艾灸类
艾炷灸 艾条灸 温针灸 温 灸 器 灸
(一)艾炷灸
概念
分类
➢把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称为艾炷 ➢根据艾炷与穴位皮肤之间是否间隔
灸。
药物,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类。
1 直接灸
简述灸法的分类
简述灸法的分类一、灸法的概述灸法是中医学中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
灸法主要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以调整人体的气血流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灸法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
以下是基于治疗方法和灸材的分类:二、灸法的分类1.艾叶灸法艾叶灸法是使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炷进行的灸法。
由于艾叶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因此艾叶灸法常用于治疗各种寒证和虚证。
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艾叶灸法又可以分为悬灸、艾柱灸和温针灸等。
2.非艾叶灸法非艾叶灸法则是指使用非艾叶的灸材进行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非艾叶灸法包括灯火灸、天灸和太乙神针等。
这些方法多用于一些特殊的疾病或部位,如灯火灸常用于小儿痄腮,天灸则多用于治疗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3.按热度灸法按热度灸法是根据灸材燃烧时产生的热度进行治疗的方法。
根据热度持续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壮热灸、中度热灸和低热灸。
壮热灸温度较高,通常用于治疗急症或重症;中度热灸则适用于一般性的慢性疾病;低热灸则主要用于保健和调理。
4.按疗程灸法按疗程灸法是根据治疗的需要,将灸法分为若干个疗程进行治疗的方法。
每个疗程包含一定的治疗次数和时间,根据疾病的不同,疗程的安排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慢性疾病需要较长的疗程来进行治疗,而急性疾病则可能需要较短的治疗周期。
5.按施术部位灸法按施术部位灸法是根据施灸的部位不同进行的分类。
可以分为全身灸和局部灸两类。
全身灸是对全身进行大面积的施灸,通常用于治疗一些危重疾病或全身性疾病;而局部灸则只对身体的某个部位或某几个穴位进行施灸,常用于治疗局部的疾病或症状。
三、注意事项1.适应症与禁忌症:在使用灸法时,应首先明确适应症和禁忌症。
对于一些特殊体质或疾病的患者,如高热、皮肤感染等,应谨慎或避免使用灸法。
2.操作技巧:正确的操作技巧是保证灸法效果的关键。
施术者应熟悉人体穴位和施灸方法,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施术方式。
常用灸法及技巧
2.非化脓灸
取麦粒大小之艾炷,如上述方法在穴上燃烧,知痛即去掉或按灭,每穴一般灸三、五壮,局部发红为止,最多起小水泡,一般不致化脓,不须处理。如果施灸过重,起大水泡,可以用消毒针穿破放水,如需连续施灸,可在原处再灸,用这种方法比较方便,必须常灸,每次多灸几穴,才能收效。现代日本医者多用此法,应用很广,凡是灸法之适应症,均可用此法施灸。根据我们临床实践的体会,化脓灸和非化脓灸,只是程度上的不同,酌情使用,亦无需严格区别。
此法自明清以来已很盛行了,艾卷有加中药的,有不加中药的。其名称有:太乙针、雷火针、药艾卷、纯艾条等。艾卷灸法手技分两大类:
1.悬起温和灸法
此为常用法,一般有药无药之艾卷均能使用,比较方便易行。
操作技巧:将一、二支艾卷点着,术者左手中、食二指放于被灸的穴道两旁,其任务是通过术者的感觉探知热度高低,可以测知患者受热程度,万一落火便于随时扑灭,患者感觉发痒、发热、疼痛时予以揉、搓、按摩。右手持艾卷垂直悬起,照射穴道之上,约离皮肤3~4厘米,直接照射,使病人觉得温热舒服,或微有热痛感觉。如果觉得太热时,即可缓慢作上、下、左、右或回旋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次可灸3~5穴,每次约10分钟左右,以30~60分钟为度,过多则易疲劳,少则达不到温热程度。
每次可放2~3个姜片,灸2~3个穴道,灸妥后再换新穴,多则忙不过来了。如果灰烬和残艾积累过多,则予以清理,从新放艾炷施灸,在施灸中即便病人不叫痛,也应不时拿起姜片看看颜色,移动姜片,因为有些病人局部神经麻痹,知觉迟钝,最易施灸过度,发生水泡。一般每片姜烧过二、三壮觉热以后,更应当心,专心致志,勤动勤看,以局部大片红晕汗湿、病人觉热为度。
灸法的种类和操作
灸法的种类和操作编者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今人多用艾灸之法自我保健,但对于艾灸的种类及它们对应的病种常常不很清楚,更多的只是依葫芦画瓢。
那么艾灸到底有哪些种类?操作时要注意些什么呢?艾灸可以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和温灸器灸四类。
一、艾炷灸艾炷灸就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艾炷灸又可以分成直接灸和间接灸。
◎直接灸直接灸又可以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
瘢痕灸就是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到穴位上施灸,一般每穴每次灸3~6壮。
由于此种灸法较痛,故在烧近皮肤、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在施灸穴位周围用手指轻轻拍打,以减轻痛感。
灸治后嘱患者多吃羊肉、鲜鱼、豆腐等食物,一般约7天左右化脓。
瘢痕灸可用于慢性、顽固性疾病,如哮喘、遗精、阳痿、早泄、妇科疾病和发育障碍等。
无瘢痕灸,又称为非化脓灸,是指将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但不灼伤皮肤,不使局部起疱化脓。
施灸时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皮肤稍微发烫或灼痛时,即用摄子将艾炷夹去,另换新炷施灸,以局部皮肤发生红晕为度。
因其灸后不留瘢痕,故称无瘢痕灸。
本法适用于一般虚寒性疾患。
◎间接灸间接灸,又称隔物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和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通常以生姜、大蒜等这类辛温芳香的药物作间隔,具有加强温通经络的作用,又不使艾火直接灼伤皮肤。
间接灸的种类很多,其名称通常随所隔物品而定,如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药饼灸等。
选用哪种间接灸要根据病症而定。
﹥隔姜灸鲜姜一块,切成约0.5~0.8厘米厚的姜片,大小可根据穴位所在部位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针穿刺数孔。
施灸时,将姜片放在穴位上,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然后点燃艾炷。
等病人有局部灼痛感时,可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
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
发现姜片颜色变暗,没有水分时,要更换一个新的姜片。
隔姜灸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灸法针灸学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灸法能够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具有抗炎作用,减轻炎症 反应。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分泌的一类小分子蛋 白质,具有调节免疫应答、促进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研 究表明,灸法能够促进抗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如白细胞介 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同时抑制 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减轻炎症反应。此外,灸法还 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活性氧和自由基,保护细胞免 受氧化损伤。
详细描述
灸法常被用于治疗一些慢性疾病或疼痛,如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其应用方法包括直接灸、间接灸 、艾条灸等,施灸时需根据病症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穴位和灸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灸法的临床应用也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
灸法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与调节作用
总结词
研究表明,灸法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 能,提高抵抗力,降低感染风险。
04
常见疾病的灸法治疗
感冒的灸法治疗
01
02
03
风寒感冒
选取大椎、风门、风池, 灸至微热,每穴15分钟。
风热感冒
选取大椎、曲池、外关, 灸至微热,每穴15分钟。
暑湿感冒
选取大椎、曲池、足三里 ,灸至微热,每穴15分钟 。
腹泻的灸法治疗
寒湿泄泻
选取神阙、中脘、关元, 灸至微热,每穴15分钟。
湿热泄泻
献。
灸法的未来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灸法的应用 和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创新。
未来灸法将进一步研究灸法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学基础, 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未来灸法的研究将更加注重临床实践和科学实验相结合 ,提高灸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掌握灸法的分类、操作技术、注意事掌握灸法的分类、操作技术、注意事一、灸法的概念,又称灸,攻法,火法。
《说文解字》指出:“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
”可见灸法是一种用艾火持续薰灼治疗疾病的方法。
施灸的材料除了艾绒之外,还有桑枝、灯草等非艾材料。
施灸的方法多种多样。
治疗原理主要是通过腧穴、经络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
灸法不仅能治疗疾病,而且能预防疾病,如灸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培补元气,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二、灸法的特点1. 适应症广,疗效显著根据《内经》的记载,灸法可以治疗寒性腹痛腹胀、泄泻等;治疗气血不足、亡阳虚脱等;治疗局部瘀血肿块等。
此外,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还指出,灸法特别善于祛风,治疗。
古今某些医家认为,灸法还可以治疗热证。
2.操作安全,容易掌握针刺操作不慎,容易造成医疗事故,灸法在这方面要安全得多。
而且,灸法在操作技术方面,也较针刺简单,容易掌握。
因此,历史上很多中医都常用灸法治病。
3.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某些出血性疾病,不能用针刺治疗,用针刺治疗往往出血不止。
这时,可以采用灸法治疗。
灸法以艾灸为主,还有灯火灸等非艾灸法。
艾灸主要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四种。
艾炷灸根据隔不隔药物,分为直接灸与间接灸;直接灸又分为灸后化脓留瘢痕的化脓灸和不化脓、不留瘢痕的非化脓灸;间接灸根据间隔的药物又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药饼灸等。
艾条灸按操作方式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两大类,悬起灸又有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之分;实按灸又有太乙针、雷火针、百发神针、三气合痹针之别。
[]1. 艾灸类2. 非艾灸类· 艾炷灸· 灯火灸· 艾条灸· 黄蜡灸· 温针灸· 桑枝灸· 温灸器灸· 药锭灸· 药捻灸· 电热灸· 阳燧灸灸感、灸量和灸法补泻一、灸感灸感指灸疗时患者的自我感觉。
一般灸法和化脓灸法的灸感往往不同。
[]灸感与疗效亦有密切的关系。
[]二、灸量1. []2.灸量原则施灸数量,原则上要足,火足气至适度而止。
灸量不足,火候不到,就达不到治疗目的。
正如《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所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
”除了灸量充足而适度之外,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与年龄、施灸部位、所患病情等因素确定灸量。
[]3.施灸疗程三、灸法补泻 1. 从灸法操作分补泻~~~~~~~~~~~~~~~~~~根据《灵枢·背俞篇》记载,“毋吹其火”的灸法操作为补法,“疾吹其火”的灸法操作为泻法。
[]2.从灸法作用分补泻~~~~~~~~~~~~~~~~~~从艾叶的功能,灸法的作用来看,灸法以温补为主,多用于虚证、寒证。
但灸法也有泻的作用,可用于实证和某些热证。
如隔蒜灸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逐瘀排脓的作用,可用于外科痈疮肿疖、腹中积块。
《医学入门》说:“寒热虚实,皆可灸之。
”因此,灸法的主治作用十分广泛,除了能治虚证、寒证之外,还可以治疗实证和某些热证。
主治作用适应范围1.疏风解表温散寒邪风寒表证、寒性胃痛、腹痛、呕吐、泄泻2.温经止痛活血逐痹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肩凝、肘劳3.回阳固脱升阳举陷壮阳益气亡阳虚脱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久泻、久漏;阳萎、早泄、遗精、遗尿、神疲、乏力、自汗4.清热解毒消瘀散结外科痈疮疖肿初起、疮疡久溃不敛、阴性疮疡、瘰疠、鼻衄5.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灸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培补元气,预防疾病灸法的注意事项一、施灸体位体位宜平正舒适,便于准确定穴,有利于艾炷安放和施灸。
二、施灸顺序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少后多。
三、部位宜忌颜面五官、阴部、有大血管分布等部位不宜直接灸,妊娠期妇女的腹部、腰骶部不宜施灸。
古代文献记载的禁灸穴位,选用时应从实际出发,不必拘泥。
若需施瘢痕灸时,必须先征得患者同意。
四、病情宜忌阴虚阳亢、邪实内闭、热毒炽盛等病症,应慎用灸法。
五、施灸注意施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以免造成皮肤、衣物的烧损。
灸后若局部出现水泡,小水泡可不作处理,任其自然吸收,注意不要擦破;若水泡过大,可用消毒针从泡底刺破,放出水液后,涂龙胆紫药水。
教学参考一、历代医家论灸法 1. 王焘论灸法《外台秘要》卷十四说:“至于火艾,特有奇能。
虽曰针汤散皆所不及,灸为其最要。
……此之一法,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
”《外台秘要》卷三十九说:“故汤药攻其内,以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知火艾之功,过半于汤药矣。
”《外台秘要》卷三十九:“灸风者,宜从少以至多也;灸寒者,宜从多以至少也”;“寒湿者,宜从多以至少也”;“其手足外皆是阳脉也,不得过于二壮;腹中者,水谷之所盛,风寒之所结,灸之务欲多也”;“背之重厚,灸之宜多”;“衰老者少灸,盛壮肥实者多灸”。
2. 窦材论灸法《扁鹊心书》说:“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扁鹊心书》说:“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若去风邪四肢小疾,不过三五七壮而已”。
《扁鹊心书》说:“人于无病之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食窦穴)、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 3. 闻人耆年论灸法《备急灸法》说:“凡仓卒救人者,惟灼艾为第一”,“施之无疑,用之有效,返死回生,妙夺造化。
”4. 高武论灸法《针灸聚英·卷三·艾炷大小》曰:“《千金》云: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乃小作之;又曰,小儿七日以上,周年以还,炷如雀粪。
《明堂下经》云:凡灸欲炷根广三分,若不三分,即火气不能达,病未能愈,则是艾炷欲其大,惟头与四肢欲小耳。
……艾炷若大,复灸多,其人永无心力,如头上灸多,令人失精神;背脚灸多,令人血脉枯竭,四肢细而无力;既失精神,又加细节,令人短寿。
王节斋曰:面上艾炷须小,手足上则可粗。
”5. 杨继洲论灸法《针灸大成·诸家得失策》说:“疾在肠胃,非药铒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焫不能以达;是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者也。
”《针灸大成·灸疮要发》说:“《资生经》云:《下经》云: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
《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用故履底灸令热,熨之,三日即发,今人用赤皮葱三五茎去青,于煻灰中煨热,拍破,热熨疮上十余遍,其疮三日遂发。
又以生麻油渍之而发;亦有用龟角煎汤,候冷频点之而发;亦有恐气血衰不发,服四物汤,滋养气血,不可一概论也。
有复灸一二壮遂发;有食热炙之物,如烧鱼、煎豆腐、羊肉之类而发,在人以意相助。
”《针灸大成·灸后调摄》说:“灸后不可就饮茶,恐解火气;及食,恐滞经气;须少停二时,即宜入室静卧,远人事,远色欲,平心定气,凡百事俱要宽解,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
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
惟食茹淡养胃之物,使气血通流,艾火逐出病气。
若过厚毒味,酗醉,致生痰涎,阻滞病气矣。
鲜鱼鸡羊,虽能发火,止可施于初灸,十数日之内,不可加于半月之后。
”二、灸法的应用举隅 1. 高血压萧某,女性,49岁。
患高血压病十余年,曾一度有卒中先兆,四肢麻木,步履不便,颈项强痛,言语蹇涩,血压206/146mmHg,经灸足三里、绝骨各七壮,使发出灸疮后,言语逐渐清晰,行动亦恢复正常。
(《中医灸疗集要》453页) 2. 支气管炎应用艾炷隔姜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63例次,显效率为50%以上,总有效率为85%,选用穴位为大椎、定喘、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等,灸治时间在夏季“三伏天”,每穴灸3壮,每周灸3次,共灸12次。
(《中医灸疗集要》459页) 3. 支气管哮喘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238例,其中虚寒者150例,有效70.8%,好转12.5%;实热者88例,全部有效。
治法:虚寒型取大椎、膏盲、天突、膻中、哮喘(在第七颈椎旁开一寸处),偏肺虚者加肺俞去哮喘;偏肾虚者加肾俞。
实热型灸取天突、中脘、大椎、肺俞;针尺泽、内关、列缺、风门、气海。
操作:艾炷直接灸7~9壮,如病程较长可灸10壮。
灸后,贴以小膏药,每日换1次,任其化脓自愈。
(《中医灸疗集要》465页) 4. 泄泻应用神阙穴隔盐灸治疗水泻748例,每次灸5~10壮,每日灸1~2次,痊愈680例,占90.9%;好转40例,占5.3%;无效28例,占3.8%,一般灸治2~3日多可治愈。
(《中医灸疗集要》481页) 5. 痢疾应用艾炷隔盐灸神阙穴,治疗急性菌痢36例,临床治愈33例,好转2例,无效1例,痊愈病例治疗次数平均为7.8次。
(《中医灸疗集要》485页) 6. 癃闭隔盐灸治疗产生尿潴留17例。
方法:先将炒熟食盐填入脐孔,上置葱饼(葱白捣成泥状,压成约0.3厘米厚),然后将艾炷压在葱饼上,点燃施灸。
待有热气入腹难忍即有便意。
小便自解后。
可隔日再灸1~2壮,以巩固疗效。
结果:灸1壮自解小便者10例,2~4壮者6例,7壮者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