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

2. 相关书籍。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4.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

5. 教学卡片。

6. 学生笔记本。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书籍,分享阅读感受。

b. 教师总结,引出本课主题——观书有感。

2. 自主学习(10分钟)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b. 学生填写学习卡片,记录自己的感受。

3. 课堂讨论(10分钟)a.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b. 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感悟分享(5分钟)a. 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b. 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小结(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书有感的重要性。

b. 学生整理笔记,巩固所学内容。

6. 作业布置(5分钟)b. 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并写一篇推荐语。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六、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理解并表达对书籍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

七、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

2. 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自己对书籍的热爱和感悟。

八、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

2.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到作者对书籍的深情厚意。

观书有感的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的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观书有感”的含义,认识到读书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读书、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学会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二、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观书有感”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读书会有感触。

2. 主体部分:分享名人的读书故事和读书心得,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读书的意义。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互相交流学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观书有感”的含义及读书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享名人读书故事,引导学生从中感悟。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互相学习。

四、教学准备:1. 名人读书故事素材。

2. 学生分组名单。

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用PPT展示“观书有感”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读书会有感触。

2. 主体部分:讲解名人读书故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读书的意义。

3. 实践环节: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互相交流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环节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读书心得和感悟。

2. 通过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对读书的认识。

3. 收集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知名作家或学者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读书经验和感悟。

2. 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或书店,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 开展读书俱乐部活动,鼓励学生定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名人读书故事的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在讨论环节,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确保讨论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符。

3. 在评估学生的作业时,要关注他们的真实感悟,而非表面的辞藻。

九、教学反馈:1. 学生对本次课程的满意度如何?2. 学生认为本次课程对他们阅读习惯和表达能力的影响如何?3. 学生对未来的读书分享活动有何建议?十、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1.2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了解阅读的重要性,认识到阅读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3. 学会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效果。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分享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第二章:阅读的意义2.1 课程内容本章节主要讲解阅读的意义,包括:1. 阅读对个人成长的作用2. 阅读对思维能力的提升3. 阅读对情感的陶冶2.2 教学活动1. 讲解阅读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2. 举例说明阅读对个人成长、思维能力和情感陶冶的影响。

3.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阅读的经历,谈谈阅读给自己带来的变化。

2.3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认识到阅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了解阅读对思维能力和情感陶冶的影响。

第三章:阅读的方法与技巧3.1 课程内容本章节主要讲解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包括:1. 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2. 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3. 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4. 深度阅读与思考3.2 教学活动1. 讲解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

3. 讨论如何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4. 案例分析:深度阅读与思考。

3.3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

2. 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3. 掌握深度阅读与思考的方法。

第四章:阅读的乐趣4.1 课程内容本章节主要讲解阅读的乐趣,包括:1. 阅读带来的心灵愉悦2. 阅读中的收获与成长3. 阅读与生活的联系4.2 教学活动1. 讲解阅读的乐趣,引导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3. 讨论阅读与生活的联系。

4.3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使学生能够:1. 体验阅读的快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2. 认识到阅读对自己的成长和生活的重要性。

3.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五章:阅读的习惯与养成5.1 课程内容1. 制定阅读计划2. 合理安排时间3. 坚持每天阅读4. 积极参与阅读交流5.2 教学活动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计划和时间安排。

实用的《观书有感》教案四篇

实用的《观书有感》教案四篇

实用的《观书有感》教案四篇《观书有感》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借方塘表达的感受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读书的感受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利地读诗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3、检查预习情况:(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2、你说得错。

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笔下的池塘说具体点吗?(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

(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漂亮了。

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交流。

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澈美丽的池塘前,你一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澈?你知道吗?活水生说原因(板书:池塘--------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讨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1)小组讨论(2)指名交流(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

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灵活)(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观书有感》。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文的特点和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文意境的领会。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诗文的特点。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观书有感》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观书有感》,了解诗文背景。

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诗文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师分析诗文意境,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情感。

5. 应用拓展(1)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文特点。

(2)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练习,体会诗文韵律美。

6. 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类似题材的诗。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观书有感》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书籍,喜欢阅读的习惯。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品质。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观书有感》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3. 采用小组合作探讨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观书有感》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生字词卡片。

4. 课堂练习题。

5. 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分析诗句的意象和意境。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所学课文。

(2)学生写一篇观后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半江瑟瑟半江红”、“春水初生”等。

(3)把握课文的大意,理解作者对读书的感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学会从课文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读书、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寓意。

(2)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的寓意。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分析课文的结构,讲解诗文的意象和寓意。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准确性。

2. 学生对课文生词和短语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课文意象和寓意的把握程度。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观书有感》。

2. 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朱熹。

3. 注释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课后作业练习题。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和分析朱熹的《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哲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2. 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3. 诗中哲理的感悟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境的把握2. 诗歌语言的赏析3. 哲理的深度理解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录音、PPT等教学资源2. 学生预习诗文,了解作者背景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播放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跟读b. 简要介绍作者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b.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文内容3. 合作探究a. 小组合作,分析诗中的意境和哲理b.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4. 诗歌解析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b. 教师讲解诗文中的难点和重点5. 情感体验a.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中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b.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6. 课堂小结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b.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进行评价7. 课后作业a. 学生抄写诗文,加强记忆六、教学拓展1. 对比赏析:教师提供其他描写读书或学习的诗歌,如唐代杜甫的《登高》等,让学生进行对比赏析,讨论各自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 创意表达:学生根据诗文内容,创作一幅画作或手工艺品,展示自己对诗中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3.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2.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观书有感》诗文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2. 学生分享对图片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与诗文的关系。

二、作者简介(5分钟)1. 教师介绍作者朱熹,包括其生平、著作等。

2. 学生了解作者背景,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三、诗文解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3. 教师逐句解析诗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学生分享对诗句的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诗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学生书写课后感悟,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六)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3.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2.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观书有感》诗文文本。

教学过程:六、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观书有感》教案(21篇)

《观书有感》教案(21篇)

观书有感教案(21篇)一、教案概述主题观书有感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4.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适用对象中学生(初中和高中)教材准备1.各类书籍:小说、散文、诗歌等;2.纸和笔供学生书写。

二、教案内容第一篇:《读《红楼梦》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红楼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红楼梦》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红楼梦》,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红楼梦》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二篇:《读《西游记》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西游记》,引导学生思考人性、友情和勇气等主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西游记》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西游记》,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西游记》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三篇:《读《水浒传》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水浒传》,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团队精神,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水浒传》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水浒传》,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水浒传》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二十一篇:《读《平凡的世界》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平凡的世界》,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梦想和责任等主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平凡的世界》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平凡的世界》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书有感》。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诗句的理解。

2. 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古诗句和作者的观点。

3. 采用讨论交流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介绍《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古诗句和作者的观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谈谈对课文的感悟。

5.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

6.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观书有感》的详细讲解,包括诗句的意义、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文化背景。

2. 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进行解释和例句分析。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七、教学步骤1. 课文讲解:逐句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汇和难懂句子。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观书有感》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学会欣赏古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注释、翻译、朗读等方法,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字词解释和句意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

2. 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的把握。

3. 如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创新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重点难点。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案例,进行对比思考。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观书有感》。

2. 参考资料:相关古代文化背景知识、课文注释、翻译。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朱熹及其作品《观书有感》。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和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重点难点,如字词解释、句意理解等。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案例,进行对比思考,体会课文中的观点。

6. 课堂练习: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七、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观书有感》的诗意,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书籍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内容的理解。

2.2 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3.2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4.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4.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作者的读书经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书籍,分享阅读的乐趣。

5.2 新课导入:介绍《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5.3 诗歌解析: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谈谈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以及诗歌对自身阅读启示。

5.5 案例分析:分析作者的读书经历,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阅读的方法和乐趣。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5.7 课后作业: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解析,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以及阅读的兴趣是否被激发。

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看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在下次教学中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估:6.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兴趣程度。

6.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他们对诗歌分析的能力。

六、拓展活动:7.1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观书有感》或其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热爱。

7.2 开展读书分享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最近的读书心得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阅读兴趣的培养。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书的热爱和珍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

2. 重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三、教学难点:1. 诗文意境的理解。

2. 学会通过诗句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文的美。

3.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五、教学准备:1. 诗文《观书有感》文本。

2. 与诗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学生阅读过的书籍,以便课堂上分享感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一幅描绘书的画或一段关于书的视频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 朗读诗文:让学生齐读或分组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注意诗文中的停顿和语气。

3. 解析诗文: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文内容,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4. 体会意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诗文中的画面,感受诗人对书的热爱和珍惜。

5. 互动交流:邀请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过的书籍,讲述自己的阅读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6.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诗文内容和自己的阅读感悟,写一篇观书有感的短文。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能力,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进行写作。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文。

九、课后作业:1. 熟读诗文,巩固诗文内容。

《观书有感》教案13篇

《观书有感》教案13篇

《观书有感》教案13篇《观书有感》教案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一》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__选自《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

朱熹(1130~1200),儒家称朱子,字元晦,江西婺源(现在属江西省)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

在中国古代对方形的蓄水坑,称塘;对圆形的蓄水坑称池。

)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鉴,镜子。

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因为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写出了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

问渠(渠:它,指水塘。

)那(那:同“哪”,怎么。

)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

)为(为:因为。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

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3篇《观书有感》教案1一、说教材:《观书有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2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读书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用暗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

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主中心句(诗眼),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二、说教法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

三、说学法:本节课是一首哲理诗,其道理较为深奥。

对本堂课我采用的就是现在我们实行的“五三三”的课堂模式。

打破古诗死记硬1背、呆板只理解诗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这节课是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展示、交流的。

四、说教学程序(一)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说出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

2.理解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感悟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学习古诗,无论课堂采用什么模式、方法,读,首先是第一位的。

在读中悟诗情,悟道理!两个目标提纲挈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

(二)出示自学指导:1、交流本诗作者朱熹的相关资料。

2、把诗读通,读顺。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景象。

4.想想诗中的“半亩方塘”比喻什么?“源头活水”比喻什么?这四步是给学生一个“导航”,是通向目标的路径。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观书有感》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观书有感》的基本内容。

2.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领悟课文中的深刻哲理。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观书有感》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书籍的看法,导入课文《观书有感》。

2. 自主学习: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所传达的对书籍的热爱和阅读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中的哲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课文为例,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 利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书籍的看法,引出课文《观书有感》。

的思想感情。

3. 第三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第四步: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 第五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体会。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和测验进行评价。

2. 学生的阅读感悟和思考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进行评价。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课文《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3.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哲理和情感。

1.2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够默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哲理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激发学习的动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观书有感》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读书随笔,通过对书籍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爱。

2.2 课文解析:1. 解析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

2. 分析课文中的哲理和情感,如作者对书籍的敬畏、对学习的执着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和解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3.2 互动法:教师与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3 示范法:教师通过朗读和默写,示范给学生正确的阅读和写作方法。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话题或问题,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关注。

4.2 讲解课文: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和解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4.3 互动讨论:教师与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4 朗读和默写: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和默写,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5.2 朗读和默写:检查学生对课文朗读和默写的准确性,评价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5.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向学生推荐与《观书有感》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其他唐代文学家的散文、诗歌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初中语文课《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观书有感》的作者和作品背景;(2)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主要观点和情感;(3)掌握表达个人阅读感悟的基本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分析、写作等方式进行个人观点的表达;(2)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和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寻找自己的阅读感悟;(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中深层次的观点和情感;(2)学会如何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相关的文学知识和作者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进入话题做准备。

2. 学习与讨论(35分钟)(1)呈现《观书有感》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观点,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情感和观点,并进行课堂讨论;(2)老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3. 课文解读(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观书有感》,老师带着学生解读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和观点。

4. 写作指导(15分钟)(1)介绍写作技巧,如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丰富的词汇等;(2)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阅读感悟。

5.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回顾重点内容,澄清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四、作业(1)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观书有感》的读后感,将自己的阅读感悟进行文字表达;(2)布置一定数量的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做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观书有感》的内涵和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通过作业的设置,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全面的阅读能力的提高。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

2.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提纲: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b.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

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而准确理解一些词语。

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它,指方塘。

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

(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3)指名读后练习背诵。

(4)积累忆诵:劝学的词语或名言其他古诗句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练习正确书写。

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3.收集的成语、名言、古诗。

准备张贴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教学后记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围绕读书生发出的一定的道理,在朗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能大体领悟,还有一些同学生也能由此生发出新的感悟,如书要多读,就像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上第22课)
《观书有感》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特色:
1、教学建立在对诗的正确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表现,呈现出多种动态生成的教学预设。

2、运用多种方法灵活理解诗句的意思,如在读与画中理解,在将“渠”改为你、我、他的语言运用中加深理解,在有与没有“源头活水”的对比中理解等。

3、对诗句的活学活用,如师生共同合作将诗句改为“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

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4、对教学时机的智慧把握,如将朱熹是南宋理学家、宋诗讲理的知识点以及开卷有益方面的名言与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巧妙对接。

5、板书的四次变化是诗的解读,也是诗的创造。

预习积累: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高尔基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教学过程】
一、观塘
1、导入:学诗要达到正确诵读、解意、悟境,今天我们能否做好这几点?先自学,要求做到: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

2、检读。

3、自学尝试理解意思,读出画面。

4、检读、助读:
你认为哪些字词的意思较难理解?或要引起同学的关注?
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想怎样的池塘?可以画出来。

(半亩、方、清、源头活水)
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交流,同桌。

集体交流、相机朗读。

(同学们,塘虽小却清新、明朗,有活水注入,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备注:“天光云影”、“湖光山色”中“光”意思的理解要联系词语的前后搭配。

谁在徘徊?“源头活水”的意思要重点理解,可以查成语词典。


二、观塘有感
1、导读全诗:这是一个怎样的池塘?诗人产生的疑问是?放开眼界找到的答案是?(塘清的答案在塘外)
2、诗句活用:(将“渠”改为你、我、他。

):
谁用诗句问问小池塘为何清。

老师做小池塘,生问老师。

(渠——君,你,汝。

老师故做没有听清状回答:问我那得清如许呀,为有源头活水来。

)老师问另一学生:问他那得清如许?学生回答:为有源头活水来。


3、如果没有“源头活水”呢?
(老师擦去“有源头活水”)方塘怎样?同桌思考讨论。

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板书:枯竭、陈腐、污浊。

教师擦去“一鉴、天光云影、清”,师生共同合作将诗句改为: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

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有源头活水的半亩方塘是——谁来背诵一遍?(或者是将擦去的字写上,并写上题目)。

三、观书有感
1、老师故意让学生齐背——《观塘有感》,引起学生疑问,引出读书法——读书要看清题目,题目是文眼呀!
2、问:为何是《观书有感》?借塘来说观书感。

理解:观,看,看见,有见解。

感,用心悟,悟出滋味。

简介朱熹:南宋,理学,宋人最讲理。

宋诗特点常借景(物)寓理。

当时在看书,将看书体会心得写了出来。

3、诗人看书有何感想呢?同桌讨论。

(多元理解:塘——人,心如明镜,胸怀宽广,清,高洁;塘——书,知识,天光云影;……)
相机出示开卷有益的名言警句。

(见预习积累)
(备注:当学生不会时导法:
(1)、小塘呀小塘,你为什么这么明净呀?你这么小为什么容得下天光云影在你的肚子里呀?你为什么这么聪明呀?朱子呀,你为什么这么有学问呀?
(2)、塘有源头活水就——,人观书就——。

(3)、把“半亩方塘”改为“方寸之心”
(4)、宋诗借物喻理的特点。

如苏轼《题西林壁》等。


四、拓展学习——宋诗借物(景)喻理的特点
学习《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中有悟,诗中有理)
板书设计:(动态生成)
初: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变:
半亩方塘开,共徘徊。

问渠那得如许,为来。

再变:
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

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还原:
方寸之心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我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姓名:余金元任教学科:语文通信地址: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实验学校邮编:213332 电子信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