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第一章 社会的本质和社会有机体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套课件第五章--社会是不断发展着的活的机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套课件第五章--社会是不断发展着的活的机体

生物资源
矿物资源
青岛盐场
B、地理环境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
C、地理环境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在一般情况下,气候、土地、河流等自然条件较好
的地方,便于农牧业发展,社会发展起步要早一些
。例如四大文明古国。
西经2第456章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环境决定论者认为:
•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
日常用语中,“经济”有以下几重含意:一是指社 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的经济不断发展。二是指个人生活用度。如;某某人 的经济比较宽裕。三是指节约,亦即用较少的人财物 时获得较多的成果。如:某某办事很经济。
西方经济学中“经济(economy)”一词,由希腊 文 o’ikos ( 家 产 ) 和 n’emein ( 管 理 ) 合 成 oikonomia演变来的,其原意是家产管西理经。2第456章 7
社会有机体存在 和发展的基本方式 是以物质资料生产 为基本形式的社会 实践。
西经2第456章 5
社会有机体的内在机制
社会实践
经济交往 经济制度 经济结构
政治交往 政治制度 政治结构
精神文化交往 思想制度 观念结构
西经2第456章 6
二、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
古汉语中“经济”是单音节词,如“经邦济 世”“经国济民”。“经济”的本义是“治理国家, 拯救庶民”之意。
C、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 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 约。
②人口因素
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 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人口因素的作用
A、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 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B、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 展。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教案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教案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教案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认识到社会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部分组成的统一体。

2. 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类社会的本质(1)社会的定义: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自然界与人类意识的统一体。

(2)社会的本质: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全体社会成员的有机整体。

2. 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1)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2)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

3. 社会发展的规律(1)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社会发展的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类社会的本质、基本结构及其发展规律。

2. 教学难点: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本质、基本结构和规律的相关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分析。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社会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社会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2. 讲解社会本质:阐述社会的定义和本质,让学生理解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

3. 讲解社会基本结构:介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分析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

4. 讲解社会发展规律:阐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

5.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分析。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社会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教案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教案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教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介绍19世纪中叶的历史背景,包括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崛起等。

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当时社会矛盾和工人运动的理论回应。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

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方法。

强调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人类社会的本质2.1 社会与自然的区分解释社会与自然的区别,强调社会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强调社会是人类相互关系和生产方式的体现。

2.2 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生产方式的概念。

解释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结构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2.3 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结构探讨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

第三章:阶级与阶级斗争3.1 阶级的定义与划分解释阶级的概念和阶级划分的基础。

强调阶级是由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决定的。

3.2 阶级斗争的作用与形式探讨阶级斗争对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作用。

介绍阶级斗争的不同形式,包括对抗性和非对抗性斗争。

3.3 阶级社会的消亡与共产主义理想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阶级社会的消亡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状态。

强调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通过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第四章:国家与社会控制4.1 国家的作用与性质探讨国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和性质。

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家与阶级统治的关系。

4.2 社会控制的形式与功能介绍社会控制的各种形式,包括法律、道德和意识形态等。

强调社会控制在维护社会秩序和阶级统治中的重要作用。

4.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社会变革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和动力。

强调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实现社会变革的目标。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与启示5.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意义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思想史的重要贡献。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教案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教案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教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人类社会的本质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社会本质的理解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社会的本质的论述,强调社会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组成的统一体。

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社会本质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的解释。

1.2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解释物质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探讨人类社会物质基础的变化与发展。

1.3 人类社会的阶级性讲解阶级社会的产生和阶级斗争的作用。

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阶级性社会本质的揭示。

第二章: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社会基本结构的划分解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三个层次的关系。

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社会基本结构的科学划分。

2.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分析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探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2.3 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讲解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

强调意识形态对人类社会基本结构的影响。

第三章: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3.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解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

3.2 社会发展的矛盾运动分析社会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

探讨社会矛盾运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3.3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讲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

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解释。

第四章: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转型4.1 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动力解释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动力,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变迁的核心因素。

探讨社会变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4.2 社会转型的特征与过程分析社会转型的特征,如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

阐述社会转型的发展过程,包括转型期的矛盾和冲突。

4.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社会变迁与转型的指导意义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变迁与转型的理论指导作用。

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变迁与转型的科学解释和指导意义。

马哲社会有机体的名词解释

马哲社会有机体的名词解释

马哲社会有机体的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法,它对于认识社会现象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社会有机体是一个重要概念,它被用来解释社会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本文将对马哲社会有机体进行详细解释和探讨。

一、社会有机体的起源和基本概念社会有机体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它来源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的有机整体,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关系,就像生物体内的器官一样相互作用。

通过对社会有机体的研究,可以揭示社会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社会有机体的基本概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社会有机体是社会群体的有机整合,即社会中不同的个体和群体通过相互协作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个有机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共同实现社会的功能和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有机体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即社会的发展是朝着更高级别、更稳定和更有机的形态发展的。

社会有机体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和功能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

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二是微观层面,即社会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社会有机体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功能,即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满足的能力;二是生活功能,即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人的心理需求满足的能力。

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和功能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社会的整体和动力。

三、社会有机体的演化和发展社会有机体的演化是一个复杂而又多样化的过程。

社会有机体的演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即社会的结构和制度的变革;二是微观层面,即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和思维的变化。

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修正和更新的过程,它通过社会内在的矛盾和冲突得以推动。

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但是在大的历史长河中,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和趋势。

社会有机体及其本质ppt

社会有机体及其本质ppt
❖ 3、社会关系就是不断变化发展着得,因而人得本质 也就是变化着得,就是具体得、历史得。
❖ 案例分析:怎样认识人?
人得社会属性就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 有得形态与特征
2、人得本质:人得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得总 与
❖ 1)人得本质问题 马克思认为,人得本质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就是人 与动物得区别,二就是人与人得区别。把握人得本质, 必须从第一个层面深入到第二个层面。
❖ 2)人得本质得两个层面 马克思认为,人得本质在于人得社会性,在人与动物相 区别得层次上,人得本质在于社会劳动;在人与人相 区别得层次上,人得本质在于社会关系。
(二)生产关系得基本特征与类型 ❖ 1 、生产关系得内涵及构成要素 ❖ 2 、生产关系得类型 ❖ 3 、经济基础
❖ 与生产力发展得一定阶段相适应得占统治得 生产关系各方面得总与构成了一定社会得经 济基础 。
(三)阶级与阶层 ❖ 1 、阶级得实质 ❖ 列宁对阶级有一个经典就是单个人得 所 固有得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她就是一切 社会关系得总与。”(《马克思选集》第1卷, 第18 页 )
如何理解“人得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得 总与 ”
❖ 1、人得本质就是人得社会性,而不就是自然性。人 得自然性属于人性范畴,但不属人得本质范畴。
❖ 2、规定人得本质得社会关系不就是单一得,就是多 方面得关系得总与,其中生产关系就是其她社会关系 得基础。
2、国家得类型与形式 3、国家得职能与发展趋势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五、社会得文化结构 (一)观念上层建筑及其要素 ❖ 1、观念上层建筑及其诸要素 ❖ 道德 、政治思想与法律思想 、宗教、哲学 ❖ 2、社会意识得相对独立性
(二)文化得本质与功能 ❖ 1 、文化得一般本质与功能 ❖ 2 、先进文化及其功能 ❖ 3 、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课第一章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课第一章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3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 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 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 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 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4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
(1)哲学对象上的革命: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培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6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为某种原初物质,如水、 气、火、风等,它们坚持了物质统一性 的正确立场,并在不同的程度上具有朴 素辩证法的成份,但普遍存在直观性的 缺点并缺乏科学的论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7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
义,坚持用原子来解释整个物质世界,把 科学发展与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继承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关于物质是世界本原的 思想,吸取了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是从 自然科学基础上产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在许多细节方面更加清晰准确了。不过它 同样受到自然科学本身发展状况的限制, 存在着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等 严重缺陷。
2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 :人只不过是一 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 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人类全部的 尊严就在于思想。(人是靠思想站起来 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
哲学源起
哲学作为一种理论思维形式已有三千年左右 的历史。
“philosophy”一词源于古希腊文 “Philosophia”,表示:“追 求”(philem)“智慧”(sophia),即爱智慧。 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 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 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 作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

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包括:水是万物本原、火是万物 本原、中国的五行说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和中国王夫之的“元气说”。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把自然科 学中的原子看成世界的本原,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 单位。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四个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直观性、历史观的不彻底性 3、辩证唯物主义阶段
•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1】物质和运动
①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标志着宇宙中发 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②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运动和静止 ① 相对静止的含义 ②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③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3】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① 时间、空间的概念和特点 ② 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③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④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 方面: •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 领域。 •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1、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⑴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 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⑵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①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 用。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②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 移的。 ③联系与区别: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只见区别不见联系 是形而上学错误;只见联系不见区别是相对主义错误。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两册全》重点笔记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两册全》重点笔记

肖前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重点笔记第一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节哲学及其社会功能一、什么是哲学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哲学是从总体上概括地把握时代的内容,集中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

凡是真正的哲学都是该时代人类智慧的一种理论升华。

哲学的基本内容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通过人们观察和处理各种具体事物时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表现出来的。

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供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并且是关于这种一般的、普遍的方法的学问,即方法论。

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是经过了理论的加工和概括的。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只有这样,哲学才能真正成为智慧之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

二、哲学的特点1、哲学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对象方面。

哲学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在对象上的区别实质上就是一般与个别或特殊、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分、无限与有限的区别2、哲学的特点,还表现在它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黑格尔指出:“哲学的认识方式是一种反思。

”这种反思,实质上就是对人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所创获的成果的总结、概括。

这种总结、概括就是哲学把握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的基本思维方式,它必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三、哲学的功能总体而言,哲学是关于各种具体科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它同其他各种具体科学知识一起构成人类的知识体系;哲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起构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哲学作为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再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体系中,乃至再整个人类精神世界中,都处于核心的地位,其者统摄一切的灵魂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7章课后思考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7章课后思考题答案

导论 1.如何理解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 社会认识即人类认识社会的主要方式,社会科学方法论即研究社会历史的方法论。

 一、总体来说,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在总体是唯心主义的,陷入了唯心史观,即用社会意识去解释社会存在。

原因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阶级立场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

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二、社会认识的演变逻辑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社会认识论);自发——自觉,具体来说,神话传说(原始社会自发认识)——非理性方式(第一种自觉形式)——理性求知(批判性的)、实证方式(发展性的)、非理性方式。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为:形而上学——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剩余价值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 2.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方法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 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客体同体性。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48)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48)

社会共同体:亦称“人群共同体”。

一定的人群在共同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由某种纽带联结起来的稳定的社会群体。

所指的内容很广泛,有阶级、政党、民族、国家、企业、社区、学校、家庭,还有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等。

社会共同体与人类个体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共同体是由个人组成的集合体,每一个社会共同体都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个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当个人力量弱小或无能时,就更加依赖社会共同体。

社会共同体的发展也为个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没有个体的发展,也就没有社会共同体的发展。

社会共同体同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

社会共同体的特征和形式受着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社会共同体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包括自然条件在内的诸多因素制约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人类不得不结成群体而共同从事劳动,形成氏族部落生产力和与此相适应的氏族部落交往形式。

历史表明,原始人只有隶属于部落才能有生存的物质基础。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形成了以两性共同生活和婚姻关系为特征的作为生产单位和生活单位的家庭。

氏族、部落和家庭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共同体。

阶级产生以后,氏族制度已经走到了尽头。

社会一天天成长,越来越超出氏族制度的范围;即使是最严重的坏事在它眼前发生,它也既不能阻止,又不能铲除了。

但在这时,国家已经不知不觉地发展起来。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自然经济的解体,形成资本主义时代的现代民族、现代国家。

民族国家的主要特征不再是血缘关系,而是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素质。

现代民族的形成,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出现相互联系的。

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受着社会共同体的影响和制约。

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既要求各民族共同体发展,同时又要求形成超民族共同体界限的更为广泛的人群共同体。

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2008-01-18 14:20:27作者:李颖整理来源:紫金网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年)主要作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年),《共产党宣言》(184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资本论》(三卷,1867,1885,1894年)人物简介: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奠基人,他作为一位经典社会学家,开创了一种与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传统相对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

马克思社会学思想是西方社会思想史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它以探求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唯物史观为核心,包括一般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

他出生于一个德国人的家庭,但是他成年后大部分生活都是在伦敦度过,多数的著作也在那里完成。

他的著作涵盖了许多领域,有许多都是有关经济问题的。

由于他总是把经济问题与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来加以思考,所以他的著作总是富有社会学的洞察力。

即使他的最严厉的批评者也认为他的著作对社会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学术思想:1. 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的名著《德意志意识形态》(1864)奠定了其批判理论思想,他认为社会理论必须批判压迫性的社会体制,以及提出一种解放全人类的替代性选择;人类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人类又具有反思性,因此人类能够判断出他们在社会中的位置;人们生活于各种社会结构之中并创造了他们的世界观念和概念。

他还认为,人们的生活实质是一个生产过程,不断的劳动分工使人们为了那些控制产品的人创造了奴役:私人财产和利润;现实世界已经被符号、象征、情景及其他文化商品的产品及分布控制了,这些改变了人类理解和对他们生活状况做出反应的能力特征。

社会理论的目的就是要利用这种人类的独特能力去揭示那些带有压迫性的社会关系,提出替代性选择。

2.社会有机体理论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首次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的概念,而且将这一思想贯穿在研究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形态、社会意识形态的整个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6版 第四章 社会的本质和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6版 第四章 社会的本质和结构

四、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特征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 经济结构
阶级:特定社会经济结构中的 人群共同体
1 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特征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类实践活动对象化形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 以及政治结构、文化结构,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科学技术是一个总体
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但它不
是“直接生产力,
而是“一般生产
力”
科学技术需要通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发生 质的突变,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 口、生长点,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 向、速度和规模,是决定生产力总体 水平的首要要素。
性概念,科学偏重于
过劳动者和劳动
知识体系,技术则表
工具,物化到劳
现为工艺,二者紧密
动对象之中,才
联系、相互作用、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能成为“直接生
互转化。
产力”。
2 生产力的特征
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的能力。一方面是人本身的“自然力”、智力、本 质力量不断对象化,自然不断被“人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外部自然力不断被同化 为人的体力、自然规律不断被同化为人的智力,从而使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增强的过程。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社会生产力,构成生产力的本质。
生产力具有社会性 生产力具有历史性
生产力的运行离不开个人的劳动能力。但是生产力并不是个人劳动能力简 单相加的“算术和”,而是个人劳动能力通过一定的社会结合方式,包括 协作、分工等中介环节而形成的社会力量,即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第一章 社会的本质和社会有机体

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第一章 社会的本质和社会有机体

Home
Last
Next
Exit
B,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所谓人口因素是人的自然繁殖状况,包括人口 的数量、质量、密度、增长速度、分布和迁移 等。 第一,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不同的人口状况(质、量、构成)对社 会发展起着促进延缓作用。
Home Last Next Exit
第三,它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制约和影响作用, 但不能起决定作用。 ①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第一章 社会的性质与结构
第一节 社会的本质 第二节 社会有机体理论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 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第二版),第56页。
第一节 社会的本质
一,社会的本质问题上的三种错误看法 • 1,神学历史观 • 2,唯心主义历史观 • 3,自然主义历史观
②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更替
③它的作用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
第四,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政策反映 了人口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对我国现代化建 设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反对“人口决定论” 。
Home Last Next Exit
二,社会的本质是实践的
1,实践的内涵
马克思: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 界的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 对象性活动。
2,为什么说“社会的本质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是社会的基础和起源。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生产劳动实践,就 没有社会生活,没有人类社会。
第二,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物质生活资料实践――物质生活 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政治生活 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精神生活

第一章社会有机体理论

第一章社会有机体理论

从性禁忌到家庭制度 原始的自然群体(极简单的劳动活动)-纯
粹的血缘关系和杂乱的性关系---(劳动生 产进一步发展)——血缘家庭——普那路 亚家庭(发生了原始的氏族公社,恩格斯) 氏族内部限制血亲之间通婚的目的,即为 了后代身体强壮,以适应艰苦劳动的需要。 在这个意义上,性禁忌这一措施有利于组 织共同劳动,分配(消费),保护公共劳 动成果,并促进了氏族组织和机构的建 立。——(私人劳动出现,劳动能力提高) 氏族制瓦解,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斯宾塞(1820-1903)社会有机体理论





1、强调社会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寻求 社会有机体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原理, 前者是社会结构原理,后者是社会运 动原理。 2、生物机体与社会有机体之间的一系 列相似之处: A、它们者不同于无机物质,都力求扩 大自己的范围(小国——大国); B、生物演化导致其结构不断复杂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结构也日益复 杂化; C、二者结构二分化伴随着功能的类似 分化; D、二者的组成部分都相互依赖,一部 分失去功能,也就意味着另一部分功 能丧失;E二者的生存,都取决于整体 的功能而不是部分的功能。
1、社会如同生特体, 是一个各部分相互联系 的整体; 2、社会像生物界一样, 是一个连续进化的过程。 其“社会静力学”与 “社会动力学”就是依 据生物学中的“生物静 力学”(解剖学)和 “生物动力学”(生态 学)而建立的。



孔德是受同时代生物学家毕夏 (Bichat)影响。毕夏曾提出,人 有21种组织(软骨、硬骨、肌肉、 韧带……)不同组织构成不同的器 官(胃、心、脾),各种器官构成 各种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 统……),由各种系统构成生物有 机体。 孔德认为:各社会各部分分工、合 作,同样也构成社会有机体,只是 社会有机体的复杂程度远超过人的 生理机体,是更高的机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一、社会有机体及构成:⒈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因素相互制约、有机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⒉起源、形成、内在机制:社会有机体根源于人的生产实践,形成于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中,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其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3、社会有机体结构:表现为人们之间彼此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社会整体结构,其基本结构有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4、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有机体的思想为我们全面理解社会的内部结构、发展源泉、生长机制及运动规律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二、社会构成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

作为一种组织方式和联系网络,社会结构的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结构的要素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在社会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中,经济结构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社会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而社会经济结构又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经济结构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构成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现实基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作为生产关系的总和的社会经济结构称为经济基础。

同时,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又对经济结构具有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对于我们今天“三个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的本质和结构【圣才出品】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的本质和结构【圣才出品】

第8章社会的本质和结构8.1复习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并以此为基础科学地解答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揭示了社会结构的本来面貌。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解和解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区分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关键。

1.唯心主义历史观、人本主义历史观和自然主义历史观任何一个社会从结构来说,都包括物质的方面和精神的方面。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其根本内容就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属于社会生活中的精神方面,既包括意识形态,也包括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本质上是以观念的形式反映出来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1)唯心主义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共同本质,就是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它或者用神灵的意志来说明人类社会的产生,或者主张精神或观念是历史的本质。

(2)人本主义历史观人本主义历史观,认为人性决定社会的本质、特征及其变化,人类历史是人的本性-人性异化-人性复归的历史。

人本主义历史观实际上是一种用抽象的人性解释历史,以人性作为观察和解决社会问题最高标准的历史观。

(3)自然主义历史观①自然主义历史观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于自然条件,即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认为社会与自然、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自然主义历史观看到了自然条件对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它又夸大了这种作用,夸大了社会与自然的同一性。

②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以上三种历史观之所以没有正确理解社会的本质,没有正确解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把人类社会神化、精神化、抽象人性化或自然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或者“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或者“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2.社会的实践本质唯物主义历史观通过对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教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教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人类社会的本质1.1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本质的认识1.2 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1.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4 实践: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交汇点第二章:社会基本结构2.1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2.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2.3 阶级与阶级斗争2.4 国家: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3.1 社会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3.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3.3 阶级斗争与社会主义革命3.4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4.1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4.2 全面发展的人:自由、平等、公正4.3 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4.4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第五章: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及其现实意义5.1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基本内容5.2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在当代的意义5.3 构建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实践路径5.4 结论: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指导下的中国社会发展第六章:社会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6.1 社会制度的内涵与外延6.2 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与特征6.3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6.4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现状与挑战第七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7.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7.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7.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第八章: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8.1 全球化与资本主义8.2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3 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指导地位8.4 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创新第九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问题9.1 当代社会问题的特点与挑战9.2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解析9.3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政策创新9.4 当代社会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的适用性第十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承与创新10.2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特点10.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的作用与意义10.4 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人类社会的本质在讲解人类社会的本质时,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本质的认识,特别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以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哲学中的社会有机体概念

马克思哲学中的社会有机体概念

马克思哲学中的社会有机体概念
刘怀玉
【期刊名称】《学术研究》
【年(卷),期】2007(000)010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社会有机体之所以可能,就在于:它是人的实践、特别是交往实践的产物,交往实践的总体性联系内含着社会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性;它是人与自然特别是人与社会相互矛盾的产物,因而是一个内含着社会的矛盾的产生与解决的动态平衡状态与过程;它是稳定的自我调节的制度整体,内含着能动性.一个社会有机体进步复杂程度越高,这种自我调节程度能力与自觉性也就越高,该社会的和谐性便有可能越强.
【总页数】7页(P16-22)
【作者】刘怀玉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0
【相关文献】
1.马克思早期“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化阐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市民社会”概念再研究 [J], 刁超群;
2.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哲学范式的历时态与共时态研究 [J], 李炳华
3.论辩中的"社会有机体":对维多利亚时期社会有机体学说的概念史考察 [J], 关依然
4.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透视社会建设的哲学意蕴 [J], 黄刚
5.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于社会管理的哲学价值 [J], 吴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社会的性质与结构
第一节 社会的本质 第二节 社会有机体理论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 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第二版),第56页。
第一节 社会的本质
一,社会的本质问题上的三种错误看法 • 1,神学历史观 • 2,唯心主义历史观 • 3,自然主义历史观
2,为什么说“社会的本质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是社会的基础和起源。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生产劳动实践,就 没有社会生活,没有人类社会。
第二,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物质生活资料实践――物质生活 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政治生活 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精神生活
第三,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3,自然主义历史观
(1)概念 或者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于自然条件, 即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或者把社 会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即 生物本能,把人类社会和“动物社 会”的本质等同。
“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是片面的,它认 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 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 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 存条件。”(恩格斯)
社会有机论 生物有机体 细胞
家庭
阶级或种族
组织
城市或社区
器官
Home
Last
Next
Exit
2,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社会有机论 劳动阶级 生物有机体 营养 循环 调 节
Next Exit
商人阶级
斯宾塞 Home
资本家阶级
Last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及其 特征
1,社会有机体概念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范畴是一个涵盖全部社 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以 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因素相互制约相互 联系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Last
Next
Exit
作业
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社会有机体的概念和特征。
Home
Last
Next
Exit
Home
Last
Next
Exit
3,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结构
Home
Last
Next
Exit
本章小结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和局限性; 人口决定论的观点和局限性;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社会有机体的定义; 社会有机体的特征。
Home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51页。
(2)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和 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反对两种错误的历史观:地 理环境决定论,人口决定论
A,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作用
所谓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 种自然条件的总和。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构成。
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 必要前提。 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为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 的资源,所以我们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第二,它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或军事的影响, 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
②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更替
③它的作用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
第四,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政策反映 了人口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对我国现代化建 设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反对“人口决定论” 。
Home Last Next Exit
二,社会的本质是实践的
1,实践的内涵
马克思: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 界的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 对象性活动。
Home Last Next Exit
第三、自我创生性。
社会有机体一个活动着、发展着的活的机体, 它总是通过不断自我创生,把自己还缺乏的器 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实现整体性不断提高即 社会从简单到复杂、上升、进化、完善和发展 过程。
Home
Last
Next
Exit
第四、社会有机体的意识性。
社会有机体是一个高度自觉的自我意识,社会 生产中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是通过固定化、 仪式化和制度化实现的,从而调节、协调、规 范社会生活各方面。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物质生产实践,即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第二节 社会有机体理论
“辩证方法要我们把社会看作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 的机体。”
――《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1卷,第159 页。
Home
Last
Next
Exit
一、历史上的社会有机体思想
1,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Home
Last
Next
Exit
B,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所谓人口因素是人的自然繁殖状况,包括人口 的数量、质量、密度、增长速度、分布和迁移 等。 第一,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不同的人口状况(质、量、构成)对社 会发展起着促进延缓作用。
Home Last Next Exit
第三,它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制约和影响作用, 但不能起决定作用。 ①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Home
Last
Next
Exit
第三,它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但不能决定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①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②它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③它所发挥的作用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 约。
Home
Last
Next
Exit
第四,我们要重视地理环境作用,合理利用自 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充分发挥我国的地理 优势等,对于我国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
Home
Last
Next
Exit
2,社会有机体基本特征
第一,总体性/系统性。
社会有机体是一个总体性范畴,它表明,人类 社会生活既不是孤立的存在,也不是各个不同 领域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而是由各种要素 和关系,按照特定的方式结合起来的,彼此形 成一种相对固定、各自分工、有一定秩序的结 构,各种结构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复杂的有机 整体或系统。
Home Last Next Exit
第二、实践性。
社会有机体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发 展起来的,并且整个社会机体的组成要素和结 构,也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实践活动创造了主体本身、主体和客体有及主 体之间关系。因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理解社会有机体的一把钥匙,也是社会 系统和其它系统的最本质的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