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案例-3.DOC

合集下载

幼儿园大班科学《找规律》教案教学案例分享

幼儿园大班科学《找规律》教案教学案例分享

近年来,科学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尤其是幼儿园的科学启蒙教育,更是备受关注。

在幼儿园大班的科学课上,教师通过讲解科学原理、实施实验等,让孩子们接触到科学并爱上科学。

而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找规律》教案优秀教学案例,和大家一起学习。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学会在一些常见问题中找到规律,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3.通过运用不同材料和组合方式,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在黑板上用大号字母和数字写下了一串数列,例如:1,3,5,7,9,11,13。

并问孩子们这些数字有什么规律?孩子们纷纷大声喊出“连续的奇数”、“每个数字都比前一个相差2”等答案,而教师则鼓励他们更多的去发散思维,寻找到其他可能的规律。

2.讲解规律教师简单地讲解了找规律的方法,引导孩子们在更多的数字序列中寻找规律,并将思路展示在黑板上。

3.探究规律教师将幼儿园里的棋盘游戏拿出来,要求幼儿们用小木块在棋盘上摆出各种图案,并在各自的图案中找规律。

4.总结规律孩子们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不断地与教师沟通交流,并在总结中提出结论,例如:黑、白棋子相间的棋盘上,同色相连的木块能够组成不同的几何图案。

5.发展规律教师在讲解一些数学公式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们试图将这些规律应用到不同的领域,例如:将几何图案应用到生活中,如餐具的摆放、房间的装饰等。

三、教学评价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孩子们不仅能够学会规律寻找的方法,而且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孩子们也逐渐掌握了沟通、交流的技巧,发现自己思考的不足之处,并合理利用周围环境和周围的人。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

四、总结以上就是幼儿园大班科学《找规律》教案优秀教学案例的分享。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能够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玩,并在游戏过程中逐渐掌握科学知识,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找规律》教案范文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找规律》教案范文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找规律》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简单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1.发现并描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

2.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发现并描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

2.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一张有规律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规律。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规律。

二、探究新知1.活动一:找规律(1)教师出示一系列有规律的图形,让学生找出规律。

(2)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规律并分享。

2.活动二:规律的应用(1)教师出示一道题目,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1)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有规律的图形和数字,让学生找出规律。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分享解题过程。

四、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规律的题目,检测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表达能力等。

具体教案如下:一、导入1.出示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规律。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规律。

二、探究新知1.活动一:找规律(1)出示图形,让学生找出规律。

(2)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规律并分享。

(1)出示题目,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3.活动三:规律的拓展(1)出示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1.出示图形和数字,让学生找出规律。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分享解题过程。

四、课堂小结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自主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

《找规律》教案(精选3篇)

《找规律》教案(精选3篇)

《找规律》教案(精选3篇)《找规律》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

2.活动中增强幼儿对排序操作活动的兴趣,逐步发展幼儿的思维、观察、比较和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3.幼儿发现生活中的规律有很多,体验到学习思维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1.重点: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

2.难点:引导幼儿发现排序规律,并学习排序。

活动准备:课件、拼图积木若干、小篮若干。

活动过程:一、与幼儿交流,让幼儿初步认识规律。

1、师幼互问好。

师:我发现咱们小朋友都是一些聪明的'孩子,并且还是一些勤快的孩子。

师:那么,你们早上几点起床的呢?(六点半,六点,七点……)师:你们这么早就起床啦,是自己醒的,还是爸爸、妈妈叫醒的?(妈妈、爸爸、自己、小闹钟)师:小朋友们想想醒来的时候,你在被窝里喜欢做什么动作?(打哈欠,伸懒腰,揉眼睛……)(幼儿边说边表演)。

师:那咱们把刚才小朋友表演的动作再来模仿一下吧!师幼共同边说边做动作:揉一个眼睛,伸一个懒腰再伸一个懒腰。

(重复两次)师:这下我们可是真的醒了,接下来我们要干什么呢?(穿衣服)师:先穿哪件呢?(先穿上衣,再穿裤子,最后穿鞋子)师:我们先穿鞋子,再穿裤子好不好?(幼儿答)师:所以我们要怎么样?(按顺序一样一样的穿。

)师:那我们把小朋友穿衣服的顺序做一下吧!师幼共同边做边说:上衣,裤子,鞋子。

上衣,裤子,鞋子,(重复两次) 2、师:下面我要给大家看样东西,你们看这是什么?(依次出示娃娃、衣服、裤子、鞋子等图片)师:小朋友你们看,东东起床了!我们向他问好!(幼儿向东东问好并招手)师:现在,东东要穿衣服了,请小朋友告诉他穿衣服的顺序好吗?(先穿上衣,再穿裤子,最后穿鞋子,每天都是按这个顺序穿的。

)(教师按顺序将上衣、裤子、鞋子贴出顺序图)师;第一先穿上衣,第二再穿裤子,第三再穿鞋子。

《找规律》教案3

《找规律》教案3

找规律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找规律》教学目标: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2.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具准备:录音带、课件、动物头像、星星、涂色卡、绳子。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播放歌曲《新年好》,创设过新年,学生布置教室的情境。

2.出示课本第88页主题图。

问:图上画了什么?这些彩旗、小花、灯笼是不是乱摆乱挂的?教师指出:它们的摆放都有自己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二、感受、认识规律1.课件出示课本第88页的“彩旗”图部分。

(1)指最后一面未涂色的旗,请学生猜一猜“会是什么颜色”。

(2)学生举手回答。

2.课件出示课本第88页的“灯笼”图和“小朋友队列”图。

(1)小组讨论:灯笼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有什么规律呢?(2)小组讨论: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3)学生举手回答。

3.课件出示课本第88页的“花朵”排列图(花朵颜色改为红、黄、绿)。

(1)同桌讨论:彩花的排列有规律吗?请猜猜后两朵未上色的小花应该是什么颜色。

(2)学生举手回答。

4.小结:小花、彩旗、灯笼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

三、运用规律1.出示课本第89页涂色练习(第1题)的卡片(每个学生一张)。

(1)学生按规律涂卡片上的颜色。

(2)指名学生拿涂色卡片上实物投影展示作品。

2.准备学具(△、○、□),每个学生一份。

(1)学生自己设计规律,按规律摆学具。

(2)把摆好的学具拿到实物投影展示,让其他同学猜规律。

3.联系生活。

(1)问:你们有没有发现生活中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2)学生举手回答。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找规律》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找规律》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找规律》教学目标1.帮助幼儿了解“找规律”的基本概念。

2.培养幼儿观察、分类、总结、归纳等能力。

3.通过丰富的活动引导幼儿自主探究,激发兴趣,发展科学思维。

教学准备1.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物品:积木、火柴棒、色球等等。

2.标签或者卡片,用来记录幼儿找到的规律。

3.一些图表或幻灯片,用以说明找规律的基本概念和例子。

4.黑板笔、教案等。

教学步骤导入与概念引进(10分钟)1.向幼儿介绍本次科学探究主题——找规律,并让幼儿讨论一下找规律的意义。

2.引导幼儿在黑板上描述一下它们眼中的规律是什么样子。

观察探究(20分钟)1.选取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物品,将它们分布到幼儿面前,让幼儿观察物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提问:“这些物品有什么相同点?”引导幼儿寻找相似之处,并将它们分到一组中。

2.继续观察,提问“它们的差异在哪里?”引导幼儿寻找差异之处,并分到不同组中。

3.针对幼儿已经发现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让幼儿总结出它们之间的规律,并记录在标签或卡片上。

巩固与练习(30分钟)1.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与理解程度,选取合适的题目,引导幼儿继续进行找规律的练习。

2.引导幼儿寻找物品之间的联系,体会找规律的过程。

例如给出“1,2,3,4”等数字序列,以及“红黄绿”的颜色序列,让幼儿根据规律继续列出后续数字或颜色。

3.提高难度,例如给出“2,4,6,8,10”等数字序列,让幼儿继续列出后续数字。

4.引导幼儿自己创造一些规律,让其他组的幼儿来猜测规律,巩固幼儿学习成果。

教学总结(10分钟)1.教师让幼儿简单描述一下今天找规律的主题。

2.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目的以及幼儿的学习成果,让幼儿感受到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收获和乐趣。

拓展活动1.提供给幼儿一些图案,引导幼儿找图案的规律,并利用体现的规律创建出自己的图案。

2.用积木和火柴棒等工具,让幼儿制作一些大脑游戏,培养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

3.Guides可以利用科学篮子来让幼儿自主选择关于摩擦力、重力等课题的实验,并引导幼儿总结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

2023年《找规律》教案(15篇)

2023年《找规律》教案(15篇)

2023年《找规律》教案(15篇)《找规律》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努力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探索简单图形沿一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

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一张填有1一10这10个数的单行数表,一张填有1一15这15个数的单行数表;每人4个用硬纸做的长方形框,分别可以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

教学过程:一、初步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知规律。

1、出示10个数:谈话:这里有1-10共10个数,1和2是两个相邻的数,你还能找出像这样相邻的两个数吗?(指名回答)2、如果把相邻的两个数加起来,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出示)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法试一试。

3、指名汇报。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1)列表排一排1+2=3,2+3=59+10=19,一共可以得到9个不同的和。

这是什么方法?(一一列举)相机引导:一一列举的方法要注意什么?(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2)用方框框9次,得到9个不同的和。

引导:你能把你用方框框数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吗?结合学生的演示,强调:从哪里开始框起?每次框几个数?然后怎样?这个方法就是(平移)。

方框依次向哪个方向平移?每次向右平移几格?(平移)至10,问:还能再往右平移吗?为什么?一共平移了几次?得到几个不同的和?(结合板书)为什么只平移了8次却得到了9个不同的和?说明:第一次只是框,并没有平移,这样才算平移的第一次。

(演示)4、平移的方法掌握了吗?自己再试试看。

小班优秀数学公开课教案《找规律》

小班优秀数学公开课教案《找规律》

小班优秀数学公开课教案《找规律》一、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规律推算出下一个数字。

2.能够找出数字中的规律。

3.发散思维,将规律运用到其他数字中。

二、教学内容1.知识点:找规律。

2.课程难点:发散思维。

三、教学过程1. 热身老师可以出几道简单的找规律的题目,考查学生对于找规律的理解。

2. 引入老师给出一个数字序列,例如:1,3,5,7,9,11。

问学生下一个数字是多少?(应该是13)。

老师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个数列有什么规律?一些学生说,这个数列是1+2=3,3+2=5…老师提问,第一个数是1,计算出第二个数是3,那么第三个数应该是多少?(应该是5)。

3. 讲解老师讲解找规律的方法,例如:通过对数字的计算、减少或增加数字、统计数字的出现次数等方法。

并给学生几个例子,让他们尝试找规律。

例如,老师可以给出数字序列:1,3,5,8,11,15,19,23,27。

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个数列有什么规律?最终,学生可能会得出这个数列的规律是:从第二个数字开始,每个数字比前一个数字多2、3、3、3、4、4、4、4。

4. 练习老师提供一些练习,在教员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寻找数字序列的规律,并写下规律。

5. 拓展老师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例如:找出1到100中所有能够被6整除的数字,让学生思考如何找规律。

6. 结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询问学生对这节课的感受,并要求他们回家做一些练习。

四、教学效果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的数字中,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找规律》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找规律》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找规律》教案标题:找规律教案目标:1. 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观察一组物体,找出它们的规律。

2. 利用找出的规律来预测和推理。

3. 利用找出的规律创建自己的规律。

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

2. 彩色图案卡片。

3. 彩色果冻豆等小物件。

4. 手工材料。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幼儿观察教室内的物体,并询问他们有没有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

2. 介绍今天的课程主题:“找规律”,告诉幼儿们我们要在物体之间找出隐藏的规律。

二、探索(15分钟)1. 准备一组数字卡片(例如从1到10),让幼儿按照升序或降序排列这组数字,并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

2. 准备一组彩色图案卡片,例如由红色、黄色和蓝色组成的卡片,让幼儿按照某个规律排列这些卡片,并观察发现规律。

3. 准备一组彩色果冻豆等小物件,将它们按照某个规律放在桌子上,让幼儿观察并找出规律。

三、运用(15分钟)1. 给幼儿出一些具体的问题,让他们利用找出的规律来回答(例如:“请问下一个数是多少?”)。

2. 分组让幼儿分别创造一组数字、图案或物件的规律,然后让其他小组来猜测规律。

四、创造(15分钟)1. 分发手工材料,让幼儿用自己创造的规律来制作一些手工作品(例如折纸、串珠等)。

2. 鼓励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孩子,并让其他孩子猜测作品中隐藏的规律。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今天的课程内容,强调找规律的重要性,并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2. 帮助幼儿总结课程中学到的一些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幼儿们对找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找规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同时,通过创造规律的活动,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过,有部分幼儿在找规律的过程中还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今后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帮助幼儿更好地发现物体之间的规律。

一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教案

一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教案

一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教案以下是《找规律》教案的建议内容,供参考:学习目标:1.了解找规律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2.学会观察数列,寻找规律;3.能够运用所学的找规律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法、列举法、运算法等方法找到数列中的规律;2.能够运用所掌握的规律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培养观察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2.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题目;2.每个学生准备一本练习册。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0分钟)1.教师简单介绍本课的主题“找规律”,并向学生举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感受一下找规律的重要性和应用。

例子:2, 4, 6, 8, 10,下一个数是多少?2.让学生自己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然后展示答案并解释如何找到规律。

第二步:找规律的方法讲解(15分钟)1.教师向学生讲解几种常用的找规律方法:a.观察法:仔细观察数列中的数字,找出数字之间的关系和规律;b.列举法:逐个列举出数列中的数字,观察规律;c.运算法:通过运算规律来得出数列中的数字。

2.请学生举一些例子来演示这几种找规律方法。

第三步:练习找规律(20分钟)1.教师提供一些找规律的练习题,让学生尝试找出规律并得出结果。

2.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练习题,并互相检查答案。

第四步:拓展应用(10分钟)1.教师提供一些具有拓展性质的问题,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分享不同的解题方法。

第五步:归纳总结(5分钟)1.请学生总结找规律的方法和技巧;2.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题;2.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运用找规律的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并灵活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能够通过观察、列举和运算等方法找到数列中的规律。

大班找规律教育教学案例(3篇)

大班找规律教育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分类、推理等思维能力。

为了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幼儿园在大班开展了“找规律”主题活动。

本次案例以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帮助幼儿发现生活中的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二、案例目标1. 帮助幼儿观察生活中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分析、推理和归纳。

3. 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让他们感受规律美。

三、案例内容1. 教学活动一:认识规律活动目标:让幼儿了解规律的概念,初步学会观察生活中的规律。

活动过程:(1)教师出示一系列规律图形,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规律。

(2)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规律,如:彩虹、车轮、条纹等,让幼儿找出它们的规律。

(3)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找到的规律。

(4)教师总结规律的概念,强调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教学活动二:创造规律活动目标: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出独特的规律图形。

活动过程:(1)教师引导幼儿回忆已学过的规律图形,并鼓励他们尝试创作新的规律图形。

(2)幼儿分组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3)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讲解作品的规律。

(4)教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幼儿大胆创新。

3. 教学活动三:寻找规律活动目标:让幼儿在游戏中寻找规律,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活动过程:(1)教师出示一系列规律图形,让幼儿找出规律并说出相应的数字。

(2)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找规律”游戏,如:数字接龙、颜色配对等。

(3)幼儿在游戏中寻找规律,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4)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游戏。

四、案例反思1. 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规律,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2.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分析、推理和归纳。

3. 教学活动应注重趣味性,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找规律教案(3篇)

三年级找规律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发现和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游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2.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小组合作材料3. 找规律游戏道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组数字:1、2、3、4、5,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数字的特点。

2. 引出课题:《找规律》。

二、探究新知1. 教师展示一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出一种规律并分享给全班。

3. 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找规律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找出规律并说出下一个数字。

2. 学生分组进行找规律游戏,每组找出规律并说出下一个数字。

3.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出示一组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出一种规律并分享给全班。

3. 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找规律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找规律的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规律,记录下来并与家人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找规律》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找规律》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找规律》课题名称:找规律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特征;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总结并描述规律;3. 学生能够应用所学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 观察物体的特征;2. 描述规律。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特征;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总结并描述规律。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应用所学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物体模型(如不同颜色的积木、水果图示等);2. PowerPoint或黑板;3. 学生用笔和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0分钟)1. 利用教具或图片展示一些物体,例如不同颜色的积木、水果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颜色、形状等)。

2. 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特征有哪些,并进行简单的总结。

Step 2:找规律(2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一组物体的特征,例如颜色或形状有规律的排列。

将这组物体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思考规律,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2. 学生思考后,展示幻灯片或在黑板上展示一组物体的排列,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规律。

3. 提出问题:下面这组物体的排列规律是什么?(展示幻灯片或黑板上的一组物体图片)4. 让学生找出规律并说出答案。

Step 3:巩固(20分钟)1.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物体排列的规律,并描述出来。

2. 学生将自己设计的规律展示给同学,并由同学来找出规律。

3. 让一些学生上台进行展示,其他学生找出规律。

Step 4:拓展(15分钟)1. 继续展示幻灯片或在黑板上展示一组物体的排列,让学生观察并找出规律。

2. 要求学生逐个按规律排列物体,然后问学生让他们找出下一个物体是什么,并依次展示答案。

Step 5:小结(5分钟)1. 回顾课堂上学到的内容,总结找规律的方法和步骤。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找规律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多加运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特征,找出它们排列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总结能力。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找规律》及教学反思[]3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找规律)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找规律》及教学反思[]3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找规律)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找规律》及教学反思[]3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找规律)下面是我整理的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找规律》及教学反思[]3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找规律),供大家赏析。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找规律》及教学反思[]1中班下学期数学教案《找规律》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在探究找寻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序,通过活动,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地间隔排列规律排列,培育幼儿有初步的推理实力,发展幼儿创建力,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下学期数学《找规律》含反思教案吧。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找规律预设目标:1、通过活动,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地间隔排列规律排列。

2、在探究找寻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序。

3、培育幼儿有初步的推理实力,发展幼儿创建力。

4、初步培育视察、比较和反应实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爱好。

活动打算:1、各种排列规律的卡片。

2、各种颜色的木块、几何图形、贴绒图案若干。

3、操作卡片每人一份。

活动预设:一、自由探究。

1、以嬉戏:“寻宝”引入活动。

让幼儿找寻藏在“草地”上的卡片,打开卡片看看上面有些什么?2、探讨卡片上不同的改变,说说它们的排列规律。

二、发觉规律。

1、视察卡片上物体的排列,让幼儿感知物体排列的次序规律。

学习按颜色、几何图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

2、请幼儿补规律。

找出卡片上物体的规律,想想接着应当排什么?3、幼儿动手操作,把缺的补上去,将规律补完整,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补。

三、尝试自由排列。

1、介绍各组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第一组:按颜色排列。

选择两种或三种颜色的木块进行间隔排列。

其次组:按几何图形排列。

选择两种或三种几何图形进行间隔排列。

第三组:按图案排列。

选择两种或三种图案进行间隔排列。

2、幼儿自选操作活动,老师巡回指导。

激励幼儿大胆地尝试进行有规律的排列。

3、请幼儿介绍自己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教学反思:今后我将以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为契机,加强学习研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中反思,反思后再实践,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幼儿园大班科学《找规律》教案教学案例分享

幼儿园大班科学《找规律》教案教学案例分享

一、教案背景1. 适用年级:幼儿园大班2. 教学目标: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规律的概念,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生活中的规律。

4.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自主发现和总结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图片、卡片、实物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安全的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找规律》,引导幼儿思考什么是规律。

2. 基本概念:教师通过图片、卡片等教具,向幼儿介绍规律的概念,让幼儿初步认识和理解规律。

3. 观察和发现:教师展示一系列图片或实物,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例如,展示一组图片,要求幼儿找出图片中的共同点或变化规律。

4. 操作和实践: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实际操作,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和总结规律。

例如,给幼儿发放卡片,让幼儿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卡片。

5. 总结和拓展: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已经发现的规律,并鼓励幼儿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例如,让幼儿根据已经掌握的规律,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四、教学评价1. 观察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幼儿的参与程度、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 操作评价: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观察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总结评价:教师在教学结束时,通过提问或让幼儿复述所学内容,评价幼儿对规律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教师布置一些与找规律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幼儿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

2. 主题活动:教师组织一些与找规律相关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对规律的认识。

3. 跨学科教学: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让幼儿在不同的学科中体验和运用规律。

六、教学活动安排1. 第1周:认识规律的概念,通过图片和卡片让幼儿初步了解规律。

2. 第2周: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规律,如日常作息、季节变化等。

3. 第3周:操作和实践,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找到规律,如排列卡片、拼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规律》教学案例
结束语:正是因为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排列有了这些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美丽而又丰富多彩。

板书:美
我相信,只要大家多注意观察生活,多动脑筋思考,一定能创造出更多更新的规律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六)、谈收获、说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

(七)、温馨提示:(作业设计)
找一找,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规律。

板书设计:
找规律
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复出现规律
红花
黄花
红花
黄花
红花
黄花
红花
黄花
颜色形状数量

教学反思
(一)注重培养学生概括表达能力
一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正处于起步阶段,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

在本节课中,注重培养让学生把话说规范的习惯,学生在认识颜色变化的规律时,先由老师“扶”着说出,是几个图形为一组,每组是按什么顺序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再到老师“放”开让学生自己说,使学生的语言逐步达到用词准确,表达完整,思维清晰。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规律的时间和空间
在学生认识了图形在颜色和形状上的变化规律后,动手让学生做第104页按规律为气球涂色的练习,教师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规律,不仅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而且为学生下一步认识图形在数量上的变化规律和创造规律及发散思维做更好的铺垫。

(三)合作意识的培养
在按规律为学校花坛摆放鲜花的环节中,要求中提到,摆放的鲜花的颜色越多越好,但每个学生手中只有一种颜色的花,一个人很难完成,学生自然地提出的与小伙伴合作才能完成任务的需要,这里就出现了有必要的“合作、交流”,符合新标准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四)玩中学,做中学,体验学习的乐趣
在摆放花坛的过程中,这个环节很好地体现了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大胆用“听会忘,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由于在布置题目要求时,围绕完成“要布置一个圆形的花坛”这一共同的任务的同时,又提出了“看哪个小组摆出的花坛最有特点”的挑战性问题,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并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共同开拓思路。

培养了学生的大胆创新意识,学生思维的火花定会在摆出的各色花坛中绽放。

(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判断正误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规律解决问题。

在此判断题中,将把图形在“颜色”“形状”“数量”上的变化相结合。

一开始,由于前面的图形被遮挡,学生将无法判断最后所填的“三角形”是对还是错,露出一部分后,学生可能会发生意见上的争议,有的可能会说对,有的可能会说错,当全部图形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会肯定地作出判断“三角形”是错误的,应该填圆形。

由此,使学生懂得,找规律必须全面,不能片面观察和思考问题。

(六)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规律美。

伴随的优美的音乐和教师生动的语言,“斑马”“床罩”“建筑物”“一年四季”等一张张图片的出现,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理念。

本课的最后,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找找生活中的规律美,进一步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