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建设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精 品 课 程 的 开 发 主 要 由 两 部 分 工 作 组 成 . 是 课 程 的 内 涵 一 建 设 , 是课 程 的 技术 加工 。 内 涵 建设 是 核 心 、 二 是基 础 . 术 加 技 工 是 必 要 条 件 、 助 力器 。没 有 十 分 丰 富 的 课 程 内涵 . 法 建设 是 无 精 品 课 程 , 有 了好 的 内涵 。 有 必 要 的技 术 加 工 . 的 内涵 就 但 没 好
则 , 循 学 生 职业 能力 培养 的基 本 规 律 , 遵 以与 生 产 体 系相 适 应 、 与 工 作 过 程 相 联 系 为依 据 , 取 、 合 、 化 教 学 内 容 . 现 课 选 整 优 体 程 教 学 的技 术 应 用 性 。课 程 内 容 既 要 体 现 专 项 能 力 的培 养 . 也

术 应 用 或 综 合 技 能 训 练 三 大模 块 组 成 的 , 有 模 块 化 、 阶式 、 具 进 组 合 型 特 征 的 实 践 教 学 体 系 .从 工 作 过 程 和 工 作 任 务 分 析 出 发 . 建行动导向的“ 体化” 业课程体系。 构 一 专
精 心选 择课 程 内容
无 法 高 效呈 现 . 法产 生 应 有 的效 益 。因此 . 无 只有 将 二 者 有机 结 合 起 来 , 能建 设 高 品质 的精 品课 程 。 笔 者 通 过 多 年 来 国家 级 才 精 品 课 程 的 建 设 与 申报 , 总结 了几 点 心得 体 会 , 此 提 出 . 正 在 与
社 会 能 力 的 培养 也 蕴 含 其 中 。要 以项 目驱 动 为 主 线 . 循 教 育 遵 教 学规 律 。 简单 到 复 杂 实 现 教学 目标 。其 次 , 简 述 教 学 团 队 由 需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及其实施课件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及其实施课件

未来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课程设置与优化
如何根据行业需求和职业标准, 科学合理地设置和优化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未来研 究的重点之一。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如何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 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是未来研 究的重点之二。
教育资源整合与共

如何整合和共享教育资源,打破 资源壁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三。
案例三
总结词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详细描述
旅游管理专业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实践中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与旅游企业的 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旅游服务技能和 管理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教学 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旅游行业
输送了优秀的人才。
05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挑 战与对策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 程的开发及其实施课件
目录
•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概述 •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方法与流程 •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手段 •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实践案例与效果分
析 •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挑战与对策 • 未来展望
01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 课程概述
定义与特点
课程价值
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增强学生职业竞 争力、促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 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实践教学环节 不够完善等。
国外发展现状
一些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方面已经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 式。

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课堂、课程、专业、院校建设标准(稿)

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课堂、课程、专业、院校建设标准(稿)

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课堂、课程、专业、院校建设标准(稿) 标题: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课堂、课程、专业、院校建设标准(草案)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工学一体化教育模式在技工院校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种教育模式将工作和学习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为了规范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本文制定了以下建设标准。

二、工学一体化课堂建设标准1.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应与行业需求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2.教学内容实用:教学内容应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连,突出实用性和职业性,同时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教学方法多样:采用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4.教学设施完善:教室设施应满足工学一体化教学需求,配备必要的实训设备和教具。

5.教学评价多元: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工学一体化课程建设标准1.课程设置合理:课程设置应与行业需求相适应,突出实践性和职业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程内容更新及时:根据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以保持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3.课程资源丰富: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教材、课件、案例、在线学习平台等,以支持学生的学习。

4.课程评价有效:采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如考试、作品评价、实际操作评价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工学一体化专业建设标准1.专业定位明确:专业定位应与行业需求相结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

2.专业课程模块化:将专业课程分为理论模块、实践模块和综合素质模块,以实现工学一体化的教学目标。

3.专业教学资源充足:提供充足的专业教学资源,包括师资力量、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等,以支持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4.专业评价机制完善:建立完善的专业评价机制,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以全面了解专业建设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职教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职教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职教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一、前言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而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本文旨在探讨职教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和指导。

二、背景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目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等。

因此,急需加强职业教育的精品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

三、实施方案1. 定位目标职教精品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定位目标,明确课程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要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的方向,确保课程建设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

2. 教学资源整合要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包括教师、教材、实验设备等方面的资源。

通过与企业合作、引进外部优质教学资源等方式,充实教学资源,确保教学质量。

3. 课程内容更新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紧跟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确保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相符。

可以通过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课程设计、开设专业实训课程等方式,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提高课程实用性和针对性。

4. 教学手段创新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如引入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实践教学,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 质量评估建立健全的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可以通过学生满意度调查、教学效果评估等方式,全面了解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断改进和提高课程质量。

四、实施效果通过以上实施方案的落实,可以有效提升职教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结语职教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希望本文提出的实施方案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做出贡献。

工学一体课程建设方案模板

工学一体课程建设方案模板

一、背景与目标1. 背景: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逐渐成为主流。

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我校决定开展工学一体化课程建设。

2. 目标:(1)构建符合国家职业标准、满足社会需求的一体化课程体系;(2)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实现校企合作,促进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

二、课程体系构建1. 课程门类: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实训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等四大门类。

2. 课程内容:(1)理论课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围绕专业核心知识,开展理论教学;(2)实践课程:结合实际工作过程,开展项目式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3)实训课程:依托企业资源,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熟悉企业生产流程;(4)素质拓展课程: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

3. 课程设置:(1)理论课程:占总课程比例的40%,确保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2)实践课程:占总课程比例的30%,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实训课程:占总课程比例的20%,提高学生适应企业生产的能力;(4)素质拓展课程:占总课程比例的10%,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三、教学实施1. 教学模式: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3. 教学评价: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全面评估学生综合素质。

四、师资队伍建设1. 师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培训等,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2. 教师引进: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的企业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

3. 教师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

五、校企合作1.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匹配。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Ab ta t e a c e i t n id x s se o e e c l n o re h s d f i u d fe tt h o sr c o f e c l n o re s r c : c r d t i n e y tm ft x e e tc u s a e nt g ie e c o te c n tu t n o x e e tc u s Th ao h l i e i
发 与设 计 ,充分 体现 职业 性 、实践 性和 开 放 性 的要
[ 收稿 日期] 0 9 0 — 3 20 - 4 1 [ 作者简介] 陶蓓 (96) 17- ,女,安徽淮北人,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 职业教育研究、生涯规划。
6 7
长 沙通 信 职 业技 术 学 院学 报
v c to l c le s o a i na o l ge
0 i Be
(u n d n da oyeh i, u n zo . u n dn , hn 15 5 G a go gJ i P lt nc G a ghu G a g o g C ia5 0 1 ) i n c
S v20 e . 9 0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陶 蓓
( 东机 电职业技 术 学 院 ,广 东广 州 5 0 1 ) 广 1 5 5
【 要】 品课 程评 审指标体系对精品课程建 设具有 明确的导向作用 。文章从精品课程建设的 内涵分析入手 , 摘 精 探讨 了高
职院校精品课程 申报 、 建设和管理等 若干 问题 。
w o e c n o ain i n  ̄ s i h a e .I as ic s e h e lr t n c n t cin a d ma a e n f te e c l n o r e i h s o n tt s a My n t e p p r t lo d s u s s t e d c a ai , o sr t n n g me to x el tc u s 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o u o h e h g e o ai n lc l g s i h rv c t a ol e . o e

职业院校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步骤及进度安排

职业院校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步骤及进度安排

一、前言近年来,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精品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步骤及进度安排成为关注焦点。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系统性地探讨职业院校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步骤及进度安排,并共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二、职业院校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实施的步骤1.明确定位和目标在实施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之初,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的定位和目标。

这包括确定课程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建设的长远规划。

只有明确了定位和目标,才能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清晰的指引。

2.需求调研和分析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进行需求调研和分析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学校需要了解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确定精品课程的设立方向和内容。

3.制定建设方案基于前期的调研和分析,学校需要制定详细的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的整合等方面的安排。

还需要制定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确保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

4.教师团队建设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成功的关键。

学校需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精英化的师资队伍。

5.教学资源整合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包括图书馆、实验室、技术设施等。

学校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确保它们能够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6.教学实施与监测一旦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确定,便需要开始教学实施。

这一阶段需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确保教学效果的达到。

7.成果展示与推广精品课程建设完成后,学校需要组织有关活动,展示精品课程的成果和特色。

通过各种宣传推广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这门精品课程。

三、职业院校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实施的进度安排1.阶段划分将整个精品课程建设过程进行阶段划分,包括前期调研、方案制定、师资培训、教学实施等多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要有具体的时间安排和里程碑节点。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4 .精 品课 程 后 续 建 设 不 力。高 职 院 校精 品课 ( 0分 )。但 在 精 品 课 程 建 设 的 实 际 进 程 中 , 存 在 2 却 重 轻 着 “ 上 拼 凑 教 师 团 队 , 上 只 有 孤 军 奋 斗 ”的 尴 尬 程 “ 立 项 前 的 申 报 , 立 项 后 的 建 设 ”问 题 一 直 存 纸 地 在 。精 品课程 一 旦 通过 立 项 , 续 建 设 工 作 就 缺乏 后 局 面 。 在 申 报 阶段 , 了满 足 申 报 条 件 , 程 负 责 人 为 课
3 .资 源共 享 渠道 不 畅 。很 多 高 职 院 校 的精 品 设 、 程 教 学 , 行 实 践 指 导 , 而 保 证 课 程 的 实 践 课 进 从
池 20 。 课 程 建 好 后 , 它 挂 在 学 校 网 站 上 就 完 事 了 , 本 不 教 学 质 量 ( 哲 萍 , 0 9) 同 时 还 必 须 注 意 名 师 梯 把 根
构 , 程 结 构 不 是 基 于 工 作 过 程 来 安 排 , 是 以知 识 团 队 除 了要 有 合 理 的 学 历 结 构 、 龄 结 构 、 称 结 构 课 还 年 职 传 授 为 主 要 特 征 的 学 科 体 系 , 职 业 能 力 培 养 和 职 外 , 应 特 别 重 视 人 员 的 配 置 结 构 。在 教 学 队 伍 中 , 对 还 业 素养 养成 起不 到 主要 支撑或 明显促进 作 用 。二是 不 仅要 有具 有学 术 造 诣 较 高 、 学 能 力较 强 的理 论 教 在 内容选取 上 缺乏 与 行 业 企 业合 作 , 能 以 真实 工 型教师 , 应 吸引 一定 数 量 的从 行 业 企业 一线 聘 请 不 还
二 、 障精 品课 程建 设质 量 的对策 保 1 建 设 一 支 专 兼结 合 、 效合 作 的双 师 结构 教 . 有

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不足与对策

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不足与对策

很 多高职院校的精 品课程建好后 , 把它 挂在学校 网站就完事 了, 不在校 内做宣传推 广工作 ,更别 提对外推广 了。对本校而言 , 无 论是教 师还是学生 , 把精 品课程作为教学 参考和研 究或是作为学 习辅导 、 课外拓展 自 主学习来使用 的人数微乎其微 。 就校际的共 享情况看, 一 些高职 院校 的精 品课程资源不 对外校教 师和学生开放 。 而且 ,由于各地经 济 发展水平不 同, 教育理念和基础条件也存 在差异 , 很难实现资源共享。 ( 四) 精 品课程后续建设不力 高职 院校精 品课程 “ 重立项前 的申报 , 轻立项后 的建设 ”问题 一直存在 。精品课程 旦通过立项 , 后续建设工作就缺乏应有 的 力度 。只是到了阶段性检查时 ,精品课程负 责人才紧急动员 团队人员 ,采取突击行为 , 匆匆搜寻所需教学资料 , 赶制课件 、编写教 案和教材 。而那些结题验收 的课程 , 则永恒 定格在结题时的状态。
关键词 :精品课程 资源共享 对策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 和教学改革 工程 ( 以 下简称质量工程) ,自 2 0 0 3 年开始启动 ,是 教育部制订的 ( 2 0 0 3 - 2 0 0 7年教育振兴行动 计划 》的重要 组成部分 。 高等学校精品课程 建设是 “ 质 量工程 ”的重要 内容之一 。通过 精品课程建设 , 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 手段 , 将精品课程及其相关内容上网并 免费 开放 。以实 现优质教学 资源共享 ,进行重点 课程改革和建设 , 力争在教学 内容 、 教 学方 法和手段 、 教 学梯 队、教材建设 、教学效果 等方面有较大改善 , 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 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 各地教育主管部 门积极 响应 , 也相应 出 台一系列的文件 。 先建设 了一批 省级精 品课 程。作为高等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 , 高等 职 业 院校也积极参与到精品课 程的建设 中。涌 现了一批省部 级和国家级精 品课程 。 近几年 , 随着经济的发展 , 对 高等职业 教育 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 , 各级政府也把发展 高等 职业教 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高等职业 教育精 品课程 建设 ,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 推 进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 促进高职教育与经 济建设 紧密结合 ,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对培 养面向生产 、服务 和管理第一线 的应用性 、 技能型人才必将发挥更大作用 。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理解精品课程 , 怎样 建 设好 精 品课 程 已成 为需 要深入 探讨 的两 大问题 。

关于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工学结合的思考

关于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工学结合的思考

工学 结 合具 有 的特 点 :第 一 ,学 校理 论 学 习 与企 业 岗
的学 习结合 起 来 ,使学 生 将 理论 学 习 和实 践 相 结合 ,从 而 位 实践 交 替进 行 ,学用 紧密结 合 ,实行 教 、学 、做 一 体 ; 加深 对 自己所 学专 业 的认 识 ,使 学 生看 到 学校 中学 习的 理 企 业 参 与育 人 的过 程 ;第二 ,学生 具 有双 重 身 份 ,即学生
第 1 2卷 第 8期
d^ 。 2 N 息 L AONl o I NG GHER Hl 加 ~ £
尹 考职 寝0 I
蓬蜀田
关于高职精 品课 程建设 中工学结 合 的思考
口 杨 勃 ,罗建 华 ,陈 艳 茹
( 西铁 路 工程职 业技 术 学 院 ,陕 西 渭南 陕 7 4 0) 10 0
中 图 分 类 号 :G 1 7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 10- 7 0 (0 0 0—O 6 — 0 09 60 21) 8 09 3


工 学结 合的 内涵 与 外延
1 工 学 结 合 的 基 本 特 点 、
工 学结 合 人才 培 养模 式 就是 将课 堂上 的学 习 和工 作 上
2 、工 学结合教 学 手段 、模 式上 的创新
第一 ,项 目导 向—— 学 习 的过 程 即完 整 的工 作 过程 。
识 目标 、技 能 目标 、态 度 目标 及 其在 职业 岗位 中所 处 的地 利 用桥 梁施 工 图 ,模 拟 真实 的工作 场 景 。通 过实施 一个 完 位 、作用 。强 调培 养学生 社会 适应 性 ,教 育学 生树 立 终身 整 的桥 梁施 工项 目组 织 教学 活动 ,由以教 师为 主体转 变 为 学 习理念 ,提 高学 习能力 ,学 会交 流 沟通 和 团队协 作 ,提 以学 生 为 主 体 ,由 以课 本 为载 体 转 变 为 以 “ 目” 为 载 项 高 学生的实 践能力 、创 造能力 、就业 能力 和创业 能力 。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管理制度精品课程建设是学校大力提高教学质量与全面深入实施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具体举措。

精品课程建设要以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为重点(含公共基础课),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为支撑,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主要任务,以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突破口,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

1.各系(部)要认真组织人员,学习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意见,在认真总结、梳理课程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本系(部)实际情况,选择在师资、设备等方面具有优势的课程,制定科学、具体、操作性强的精品课程建设五年规划和各年度实施方案。

2.各系(部)在系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申报进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学校根据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对校级精品课程进行遴选,申报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3.加强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应具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理论扎实、技能过硬、工学结合、特色鲜明且相对稳定的课程教学团队。

并确定各自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如;核心成员、一般成员。

精品课程负责人应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含中学高级、高级讲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熟悉本课程领域国内外科技和生产发展及科研的最新动态、具有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能力、有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的成果、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并能够胜任精品课程建设任务,专业课精品课程负责人也必须具备“双师”素质。

4.学校教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成系、校级精品课程项目评审专家组,在各系推荐申报的基础上,按照校级、院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进行评审,确定校、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在每学年末应对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写出书面材料经系(部)报送学校教务处。

教务处根据各系(部)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每学期、每年检查各系(部)落实情况。

5.学校根据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计划,按年度组织专家对建设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对完成建设任务并达到标准的校级立项精品课程,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

用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指导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

用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指导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
能 力 要 求 的 结 合 点 , 出职 业 综 合 能 力 的 培养 , 现 工 学 结 突 体
合 的特色 。
学 性 、 育 性 、 体性 、 效 性 和示 范 性 于 一 身 的高 水 平 、 教 整 有 前 沿 的有 利 于 带 动 高 等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的 特 色 化 课 程 体 系 。 高 职 院校 的 精 品课 程建 设 有 别 于 普 通 本 科 院 校 的精 品课 程 建 设 , 的最 大 特 征 反 映在 它是 以 能 力 为 本 位 的教 育 , 求 精 它 要 品课 程 要 体 现 高 职 教 育 工 学 结 合 的 办 学 理 念 , 须 符 合 高 必 技 能 人 才 培 养 目标 , 形 成 适 应 于 专 业 要 求 的课 程 建 设 体 要
上 。
c nt 工 学 院 院 长 赫 尔 曼 ・ 奈 德 , 早 期 一 边 学 习 一 边 i ai n ) 施 他 工 作 的 生 活 经 历 和 他 日后 作 为 一 名 教 师 的特 殊 敏 感 促 使 他
产 生 了 工 学 结 合 的想 法 , 发 现 很 多 东 西 学 生 无 法 在 课 堂 他 和实 验 室 里 学 到 , 只有 在 车 间 和 工 厂 里 才 能 学 到 2 0 0 1年 4月 美 国工 学 结合 规 模 最 大 的东 北 大 学 ( rh a tr i No t e sen Un— v ri ) es y 主持 召 开 的 “ 国 合 作 教 育 大 会 ” 文 件 中 指 出 : t 美 的
学 不 到 的 东 西 , 接 受 一 定 的 职业 训 练 , 得 一 定 的工 作 经 并 取
历 , 而 顺 利 地 进 入 职 业 生 涯 , 利 于 今 后 更 好 地 发 展 。工 从 有 学 结合的最大特点是学生 学习的开放性 、 践性和职业性 。 实

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目标及政策意义

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目标及政策意义

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目标及政策意义一、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与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自1999年开始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为国家输送了大批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截至2008年底,全国独立设置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1184所,约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1%(去除独立学院)。

普通教育高职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43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310.6万人,在校生数达到916.8万人,分别占全国普通教育本专科招生总人数的51.1%和在校学生数的45.4%。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

此时,一个问题也开始越发引起社会的关注:如何在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保证人才培养充分满足学生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4号),并于2003年在此基础上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

2003年1月份开始,作为“质量工程”的先期启动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高等教育(包括高职高专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计划利用5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国家精品课程的所有教学资源向全国高校师生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__号)又重点提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重点建设3 000种国家规划教材,以配合当前高职领域内的改革。

如此背景之下,一个时期以来,全国各级各类高校大多遵循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把教学改革的重点聚焦于精品课程建设。

截止2007年,共建成1 68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其中高职高专精品课程414门,完成了“质量工程”曾提出的“利用5年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项目预期目标。

高职精品课程的内涵与建设思路

高职精品课程的内涵与建设思路
刘 天 君
(广 东理 工职 业 学院文法 系, 东广 州 ,10 1) 广 509
I 摘要 l高职 精品课 程建设 要突 出职业能力培养 , 以掌握职业 资格 和岗位技 能为 目标建设课程标准。课程设计理念 紧紧围绕职 业 岗位 具体 工作过程 , 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 品为载体 组织教 学 内容 , 强调在 真实工作情境 中实施 “ 中 学
把握 以下建设的内涵 。
( 建设一流的教 学团队 一)
计、 践教 学环 境条 件 等方 面都 有 明确 的评 审标 实
准 ,它们所 占分值 比重大 , 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 。
教 高 [03 1 20 ] 号文件 明确指 出 : 精品课程 是 “
要想使 课程建 设取得 突破 性进展, 就必须对之
识指 导整个课 程建 设过程 。课 程建 设包含 “ 观念 、
师 资、 内容、 教法 和手段 、 价、 评 制度 ” 要素 , 中 等 其
由于各 院校 建设精 品课程 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
所 以, 管 到 20 年 实 际 已经 完 成 了教育 振兴 行 尽 07 动计 划 , 教育 部 又启 动 了新一 轮 质量 工程 建 设 目 标 , 出在 2 0 -00年再建设 30 提 06 2 1 0 0门国家级精品
中明确提 出 ,高职精 品课程 “ 专业课要突 出职业 能 力 培养 , 现基 于职业 岗位 分析 和具 体工 作过程 体 的课 程 设计理 念 ,以真 实工 作任 务或社 会产 品为 载体 组织 教学 内容 , 真实 工作情 境 中采 用 新的 在
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实施 。 “ ” 鼓励专兼结合的教学 团队共 同开展 教学方 案 的规划 和设 计 ,由来 自企 业、 行业一线 的优秀兼职 教师主讲专 业技能课程 。 ”

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

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

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按照鲁政发〔2012〕49号、鲁政办字〔2013〕126号等系列文件精神,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实施山东省高等学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鲁教高字〔2011〕9号)要求,为进一步推进我省高职高专院校加强内涵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大力提高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搭建课程平台,实施资源共享、示范引领,带动我省职业教育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培养大批与市场相匹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第三条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校企合作,组建团队。

引导代表行业水平的先进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把先进的生产实践资源引入精品课程建设,并参与教学页脚内容28过程。

鼓励跨校组建课程团队。

参与单位(包括参与企业)都承担有具体建设任务。

服务产业,课程衔接。

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

搭建平台,共建共享。

建设“山东省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平台”,探索以用促建、共建共享、开放建设、动态更新的精品课程建设、使用与管理的有效模式。

加强管理,过程监控。

对立项的精品课程建设实施项目化管理,获得省财政支持的精品课程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书规定的建设任务,并申请验收,也可根据建设进展提前申请验收。

通过验收的精品课程应保持更新建设和推广应用。

第二章建设目标第四条从2014年至2020年,全省高职高专院校立项建设2000门左右精品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立项建设100门。

使与我省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型产业相对应的优势、特色专业都拥有多门省级精品课程作支撑,以此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第三章建设内容第五条实施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孙国荣刘健(滨州职业学院,山东滨州 256624)摘要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位出发,指出精品课程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并在建设中克服几种错误的做法。

阐述了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建设应重视的五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工学结合精品课程高职Ponder and practice of work-study Superior Courses invocational collegeJian liu(Binzhou vocational college,Shandong Binzhou 25660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 of work-study Superior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point out that building of Superior Courses must closely round the train objective and specialized characteristic.And more important is to give prominence to work-study.Then several wrong procedures in th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overcome.In addition,five question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Key word work-study Superior Courses V ocational college《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年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十一五”期间,为了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国家启动了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

这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方向,也是高职院校课程发展的机遇,其深层背景和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实现专业教学与职业为岗位群的零距离对接,也就是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

一、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位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元素。

高职院校的总体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这非常明确地表明了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必须是“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

工学结合是产学合作的重要形式,而产学合作是高职教育的立教之本、立校之本,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的指导性方向”,是关系到高职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平台,也是专业建设和实现学生就业的逻辑起点。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体是学生,以职业为背景,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带来利益。

从中可以看出,“工学结合课程”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强调培养目标、专业教学与工作岗位三者的高度一致性,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现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第二,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整合重构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式,构建职业能力体系,体现以职业生涯为背景;第三,跟据不同的专业特点,灵活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现场指导、综合练习等教学方式,体现以工作情景为支撑;第四,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灵活采用边学边练、讲练结合、学做合一、理实一体等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体现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除了以上特点外,应该具备精品课程的要求,按教育部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进行建设。

二、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必须紧密结合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突出职业教育特点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高职院校一线的教学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员工都有一个共同的教育背景——普通高等教育,正因如此,高职教育工作者都深刻地受到普通高等教育“以理论知识传授”、“学科本位”教育模式的影响。

尽管高职教师正在尽力摆脱这种影响,但是从以往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不难看出,从教学指导性文件到教案、课件、教学方法等方面无不或多或少的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而这些恰恰是与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相背离的,模版来自普通高等教育的精品课程,并不是我们需要的职业教育的精品课程,结果做得越好,偏离高职教育的目标越远。

自2007年开始,本科精品课程与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分开评审,且标准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举措。

2.必须及时摒弃现有的与精品课程不相适应的错误认识精品课程建设不可能一朝一夕、一蹴而就,需要在课程建设的六个方面:内容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和实习内容建设、管理机制建设诸多方面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完善。

突击人为地“打造”精品课程的想法依然存在,欲速则不达,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精品课程建设过程是一个需要积淀的过程,不是做几个课件、做几个视频就能够完成的。

忽视一点一滴的积累的想法是不可取的,我们所能够做的是尽最大努力缩短这个积累过程。

3.必须认识到精品课程只能是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不是某个人或某几个人就能够完成的事情,需要各个相关部门通力配合。

只有领导的支持是不够的,还需要高职院校协调各个部门给予通力配合。

课程负责人的主要精力是在课程建设方面,并没有支配课程建设组成员以外的权力。

相应地,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也理所应当地由所有给与贡献力量的人员共享。

4.要通过工学结合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带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要真正摆脱普通高校教育模式的影响,必须以能力或技能系统教育为重点的职业教育模式区别于以知识系统传授为重点的普通高等教育模式,必然地要对现有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改革,要将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像知识点一样落实在教学指导性文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材和教案、课件、教学方法、以及考核系统等各个环节之中,惟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特色。

以工学结合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为突破,带动高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真正建立课程与生产一线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

5.要尽量避免选择与普通高校相近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建设对象必须认识到与普通高校相近课程一般均为专业基础课程,如果以基础课程作为建设对象,往往很容易延续普通高等教育模式的套路,对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不利。

尽管以往选择基础课作为建设对象有其历史原因,如师资队伍较强、课程历史较悠久、课程建设积累较丰富等等,但是会存在几方面的弊端,一是不利于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二是容易造成在师生员工中的一个错觉,会认为学院仍然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而忽视专业课程尤其是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的建设;三是在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评选过程中难于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三、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做法和措施1.重视课程中能力和技能系统构成的解析按照社会需求和培养目标,对各个专业高职学生应具备的素质结构、能力和技能结构、知识结构进行解析。

像传统的以知识系统传授为重点的教育模式那样,要将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系统,分解为亚系统以及各能力或技能单元、能力或技能单项(相当于知识点)。

能力和技能系统构成解析应该进行行业的调查研究,深入一线认真寻找出岗位应该具备的能力群,把能力群分解到开设的不同课程中,相应的课程要承担相应能力训练的任务。

课程能力的进一步分解要与职业岗位能力群相对应。

2.重视教学指导性文件修订教学指导文件指教学计划、理论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实施性教学大纲,是确定教什么的重要文件,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国家精品课一直把教学内容作为核心内容,是“重中之重”,精品课评审中十分重视对这方面的考核。

对比2003 年、2004 年、2005 年和2006 年颁布的不同的课程评估指标, 我们可以看出, 教学内容一直是分数最高的:2003 年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标准》和教育部颁发的《精品课程评审标准》,教学内容均为22 分。

强调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及时反映学科最新动态,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关系处理得当。

2004 年,这部分内容的分值增加到25 分,增加了对实践教学的考察。

2006 年,教学内容分值为23 分。

体现职业院校精品课的特色之一,就是将高职学生能力系统的培养像知识点一样落实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之中,制订与本科完全不同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3.重视教学方法改革所有教学方法均应体现与能力和技能培养相适应。

从2004 年开始,教育部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大大增加了网络技术的比重。

针对以上趋势,要制作紧扣大纲的一系列教学材料,形成立体化的教学材料系统。

主要包括理论、实践的word版教案、单机版课件、网络版课件。

且要有紧密相关课程或知识的课件,如植物解剖、分类等。

在理论教学上,用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资源,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在教学中突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提问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师生角色转换式教学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提高学习效果。

实验实训采取多种模式开展教学,如目标模式、项目模式等,目标模式可用于基本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采取分班分组,统一安排,实验安排由浅到深,由简单到综合,实现一定技能单元目标;项目模式用于设计性实验,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可供选择的设计性实验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主实验,通过一个项目的实践,就可以锻炼综合技能。

4.重视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在考试(核)形式、考试(核)内容、考试(核)标准和成绩的测算方面进行改革,使考核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注重技能和素质的考核。

考试成绩综合了理论考试(核)成绩、实验考核成绩、基本技能、综合能力考评成绩、课程设计成绩、文献综述或专题讨论成绩、课外作业成绩等几个部分。

考试(核)系统既科学地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进行了考核,也对教师在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客观的反映;技能考核采用单元考核、过程考核相结合,单元考核结合实践内容进行,过程考核以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学习态度改变为主要内容,肯定学生获得成绩,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推行教考分离,建立每门课程的试题库,实行计算机随机抽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