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环境伦理观
主要内容
尊重与善待自然; 关心个人并关心人类; 着眼当前并考虑未来。
核心
实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①人与天地万物相统一的宇宙论
老子哲学把思考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宇宙。 老子的宇宙论首先看到: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 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正所谓:“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万物。” 道是独一无偶的,由独一无偶的“道” 分化出“阴阳”二气,二气相互激荡而生出第 三者即“和”,由它们再产生出千差万别的天 地万物。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
时间
距今1万年至公元18世纪
人类活动 栽培植物、饲养动物,亚热带、暖温带
的大江大河中下游平原 对自然的态度 改变自然
原因 人类在自然界地位提升,依赖性↓,对抗性↑
环境问题 局部环境问题,生态破坏 人类对策 牧童经济 人地关系思想
顺应自然,有神论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
时间
⑵儒家的环境伦理意识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从根本上讲与道家 是一致的。它也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万物同类,因此人对自然应采取 顺从、友善的态度,以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为最终目标。
但儒家也与道家有所不同,儒学 主要关心的是人,在肯定人道本于天 道,“赞天地之化育”的同时,又肯 定人为万物之灵,可以“知天命而用 之”,主张尽人事以与天地参。在此 基础上,儒家提出了丰富的合理开发 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在这些 思想中孕含着中国传统的环境道德观 念。
1.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概述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相对于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环境的分类
天 然 环 境
人 工 环 境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社会存在于自然环境,是环 境的一部分,并占据一定的空间。 2.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 获取物质和能量。 3.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 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 到环境中去。 4.环境具有共给人类社会所需物质、 能量的能力,也有清除、容纳、 代谢这些废弃物的能力。 环境自净能力 5.人类环境作用于环境,环境又把受人类的 影响反作用于人类。 环境的反馈作用
②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它是在发展过
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
③人口增长不是环境问题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只
是众多影响因素之一,但人口增长对环境问题起 直接或间接作用。
④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随生产力发展不断发
展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伦理观、环境问题和对 策。
三、环境伦理观
阅读教材找出传统伦理观和环境伦理观的区别
概念: 环境伦理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它涉及人类在处
理与自然之间的 关系时怎样才算正当、合Leabharlann Baidu的问
题,以及人类自然界负有什么样的义务问题。
环境伦理观源于人类以往人类文明的反省以及面
对当代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危机意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环境的 关系被称为“天人关系”,中国古代的一 些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尊重生命和保 护环境的思想
问礼老聃(相传孔子曾向老聃问礼)
①兼爱万物,尊重自然
儒家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尊重自然就 是尊重人自己,爱惜其他事物的生命,也 是爱惜人自身的生命。荀子认为“万物各 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养而成”,主张对自 然万物施以“仁”。
董仲舒主张把儒家的“仁”从 “爱人”向爱物扩展。“质于爱民, 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 以谓仁?” 儒家这种“生生”、“利 物”、“爱万物”的思想,是基于自 身需要的,爱物是要人们爱惜自己周 围的一切事物,而“爱物”的终极原 因是使人生活得更幸福,爱物就是爱 人类自己。
②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
佛教从非人类中心和万物平等的 立场出发,主张善待万物和尊重生命。 佛教对生命的关怀,最为集中地体现 在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上。在佛法上, “与乐”叫做慈,“拔苦”叫做悲。 佛教教导人们要对所有生命大慈大悲。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 生苦。”(《大智度论》)
③不杀生的道德戒律
在佛教中首恶是杀生。这里的杀生不 仅意味着对人的生命的伤害,而且也包含 对所有生物的伤害。不杀和不伤害的戒律 规定着人对动物的关系。佛教的“不杀生” 是建立在以现实中所有的生命现象都遵循 因果报应和转世再生的信仰基础之上的, 因果报应和再生使得所有生命都具有“血 缘关系”。某个动物前世曾经是并可能再 次成为人类,因此,所有生物都互有关系。
③取用有节,物尽其用 儒家注重经世治国,他们所倡导的 “礼义”政治是一种有节制的政治,要求 统治者要节制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贪得 无厌的欲望,把节约人、财、物上升到国 策的高度。
儒家提出“政在节财”的主张, 主要是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问 题的,但它客观上具有自然保护的意 义,因为,节财就包括要节制利用自 然资源,节制利用自然资源就会避免 对自然的掠夺和浪费。
②以时禁发,以时养发
儒家依据对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 识,从利国富民,保证人类生产和生活资 源的持续性出发,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资 源时,要顺应生物的繁育生长规律,“以 时禁发”,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春秋时期的管仲提出了“以时禁发” 的原则。“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 有度,禁发必有时”。要求人们在开发利 用自然资源时,要有恰当的固定的时限, 要按照规定的时节进行。孟子也提出“不 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跨池, 鱼鳖不可胜用也。斧斤以时入林,林木不 可胜用也”。
其中道、儒、佛三家是主要代表,它们的 环境保护思想有关重要的现代环境伦理价 值。
⑴道家的生态智慧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流派之一。 以老庄为代表,道家哲学比较系统地 论述了天人关系,提出“天”与“人”合 而为一,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高扬 了宇宙生命统一论,对中国古代环境伦理 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对立、统一
对立
人类主观要求与环境客 观属性之间的矛盾; 人类有目的的活动与环 境客观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相 互制约; 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 又是环境的塑造者,两 者可以和谐相处。
统一
二、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结合必修2、3相关内容,阅读教材,找出人类 与环境关系的发展各阶段的时间、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 新兴工业,环境优美、科技雄厚、
交通便利 对自然的态度 善待自然 新技术兴起,生活生产资料影响↓,环境质 原因 量影响↑ 环境问题 无
人类对策 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
谋求人地协调、和谐论
PRED问题的演变过程
启示
①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四
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8世纪至今
人类活动 工业生产,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对自然的态度
试图主宰自然,完全无视自然
原因
生产力水平↑,人口↑,片面追求经济发展 地区性→全球性,环境污染、生 环境问题 态破坏、资源短缺 人类对策 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人地关系思想
人定胜天论、征服论
第四阶段:后工业文明
时间
工业化完成后
对自然的态度、原因、环境问题、人类对 策、人地关系思想。
第一阶段:史前文明
时间
距今200万年至1万年前,采猎文明
人类活动 采集狩猎,集中于动植物资源丰富地区
对自然的态度
畏惧、崇拜、依赖、适应
原因
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环境问题 未显现 人类对策 听天由命、图腾崇拜 人地关系思想
天命论、宿命论
⑶佛学的环境伦理意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尊重生 命的思想表述的得最完整的是佛教禅 学,如果剔除其中附加的宗教的神秘 内容,可以看到,佛学理论中所阐发 的生命观,包含了丰富和深刻的环境 伦理思想。
①万物平等的生命意识
在佛学中,人与自然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 生命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所谓“依 正不二”,“依”是指“依报”(环境), “正”是指“正报”(生命主体),在佛的面 前,人与其他所有生物都是平等的,“一切众 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佛教中的 众生一是指人,二是指生物。这样一来,所有 生命都潜藏着“佛”性,都有可能达到“佛” 这一生命的最高境界。人和其它生物的区别只 是由在生灭轮回中的不同境遇所造成的。
②自然规律与道德法则的一致性 “天道”与“人道”是一致的,“道”既是 自然万物所遵循的规律,也是人类行为应该遵 守的法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即: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 法则,道以自然为其法则。
③处理人与万物关系的道德法则
老子哲学从自然自然和人道规律的一致性中, 引申出处理人与万物关系的道德准则。“知止不 殆”,“知足不辱”是道家道德准则的集中体现。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 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 以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