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新时代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
国土信息化建设发言材料
国土信息化建设发言材料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有关国土信息化建设的一些发言材料。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土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国土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国土资源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和利用。
在当今社会,国土资源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深化国土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国土空间整体规划和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国土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建立国土信息库和资源智能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国土资源的信息化采集、加工、存储和分析,准确掌握和评估国土资源状况。
基于这些数据,可以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国土信息化建设还可以推动数字地球的建设,通过模拟、仿真等手段提前预测和分析国土资源的供需状况,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国土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国土空间整体规划水平。
通过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手段,可以获得全面、准确的国土空间数据。
基于这些数据,可以开展国土空间分析,形成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方案。
同时,国土信息化建设还可以实现空间数据的共享与交流,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促进国土空间整体规划的协同发展。
第三,国土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加强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目标。
国土信息化建设可以通过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空间信息平台,提供多维度的城乡空间数据和信息。
基于这些数据和信息,可以开展城乡空间分析,为城乡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国土信息化建设还可以促进城乡交通、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协同发展。
最后,国土信息化建设能够提升国土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通过建立智慧国土平台,可以实现国土信息的实时监测、动态更新和精确控制。
基于这一平台,可以开展国土资源的全过程管理,包括国土调查、土地审批、土地使用监管等。
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
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
尊敬的领导:
我以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一员,特向您汇报我单位在这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
首先,我单位目前的信息化程度已经初见成效。
通过实施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的手段,我们所收集、处理、分析的地质信息已经初步实现数据标准化和信息共享,极大地提升了地勘质量。
其次,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也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应用。
在我单位的地勘工作中,现场的数据采集和实时上传,已经成为了基本标配。
而地勘工作中所需的地图资料、卫星影像等资料也全部数字化成为了数据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至此,我单位的绝大多数地质论证和审核工作均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呈现,大幅提升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和服务。
但是,尽管目前我们的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所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少。
首先,我们信息化建设的资源仍然需要扩充。
当前,我单位的信息化设备存在着老旧不齐甚至缺乏的情况,这会制约我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接着,我们所建设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还要与前沿技术保持同步,跟进新技术对于我单位的工作会更有利。
最后,除了设备、技术等硬件方面,软件应用与人员培训更是需要重视。
我们需要建设出一系列整合各个硬件建设的信息化系统,使得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在传递中变得流畅准确。
同时,我们还需要培养相关技术人员,让他们具备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技能,从而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工作效率。
总的来说,我们十分感谢领导的指导和关注。
未来我单位将会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扩充设备资源,更新技术体系,实现信息化的全面应用,提升地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并协助领导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谢谢!。
绿色勘查——新时代地质找矿新模式
绿色勘查——新时代地质找矿新模式摘要:近年来,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找矿的过程中,会无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地质找矿急需一种对环境破坏小、找矿效率高的新模式,绿色勘查由此诞生。
绿色勘查是新时代背景下,满足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模式,是在地质找矿工作中满足维护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是保证资源丰富安全、满足国家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
本文将简单说明绿色勘查的含义及实施绿色勘查的重大意义,并结合实际,简述如何实现绿色勘查。
关键词:生态环境;绿色勘查;可持续发展引言绿色勘查是绿色矿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更是地质找矿事业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在国土资源部大力倡导及推动下,绿色勘查被广泛应用在地质找矿工作中,比如:青海省有色地勘局、西南能矿集团、中国地质勘探局等先后成为绿色勘查示范企业,为我国绿色勘查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和参考,总结了绿色勘查先进经验,促使我国地质找矿工作迈向了新的时代。
基于此,开展绿色勘查——新时代地质找矿新模式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1新经济环境中所需要坚持的地质找矿勘查技术原则1.1在统筹分析之后进行合理布局合理进行布局一直是地质找矿勘察的一个重要原则,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地质找矿勘察工作的支持,相对于过去的时代,现代技术对于区域内整体的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地址特征的分析都会更加迅速和准确,这也为在统筹分析之后进行合理布局的勘察原则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通过对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地质条件的整体测量、经济效益的准确计算、环境保护的社会要求等因素进行统筹分析,能够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合理的布局,科学的进行矿产的开发工作。
1.2把握规律,合理分配工作人员在进行勘探时需要注意,一定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首先相关人员需要对探查地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对当地的地质规律进行把握。
在了解了勘探地的地质规律之后,工作人员就需要确定出具体的探查范围,并且还需要规定出重点勘探区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开采效率。
强支撑_重服务_全力保障自然资源重点工作——辽宁省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召开2023年工作会议
2月16日,辽宁省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召开2023年工作会议。
会议总结了2022年中心工作情况,部署了2023年重点工作。
会议认为,2022年,中心在辽宁省自然资源厅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厅机关各处室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履行自然资源技术性、事务性核心职能,奋发有为、开拓进取,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配合厅机关各处室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进步。
同时,中心积极助力省自然资源厅党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配合厅处室完成了国土调查、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和不动产登记服务、绿色矿山建设三年行动等重大任务。
中心技术支撑能力实现了新突破,有力支撑了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等技术工作;服务保障能力得到了新提升,扎实推进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矿产资源保护监督等工作。
通过不断夯实基础,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中心党的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
会议强调,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贯彻落实省委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首战之年。
中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聚焦辽宁省委省政府和省自然资源厅党组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自然资源各项工作任务,立足“创新、技术、服务”的工作定位,完善体制机制,提升能力水平。
2023年,中心将围绕认真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不断加强地勘和矿产资源保护监督、扎实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创新开展生态修复及耕地保护、完成灾害预警预报和地质环境监测、积极配合海洋资源监管、强化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能力、提升信息化建设和运维水平、强化全中心党的建设、加强自身队伍建设等重点方面全面开展工作。
会议还提出了“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检视问题到位、聚焦重点到位、督查落实到位”五点要求。
中心党委将不断完善工作体制和机制,在抓班子、带队伍、转作风、促落实、强服务等各个方面,更好地发挥指挥棒、风向标和助推器的作用。
中心班子成员、各部负责人、各组负责人共 125人参加会议。
自然资源信息化总体框架下的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建设
第34期2021年12月No.34December ,2021自然资源信息化总体框架下的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建设摘要:城市地质调查是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
在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土地资源紧缺等因素影响下,城市地上地下协同规划、同步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探明城市地下三维地质结构、地质环境条件、地下空间资源情况,将有效推动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与城市规划布局优化。
基于MapGIS 10.5平台搭建成都市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借助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面向自然资源国土空间规划业务领域,提供地质调查数据管理、查询、共享、预测评价及全空间应用分析服务,实现将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成果融入成都市城市规划布局、建设管理的流程。
文章从系统架构、功能体系、平台应用等方面探讨了成都市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思路,为城市地质信息化建设支撑城市发展布局、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国土空间规划;MapGIS ;成都中图分类号:P628文献标志码:A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杨其菠,李泓儒,潘声勇,周炜,陶海江(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74)基金项目: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项目;项目编号:5101012018002703。
作者简介:杨其菠(1990—),男,河南宜阳人,工程师,学士;研究方向:城市地质信息化研究。
引言城市土地资源紧缺、人口不断扩张、城市周围地质灾害频发等,已严重制约了城市的规划与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推动城市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以及快速、健康、生态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3]。
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具有先导性、示范性、引领性,调查成果将为推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4],打造“智慧成都”提供决策性支撑。
资源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展望
资源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展望在当今时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全球关注,资源环境信息化建设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信息化技术,我们能够更有效地监测、管理和保护资源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深入探讨资源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一、资源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一)数据采集与监测技术的进步随着传感器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资源环境数据的采集变得更加精准、实时和全面。
例如,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能够清晰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森林覆盖情况和水体污染状况;传感器网络可以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水质参数和土壤湿度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为资源环境管理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
(二)信息管理与共享平台的建设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纷纷建立了资源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实现了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
同时,一些地区还建立了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了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与合作。
然而,在信息共享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格式不统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以及部门之间的壁垒等,影响了信息的有效利用。
(三)信息化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在水资源管理方面,信息化系统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实时监测、调度和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土地规划、土地利用监测和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
在矿产资源管理方面,信息化手段可以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利用进行全过程监控。
(四)信息化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在环境污染监测方面,在线监测系统能够实时获取大气、水和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污染数据,为环境执法和应急管理提供依据。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此外,环保信息化还推动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通过网络平台,公众可以更方便地获取环境信息,参与环境监督。
二、资源环境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一)数据质量和可靠性问题虽然数据采集技术不断进步,但数据质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误差、缺失和重复等。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管理年报编报和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函〔2020〕2024号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管理年报编报和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正文:----------------------------------------------------------------------------------------------------------------------------------------------------自然资源部办公厅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管理年报编报和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函〔2020〕202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全面贯彻落实《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16号), 进一步规范地质资料管理年报编报和信息报送工作,不断提升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水平,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地质资料管理年报是我国自然资源统计报表制度中的一种的重要统计资料,反映了各地地质资料汇交、利用和保护等情况,各单位均应按要求及时上报管理年报。
年报应包括以下内容:地质资料汇交、保管、服务、信息化建设等基本业务情况,机构设置、基础设施、人员队伍等馆藏机构情况,以及存在问题与建议、下年度重点工作安排等。
二、各省(区、市)地质资料管理年报统一定名为《XXX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资料管理年报(XXXX 年度)》;各委托保管单位地质资料管理年报统一定名为《XXX委托保管地质资料管理年报(XXXX年度)》。
三、地质资料管理年报的统计时间段为编制年度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各省(区、市)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和各委托保管单位应当在每年1月15日前,按本通知所附的统计表(见附表)填报统计信息,并向各省(区、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各油气公司总部上报本年度年报。
各省(区、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各油气公司总部应当在每年1月底前完成年报审核盖章,并通过地质资料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向部上报。
年度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总结8篇
年度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总结8篇篇1一、引言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本文将对年度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1. 土地利用规划与计划本年度,我国继续推进土地利用规划与计划工作,优化土地利用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通过实施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了耕地保护红线,促进了节约集约用地。
2. 耕地保护与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在耕地保护方面,我国采取了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加强了永久基本农田建设。
通过实施耕地占补平衡,确保了耕地数量的稳定,提高了耕地质量。
同时,加强了耕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了全民耕地保护意识。
3. 节约集约用地本年度,我国继续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通过加强土地利用监管,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土地,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同时,加强了闲置土地的处置工作,推动了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
4. 地质灾害防治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我国加强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通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减少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同时,加强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普及工作,提高了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三、存在的问题尽管年度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土地利用规划与计划实施中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二是耕地保护与永久基本农田建设仍需加强;三是节约集约用地工作仍需深入推进;四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需持续加强。
四、建议与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与措施:一是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与计划实施的研究和探索,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二是加大耕地保护与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力度,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土地;三是深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加强闲置土地处置;四是持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五、结论总体来看,年度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需继续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
2023年自然资源部信息化工作要点
2023年自然资源部信息化工作要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对于自然资源部而言,信息化的推进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国家的自然资源。
因此,2023年自然资源部在信息化工作方面有以下要点:一、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支撑自然资源部的信息化工作,必须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加强网络通信设施建设,提升数据中心的能力和安全性,建设高效稳定的信息系统等。
只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才能更好地支持自然资源部的各项工作。
二、推进数据共享和整合自然资源部涉及的数据众多,涵盖范围广泛。
推进数据共享和整合,可以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避免数据的重复采集和浪费。
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部门数据的共享和流通,可以提高工作的协同效率,为科学决策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
三、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必须伴随着信息安全的保障。
自然资源部涉及的信息数据具有重要性和敏感性,必须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防护,建立完善的安全监控和应急响应机制,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四、推动数字化管理和服务创新信息化工作的目标是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自然资源部要推动数字化管理和服务创新,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工作流程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例如,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在线服务,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五、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信息化工作需要专业的人才支持。
自然资源部要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通过加强培训和学习,提高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和技术水平,为信息化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信息化是全球性的趋势,各国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和交流。
自然资源部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推动信息化工作的国际化进程。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自然资源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应对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国土资源局信息化建设方案
国土资源局信息化建设方案为了实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和现代化,国土资源局制定了信息化建设方案。
本方案旨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1.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1)建设国土资源局的局域网,并连接各地市、县的网络,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流。
(2)建设高速光纤骨干网,提高信息传输速率和保证网络安全。
(3)建立远程会议系统,实现视频会议、网络会议等多种远程协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2. 信息安全体系建设(1)建设统一的安全监管体系,保障信息安全。
(2)加强信息安全保密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确保数据安全。
(3)加强网络安全防范,建立网络安全监测与处理机制,防止网络攻击和恶意代码的侵害。
3. 电子政务平台建设(1)建设全局性电子政务平台,提供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政务办公、决策支持、监管执法等方面。
(2)建设手机APP,提供移动端服务,实现更便捷的服务体验。
二、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1. 土地信息资源共享(1)建设国土资源空间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部门的土地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的查询、浏览、分析、决策等。
(2)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共享。
2. 矿产信息资源共享(1)建设矿产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信息共享。
(2)建设地质信息系统,实现矿产资源储量预测、矿区环境监测等方面的信息共享。
3. 自然灾害信息资源共享(1)建设自然灾害信息管理平台,整合各级相关部门的自然灾害信息,实现信息的共享和统计分析。
(2)建设灾害预警系统,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预警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精细化、科学化与规范化1. 数据建设和规范化(1)建设国土资源数据中心,负责国土资源数据的收集、整合、挖掘和服务。
(2)建设数据质量监管体系,制定数据质量标准,提高数据质量,保证数据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可靠性。
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思路的解析
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思路的解析摘要:当今的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一个大趋势,即向着信息化不断发展。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2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当中提出的,在此纲要当中,明确了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与此同时,我国对于地质环境信息化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土资源部在《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在这三个纲要当中,国土资源部对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加规范的规定。
关键词:地质环境;信息化;发展思路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水平并不高,还没有达到一个预期的水平,很难满足国土部门的政策支持。
不仅如此,相对来说落后的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水平,还难以满足现在民众对于地质灾害,地下水以及生存环境等因素的关注与需求,现在的地质环境信息服务方向还比较单一,很难做到多目标服务,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全国地质环境信息数据中心和信息服务平台是目前所需要思考的一件事情。
希望能够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各类的地质环境调查,地质规划,地质管理以及地质评价等信息资源,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来全面提升地质环境管理水平。
希望能够通过提高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来实现地质环境工作现代化发展,满足我们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1]。
一、我国在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问题1.难以做到信息数据共享,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现在的地质环境数据呈现一个非常分散的状态,几乎在各个部门当中都会有少量的或者是大量的数据,没有一个及时有效的汇总,并且现在的地质环境数据库的建立都是以项目为基础建立的,根据每一个不同的项目会建立起不同的地质环境数据库,所以说这样的地质环境数据库的专业性非常强。
每一个项目和每个项目都是不同的,所以说,各个项目所采用的数据采集汇交和验收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其呈现的数据质量各有不同,参差不齐,很难将其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系进行应用,所以现在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系,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的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标准化的过程[2]。
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研究
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研究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是指基于地质环境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建设过程,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地质环境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分析和利用,为地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灾害防治等提供信息支撑和决策依据。
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对于促进地质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升地质环境监测预警能力,保障地质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1.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在政策法规的支持下,相关部门和地质单位纷纷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建立了一批地质环境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对地质环境信息的数字化管理。
2.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在技术手段上有了较大的突破。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为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地质环境信息更加真实、全面、及时。
3.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关注的内容广泛,涵盖了地质资源、地质灾害、地表沉降、环境监测等多个方面。
相关领域的数据信息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和利用,提供了便利和支持。
4.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在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上还有待提高。
一方面,部分地质单位信息化建设仍停留在较低水平,系统功能不完善,信息采集和监测手段较为滞后;地质环境信息化系统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有限,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1.信息系统应用的不平衡。
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在各地区和单位之间存在着差异,一些地质单位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低,信息化意识淡薄,独立管理、信息孤岛现象突出,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
2.信息安全问题凸显。
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涉及到的内容繁多,信息量大,其中一部分为敏感信息,信息安全问题凸显。
可能会受到非法侵入、病毒攻击等威胁,造成信息泄露、损坏等严重后果。
3.信息共享和协同机制尚未得到有效构建。
自然资源信息化总体建设方案
自然资源信息化总体建设方案自然资源信息化总体建设方案是为了推动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信息化、现代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制定的,旨在建立一个全面、准确、实用的自然资源信息化平台,提高自然资源管理效率和水平,保障国家自然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一、总体目标1.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自然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
2.提高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和管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3.推进自然资源管理和服务的创新和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保护目标。
二、建设内容1.建设基础数据库,包括地理信息、地质勘查、环境监测、水文水资源、气象、测绘等方面的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和融合。
2.建设自然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包括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开发利用、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管理模块,实现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3.建设自然资源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将自然资源管理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挖掘,形成智能化决策支持。
4.建设自然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自然资源信息、咨询、服务等一站式服务,满足社会公众对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的需求。
三、建设步骤1.确定建设目标和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和时间表。
2.建设基础数据库,进行数据采集、整合和存储。
3.建设自然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源管理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4.建设自然资源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数据挖掘和分析。
5.建设自然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的自然资源服务。
四、建设保障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建设管理机制。
2.加强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提高建设质量和管理能力。
3.加强安全保障,确保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安全可靠。
4.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五、预期效果1.实现自然资源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
2.提高自然资源管理效率和质量,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推动自然资源管理和服务的创新和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提高社会公众对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全民参与的资源管理格局。
关于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摘要:地质灾害因难以预测的特性,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是很重要的工作,但因其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给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技术的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机遇,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而言,运用好信息技术一方面能提升工作的效率,另外信息技术的成熟使得信息技术能一定程度上克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难题,基于此,本文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展开论述,探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信息化发展策略。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物联网技术引言:由于地质灾害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的,也就意味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难度较高,想要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的水平,应该从源头做好把控,加强每个环节的监测工作,尽量把灾害的发生扼杀于摇篮之中。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实现了对地质环境进行全面监控,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来降低自然灾害对人们造成的危害。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信息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并取得良好成效。
信息化监测手段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有效应用,不仅能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精准度,更重要的是相较于人工的防治,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能让监测的范围更全面,强化每个监测流程,形成体系化的监测网络,大大提升了地质灾害防治的效果。
1.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的意义1.1符合时代创新发展要求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徐绍史部长明确指出信息化手段引入到国土资源管理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中必须遵循:①基于规范和创新的角度进行管理;②以需求为导向落实发展工作;③加强统筹、建用并举。
从国家层面我国在国土资源的管理上已经确定了明确的方向,在地质灾害防治中推进信息化建设可以说是大势所趋,更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
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地质灾害防治环节之中,更重要的是地质灾害防治的整体工作应依托信息技术全面优化工作流程和服务体系,构建出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更加精准有效。
地质工程勘察信息化建设方案
地质工程勘察信息化建设方案一、背景与意义地质工程勘察是工程建设前期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地质地貌、地下水、地质构造以及地下岩土等地质条件的详细调查和分析,提供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需的地质信息,并对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可靠依据。
在传统的地质工程勘察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效率低、成本高、数据管理不便等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地质工程勘察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
二、建设目标1. 提高勘察效率。
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勘察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处理和分析,大幅提高勘察效率,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2. 提高数据准确性。
通过信息化建设,对勘察数据实现全程追踪、自动化归档,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3. 降低勘察成本。
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勘察过程中的自动化作业、成本控制和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勘察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 实现数据共享和联动。
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与其他相关部门系统的对接和数据共享,提高资源协同效应,促进各方面的合作与发展。
三、建设内容1. 勘察数据采集系统的建设。
建立先进的地质工程勘察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勘察数据的自动录入、处理和生成报告等功能。
2. 勘察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的建设。
建立全面的勘察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实现勘察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和共享,为后续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3. 勘察成果展示系统的建设。
建立具有交互性和动态性的勘察成果展示系统,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勘察成果查询和展示功能。
4. 勘察质量控制系统的建设。
建立地质工程勘察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标准规范,实现勘察过程的全程监控和质量评估。
5. 勘察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建立集成化的勘察信息化平台,实现勘察数据与其他相关部门系统的对接和数据共享。
四、建设路径1. 建设前期调研。
通过对勘察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进行分析,明确功能要求,梳理业务流程,为后续的建设工作提供依据。
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快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快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公布日期】2023.08.22•【文号】自然资发〔2023〕158号•【施行日期】2023.08.2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测绘正文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快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自然资发〔2023〕15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部有关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部机关各司局:测绘地理信息是重要的战略性数据资源和新型生产要素。
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布局数字中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为加快推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激活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要素潜能,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数字中国、数字经济等战略部署,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测绘地理信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各行业需求,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定位,坚持守正创新,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推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要素保障作用,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为数字中国建设打造统一的时空基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的数据要素保障、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营造优良环境、为构建新安全格局严守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底线,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统筹推进。
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加强系统化布局,强化各级基础测绘规划衔接和计划约束力,打通数据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汇集利用的难点堵点,形成上下左右协调通畅的一体化格局。
坚持应用导向,丰富数据供给。
加强需求和应用牵引,加快推进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和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夯实公共数据资源,引导和培育新的需求与应用生态,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方案一、建设目标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一个高效、智能、全面的信息化系统,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精准分析、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
具体目标包括:1、提高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实现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全方位、动态监测。
2、整合和共享环境数据,打破信息孤岛,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
3、利用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提升公众对环境信息的获取和参与度,增强环保意识。
二、建设内容1、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完善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监测站点的布局,采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如传感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实现对环境质量的实时、连续监测。
同时,建立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环境数据中心建设搭建统一的环境数据中心,整合来自各个监测站点、相关部门和企业的环境数据,包括污染源排放数据、环境质量数据、生态状况数据等。
建立数据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用性。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分析,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
3、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开发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涵盖环境审批、执法监督、应急管理、污染防治等业务模块。
实现环境管理业务的信息化、流程化和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通过系统的信息化手段,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实现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及时发现和处理。
4、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利用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技术,构建环境决策支持系统。
通过对环境数据的分析和模拟,预测环境变化趋势,评估环保政策和措施的效果,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建立大气污染扩散模型,可以预测不同气象条件下污染物的扩散范围和浓度,为制定应急减排措施提供参考。
5、公众参与平台建设搭建公众参与环保的信息化平台,如环保网站、移动应用等。
通过平台向公众发布环境信息,包括环境质量状况、环保政策法规、企业环境行为等。
同时,提供公众举报、投诉和建议的渠道,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保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方案一、建设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传统的环境保护手段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管理需求。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环境数据的实时监测、分析和处理,提高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加强环境监管的力度,从而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二、建设目标1、实现环境数据的全面采集和整合通过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系统,收集包括大气、水、土壤、噪声等各类环境要素的数据,以及污染源排放、环境质量监测等相关数据,并进行整合和分析,为环境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2、提升环境监测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实现对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实时监测,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加强环境信息的共享和公开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平台,实现环境信息在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之间的共享和公开,提高环境信息的透明度,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4、提高环境管理的决策水平通过对环境数据的深入分析和挖掘,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5、增强环境应急响应能力建立环境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置,降低环境风险。
三、建设内容1、环境数据采集系统(1)在重点污染源、环境敏感区域等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如水质监测仪、空气质量监测仪等,实时采集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数据。
(2)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监测等手段,获取大范围的环境数据。
(3)建立人工监测网络,定期进行采样和检测,补充和校准在线监测数据。
2、环境数据传输网络(1)建设高速、稳定的环境数据传输网络,确保监测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输到数据中心。
(2)采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传输方式,如光纤通信、4G/5G 网络等,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3、环境数据中心(1)建立集中式的环境数据中心,存储和管理各类环境数据。
(2)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海量环境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工环论坛·加快推进新时代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
褚洪斌
中国地质调查局近期提出,信息化建设与科技创新是推进新时代地质事业转型升级的两大引擎。
在全面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应响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紧跟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步伐,转变和升级服务理念,为地质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支撑。
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之需,也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谋求高质量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更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新时代对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化工作是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的重要驱动力,是地质调查工作有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支撑力。
自然资源部组建后,赋予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重要职能,要求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不断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修复、防灾减灾和国土空间规划的需求,提供大量、多门类的数据支撑和地质信息服务。
新形势与新需求势必对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快速、精准、高效的转型需求,对地质环境调查监测数据采集的信息化、智能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是多门类自然资源调查、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防灾减灾等管理需求,对地质环境数据信息的丰富性、准确性、实效性和动态更新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是充分挖掘数据资源潜力,提升服务能力,对信息系统的分析评价、辅助决策等功能研发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是满足政府管理、业务人员和社会公众等不同用户对地质环境的关切,对地质环境信息化的服务方式、服务产品和服务效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新时代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要立足于服务自然资源管理职能和业务应用,以推进地质环境调查全流程信息化为主线,充分利用各类现代化的高新技术手段,汇聚和整合各类地质环境信息资源,建立面向多目标的地质环境综合管理和应用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数据分析评价能力,构建贯通国家、省、地市监测机构的网络运行环境,全力支撑地质环境业务信息化和管理科学化,实现全国地质环境信息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围绕目标任务,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可以按照“夯实一个基础,突出两个重点,打造一个平台,实施三项保障”的思路来实施建设。
一是加强数据建设,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
开展基于移动互联网、云平台、物联网等的地质环境智能数据采集、传输技术研发,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汇聚;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类地质环境调查监测工作基础,完善地质灾害、地下水、矿山地质环境、地质遗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等各类数据库,加强不同类型数据的有效整合,构建地质环境综合数据库体系。
二是突出智能决策和信息服务两个重点。
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手段,重点加强数据挖掘、分析评价、模拟计算等在线分析功能研发,提升系统辅助决策的智能化水平;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构建地质环境信息服务产品体系,实现数据资源在线服务,设计开发并制作各类地质环境信息服务产品,提升地质环境信息化服务水平。
三是全力打造地质环境综合管理与应用服务平台。
集成地质灾害、地下水、矿山地质环境和地质遗迹等各类自然资源信息数据,建设基于B/S和大数据的地质环境信息化展示服务系统,实现多门类地质环境数据融合、分析和信息发布,为我国的自然资源管理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四是实施信息化标准体系、软硬件网络运行环境和数据汇聚工作机制建设等三项保障。
建立地质环境信息化标准体系,为规范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不断完善信息系统软硬件网络运行环境,为信息化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基础保障;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部署下,建立数据汇聚工作机制,为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提供制度保障。
三、下一步重点加强的几项工作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作为我国地质环境领域重要的公益性技术支撑单位,承担着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下一步应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做好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的顶层设计。
统筹考虑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建设思路、框架结构以及功能设计等,制定信息化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是重点加强建设中的全国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地下水监测应用服务系统、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地质遗迹管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信息系统等专业系统的完善升级工作。
三是加强地质环境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和数据汇聚工作。
制定地质环境信息化的相关技术要求,建成多源数据资源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加强与各省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合作,加快推进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与共享。
(作者系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