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一、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
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
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
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2).要使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
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
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
许多教育事实也反映出,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不足。
如果我们把每种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他们按固定的程序完成,就会妨碍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妨碍他们的发展。
(3).要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最容易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
教师凭想象充分准备一堂课,并依此设计如何去讲授,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其结果往往也只是学生被动地接受。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答: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定,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上。
这里的“学生”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
这里的“发展”是指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在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1)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2)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课程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4)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现行课程体系强调整齐划一、规模效应,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发展的具体性、差异性。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
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新课程的重要核心及改革理念三篇.doc
新课程的重要核心及改革理念三篇第1条新课程十大理念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是 1 、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
2 、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改变模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概念;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体系的重构。
三、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新课程旨在使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变化应逐步实现。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是课堂教学。
它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在这里,一切、意味着所有教育和教学战略的制定以及在学校中方法和手段的使用应基于以人为本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原则。
这里的“学生”。
显然是指学校里的每个学生;这里的“发展”是指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所有课外活动。
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终身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社会所需的基本生存能力,独立学习,与他人合作、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学会如何处理事务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从而确保我们下一代在未来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有些人简单地把这句话融入所有学生的一切。
“五个、主要目标”课程改革专家一致认为,在邓小平“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重要思想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首先,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体现时代的要求。
首先,学生要有爱国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革命传统。
二是要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第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四是要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第五,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六是具备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七是要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八是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九是成为有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的新一代。
新课程核心理念有哪些
新课程核心理念有哪些?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二、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二】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三】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三、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一】文化的传播者;【二】潜能的开发者;【三】学习的促进者;【四】发展的伴随者;【五】教育的探究者。
四、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二】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三】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四】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五】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
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
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三】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
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六、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一】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第八次课程改革必考知识点
第八次课程改革一、理念、任务、思想、目标、特点(一)理念1、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任务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思想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目标1、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1)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是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3)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5)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6)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7)是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是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9)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的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片中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和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师职称考试试题及含答案
教师职称考试试题及含答案一,单选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C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研究负担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 C)A.说出,表演,展示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D.解释,完成,背诵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A)A.斯腾豪斯B.斯腾伯格C.杜D.赫尔巴特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D.加涅7.以培养学生技术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B.示范——模仿式C.探究发现式D.情境——陶冶式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D.都是客体9.探究研究实施的过程是(B )A.打算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C.问题阶段—打算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D.打算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B)A.地方课程B.校本课程C.国家课程D.学科课程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A.备课B.上课C.批改作业D.考试12.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研究: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 )A.学生B.学校C.教师D.校长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B.教材C.教师D.校长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A.学科研究目标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研究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D.情感目标二,多选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D.改进教学方式 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 ABC)A.档案袋评定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D.成就测验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研究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 )A.情境B.协作C.会话D.意义建构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精确的是(BCD )A.小我看法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小我知识因素为代价的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A.民主的B.平等的C.对话的D.互动的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 AC)A.研究者B.定向者C.促进者D.定论者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 )A.均衡性B.综合性C.选择性D.平均性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方针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9.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 )A.前沿性B.全局性C.基础性D.先导性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 ABD)A.家庭资源B.社会资源C.校园资源D.天然资源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来B.向学校回来C.向教师回来D.向教育实践回来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 )A..可操作性B.验证性C.教育性D.探索性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开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B.方针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 BCD)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增进主体人的开展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三,判断(×)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2.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3.课程标准它是面向部分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5.自主研究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6.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7.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9.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10.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四,简答1.新课改的详细方针有哪几项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4.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5.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7.实施"三级课程办理"的感化是什么8.为何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9.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10.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五,论述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凸起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3.谈谈自主研究的施行要点.4.试述开展性评价的内在是什么四,简答1.新课改的详细方针有哪几项P8答:有六项详细方针,它包括:改变课程功能,调解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修课程办理系统.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P15答:(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P34-35答案: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4.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P43谜底:(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5.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P60-62答: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研究之中.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消解了.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6.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P94—95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研究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125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8.为何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141①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9.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P150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10.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P170答: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五,论述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P26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研究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研究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研究领域",研究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研究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在课程施行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效劳,从"教"更好地效劳于"学生开展",从"教"更好地效劳于学生研究方式的转变如许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研究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P50答案要点: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引导","塑造"的责任.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伶俐与活力;但是,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研究方针,研究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位的方针和内容),或是拓展,或是深化,如许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增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创造性地研究,又达到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举例略)3.谈谈自主研究的施行要点(P67—74)谜底要点:(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研究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研究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研究结果并优化研究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4.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P180答:其基本内在表现为:(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开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开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开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开展的建构感化.(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研究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论述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主要内容
论述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主要内容.
我国新课程改革正在推进,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既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又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新一代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从“补习”到“学识”的转变。
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由“授之以渔,使之自然而然”演变而来的。
即以教师作为服务者,学生作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中心,注重过程教育、价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发展潜能,走出一条学习型知识经济带来社会收益的新道路。
此外,新课程改革还要求更好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新审视教育内容及其设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儿童课程。
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主要在以下方面有所体现:
(一)坚持以教师为服务者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依托,建立课程的探究型态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以增强学习兴趣为核心,重视活动,注重实践和体验,注重学生主观意识的培养,增强学习的意义感。
(四)以课程设计为中心,注重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增加课程的教学可视性,淡化学习的焦虑感。
(五)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主线,促进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观、文化活动等形式运用课程知识,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学习和实践教育的热情。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旨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开发,充分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性,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素质。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出发点包括了“以人为本”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而民主化则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新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树立终身研究观,终身研究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一、尊重学生,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并留给学生研究的自由是使学生主动参与研究的关键。
兴趣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
教育家们都很重视对学生研究兴趣的培养,将兴趣作为学生研究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留给学生研究的自由可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研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不足。
要留给学生研究的自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研究潜能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上交给学生恰当的主动权。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巧妙地创造激趣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情感培养和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和研究积极性。
为此,我们应该注重探究式教学,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通过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同时,我们还应该运用变式教学,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中探究物理定理和命题,唤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他们对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在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注重交流和合作,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形式,采用小组交流与合作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XXX发展。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和交流;布置小组研究任务,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让他们在交流和合作中互相启发和研究。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2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如果说“旧”课程基本理念是以“知识学习”为中心,进而要以教师的“教”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的话,那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进而要以学生自主地、体验地、快乐地学习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
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教师的角色要从居高临下的“教导”变为平起平坐的“帮助”;课堂的气氛要从注重纪律的严肃氛围变为注重学习的活跃氛围;师生相处要从上下服从,变成师生交往、生生交流的互动关系;总体说,就是要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新课程的定位,着眼于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视教材的整体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并重;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这正是新课程所体现的课程理念。
(1)个性创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它的出现,使得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最新的知识,尤其是拥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就显得更加重要。
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
(2)目标转变,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
摒弃了以往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得发展”就是新课程改革得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得实质就是尊重、关心、牵挂。
第二,关注学生得情绪生活与情感体验。
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得情绪生活与积极得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得自信心。
第三,关注学生得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
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与展示教学中得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与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各种道德表现与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得道德生活与丰富得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下面,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新课程改革得几个重要理念。
一、确立“课程就是经验”得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得深度、广度。
而新课程改革奉行得课程观就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得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1、课程就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
这意味这课程得内容与意义在本质上并不就是对所有人都相同得,在特定得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与学生对给定得内容都有自身得理解,从而对给定得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得课程”。
2、课程就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与生成。
教师与学生不再就是外在于课程,而就是课程得有机构成部分,就是课程得创造者与主体,她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得过程。
换言之,课程不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与获取知识得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得发展。
“整体得人”包括两层含义:人得完整性与生活得完整性。
人就是一个智力与人格与谐发展得有机整体,生活得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得其它构成——自然、社会就是彼此交融得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得协调发展。
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得整体性。
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得书”,特别就是几本要考试得“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得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
新课改核心概念界定
新课改核心概念界定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具体来说,这个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
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这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民主化:这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旨在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评价不再是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而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7.批判与创新:这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8.回归生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教育要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际需求。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终身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个人收集整理-ZQ课程本是用来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地一种手段.但课程发展地历史和现实却清楚地表明,并非所有课程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地发展.有地课程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了学生发展地障碍,束缚了学生地发展.我国地课程就存在这方面地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现阶段地课程主要是一种以社会为指向、以知识为中心地学科课程.这种课程地突出特点是重社会地要求,轻儿童地需要;重人类地种族经验,经儿童地个人经验;重知识地逻辑体系,轻儿童地心理特点.我国中小学正在进行实施素质教育地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地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地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地教育.”所以说,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素质地教育,与这种教育相适应地课程改革,也必须着眼于学生地发展.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包括课程改革)都在强调:每个人“必须有能力在自己地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地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地世界”.认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加以安排,也被称为教育地四个支柱:(1)学会认识,即学会学习,掌握认识世界地手段;(2)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地能力,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地环境产生影响;(3)学会共同生活,即能够与他人一道参与人地所有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合作;(4)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地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地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这四个支柱是一个相互联系地整体,每一个都应该得到同等重视,使教育成为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成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地一种全面地、终生持续不断地经历.这种扩大了地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地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地财富.上述思想已经渗透到不少国家和地区地课程改革之中,对我国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因此,这种课程与儿童之间经常存在着明显地脱节甚至对立.在重视这种课程地人看来,“儿童只不过是未成熟而有待于成熟地人;是知识浅薄而有待于加深地人;他地经验狭隘而有待于扩大.他地本分是被动地容纳或接受.当他是驯良地和服从地时候,他地职责便完成了”.很显然,这种课程是不利于学生发展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地发展地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地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地发展.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地信息收集和整理地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地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地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地良好个性品质.基础教育是国民地奠基工程,面临地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地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地建设者.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地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地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地有用人才.课程改革一定要面向每一位学生,一定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是一个完整地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地容器.素质教育所关心地是整个地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地人,是富有创造性地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地生活.学生地发展不是某一方面地发展,而是全面、和谐地发展.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地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地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地发展目标上地融合.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葫芦岛市连山区锦郊乡初级中学校长:邸绍谦2010-3-221 / 1。
第八次课程改革必考知识点
第八次课程改革一、理念、任务、思想、目标、特点(一)理念1、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任务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思想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目标1、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1)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是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3)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5)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6)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7)是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是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9)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的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片中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和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具体内容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具体内容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内容包括:
1. 个性化教育,新课改强调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
2. 贯彻素质教育,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学习素质、身心素质、美育素质和劳动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强调学生参与,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教学内容更新,新课改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实用性,注重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前沿科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 教学方式多样化,新课改倡导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包括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制学习、实践性教学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获得全面发展。
总之,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的贯彻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最终版)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最终版)第一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最终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新课程的定位,着眼于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视教材的整体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并重;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这正是新课程所体现的课程理念。
(1)个性创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
(2)目标转变,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
摒弃了以往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
(3)主动学习。
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回归生活。
新课程改革打破了学科的本位主义框框,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和改变了过于留意书本知识的状况。
把课程回归现实生活。
新课程改革将留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书本与生活的结合。
体现为以活生生的情景为背景设计问题,要求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5)学科综合。
现代科学发展越来越呈现综合化的趋势,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各学科之间往往相互渗透,产生新的边缘学科。
(6)发展评价。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要求就是以评价促发展,因此评价学生的学习要能够体现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水平。
(7)全球概念。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对外交往的日趋频繁,我们需要对世界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需要给学生提供一种全球性的知识背景,因而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意识的一代新人。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第八次课程改革必考知识点
第八次课程改革一、理念、任务、思想、目标、特点(一)理念1、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任务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思想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目标1、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1)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是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3)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5)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6)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7)是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是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9)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的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片中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和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标的五大核心理念是
新课标的五大核心理念是
新课标,即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的重要文件。
它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提倡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的五大核心理念包括:
1. 学生为本:新课标强调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关注学生
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
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2. 全面发展:新课标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习,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它强调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3. 终身学习:新课标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基
础上,继续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工作环境。
4. 创新能力: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
维和创造性思维。
5. 实践能力:新课标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来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包括实验、实习、社
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这五大核心理念是新课标对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旨在通过教育的创
新和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讲解四篇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讲解四篇篇一: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下面,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理念。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
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
这意味这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与生成。
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换言之,课程不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
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
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
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内涵
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
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
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2、面向每一位学生。
基础教育是国民的奠基工程,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
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
3、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
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
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
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