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代八旗_杨永琴
清朝八旗制度的起源及变迁

清朝八旗制度的起源及变迁清朝八旗制度是历史上一项独特的军事组织制度。
八旗是清朝的核心军队,也是清朝政权维护政治和军事稳定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探讨八旗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变迁。
一、八旗制度的起源八旗制度最初是由努尔哈赤创立的女真部落所采用的军事组织制度。
女真部落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游牧部落之一。
努尔哈赤在1583年建立了小蓝旗,开始了他的统治。
小蓝旗由三百人组成,成员主要是努尔哈赤的亲信和手下。
随着努尔哈赤的统治不断扩大,他逐渐组建了更多的旗帜并将它们合并成三类,即黄、白、红旗。
这些旗帜中最具影响力和战斗力的是白旗,由努尔哈赤的亲属和心腹组成,是一个域内最强大的军队。
在后来的扩张过程中,努尔哈赤又加入了蓝、红、黑、粉八旗。
八旗制度是建立在满洲族部落组织基础之上。
清朝建立后,满洲族成为了领袖阶层和中枢力量。
清朝利用八旗成为统治新疆、东北及西藏等地的基础。
同时它也是维护清朝政治和军事稳定的重要力量。
二、八旗制度的发展八旗制度逐渐演变成为清朝的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
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旗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八旗的数量不断增加。
嘉庆时期,八旗的数量达到了六十四面,按照旗的大小和战斗力可以分为三级。
旗面的数量变化使得八旗人口也随之扩大。
在乾隆年间,八旗人口增长到500,000人,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1/7。
八旗的任务逐渐扩展。
八旗不仅是军队,还包括了政治和社会任务。
在清朝内部,八旗属于名义上的贵族集团,并具有政治和经济管理的权力,管理着固定领地和资源。
八旗的管理制度逐渐趋于完善。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逐渐建立起了稳定的管理体系,包括军队、政治和社会结构。
清朝政府设立了八旗经验院、厂、营等机构,以保证八旗的战斗力和生产力。
政府也将八旗人员分为三个部分,包括亲王、贝勒和权贵家族,他们都享受特权,并且根据军功和地位赋予不同的职务和功绩。
三、八旗制度的变迁八旗制度在清朝后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
在外部压力和内部腐败的情况下,它逐渐失去了效力和影响力。
八旗制度清朝的统治基础

八旗制度清朝的统治基础八旗制度:清朝的统治基础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清朝面临着很多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确立统治的基础,清朝建立了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成为清朝的统治基础,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八旗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八旗制度最早开始于明朝末年,当时的努尔哈赤逐渐崛起并建立了后金政权。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努尔哈赤采取了创建八旗制度的举措。
他将自己的军队分为四个旗(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每个旗再分为八个颜色不同的旗号(左黄、右黄、左白、右白等),并且以不同的颜色区分了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旗制度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清朝政权的核心。
二、八旗制度的组成和职能八旗制度主要由外旗和内旗组成。
外旗是指满洲汉军所组成的旗,主要负责军事防御和扩张,是清朝统治中国各地的主力军;内旗是指满洲贵族所组成的旗,主要负责朝廷行政管理和财政经济事务。
八旗制度的职能非常多样化。
首先,八旗制度是清朝军队组织的基础。
八旗制度的建立使得清朝拥有了精锐的军事力量,这对于统一中国和维护朝廷的权威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八旗制度在军事、经济和社会方面起到了组织和管理的作用。
八旗将军队、财政和人民组织在一个统一的体系下,实现了对各项事务的有效管理和运作。
此外,八旗制度还起到了分封和赏戚的作用,给予旗人相应的封赏和优待。
三、八旗制度的影响和作用八旗制度在清朝统治基础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八旗制度的建立使得清朝能够有效管辖中国各地。
八旗军队的存在保证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能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其次,八旗制度也是维护了满族贵族的统治地位,确保了清朝的政权稳定。
这一制度最初是建立在满族人和汉族人之间的特殊地位之上,通过八旗的划分将不同的阶层和族群团结起来。
在经济方面,八旗制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旗人独享特权和优待,享有赋税减免和商业特许等特权,这促进了满洲人和汉族人之间的经济联系,对于社会和谐和国家财政的稳定有着积极的影响。
谈谈大清朝的“八旗”

谈谈大清朝的“八旗”清王朝的统治者,满族,自称来自盛京,即今天的沈阳。
其实满族的祖先是女真族,女真族有3000多年的历史,来自“白山黑水”地区。
女真族一直都是野蛮人,处在原始社会的漫长阶段,分布在黑龙江、长白山、库页岛地区。
直到唐朝时,这群野蛮人才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民族。
被唐朝称为“黑水靺鞨”。
黑水靺鞨啥意思呢?靺鞨即原始部落,黑水即黑龙江流域。
综合起来,即黑龙江流域的一些部落。
这些部落世世代代靠打猎为生,在白山(长白山)黑水(黑龙江)地区过着游牧生活。
高光时刻也有过——金朝,金朝就是由女真族建立的。
金朝灭了大辽国和北宋,很快被蒙古和南宋夹击而亡。
女真族又被赶回到“白山黑水”之地,继续游牧去了。
明朝时女真族又被明朝征服了,臣服在大明王朝脚下。
直到明朝末期,女真族重新崛起了。
因为女真族出了个英雄式的人物——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建立的王朝叫后金,有点继承金朝的意思。
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才将女真族改名为满族。
经常看清廷剧的都知道,直到雍正朝时,还动不动有满族官员要在中原地区游牧。
这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满族一时半刻还忘不了游牧生活。
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个部落后,设置黄、白、红、蓝四旗。
公元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这就是八旗制度的由来——为了管理这群凶悍的游牧人。
满族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正黄旗、正白旗、镶黄旗。
由爱新觉罗氏掌控。
下五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
由各汗王、王爷、贝勒掌控。
以上是满“八旗”。
另外还有两个“八旗”。
“蒙八旗”: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征服蒙古人后,将蒙古人分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也是八旗,即“蒙八旗”。
“汉八旗”: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把在战争中征服的汉人,也分成了八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即“汉八旗”。
皇太极很聪明,照搬照抄父亲的满族八旗制度即可。
清朝的八旗制度

清朝的八旗制度清朝的八旗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军制和社会制度,它在清朝统治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本文将从八旗的起源与组织、八旗的职能与特点以及对清朝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来讨论清朝的八旗制度。
一、八旗的起源与组织八旗制度起源于清朝建立之初,最初是根据前朝崇祯帝的明朝旗制改编而成。
根据清朝官方的划分,八旗可以分为正黄、鄂尔多斯、正白、正红、正蓝、正青、正百两黄、正千两黄八个旗。
每个旗下又分为前、中、后三营,总共分为24个营。
八旗的组织架构主要由王公贵族领导,清朝的皇帝在军事上担任最高指挥职务,而内务府、都司等部门则负责旗兵的训练和事务管理。
此外,八旗中还设有各级指挥官,并根据旗内人数的多少分为额亲军事和正军事。
二、八旗的职能与特点八旗在清朝的统治过程中扮演了多重角色。
首先,八旗充当了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承担着保卫国家边疆和抵御外族侵略的责任。
其次,八旗也是清朝朝廷的前线行政机构,负责治理八旗驻地的事务,维护地方治安和纳税等工作。
此外,八旗还担负着军需供给、边防巡查和战时动员等任务。
八旗与其他军队相比,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八旗不仅是一支具备军事实力的队伍,也是一种与传统中国社会等级制度相结合的特殊组织。
其次,八旗的士兵不仅是军人,同时还是众多生产人口。
他们的生活方式相对较为优越,享受特权,但也要为旗内经济生产和征税等任务做出贡献。
三、对清朝社会的影响八旗制度对清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八旗给清朝统治者提供了稳定的军事基础,保证了其政权的巩固。
其次,八旗在经济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屯田方面。
八旗骑兵也对清朝的边疆防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八旗的存在也加强了清朝统治者对于各地方头领的控制,使统治更加集中化。
然而,八旗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由于八旗享有特权,其成员享受的待遇相对较好,这对于清朝其他阶层造成了不公平的待遇,导致了社会阶级的不平衡。
其次,八旗由于长期享有特权,对于现代化思想和科技的接纳相对较慢,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清前期八旗挑甲制度演变浅析

清前期八旗挑甲制度演变浅析作者:王丽亚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1年第03期[摘要]八旗军队是维系清朝稳定的重要支柱。
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八旗兵的挑选。
清入关前后,八旗挑甲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先的按丁抽兵演变为按佐领抽兵,同时,朝廷针对八旗内部各兵种的挑选也制定严格的规定,并强调被挑者的技能。
这些变化及其原因,反映了入关后八旗制度的诸多新问题。
[关键词]清前期,八旗,挑兵,马甲,基层行政[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11)06-0016-04清人关后,挑甲制度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较大变化,它折射出八旗制度的阶段性演变特点,以及诸多相关问题,有必要做深入考察。
对此,学术界尚未有专文论及,笔者不揣浅陋,特撰此文,以求教于方家。
一、清入关前兵丁挑选方式清入关前,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八旗制度,在这一“兵农合一”的制度下,旗人“出则为兵,人则为民”,既要征战,又要从事生产。
满族统治者为照顾作战与生产的双重需要,采取了按丁抽兵的措施。
如崇德六年(1641年),清太宗谕令:每牛录满洲三人中,许一人披甲,以六十名为常数,其中或多或少,务于三人中选一人,他牛录甲虽有余,亦不许补不足者……有旧披甲人,诈称年老,令家奴代披,及牛录章京之子,徇私不令披甲者,各固山额真、牛录章京稽察,其有稽察不公,后被牛录人首出者,罪之。
由上可见,在人关前的崇德六年,满洲八旗挑兵是以人丁为准,即每三人出一人披甲。
康熙朝《大清会典》对入关前旗人抽兵比例记载略有不同,“凡按丁披甲,国初定满洲、蒙古壮丁,每二名披甲一副,汉军壮丁,每五名披甲一副”,认为人关前满洲、蒙古旗人每二丁抽一、汉军旗人每五丁抽一,与上文所引略有出入。
可见,人关前挑甲比例也并非一成不变。
不过,据以上二者可见,清人关前按丁抽兵则是事实。
笔者认为,清人关前之所以采用按丁抽兵,且抽取比例较高,满洲旗为三丁抽一或者二丁抽一,主要有两个原因。
二十年来学者关于八旗满洲建置问题研究综述

二十年来学者关于八旗满洲建置问题研究综述作者:张帅来源:《卷宗》2012年第08期摘要:研究清史满族史,八旗制度是一个重大问题。
从八旗制度在清太祖时代的建立到清末的衰败,八旗制度对清朝的建立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因而引起了国内很多学者的参与和研究,本篇主要对八旗满洲的建置问题,八旗满洲的生计问题,八旗满洲的建立对清王朝的作用三个方面做了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八旗满洲,建置过程,八旗满洲建立作用八旗制度是清朝特有的制度,他对满族的形成和发展,对清朝的军、政、财、文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八旗制度的建立可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三部分,本文主要对八旗满洲的建置过程,八旗满洲的生计问题,八旗(满洲)制度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性的综述。
一、八旗满洲的建置过程关于八旗满洲的建置过程问题,学者们讨论颇多,但观点趋于一致。
研究八旗满洲,首先涉及牛录问题。
牛录是八旗的基层组织。
清太祖时代,随着人口增加,牛录增多,所以建立固山。
关于八旗建立的时间,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辛丑(1601年)说”,“甲寅(1614年)说”,“乙卯(1615年)说”,目前看来,大多数学者认同“乙卯说”,年代的问题基本解决。
众所周知,八旗制度是在牛录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满族简史》中提到“原来在女真人氏族制时期,就存在着作为生产和军事行动的组织形式———‘牛录’。
当时,在行军出列时,参加的成员,各依所属的族寨行进。
每十人中以一人为首领,被称为‘牛录额真’,所属九人听从他的指挥。
努尔哈赤把从战争中合并来的各部落的诸申、伊尔根,统一组织起来,规定每三百人编一牛录,每牛录置一牛录额真。
每五牛录置‘五牛录主’,即甲喇。
每五个甲喇构成一个‘固山’,即‘旗’。
‘旗’在这个时候只是标志这一新组织的队伍的不同部分的旗帜。
1601年,努尔哈赤有黄、红、蓝、白四旗。
随着队伍的扩大,1615年,于原有四色旗帜以外,又增加镶黄、镶蓝、镶白,镶红四色旗帜,合为八旗。
清朝的八旗制度

清朝的八旗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军事制度。
这个制度自清朝建立以来一直存在,助力清朝统治中国直至灭亡。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对八旗制度的探讨。
一、八旗制度的由来八旗制度首次出现在明朝末年。
当时的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为了将各部落整合起来,统一抵抗中国的入侵,创建了满洲部落联盟。
随着部落联盟扩大,努尔哈赤决定对自己的族人进行军事改革,引入了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采用的是军民合一的模式,即旗下兵马不仅参加军事行动,还担任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职责。
这一制度的产生迅速提高了女真族的军事力量和统治能力。
随着女真族不断扩张,八旗制度于清初被引入中国境内。
清朝皇帝为了维护政权稳定,也采用了八旗制度。
清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后来又增加了汉军八旗。
满洲八旗主要由满洲人组成,汉军八旗是为汉族人准备的,而蒙古八旗则是为蒙古族人准备的。
这一制度的出现使清朝能够实现对千万广大的领土区域的有效统治。
二、八旗制度的组成八旗制度的组成很简单:每个旗下会有三个部分,分别是战士、家人和随从。
战士是旗下军队的核心,而家人和随从则提供身边的支持和保障。
在旗下,战士被视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分为两类:马弓手和步兵。
马弓手是八旗制度中兵力最强的部队,他们驾驭马匹,在各种敌情下快速移动并准确射击。
步兵是八旗中的主力,他们装备了各种武器,参加军事行动,并负责卫兵和保卫城墙。
在家人和随从这个部分,家人是指家庭成员或召集的服务员,他们负责照看战士的生活和健康。
随从则是战士的仆人或奴隶,他们负责战士的日常生活和照顾马匹,确保整个旗面的日常生活运作正常。
三、八旗制度的优点八旗制度有很多好处。
首先,它能够让皇族和大臣们有一个安全的后盾。
每个旗下都亲自操纵着一支有组织和有训练的军队,维护着自己的地域。
其次,八旗制度能够促进贸易。
由于八旗士兵的移动能力和行政权力的优势,他们能够很好地发展贸易和商业活动,促进社会发展。
最后,八旗制度便于对各族人民进行管理,确保了皇帝的统治权利。
八旗制度特点

八旗制度特点八旗制度是清朝建立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满洲族人统治中国的基础。
该制度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于满洲族的统治地位上八旗制度是满洲族在中国建立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之一。
清朝建立后,满洲族人被分为八个旗,每个旗下分为正、箭两部,并且设置有各级旗官。
这些旗官有权力管理旗下人民的军事、经济和行政事务,他们的职位和地位远高于汉族。
二、军事与民政相结合八旗制度将军事和民政结合起来,旗人不仅是军队的主力,还兼任地方行政官员。
旗人组成的统治阶层,通过掌握地方行政权力和军事武力,实现了满洲族在中国各地的统治和控制。
八旗制度的这种军事与民政相结合的特点,是满洲族人有效控制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八旗制度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分为勋臣、铁额头、嘉宾、贝勒、贝子、辅国公、正白旗汉军、后白旗汉军等八个级别。
不同级别的人拥有不同的特权和待遇,只有达到一定的级别才能享受特权。
这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使得旗人之间的地位和身份有明显的差异。
四、建立有专门管理旗人事务的机构八旗制度还建立了专门管理旗人事务的机构,比如满洲总统领衙门、亲王府、瑞玛达厅等。
这些机构负责管理旗人的各类事务,包括财政、军事、人口、徭役等。
这些机构的设立使得八旗制度得以有效运行,保持了满洲族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五、实行世袭制度八旗制度实行世袭制度,旗人的权力和地位可以世代相传。
这也是满洲族人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世袭制度,旗人家族能够长期掌握地方政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六、限制旗人的迁移和通婚自由八旗制度还限制了旗人的迁移和通婚自由。
旗人只能居住在官方指定的住所,不能随意迁移。
而且旗人之间的通婚受到严格限制,只能在各自的旗内通婚,不得跨旗通婚。
这种限制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八旗制度对旗人社会的管控。
七、对汉族实行歧视政策八旗制度对汉族实施歧视政策,限制其权力和地位。
在清朝建立初期,汉族人只能担任低级官职,而且汉族人要进入八旗或获得八旗身份,需要通过考试和严格的审查。
浅谈清代八旗

浅谈清代八旗
杨永琴
【期刊名称】《黑龙江民族丛刊》
【年(卷),期】2003()4
【摘要】八旗制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入关前,它实行兵民合一,即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强化各族人民的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
入关以后,八旗官兵又被派往各地驻防,成为单纯的职业军人,他们为巩固边疆、抗击外来侵略、促进民族间的大融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清朝由盛及衰的转变,八旗官兵骄奢淫逸的弱点充分显现出来。
最后,八旗制度在清朝的消亡中走向解体。
【总页数】3页(P82-84)
【关键词】八旗制度;常务兵制;八旗生计
【作者】杨永琴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
【相关文献】
1.清代八旗汉军的瓦解及其社会影响——兼论清代满汉融合过程的复杂性 [J], 谢景芳
2.浅谈清代八旗的建立 [J], 许会娟
3.清代武举设科取士探究
——以八旗为例 [J], 马城城
4.清代八旗驻防族群的土著化进程与地方认同 [J], 潘洪钢
5.清代东北八旗驻防协领研究综述 [J], 王晓桐;谷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雍正乾隆时期呼伦贝尔八旗历史研究》范文

《雍正乾隆时期呼伦贝尔八旗历史研究》篇一一、引言雍正乾隆时期,作为清朝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呼伦贝尔地区也在此期间发展出了独特的八旗制度。
这一制度不仅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更是清朝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通过对雍正乾隆时期呼伦贝尔八旗历史的研究,揭示其发展历程、特点及影响,以期为今后的历史研究提供参考。
二、雍正乾隆时期呼伦贝尔八旗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呼伦贝尔八旗起源于满洲的旗制。
在满洲人入关前,其军事组织即以牛录为单位,后发展为旗。
清入关后,将原有旗制扩展至全国各地,呼伦贝尔地区亦随之纳入旗制管理。
2. 发展在雍正乾隆时期,呼伦贝尔八旗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这一时期的八旗制度在当地得到了广泛实施,不仅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在社会管理、经济生产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呼伦贝尔八旗的特点1. 军事性呼伦贝尔八旗具有鲜明的军事性。
在雍正乾隆时期,八旗士兵是当地的主要武装力量,负责维护地方治安、抵御外敌入侵。
2. 地方性呼伦贝尔八旗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点。
各旗之间在地域、族群、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3. 制度性呼伦贝尔八旗的制度性特点表现在其严格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上。
各旗设有旗长、佐领等职务,负责管理旗内事务。
此外,还有一套完整的军事、行政、经济制度,保证了八旗的稳定运行。
四、呼伦贝尔八旗的影响1. 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呼伦贝尔八旗制度对当地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促进了当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八旗制度还对当地的文化、教育、宗教等方面产生了影响。
2. 对清朝国家治理的影响呼伦贝尔八旗制度是清朝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提高了国家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同时,八旗制度还为清朝的军事、行政、经济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结论通过对雍正乾隆时期呼伦贝尔八旗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制度在当地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影响。
清代的八旗制度

清代的八旗制度清代的八旗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织和政治体制。
本文将介绍清代八旗制度的来历、组织结构、功能以及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来历八旗制度起源于满洲部落社会,最早可追溯到中国东北的辽金时期。
满洲人通过建立八个旗帜,以及相应的军事与行政组织,实现了族群内部的团结和管理。
随着满洲人的入主中原,八旗制度逐渐发展为清朝的核心制度之一。
二、组织结构八旗制度以满洲人为主体,分为正、侧两大旗。
每个大旗又细分为三个更小的旗,分别为正黄、镶黄和辅白旗,以及正白、镶白和辅黄旗。
满洲贵族和王室成员属于正旗,汉族、蒙古族等其他族群则属于侧旗。
三、功能1. 军事力量:八旗制度以旗人为主要军事力量,旗人享有特权,具备专业的训练和战斗经验。
旗人组成的满洲八旗军是清朝的骨干力量,参与了许多重大战役,如平定三藩、夷乱,保卫国家稳定等。
2. 行政管理:八旗制度不仅是一个军事组织,还具有行政管理的职能。
正旗设有行政机构,负责管理辖区内的事务,如税收、土地分配、司法等。
侧旗则扮演着协助和支持的角色。
3. 社会秩序:八旗制度对于清代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旗在行政、军事等各方面的强大影响力,使其成为维护社会统一的重要力量。
同时,八旗在收敛民心,消除各族群矛盾,实现满汉蒙三族和谐发展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八旗制度在清代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格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民族融合:八旗制度使得满洲人与其他少数民族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共存与融合关系,促进了满汉蒙三族的融合与发展。
2. 经济财政:八旗人享有特权,并在经济上受到优待,但权力垂直和封闭的结构限制了清朝的经济发展,使得清代中国经济相对滞后。
3. 封建统治:八旗制度的存在使得满洲贵族在政治和军事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导致中国社会的封建特征更加明显。
4. 社会稳定:八旗制度保持了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统一,有效地管理了庞大的清朝帝国,稳定了社会秩序。
清朝的八旗制度解析

清朝的八旗制度解析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7年,历史悠久。
在清朝的统治期间,其最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便是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清朝建立起来的独特的军事组织和社会制度,其悠久的历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特色。
本文将从八旗制度的背景、八旗制度的组成、八旗制度的演变以及八旗制度的评价四个方面来对八旗制度进行解析。
一、八旗制度的背景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由于清朝的建立与维护离不开大规模的战争与征服,因此在其建制早期,亲信与奴隶这两种制度便成为了清朝的两大特色。
亲信制度是指皇帝与其家族的成员对于武臣的赏识和最高的掌控力度,亿城娱乐奴隶制度则是指从明朝繁荣时期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许多中国人被奴役到满族贵族家庭中,从事繁重劳动。
而在亲信制度和奴隶制度之上,为了更好地组织和控制军队,八旗制度在清朝建立起来,成为了日后几百年中国军事与政治的重要组织形式。
二、八旗制度的组成八旗制度是指清朝建立起来的一种以八色旗为象征的兵役制度和社会制度。
八旗共分为三大类:1.正、镶、边:为满洲满族部队,也是八旗中最为核心和最为优越的部队,其旗下的士兵有年金、官衔和土地等福利。
2.正蓝、镶黄、边白:为蒙古蒙古族部队,其优越度不如满洲满族部队。
3.正红、镶白、边绿:为汉族汉军部队,作为从明朝开始顺服的旗人,其地位较为低下,不具有前两类旗人的优越地位。
每一类旗下的兵役制度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旗人分为汉军、蒙军和满洲三种族群,根据所属部队不同而进行划分。
由于其具有军事性质,所以八旗制度从组成上已经体现出其军事存在的基本要素和特征。
三、八旗制度的演变在清代的漫长历史中,八旗制度也变更了多次,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康熙时期。
康熙帝在位时期对八旗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除了增加了骑兵、炮兵等新兵种以外,还对各部队的编制进行了优化,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战争的需要。
同时,康熙还将八旗制度扩展到了全国,将千兵千户制度与八旗制度相互融合,使得统治全国变得更加方便。
清朝八旗制度研究

清朝八旗制度研究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至今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影响。
清朝建立初期,其执政家族,也就是满族,为了保持其统治,推行了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指将全国人口分成了八个不同的旗,每个旗中都有满族和汉族,旗内的人不分官府民间,共同生活、共同出兵,并以骑马射箭为基础的军事制度。
一、八旗制度的特点1. 放宽户籍管制,使其成为一个社会隶属体系清朝的八旗制度是建立在已经存在的士族制度基础上的,士族制度并不产生财富,而八旗制度则允许非满族(汉族尤其)成为旗人,旗人可以参与到八旗军队和官员职务以及赋税中。
这种放宽差别条件,加之一系列特殊待遇,使得整个旗人社会呈现出了一种凝聚力十分强大的体系。
旗人们在面对外来压力时往往有着相当高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
2. 建立专制的军队文化和制度每个旗成员被视为军人,接受严格的训练,消除个人的阶级和贵族的差别。
八旗军马术、射箭、枪械表现得非常出色,八旗制度与这些锻炼息息相关。
每个旗都拥有自己的福利制度,这些福利都限定了统一的服装、军事各项标准制度、家庙、官职等等建议都是为了保证军队的统一性、忠诚度。
军队文化的影响也对其它范畴有转移性,这种强烈的军事文化使得清朝能在当时亚洲形势下保持强大的农业和地位。
3. 建立朝廷特许的非常财富因八旗军队的特殊地位,清朝使得每个旗都有着一定的生产和商贸特许权,这些特许权虽然中间有着严格的套路,但是较之清朝后期开放,“廉价劳动力”所带来的资本流动,当时的确为旗人社会保证了收入、权利等等。
4. 建立与非满族同居特许对相片中的“清朝的头号特卖”,这四个字是我在当时清朝流行的一种评价方式,指的是偏安而论的旗人。
这种评价方式的出现是因为先祖们担起了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能,甚至在内战中承担过关键任务。
由此,清朝满族与华夏南北之间的恐惧与战争联系起来,为八旗制度铺平了道路;同时,由于严格的居住规则、示威标志和统一表达规范,非满族居住的社会能够被清朝所同意并在官方内可容纳。
清代八旗制度

清代八旗制度清代八旗制度是指清朝时期为统治和管理满洲人的特殊制度。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的建立时期,由努尔哈赤所创立。
八旗制度的核心是将满洲人分为八个旗,每个旗下又分为正黄、次黄、正红、次红四个旗人。
下面将详细描述八旗制度的组成和运行机制。
1. 八旗的组成:八旗分为正、镶、中、辅四大旗。
正旗包括正红、正黄,镶旗包括镶红、镶黄,中旗包括中红、中黄,辅旗包括辅红、辅黄。
每个旗下都有旗人和投军两部分。
2. 旗人的身份:旗人是指满洲人统治下的特权阶层,享有各种优惠和特权。
旗人可以免税、免役、拥有私田、拥有丁产等特权。
他们也是清朝军队的主力,负责维护清朝政权的稳定。
3. 旗人的组织结构:旗人按家族和血统划分,形成一个严密的组织结构。
每个旗下都有旗主、正副游击、正副指挥等官职,由旗主负责管理旗人的生活。
旗人通过世袭或考试的方式晋升官职,形成一个封建等级制度。
4. 旗人的生活和职责:旗人主要生活在北京的旗人居住区,享受各种特权和福利。
旗人的主要职责是服兵役,参与清朝的军事行动,并保卫满洲人的利益。
他们还负责统治、管理和发展各自旗下的领地。
5. 八旗的运行机制:除了旗人外,八旗还包括投军,即从各地征召的汉人壮丁。
投军没有享有旗人的特权,但可以得到一定的军饷和奖励。
八旗制度运行的核心是统一指挥和严格纪律,确保旗人和投军能够服从命令并有效执行任务。
清代八旗制度是一种独特的组织和管理体制,为满洲人提供了特权和福利,同时也为清朝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统治工具。
八旗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如限制了旗人的流动和发展空间,导致了一些腐败和庸俗化的现象。
不过,八旗制度在清朝的统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满洲人的统治地位,维护了清朝的社会稳定。
浅谈大清国的八旗体制

浅谈大清国的八旗体制
赵征
【期刊名称】《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12)003
【摘要】@@ 明嘉靖十八年(1539)女真族(属建州女真部)杰出领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
【总页数】2页(P164-165)
【作者】赵征
【作者单位】避暑山庄博物馆,河北,承德,0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9.2
【相关文献】
1.浅谈大清国的八旗体制 [J], 赵征
2.清初盛京总管与盛京八旗驻防体制确立 [J], 刘佺仕
3.清代呼伦贝尔八旗半分俸饷体制的形成 [J], 白慧贤
4.清朝统治蒙古的体制——八旗蒙古、外藩蒙古、内属蒙古 [J], 佟佳江
5.试论清末东北八旗体制的变化 [J], 刁书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朝八旗制度

清朝八旗制度一、引言清朝八旗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军事组织制度,通过对满洲族人口的组织和管理,为清朝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本文将从八旗制度的起源、组织结构、军事作用和衰落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
二、起源清朝八旗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满洲人建立后金政权之初。
当时,努尔哈赤为了加强族群凝聚力和军事力量,将满洲人口分为八个旗,分别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这八个旗分别代表不同的军事组织和行政管理单位。
三、组织结构1. 旗务每个旗下设有旗主,由满洲贵族担任,负责管理旗务和军事组织。
旗主下设统领、佐领等官职,负责具体的军事指挥和管理工作。
2. 八旗分类八旗按照军事职能和地域划分为正、镶两类。
正旗主要负责军事防御和战斗,镶旗则主要从事生产和后勤工作。
正旗下又分为兵、骑两种,兵旗主要由步兵组成,骑旗则由骑兵组成。
3. 旗人身份旗人身份是八旗制度的核心,旗人分为勇力和佐领两类。
勇力是旗人的核心力量,主要从事军事和战斗工作;佐领则是勇力的辅助人员,从事后勤和管理工作。
旗人享有特权和优待,但也有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4. 八旗营八旗营是八旗制度的基本单位,每个旗都有自己的八旗营。
八旗营由旗人组成,旗人之间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八旗营不仅是军事单位,也是旗人生活和社会组织的基础。
四、军事作用1. 统一指挥八旗制度的建立使得清朝能够实现对满洲人口的统一指挥和管理。
八旗制度使得清朝拥有了高度集中、高效统一的军事指挥体系,为清朝的扩张和统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军事优势八旗制度的建立使得清朝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旗人经过长期的军事训练和战斗磨砺,成为清朝军队的中坚力量。
八旗制度的组织结构和分工使得清朝能够迅速调动和集结军队,对外扩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社会稳定八旗制度为清朝提供了一种稳定的社会组织形式。
旗人享有特权和优待,这使得他们对清朝政权忠诚,同时也为清朝提供了一种社会秩序的维护力量。
八旗制度的建立对于维护清朝的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清朝八旗制度

清朝八旗制度清朝八旗制度是清朝建立的一种兵制和行政制度。
该制度在清朝建立初期的1644年至清朝灭亡的1912年期间得以保留,并且在整个清朝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八旗制度由顺治帝于1644年创建,被称为八旗的是由满洲人组成的军队,分为正黄、协白、镶黄、镶白四个旗,每个旗又分为左、右两翼,共计八个旗。
八旗制度不仅仅是军事组织,也是社会组织和行政管理的架构。
八旗制度在清朝的初期是作为对抗明朝的军事组织而形成的。
当时,满洲人的势力还不足以征服全国,因此需要建立一种以八旗为基础的组织体系来维持统治。
八旗制度通过划分为八个旗,为满洲人提供了团结和凝聚的力量。
每个旗都由各自的旗主负责管理,并且旗下的人们也享有各种特权和优惠。
八旗制度的核心是军事组织。
每个旗都有自己的兵力和指挥官,他们在战争和军事行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每个旗都有自己的基地,拥有自己的驻扎地。
八旗的士兵和指挥官都接受了专业的军事训练,使他们成为战场上的精锐部队。
八旗的士兵通常骑马并使用弓箭,这使得他们在战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八旗军队在很大程度上负责保卫国家边境和进行对外征战。
除了军事组织,八旗制度还涉及社会和行政管理。
每个旗下都有自己的社区和村庄,这些地方为八旗人提供了居住和生活的场所。
这些社区和村庄是由旗主或其他权威人物负责管理的。
八旗人享有一些特权,例如免税和免役。
他们也有自己的法律和法规,用于维护秩序和处理犯罪问题。
八旗人还享有一定的土地和财产权,使他们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
八旗制度还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统治和控制作用。
八旗军队和八旗社区的存在使得满洲人能够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其他族群。
其他族群被视为“阿哥”(汉语译音),没有与满洲人平等的地位和权利。
这种不平等对满洲人的统治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洲人的统治逐渐被汉族人抵制和反抗。
尽管八旗制度在清朝的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在清朝晚期逐渐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力。
总的来说,清朝八旗制度是一个基于军事组织和行政管理的制度。
浅议清代八旗武职养廉银制度

又如乾隆“三十六年奏准。八旗大臣署理出差等项员缺。在
两,分给两翼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前锋参领、护军参领、前锋侍 半年以上者。照署任支给养廉。不及半年。不得支给。”“三十
卫等;再动用两淮盐课余银二万四千两,分给八旗都统以下参领 九年奏准。贝子兼副都统。给予副都统养廉。”[7]和嘉庆“六年奏。
等官。”[2]
每年各八百两。其应得养廉。均按月由部关支。步军统领并两 有效地控制住旗营。
翼总兵官。如系兼管旗务之员。准照养廉较多之任支领。概不
【参考文献】
准两任兼支。”[4]
[1(] 日)佐伯富.郑梁生译.清代雍正朝的养廉银研究[M].台湾商务印
从中可以看出“八旗将领在支发武职养廉后,养廉银成为了 书馆,1975.
养廉银两本着“增事则增养廉,事毕则停养廉”的原则支给,
分给旗下大臣及八旗都统以下至参领各官为养廉银两。雍正五 当多索礼离开了原有的奉天将军的职位,那么他所获得该职位
年正月丁未条云:“谕内阁,各省将军俱已量给养廉银两,惟奉天、 的养廉银两也就立即停止支发了,更没有必要补给给他。
黑龙江。船厂三处将军并无养廉之项。着将长芦盐课余银一万
合理程度的征收,以限制官吏任意向人民索取钱财,藉以保障官 此谨奏,请旨。盛京兵部侍郎兼管户部事务且管理威远堡等六
吏之生计,与地方衙门的各种开支。”[1]随后其支给范围不断地扩 边门事务加二级臣永福。朱批:多索礼既未赶上,何须给他,荒
大,逐渐发展到八旗、京官、武职等。
谬胡扯。”[6]
八旗官员养廉,始于雍正五年,有谕令动用盐课余下银两,
7
作者简介:南 芳(1986—),女,满族,辽宁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
也不一样,这是支给养廉银两的最主要的依据。
《清代蒙古八旗布衣诗人研究》范文

《清代蒙古八旗布衣诗人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清代的蒙古地区,八旗制度是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显赫的贵族和官员,还有一群被忽视的群体——布衣诗人。
他们虽未身居高位,但以诗言志,以其独特的诗歌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个人情感。
本篇论文旨在深入研究清代蒙古八旗布衣诗人的生活背景、诗歌创作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清代蒙古八旗布衣诗人的生活背景1. 八旗制度与蒙古文化融合清代蒙古地区实施八旗制度,这是一种军事、行政及社会组织综合体。
在这种体制下,蒙古人民在文化、社会生活上与汉族文化有所融合,而布衣诗人正是在这种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成长。
2. 诗人群体特征布衣诗人多出身于普通家庭,他们没有显赫的背景,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情,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他们大多生活在基层,对民间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三、布衣诗人的诗歌创作1. 题材内容布衣诗人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对家乡风物的描绘、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对爱情的细腻描写以及对民间生活的真实记录等。
这些诗歌内容真实、感情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 艺术特色布衣诗人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不事雕琢。
他们善于运用民间语言和修辞手法,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融入简单的诗句之中。
同时,他们的诗歌往往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研究当时蒙古地区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四、布衣诗人对后世的影响1. 文化传承布衣诗人的诗歌作品是蒙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心声,为后世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同时,他们的诗歌也传承了蒙古文化的优秀传统,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艺术启迪布衣诗人的诗歌创作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艺术启迪。
他们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结论清代蒙古八旗布衣诗人是当时社会的重要群体之一,他们以诗言志,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个人情感。
浅谈清朝军事战争中的八旗组织

浅谈清朝军事战争中的八旗组织
赵阳;刘奇
【期刊名称】《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8)003
【摘要】在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曾发生过无数次的军事战争,八旗作为清朝重要的组织机构,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作用,所以八旗制度对于研究清朝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页数】2页(P39-40)
【作者】赵阳;刘奇
【作者单位】承德市普宁寺管理处,河北,承德,067000;承德市普宁寺管理处,河北,承德,0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
【相关文献】
1.清朝八旗社会户口登记制度及其特征浅析 [J], 余瑞华
2.论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八旗"恩养"制度的冲击 [J], 庞广仪
3.再论清朝“八旗为本”的制度建构与变革(一) [J], 庞广仪
4.再论清朝“八旗为本”的制度建构与变革(二) [J], 庞广仪
5.八旗察哈尔的编立及其与清朝可汗间的关系 [J], 齐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2003年第4期(总第75期)民族历史 〔收稿日期〕2003-04-31〔作者简介〕杨永琴(1967-),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黑龙江省博物馆馆员。
浅谈清代八旗杨永琴(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 要〕八旗制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入关前,它实行兵民合一,即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强化各族人民的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
入关以后,八旗官兵又被派往各地驻防,成为单纯的职业军人,他们为巩固边疆、抗击外来侵略、促进民族间的大融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清朝由盛及衰的转变,八旗官兵骄奢淫逸的弱点充分显现出来。
最后,八旗制度在清朝的消亡中走向解体。
〔关键词〕八旗制度;常务兵制;八旗生计〔中图分类号〕K 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03)04-0082-03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太祖努尔哈赤以13副遗甲起兵,拉开了征伐诸部统一全国的序幕。
由于努尔哈赤指挥有力,所率部众作战积极,战事节节胜利,归附日众。
经过60多年的战争,在顺治元年(1644)统一了全国,建立大清王朝,统治中国267年。
在满族统一过程中,为了适应生产和军事需要,建立了八旗制度。
一、八旗的建立八旗制度建立之初,实质上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即“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1],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强化各族人民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努尔哈赤把从战争中俘获的人统一起来,规定每300人编一牛录,每牛录置一牛录额真(佐领);每5个牛录立一甲喇额真(参领);每5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旗),固山是满洲户口编制的最大单位。
每一个固山,各有一个专用的颜色做旗帜。
由于人口的增加,打破了5个甲喇编一固山的限制,所以清朝只有八旗。
“八旗户口每三年调查一次,不许旗外的人假冒入册,也不许旗下人远离本人所属的牛录居住。
”[2]随着吞并渐广,纠合渐众,除女真诸部统一外,大量的汉人、蒙古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纷纷归降,从161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到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编设八旗蒙古,1642年编设八旗汉军,八旗实为二十四旗,即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
八旗的旗色分别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
八旗成为清朝入关和统治人民的支柱。
八旗的旗主是努尔哈赤,其子侄宗亲分领八旗,称“和硕贝勒”或“固山贝勒”(贝勒,意为旗之王,是宗臣贵族的统称)。
满洲的各阶级都包括在八旗之中,“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3]。
而封爵有亲王之名,即仿明制,定为十四等,等级较明为多,而待遇较明为薄。
清皇子封王,除开国八王外,例不世袭,封王无国,皇子受封,或仅称公。
努尔哈赤建国以后,军政大权掌握在他自己的几个兄弟与儿子的手中,建立一套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封建统治制度。
清代八旗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是皇帝与诸王旗主权力斗争的产物。
上三旗为天子自领,包括正黄、镶黄、正白旗;下五旗为诸王贝勒贝子公分封之地,按爵位大小分给领地及属人,下五旗王公的权力实际掌握在皇帝手中,各旗旗主与旗内属人隶属关系加强,分别是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旗。
清军入关后,八旗的攻战职能削弱,防御职能加强,以后佐领增加,各旗也分设前锋、护军、火器营、亲军、步军等营伍。
章制日趋完备,兵数也不断增加,清朝统一全国后,八旗兵分为禁卫营和驻防两类。
禁卫营又分为郎卫和兵卫。
郎卫侍御帝室,在上三・28・旗中选拔,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率。
兵卫守卫紫禁宫阙、皇陵、皇家林苑等,以护军统领、参领、前锋统领统率。
兵卫包括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火器营、步军营等。
驻防兵分驻各省要冲地点、重镇及军事关隘,八旗驻防兵有四类:即畿辅驻防兵、东三省驻防兵、各省驻防兵、新疆驻防兵等,分由各地将领统率。
各地八旗驻防线有五条,分别是:“由北京经宁夏、绥远至凉州(甘肃武威)的长城驻防线。
由德州(山东今县)经开封至西安的黄河驻防线;由江宁(南京)经荆州至成都的长江驻防线;由北京至杭州的运河驻防线;由杭州经福州至广州的东南沿海驻防线”。
[4]这些驻防线,构成了“清对全国的军事控制网”,[5]是清王朝进行统治的骨干力量。
二、巩固国防八旗兵在保家卫国,抗击沙俄侵略,开发东北、西北边疆地区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八旗兵平定“三藩“叛乱、镇压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汗、新疆大小和卓木、西藏第巴桑结的分裂活动,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我国东北边疆,强占尼布楚、雅克萨等地,所到之处,一片废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灾难性的打击,边疆地区岌岌可危。
1685年,清政府派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八旗官兵与当地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赫哲、锡伯、蒙古等兄弟民族奋起反击,取得“雅克萨战役”的全面胜利。
三、旗地八旗兵连年征战,驰骋疆场,为了安置八旗官兵的生活,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清朝建国前,八旗户口既是军户,也是民户。
八旗兵初为兵农结合的松散的军政组织,即战时为兵,无事耕猎。
八旗兵没有坐饷,每逢出征作战时,才发放一些行粮。
1621年,满族进入经济发达的辽东地区后,颁布“计丁授田”令,规定每一男丁授田六垧,以五垧种谷,一垧种棉,“一家衣食,凡百差徭,皆从此出”[6],标志着八旗土地制度的建立。
在近京500里内,先后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圈地运动,总共圈地16万余顷。
1645年,正式颁布“圈地令”,土地按照等级的高低进行分配,皇帝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其他王公贵族、官僚分给数量不等的旗地,拔给八旗兵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分担兵役的“份地”,于是出现了数量不等的皇庄、官庄、王庄及“旗地”。
旗人占有土地一般并不自己耕种,而是出租给汉族农民,取租放债,过着极为舒适与奢侈的生活。
圈地的结果是大量旗人解决了生计问题,他们可以在自己的旗地中得到固定的粮食和收益,而大批原土地所有者的汉人流离失所。
入关以后,颁布正规的兵饷制度,这种粮饷收入在八旗兵丁中已经成为主要的经济来源。
另外,八旗兵还月领银、年领米,而从龙入关的满洲八旗的官兵,还可以领取一定数额的官俸钱粮,并且比蒙古、汉军八旗和绿营兵为优厚,八旗兵的定额粮饷,相对于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较高的。
四、八旗兵制八旗制度在清朝统一全国后,逐渐演变为单纯的军事组织,八旗军变成了职业军。
清政府为了保证兵源,加强八旗制度的军事职能,对八旗兵丁的人身自由有着严格的限制。
规定守卫北京城和驻防旗人不得擅自离开驻地,因事出境,必须去衙门告假领票,否则依法惩办。
禁止旗民交产、不许旗民通婚、不许旗人经商、做工,只许做官、当兵、当差。
从而把北京和驻防旗人束缚在狭小的空间里,切断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选择,成为皇权巩固其江山的御用工具。
清朝定都北京后,确定了八旗常备兵制,固定兵额,加强训练。
八旗兵每月练习弓马6次,春秋两季则集中操练马步骑射和火器。
入关以前实行“挑补”旗兵的办法是三丁一兵,康熙年间是五丁一兵,乾隆年间八丁一兵,以后兵的比例逐渐缩小。
北京八旗兵的任务是:对内,平时守卫首都,宿卫扈从;遇事则派往各地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
对外,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国侵略。
入关以后,八旗兵成为清朝统治全国的有力工具,军政、军令都直接掌握在皇帝的手中,逐渐取消了八旗王公控制兵丁的权力。
八旗兵在入关前,勤于耕作,骑射之风盛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他们以少数兵力对抗数十倍于己的大明军队,最终取得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权,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全国统一后,清政府对八旗兵实行“包管”政策,八旗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典型的寄生集团,虚假强盛的外衣失去了往日的作战能力,武装力量大大削弱。
八旗的腐朽、衰弱与堕落,反映出清帝国的衰弱的最明显的表征。
康・38・熙中叶,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满族官员,生活腐化,弹筝击筑,每日宾客狂饮,奢华之风盛行。
利用各种手段攫取财富,贪赃枉法的官员渐多,少数人成为大量财富的拥有者,而多数人则成为债务的背负者,八旗内部分化日益严重。
五、八旗生计八旗生计问题日益显现。
最初对八旗人丁给予的优待政策:圈拔旗地、免除赋役,发给官兵粮饷,已经满足不了八旗人丁的日常所需。
清朝中期,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各种赔款、割地条约,造成白银的大量外流,清政府的财政日益拮据,不得不削减兵饷。
官兵的饷粮“减成折色”进行分发,部分饷银折成制钱,八旗兵只能领到原饷的六七成,有时甚至拖欠饷粮甚至不发,许多旗丁,迫于生计困蹙,往往指饷粮借贷,口粮和兵饷用于还债。
进关初期,八旗兵都有粮饷,可以维持一家数口的生计。
以后,人口大量增加,而兵有定额,饷有定数,再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使粮食减产、收入减少,原本入不敷支的旗人生活陷于绝境,加剧了贫穷。
八旗的上层官吏和中下层旗人往往由于经济的困窘出典或出卖其名下的旗地,这种做法在大清律例中是不允许的,“不准典卖与民”。
随着八旗官兵的奢侈浪费,每月领得的饷银,十天之内就挥霍一空,私买私卖旗地的现象加剧,清政府已无力制止这类事件的蔓延,至1852年,取消了旗民不准交产的限制,旗地崩溃。
面对日益严重的八旗生计问题,清政府也试图用许多办法进行解决,诸如赏赐银两,替兵还债,每年加赏旗丁一月钱粮;在汉军八旗和绿营兵中任用满族官员,增加满洲旗丁的兵额,扩大食饷范围,挤占汉人的文官职位,拓宽旗人的入仕途径;动员汉军旗官兵出旗,增设养育兵的钱粮;鼓励京旗人丁从事农业生产。
所有这些措施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八旗的生计问题。
八旗兵丁的生计问题削弱了八旗制度的军事职能,驻防旗营制度难以为继,呈现瓦解之势。
加之,满族官吏对汉人的剥削日甚,饥馑之民增多,汉族人民的武装抗清斗争遍布许多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旗人”彻底摆脱八旗制度的束缚已势在必行。
1864年,清政府放松了八旗制度对满族人民的束缚,听任旗人往各省谋生。
旗人摆脱了“不工、不商”的限制,运用自己灵活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开始了一种崭新的生活。
他们自食其力,从事自己喜欢或力所能及的工作,诸如从事农业劳动、做工、经商、充当手工艺人等,生计问题得到缓解。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封建皇帝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贯穿清王朝统治200余年的八旗制度,随着清朝的衰亡走向尽头。
驻扎在北京和各地的驻防兵纷纷解散,八旗兵制随着朝代的更迭而在历史上消亡。
〔参考文献〕〔1〕清太宗实录[M].卷七,天聪四年五月壬辰1〔2〕光绪会典事例[M].卷一一一三1〔3〕清文献通考[M].卷一七九,兵考一1〔4〕〔5〕莫东寅1满族史论丛[M].北京:三联书店,197911131〔6〕高干俊谨陈末议奏[A].史料丛刊[C].天聪六年1〔责任编辑 波・土默特夫〕B rief I ntroduction of the Eight-Flag Society in Q ing DynastyY ANG Yong qin(Heilongjiang Province Museum)[Abstract]The E ight-flag system is a specical s ocial system in the Qing Dynasty.Before s oreasing it‘s ruling over the main land,it excised a system of cicilian and s oldier together to every one,in the war every body is a s ol2 dier,and after the war,they are civilians.The system put the military,produ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together.The system gave a great im puls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and played an active role to the rule over the peo2 ple.A fter im posing it‘s ruling over the main land China,people of the ruling Man nation were dispatched to every place needed for safe guarding the country,and they became profess onal s oldiers.They gav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causes of finghting the enemies,safe guarding the country and uniting the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of the country. The E ight-Flag ruling class decayed along with the down g oing of the Qing Dynasty,and at last diminished together with the Qing Dynaety.[K ey Words]the E ight-Banners system;the routine army service system;the E ight Banners livelihood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