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人教版教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离子符号的意义(数字2的意义)
Mg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4、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
5、离子跟原子的比较
粒子的种类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二课时)
教案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
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提问:你从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能看出什么?
说明: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能简洁、方便地表示出原子的结构
练习:1、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按电子层数相同的排在同一个横行进行重新整理。
3、寻找规律,把19、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画在书上。
第三课时
复习: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想一想:你发现什么规律?
(2)学习运用讨论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对比。
(3)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
3、情感与价值观:
(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3)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介绍展示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美。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
小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的物质的分子。(板书)
讨论:那么,根据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特征,我们应如何给分子下一个定义?
小结:由此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板书:分子的概念
2、原子的观点(板书)。
展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实质。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3.在小棉花上均匀地滴上酚酞试液,把小树用细线拴好,并让小树花悬在瓶子的中间、底部。另一个放在两个锥形瓶之间
4.事先在青霉素瓶中放少量浓氨水,将青霉素瓶用细线拴好并放在瓶底,或者用注射器向青霉素瓶中注射浓氨水,盖上胶塞,观察现象。白色的小花从下往上逐渐变红。)
出示:图3-2和图3-3说明:这两幅图都证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从而也证实了科学家的设想。
二、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
1、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
②+:表示原子核的电性
③弧线:表示电子层
④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
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
1、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原子的基本特征:都在不断运动;有间隔;都很小。
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的物质的分子。(板书)
3、分子、原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结论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探究活动1:
操作:1、在试管中加入蒸镏水,再加入酚酞试液现象:溶液仍为无色
操作:2、在试管中加入浓氨水,再加入酚酞试液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操作:3、将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教学反思】
课题2?原子的构成(五课时)
教案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认识与过程: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学生交流:离开化学变化,原子可以再分
讲解并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书53页表3-1,通过这个表格,能否猜想一下原子核的带电情况?
(把原子比作水果,还有中心的核和核外的电子,电子带负电,但是,原子本身是不带电的,所以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更小,在原子里原子核外的空间很大;电子绕核做高速运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屏幕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重新组合分裂
回顾讨论: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你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演示:水分子的变化过程,先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启发: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用其它方法能不能再分呢?
【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多媒体教学与发现探究。
【教学手段】讲授法
【教学思路】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能自制或借鉴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这样既能诱发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解释:(1)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
(2)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3)夏天自行车的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
(4)铁路上的铁轨之间为什么留些空隙?
练习: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识:氨气、水、糖等物质都是由什么微粒构成?
2、情景引入:(提问:分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能不能再分割?如果能分割,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回答: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的。)
第四课时
三、离子的形成(板书)
出示钠原子与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简图,利用钠原子和氯原子最外电子层的结构特征讲解分析离子的概念、离子符号的涵义、离子和原子的比较。
S
小结:1、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的表示法——离子符号
阳离子:H+Na+Mg2+Zn2+Al3+Fe3+NH4+
阴离子:Cl-、O2-、S2-、OH-、SO42-CO32-、NO3-
②同一纵行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4、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易失电子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易得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不易得失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
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当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这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注意:氦原子与镁原子虽然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氦原子最外层已达相对稳定结构,镁原子的最外层未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所氦元素与镁元素的化学性质不相似)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活动探究2
酒精与水混合操作:用100毫升的量筒分别量取100毫升水和酒精,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200毫升?现象:100毫升酒精与100毫升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00毫升。
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
【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
【教具学具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
展示:水分子、氧气分子,氢气分子的模型。
讲授新课:
二、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板书)
讨论: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2、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试分析在这个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学生讨论,选择学生代表来陈述讨论结果]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2、讲授新课:
2、碳原子和氧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都相等;3、所有原子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相等;
4、原子不显电性;有的原子的质子数等于中子数,有的不相等;
5、不同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不同;不同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教师归纳:大家总结的很好!对于原子来讲,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
结论2、分子在做不停的运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温度越高,运动的速度越快。
解释:(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2)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讲解:1、分子的观点(板书)提问:物理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物理变化的实质是没有新物质产生,发生变化的只是物质的状态和形状。
追问:这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回答: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小结: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板书)
提问: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在这些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讲解:尽管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只有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才比原子大。但毫无关系的分子和原子,则无法说谁大谁小。
小结:
1、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粒子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分子。
?练习:
板书设计:
一、分子、原子的存在和基本特征
练习: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1、原子有哪些构成?
2、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电子数,核外的电子数有多有少,他们在核外高速的运动会打架吗?
3、电子很小,运动的空间又这样特殊,它的运动与普通物体的动有何不同,有什么特点?你猜想下电子会怎样运动?
讲解: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质子数越多,核外的电子数也就越多,但是,它们按能量的高低,由低往高依次排在原子核周围,围绕原子核做运动。能力低的排在里层,一层一层的排满再往外排。为了形象的描述核外电子的排布,我们引进了原子结构示意图。
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
展示:氧化汞分解示意图。
结论1: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结论2: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结论3: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
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
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分子虽然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2、分子的特点
找一找: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这三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什么特点?你知道:稀有气体为什么曾经叫惰性气体?这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是否有关系?
你认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结构哪一部分有关?
讲述:元素的原子在发生化学变化时,都有趋于稳定的趋势。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横行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实验3-2]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
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
(1.把两个锥形瓶放在水平桌面上
2.把细铁丝制作成小树并在树枝上放上小棉花团(Hale Waihona Puke Baidu个小树)
(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教师引导:原子核很小,科学家经过研究证明原子核还可以再分,分为质子和中子
教师引导: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回答:1、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Mg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4、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
5、离子跟原子的比较
粒子的种类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二课时)
教案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
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提问:你从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能看出什么?
说明: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能简洁、方便地表示出原子的结构
练习:1、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按电子层数相同的排在同一个横行进行重新整理。
3、寻找规律,把19、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画在书上。
第三课时
复习: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想一想:你发现什么规律?
(2)学习运用讨论的方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对比。
(3)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
3、情感与价值观:
(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3)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介绍展示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美。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
小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的物质的分子。(板书)
讨论:那么,根据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特征,我们应如何给分子下一个定义?
小结:由此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板书:分子的概念
2、原子的观点(板书)。
展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实质。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3.在小棉花上均匀地滴上酚酞试液,把小树用细线拴好,并让小树花悬在瓶子的中间、底部。另一个放在两个锥形瓶之间
4.事先在青霉素瓶中放少量浓氨水,将青霉素瓶用细线拴好并放在瓶底,或者用注射器向青霉素瓶中注射浓氨水,盖上胶塞,观察现象。白色的小花从下往上逐渐变红。)
出示:图3-2和图3-3说明:这两幅图都证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从而也证实了科学家的设想。
二、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
1、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
②+:表示原子核的电性
③弧线:表示电子层
④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
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
1、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原子的基本特征:都在不断运动;有间隔;都很小。
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的物质的分子。(板书)
3、分子、原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结论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探究活动1:
操作:1、在试管中加入蒸镏水,再加入酚酞试液现象:溶液仍为无色
操作:2、在试管中加入浓氨水,再加入酚酞试液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操作:3、将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教学反思】
课题2?原子的构成(五课时)
教案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认识与过程: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学生交流:离开化学变化,原子可以再分
讲解并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书53页表3-1,通过这个表格,能否猜想一下原子核的带电情况?
(把原子比作水果,还有中心的核和核外的电子,电子带负电,但是,原子本身是不带电的,所以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更小,在原子里原子核外的空间很大;电子绕核做高速运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屏幕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重新组合分裂
回顾讨论: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你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演示:水分子的变化过程,先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启发: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用其它方法能不能再分呢?
【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多媒体教学与发现探究。
【教学手段】讲授法
【教学思路】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能自制或借鉴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这样既能诱发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解释:(1)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
(2)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3)夏天自行车的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
(4)铁路上的铁轨之间为什么留些空隙?
练习: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识:氨气、水、糖等物质都是由什么微粒构成?
2、情景引入:(提问:分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能不能再分割?如果能分割,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回答: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的。)
第四课时
三、离子的形成(板书)
出示钠原子与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简图,利用钠原子和氯原子最外电子层的结构特征讲解分析离子的概念、离子符号的涵义、离子和原子的比较。
S
小结:1、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的表示法——离子符号
阳离子:H+Na+Mg2+Zn2+Al3+Fe3+NH4+
阴离子:Cl-、O2-、S2-、OH-、SO42-CO32-、NO3-
②同一纵行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4、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易失电子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易得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不易得失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
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当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这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注意:氦原子与镁原子虽然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氦原子最外层已达相对稳定结构,镁原子的最外层未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所氦元素与镁元素的化学性质不相似)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活动探究2
酒精与水混合操作:用100毫升的量筒分别量取100毫升水和酒精,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200毫升?现象:100毫升酒精与100毫升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00毫升。
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
【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
【教具学具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
展示:水分子、氧气分子,氢气分子的模型。
讲授新课:
二、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板书)
讨论: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2、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试分析在这个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学生讨论,选择学生代表来陈述讨论结果]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2、讲授新课:
2、碳原子和氧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都相等;3、所有原子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相等;
4、原子不显电性;有的原子的质子数等于中子数,有的不相等;
5、不同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不同;不同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教师归纳:大家总结的很好!对于原子来讲,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
结论2、分子在做不停的运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温度越高,运动的速度越快。
解释:(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2)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讲解:1、分子的观点(板书)提问:物理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物理变化的实质是没有新物质产生,发生变化的只是物质的状态和形状。
追问:这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回答: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小结: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板书)
提问: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在这些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讲解:尽管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只有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才比原子大。但毫无关系的分子和原子,则无法说谁大谁小。
小结:
1、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粒子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分子。
?练习:
板书设计:
一、分子、原子的存在和基本特征
练习: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1、原子有哪些构成?
2、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电子数,核外的电子数有多有少,他们在核外高速的运动会打架吗?
3、电子很小,运动的空间又这样特殊,它的运动与普通物体的动有何不同,有什么特点?你猜想下电子会怎样运动?
讲解: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质子数越多,核外的电子数也就越多,但是,它们按能量的高低,由低往高依次排在原子核周围,围绕原子核做运动。能力低的排在里层,一层一层的排满再往外排。为了形象的描述核外电子的排布,我们引进了原子结构示意图。
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
展示:氧化汞分解示意图。
结论1: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结论2: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结论3: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
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
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分子虽然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2、分子的特点
找一找: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这三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什么特点?你知道:稀有气体为什么曾经叫惰性气体?这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是否有关系?
你认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结构哪一部分有关?
讲述:元素的原子在发生化学变化时,都有趋于稳定的趋势。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横行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实验3-2]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
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
(1.把两个锥形瓶放在水平桌面上
2.把细铁丝制作成小树并在树枝上放上小棉花团(Hale Waihona Puke Baidu个小树)
(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教师引导:原子核很小,科学家经过研究证明原子核还可以再分,分为质子和中子
教师引导: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回答:1、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