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兰亭集序》艺术特色赏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特点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特点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品,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整体上笔法精妙,字态各异,点画不过于繁琐,也没有媚俗之气,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2. 书写节奏明快,全文一气呵成,没有刻意追求工整,而是以行云流水般的笔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3. 在章法上,王羲之运用了错落有致、大小相间、虚实相生的布局手法,使得整体章法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
4. 在墨法上,王羲之采用了丰富的墨色变化,通过墨色的深浅、枯湿、浓淡等手法,表现出笔墨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总之,《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其特点不仅在于笔法、章法、墨法等方面的精湛技艺,更在于其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的展现,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兰亭集序作品特点
《兰亭集序》是中国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写的一篇序文,也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作品特点如下:
1. 书法风格独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采用的是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法风格。
《兰亭集序》的行书风格独具匠心,笔画遒劲有力,线条流畅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2. 结构严谨:《兰亭集序》的结构严谨,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布局,整体上呈现出和谐统一的美感。
同时,每个字的大小、位置、间距都非常准确,使得整篇文章看起来非常整齐美观。
3. 意境深远:《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书法作品,更是一篇文学作品。
它通过描述兰亭集会的情景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人文精神。
4. 艺术成就高:《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它的艺术成就极高,不仅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艺术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声誉。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摘要:
一、导语:介绍王羲之和《兰亭集序》
二、
正文:
一、《兰亭集序》的艺术特点
1.书法风格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展现了行书的独特魅力。
他的笔法矫健、流畅,如行云流水,给人以视觉享受。
在结构上,他注重疏密有致,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富有节奏感。
在用墨上,他巧妙地运用了浓淡变化,使整幅作品更具立体感。
2.文学价值
《兰亭集序》不仅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骈文。
文章以山水为背景,描绘了古人雅集的场景。
王羲之以其优美的文字,抒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感慨,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意境优美,令人陶醉。
3.意境表达
《兰亭集序》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展现了人生的美好。
王羲之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使整幅作品充满了诗意。
文章中所表现出的对人生的感慨,使人们在欣赏书法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的心灵感悟。
【结论】
《兰亭集序》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代表了王羲之个人的艺术成就,同时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对中国书法、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人学习和鉴赏的楷模。
兰亭集序评价
兰亭集序评价如下:
从艺术价值来看,《兰亭集序》主要体现在书写技艺高超和文采出众两个方面。
一个人的书法能不能独树一帜,在横向上和纵向上都跟别人拉开距离,书写技艺是否高超显得非常重要。
书写技艺包括对用笔、用墨、结字、章法的理解程度和变化规律的掌控,以及依托它们呈现出来的艺术美感。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的书写技艺,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毕竟,这是他在47岁时的信手之作,人书俱老,技艺和书写状态在此时都处在最佳状态,能产生这幅近乎完美无瑕的杰作,是一种必然。
从审美价值来说,《兰亭集序》主要表现在气韵生动、结字美观优雅、情感饱满三个层面。
相传,在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呼朋唤友,邀请41名友人在会稽山下的兰亭旁一边玩流觞曲水的游戏,一边饮酒赋诗,大家喝到尽兴处,提议把每个人写的诗整理后出版成一本诗集,以纪念这次活动。
王羲之因为做东,大家建议他写一篇序文。
此时的王羲之喝酒到了三分醉,有些飘飘然,但还是欣然接受了大家的好意。
于是,他提笔一气呵成,写下了《兰亭集序》这篇经典作品。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1篇)
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1篇)兰亭集序赏析1永和九年,是癸丑年,暮春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修楔仪式。
许多名士都参加了,年轻的年长的都来了。
那里有高峻的山岭,茂密的树林,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流,湍急的流水,映衬在亭子的左右。
引清流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排列而坐于曲水之旁,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的热闹气氛,可是一边饮酒,一边咏诗,也足以尽情地抒发深藏的感情。
这一天呀,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春风柔和,温暖舒畅。
仰望宇宙空间的广大,俯察万物种类的繁多,因而纵目游览,舒展胸怀,完全能够尽情享受眼看耳闻的乐趣,实在是很欢乐啊。
人们生活在一齐,很快就度过了一生。
有的人把自我的胸怀抱负,在室内与人应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凭借某种事物寄托自我的情怀,无拘无束地生活。
他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格也有安静浮躁的不一样,但他们都高兴于自我所接触的事物,对于自我暂时得的,高兴满足,竟没有想到老年将要到来了。
等到他们对所爱好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
从前感到高兴的东西,顷刻之间,已成为陈迹往事,尚且不能不因为它而产生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要听凭上天决定,终归于死呢。
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
”岂不悲痛吗!我每次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都像符契那样完全相合,未尝不应对文章感叹悲伤,但不能从内心理解它。
我本来明白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相等是荒谬的。
后人看待我们今日发生的感慨,也会像我们今日看待古人发生的感慨一样,不能从内心理解,可悲啊!所以我一一记下这次兰亭集会的人的姓名,抄录他们所作的诗。
即使时代变了,事情不一样了,但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情景是相同的。
后世的读者,也将对我这篇文章产生一番感慨。
这篇序文可分为两部分。
前半部分生动而形象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和乐趣。
其中对兰亭地理形势和自然风物的描绘,短短几句,不但写出了兰亭环境的清幽,也写出了与会者的雅情。
《兰亭集序》文章赏析及作品情感
《兰亭集序》文章赏析及作品情感(3)《兰亭集序》文章赏析及作品情感一.文字凝炼语言恬淡隽永《兰亭集序》短小精悍,语言清隽恬淡,不失为一篇佳作。
文章开头简单交代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事件及人物,接着将笔锋转向了写景。
宗白华先生言:“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1]P211我们在此文中就可以欣赏到开阔美妙的意境。
作者并没有大肆渲染,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兰亭的曼妙景色。
如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来描写山,仅八个字就将山峰的高耸、树多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又如写水“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给读者展现了溪流清澈、汩汩流淌的画面;再如描写天气为“天朗气清”,语言精简,表现力较强,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快乐轻松的心情。
基于这篇散文四字短语和对仗句较多,节奏感特强,教师在授课时可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文意,体会作者的高妙笔法。
文中多用反复的手法,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只盛”、“俯仰一世”、“俯仰之间”中,“俯”和“仰”共出现了三次,一唱三叹,增强了散文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便于抒情。
本文仅324个字,但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由乐到痛再到悲,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的觉醒,对自己的生命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追求。
二.悲伤而又豁达,胸襟大美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气温与人们的心绪都并不高亢热烈。
作为文人雅集,以文会友,并不讲究官位、门第的高低,而是彻底的平等主义。
文中对参与人物的介绍仅有八个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摒弃了一般介绍官职的庸俗手法。
这首先表现出王羲之清高旷达的品性与心胸。
景色的描绘,他只提山、水、林、竹。
花季三月的姹紫嫣红,繁花似锦,在文中却不见踪影。
这充分表明王羲之的美学情趣,排斥浓妆艳抹,追求清淡雅洁。
描写宴饮,曲水流觞,迥异于豪饮大觞,浮白大觞。
这鲜明表示文人之雅。
在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之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沉浸于大自然之中,面对宇宙辽廓,万物踊动,既有襟怀的宽阔与开拓,又有勃勃生机之感悟。
《兰亭集序》的艺术风格探究
《兰亭集序》的艺术风格探究兰亭集序的艺术风格探究
引言
《兰亭集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所撰写的一篇名作,被广泛认为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本文旨在探究《兰亭集序》的艺术风格,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化瑰宝。
简介
《兰亭集序》是一篇行书,反映了王羲之在兰亭边的春宴上的情境和心情。
它以优美流畅的字体和精细的构图为特点,展现了中国古代书法的独特魅力。
艺术特征
1. 优雅的线条
《兰亭集序》的线条流畅优美,充满了生机和动感。
通过运用不同粗细的笔触,王羲之成功地表现了自然界万物的变化和流动。
2. 精细的构图
《兰亭集序》的构图非常精细,每个字的位置和大小都经过精
心安排。
这种精细的构图使整篇作品看起来和谐平衡,给人以美的
享受。
3. 内外呼应
《兰亭集序》内外呼应的手法也是其艺术风格的重要特征。
作
品内部的字句相互呼应,形成了整体的和谐。
而作品与自然景物的
呼应则增添了作品的诗意和深度。
艺术意义
《兰亭集序》作为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重
要意义,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发展。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精湛的技巧,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标志之一。
结论
通过对《兰亭集序》的艺术风格的探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
欣赏这一文化瑰宝。
其优雅的线条、精细的构图和内外呼应的特征,使其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同时,它在艺术上的重要意义和对
后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
《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作品赏析】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
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
用语简洁。
富有诗情画意。
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
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
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
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
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
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
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
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
接着由“欣于其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忧,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
最后引用孔子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0篇)
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0篇)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兰亭集序赏析篇1《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见后)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之后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
描述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
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
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一样,性情各异。
刚刚对自我所向往且最终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
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
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
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
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
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梦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一样。
简述王羲之《兰亭序》的艺术特点
简述王羲之《兰亭序》的艺术特点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以下是它的主要艺术特点:
1. 速度:王羲之在兰亭宴饮时,即兴创作《兰亭序》,期间他只需花费几个小时就能写下数千字的文文。
这种高超的书写速度,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重要体现之一。
2. 艺术性:王羲之的《兰亭序》不仅文字秀美,而且书写风格流畅自如,字体结构优美,行草书相间,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其中最著名的特点之一是“兰亭序”中的“兰亭序”二字,采用了左右结构,极为巧妙。
3. 形式:王羲之通过字的间搭连笔、字体的变形和排列方式等手法,创造了独特的“兰亭序”艺术形式。
他的字间间有间,疏密得当,排列起来十分美观。
4. 情感: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为主题,通过对自然、人物、历史等方面的表现,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爱情和人生的感悟。
5. 整体效果:《兰亭序》的整体效果非常和谐,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相互呼应,整篇作品呈现出一种流畅而协调的美感。
它之所以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件书法作品,更是一件优美的艺术品。
兰亭序艺术风格和审美体验
兰亭序艺术风格和审美体验兰亭序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它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体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兰亭序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笔画流畅自然。
兰亭序的笔画流畅自然,没有一丝生硬之感。
这是因为王羲之在书写时,不仅注重笔画的形态,更注重笔画的流畅性和自然性。
他的笔画不仅有力度,还有节奏感,使得整篇文章的节奏感非常强烈。
二、布局严谨有序。
兰亭序的布局非常严谨有序,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位置和大小。
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王羲之的审美观念,更体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三、气韵生动。
兰亭序的气韵生动,给人以灵动之感。
这是因为王羲之在书写时,不仅注重笔画的形态和布局,更注重笔画的气韵和生命力。
他的笔画不仅有形态,还有灵魂,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
兰亭序的审美体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化内涵丰富。
兰亭序是一篇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的文章,它不仅反映了王羲之的个人情感和思想,更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博大精深。
通过阅读兰亭序,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二、艺术价值高。
兰亭序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经典之作,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它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体验不仅体现了王羲之的个人风格和审美观念,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三、情感共鸣强。
兰亭序是一篇充满情感的文章,它反映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阅读兰亭序,人们可以感受到王羲之的情感和思想,产生共鸣和感悟。
总之,兰亭序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体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和欣赏兰亭序,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兰亭序》的艺术特点
《兰亭序》的艺术特点《兰亭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也是体现晋书“尚韵”的杰作,艺术水平极高,光耀千秋。
《兰亭序》在艺术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用笔细腻精湛。
《兰亭序》起笔多以凌空取势,结笔则多取轻顿提收显得干脆利落冲间行笔以中锋为主,疾涩相宜,圆劲骨清又以侧锋取妍,倒锋为主的行笔,宫有美的韵律,给人以生动、活跃和优美的感受。
其二,点画妍媚遒劲。
《兰亭序》点画品类繁杂,线条优美,行笔富于变化。
笔画隽美而有力度,藏露井用,劲媚兼举;其形态有俯仰、疾涩、向背、起伏、撑柱、擒纵等等,可谓变化多端,相映成趣。
其三,结体隽雅多变。
《兰亭序》通过结体的虚实变化、疏密开台、似欹反正、刚柔互济来表现内涵丰富、凤格雅逸的行书艺术。
其结体很少雷同,如行文中“之”字多次出现,却各有面目。
其四,章法布局和谐自然。
《兰亭序》纵行之内,左右摆动;纵行与纵行之间距离不一,气韵贯通,流畅自然、从横列来看,又能左顾右盼,避犯就和,不偏不激,笔断意连追,自然和谐。
《兰亭序》技法达到了无懈可击的程度。
-------------------《兰亭序》美文--赏析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
⑴良辰:暮春之初。
农历1、2、3月为春季,暮春自然是三月。
记得孔子有一次和子路、曾皙、冉有等几位学生一起谈论志向问题。
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
”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
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
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
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⑵美景:兰亭地处“会稽山阴”,即当时的会稽郡山阴县距离城西二十余里有个名兰渚的胜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主体是山水。
兰亭集序美术鉴赏
兰亭集序美术鉴赏
1. 作者及背景
2. 字体特点
- 笔法精妙
- 笔势灵动
- 从笔势上看,字与字之间有着微妙的呼应关系。
笔画之间相互连贯,有着一气呵成之感。
例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一句,笔画之间的牵丝映带非常自然。
“地”字的末笔与“有”字的起笔之间,虽然没有明显的实线相连,但笔意贯通,就像舞者的动作之间有着无形的韵律连接。
整个篇章的字势犹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体现出一种灵动的美感。
- 结构多变
3. 整体风格
4. 艺术价值
- 对书法发展的影响
- 文化内涵的体现
1. 画面意境的营造
2. 色彩与光影的暗示(从文字想象角度)
- 在色彩方面,虽然文字没有直接提及具体的色彩,但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感受。
“茂林修竹”可能暗示着翠绿的颜色,那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世界,象征着生命的活力。
而“清流激湍”或许是清澈透明的蓝色或白色,湍急的水流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
从光影的角度看,“映带左右”表明了溪流与周围景物之间的光影互动,阳光洒在水面上,反射出波光粼粼的效果,而周围的树木、竹子等景物也会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整个画面充满了光影的变化和层次感。
3. 构图的体现(文字中的空间布局)
- 从构图上看,文中先描述了整体的山水环境,即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和清流激湍,这是一个大的空间布局,类似于绘画中的全景构图。
然后文中又提到“引以为流觞曲水”,这一细节将我们的视线聚焦到了溪流中的具体活动上,就像绘画中的特写镜头,从整体到局部,使画面既有宏观的气势又有微观的细腻。
这种构图方式使整个画面富有节奏感,避免了单调和空洞。
《兰亭序》作品赏析 画作背景 艺术特色 整体评价
《兰亭序》作品赏析画作背景艺术特色整体评价王羲之《兰亭序》又名《临河序》《兰亭集序》《禊帖》等。
东晋永和九年(353)王羲之书,米芾誉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真迹殉葬昭陵,有摹本、临本传世,以“神龙本”最佳。
此帖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此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兰亭序》是王羲之47 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今浙江绍兴西南兰清)盛游之事,其书从容娴和,气盛神凝。
据传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其书法,认为《兰亭序》是“尽善尽美” 之作,死后将它一同葬入陵墓。
现传《兰亭序》之真伪,曾有过大争论,几乎要挖李世民的墓了。
但是《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却是一致公认的。
宋米芾诗云:“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爱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万金。
”历代书家摹本不下几十种,也是书法史上少有的文化现象。
《兰亭序》全文28 行、324 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
《兰亭序》为行书帖,但从其圆转流美的行书字体中可以感觉到东晋楷法的完备,在妍美的行书中隐含着楷书的骨力。
南朝的楷书很发达,但从王羲之的传本来看,其突出成就显然在行、草方面。
与汉魏、西晋比较,王羲之书风的最大特征是用笔细腻而结构多变,过去的书风都走古拙一路,如《平复帖》,而王羲之却能把书法技巧由纯出乎自然而引向较为注重华美而达到精致的境界,与古拙相对而为“秀媚”。
将这种充溢韵致的书风与《兰亭序》描写的良辰美景珠联璧合,有一种微妙的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境界。
作者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极视听之娱”,抒发乐山乐水之情;与友人雅集,筋咏赏景之际,或悲或喜,情感跌宕,叹人生苦短,良辰美景不常,情景交融,文思喷发,乘兴书之,为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了旷世杰作。
《兰亭序》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自然形态的美和人的情感之美的和谐的结合,似乎有天机入神,走笔如行云流水,进入书艺的最高境界。
立意深远,文笔清新──《兰亭集序》艺术特色赏析-精选文档
立意深远,文笔清新──《兰亭集序》艺术特色赏析《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
全文生动地记叙了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一群文人墨客游宴兰亭临流赋诗的空前盛况,抒发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感喟。
《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而且因为其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
其艺术特色如下:1、用笔简约,格调淡雅:文章的一开篇,作者就叙述了兰亭盛会的情景。
在这里,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这可谓惜墨如金。
盛会在暮春之初的江南,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争艳,“姹紫嫣红开遍!”而在此文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唯有山、水、林、竹、天、风而已。
即使绘竹,也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也只言其清而弃其碧,极力创设出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竹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
这些景物清纯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活力无限,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流连山水的舒心惬意。
兰亭盛会本是良辰美景、赏心悦目的乐事,然而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流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也不轻易滑落。
只写饮酒赋诗,畅叙幽情,陶醉于自然之美的舒爽优雅。
在结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保持了笔势的从容与沉稳。
体现出了一种清丽淡雅的格调。
2、手法多样,逸趣无穷:本文是一片书序,文章虽然短小,仅324字,但表现手法多样,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波澜迭起,逸趣无穷。
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
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
兰亭集序赏析 (8篇)
兰亭集序赏析篇1《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
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
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
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能够观宇宙之无穷,俯能够察万类之繁盛。
在那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能够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
那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
这些描述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
他说:人生的欢乐是极有限的,待欢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
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
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
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礼貌的思考。
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
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
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综观全篇,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5]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兰亭集序赏析篇2公元353年,也就是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东晋的名土谢安诸人,相聚在浙江绍兴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兰亭,一齐做修禊的事,修禊是古代的一种习俗,据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如果临水而祭的话,就能够“除凶祥,去宿垢”《晋书·礼志》,文人雅集,自不免诗文唱和,不曾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次不经意的“一觞一咏”,竟然诞生了一篇在中国艺术、文学和哲学史上产生深远意义的名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特色鉴赏
《兰亭集序》特色鉴赏
1.清新质朴,自然流畅。
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
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散则错落有致,骈则整齐优美,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
又如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
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所以后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世说新语·赏誉》)
2.立论精巧,说理严密。
本文论述生死问题,既正面阐述自己观点,又批驳老庄观点,题目很大,内容复杂,一篇短短的文字怎么写?作者巧妙地从心理分析入手,抓住人们乐生痛死这个核心之点展开论述。
先叙述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生之欢乐与喜悦。
接着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入手,论述人们虽然“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乐生痛死则是共同的心理。
这是横向说明,然后又转入纵向说明,昔人、今人在生死问题上“兴感之由,若合一契”,由此证明“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并由此推及“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乐生痛死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此,《兰亭集序》虽篇幅短小,但作者立意精巧,从东晋习俗写起,由己及人,先横后纵,畅生之乐,悲死之痛,因而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强。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2篇)
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2篇)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兰亭集序赏析及主题思想,希望有所帮助!兰亭集序赏析篇1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
这种“序”的抒情,也都离不开议论和叙事。
例如《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显然,这篇短文是桃花丛中欢宴的记实。
饮酒赋诗,自古为文人一大乐事,加之春风和煦,百芳争艳,怎不引发诗性大作。
故秉烛于桃花丛中,欢宴之余为从弟与其诗集作“序”。
这篇“序”,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炉,而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的情怀是全篇的主干。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开头慨叹天地万物,如匆匆过客,虽慨叹,但不悲观,在他看来,既然“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那么,只要“人生得意”,学古人“秉烛夜游”纵情欢乐,便无所遗憾。
文题中一“夜”字通贯全文,“及时行乐”连夜也不肯放过,今天看来不免产生人生消极之嫌,但作者似仙人之语,胸襟如此旷达,可为一叹。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里用“春”照应题目,在这“春夜”之际,“阳春”用她的“烟景”召唤我,“大块”(天地)把他的“文章”献给我,这是何等的快慰与陶醉。
所以,此句同他的“烟花三月”一样成为千古名句,为后人吟诵不已。
作者借“烟景”,“序天伦之乐事”,“幽赏”助长“高谈”,快乐无比。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这是春宴的最高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兰亭集序》艺术特色赏析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
全文生动地记叙了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一群文人墨客游宴兰亭临流赋诗的空前盛况,抒发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感喟。
《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而且因为其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
其艺术特色如下:
一、用笔简约,格调淡雅
文章的一开篇,作者就叙述了兰亭盛会的情景。
在这里,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这可谓惜墨如金。
盛会在暮春之初的江南,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争艳,“姹紫嫣红开遍!”而在此文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唯有山、水、林、竹、天、风而已。
即使绘竹,也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也只言其清而弃其碧,极力创设出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竹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
这些景物清纯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活力无限,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流连山水的舒心惬意。
兰亭盛会本是良辰美景、赏心悦目的乐事,然而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流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也不轻易滑落。
只写饮酒赋诗,畅叙幽情,陶醉于自然之美的舒爽优雅。
在结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保持了笔势的从容与沉稳。
体现出了一种清丽淡雅的格调。
二、手法多样,逸趣无穷
本文是一片书序,文章虽然短小,仅325字,但表现手法多样,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波澜迭起,逸趣无穷。
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
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
第二三段紧承受短的“仰观”、“俯察”兴感抒怀,发挥议论,由聚想到散,由宴集想到人生,阐发了生命短暂,欢乐终有穷尽之日的感慨。
最后又叙述了作序之意,强调了“生”与“死”的问题,强调了古今同慨。
这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的融合,使文章真切自然,极有情致。
读罢,使人觉得有无穷的逸趣
三、脉络清晰,感情深沉
《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而且感情发展脉络十分清晰,情感去着深沉。
本文分三段,一段写“乐”,二段写“痛”,三段写“悲”。
文章第一段写了五乐:名士济济,聚首兰亭,一乐也;山环水绕,境界清幽,二乐也;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三乐也;天朗气清,日暖缝合,四乐也;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五乐也。
文中以“信可乐也”作结。
然而作者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从中引出了对生死的联想。
人生在世,不管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还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都会为一时的顺达而满足,甚至忘记了死亡。
等到对所追求的事物产生厌倦之后,自己的感情也就随着事态的变化而变化,又想到了死亡,感慨也就来了。
于是作者从现实的角度抒发的人生短暂、不能自驭之叹,突出了一个“痛”字。
接下来,作者考察古人的感情,发现古人也是如此,对生命的感慨不谋而合。
由此看来,人们普遍看重的是生,厌恶的是死。
庄子“一死生”的观点是“虚诞”。
那么,未来呢?后人看我们,也像我们看古人一样吧?人生代代相传,痛苦也代代相传,没有休止。
这真可“悲”啊!这里的“悲”显然不同于上段的“痛”。
痛的是人生短暂,好景不长;悲的是人生代代相痛,永无休止。
这样,“乐──痛──悲”遥相照应,形成了一个整体,深刻地揭示了曲折而又深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