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用字词翻译

合集下载

文言文的常见字词翻译

文言文的常见字词翻译

1. 也:表示句末停顿或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啊”等。

例如:“吾友也,善饮酒。

”(我的朋友啊,喜欢喝酒。

)2. 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因果等关系。

例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人生得意的时候要尽情欢乐,不要让金樽空对着月亮。

)3. 故:连词,表示因果、结果。

例如:“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战斗,需要勇气。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 其: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人或事物。

例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5. 之: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人或事物;助词,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子路之勇,吾未之有见。

”(子路的勇敢,我从未见过。

)6. 与:介词,表示和、跟。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的衣领,悠悠的我心。

)7. 何: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

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怎样解除忧愁?只有酒才能解忧。

)8. 以:介词,表示原因、手段等。

例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9. 所:助词,与“以”连用,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人所共知。

”(众所周知。

)10. 于: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例如:“子路于卫,闻有孔子。

”(子路在卫国,听说有孔子。

)11. 乃:副词,表示转折、出乎意料等。

例如:“此乃天命也。

”(这是天命。

)12. 则:连词,表示顺承、因果等关系。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13. 且:连词,表示递进、转折等关系。

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之间的交往淡如水,小人之间的交往甜如蜜。

)14. 也:语气词,表示肯定、感叹等。

例如:“善哉,哉!”(好啊,啊!)15. 谓:动词,表示说、告诉。

例如:“孔子谓弟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对弟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通过以上对文言文中常见字词的翻译,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领略我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

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

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1.让:责备,责怪。

2.尤:罪过,过错;怨恨;归咎;特别。

3.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4.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5.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

6.劾:揭发罪状。

7.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8.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9.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10.觐:原指诸侯朝见天子。

11.祚:福;帝王。

践祚:登上帝位。

1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13.课:考核、督促、征收。

14.风、化:教育感化。

1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16.游:①游玩,浏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17.趣、趋:①趋向、奔赴,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18.劾:举报,检举,揭发。

1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20.短:进谗言,说坏话。

21.固:本来,坚持,坚固。

22.第:但、只管。

23.贷:借出,宽恕。

24.逮:达到。

25.迨:等到。

26.殚:竭尽。

27.耽:沉溺。

28.但:只、仅仅,徒然。

29.惮:畏惧。

30.秩:官吏的俸禄,次序。

31.恶:哪里,讨厌。

32.典:法则、制度,主管,主持。

33.吊:慰问。

34.牒:文书。

35.谮:诬陷。

36.斫:砍。

37.诘:责问。

38.靖:安定。

39.就:接近。

40.竟:完毕、终了,从头到尾。

41.绝:断绝,非常,超越,横渡。

42.堪:忍受,能够。

43.悉:全、尽。

44.息:生长,繁殖,停止。

45.袭:因循,沿袭,侵袭。

46.葸:畏怯。

47.黠:狡猾。

48.狎:轻侮。

49.遐:远。

50.暇:空闲。

51.下:攻克,交给……去处理。

52.鲜:少。

53.先:祖先,死去的。

54.嫌:疑惑,仇怨。

55.相:容貌,辅助。

56.荫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上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57.隅:角落。

58.不虞:没料到。

59.渝:改变。

60.膺:胸。

61.英:花。

62.营:经营,谋求。

63.寓:寄寓。

64.谕:告诉,知道,了解。

文言文各种字的翻译

文言文各种字的翻译

1. 也:表示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啊”等。

例:吾亦知其然也。

(我也知道是这样的。

)2. 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等关系。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整天思考,不如片刻所学。

)3. 于: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例:子路于卫,闻其有孔子,欲往从之。

(子路在卫国,听说有孔子,想去跟从他。

)4. 何: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例:吾有何德,而敢受君子之教?(我有什么德行,敢接受君子的教诲?)5. 且:副词,表示递进、转折等关系。

例:吾欲观其徵,而未知其极。

(我想观察它的征兆,却不知道它的极限。

)6. 乃:连词,表示结果、原因等。

例:吾尝三思,乃决行之。

(我反复思考三次,才决定行动。

)7. 焉: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里”、“怎么”等。

例:吾欲问之,焉可得也?(我想问他,哪里能找到呢?)8. 其:代词,表示指代。

例:吾未见其明,而不识其暗。

(我没有见过他的明,却不知道他的暗。

)9. 若:连词,表示条件、假设等。

例:若有人兮,知吾之者。

(如果有人知道我。

)10. 虽:连词,表示让步、转折等关系。

例:虽千万人,吾往矣。

(即使有千万人,我也去。

)11. 以:介词,表示原因、方式等。

例:吾以吾之不才,而得为君之臣。

(因为我能力不足,却能得到君主的信任。

)12. 于: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例:吾于此时,方有所悟。

(我在这个时候,才有了一些领悟。

)以上仅为部分文言文常用字的翻译和解释,实际上,文言文中还有很多独特的字词,需要我们通过阅读、学习和实践,逐渐掌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言文常见字词翻译

文言文常见字词翻译

1. 君子:今译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2. 士:今译为读书人、知识分子。

3. 天子:今译为皇帝。

4. 臣:今译为臣子,对君主或上级的尊称。

5. 宫:今译为皇宫,古代帝王的居所。

6. 治:今译为治理,指国家、地方或事务的管理。

7. 朝:今译为朝廷,指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

二、动词1. 为:今译为做、成为。

2. 行:今译为走、行走。

3. 说:今译为说、讲。

4. 求之:今译为寻找。

5. 得:今译为得到、获得。

6. 赋:今译为写诗、作文。

7. 谈:今译为谈论、议论。

三、形容词1. 美哉:今译为多么美好啊。

2. 善:今译为好、优秀。

3. 知:今译为聪明、有智慧。

4. 仁:今译为仁爱、仁慈。

5. 贤:今译为有才能、有德行。

6. 诚:今译为真诚、诚实。

1. 然:今译为然而、可是。

2. 犹:今译为还、仍然。

3. 盖:今译为因为、由于。

4. 乃:今译为就是、就是。

5. 而已:今译为罢了、就如此。

五、连词1. 而:今译为并且、而且。

2. 则:今译为那么、就。

3. 故:今译为因此、所以。

4. 且:今译为而且、并且。

5. 若:今译为如果、假如。

六、助词1. 者也:今译为……的。

2. 焉:今译为在那里、怎么。

3. 以:今译为用、因为。

4. 于:今译为在、对于。

5. 于乎:今译为吗。

通过以上对文言文常见字词的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领略古人的智慧。

当然,文言文博大精深,以上仅为冰山一角。

在阅读文言文时,还需结合具体语境,仔细揣摩,方能领悟其中真谛。

文言文常见的字词翻译

文言文常见的字词翻译

1. 于是:表示因此、因此之故。

翻译:因此、于是乎。

2. 虽然如此:尽管如此、虽然这样。

翻译:尽管如此、虽然这样。

3. 然而者:然而、但是。

翻译:然而、但是。

4. 于是乎: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5. 以至于:以至于、以致于。

翻译:以至于、以致于。

6. 然后者:然后、接着。

翻译:然后、接着。

7. 于是者: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8. 于是也: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9. 于是乎者: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10. 以其:因为、由于。

翻译:因为、由于。

11. 而已:罢了、如此而已。

翻译:罢了、如此而已。

12. 于是乎也: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13. 于是者也: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14. 以其然:因为这样、由于这样。

翻译:因为这样、由于这样。

15. 然后也:然后、接着。

翻译:然后、接着。

16. 于是乎者也: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17. 虽然者:尽管如此、虽然这样。

翻译:尽管如此、虽然这样。

18. 于是乎也者: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19. 然后者也:然后、接着。

翻译:然后、接着。

20. 以其然也:因为这样、由于这样。

翻译:因为这样、由于这样。

21. 于是乎者也: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22. 于是者者也: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23. 虽然者也:尽管如此、虽然这样。

翻译:尽管如此、虽然这样。

24. 于是乎者也者: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25. 于是者者也者:于是、就此。

翻译:于是、就此。

26. 以其然者也:因为这样、由于这样。

翻译:因为这样、由于这样。

通过以上翻译,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中许多字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在阅读文言文时,了解这些字词的翻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积累这些字词,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运用它们。

文言文_字词翻译归纳

文言文_字词翻译归纳

文言文,古之汉语也,源远流长,蕴含丰富。

然其言辞奥涩,字形复杂,于今之人,往往难以通晓。

故吾辈当博采众长,归纳整理,以助后学。

兹将文言文中常见字词之翻译归纳如下:一、名词1. 士:古之男子,泛指有才德之人。

2. 女:女子,指已婚或未婚女性。

3. 君:君主,指古代国家的统治者。

4. 臣:臣子,指臣服于君主的人。

5. 尊:尊敬,敬重。

6. 尊长:年长且受人尊敬的人。

二、动词1. 行:行走,泛指行动。

2. 言:说,说话。

3. 听:听,听见。

4. 观:看,观察。

5. 求:寻求,请求。

6. 求:追求,寻求。

三、形容词1. 好:美好,优良。

2. 善:善良,美好。

3. 美:美丽,美好。

4. 丑:丑陋,不好看。

5. 优:优秀,优良。

6. 劣:低劣,不好。

四、副词1. 即:就是,表示等同。

2. 乃:是,表示肯定。

3. 亦:也,表示同样。

4. 既:已经,表示时间。

5. 乃:于是,表示结果。

6. 于是:因此,表示原因。

五、连词1. 而:并且,表示并列。

2. 且:而且,表示递进。

3. 或:或者,表示选择。

4. 若:如果,表示条件。

5. 以:因为,表示原因。

6. 于是:因此,表示结果。

六、助词1. 的:表示所属关系。

2. 所:所,表示所涉及的事物。

3. 之:的,表示所属关系。

4. 乎:乎,表示疑问。

5. 者也:表示总结。

6. 焉:焉,表示疑问。

七、感叹词1. 噫:表示惊讶。

2. 嗟:表示惋惜。

3. 哉:表示感叹。

4. 哎:表示叹息。

5. 哟:表示疑问。

6. 哈哈:表示高兴。

以上仅为文言文中常见字词之翻译归纳,实则繁多,不胜枚举。

然吾辈若能熟记于心,运用自如,便能更好地领略古人之智慧,传承中华文化。

常见文言文字词翻译

常见文言文字词翻译

常见文言文字词翻译汝——你予——我;给夫——那;句首发语词;丈夫;成年男子的通称,人奉——通“俸”侍奉;接受、奉行;供养妻子——妻子和孩子曰——说睡——坐寐,即坐着打瞌睡股——大腿谤——指公开批评错误爱——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谪——贬官谢——感谢;道歉虽——虽然;即使愠——怨恨遂——于是就故——特意;缘故旦——早晨俨然——整齐的样子乳——喂奶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交通——交错相通鲜美——鲜嫩美丽持——凭借,依靠良——真、实在蕃——多辞——推辞;语言策——马鞭;鞭打、驱使;记录;计谋鹄——天鹅安——怎么;养卑——低下;身份低微进——在朝廷上做官退——不在朝廷上做官去——放弃;距离;离开方——面积以——所以;认为;因为暝——昏暗居——停留。

古代文言文重要字词翻译

古代文言文重要字词翻译

一、重要字词翻译1. 乃:于是、就例句:吾乃华夏子孙,当自强不息。

(我是华夏子孙,应当自强不息。

)2. 之:的、之例句:山川之壮,无出其右。

(山川的壮丽,没有能超过它的。

)3. 于:在、对于例句:子路于孔子之门,为弟子之首。

(子路在孔子的门下,是弟子中的佼佼者。

)4. 而:并且、而且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5. 以:用、因为例句:以其无欲,故能成其大。

(因为他没有欲望,所以能够成就大事。

)6. 之:的、之例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每个人都有责任。

)7. 于:在、对于例句:孟子见梁惠王,言王之政。

(孟子见到梁惠王,谈论王的政治。

)8. 而:并且、而且例句:此所以学者之所以贵也。

(这就是学者之所以可贵的原因。

)9. 以:用、因为例句:以其善也,故能得民心。

(因为他善良,所以能够得到民心。

)10. 之:的、之例句:此所以学者之所以能立功名也。

(这就是学者之所以能够建立功名的道理。

)二、字词解释1. 乃:表示原因、目的、结果等,相当于“于是”、“就”。

2. 之: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的”;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相当于“之”。

3. 于:表示位置、时间、原因等,相当于“在”、“对于”。

4. 而: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

5. 以:表示手段、原因、条件等,相当于“用”、“因为”。

通过以上对古代文言文重要字词的翻译和解释,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学习古代知识。

在阅读古代文献时,注意对字词进行准确的翻译和解释,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文言文常用的字词句翻译

文言文常用的字词句翻译

1. 字词翻译:(1)之:代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的”。

例句:吾友之书,何在?(我的朋友的书在哪里?)(2)者:助词,用于句末,表示陈述或判断。

例句:人生者,自有所欲也。

(人生,自然有所追求。

)(3)其:代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他的”或“它的”。

例句:夫子之车,其破矣。

(夫子的车,它的破了。

)(4)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并列等关系。

例句:吾欲往矣,而路途遥远。

(我想去了,但是路途遥远。

)(5)以:介词,表示手段、原因、目的等。

例句: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用文学交流朋友,用朋友辅助仁德。

)2. 句子翻译:(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习了之后,及时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翻译: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

(3)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翻译:男子为了解自己的人而死,女子为了取悦自己的人而打扮。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翻译:国家的兴衰,每个人都有责任。

3. 文言文特点:(1)句子结构紧凑,省略较多。

(2)用词古雅,富有韵味。

(3)修辞手法多样,如对仗、排比等。

(4)注重意境,富有哲理。

总之,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通过对文言文常用字词句的翻译和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

语文文言文翻译常用字词

语文文言文翻译常用字词

一、名词1. 人:人,通“仁”,仁爱、仁德之意。

如:“仁者爱人。

”(孔子《论语》)翻译:仁爱的人爱别人。

2. 天:自然界,宇宙。

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翻译:宇宙运行不息,君子应自强不息。

3. 地:土地、大地。

如:“地广人稀。

”(成语)翻译:土地广阔,人烟稀少。

4. 国:国家、国度。

如:“国破山河在。

”(杜甫《春望》)翻译:国家虽然破败,但山河依然存在。

5. 家:家庭、家族。

如:“家和万事兴。

”(成语)翻译:家庭和睦,万事兴旺。

二、动词1. 为:做、成为。

如:“为天下先。

”(成语)翻译:成为天下的先锋。

2. 行:走、行走。

如:“行百里者半九十。

”(成语)翻译:走了一百里的路,还剩下九十里。

3. 见:看见、出现。

如:“见贤思齐焉。

”(孔子《论语》)翻译:看见贤人,就要向他看齐。

4. 得:得到、获得。

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翻译:行善事的人得到多帮助,行恶事的人得到少帮助。

5. 失:失去、丢失。

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成语)翻译:在东方失去了,在西方得到了。

三、形容词1. 大:大、巨大。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翻译:大江东流去,浪花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 小:小、微小。

如:“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成语)翻译:小事隐藏在野外,大事隐藏在市井。

3. 善:善良、善良的。

如:“善者不仁,仁者不善。

”(孔子《论语》)翻译:善良的人不仁,仁爱的人不善良。

4. 恶:邪恶、邪恶的。

如:“恶贯满盈。

”(成语)翻译:罪恶深重。

5. 美丽:美丽、美好的。

如:“美人迟暮。

”(成语)翻译:美丽的女子迟暮。

四、副词1. 乃:于是、就。

如:“乃知非吾罪也。

”(成语)翻译:才知道不是我的罪过。

2. 即:就是、即是。

如:“即位为帝。

”(成语)翻译:即位成为皇帝。

3. 所:所、所……的地方。

如:“所过之处,草木皆兵。

”(成语)翻译:所经过的地方,草木都变成了兵。

文言文常见翻译字词翻译

文言文常见翻译字词翻译

1. 之: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或“的”。

如:“孔子之徒,七十有二人。

”(孔子的学生有七十二人。

)2. 而:连词,表示顺承、转折、递进等关系。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3. 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对于”等。

如:“月出于东山之上。

”(月亮从东山上升起。

)4. 其: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的”、“她的”、“它的”或“那”。

如:“吾友其贤矣。

”(我的朋友很贤良。

)5. 故:连词,表示因果、结果等关系。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失败。

)6. 以: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把”、“以……为”等。

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自己糊里糊涂,却要让别人明白。

)7. 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在……之上”等。

如:“吾不如子卿。

”(我不如子卿。

)8. 若:连词,表示假设、条件等关系。

如:“若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9. 则:连词,表示顺承、递进、转折等关系。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是君子吗?”)10. 也:助词,用于句末,表示语气。

如:“吾日三省吾身。

”(我每天反省自己。

)11. 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等关系。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有成效。

)12. 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对于”等。

如:“今者吾丧我独何之?”(现在,我失去了自我,我将去往何方?)13. 其: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的”、“她的”、“它的”或“那”。

如:“吾友其贤矣。

”(我的朋友很贤良。

)14. 故:连词,表示因果、结果等关系。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文言文的翻译字词

文言文的翻译字词

1. 乃:表示“是、就是”,如:“吾乃孟子。

”(我是孟子。

)2. 之:代词,表示“他、她、它”,如:“孔子之门人,颜回之贤。

”(孔子的学生,颜回很贤能。

)3. 而已:表示“罢了、就如此”,如:“吾食之而已。

”(我只吃这么多了。

)4. 何以:表示“为什么”,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为什么解忧?只有杜康酒。

)5. 故:表示“所以、因此”,如:“孔子学琴于师旷,故能知音。

”(孔子向师旷学琴,所以能懂得音乐。

)6. 虽:表示“即使”,如:“虽千里之外,吾往矣。

”(即使千里之外,我也去了。

)7. 焉:表示“在哪里”,如:“吾将焉求?”(我将去哪里寻求?)8. 以:表示“用、以……为”,如:“吾以马为良。

”(我认为马是好东西。

)9. 之:表示“的”,如:“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山水的乐趣,得到心中,寄托在酒中。

)10. 而:表示“并且、而且”,如:“吾友三人,皆才子,而吾独愚。

”(我的三个朋友都是才子,而我却很愚笨。

)11. 宜:表示“应该、应当”,如:“宜早作准备。

”(应该早点做好准备。

)12. 而且者:表示“……并且……”,如:“吾闻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且学而不厌。

”(我听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且学而不厌。

)13. 所:表示“……的地方、……的”,如:“吾有所思,不可具道。

”(我有一些想法,无法一一说明。

)14. 之:表示“……的样子”,如:“其貌不扬,而其才横溢。

”(他长得不怎么样,但才华横溢。

)15. 也:表示“……的样子”,如:“其心似火,其行似风。

”(他的心像火一样热情,他的行为像风一样迅疾。

)16. 以其:表示“因为……”,如:“以其才高,故人皆敬之。

”(因为他才华横溢,所以人们都很尊敬他。

)17. 之:表示“……的”,如:“吾欲游名山,观胜景,以广吾之见。

”(我想游览名山,观赏美景,以开阔我的眼界。

)18. 而且者:表示“……并且……”,如:“吾欲学琴,以陶冶性情,而且修身养性。

文言文常用翻译词

文言文常用翻译词

一、名词1. 尝:曾经、曾经做过某事例:尝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2. 乃:就、于是、因此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之:的、之(代词)、到、从例: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 而:并且、但是、而且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 故:所以、因此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二、动词1. 为:做、成为、担任例:为之奈何?2. 见:看到、遇见、拜见例:吾欲见公,公不肯见。

3. 闻:听说、传闻、听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4. 行:行走、行动、行为例:吾欲行,必以信。

5. 至:到达、达到、至于例:至矣哉!此之谓至善。

三、形容词1. 美哉:美好、美丽例:美哉,我少年中国!2. 疾:快、急、痛苦例:疾风知劲草。

3. 大哉:伟大、宏大例:大哉,尧舜禹汤!4. 甚:非常、十分例:甚矣,汝之不才!5. 良:好、优秀例: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四、副词1. 谁知:不料、没想到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乃:竟然、居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岂:难道、岂不是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4. 乃:才、仅仅例:吾乃草莽之人,何敢犯天威。

5. 岂:怎么、怎能例:岂有此理!总之,以上列举的文言文常用翻译词只是冰山一角,实际应用中还有很多。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掌握这些常用翻译词,还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领略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言文常用字及翻译

文言文常用字及翻译

一、人名常用字1. 伯:兄弟中排行第一者,如伯乐。

翻译:大哥。

2. 仲:兄弟中排行第二者,如仲尼。

翻译:二哥。

3. 季:兄弟中排行第三者,如季布。

翻译:三哥。

4. 姓氏:姓氏是文言文中常用的字,如孔、孟、司马等。

翻译:姓氏。

二、时间常用字1. 昨:昨天,如昨日。

翻译:昨天。

2. 昔:从前,如昔日。

翻译:从前。

3. 顷:不久,如顷刻。

翻译:不久。

4. 顷之:过了一会儿,如顷之,余亦不觉泪下。

翻译:过了一会儿。

5. 期:期限,如期限已到。

翻译:期限。

三、空间常用字1. 南:方位词,向南,如南朝。

翻译:向南。

2. 北:方位词,向北,如北极。

翻译:向北。

3. 东:方位词,向东,如东方。

翻译:向东。

4. 西:方位词,向西,如西域。

翻译:向西。

5. 中:中心,如中原。

翻译:中心。

四、数量常用字1. 亿:一亿,如亿万人。

翻译:一亿。

2. 万:一万,如万人空巷。

翻译:一万。

3. 千:一千,如千里之行。

翻译:一千。

4. 百:一百,如百战百胜。

翻译:一百。

5. 十:十,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翻译:十。

五、程度常用字1. 极:极其,如极好。

翻译:极其。

2. 良:良好,如良辰美景。

翻译:良好。

3. 稍:稍微,如稍逊一筹。

翻译:稍微。

4. 甚:非常,如甚是。

翻译:非常。

5. 轻重:轻、重,如轻重缓急。

翻译:轻、重。

以上仅为文言文常用字及翻译的一部分,实际使用中,还有很多其他常用字。

学习文言文,需积累这些常用字,并理解其用法,才能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

文言文常翻译字词

文言文常翻译字词

一、名词1. 君子:指品德高尚之人,有道德修养的人。

2. 父母:指父亲和母亲,泛指长辈。

3. 国家:指国家政权,国家机构。

4. 邻邦:指相邻的国家,泛指邻近的地区。

二、动词1. 闻:听,得知。

2. 行:走,行动。

3. 知:知道,了解。

4. 见:看见,遇见。

三、形容词1. 仁:仁爱,仁慈。

2. 智:智慧,聪明。

3. 善:善良,有德行。

4. 贤:有才德,有才能。

四、副词1. 然:如此,这样。

2. 虽:虽然,尽管。

3. 且:并且,而且。

4. 犹:还,仍然。

五、介词1. 于:在,对于。

2. 以:用,以……为。

3. 为:做,作为。

4. 于:比,较。

六、连词1. 而:并且,而且。

2. 故:因此,所以。

3. 若:如果,如同。

4.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以下,试举几例文言文中的句子及其翻译: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且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翻译:有道德的人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

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了解知识的人不如喜欢知识的人,喜欢知识的人不如以知识为乐趣的人。

4.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翻译:父母在世时,不远行,如果出游,必须有固定的目的地。

5.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翻译:道路漫长而又遥远,我将努力追求真理。

总之,文言文中诸多字词,虽历经千年,但其内涵依旧丰富。

通过对这些字词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

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

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

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又称古文,是我国古代书面语的总称。

它始于先秦,盛行于汉代,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直至近现代。

文言文具有严谨的结构、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韵味,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以下将介绍一些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的翻译。

二、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1. 且翻译:并且、而且、又、还。

例句:吾欲与汝游,且去也。

(吾欲与汝游,并且要去。

)2. 故翻译:所以、因此、因此之故。

例句: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斗。

)3. 而翻译:并且、而且、然后、于是。

例句:吾友善吾,而吾善之。

(我的朋友对我好,并且我也对他好。

)4. 之翻译:这、那、的、之、往。

例句:吾之友善吾,而吾善之。

(我的朋友对我好,我对他也好。

)5. 于翻译:在、于、对。

例句:吾生于斯,长于斯。

(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

)6. 也翻译:了、啊、呀、吗。

例句:吾欲与汝游,也去也。

(我想和你一起去,也去了。

)7. 以翻译:用、以、因为。

例句:吾以剑刺之,以杀之。

(我用剑刺他,为了杀死他。

)8. 于翻译:比、比得上。

例句:吾善剑,于万人之中,独吾能胜之。

(我擅长剑术,在万人之中,只有我能胜过他。

)9. 何翻译:什么、怎么、为什么。

例句:吾问之,何以为生?(我问他,他怎么生活?)10. 而翻译:如果、那么。

例句:吾欲与汝游,而汝不欲,吾亦不游。

(我想和你一起去,如果你不想去,我也不去。

)11. 且翻译:并且、而且、又、还。

例句:吾友善吾,且吾善之。

(我的朋友对我好,并且我也对他好。

)12. 也翻译:了、啊、呀、吗。

例句:吾欲与汝游,也去也。

(我想和你一起去,也去了。

)13. 以翻译:用、以、因为。

例句:吾以剑刺之,以杀之。

(我用剑刺他,为了杀死他。

)14. 于翻译:比、比得上。

例句:吾善剑,于万人之中,独吾能胜之。

(我擅长剑术,在万人之中,只有我能胜过他。

)15. 何翻译:什么、怎么、为什么。

例句:吾问之,何以为生?(我问他,他怎么生活?)三、总结通过以上对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的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常用文言文的字词翻译

常用文言文的字词翻译

1. 之翻译:的、地、得、之间等。

例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2. 而翻译:并且、而且、却、就等。

例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

”3. 也翻译:也、啊、呢等。

例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4. 以翻译:用、以、以及、因为等。

例句:“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翻译:孔子说:“君子用文化来结交朋友,用朋友来辅助自己的仁德。

”5. 于翻译:在、于、对于等。

例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享受它的人。

”6. 于翻译:在、于、对于等。

例句:“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忧愁不断。

”7. 也翻译:也、啊、呢等。

例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8. 而翻译:并且、而且、却、就等。

例句:“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翻译:孔子说:“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9. 也翻译:也、啊、呢等。

例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10. 于翻译:在、于、对于等。

例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以上仅为常用文言文字词的翻译示例,实际上文言文中的字词繁多,理解起来需要一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

常用文言文翻译字词

常用文言文翻译字词

一、名词1. 君:君主、国王例句:君知其不可而为之乎?(《论语》)2. 臣:臣子、臣民例句:臣死且不避,吾将谁欺?(《左传》)3. 臣:官职、职务例句:臣居官二十年,未曾有所得。

(《史记》)4. 臣:部下、手下例句:臣闻汉王将东巡,愿随行。

(《史记》)5. 君子:有道德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例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6.小人:品德低下的人、不道德的人例句:小人哉,予何敢望哉?(《论语》)二、动词1. 为:做、行例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2. 言:说、说例句: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3. 行:走、行走例句:行年三十,而立。

(《论语》)4. 求:寻求、请求例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诗经》)5. 求:请求、要求例句:求全责备,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

(《论语》)6. 闻:听说、听到例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论语》)三、形容词1. 善:好、善例句:善人者,善人之所善也。

(《论语》)2. 贤:有才能的人、有德行的人例句:贤者不以其道事人,而不道者亦不事贤者。

(《论语》)3. 恶:不好、恶例句:恶者,恶人之所恶也。

(《论语》)4. 美丽:美好、漂亮例句:美丽不可方物。

(《诗经》)5. 美德:美好的品德例句: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有美德矣。

(《论语》)四、副词1. 焉:于此、在这里例句:吾欲言吾志,而恐为汝辈所笑,故不敢言。

(《史记》)2. 虽:虽然、尽管例句:虽千万人,吾往矣。

(《史记》)3. 然:然而、可是例句:然则吾将何求?(《论语》)4.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因此例句:于是孔子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5. 既:已经、……之后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左传》)掌握这些常用文言文翻译字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需不断积累,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素养。

文言文常见重点字词翻译

文言文常见重点字词翻译

一、名词1. 郡:一郡,古代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2. 县:一县,古代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或县。

3. 君:君主,古代对帝王的尊称。

4. 臣:臣子,古代对官员或臣属的尊称。

二、动词1. 行:行走,进行。

2. 谋:谋划,计划。

3. 遣:派遣,发送。

4. 求:请求,寻求。

三、形容词1. 善:善良,有德行。

2. 美:美好,美丽。

3. 勇:勇敢,有胆识。

4. 善:善于,擅长。

四、副词1. 然:如此,这样。

2. 乃:就是,表示肯定。

3. 犹:还,仍然。

4. 乃:才,表示时间。

五、连词1. 而:并且,而且。

2. 故:因此,所以。

3. 以:因为,由于。

4. 则:那么,就。

六、代词1. 吾:我。

2. 君:你。

3. 其:他,她,它。

4. 是:这,那个。

七、助词1. 于:在。

2. 以:用,把。

3. 而:表转折,却。

4. 焉:在那里。

八、语气词1. 呀:表示感叹。

2. 呢:表示疑问。

3. 呢:表示肯定。

4. 呢:表示疑问。

以下列举一些文言文中常见句子及其翻译:1. 君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君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3.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翻译:当皇帝的军队北伐平定中原的那一天,举行家祭时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

4.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翻译: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了,明月何时才能照见我回家?通过以上对文言文中常见重点字词的翻译,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汉语,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学习过程中,还需多加练习,不断积累,才能在文言文阅读和写作中游刃有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怨恨) 《论语十则》
疑惑)(同上)
扁鹊见蔡桓公》
狼》
同上)
同上)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 (水流的声音) (同上)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桃花源记》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同上)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后遂无问津者(探访) (同上) 芳草鲜美(鲜嫩美丽) (同上) 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 (同上) 会宾客大宴(适逢) 《口技》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 (同上) 妇抚儿乳(喂奶) (同上) 一时齐发(同一时候) (同上)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同上)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 文言文实词用法
“认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猥自枉屈。 (《出师表》)
《出师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 (同上) 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 (同上)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 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 (同上) 使人索扁鹊(寻找) (同上) 桓侯遂死(于是就) (同上)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 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 《同上》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为学》 吾欲之南海,何如(往,到) (同上) 富者曰: “子何持而往? ”(凭借,依靠) (同上)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得(还,尚且) (同上) 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同上)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旦辞爷娘去(早晨) 《木兰诗》
同上)
31、宾客意少舒(稍稍)
(同上)
32、虽人有百手(即使)
(同上)
33、方七百里(面积)
(愚公移山)
34、年且九十(将近)
(同上)
35、杂然相许(赞成)
(同上)
36、寒暑易节(交换)
(同上)
37、虽我之死(即使)
(同上)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惧其不已也(停止) (同上) 斯是陋室(这) 《短文两篇.陋室铭》 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 可爱者甚蕃(多) 《短文篇.爱莲说》 亭亭净植(树立) (同上)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跑) 良多趣味(真、实在) 林寒涧肃(寂静) 遂至承天寺(于是)
文言文虚词用法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1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3孔文子何以谓之 文”也?(《<论语〉十则》)
4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1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 “来”。
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2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3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4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 “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 “且” “”等,有时也可不译。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2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 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 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
1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3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3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 “但是” “然而”却“”可“是” 。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
1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2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鬼问:汝复谁? ”定伯诳之。
5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1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4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5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1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2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3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2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3敏而好学。 《<论语>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2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3睨之,久而不去。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 “因此”“所以”“因而”。
1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2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
4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
(《扁鹊见蔡桓公》)
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愚公移山》)
(《观沧海》)
(《爱莲说》)

(《狼》)

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2何陋之有?(《陋室铭》)
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3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1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 因为……”由于……”
1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