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概念及儿科学发展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
2020/6/4
中医儿科学的概念
•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 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医 治法与手段,研究小儿生 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 保健、及各类疾病的诊治 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 小儿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 段,儿科学就是研究该阶 段有关疾病的防治,促进 身心健康及正常发育的一 门综合性医学学科。
2020/6/4
(二)宋代的儿科成就
1.《小儿药证直诀》 (2)(临床实践) ⑤详细记载古代儿科“四大要证”:痧、痘、惊、疳 。 ⑥区别了儿科出疹性疾病:麻疹、天花、水痘。 ⑦对小儿惊风与癫痫作了明确鉴别。 ⑧提出惊风有急惊和慢惊之分,“急惊合凉泻,慢惊 合温补”。 ⑨提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所作”的论点。 ⑩临床方药:化裁古方:六味地黄丸; 研制新方:异功散、泻白散、导赤散、七味白术散等 ;创134方:丸剂 70方 散剂 45方 膏剂 6方 汤剂 6方 外用 7方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时期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
2020/6/4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
起源——公元前30世纪起~战国时期 1、疾病记载: ①“贞子疾首”,商代殷墟·甲骨文中的记载。(是指商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 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蒸日上, 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2020/6/4
(二)宋代的儿科成就
▲专业分科——设小方脉 ▲专科著作 《小儿药证直诀》 北宋钱乙,字仲阳,他的学术建树由其弟子阎季忠
收集整理,编写而成。全书3卷,上卷论脉证治法,中卷列医案23 则,下卷为方剂。 该书刊于公元1119年,比西方最早的儿科著作要早350年。 ㈠ (基础理论) ①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 、肾主虚的辨证纲领, ②创立小儿面部诊法:提出小儿四诊中尤重望诊,对“面上证”、“ 目内证”详述而实用。 ③提出了儿科临床脉法特点:浮沉、脉乱、弦急、沉缓、促急。 ④概括小儿体质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对儿科 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王武丁之子头部生病。)
②《五十二病方》有“婴儿病癎”、“婴儿瘛”的记述 。
2、最早的小儿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扁 鹊……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3、体质特点:《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中记载有: 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并论述了先天因素 致病。
4、最早的医案记载: 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 2020/6/4
• 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其生理、病理、预 防、护理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均有其自身的特 点。
• 小儿疾病在病因上较成人单纯,以外感六淫、 内伤饮食、先天因素居多;肺、脾两经疾病 占 大多数。
• 对某些疾病具有易感性,如水痘、麻疹、手足 口病等;对某些疾病则不易罹患,如中风、冠 心病、前列腺炎等。
2020/6/4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代)
(一)隋唐时期
▲政府设立太医署,内设少小科,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学制5 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儿科专业初步形成: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①介绍小儿疾病有6卷,为小儿病因证候学之首。 ②疾病分类与辨证: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
脏腑辨证为主。 ③正确的养育观:提出“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
;
2020/6/4
(二)宋代的儿科成就
⒋《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山东·董汲撰写,是第一部有关痘疹的专著 。
①记录了用白虎汤及青黛、大黄等药物的治疗经验; ②擅用寒凉法治疗天花、麻疹,为应用寒凉法治疗温病类专著之 始。 ⒌《幼幼新书》南宋· 刘昉等编(40卷,627门),整理、汇集了宋 以前儿科学术成就。 ①许多散失的宋以前儿科著作被收录其中而得以流传, ②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专著,有较高的学术及文献价值 。 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 ①认为脐风的病因是断脐不慎所致,与成人破伤风为同一病原; ②提出了烧灼法断脐的预防方法。 ⒎《小儿痘疹方论》《小儿病源方论》南宋·陈文中编著,为痘疹用 温补学派的创始人。 ①力倡固养小儿元阳,擅用温补扶正; ②对痘疹类时行疾病因阳虚而产生的逆证,用温补托毒救急。 总之,我国儿科学的形成,始于晋唐而成于宋。
•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临床科 学,它既有中医的特点, 又有儿科的特点。
• 中医的特点是指中医的基 础理论为指导;
• 儿科的特点是指儿童的生 理、病理;疾病的分类、 发病、疾病发展的特征及 疾病预后的特点等均有自 己的特殊性。
2020/6/4
中医儿科学的三个基本特点
• 生理、病理特点与成人不同 • 病种、病因与成人与不同 • 疾病的预后、治疗与成人不同
2020/6/4
(二)宋代的儿科成就
1.《小儿药证直诀》 北宋钱乙,字仲阳,他的学 术建树由其弟子阎季忠收集整理,编写而成。全书3卷 ,上卷论脉证治法,中卷列医案23则,下卷为方剂。
该书刊于公元1119年,比西方最早的儿科著作要早 350年。
(1)基础理论 ①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 、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 ②创立小儿面部诊法:提出小儿四诊中尤重望诊, 对“面上证”、“目内证”详述而实用。 ③提出了儿科临床脉法特点:浮沉、脉乱、弦急、 沉缓、促急。 ④概括小儿体质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 寒易热”,对儿科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宜时见风日…… 。 2.唐代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首列“少小婴孺方”,是最早记载儿科理法方药的专篇。
2020/6/4
3.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
现存版本是从明代《永乐大典》中辑出,共2卷。 ①首创了“纯阳”理论:“孩儿三岁以下,呼 为“纯阳,元气未散”提出婴幼儿体属纯阳的观 点; ②论述了小儿“惊”、“痧”、“疳”、“痢” 等病证治; ③提出了小儿脉法:一呼一吸七至为平脉。 ④内服药多用丸、散。共载56方,其中外治方 达28首,广泛用于小儿内外五官诸科疾病。
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
2020/6/4
中医儿科学的概念
•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 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医 治法与手段,研究小儿生 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 保健、及各类疾病的诊治 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 小儿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 段,儿科学就是研究该阶 段有关疾病的防治,促进 身心健康及正常发育的一 门综合性医学学科。
2020/6/4
(二)宋代的儿科成就
1.《小儿药证直诀》 (2)(临床实践) ⑤详细记载古代儿科“四大要证”:痧、痘、惊、疳 。 ⑥区别了儿科出疹性疾病:麻疹、天花、水痘。 ⑦对小儿惊风与癫痫作了明确鉴别。 ⑧提出惊风有急惊和慢惊之分,“急惊合凉泻,慢惊 合温补”。 ⑨提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所作”的论点。 ⑩临床方药:化裁古方:六味地黄丸; 研制新方:异功散、泻白散、导赤散、七味白术散等 ;创134方:丸剂 70方 散剂 45方 膏剂 6方 汤剂 6方 外用 7方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时期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
2020/6/4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
起源——公元前30世纪起~战国时期 1、疾病记载: ①“贞子疾首”,商代殷墟·甲骨文中的记载。(是指商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 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蒸日上, 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2020/6/4
(二)宋代的儿科成就
▲专业分科——设小方脉 ▲专科著作 《小儿药证直诀》 北宋钱乙,字仲阳,他的学术建树由其弟子阎季忠
收集整理,编写而成。全书3卷,上卷论脉证治法,中卷列医案23 则,下卷为方剂。 该书刊于公元1119年,比西方最早的儿科著作要早350年。 ㈠ (基础理论) ①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 、肾主虚的辨证纲领, ②创立小儿面部诊法:提出小儿四诊中尤重望诊,对“面上证”、“ 目内证”详述而实用。 ③提出了儿科临床脉法特点:浮沉、脉乱、弦急、沉缓、促急。 ④概括小儿体质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对儿科 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王武丁之子头部生病。)
②《五十二病方》有“婴儿病癎”、“婴儿瘛”的记述 。
2、最早的小儿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扁 鹊……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3、体质特点:《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中记载有: 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并论述了先天因素 致病。
4、最早的医案记载: 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 2020/6/4
• 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其生理、病理、预 防、护理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均有其自身的特 点。
• 小儿疾病在病因上较成人单纯,以外感六淫、 内伤饮食、先天因素居多;肺、脾两经疾病 占 大多数。
• 对某些疾病具有易感性,如水痘、麻疹、手足 口病等;对某些疾病则不易罹患,如中风、冠 心病、前列腺炎等。
2020/6/4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代)
(一)隋唐时期
▲政府设立太医署,内设少小科,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学制5 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儿科专业初步形成: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①介绍小儿疾病有6卷,为小儿病因证候学之首。 ②疾病分类与辨证: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
脏腑辨证为主。 ③正确的养育观:提出“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
;
2020/6/4
(二)宋代的儿科成就
⒋《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山东·董汲撰写,是第一部有关痘疹的专著 。
①记录了用白虎汤及青黛、大黄等药物的治疗经验; ②擅用寒凉法治疗天花、麻疹,为应用寒凉法治疗温病类专著之 始。 ⒌《幼幼新书》南宋· 刘昉等编(40卷,627门),整理、汇集了宋 以前儿科学术成就。 ①许多散失的宋以前儿科著作被收录其中而得以流传, ②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专著,有较高的学术及文献价值 。 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 ①认为脐风的病因是断脐不慎所致,与成人破伤风为同一病原; ②提出了烧灼法断脐的预防方法。 ⒎《小儿痘疹方论》《小儿病源方论》南宋·陈文中编著,为痘疹用 温补学派的创始人。 ①力倡固养小儿元阳,擅用温补扶正; ②对痘疹类时行疾病因阳虚而产生的逆证,用温补托毒救急。 总之,我国儿科学的形成,始于晋唐而成于宋。
•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临床科 学,它既有中医的特点, 又有儿科的特点。
• 中医的特点是指中医的基 础理论为指导;
• 儿科的特点是指儿童的生 理、病理;疾病的分类、 发病、疾病发展的特征及 疾病预后的特点等均有自 己的特殊性。
2020/6/4
中医儿科学的三个基本特点
• 生理、病理特点与成人不同 • 病种、病因与成人与不同 • 疾病的预后、治疗与成人不同
2020/6/4
(二)宋代的儿科成就
1.《小儿药证直诀》 北宋钱乙,字仲阳,他的学 术建树由其弟子阎季忠收集整理,编写而成。全书3卷 ,上卷论脉证治法,中卷列医案23则,下卷为方剂。
该书刊于公元1119年,比西方最早的儿科著作要早 350年。
(1)基础理论 ①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 、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 ②创立小儿面部诊法:提出小儿四诊中尤重望诊, 对“面上证”、“目内证”详述而实用。 ③提出了儿科临床脉法特点:浮沉、脉乱、弦急、 沉缓、促急。 ④概括小儿体质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 寒易热”,对儿科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宜时见风日…… 。 2.唐代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首列“少小婴孺方”,是最早记载儿科理法方药的专篇。
2020/6/4
3.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
现存版本是从明代《永乐大典》中辑出,共2卷。 ①首创了“纯阳”理论:“孩儿三岁以下,呼 为“纯阳,元气未散”提出婴幼儿体属纯阳的观 点; ②论述了小儿“惊”、“痧”、“疳”、“痢” 等病证治; ③提出了小儿脉法:一呼一吸七至为平脉。 ④内服药多用丸、散。共载56方,其中外治方 达28首,广泛用于小儿内外五官诸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