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居民生活差异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差异的统计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差异的统计分析

3 3 2 d 2 4 4 4 4 3 3 3 3
维普资讯
社 科 论 坛 童
高消 费水平 :l 4 05 9 00 7 l 02 5 2 00 x + y =一 7 .0 + . x + .9 x + .1 3 6 9 按照前面提到 的聚类思路 , 本文采 用欧式距离平 方和离差平 方 .2 x O. 0 7 .2 x 和方法进行 分层聚 类分析。通过 S P P S一 系列操作 , 终可得 出以 00 8 6+ 07 x +0 1 3 8 最 较高消 费水平 :2=一 5 .7 + .5 x + .1 x + y 2 44 2 00 l 02 3 2 4 下结果 , 即表 2 :
息有很大重叠。 接着计算相 关矩 阵的特征值 和特征 向量。前两个 公共 因子对样 本 方差 的 贡 献和 为 08 3 6 说 明 用这 两 个 公 共 因子 代 表 原 来 8个 .6 7 , 指标评价全国城镇居 民消费结构 已有足够把握。 然 后 对 因 子 载 荷 矩 阵 旋 转 , 到 旋 转 后 因 子 载 荷 矩 阵 , 断 变 得 判 化 趋势 相 近 的 消 费项 目。 结 果 显 示 , 一个 主 因子 ( 原 变量 方差 贡 第 对 献 已达 7 .1 %) 48 5 主要 由食 品、 家庭 设备用品及服 务、 交通和通信 、 教育文化娱乐服 务、 居住 、 杂项 商品和服 务这 六个指标决定 , 这六个 指标 在主因子 F 上 的载荷均在 O7以上 ,1是 全国城 镇居 民消费 1 . F 结构研 究中的主要 方面 , 命名为主要消费因子: 因子二 即 F ( 2解释 了 原变量 1 .6 %信 息) 主要涵盖衣着 与医疗保健 , 15 1 则 命名 为次要消 费因子。
维普资讯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统计分析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统计分析

影响教育公平:收入差距过 大可能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
均,影响教育公平
影响消费水平:收入差距过 大可能导致消费需求不足, 影响经济增长
影响医疗保障:收入差距过 大可能导致医疗保障水平不
均,影响人民健康
统计指标的选择
收入水平: 人均可支配 收入、人均
纯收入等
收入结构: 工资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加快,农村居 民生活水平提高
城乡居民消费结 构升级,消费需
求多样化
城乡经济发展不 平衡,需要加强 政策引导和扶持
未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和原因
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高端产业和高收入岗位增加,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政府加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城乡收入差距有望缩小
实证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数据收集: 收集城乡 居民收入 数据,包 括工资、 奖金、福 利等
数据处理: 对数据进 行清洗、 整理、转 换等操作, 确保数据 质量
模型选择: 选择合适 的统计模 型,如回 归分析、 方差分析 等
模型估计: 利用估计 方法,如 最小二乘 法、极大 似然估计 等,估计 模型参数

收入来源: 农业、工业、
服务业等
收入分配: 基尼系数、 洛伦兹曲线

收入增长: 年均增长率、 环比增长率

收入差距: 城乡居民收 入比、地区
收入比等
统计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等官方机构 数据类型:包括收入、消费、就业等 数据处理:清洗、整理、转换、合并等 数据分析:使用统计方法,如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东、中、西部内部农民收入差距分析

东、中、西部内部农民收入差距分析
2 0 1 3 年4 月
经 济 论 坛

Ma r .2 01 3
总第5 1 3 期
第0 4 期
Ee o n o mi c F o r u m
Ap r . 5 1 3 No . 0 4
东、中、 西部内部农民收入差距分析
文/ 王来 栓 朱 润喜
【 摘
要 】本文选取 1 9 9 5 ~ 2 0 1 1 年数据 ,采用人均纯收入 、工资性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
西部 地 区 1 9 9 5 年极差为 5 6 5 . 8 0 元 ,到 2 0 1 1 年
东 部地 区 1 9 9 5年 农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极 差 为
2 7 2 5 . 9 0 元 ,到 2 0 1 1 年扩大 为 9 5 7 4 .源自0 0 ,2 0 1 1 年 是
扩 大为 2 7 3 3 元 ,2 0 1 1 年是 1 9 9 5 年4 . 8 3 倍 ,极值 比 介于 1 . 4 5~1 . 7 1之 间 , 离 散 系 数 介 于 0 . 1 3 0 1 ~ 0 . 3 0 5 7 之 间 。2 0 0 5 年 高于西 部地 区平 均水 平 的有 内 蒙古 、广 西 、重庆 、四川 、宁 夏 、新 疆 ,低 于西部 地 区 平 均 水 平 的有 贵 州 、云 南 、西 藏 、陕西 、甘
西 、湖北 、湖南 ,低于 中部地 区平均水平 的有 山 西 、安徽 、河 南 ;2 0 1 0 年 高 于 中 部 地 区平 均 水 平 的有江西 、河南 、湖北 、湖南 ,低于中部地区平均
年 高 于 东 部 地 区平 均 水 平 的有 天 津 、江苏 、浙 江 、 福 建 、山东 、海南 ,低 于 东部 地 区平均 水平 的有北 京 、河 北 、上 海 、广 东 。

三农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性分析

三农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性分析

三农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性分析农村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国家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三农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性进行分析。

一、地区发展水平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长江流域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长江流域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生活水平也较为贫困。

二、农村产业结构差异不同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发达地区的农村产业多样化,农民从事的产业包括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等多种形式,而贫困地区的农村产业较为单一,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缺乏多样化的发展。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差异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发达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包括公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都较高,而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交通和生产条件较为欠缺。

四、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差异农民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也是造成地区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发达地区的农民受教育程度较高,技术水平较为先进,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贫困地区的农民教育水平较低,技术水平有限,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不高。

五、农产品市场开发差异不同地区的农产品市场开发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发达地区的农产品市场开发较为活跃,农产品销售渠道多样,价格稳定,而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市场开发较为落后,销售渠道有限,价格波动较大。

六、政策支持力度差异政府对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存在差异,发达地区得到的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相对较大,包括财政支持、产业扶持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而贫困地区得到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少,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七、农村金融服务差异不同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较为完善,包括农村信用社、合作社、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发展,而贫困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较为欠缺,金融服务机构建设不健全,导致农民融资难度较大。

中 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 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居民收入等方面,还受到地理区位、资源禀赋、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经济总量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为代表的城市群,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开放的政策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相对较小。

尽管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

例如,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金融服务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单一,传统产业如资源开采、初级加工等仍占据较大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使得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居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直接指标。

东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普遍较高,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都较为丰厚。

而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相对较低,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

居民收入差距不仅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市场的扩大和内需的拉动。

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众多优良的港口,便于开展对外贸易和物流运输。

同时,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促使其更加注重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中西部地区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但由于交通不便、开发难度大等因素,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政策环境也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之一。

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与消费发展差距分析

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与消费发展差距分析

东部地 区高于全 国平 均水平 的有 江苏 、浙江 、福 建、 海南 、广东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北京 、天
津 、河 北 、上海 、山东 ;中部 地 区只有 湖 南高 于 全
均低于全 国平均水平 。 全 年 人 均 收 入 东 西 部 差 距 为 7 3 .8 ,东 部 6 01元
是 西 部 的 1 9 。可 支配 收入 差距 为 6 3.4 ,东 .倍 4 79 元 7
表1 09 2 0 年城镇居民家庭 收入、消费对比分析表
部地 区之 间、各地 区 内部 省市 区数据 与全 国水 平做 了对 比或排序 ,真 实反映 了地 区收入 与 消费差距 ,可以
为 深 入 研 究提 供 依 据 。
【 键 词 】 品 ; 育文化 娱 乐服务 ;恩格 尔系数 ;收入与 消费 关 食 教 【 基金项 目 】 本文是 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 统一城 乡税制 问题研 究 》 ( 目编号 : 7J 5 ) 项 0BYI2 的阶段性研 究成
建 、山东 、广东 、海南 ;中部地 区均低于全 国平均 水平 ;西部均低于全 国平均水平 ;东北地区辽宁高
于全 国平 均水 平 ,吉林 、黑 龙 江均 低 于全 国平 均 水
平。
京 、天津 、上海 、江苏 、浙江 、福建 、山东 、广 东 ,低于全 国平均水平 的有河北 、海南 ;中部地区
均 水平 。
1449元 ,全 国平均 为18 8 9 。东部地 区高 98. 3 85 . 元 0
于 全 国平 均水 平 的有 北 京 、天津 、上海 、江苏 、浙 江 、福建 、 山东 、广东 ,低 于 全 国平均 水 平 的有河
5 移 收入 。最高 是天 津 82 .4 ,最 低 是 西 . 转 040 元 藏 15 .8 ,极 差 6 6 . 元 ,全 国是 4 1.5 。 061元 9 78 6 554 元 东 部 地 区 高 于 全 国平 均 水 平 的 有 北 京 、天 津 、河 北 、上海 、江 苏 、浙 江 ,低 于全 国平 均 水平 的有 福

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生活差异程度比较

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生活差异程度比较

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生活差异程度比较
杨秀玲
【期刊名称】《发展》
【年(卷),期】1997(000)004
【摘要】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生活差异程度比较杨秀玲从1985年到1995年的近十年间,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伴随而来的是地区性差异在进一步扩大。

东部12个省区城镇居民的生活费收入增幅明显高于中部(9省区)、西部地区(9省区),东部与中西部居...
【总页数】2页(P29-30)
【作者】杨秀玲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6
【相关文献】
1.收入增加,消费平稳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一九九二年,陕西省城镇居民生活简明分析 [J], 朱国俊;
2.从部分省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比较看广东城镇居民生活水平 [J], 宁自军
3.从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比较中分析内蒙古城镇居民生活质量 [J], 包一玫
4.收入消费增幅继续提高城镇居民生活不断改善—2001年河南城镇居民生活分析
[J], 田长申
5.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比较研究 [J], 王选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差异的统计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差异的统计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差异的统计分析发表时间:2008-12-16T15:20:34.71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崔冯周宇[导读] 摘要:本文利用因子分析、分层聚类和判别分析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差异情况研究。

首先用因子分析将我国三个地区城镇居民8项消费指标降维,找出两个公共因子,然后抽出四个待分析的省市,将其余27个省市聚类分析,最后判别分析。

通过以上过程做出地区差异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消费差异摘要:本文利用因子分析、分层聚类和判别分析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差异情况研究。

首先用因子分析将我国三个地区城镇居民8项消费指标降维,找出两个公共因子,然后抽出四个待分析的省市,将其余27个省市聚类分析,最后判别分析。

通过以上过程做出地区差异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消费差异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各地区的变化也不相同。

本文在研究这些不同变化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问题,即传统研究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并有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从东南往西北逐步降低,从而消费水平也成趋势变化,这一传统观念是否正确?另外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部一些地区经济与消费有明显提高,但有些地区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发展还不够快,也影响了当地消费,应如何进一步引导?现在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无疑又是一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全国一体化发展有很大意义,而这一地区的消费情况如何呢?本文通过SPPS实证分析,对以上问题得出一些个人见解。

二、数据来源及SPPS实证分析(一)数据来源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的《10-16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6年)》的八项指标数据,即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

农村居民收入的区域差异

农村居民收入的区域差异

加强区域合作
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地 区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 距。
05研究结论和展望 Nhomakorabea研究结论
01
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明显,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
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的趋势。
02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东部地
区增长较快,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增长较慢。
03
04
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的影响 和对策
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要点一
资源配置
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导致资源配置 的不均衡,某些地区由于资源优势而 获得较高的收入,而其他地区则可能 因为资源匮乏而相对贫困。这种不均 衡的资源配置不利于国家整体经济发 展。
要点二
产业结构
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对产业结构也 有影响。高收入地区可能更倾向于发 展农业、林业和渔业等传统产业,而 低收入地区则可能更加侧重于发展工 业和服务业。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均衡 可能导致国家经济的不稳定。
到资源型产业比重较大的影响。
03
西部边远地区
该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限制,农
业产出较低,农民主要依靠传统的农牧业为生。
区域差异的来源和原因分析
01
经济发展水平
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东 部沿海地区得益于其区位优势和先进的产业体系,经济发 展水平较高,因此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
03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化对农村 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原因的分析 ,揭示各因素对区域差异的影 响机制,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 依据。
研究展望与建议
未来研究应加强对农村居民 收入区域差异的微观层面研 究,深入探究农村居民收入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分析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分析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分析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日益凸显。

城市的繁华和发展,与农村的贫困和落后形成了鲜明对比。

城市居民在工资收入、教育医疗资源、生活环境等方面享有更多的优势,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落后的基础设施、缺乏教育医疗资源等问题。

本文将从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教育医疗资源、生活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一、收入水平差异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差异是城乡生活水平差异的主要体现之一。

一方面,城市居民由于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因此收入相对较高。

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自农业和临时务工,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农村居民的两倍以上。

收入水平差异带来的问题是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居民。

城市居民可以享受更加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则受到限制。

收入水平差异也直接影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教育医疗资源差异城乡居民的教育医疗资源差异也是导致城乡生活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由于城市教育资源优质,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了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城市居民更容易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而农村居民面临着接受教育的机会不足和教育质量低的问题。

其次是医疗资源的不均衡。

城市的医疗资源相对丰富,医院设施齐全,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水平较高;而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条件艰苦,导致了城乡居民的健康保障水平不平等。

教育医疗资源差异带来的问题是城乡居民的素质和健康水平差异。

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高,健康水平较好,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教育质量低、医疗条件差的问题。

这种差异也间接影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三、生活环境差异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差异也是城乡生活水平差异的重要体现。

城市的环境相对较好,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生活便利。

农村的生活环境相对落后,基础设施滞后,生活条件艰苦。

东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对比分析--基于江苏、甘肃两省的实证视角

东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对比分析--基于江苏、甘肃两省的实证视角

东西部两省农村居民消费对比分析--基于江苏、甘肃实证视角摘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是农村经济发展与稳定的一个重要关键问题,本文利用江苏、甘肃农村居民消费的时间数列统计数据资料,研究江苏、甘肃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结构的变动及存在的差异。

依据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从江苏、甘肃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出发,在研究两省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及差异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对比方法分析了影响两省农村居民消费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甘肃省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对比分析金融危机导致现在我国国内经济也出现下滑的趋势。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外部市场已经很不景气,而且国内投资也出现信心不足,因此,促进国内消费是一个可行而且可持续的措施。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9亿生活在农村,所以,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是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各地区非均衡的发展战略致使我国东西地区间农村居民消费存在很大差异,农村居民奔小康的步伐出现快慢不一,其中东部地区以江苏省为代表,西部地区则以甘肃省为代表,因此,研究江苏、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问题,总体上把握两省农村居民消费的结构,分析两省的差距及原因,总结江苏省在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经验,将有助于从整体上分析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问题,并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有更深一步的认识,这也将有利于甘肃省从中借鉴江苏有意的经验,扩大其农村居民消费市场。

一、新形势下江苏、甘肃两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一)江苏农村居民消费现状伴随着江苏经济的快速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农村消费水平也在逐年大幅度提高。

2007年江苏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比2006年上升了15.93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消费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

1.消费支出成倍增长,消费结构变化显著,消费质量明显提高。

随着近十年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江苏农村居民整体生活质量已经跨入小康,2007年竞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1995年增长1.5倍。

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差异实证研究

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差异实证研究

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差异实证研究作者:尹彬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6年第06期内容摘要:本研究以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主导的农村居民消费变化为切入点,分析了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现状。

在实证研究部分,从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利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定量分析了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得到了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之间的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关系,利用基于ELES模型的边际消费倾向结果得到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差异。

关键词: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主导的农村居民消费变化本研究关于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选择的是刘勇《关于我国新三大地带宏观区域格局划分的基本构想》中的划分方式,东部包括河北、天津、北京、浙江、福建、上海、海南、广东、山东、江苏、黑龙江、吉林、辽宁13个省区;中部包括湖南、湖北、江西、重庆、安徽、四川、陕西、山西、广西、河南、云南、宁夏、甘肃、贵州14个省区;西部包括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4个省区。

(一)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变化由于收入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本文在对东中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变化的研究中,选择2000-2013年间部分年份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来进行分析,其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2000-2013年,东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217.3元上升到12052.1元,人均消费支出从1885.6元上升至8125.5元;中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77.6元上升到8376.5元,人均消费支出从1690.1元上升至6925.5元;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661.0元上升到6833.6元,人均消费支出从1236.4元上升至6119.1元。

因此,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消费水平整体上都呈现出上升趋势。

而在2010-2013年,无论是从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支出的大小差异,还是其增幅与增速来看,其差距都是东部>中部>西部,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呈现逐步扩大趋势。

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分析

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分析

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显著变化。

消费结构不仅反映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偏好,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从食品消费方面来看,各地区城镇居民在食品支出上的比重逐渐下降。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居民更加注重食品的品质和多样性,对有机食品、进口食品的需求增加。

而在中西部地区,虽然食品支出占比也在降低,但相对东部而言,对基本食品的消费仍占据一定比例。

例如,在东部沿海城市,人们愿意花费更多在高档餐厅用餐,购买进口水果和海鲜;而在中西部的一些城市,家常食材和本地农产品仍是居民餐桌上的主要选择。

在衣着消费方面,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更倾向于追求时尚和品牌,消费支出相对较高。

他们关注国际时尚潮流,愿意为知名品牌的服装和饰品支付较高的价格。

而中西部地区居民在衣着消费上相对较为务实,更注重性价比和实用性。

不过,随着电商的普及,中西部地区居民在衣着选择上也有了更多的机会,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居住消费在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支出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房价高企导致购房成本巨大,租房支出也相对较高。

同时,居民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更高,在装修、家居用品等方面的投入较多。

而在中西部地区,虽然房价相对较低,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居民对于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居住消费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交通通信消费是近年来增长较为迅速的一项。

东部地区由于经济活跃、交通网络发达,居民在汽车购置、公共交通费用以及通信设备和服务方面的支出较高。

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拥堵的交通状况促使更多人选择私家车出行,同时智能手机和高速网络的普及也推动了通信消费的增长。

中西部地区在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居民对汽车的需求也在逐步释放,通信消费的增长速度也不容小觑。

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在各地区的差异也较为明显。

东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娱乐设施,居民在子女教育、培训课程以及文化艺术活动、旅游等方面的投入较大。

我国东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比较研究——以山西和浙江两省固定跟踪..

我国东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比较研究——以山西和浙江两省固定跟踪..

剩余劳动力,工资水平为接近维持生存水平的制度工资,经济增长取决于现代部门的持续扩张。

资本家和工人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利于资本的集中,从而推动现代部门的扩张和经济增长,使传统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逐步被现代部门吸收,使收入分配状况逐步得到改善。

虽然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不一定采取劳动密集型的方式,但在劳动力比较廉价的情况下也绝不可能出现资本对劳动的完全替代,资本扩张必然会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创造需求市场。

并且不平衡增长理论也认为正是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才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种激励与示范效应,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同极大的意外收益的前景和结果相联系的。

从经验上看,当今也的确有许多国家其收入差距的扩大并设有阻止经济的高速增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了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美国经济近年来的持续增长除了由于技术创新起到了降低成本的作用以外,对最低工资管制的放松以及工资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美国收入差距的扩大并没有阻碍经济增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总供应曲线向外推移的作用。

同时,由于美国高技术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垄断地位的确立,经济增长的实现就成为了必然。

再如Weiskoff对墨西哥、玻多黎各、阿根廷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它们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经济增长与不平衡是正相关的卿1。

但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扩大对于经济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并且,对于不同国家的国情,收入分配差距的合理程度是不一样的。

对此,许多经济学家针对我国国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同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是本文的重点。

1.2本文研究的对象及行文安排本文是一份围绕我国当前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展开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对象是山西、浙江两省农村固定跟踪观察点的农户。

希望通过对两省固定跟踪观察农户的研究,发现两省农村居民在收入上的差另IJ,并试图解释存在差别的原因。

同时,也期望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解决我国东西部收入差别问题能够有所启示。

东中西部区域农业差异及其特征分析

东中西部区域农业差异及其特征分析

分值 位次
0. 49 7 - 0. 04 15 - 0. 09 17 - 0. 14 19 - 0. 21 21 - 0. 37 24 - 0. 44 25 - 0. 48 26 - 0. 57 27 - 0. 60 28 - 0. 76 30 - 1. 02 31
图 2 反映了东中西部经济指标均值的变化趋势 , 从图中可以看出 ,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人均乡镇企业产 值的变化最大 ,其中 ,东部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中部 地区的 2. 7 倍 ,但几乎是西部地区的 6 倍 ;人均乡镇企 业产值则是中部地区的 2. 8 倍 , 是西部地区的 5. 15
·99 ·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3 年 第 6 期
格下降的形势下 ,农业产值势必受到影响 。因此 ,可以 说 ,到目前为止 ,乡镇企业产值差异是区域农业差异较 大的根本原因 。另外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劳动 生产率 、大专人数占劳动力的百分率等绝对差异较大 也充分说明 ,东部地区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较完善 、经济 基础良好 、劳动力文化素质较高等 ,使得劳动生产的效 率较高 。中西部地区则由于经济基础和生活环境 、资 金 、劳动力素质等相对较差 ,而导致劳动生产率极低 。
图 2 东中西部地区经济指标的变化趋势 (2000 年)
表 1 中西部各省区 2000 年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分及排序
东部地区
中 部
西 部
省区
上海 北京 江苏 天津 浙江 山东 广东 辽宁 河北 福建 海南
分值 位次 省区 分值 位次 省区
1. 31 1. 19 0. 75 0. 74 0. 57 0. 5 0. 45 0. 34 0. 14 - 0. 14 - 0. 67

中国西部和东部的区别

中国西部和东部的区别

中国西部和东部的区别
1. 地理和气候条件:中国西部地处青藏高原和沙漠地区,地势高,气候干燥。

而中国东部地势较低,多山丘和平原,气候湿润,四季分明。

2. 经济发展:中国东部地区是国家经济的发展引擎,拥有大部分的经济中心和发达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等。

而中国西部地区相对较为欠发达,发展较为滞后。

3. 人口分布:中国东部地区人口密集,是人口聚集最多的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和大城市。

而中国西部地区人口相对较少,人口密度较低。

4. 文化差异:中国东部地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比较大,更加国际化和现代化。

而中国西部地区更接近传统和民族文化,保留了更多的传统风情。

5. 城乡差距:中国东部地区城市化程度较高,城市发达,基础设施完善。

而中国西部地区有较多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6. 发展机会: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努力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并带来了一些新的发展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一些典型的区别,实际情况可能会因地区而有所不同。

对当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调查报告

对当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调查报告

消费习惯对消费的影响
01
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具有明显 的传统特点,消费结构相对单 一,消费观念相对保守。
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居 民的消费习惯逐渐发生变化, 消费结构逐渐多元化,消费观 念逐渐开放。
03
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受到多方 面的影响,包括文化、社会、 心理等因素,改变农村居民的 消费习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扩大样本数量,提高研究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
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加强不同地区、不同群 体的分类比较分析,深入研究不同群体农村 居民的消费特点和发展趋势。
THANKS
推进农村消费信贷发展
加大对农村消费信贷的投入 力度,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
的信贷支持。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 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住 房等方面的多元化信贷需求

引导农村居民合理使用消费 信贷,培养他们的信用消费
意识。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 障水平。
加大对农村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的投入力度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
社会保障制度对消费的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
和消费能力。
农村居民对于未来生活的担忧和对不确定性的担忧 较低,因此更愿意增加当期消费,完善社会保障制
度能够缓解农村居民的这种担忧。
农村居民对于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偏好程 度存在差异,政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特点
食品消费支出占据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较大比重。 交通通信支出和文教娱乐支出占比较小。 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存在差异。
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比较

关于我国东、中、西部收入与消费差异的论文

关于我国东、中、西部收入与消费差异的论文

关于我国东、中、西部收入与消费差异的论文摘要:中国自1978 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先后实施了两个地区性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东部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优势, 中央政府实施了以东南沿海地区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战略, 使得东部地区集中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资源, 随之吸引了全国的资金与人才迅速向东南沿海地区积聚, 为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生产要素。

同时, 中央政府给东南沿海地区提供了十分宽松的政策环境。

东南沿海地区在宽松的政策环境下充分利用各种生产要素使其经济飞速发展, 并带来东南沿海地区居民人均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提高, 使东南沿海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与中西部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差异日益明显。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中期, 中央政府为了缩小中西部地区居民与东南沿海地区居民在消费水平上的巨大差异, 尽快提高中西部地区居民的消费生活水平,开始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这一战略的实施, 为西部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希望, 并对西部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两个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 中部地区均被排斥在外。

东部地区包括广东、海南、福建、江苏、浙江、上海, 西部地区包括陕西、宁夏、青海、甘肃、新疆、西藏、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

东、中、西部收入差异与分析2009年在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工薪收入占65.7%,经营净收入占8.1%,财产性收入占2.3%,转移收入占23.9%1.总收入。

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最高是上海32402.97元,最低是甘肃12918.04元,全国平均为18858.09元。

东部除河北、海南外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以下是1978年—2005年居民纯收入比较表:1978- 2005年三大区域居民人均纯收入比较(资料来源: 根据5 中国统计年鉴各相关年份数据有关资料整理6 。

我国东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比较

我国东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比较

我国东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比较
赵雪雁
【期刊名称】《未来与发展》
【年(卷),期】2002(023)003
【摘要】@@ 我国不仅存在着显著的地势梯度,而且存在着明显的经济梯度.从自然梯度来看,我国由西向东海拔高度逐渐降低;从社会经济梯度来看,我国由西向东社会经济水平逐渐升高,地势梯度强化了经济梯度.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格局具有非均衡性,东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行为、消费结构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赵雪雁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相关文献】
1.我国东西部公共图书馆用户需求结构比较 [J], 李桂华;苏华
2.“两湖”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比较研究 [J], 邓敏
3.福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比较分析 [J], 张小超
4.海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比较研究 [J], 王言英;苗俊红
5.吉林省农村居民与全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比较研究 [J], 吴薇;房树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居民生活差异比较分析唐平曹蓉2012-8-14 10:42:23 来源:《消费经济》(长沙)1996年05期第12-15页作者简介:唐平曹蓉国家统计局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总体上已基本摆脱贫困,达到温饱,但同时,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农村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历史背景以及人的基本素质等的差异,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发展差距,农村居民生活差异也越来越大。

为此,本文特根据1980年以来我国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对东、中、西部农村居民生活差异特征及原因作如下比较分析。

一、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动及差距1、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均有较大幅度提高改革十几年至今,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均有较大幅度提高,总体收入已达到温饱水平。

1980年,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分别只有218元、181元和172元,到1995年,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到2127元、1403元和1061元,比1980年分别增长了8.8倍、6.8倍和5.2倍。

按年增长速度计算,1980—1995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年递增速度分别达到了16.4%、14.6%和12.9%(按当年价格计算)。

在收入普遍增加的基础上,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中的收入众数组由贫困层移到温饱层,并且高收入农户比重不断提高。

对1995年农村居民集团内部收入分布的研究表明,人均纯收入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农户已占三分之一以上,与此同时,人均纯收入水平低于600元的农户则不足百分之十。

2、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尽管改革以来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但地区差距则不断扩大。

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绝对差额看,1980年,中、西部农村居民与东部农村居民收入的绝对差额分别为37元和46元,到1995年,收入绝对差额分别扩大到724和1066元,其中西部农村居民的收入只相当于东部农村居民收入的二分之一。

从收入比率看,东中西三大地带若以西部地区为1比较,1980年收入水平比为1.27∶1.05∶1;到1995年,收入水平差距扩大为2.00∶1.32∶1。

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落后近10年,中部地区比东部地区落后7年。

从年增长速度分析,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大大快于中、西部地区,1980—1995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比中部地区快1.8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快3.5个百分点。

从反映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的变动看,1980—1995年,除中部地带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变化较小外,东西地带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都有扩大,其中,东部地带由1980年的0.28扩大为1995年的0.32;西部地带由1980年的0.24扩大为1995年的0.33。

从分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低到高的排序看,全国30个省区中,位于前10名的省区除了中部省的黑龙江省为第8位次外,其余均为东部省区占有;在中西部的18个省区中,有16个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1578元的平均水平,其中8个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200元。

从不同收入水平分组看,1995年,收入高于1500元的农村居民中有57.3%的农民来自东部地区;反之,收入低于600元的低收入农村居民中,西部地区农民占64.1%。

二、东中西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差距扩大应当说,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在改革以来已经得到相当满足,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但也应看到,由于收入水平提高的快慢差距也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生活消费质量改善提高速度,因此,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居民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快,生活质量改善程度高,中西部地区则较慢,差距较大。

一是生活消费水平及发展速度差距。

1980—1995年,我国东部地带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84元增加到1671元,年平均增加99.1元,增长8.1倍,年递增15.8%;与此同时,中部地带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57元增加到1187元,年平均增加68.7元,增长6.5倍,年递增14.4%;西部地带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36元增加到982元,年平均增加56.4元,增长6.2倍,年递增14.1%。

中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的年增加额比东部地区低30.4元,年递增速度低1.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的年增加额比东部地区低42.7元,年递增速度低1.7个百分点。

二是生活消费结构和恩格尔系数差距。

1995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中的吃为55.8%、穿为6.5%、居住为15.2%、用品、服务性支出及其他为22.5%;同期,中西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中吃分别高达59.3%和64%,穿为7.3%和7%,居住均低于1.4%,用品、服务性支出及其他低于20%。

尤其是1995年,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回升到高达64%,反映出这些地区的农村居民生活改善缓慢,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差距在拉大。

三是营养消费质量差距。

改革十几年来,尽管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动物性食物消费也有较多增长,但食物消费质量的变化是较慢的。

同时,农村居民消费食物提供的热量、蛋白质、脂肪摄入量中来自于动物性食物的份额也不高。

比较来看,1995年,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食物提供的热量、蛋白质、脂肪摄入量中来自于动物性食物的份额最低,西部地区由于少数民族聚集多,消费牛羊肉较多,农村居民消费食物提供的热量、蛋白质、脂肪摄入量中来自于动物性食物的份额较高,但总体看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仍处于传统食物结构阶段,尚未摆脱对生存性食物的满足。

四是其他非物质性消费差距。

非物质性消费中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服务和其他生活服务方面的支出的多少,体现了农村文化事业及社会服务的发展状况。

1995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服务以及其他生活服务方面的支出额人均131元,中部地区人均82元,西部地区人均只有48元。

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分析,差距亦较为明显,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7.8%、6.9%和4.9%。

五是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差距。

表1显示出,所有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均以东部地区农户最高,特别是最近一些年时兴起来的高档家用电器、住宅用品、交通工具等,东部地区更是成倍于中西部地区。

三、文化素质及经济发展差距明显1、文化素质差距文化素质始终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

在农村,居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劳动者不同的文化程度确定了他们对经营项目的确定、技术的掌握、风险的承担、市场信息的了解、新事物的接受等方面会采取不同的选择,从而产生不同的后果。

总的来看,尽管改革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总体文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中西部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在逐年提高,文盲率不断下降,文化结构获得改善。

但时至1995年,每百个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劳动者中部地区还有11.05人,西部地区高达22.66人。

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指数东部地区7.49年,中部地区7.23年,西部地区5.99年。

全国30个省区按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指数排队比较,排在20位次以后的85%是中西部地区省份,其中西藏、青海、宁夏、云南、甘肃、贵州6省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尚未达到小学毕业水平。

2、经济发展差距我国人口众多,幅原辽阔,长期以来形成的东、中、西部发展差距在改革后的一些年随着收入的差距拉大,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也在拉大。

一方面,由于三大经济地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不同,农村经济实力在东、中、西部的差距明显扩大;另一方面,尽管这些年来,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已逐步缓解,但至今仍有占全国8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中西部农村地区。

在1994年国家公布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东部地区占98个,中部地区占2个,西部地区为0;1992—1994年,在国家重点扶持的587个贫困县中,人均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增长幅度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扩大了1.9百分点;全国贫困县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以年均约100元的差距扩大,与东部平均水平相比,也在以年均约200元的差距扩大。

四、差距成因造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生活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就主要因素而言,历史的自然、经济、社会因素是导致中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落后于东部地区的主要因素;劳动者个体的低素质带来的劳动者就业面窄,以及人口增长的恶性循环对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改善亦起了减速效应。

1、区域经济的差别发展影响了中西部地区收入增长落后40多年来,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表现出严重的参差不齐。

东部地带依托其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较为先进的工业技术基础和资金,较早、较快地取得了这一地区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与繁荣,而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差,国家工业数量少,经济基础落后,客观上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

表现在:一是农村经济总量增长水平和增长速度在三大经济地带间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差异性。

总量增长水平在三大区域呈现出东高西低,东强西弱,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的经济格局。

总量增长速度也呈现东快西慢的动态趋势。

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进程三个地带间不平衡。

从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看,东部地区农村二三产业收入逐渐占主导地位,而中西部地区明显落后。

1983—1995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中来自一产业的收入比重由89.6%下降到84.3%,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则由10.4%上升到15.7%。

而这一期间,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中来自一产业的收入比重则始终维持在90%左右,1995年仍为90.8%,比1983年仅减少约1个百分点。

与中西部地区比较,1995年,东部地区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高出5.5个百分点。

从农村劳动力就业构成看,1995年,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占常住人口的12.2%,比中部地区的6.0%高出6.2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的5.0%高出7.2个百分点。

三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效益水平带有巨大的反差。

劳动生产率水平由东向西递减;土地生产率不平衡;农产品商品率在区域间不平衡等等。

此外,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农村积累方式。

改革以来我国农户的积累是农村发展的核心,而乡镇企业的发展打破了单一的农户积累,形成了更大规模的社区积累,从而改变了农村的收入流程,在很大程度上拉大了区域间农村居民的收入差异。

2、农村劳动力的低素质和人口压力加剧了中西部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改善难度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反映了农村劳动力的质量。

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劳动力转移到其他投入产出效益更好的二三产业都有较为直接的影响已成为共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