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句子表达效果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9f1ac1b649649b6649d74700.png)
• 排比:作者选定生命初期的三个阶段构成 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突出强调了医 生这个职业的重要,表达了老师“念你们 的名字”时怀着殷切的期盼之情。
•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 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 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 (1)、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内容上 的作用):
•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 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这就要看所给你的句子是出现在文 章的什么位置,如果出现在开头
•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 垫;
•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 【此句用了动作、语言描写规,范(化1分)“伸具进体”化、
“翻掏”、“摊开”几个动词生动地写出少年熟
练、迅速地翻掏裤兜,狡黠地表白表自达己效没果拿东西 的情态,(2分)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被捉后处 变不惊的小惯偷形象。(1分)】
•
•
2010广 了。”
找准方法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实战演练: 《5、3》83页 2010广东《偷父》
• 16.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 品味语言。(4分)
• (1)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 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 (2)“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 (1)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 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找准方法
考的余地
•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品析句子表达效果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品析句子表达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147020ae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d6.png)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品析句子表达效果摘要:1.父亲的灶台2.母亲的爱3.品析句子表达效果正文:【父亲的灶台】父亲的灶台是我们家最温暖的地方。
那里有父亲忙碌的身影,有母亲关爱的目光,更有我们一家人共享美食的欢声笑语。
父亲的灶台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也见证了我们一家人的团结与和睦。
父亲是个厨艺高手,他的拿手菜色香味俱佳,让我们每次品尝都忍不住赞叹不已。
尤其是那道红烧肉,更是我们家的招牌菜。
父亲总是能在灶台上将食材化为美味佳肴,让我们吃得津津有味。
【母亲的爱】母亲的爱如同阳光一般,时刻温暖着我们的心房。
她总是在父亲忙碌于灶台时,默默承担起照顾我们的责任。
母亲的爱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无论是为我们准备好早餐,还是晚上陪我们一起学习,她的身影总是无处不在。
母亲的爱是最真挚的情感,她为我们付出了所有,从不索取回报。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母亲总是在我们身边,给予我们鼓励和支持。
她的爱如同父亲的灶台一样,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最温暖的依靠。
【品析句子表达效果】品析句子表达效果是对文章中句子的质量、表达方式和传达情感进行分析。
一个优秀的句子应该具备以下特点:简练明了、表达生动、情感真挚。
通过对句子的品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
例如,在《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这篇文章中,描述父亲厨艺的句子:“父亲的灶台是我们家最温暖的地方。
那里有父亲忙碌的身影,有母亲关爱的目光,更有我们一家人共享美食的欢声笑语。
”这句话通过描绘父亲在灶台上忙碌的情景,展现了家庭的温馨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总之,父亲的灶台和母亲的爱是家庭中最美好的回忆,品析句子表达效果则能让我们更好地领略到这种美好。
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124dcca043323968001c9249.png)
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阅读下面的语段,请按要求答题。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下面的句子描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状态,请说说它是怎样传达出这种效果的。
⑴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如何从表达方式品析句子
![如何从表达方式品析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9fb0fc47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2e.png)
如何从表达⽅式品析句⼦1. 从语⾔表达的⾓度如何赏析句⼦1. 从语⾔表达的⾓度赏析句⼦,主要是看这句话⽤了什么表达⽅式,⽤了什么样的修辞⼿法及这种修辞⽅法的好处,或者分析某些词语⽤得好,⽤的准确,⽐如动词了、副词、形容词等⽤得好,⽤的准确。
2. 修辞⼿法是根据表达需要,运⽤有效的语⾔⼿段来提⾼语⾔的表达效果,使语⾔表达具有准确性、鲜明性和⽣动性的语⾔运⽤⽅式。
常⽤的修辞⼿法有:⽐喻、拟⼈、夸张、排⽐、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除此之外,课⽂⾥还涉及到的有对⽐、借代、引⽤、双关、反语、顶针和呼告等。
学习修辞,不要死抠名词术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并能学会运⽤修辞⼿法造句。
2. 怎样从语⾔运⽤的⾓度分析句⼦的表达效果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记叙就是对⼈物、事件和环境进⾏概括屏蔽内容代和表述。
⽆论写⼈还是记事,都应交代清楚,内容完整,记叙描写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记叙描写的深化议论⽂体,是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式,运⽤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段,对客观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进⾏科学的分析论证,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见解的⽂章。
描写也是⼀种应⽤频率较⾼的表达⽅式,应⽤频率仅次于叙述。
描写是对⼈、事、物及环境所做的具体刻划和⽣动描绘。
⽐叙述要详尽得多,⽣动得多。
它的作⽤主要是使描写对象更加逼真、更加形象,能给⼈⾝临其境的感觉。
抒情在⽂章写作的过程中,作者在表现客观事物的同时还会⾃然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所以情感的抒发也是必不可少的表达⽅式之⼀。
抒情最善于同其他表达⽅式合作,它与记叙、描写、议论、说明都可以同时运⽤。
描写⽅法:是⽤⽣动形象的语⾔把⼈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种⼿法。
按内容来分,描写有⼈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种。
⼈物描写的⽅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描写、⾏动描写、⼼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三种。
以散⽂为例吧:现代散⽂语⾔要求准确、⽣动、形象、通俗。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品析句子表达效果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品析句子表达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545dcc27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70.png)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一、引言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情感深刻的句子,它们往往能够触动我们心灵的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感受到无尽的温暖和力量。
其中,有一句常常被人们称颂的句子:“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
这句话简单而又富有深意,它所表达的效果是何等的令人感动和震撼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品析这句话所蕴含的内涵。
二、深度品析1. 父亲的灶台父亲的灶台,意味着责任、担当和温暖。
在古代,灶台是家庭中的重要场所,父亲常常在这里忙碌烹饪,照顾家人。
他默默付出,不计得失,为家庭带来温暖和饱满的生活。
父亲的灶台也承载着家庭的期盼和祈愿,希望家人都能平安健康、快乐幸福。
2. 母亲的爱母亲的爱,则是家庭的温暖与力量源泉。
母亲用她的关爱和呵护,温暖了整个家庭,使每个家庭成员的心都流淌着甜蜜和力量。
她不辞劳苦,默默付出,是家庭中最坚韧、最伟大的存在。
三、文章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父亲的辛勤付出,和母亲的默默奉献。
然而,正是父亲的灶台和母亲的爱,才构成了家庭生活中最真挚的情感。
这句简单而富有内涵的话语,将父亲和母亲所承担的责任和对家庭的爱凝聚其中,成为我们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
四、个人观点在我看来,“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这句话所表达的效果,不仅是情感深刻和震撼人心,更是对家庭中父亲和母亲所做的贡献和付出的高度赞美。
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古人对家庭关系的尊重和珍视,以及对家庭幸福美满的祝愿。
五、结语通过这篇文章,我对“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这句话所表达的效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父亲和母亲在家庭中各司其职,用最真挚的情感为家庭带来了温暖和力量。
仔细咀嚼这句话的内涵,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珍惜家庭的重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愿我们心中永远怀着对父亲的感恩和对母亲的爱,将“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永远珍藏在心中。
注意:此文章为模拟之作,其中观点仅供参考,具体文章内容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更深入的思考当我们深入思考父亲的灶台和母亲的爱时,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更多的内涵和情感。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品析句子表达效果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品析句子表达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4194760b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9c.png)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品析句子表达效果题目: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品析句子表达效果引言:句子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单位,它通过词汇的组合和语法的运用,在文章中承载着意义和思想的表达。
句子的表达效果直接影响读者对文章的阅读体验和理解程度。
本文将以“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为主题,通过品析句子表达效果,深入探讨其中的内涵和情感。
一、父亲的灶台1. 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他的灶台象征着他辛勤劳作的地方。
这个词汇的简洁直白,通过“父亲的灶台”这个形象化的表达,一下子勾勒出了父亲身份的重要性和家庭责任的庄重。
2. “灶台”之于父亲,不仅仅代表了他在厨房教学子的过程中,传承着家庭文化和生活智慧,也象征着他付出的辛勤努力和对家庭的无私奉献。
这个句子通过描绘父亲在灶台前的形象,深化了对父爱的理解和敬意。
3. 父亲在灶台烹饪美食的一幕,让人感受到了他对家人的关怀和呵护。
这个句子运用了动词短语“烹饪美食”,直接传达出了对父亲的肯定和赞美,同时也启发了读者对于家庭温馨的情感共鸣。
二、母亲的爱1. 母亲的爱如同温暖的阳光,为孩子们提供了无尽的力量。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母亲的爱喻为阳光,将孩子们与阳光相映衬,通过视觉化的方式,让读者对母爱充满共鸣和体悟。
2. 母爱是一种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感,它不分昼夜地陪伴在孩子的成长路上。
这个句子使用了排比,通过连续的并列结构,形成强烈的反复感,让读者深深感受到母爱的坚定和不变。
3. “母爱”的两个字,承载着母亲对孩子的无私关爱和呵护。
这个句子重点强调了“母爱”这个词的含义和意义,凸显了母爱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三、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1. 通过对“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这一主题的品析,我们可以发现句子表达的方式对传达情感和观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用简洁准确的句子表达,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2. 句子的表达效果与修辞手法的运用密不可分。
对于父爱的描绘,通过形象化、具体的词汇,如“灶台”和“烹饪美食”,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父亲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1da50deb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31.png)
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标题: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一、夜幕降临,街道上的灯光熠熠生辉,像是一条流动的彩带,将整个城市装点得如梦似幻。
二、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大地上,照亮了一片青翠的森林,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跳着舞蹈。
三、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铺满了整个街道,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美丽感觉。
四、湖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和白云,仿佛一幅画卷展现在眼前。
五、山峦起伏,层峦叠嶂,蓝天白云映衬下,宛如一幅壮丽的山水画。
六、花海绚丽多彩,各种鲜花争相开放,散发出阵阵芬芳的香气,让人陶醉其中。
七、大海波涛汹涌,浩渺无边,蓝色的海水与蓝色的天空交相辉映,令人心旷神怡。
八、黄昏时分,夕阳的余辉映照在河面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
九、森林里鸟语花香,各种鸟类在树枝上欢快地歌唱,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十、城市的霓虹灯闪烁不定,犹如繁星点点,给人一种现代都市的繁华感。
十一、晨雾弥漫在湖面上,宛如一层轻纱,给人一种神秘而梦幻的感觉。
十二、田野里金黄的麦浪一片片起伏,随风摇曳,美丽而宁静。
十三、夏日的海滩上,金黄色的沙滩和蔚蓝的海水交相辉映,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十四、林间小路弯弯曲曲,两旁是高大的树木,夏日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十五、高山峻岭,云雾缭绕,给人一种壮丽而神秘的感觉。
十六、冬季的雪山上,白雪皑皑,宛如银装素裹的仙境,美得让人难以忘怀。
十七、夜晚的星空繁星点点,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让人感叹宇宙的浩瀚和神秘。
十八、草原上绿草如茵,牛羊在草原上悠闲地吃草,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十九、春天的花园里,各种花朵竞相绽放,色彩斑斓,芬芳四溢。
二十、秋天的枫叶如火燃烧,红得让人心旷神怡,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通过以上的景物描写,可以感受到不同的自然景观所带来的美丽和魅力。
这些描写通过形容词、名词和动词等丰富的词汇,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同时,这些描写也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和情绪,有的让人感到宁静祥和,有的让人感到壮丽辽阔,有的让人感到神秘梦幻。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品析句子表达效果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品析句子表达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2eb2a92a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6d.png)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品析句子表达效果
(原创版)
目录
1.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品析句子表达效果
2.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为主题的优点
3.母亲对父亲的爱的表达方式
正文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品析句子表达效果
在日常生活里,父母的爱无处不在,而《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这篇文章通过描绘父亲烧茶做饭,母亲脑力劳动的场景,表达出了他们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
在文章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父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以及母亲在书桌前为我们付出脑力的样子。
这些描绘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父母的辛勤付出,同时也让我们反思自己为父母做了什么。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为主题的优点
以《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为主题,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对我们的无私付出,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珍惜这份来自父母的爱。
此外,这个主题也有助于培养我们的感恩之心,让我们明白要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进行回报。
母亲对父亲的爱的表达方式
在文章中,母亲对父亲的爱是通过脑力劳动来表达的。
她为我们付出智慧和精力,为我们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她不仅在物质上给予我们照顾,还在精神上给予我们关爱和支持。
母亲的爱就像一股川流不息的清泉,悄无声息地默默地流着,无私地滋养着我们的成长。
总结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这篇文章通过描绘父母的日常付出,让我们
深刻体会到了他们的无私爱意。
这个主题不仅让我们更加珍惜父母的爱,还培养了我们的感恩之心。
学生五年级赏析句子、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1)
![学生五年级赏析句子、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1)](https://img.taocdn.com/s3/m/fa7937ed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ef.png)
学生五年级赏析句子、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1)体会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感受其表达效果一、赏析句子、词语作答技巧: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手法,比如描写方法(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写作手法(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
XXX.XXX老师教你学例1:请赏析“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的表达效果?——《春》第一步:判定修辞句第二步:考虑运用了什么修辞和作用?赏析: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雨的细密、轻盈、闪烁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对XXX的喜爱之情。
技巧:表述格式:运用了xx(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内容),表达了xx(情感、效果)。
练一练:请赏析“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的表达效果?《济南的冬天》答:A.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比方修辞手法的答题模板指出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具体分析修辞本身的作用内容和情感上的作用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某事物的某特点,表达了人物本身或者作者的什么情感拟人修辞手法的答题模板指出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具体化修辞本身的作用内容和情感上的作用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什么当成人来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某事物的某特性,表达了人物本身或者作者的什么情感,对文章的作用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模板:强调了+对象+特征夸张:突出(什么事物)的(什么)特征,使(什么)的特征更加鲜明,更让人印象深刻。
【阅读专项】专题03 赏析关键词句表达效果(试题) 六年级语文 部编版_学生版
![【阅读专项】专题03 赏析关键词句表达效果(试题) 六年级语文 部编版_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8488d14f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29.png)
专题03 赏析关键词句表达效果【典型例题(一)】①当万紫千红的春天到来的时候,柳绿桃红,春光明媚。
然而,每当这时,却很少有人想到那山坡上、大路旁的小草。
②小草虽然微小,但是有着坚强的性格和蓬勃向上的精神!寒冬刚过,小草便发出了嫩芽。
无论是高山,还是草原,到处都可以看到小草的身影。
它不怕狂风暴雨,不怕电闪雷击,不怕野火烧身,哪里有春风,哪里就有小草。
我爱那漫山遍野的绿茵茵的小草。
③小草一生,绿化大地,默默无闻装点着人们的生活,给人类带来了生命,带来了幸福。
它将一生献给了大地,但是它从来没有什么要求,怎么能不叫人敬念呢?就像那些为社会默默奉献的人,他们奉献着自己的一生,为了把社会变得更好而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奋斗着。
我要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我更要歌颂具有像小草一样无私奉献的品格的人。
想一想:把末尾一段中加点的“更”字去掉好不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模板赏析词语表达效果①“xx”词有…的意思,写出了…的情景,表达了…的思想感情;②“xx”词写出了...(结合文章内容),表达了…的思想感情;③“xx”词运用了…手法,表现/揭示/突出了事物/人物的…特点,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典型例题(二)】大海①我爱海,爱海的博大,爱海的广阔,爱海的深沉,爱海的瑰丽。
海是那么的可爱、可亲、可敬。
②4岁时我去了烟台,第一次看到大海,当时感觉“海真大真蓝啊”。
10岁时,我又在大连见到了他,那时我还在幻想着和龙王一起玩耍。
中学时,在普吉岛我终于能够钻进他宽广的怀抱。
我与他有了更亲密的关系,我爱他爱到日思夜想。
今年夏天,我又故地重游看了烟台美丽的大海,又见到了久别的他。
高中语文句子的表达效果
![高中语文句子的表达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340715013b3567ec102d8aae.png)
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要素1.比喻: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事物间有相似性)2.拟人: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有气势),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7.设问: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9.引用: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0.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12.对比: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作用: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13.联想: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优秀PPT课件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优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5ecce73968011ca2009140.png)
•
•
2010广东《偷父》
CHENLI
11
(2)“我要……我要我爸……求您 了。”
找准方法规ຫໍສະໝຸດ 化• 【此句是语言描写,通过描绘少年结结巴 巴、吞吞吐吐的语言,(1分)形象生具动体地化
写出他要求主人送画又难以启齿的情态,
(1分)传神地表现出他渴望得到画像又担 心主人不肯给的矛盾心理表。达(效2果分)】
的肥裤子,(0、5分)形象生动的写出老人 因儿子被绑老伴去世后的心理表感达受效,果(0、5
分)突出表现了老人孤独空虚、压抑痛苦的
心情。(2分)
CHENLI
5
解题思路:
1.品析语言技巧(方法)
2.不同方法的一般作用(规范化)
3.结合语境分析具体的作用,写出什么内容,联系
上下文,抓关键词理解。(具体化)
• (1)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 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找准方法
• 【此句用了动作、语言描写规,范(化1分)“伸具进体”化、
“翻掏”、“摊开”几个动词生动地写出少年熟
练、迅速地翻掏裤兜,狡黠地表白表自达己效没果拿东西 的情态,(2分)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被捉后处 变不惊的小惯偷形象。(1分)】
•
2010广东《偷父》
CHENLI
12
实战演练:《5、3》84页 2010武汉 《念你们的名字》
• 15.下面语句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请任选一种修辞手法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 效果。(3分)
• 当他陡然冲入这个世界,是你,用双 掌接住那华丽的初啼;是你,用许多防疫 针把成为正常人的权利给了婴孩;是你, 用精湛的医术摧毁生命的暗礁,让初生儿 扬帆远航。
•
2010重庆《好望角》
赏析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赏析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35d447f7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2.png)
分析句子含义、作用的基本答题思路:1.从内容上看:①分析原因②靠中心③分析修辞的表达作用④抓重点动词和形容词分析其作用⑤思考它象征了什么2.从结构上看:①过渡②呼应③铺垫标题的作用和含义:(一)作用1.文章的线索①以人或人的某种感情为线索②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③以活动为线索.④以实物为线索.2.点明(暗示)中心.3.吸引读者.(二)含义:结合文章中心分析人物精神、词语含义鉴赏文章的基本思路:1、品析思想内容:中心、选材;2、品析艺术特色:写作手法;3、品析语言:修辞、用词.4、紧扣原文,举出一定的例子.5、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说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一句的表达效果。
技巧点拨:这样的题目在回答时一定要分“三步走”:一是说明运用了什么手法或运用了那个(些)关键词;二是表述“语言特色”,如形象生动等;三是说明这样用“表达了……”或“写出了……”。
1.从重点词语入手,品句子之精髓。
特别是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关键性词语来领悟句子的精髓之所在。
答题模式:“……”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题可抓住重点词语“太聪明”来体会。
2.从修辞手法入手,品句子之精妙。
比喻(明喻、暗喻、借喻等):使描写的内容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拟人:生动形象。
夸张(夸大、缩小、超前):更鲜明、更突出地表现事物。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增强文章表现力。
对偶:增强表现力,增强节奏感。
设问:激起兴趣,启发思考。
答题模式:运用了……地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表现手法切入,品句子之作用。
文章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比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象征、虚实结合、想象联想等。
4.从表达方式着眼,品句子之情感。
记叙:全面介绍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
描写:使人、景、物再现,使文章形象生动。
抒情:抒发作者的情感,揭示主旨。
议论:点名意义及主旨,统领全篇,画龙点睛。
议论文阅读品析关键词(句)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议论文阅读品析关键词(句)的作用或表达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63f908c9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dc.png)
议论文阅读品析关键词(句)的作用或表达效果一、什么是关键词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旨趣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5.对文章结构起承接、照应等逻辑关系的词语;6.比喻、借代等特殊修辞的词语;7.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8.特殊修饰词。
二、方法技巧四抓四联系(一)四抓1.抓关键词。
如强有力的动词,富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以及一些特殊的副词。
2.抓修辞手法3.抓表达方式(描写):从表达方式入于手分析句意,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眀、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4.抓表现手法(二)四联系1.联系上下文:注意句于在文中的位置,主要指那些在文中起总领下文,收束上文、承上启下的句子。
2.联系作者情感、主题:抓住中心理解句意,因为任何一个重要句子都与中心有着密切联系3.联系语境:根据语境揣摩句子含义,在具体的言环境中,往往可以找到理解句子的潜在信息4.联系写作背景或目的:结合社会背景理解句意,因为社会背最与文章内容和作者写作目的有密切联系三、答题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四、解题步骤(一)释词:解释词语含义。
1.该词(句)的表层义(本义)这个词(句)表层义是(原指)…2.该词(句)的深层义(语境义。
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感情色彩、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等。
)(1)比喻义(2)引申义(3)象征义(4)色彩义(爱憎分明,褒贬明显)(5)言外之意这个词(句)深层义是(这里指)…(二)析句:分析词句的作用(表达效果)。
1.结构照应、过渡、作铺垫、埋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情感(人物:品质、心理、性格、情感。
其他:中心、哲理、观点。
)(1)表达了作者(人物)…的感情(2)突出了…的主题3.写法(1)用词:表现力丰富的词语,如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
①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什么+怎样)②形容词:准确、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什么+怎样)③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准确地写出了…的情况(程度、限制、时间、范围)(什么+怎样)④叠词:丰富…含义,渲染…气氛,亲切逼真,增强意韵。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品析句子表达效果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品析句子表达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fed72408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bc.png)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品析句子表达效果
(最新版)
目录
1.父亲的灶台
2.母亲的爱
3.品析句子表达效果
正文
【父亲的灶台】
父亲的灶台是我们家最温暖的地方。
每当我回到家,父亲总是在灶台前忙碌着,为我们准备丰盛的晚餐。
父亲的手艺非常好,他做的菜色香味俱佳,让我们百吃不厌。
在父亲的灶台上,我不仅品尝到了美食,更感受到了家的温馨和父亲的关爱。
【母亲的爱】
母亲的爱是无微不至的。
她总是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关心和照顾。
每当我遇到困难,母亲总是耐心倾听我的心声,给我鼓励和支持。
在我生病的时候,母亲总是在床前守夜,为我煮药炖汤。
母亲的爱如同阳光雨露,滋润着我茁壮成长。
【品析句子表达效果】
品析句子表达效果是对文章中句子的质量和表达能力进行分析。
一个好的句子应该准确表达作者的观点,生动形象地描绘事物,深刻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品析句子表达效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欣赏作者的文采,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这个主题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品析句子表达效果:
1.准确性:句子应该准确表达作者对父亲和母亲的情感,以及他们对
家庭的贡献。
2.生动性:句子应该具有形象性和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
3.深刻性:句子应该反映出作者对家庭、亲情和母爱父爱的深刻理解,引导读者思考人生和亲情的价值。
句子的表达效果
![句子的表达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707e1952f5335a8102d22080.png)
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要素1.比喻: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事物间有相似性)2.拟人: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有气势),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7.设问: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9.引用: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0.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12.对比: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作用: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13.联想: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析句子表达效果⑴体会精妙之处20.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吴程程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
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
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
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
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
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
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
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
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
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
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
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选自《莫愁》2008年1月上)揣摩。
文中划线的句子写得很好,试品味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修辞以及语气类别的鉴赏能力。
句式判定→修辞认定→语气分辨→相应作答处理这类题目首先要能够对句子的句式作出判断,比如:常式句与变式句、长句与短句等。
另外,也可能是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如:比喻、借代、夸张、排比等。
还有就是句子的语气类别,比如: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
如果能够作出这样较详细的认定,根据语言环境,我们就可轻松作答了。
本题画线句子“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是一个常式句,但却是运用了比喻修辞的一个句子,作者把轻轻合门发出的一声清响,比作短诗中的一个清脆的句点,其特点是言尽而意无穷。
通过这一比喻,使读者形象地感受到了那轻轻一合令人回味的特点。
参考答案: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短诗中的清脆的句点来作比),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那轻轻一合的清响着实令人回味。
(3分。
修辞手法1分,表达效果2分。
若只品味词语,最多2分。
)易出现失误的地方是回答问题不全面,体会不到作者的真正情感指向;或不能深入挖掘语言的内涵,结构上误以为总结全文。
真题再现1.概括。
试简要概括本文第⑤~⑧段的主要内容。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
虽然关门、叩门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从中能窥见一个人的人品,了解一个人的性格。
从如下几种关门情形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各是怎样的一种人?(4分)(1)离开时将门轻轻一合,发出一声清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离开时从不关门,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离开时“砰”地一声关上,发出巨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体会。
本文反映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作者选取了不同时期的哪几件事来表现这种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
有人认为本文主要的笔墨是写“关门”,而第⑧段却写“叩门”,有离题之嫌,是多余的。
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写“我”从关门声中来读人(或:着重写了几类关门、叩门人)(2分。
意对即可。
)2.(1)细心,体贴(或:有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有礼貌)(1分)(2)粗心,不太体贴(或:欠些细心、体贴)(1分)(3)粗鲁,不顾他人感受(2分。
意对即可。
)3.①小时候临睡前,父亲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并且关门特别轻。
②八九岁时的一天,“我”到父亲卧房取书,小手攥紧了门把手想轻轻关门不惊忧午睡的父亲,不料关门声还是异常响。
③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
(3分。
答对一件得1分,意对即可。
)4.开放性题。
答案示例:不赞同。
因为此段拓开一笔,由关门写到叩门,说明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关门这一细节上,还体现在叩门等许多生活细节上,更好地拓展了文章的主题。
赞同(有此同感)。
因为文章标题及全文主要部分都是围绕“关门”这一内容来写,此段给人以节外生技之感;若无此段,全文意思也很连贯,整个行文更显得一脉相通。
(3分。
看法1分,理由2分。
无论赞同与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江汉油田、仙桃市、潜江市2008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试卷]⑵比较原、改句表达效果21、古典之殇古典之殇①王开岭(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生存视野中却杳无了。
(2)众所周知,古典诗词中到处弥漫着飞卷如席、如诉如泣的盛大雪况:“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像我等而立之辈.虽未历沧海桑田的大变迁,但儿时作文里的“雪”气还是蛮足的,好歹也目睹过那让人隐隐动容的“千树万树梨花开”吧。
可现在的孩子们呢?当他们捧着课本吟诵那莫须有的“雪花大如席”时,他们的情感体验是苍白的。
而未来的孩子,该不会把头探进冰箱里去体验雪滋味吧?(3)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4)立在常年断流的黄河岸边,满目是干涸及河床爆裂的景象。
感受到的是缺水的焦渴和唇燥的干燥。
面对此情此景,今天的孩子又如何模拟得出。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之势?又怎能打捞起一千年前太白心中的那份感动与豪迈?现在的孩子,除了怀疑古人的夸张与信口开河外,是否会得出“文学就是扯谎与胡扯”的结论呢?(5)有时候想,今天的少年人可真够不幸的。
(6)或许在不久之后,这般猜测语文课的尴尬亦不为过吧——(7)一边是秃山童岭、雀兽绝迹,一边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脆音琅琅I一边是泉涸池干、枯禾赤野,一边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一遍遍抄写;一边是暴尘浊日、黄沙漫卷,一边却勒令孩子体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盛况……何等艰苦何等难为的遥想啊!明明那“古典场景”早已荡然无存,眼下找不到任何参照和对应,却还要晓生们硬硬地抒情和陶醉一番。
这不是荒唐是什么!不是悲怆是什么!(8)古典场景的流失,不仅意味着生存资源之一的自然风物的流失,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失。
在不久的未来,那些对大自然丧失原始记忆和想像力的孩子.最终将对那些古典美学价值彻底地“不知所云”、“如盲摸象”。
(9)总之,古典场景的流失,意味着未来甚至包括今天的阅读中,将再也找不见那些珍贵的古典美学元素。
难道人类不应为此悲痛吗?(10)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鲜泽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瞳仁里被硬硬撕掉。
被生生撤消?多少诗词风景成为了追远的绝版?那沾有她们最后体温的文学辞章。
既属不朽之经典,更是幽怨的悲歌……你,听到邢哭声了吗?(1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在抚摸这些《诗经》句子的时候.为这些素朴的句子所传递的美丽而泪流满面。
内心更有一份隐隐作痛。
因为就在模拟那份远古“现场”的同时,我骤然被一个念头惊醒:她已永远不属于我们了。
(12)今天阅读《诗经》等古典文本时,我们已经,难以真正走进古典的灵魂,与古典作了永别。
难道人类不应为此哀悼吗? (略有删改)【注释】①殇:原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
比较原句与改句,你认为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简要说明理由。
原句: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鲜泽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瞳仁里被硬硬撕掉,被生生撒消?多少诗词风景成为了遥远的绝版?改句:多少珍贵的动植物、鲜泽的生态活页以及诗词风景都逐渐消失了。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不同句子结构、不同语气类别、不同表达效果的把握。
比较异同→突出异处→联系原作→据理作答这类题是一种开放性的试题。
更多的是表现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一方面要注重原作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及语言风格。
一般来说,这种题目要把重点放在相异之处上,只要认清了它,就会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要结合自己的阅读知识和写作习惯,更有理有据地作出答案。
这道试题原句为排比句,改后变成了一个单句;原名运用了比喻而改句则采用直观叙述;原句采用反问语气而改句则是一般陈述语气。
这些不同,都是作答的关键之点。
从它们的不同之处思考,即可准确作答。
参考答案: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一是运用排比句式,罗列各种流失的古典场景,更具震撼力;二是运用反问句式,情感更加强烈,提醒人们去深刻思考与反省;三是运用贴切的比喻,形象描述了各种古典场景流失的惨状,令人触目惊心;四是用了“硬硬撕掉、生生撤消”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古典场景被毁灭的情景,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悲痛之情。
容易失误之处主要是对句式及句子的语气类别把握不当,造成所答非所问。
真题再现1.阅读(6) - (7)两段,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
“尴尬”一词的含义。
(4分)2.本文“古典之殇”中的。
“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上文内容从两个方面具体回答。
(4分)参考答案:1.明明那“古典场景”早已荡然无存,眼下找不到任何参照和对应,却还要晚生们硬硬地抒情和陶醉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