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单元备课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整理方法、数据的描述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
二.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不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整理方法、数据的描述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
2.教学难点:数据的收集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数据分析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操作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案例。
3.学生活动材料: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操作的材料,如调查问卷、数据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如彩票中奖号码、天气情况等,引导学生了解数据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实际问题,如学校七年级学生的身高分布情况,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数据,引导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单元《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2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二)》导学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单元《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2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二)》导学案
一、核心要点
1.复习前一课时的内容:数据收集整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本课时主要内容:进一步掌握数据整理方法,包括分组、排序等。
3.学习目标:掌握更复杂的数据整理技巧,能够独立进行数据整理和分
析。
二、引入
老师可以给出一个简单的数据集合,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整理数据,引导
他们发现数据整理的重要性和技巧。
三、学习内容
1.分组整理数据
–学习按不同属性或特征对数据进行分组整理,比如按颜色、形状等。
2.排序整理数据
–学习根据数据的大小或其他特征对数据进行排序整理,比如从大到小、从小到大等。
四、实践操作
1.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数据集合,并按照课上所学方法进行整理和排序。
2.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整理过程中的困难和技巧,形成自己的数据整理方
法。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对数据整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
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数据整理方法,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导学案内容,希最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数据整理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单元教案之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单元教案之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数据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地收集数据。
2.能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能够利用数据表和图形展示数据结果。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利用数据表和图形展示数据结果。
三、教学难点1.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如何有效地使用数据表和图形展示数据结果。
四、教学准备1.数据收集的实验材料。
2.数据整理和分析的工具。
3.数据展示的工具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数据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收集数据的方式,引出数据收集整理的重要性。
2. 数据收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实验,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记录和整理收集到的数据。
3. 数据整理与分析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引导学生探讨数据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4. 数据展示教师示范使用数据表和图形展示数据结果,鼓励学生动手尝试使用数据展示工具。
5. 拓展应用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据收集整理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数据整理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和技巧。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数据实验和数据分析,以提高他们的数据处理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数据收集整理》的教学内容,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汇编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适用年七年级级所需时课内共5课时,每周5课时;课外2课时。
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从《标准》看,“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概率的初步知识,本章是统计部分的第一章,内容包括:1.利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以抽样调查为重点)收集和整理数据;2.利用统计图表(以直方图为重点)描述数据;3.展现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调查的基本过程。
据此,本单元设立“统计调查”“直方图”两个专题。
专题一: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是统计调查的常用方法。
教科书以调查人们对几种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为背景,设计了三个问题,通过统计调查问题1回顾了全面调查;通过统计调查问题2和问题3介绍了抽样调查。
专题二:对于直方图,学生在前两个学段没有接触,这是本学段学习的一种新统计图。
基础。
主要学习方式:通过调查、讨论、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收集、整理、描述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做出决策。
2、认识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的特点和现实意义,了解组数、组距和频数布表的概念,能够读出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中所包含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统计调查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对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特征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读图能力,树立正确的统计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精神。
2.能积极参与调查活动,从中感受数据的作用及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爱数学的热情,体会数据分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对应课标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历统计的一般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初步建立统计的观念,培养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能利用统计调查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总结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
集、整理与总结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数据的概念和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掌握数据的收集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
3. 学会整理数据的方法,包括制作频数表、制作条形统计图和
折线统计图。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学准备
1.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材。
2. 教具:白板、黑板、多媒体课件、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数据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授课:介绍数据的收集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并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
3. 练: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收集数据,并使用合适
的方法整理和表达数据。
4. 深化: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所收集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讨论。
5. 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化学生对数据收集、整理和总结方法的理解。
6. 作业:布置相应的练题和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答案正确率。
3. 进行小组或个别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设计合理,有助于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总结方
法有更深入的认识。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2.掌握数据的收集方式和整理方法;3.能够利用数据制作统计图表,分析数据特征;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技巧;2.数据整理和分析;3.统计图表的绘制和分析。
三、教学内容1. 数据的含义•数据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收集数据?•数据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数据的收集方式•主动收集与被动收集;•问卷调查、实地观察、采访等方法。
3. 数据的整理方法•数据分类、归纳、整理等;•制表、图表的制作。
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引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数据的重要性(15分钟)。
2.数据的含义:讲解数据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认识数据(10分钟)。
3.数据的收集方式:介绍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数据收集的多样性(15分钟)。
第二课时1.数据的整理方法:讲解数据的分类和整理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整理数据(15分钟)。
2.制表、图表的制作:教授学生如何制作简单的统计表格和柱状图等(20分钟)。
第三课时1.数据分析:指导学生利用数据制作的图表进行数据分析,讨论数据的特点和规律(20分钟)。
2.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讨论数据收集整理的意义与方法,总结本单元知识点(10分钟)。
五、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培养学生合作与沟通能力。
3.图表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统计图表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提高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六、教学资源1.课件:包括数据收集整理的例题和图片资料。
2.试卷和练习册: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2.练习表现:完成课后练习的情况;3.测验成绩:对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测验。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数据,培养他们的数据思维,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收集数据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调查问卷,就我们今天的问题怎么设计调查问卷?
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调查问卷。
活动三:整理数据。
整理数据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用到划记法。
明星
划记
人数
百分比
A周杰伦
B姚明
C赵薇
D梅西
合计
活动四:描述数据。
为了更直观的看出数据信息,我们采用条形图和扇形图来描述数据。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适用年级
七年级
所需时间
课内5课时,课外3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统计的观念日趋重要。《标准》不仅把“统计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标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本学段要求的是“有所体验”。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统计活动的体验中,就要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动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等活动过程的体验,来感受统计的意义,形成统计的观念,体会统计的好处。
是否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专题二
……
2.样本、总体、个体、样本容量各指的什么?举例说明。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铅笔、直尺、圆规、收集相关数据。
学习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活动一:ABCD四个明星,哪一个是最受同学们喜欢的呢?
A: B:
C: D:
要完成这个调查我们需要几个步骤?
1.收集数据,采用什么方法收集?
2024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上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学校:学科:六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备课组名称:2024年六年级组集体备课第三单元:数据处理主备人:一:单元教材分析(分析核心概念、内容结构、呈现方式、育人价值)本单元学习内容主要围绕扇形统计图、统计图的选择、身高的情况、身高的变化四个活动展开学习。
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关键应基于他们亲身经历的经验。
也就是说,让学生完整长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学会提出用数据表达的问题。
通过收集组织、展示数据以及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方法分析数据,进而回答问题、作出判断、进行测、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基本途径。
二:单元学情分析(分析学生已有生活、知识、活动、方法等经验)1.注重体现统计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统计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实际背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科书力求通过选择现实情境中的数据,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实际意义。
例如,借助笑笑家一天的各类食物摄入量,学习扇形统计图;利用第24届奥运会至第30届奥运会我国获奖牌的有关数据,经制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三种统计图,分别表示金牌获得情况、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奖牌分布情况,引导学生在读图、分析、讨论中体会每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科书还注重让学生探索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科书十分强调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统计图的学习中,教科书安排了多个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使学生体会数据统计的作用。
2.让学生经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鼓励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描述数据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合理使用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最有效的途径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将学习融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
学生将在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活动中,探索如何以简单而直观的形式描述数据。
现代公共媒体已经大量使用统计图表表示信息,能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为使学生在看懂统计图表、分析数据、简单推断过程中体会数据统计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教科书将统计图的学习重点放在会看图表、会分析图表中的数据并进行必要的推断上,而不是放在制作统计图表上。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教案):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备课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备课本章是统计部分的第一章,内容包括:1.利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以抽样调查为重点)收集和整理数据;2.利用统计图表(以直方图为重点)描述数据;3.展现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调查的基本过程.本章共安排三个小节和两个选学内容,教学(不包括选学内容)约需10课时,具体安排如下(仅供参考):10.1 统计调查约3课时10.2 直方图约2课时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约3课时数学活动小结约2课时一、教科书内容与本章学习目标(一)本章知识结构框图本章知识结构如下图所示:(二)教科书内容10.1节“统计调查”,主要介绍收集、整理与描述数据的一些常用方法.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是统计调查的常用方法.教科书以调查人们对几种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为背景,设计了两个问题,通过统计调查问题1回顾了全面调查;通过统计调查问题2介绍了抽样调查.教科书首先设置问题1,要求学生考察全班同学喜爱五种电视节目的情况.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统计调查,首先是收集数据,由此引出利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的方法;对于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整理才能看出数据分布的规律,这就涉及如何整理数据的问题,教科书介绍了利用频数分布表(没有给出频数分布的概念)整理数据的方法;为了更直观地看出全班同学喜爱五种电视节目的情况,教科书选用了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条形图和扇形图展示了数据的分布规律;最后通过分析统计图表就可以看出全班同学五种电视节目的情况.对于扇形图,学生在小学只能从扇形图中读出信息,不会画出扇形图来描述数据,在本节中,教科书结合问题1介绍了如何画出扇形图,这是本学段的一个教学要求.问题1的统计调查过程实际上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即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数据的来源一般有两条渠道:一条是通过统计调查或科学试验直接得到第一手统计数据;另一条是通过查阅资料等间接获得第二手统计数据.统计调查是获得第一手数据的重要途径,它们常常通过访问、邮寄、电话、电脑辅助等形式来收集数据;科学试验是取得自然科学数据的主要手段;各种文献资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媒体等提供了大量的统计数据,通过这些资料或媒体可以获得第二手数据.本章主要学习通过统计调查来收集数据,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的方法.关于通过科学试验获得数据的方法,教科书通过一个选学栏目作了简单介绍;对于通过查阅资料等间接手段收集数据的方法,主要安排在课题学习和习题中.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抽样调查是实际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调查方式,也是本节重点介绍的统计调查方法.教科书沿用问题1的情景,设计了问题2,介绍利用抽样调查收集数据.在问题2中,调查全校学生对五种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由于学生人数较多,采用全面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不太实际,抽样调查是一种经济、有效、省时省力的方法,这就使学生对抽样的必要性有所感受.结合着必要性的讨论,教科书给出了与抽样调查有关的概念和术语,如样本、总体、个体、样本容量等.为了使样本尽可能具有好的代表性,抽取样本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教科书介绍了一种利用学号随机抽取样本,实现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这个抽样方法简单有效,便于学生理解样本的代表性.有了样本数据,就可以整理、描述和分析样本数据,通过分析样本数据来估计总体的情况.通过问题2的学习,学生经历了一个利用抽样调查处理数据、解决问题的统计过程,对抽样调查的必要性、样本的代表性、单随机抽样,以及通过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等有所了解.在问题1,2的基础上,教科书设置了问题3.问题3是比较学生所在学校三个年级学生的平均体重,教科书没有给数据,也没有给分析和解决过程,需要学生自主合作完成.教科书这么做的目的是考虑到统计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希望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统计活动这种有效方式学习统计内容.问题3中设置的三个小问题,事实上是给学生完成此问题适当的引导.其中调查方案的确定,需要根据学生自己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权衡,选取相对合适的调查方案.即使是调查同一所学校,也完全可以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收集数据,但要能解决所提问题为前提,其实这是辩证地认识两种调查方式特点的过程,更是正确认识统计方法特点的过程.通过问题3,让学生亲自参与在实际问题中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过程,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感受统计的思想.“捉-放-捉(capture-recapture)”是生产和科研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常常被用来根据部分的情况估计整体的情况,例如估计养鱼池中鱼的个数,森林中某种动物的个数等,这个方法体现了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教科书在选学栏目“实验与探究瓶子中有多少粒豆子”中,模拟这种方法设计了一个活动,通过学生动手活动体验这种方法,感受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并了解试验也是获得数据的有效方法.10.2节“直方图”,重点讨论利用直方图来描述数据.对于直方图,学生在前两个学段没有接触,这是本学段学习的一种新统计图.教科书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入手:从63名学生中选出40名参加广播体操比赛.选择参赛队员的一个要求是队员的身高应尽可能整齐.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选出符合这个要求的队员,教科书介绍了利用频数分布确定人选的方法.分析数据的频数分布,首先是将数据分组,根据一组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可以确定这组数据的极差,极差反映了数据的变化范围.参照极差,可以确定组距,进而可以将数据进行分组,利用频数分布表给出了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分析频数分布表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身高分布在哪个范围,由此可以确定参赛选手的身高.对于取值比较少的数据(如前一节最喜爱的电视节目),可以用条形图描述频数分布,而对于取值比较多的数据(如身高),分组后可以用直方图来描述频数分布.教科书利用问题4介绍了根据频数分布表作出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方法.教科书结合一个实际问题介绍直方图描述数据的方法,使得对于统计图表的认识具体化.10.3节“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要求学生综合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和方法从事统计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基本过程.教科书选择了一个具有实际意义和时代气息的问题——水资源问题为主题编写课题学习,这不仅有利于统计知识的深入学习,而且具有“节能减污,保护环境”的教育价值.这个课题学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要求学生阅读背景材料,从中收集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回答问题.第二部分要求学生运用已学的统计调查知识,完成一个以“家庭人均月生活用水量”为题的统计调查活动,并结合第一部分的内容撰写一份报告.课题学习的设计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对数据进行合适处理,可以挖掘其中蕴涵的信息,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另一方面是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过程,在经历这个统计调查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感受统计的思想,逐步建立用数据说话的习惯.(三)本章学习目标1.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了解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收集数据的方式,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2.通过实例,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了解简单随机抽样.通过简单随机抽样,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合理性,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3.通过实例,了解频数及频数分布的意义,会用表格整理数据,体会表格在整理数据中的作用.5.能画扇形图和简单频数分布直方图(等距分组的情形),并能利用频数分布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涵的信息.会根据问题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进一步体会统计图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6.通过表格、折线图、趋势图等,感受随即现象的变化趋势.7.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历统计的一般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初步建立数据分析观念,培养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三、对教学的几个建议1.注意统计思想的渗透与体现2.在统计过程中学习统计,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3.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4.准确把握教学要求5.关注信息技术的使用。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适用年七年级级所需时课内共5课时,每周5课时;课外2课时。
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从《标准》看,“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概率的初步知识,本章是统计部分的第一章,内容包括:1.利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以抽样调查为重点)收集和整理数据;2.利用统计图表(以直方图为重点)描述数据;3.展现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调查的基本过程。
据此,本单元设立“统计调查”“直方图”两个专题。
专题一: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是统计调查的常用方法。
教科书以调查人们对几种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为背景,设计了三个问题,通过统计调查问题1回顾了全面调查;通过统计调查问题2和问题3介绍了抽样调查。
专题二:对于直方图,学生在前两个学段没有接触,这是本学段学习的一种新统计图。
基础。
主要学习方式:通过调查、讨论、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收集、整理、描述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做出决策。
2、认识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的特点和现实意义,了解组数、组距和频数布表的概念,能够读出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中所包含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统计调查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对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特征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读图能力,树立正确的统计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精神。
2.能积极参与调查活动,从中感受数据的作用及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爱数学的热情,体会数据分析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对应课标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历统计的一般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初步建立统计的观念,培养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能利用统计调查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大单元教学设计
5.课题学习:
教材在最后一节安排了一个具有一定综合性和活动性的“综合与实践”--关注人口老龄化。这个“综合与实践”选用了与人口有关的老龄化社 会问题。完成这个综合与实践的课题学习,一方面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前 四节以及以前所学有关数据处理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 作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以及对所得结论进 行解释和反驳的统计过程。通过这个课题学习也使学生对人口老龄化以 及关注、关爱老年人的生活等有一定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尊老、敬老、 爱老意识,使学生自觉地加入尊老、敬老、爱老活动中来。
在第三学段,通过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领域中的现实问题,使学生主动地从事统计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统计是 进行决策的有力手段,并初步接触抽样、随机抽样等内容,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如加权平 均数、极差、方差、频数分布).
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 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 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大单元教学设计
“统计与概率”领域独立于“数与代数”和“空间与图 形”领域安排,共有四章。这四章内容采用统计部分和概率 部分分开编排的方式。统计部分:分别是“数据的收集与整 理”和“数据的分析”。概率部分:分别是 “概率初步” 和“对概率的进一步认识”。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初中统计部分的第一章,本章通 过1.数据的收集,2.普查和抽样调查,3.数据的表示,4.统 计图的选择。介绍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在 整个章节的问题和例题中展示了一个收集数据、整理数据、 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
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 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 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6.2数据的收集课时1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调查问卷设计:请学生设计一份针对身边同学的调查问卷,收集并分析数据,了解同学们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
数据收集与处理: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收集感兴趣的数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处理和分析,如天气数据、股票走势等。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室进行以下布置:
a. 分组讨论区:将教室内的桌椅摆放成小组讨论的形式,以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
b. 实验操作台:在教室内设置实验操作台,摆放实验器材,以便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收集。
c. 展示区:在教室内设置展示区,用于学生展示调查结果和分享学习心得。
5. 其他准备: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在数据收集方面的经验,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一些实际数据,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数据的收集》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数据的收集》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数据的收集》教学目标和《数据的收集》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数据的收集》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如何有效地收集数据、如何处理和分析数据等困难。此外,学生可能对数据的随机性和抽样调查的概念不够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来加深理解。同时,学生可能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青岛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青岛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数据的概念和分类。
2.学会通过观察和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数据的收集方法和整理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进行数据的分析。
三、教学环节
1. 导入(5分钟)
教师对于数据的意义进行简单讲解,引导学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和记录数据来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2. 发散思维 (10分钟)
教师放置一个有小球的大瓶子,让学生估算里面有多少个小球。
让学生思考记录小球数量的方法及记录的数据是如何呈现的。
3. 数据收集 (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在班级内收集数据,比如某一天吃哪些早餐、同学们的身高、课余时间如何度过等等。
让学生能够丰富数据的来源,收集数据的方法要求清晰可行。
4. 数据整理 (20分钟)
将学生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看看有哪些数据可以通过图表和统计的方式来呈现。
5. 数据分析 (2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对所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数据的特点,以及是否存在相关性等问题。
6. 结语 (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数据分析的知识应用到更多的场景中。
四、延伸活动
在教学中,可以增加大量易被收集和整理的数据主题,如:身高、重量、科目成绩、书包重量、家庭情况等等,让学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数据分析的习惯,并加强数据分析的技能。
第1单元 第3课《班级BMI数据测试--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教案【清华大学版2024】《信息科技》四上
思考:你知道全班同学的营养状况如何吗?如果想要收集他们的身体发育水平数据,你会采用什么方法呢?①问卷调查:收集饮食习惯和运动频率。
②身高体重测量:计算BMI评估营养状态。
③数据分析:识别整体和个体的发育趋势。
④隐私保护:确保数据安全,尊重学生隐私。
2.播放视频。
所示。
观察法是最直接的收集数据的方法,应用非常广泛,有时候会和调查法结合使用,以提高所收集信息的可靠性。
比如,想要知道学校门口每天早上的人流量,就可以使用观察法,还可以通过询问校门口的保安来获取数据。
调查法调查法是一种常见的数据收集方法,主要分为普查和抽样调查两大类。
普查就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
比如人口普查,就是对全国人民的人口、民族、年龄、性别等进行数据统计。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的数据对全部研究对象做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比如在对学生餐饮满意度进行调查时,就只需要随机选取一部分学生进行调查询问即可,如图 1.3.2所示。
实验法实验法就是通过实验过程获取信息或结论,它需要在特定的实验场所、特殊的状态下,对调查对象进行实验。
例如,在实验室做化学实验时,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记录相关的数据如图 1.3.3 所示。
网络信息收集法网络信息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发布、传递和存储的各种信息。
在互联网上输入信息的关键字,可以搜到所有相关联的内容。
这个数据收集的过程本来就具有筛选性和分析性,也就是说,网络收集所得到的数据,可能更接近我们想要的结果。
但是在使用网络信息收集法获取数据(见图1.3.4)时,我们仍然需要过滤和辨别信息,因为互联网的数据繁杂并且真假难辨。
课堂活动说一说,收集全班同学的体重和身高数据应该使用哪种方法?收集全班同学的体重和身高数据,应采用直接测量法,使用精确的体重秤和身高尺,在固定时间由专人操作测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记录和管理数据时需注意保护学生隐私,安全存储信息。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2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2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第2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学会用图表来表示数据,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统计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他们能够用简单的图表来表示数据。
但他们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数据的准确性、分类方法的选择等。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分类方法的合理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2.让学生学会用图表来表示数据。
3.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统计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学会用图表来表示数据。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能够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分类方法的合理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数据收集和整理的相关材料,如调查问卷、统计图表等。
2.学生准备记录数据的笔记本和绘图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情境,如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季节,引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让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收集和整理这些数据呢?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调查问卷,让学生填写。
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用图表来表示。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分类方法的合理性。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实践活动。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实践活动成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收集和整理数据呢?学生可以自由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数据的收集整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数据的收集整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数据的概念,能够说出数据的一般收集方法。
2.能够运用调查方法,有序地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
3.掌握用数据表达事物数量的方法,运用其表示实际事物或情况。
4.能够通过数据的比较分析,形成初步结论。
二、教学重点1.数据的概念及收集方法。
2.数据的整理与表达。
三、教学难点1.运用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制作简单的数据表格。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课件、数据表格、调查问题。
2.学生准备:笔、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解释数据的概念,为学生打开思维。
2. 知识讲解1.数据的概念:数据是描述事物或情况的各种符号、数字或文字,并介绍数据的分类。
2.数据的收集方法:讨论数据的收集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获取数据。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调查:老师给出调查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调查,收集数据。
2.数据整理与表达:学生们整理收集到的数据,并用表格形式表示出来。
4. 比较分析1.数据比较:学生们就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讨论数据的特点和联系。
2.得出结论:根据数据的比较分析,学生们形成初步结论,展示出数据的价值和意义。
5. 练习与检测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老师全程指导和纠错。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整理和分析能力,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的基本技能和表达方法。
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七、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整理一组自己感兴趣的数据,并用数据表格表示出来。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这一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整理与复习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整理与复习人教新课标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整理与复习。
本节课我们将对已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以便更好地掌握和运用。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第五单元的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制作。
具体章节有:1.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学会使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表示数据。
2. 统计表的制作:学会制作条形统计表、折线统计表和扇形统计表。
3. 统计图的制作:学会制作条形图、折线图和扇形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获取信息。
二、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能熟练制作和解读统计表、统计图,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制作。
难点:如何根据统计图获取信息,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我拿出一份成绩单,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通过这个情景,让学生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整理与复习。
2. 知识梳理:我带领学生回顾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让学生回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接着,引导学生回顾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3. 例题讲解:在此环节,我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然后,我会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学会从统计图获取信息,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4. 随堂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我会及时批改学生的答案,给予指导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制作步骤。
通过板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清晰的认识。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第五单元的练习题。
2. 选择一个生活中的数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将结果制作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数据收集整理》教案教案题目:数据收集整理教案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数据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生能够学习和运用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
教学重点:1.数据的收集方法和技巧。
2.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1.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方法的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思考数据的概念和重要性。
例如,通过问学生以下问题:“你了解什么是数据吗?在现实生活中,数据有什么作用?”等等。
Step 2:数据收集方法通过讲解和举例,介绍不同类型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观察和实验、访谈和采访、文献调研等等。
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实验,并向其他同学演示。
Step 3:数据整理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不同的数据整理和分析方法,包括数据表格、统计图表、计算平均值、比较数据等等。
学生们分组合作,根据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制作相关的统计图表。
Step 4:数据应用教师向学生展示真实的数据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读数据,并提供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者个人作业的方式进行。
Step 5:总结和拓展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调数据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并展示一些相关的拓展知识和信息供学生深入学习。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学生的个人作业和小组讨论的质量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或者其他多媒体演示工具。
2.实际数据案例。
3.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实验材料。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调查、科研实验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并扩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参观相关的展览等等,深入了解数据的更多方面和应用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单元备课
一、单元知识结构
8.1节从丰富的实际情境出发,引入了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并使学生体会抽样的重要性;
8.2节通过对几个实际问题的研究,使学生感受样本的特征与样本选取的方法。
知道什么是简单随机抽样,通过实例,初步体会样本与总体的关系;
8.3节数据的整理通过生活中数据分组的实例,使学生初步感受数据的分组对于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意义和作用;
8.4节介绍扇形统计图的制作,要求学生学会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根据具体问题能用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数学活动,初步了解数据收集和处理的过程。
2.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普查与抽样调查、样本与总体。
3.了解简单随机抽样,体验样本具有随机性,体会样本与总体的关系。
4.会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组整理。
通过参与收集、整理数据和初步分析数据,进一步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会制作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能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简单随机抽样与数据的整理、扇形统计图的制作。
2、教学难点
理解样本的随机性。
关键是理解抽样的方法,体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
1、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认识有关统计知识(如样本、总体、个体、频数等)和统计方法(如抽样调查等)。
2、引导学生感受渗透与体现于统计知识和方法之中的统计思想。
五、学生情况分析
本章是在第小学学段对统计初步知识认识的基础上,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描述的进一步学习,是本学段学习抽样与数据分析的起始。
本章主要研究数据的收集、抽样、整理和制作扇形统计图。
它们不仅是以后学习数据分析和应用的基础,而且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和数据分析观念,都有重要意义。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包括普查和抽样调查、利用样本估计总体、简单随机抽样、数据的整理、扇形统计图的制作等。
六、课时划分
1.数据的收集2课时
2.普查和抽样调查2课时
3.数据的表示4课时.
4.统计图的选择2课时
5.回顾与思考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