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量和式与方程的知识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量和式与方程的整理
怀柔一小
刘凤慧
2008、1
一、元角分的认识:在第一学段的第二册教材中。
主要的教学任务是:
1、让学生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1角=10分,1元=10角。
3、能够正确的数出面值较小的人民币,能够做简单的一元几角等于十几角的换算,能结合生活实际做简单的几元加减几元、几元加几角、1元几角加几角计算。
元、角、分的教学内容共安排了四个例题:
1、对于人民币面值与单位的认识。
2、人民币的单位,分与角、角与元之间的进率。
3、人民币单位之间简单的化法与聚法。
4、人民币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二、表示时间的常见量:在第一学段中。
1、学看钟表:认识整时和半时,在第一册教材中。
这一教学内容只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就可以了。
这一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先认识钟面,再认识整时,最后认识半时。
2、认识时、分、秒:在第四册教材中。
这一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在实际生活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初步掌握这些时间单位间的进率。
使学生学会看钟面,能准确说出钟面上表示的时刻,并能说出简单的经过时间。
时、分、秒的教学内容是安排了两个部分进行学习。
第一部分: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教材共安排了2个例题。第一个例题,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钟面,进行探索与发现两点:一是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每两个数之间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二是发现钟面上还有时针和分针。(这个发现学生在学看钟表时已经初步认识了)。第二个例题,让学生在学会看钟面上表示的时刻的基础上,学会时间的两种写法。
第二部分,认识时间单位秒。教材只安排了一个例题。要求学生掌握:秒针走1小格是1秒;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一圈,是60秒,说明1分=60秒。
3、24时计时法:在第五册教材中。
这一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知道一日是24小时和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是分两个层次进行学习的。
第一层:知道一日是24小时和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
第二层:就是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计算经过时间教材中出现两种算法:一种是:分时间段计算再求和。另一种是:把停止的时间用24时计时法表示,然后在相减。
3、认识年、月、日:在第六册教材中。
这一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每月各有多少天,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年、月、日的教学内容教材是分三个层次进行学习的。
第一层次:渗透日、月、年的由来。
第二层次:引导学生观察年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第三层次:了解季度和世纪。
三、表示质量的常见量:在第一学段中。
1、千克和克的认识:在第四册教材中。
这部分内容首先要求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初步建立1千克质量和1克质量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其次在测量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内容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从现实素材出发,使学生感受到物品有轻重之分;让学生明白要知道物品具体有多重,需要用秤去秤;由商品包装标示的质量,知道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千克”、“克”。第二层:是对千克的认识。首先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其次还要向学生介绍质量单位千克还可以用字母kg表示,这一层还要向学生介绍几种称质量的常用秤,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第三层:是对克的认识。要求学生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知道1千克=1000克。
2、吨的认识:在第五册教材中。
这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运用吨、千克、
克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吨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教材共分三部分进行的。第一部分:建立吨的观念;第二部分:学习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第三部分:是练习题。这部分内容只安排一个例题。
四、计量单位:包括:(一)、长度单位的常见量(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二)、面积单位的常见量(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三)、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和毫升)。
(一)、长度单位的常见量:这部分内容在第一学段中。
1、认识厘米和米。在第三册教材中。
在教材中共安排了4个例题:
例1、是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教学首先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其次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例2、是探索并学习运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例3、是认识米,用米测量长度,掌握1米=100厘米。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例4、是认识线段,并会量、画线段。教学要求学生初步认识线
段,学习用刻度尺测量和画一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2、认识千米、分米和毫米。在第五册教材中。
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知道1千米、1分米和1毫米的实际长度,并能运用学过的长度单位量物体的长度。知道千米和米、米和分米、分米和厘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会运用千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千米、分米和毫米共分两部分:先学习千米,再学习毫米和分米。
第一部分:千米的认识,安排两个层次。第一层:由生活引入,引出千米,然后由学生用已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1千米=1000米。第二层:在学生认识了千米的基础上,教材中安排了1个例题,讲解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第二部分: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共安排了3个层次。第一层:由学生生活入手,通过亲手测量得出毫米和分米。然后通过认识尺子,来认识1分米的长度,从而建立1分米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推算出1分米=10厘米。再沟通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第二层:通过尺子图,让学生认识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推算出1厘米=10毫米。第三层:在学生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后,学习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面积单位的常见量(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