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间剪纸艺术[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民间剪纸艺术

序言:盛行于河南广大地域的传统地方剪纸历史悠久并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对国富民康的企盼;她将人们平凡的生活点缀得如此瑰丽多姿,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时至今日,剪纸已进入到现代文化的大空间。

摘要:早在宋代,剪纸就已在民间广泛流行。河南的剪纸发展为豫东、豫西两大流派。豫西剪纸多为传统剪纸。豫东剪纸多取材于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反映民风民情。剪纸艺术应当走出庄户人的小院,走入现代设计的广阔天地,走向世界,名扬四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更好地面向市场。

关键词:历史悠久、审美要求、传统美德、保护民间工艺、与时俱进、适应市场、个性化发展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先后创造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令世人赞叹的史前文化。从中国第一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历史中,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七大古都河南独居其三,即: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河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诸如木版年画、泥泥狗、唐三彩、青铜器、剪纸、布艺、农民画等众多民间工艺,曾经在中华民族的

文化进程中闪烁了璀璨的光辉。

盛行于河南广大地域的传统地方剪纸历史悠久,南宋周密的《志雅堂朵钞》中,就有一段是描写汴梁城里出售剪纸的盛况:“昔京都大街,有剪花样者……一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独擅一时之誉。”由此看来,早在宋代,剪纸就已在民间广泛流行,还出现了以此为生的剪纸艺人,而且技艺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人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有其道理的。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及民间剪纸某些体裁样式作品的相对稳定,使今天的民间剪纸中仍保留着我国古代文化的不同层次,我们得以从其中领略民族艺术初始期的神秘、上升期的雄浑和成熟期的神韵,从劳动者的创造中获取历史的启迪。

所谓剪纸,顾名思义,一把小剪,几张纸片,起基本造型手段不过是在一张平平的薄纸张剪出种种形状,起形式的制约性很大,不可能象绘画那样,可以运用笔的抑扬顿挫,墨与色的无穷变化,把物象的体积质感,浓淡虚实表现的淋漓尽致。然而,艺术形式的特色时常恰好蕴藏在工具性能的局限性中,从“特性”中生发出特长来。

剪纸的大部分内容,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关,喜花(结婚时贴用)“鸳鸯戏莲”是表现人们希望“婚姻美满、白首偕老”;窗花“金虎送钱”(视虎为万能吉祥物),则是期盼“生活富足、金钱遍地”;“牧羊人”、“庄稼汉”、“喂猪”、“拉洋车”,是不同历史时期民众的生活写真。而随着时代的变革,河南人传统的民俗观念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现代意识的审美需求。如剪纸“小康人家”表现了华灯初上,劳累一天的农民悠然自得的休闲情调,充满了温馨之美:“看电视”,展示出农民在经济、精神生活方面的巨大变化。“电视机”———这种过去只有城里人才有条件享受的高档商品,如今已在山区、农村安家落户。无怪图中老农民兴高彩烈地翘起二郎腿,正面对电视机谈天说地。老伴儿安闲地一手执鞋底,一手在发顶上磨针的动作,十分典型、细腻地刻画出中原农村妇女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

,(豫东剪纸《盖红盖头的女娃》)(豫西剪纸《春》) 河南的剪纸发展为豫东、豫西两大流派。豫西剪纸多为传统剪纸。豫东剪纸

多取材于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反映民风民情,汲取皮影、泥塑、木偶、刺绣、

民间印染传统工艺的营养(如上二图)。商丘市夏邑县火店乡马庄村的剪纸艺人

邹素云,因剪龙闻名海内外,被誉为"中华龙女" 。她以纯朴的感情将心中之龙

趣味化、感情化、人格化,她的剪纸构图新颖,剪法娴熟、不勾、不描、随心所

欲,一剪而成。 1995年5月,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她的剪龙作为

世妇会礼品在北京展出,引起轰动。她剪的龙,长的达56米,小的不足一厘米,

或卧、或飞、或盘、或戏、或扶摇九天,或腾越大海,千姿百态,活灵活现,在

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展出,备受称赞。

河南的剪纸艺术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

术都更加突出。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她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附丽于生活,充实

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对国富

民康的企盼;她将人们平凡的生活点缀得如此瑰丽多姿,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

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理应为满足人们更高的社会性的精神需要而

茁壮成长。然而据调查,剪纸通常仅在民间小范围内流传(尤其是在过去的几百

年间),人们很少想过这也可以做为一种商品来投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那么

时至今日,河南剪纸工艺所要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

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调查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绝大多数的传统民间工艺都受到极大

冲击,有些甚至面临灭绝、失传的境地。在这种形势下,应该如何保护这些民间

文艺形式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夏挽群表示,保护民间工艺,有两点是需要积极探讨的:第一,民间工艺如何“与时俱进”,取得新发展,以适应现在的审美水平和实际需求。时代在改变,人们的审美要求也在变化,如果还是坚持从前的做法肯定行不通,那么在传统的基础上必须考虑加入一些新的因素。第二,民间工艺如何适应市场。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民间工艺只有进入市场,才能找到生存之路。进入市场,对有些项目来说是可行的,但有些未必有市场,即使大力抢救,也可能无法生存下去。对此夏挽群认为,有些民间工艺品种的消亡也是正常的,社会在进步,淘汰一些东西是自然现象,不可能什么都能流传下去。那么对于这些濒临灭绝的艺术形式,我们就应该尽快进行抢救,即使最终无法保留下去,也应该对它的发展历史、形态等进行记录,也就是将它定格下来,给后人留下珍贵的资料。民间工艺品要走向市场,在市场中寻找生机与发展这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起步,如何做呢?万捷表示,民间工艺品走向市场并非一个想到就能做到的过程,二者之间实际上有着相当大的距离。比如,有人就提出,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究竟是尽量做精品,还是将工艺简单化处理以赢得更多的接受者。还有相当部分的民间艺术家把希望寄托在国外市场,但在当前的情况下,尽管国外的确有许多人对中国的民间工艺品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期待大批量的出口不太现实。对于民间工艺品来说,最重要的还在于自身求变,适应市场,通过现代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将日常生活用品工艺化也是一条可行之路。具体到河南剪纸艺术,我个人认为,应当让剪纸艺术走出庄户人的小院,走入现代设计的广阔天地,在产品包装设计、商标广告、室内装演、服装设计、书籍装帧、邮票设计、报刊题花、连环画、舞台美术、动画、影视等各个方面展示她的靓影;让她也走向世界,名扬四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另外,要让它更好地面向市场,形成规模效应很重要。而与企业商家合作,是将民间艺术品由家庭小作坊的生产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商家的介入,不仅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来源,更主要的在管理经验和营销理念上,为民间艺术品走向市场输入了新鲜血液。同时,文化企业也应该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和锻炼经营、管理、研发、技术、营销等各方面的人才。一些企业正探讨与高等院校合作,共建文化人才培训基地,这也是很好的措施。与此相应,有关部门要疏通人才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