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一)
2013-02-04
解释国际分工的理论一直是层出不穷,从古典国际分工理论经历现代国际分工理论到当代国际分工理论。古典国际分工理论以斯密、嘉图等为代表,主要从优势、要素角度来阐述国际分工理论,但是需要许多假定条件。现代国际分工理论以弗农、波特、小凯等为典型代表,分别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钻石理论、生比较优势理论,现代国际分工理论不断修正前人的假定和理论,增加了更多的影响因素。当代国际分工理论研究了产业间贸易和产业贸易,突出表现在水平型、垂直型国际分工,但是并不成熟。随着中国经济崛起,近几年研究和解释中国国际分工越来越多,但还不成体系。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都与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有一定的经济联系,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孤立地进行自己供给自己消费,这是毋庸置疑的。随着国际经济往来、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化和专业化,几百年前国际分工理论就有了其基础。现在来看,国际分工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垂直型国际分工,而且有水平型国际分工,前者主要出现在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的国家之间,后者主要发生在经济水平大致相当的国家之间。本报告主要阐述古典国际分工理论、现代国际分工理论和当代国际分工理论的演变与发展,重点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分工理论。
古典国际分工理论
古典国际分工理论是通过国际贸易理论来说明的,其中,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作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理论。斯密提出,适用于一国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国与国之间。他的理论基础是,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产品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利益论”。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嘉图提出,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产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出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产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若是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个国家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也就是说,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根据“两利相全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相互需求论从供求决定价值出发来解释国际间商品交换的比率,认为,供求规律决定国际间商品流转水平和对外贸易中的商品价格。穆勒认为,两国进行交换,其交换比率取决于双方对该项商品需求的大小,并稳定在输出货物恰好能抵偿输入货物的水平上。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简称H—O理论)提出,国家应该生产和出口那些需要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价格低廉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那些供应稀缺、价格较高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H—O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根据自身最丰富和最便宜的要素为导向来进行生产和出口,而不是去生产那些自身生产效率最高的产品。H—O理论强调,国际分工的格局是由各国的要素禀赋的差异性来决定的。
——古典国际分工理论存在许多假定
古典国际分工理论主要从某一方面阐述,特别是从优势角度,斯密的绝对优势、嘉图的比较优势、H—O理论为典型代表。各个国际分工理论都有自己的贡献,绝对比较优势理论突破了重商主义的局限,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单方面获取利益,绝对优势理论则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在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这样的国际贸易、国际分
工形成互利共赢的格局,即使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互利共赢的思想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WTO、世界银行等国际间组织以及当代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
随着经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西方国家的经济制度不断演变,从早期的小农场主耕作、手工作坊的自由经济,逐步演变到现代化大工厂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原来阐述国际分工的理论就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最明显的表现是在许许多多的前提条件上。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只是基于各国劳动生产力的简单比较,侧重于简单生产,现实世界中的某个国家或者地区则有可能在任何一方面都难以具有绝对优势。而比较优势论和绝对优势论强调的是对某种商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力,H—O理论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它侧重于国际分工间的自然禀赋。下面重点分析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H—O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假定。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着重于从供给和成本方面来论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该理论考虑了各国间的技术差异,可以说是国际贸易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比较优势理论具有以下几个假设条件:
一、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这一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阐明这个理论。
二、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即:如果要素价格在两国间是相同的,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就会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
三、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一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四、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五、在一国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流动。
六、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七、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则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八、价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九、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
十、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十一、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总的进口额等于总的出口额。
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上面的假定条件,该理论具有以下局限性:比较优势理论不直接考虑要素禀赋,譬如一国部的劳动力和资本。嘉图的模型预测各国会完全侧重于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不是生产类型广泛的产品。这与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符合。如同发展经济学中的重商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的理论所说,一个国家或许在开始的时候于某个产业处于比较劣势,但能够而且应该保护和投资于这个产业直到其具有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相对静态的理论,它没有考虑到比较优势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演变。因此,它对于经济发展不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H—O理论的假定条件。H—O理论是基于以下几个假设条件:
一、劳工和资本能在产业间自由流动。
二、对于鞋革的生产是劳动密集性,而对计算机的生产是资本密集性。
三、两个国家间的劳动力和资本禀赋是不同的。
四、自由贸易。
五、长期看来,国家间没有技术性差异。
六、各个市场的品味、偏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