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水污染生物生态综合治理与修复技术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水是生命的源泉,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体污染问题日益加剧。
受污染的水体不仅影响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也直接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研究和应用适用于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受污染水体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人工湿地修复。
首先,植物修复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水体修复技术。
通过植物的生理代谢和根系吸收作用,能够有效吸收并转化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植物修复具有生态、经济和美观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河湖、污水处理厂、矿山排水沟等水体修复中。
其中,节水植物、浮萍、香蒲等被广泛应用于水体修复中,其根系可以吸收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机物等污染物质。
其次,微生物修复也是一种常用的水体修复技术。
通过选种适应水体污染环境的微生物菌株,可以分解、转化水体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质。
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高效、经济和环保的特点,常用于废水处理、河湖富营养化修复等方面。
例如,通过添加特定微生物菌剂,在废水处理过程中降解有机废水,可以有效提高废水的处理效果。
最后,人工湿地修复是一种集生物、生态和工程于一体的水体修复技术。
通过构建具有水体处理功能的人工湿地,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提高水体质量。
人工湿地修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湿地保护和河湖修复等方面。
例如,通过合理设计湿地植物群落和水流通道,可以实现水体的自然净化和生态保护。
总之,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是解决水体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
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人工湿地修复是目前常见且有效的修复方式。
然而,水体修复并非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具体针对不同的水体污染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修复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受污染水体的修复问题将得到更好的解决综上所述,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人工湿地修复是当前常见且有效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可用于解决水体污染问题。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
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水生态环境是指水体和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其稳定和健康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水生态环境正面临着一系列的威胁和破坏。
为了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许多技术和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研究。
一、湿地修复技术湿地是一种充满水的生态系统,湿地修复技术是恢复和改善受损湿地的一种有效方法。
这种技术包括湿地的重建和修复。
在湿地的重建中,人工构建湖泊、河流和沼泽等水生态系统,提供不同的生境给各种水生动植物。
而湿地的修复则包括清除污染物、修复水质和植被等,以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
二、河流水质净化技术河流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许多河流受到了污染。
为了保护和修复河流水质,出现了一系列的净化技术。
例如,人工湖泊和湿地被用作河流水质的净化系统,可以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净化作用来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
此外,生物滤池和沉淀池等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河流水质净化。
三、水体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是衡量水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但由于水污染和生境破坏等因素,许多水生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威胁。
为了保护水体的生物多样性,人们发展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技术。
例如,设立水生物保护区,限制捕捞和水产养殖等活动,以保护水生物种的栖息地和繁殖地。
同时,推行合理的渔业管理措施,避免过度捕捞,也是保护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四、水资源管理技术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水资源是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一些技术被广泛使用。
例如,建设水库和引水渠道,用于调节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此外,建立水资源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水资源的状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也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总结起来,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涉及湿地修复、河流水质净化、水体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
这些技术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共同守护我们的水资源,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张毅敏河湖水系综合调控与生态恢复技术精准治理武南区域
014河湖水系综合调控与生态恢复技术精准治理武南区域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张毅敏:记者获悉,日前,由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毅敏团队承担的“武南区域河湖水系综合调控与生态恢复技术集成与示范(2017ZX07202006)”课题,在全面系统总结“十一五”、“十二五”水专项研究成果基础上,精准分析了武南片区污染特征及水环境问题,结合区域水环境质量管理目标,开展了区域污染负荷与水环境质量关系模型模拟,制定了差别化污水排放标准和水质控制标准体系,在典型区域开展了河湖水系及湖荡开展的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以及武南区域水环境监测预警与安全保障管理系统的构建,建立涵盖了“源头控制—管网优化-负荷削减-河道消纳—水体治理—生态修复”的平原河网区水质全面达标和精准调控的水环境防治管理技术与工程技术体系,提出了复杂平原河网区域水质全面达标和精准调控总体方案,为武南区水环境全面达标提供了技术支持,并为我国解决河网密集区域水环境问题提供了分层次、可视化的技术示范和综合方案。
武南区域水系污染强度高,污染来源复杂,河网复杂,调研武南区域内(特别是国考和省考断面)河流水质状况,课题组发现,永安河/永胜河目标监测物质相比较其他河流浓度较高,尤其庙桥断面。
另外,太滆运河的良久大桥断面以及武南河、丁塘港的监测断面需要关注。
“我们基于区域水体常规和特征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以排水指纹信息数据库的溯源方法、微生物溯源技术和多参数、多污染物分布特征的综合溯源技术为核心,形成了复杂污染源精准溯源与解析成套技术,实现高污染负荷、复杂污染源水环境体系中污染源的精准溯源。
”张毅敏说。
研究结果显示,永安河及运河以北受人为影响较大,滆湖受人为影响较小;区域氮源主要源自生活及人畜粪便源和化肥源;永安河受到化工等工业源的影响,氮源主要来源于生活源和化肥;运河以北受到化工和电镀等工业源的影响,氮源主要来源于生活源和农业源;滆湖受到人为影响较低,受到藻类生长等内源性影响。
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解决方案0623精选全文
箱涵
橡胶坝
调污工程
(三)理模式
微生物净化
生态清淤
底泥覆盖
原位生态清淤
全部采用先进的环保绞吸式挖泥船,确保不对水体产生较大的扰动;
环保清淤
在河水排干的情况下,彻底清淤。
对疏浚余水采用絮凝剂进行净化防污处理,确保达标排放; 妥善处置污染淤泥,确保不产生二次污染。
Part 1
(五)河流流速控制-水力调节
常用的水力学技术有:▄ 引清调水▄ 筑坝造流▄ 水体循环▄ 水力造流等
水力学技术
河流动力学计算
(after Ikeda et al., 1981)
(Chen, 2005)
许栋,2008
王博, 2008
河流动力学计算
第一大策略:增长岸线、构建网状水系
恢复水文过程,有效调蓄洪水
2010年七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
水体自净能力物理作用:混合、稀释、扩散、沉淀、挥发化学作用:氧化、还原、中和、吸附、凝聚、离子交换生物作用:生物的吸收、降解、微生物分解释放
水体的自净是水体中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三种作用在天然水体中并存,同时发生,又相互影响。
河道为什么会污染?
当外界污染超过河流自净能力或污染负荷承载力时,就会发生的水污染现象。
河道治理的任务
(1)控制外源污染: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雨污分流进度进程,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能力,逐步增强缓冲区截污、纳污、消污功能。 (2)消除底泥污染:合理利用生态疏浚,底层曝气,微生物菌剂,水生植物修复,环境友好型药剂治理,消减底泥中的污染物。 (3)改善水质,消除黑臭:通过底泥理化调理技术、生态浮床构建技术、生态溢流坝构建技术、土著微生物消泥技术、超磁分离技术、水下森林打造技术等作用改善水质。 (4)打造生态驳岸,提高自然化率:在满足防洪的基础上,开展生态河岸建设,打通水陆的物质循环通道,提高生物生境多样性。 (5)加强水生态系统修复: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恢复水生动物栖息场所、恢复沿岸带湿地植物、逐步恢复全系列水生植物与生物多样性。
水生态修复技术
水生态修复技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为了改善水质,保护水生态系统,水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定义、种类和应用。
一、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定义水生态修复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改善和恢复受到污染或破坏的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这些方法旨在降低水污染程度、提高水质和水生物多样性。
二、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种类1. 原位修复技术:原位修复技术是指在受污染水域内直接进行修复的方法。
常见的原位修复技术包括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是通过引入适应于特定环境的生物体,降解或吸收污染物质;植物修复则是利用植物的吸附和转化能力,净化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废水;微生物修复则是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降解水中的污染物。
2. 插于层、底修复技术:插于层、底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在水底或水层中加入特定物质或设备,改善水生态系统的方法。
常见的插于层、底修复技术包括水生植物种植、人工鱼礁建设和堤坝修复等。
水生植物种植提供了栖息地和氧气,同时吸收有机和无机污染物;人工鱼礁建设和堤坝修复则可以增加水域的生物多样性和鱼类资源。
三、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水生态修复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实际应用的例子:1. 河流修复:对于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的河流,可以通过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等方法,改善水质和修复生态系统。
在河流修复中,可以选择适合特定环境条件的植物和微生物,以降解有机污染物。
同时,还可以修复河流岸边的植被,加强河岸的保护和防护工作。
2. 湖泊修复:许多湖泊面临富营养化和水华等问题,需要水生态修复技术来改善水质和恢复生态系统。
经过合适的处理,可以减少湖泊内的营养物质,控制藻类的生长,从而改善水质。
此外,可以引入适应湖泊环境的鱼类和植物,增加湖泊的生物多样性。
3. 水池修复:城市中的水池通常受到垃圾和废物的污染,需要进行修复和清洁。
通过适当的修复技术,可以清除水池中的废物和重金属,并恢复水生植物的生长。
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2020
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2020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我国的河湖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有效保护和修复河湖生态系统,我们制定了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2020。
本文将从导则的背景、目的、重点内容和实施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导则背景我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长期的忽视和过度开发,许多河湖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
水污染、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等问题愈发突出,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制定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势在必行。
二、导则目的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实现对河湖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依托先进的工程技术,有效防止水体污染、改善水质水量、恢复湿地功能等,最终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导则重点内容1.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种植水生植物、修复湿地、恢复水生态系统等方式,实现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同时,结合生物多样性保护、植被恢复等措施,促进河湖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水资源保护工程加强水资源保护,通过建设人工湿地、提高水质净化效率等方法,有效防止水体污染,改善水质。
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对河湖生态系统进行监测与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
同时,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导则实施措施为了有效实施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确保导则的有效实施;2.加强科研力量,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3.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对河湖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4.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总之,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的制定对保护我国河湖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按照导则的要求,加强河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为实现水清岸绿的美丽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2020
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2020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日益增长,河湖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为了保护和修复河湖生态环境,我国推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其中《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就是其中的重要文件之一。
本文将就该导则所包含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读,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河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一、导则的基本背景《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是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联合编制的文件,旨在指导和规范河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该导则的出台是对当前我国河湖生态环境状况的一种反映,也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河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引导和监督。
二、导则的主要内容1. 生态保护和修复原则导则明确了河湖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原则,即生态保护优先、整体谋划、科学规划、多元治理、全面推进。
这一原则的提出,体现了在进行河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时需要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
2. 工程技术导则导则对河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技术要求进行了具体阐述,包括水质改善、湿地建设、水生生态修复、植被恢复等方面。
这些技术要求是指导相关工程实施的重要依据,可以有效保障工程的质量和效果。
3. 管理与监测要求导则还规定了河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管理与监测要求,包括项目立项、设计评审、施工验收、运行监测等环节。
这些要求是确保工程实施过程中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的重要保障。
4. 保护与修复效果评估导则要求对河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效果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指标体系、评估方法、效果判定标准等。
这些评估内容是评价工程实施效果的关键,也是提升工程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
三、导则的实施效果自《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出台以来,我国在河湖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技术导则的指导,很多地方实施了一系列的河湖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些地方还建立了相应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对工程实施效果进行了及时监测和评估。
水环境(河道)治理与修复解决方案
水环境、水环境(河道)治理与修复解决方案一、企业介绍二、河道水环境与生态环境现状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工业的高速发展和全球人口的急剧增加,自然水源补给越来越缺乏,污水厂再生水或雨污集水成为主要水源,加之多源径流污染,从而导致水环境面临着氮磷营养盐超标、生态系统破坏、水体自净能力丧失等问题,于是频繁出现水体污染浑浊黑臭、富营养化、藻类爆发等现象。
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下:1.河道水环境现状(1)粗放式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体污染、;由于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方式未彻底改变,中国并没有完全绕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
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是发展的成本。
如果说生态破坏与中国历史上农业过度开发有关,环境污染则是工业化的直接结果。
在粗发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冲突最激烈、生态风险最严重、问题发展最迅速。
在这里,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上下游之间诉求的矛盾、水资源利用及与水环境之间的矛盾以及不同资源开发之间的冲突、资源产地与资源利益获得者的冲突加剧。
造成生态环境极度恶化。
(2)水量不足,环境负荷承载力下降;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使水资源日趋紧张、枯竭;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环境污染负荷逐年加重。
尤其是在控制污染,防止环境质量恶化方面,面临的任务仍较繁重,主要表现在: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造成的能耗和尾水排放污染问题,水体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区域性水土流失加剧,原始森林和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3)规划建设不科学,雨季内涝严重,平时缺水;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城市道路、硬质景观、建筑屋面等大量非渗透性表面的扩大,以及对河湖等自然水体的填埋、河道大量采取硬质化处理等,原有的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扰动。
河湖治理技术方案(主要是生物-生态技术)
湖泊治理解决方案河道污染是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开展到一定时期后造成的,污染治理的全然性措施是污染源的治理。
因此,世界各国均把污水截流、废水达标排放和操纵排污总量作为河道整治的首要措施。
然而,由于难以铲除的面源污染及内源污染,即使在污水排放得到有效操纵的情况下,河道污染及其富营养化咨询题仍然十分突出。
为此,各地在河道治理中,把污染源治理和强化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作为河道修复的重要目标。
纵瞧国内外河道治理现状,以下几种方法较为引人关注:1、引流冲污和综合调水引流冲污实质上是对水体污染物和浮游藻类的稀释扩散,就局部而言常被视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相对简单、易行和代价较低的方法。
如杭州西湖自钞票塘江引水后对延缓水体富营养化发扬了一定的作用。
但从整体动身,这种方法实为污染转移,有以邻为壑之嫌;综合调水不同于引流冲污,要紧解决水资源的再分配,利用一定的水利设施合理调活河网水系,到达“以动制静、以清稀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目的,尤其对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能发扬较好的作用。
2、曝气复氧曝气复氧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
其原理是进进水体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H2S,FeS等复原物质〕之间发生了氧化复原反响。
关于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水体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这一过程。
由于河道曝气复氧具有效果好、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已成为一些兴盛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及中等兴盛国家与地区如韩国、香港等在中小型污染河流污染治理经常采纳的方法。
3、底泥疏浚在污染源操纵到达一定程度以后,底泥那么成为水体污染的要紧来源。
因此清淤疏浚通常被认为是消除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
然而,疏浚技术通常是决定疏浚效果好坏的要害。
从最早的人工挖泥到现在的精确水下吸泥,疏浚过程对环境的碍事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疏浚作为水利工程和航道工程措施有重要效用,但作为水质治理目前还存在一些难于克服的咨询题,如一定程度上引起上覆水污染物浓度增加,疏浚后淤泥以其量大、污染物成分复杂、含水量高而难以处理等等。
分析河湖水生态治理与修复技术
ECOLOGY区域治理分析河湖水生态治理与修复技术浙江裕腾百诺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崔耀,叶春禄,童勇勇摘要:现如今,人们生产生活中各种不合理的污染行为给我国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为了改善河湖水质及生态环境,我国提出了实行河长制的河湖治理具体方法,并长效化推行绿色持续发展的河湖生态保护理念。
文章基于我国河长制河湖管理的现实背景,分析了河湖水生态治理与修复的关键技术,并尝试提出了实践中需要注意的策略要点。
关键词:河湖水;生态治理;修复技术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52-0123-0001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背景下,采取有效的技术方法来保护水资源、治理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已经成为河湖水生态治理的重点工作内容。
将微生物净水技术、人工湿地净化技术等用于水生态治理实践中,能够从根本上对河湖水域进行改善修复,从而构建出更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切实迎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国家发展理念。
一、分析水生态修复技术(一)利用植物进行生态修复这种修复技术主要是充分利用了水生植物的自净作用,从而实现了水生态环境的有效修复。
应用这种技术手段,不仅可以有效净化污水,还能降低水体污染率并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条件。
该方法首先需要充分利用水生植物,借助这些水生植物的生理特性,吸收一些水体环境中的污染物。
这些生物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污染环境中可以存活很长时间。
但是任何植物对污染的承受能力有一定限度,当水生环境的污染程度高于植物最高的承受能力时,会导致植物死亡。
因此,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河湖水治理时要多加考虑,对于污染情况较严重的水体,应首先考虑植物的耐受性能,对其进行预先培养。
目前较为常见的利用该种方案完成治理的技术有:生态浮床技术、氧化塘技术等,这些技术都是将水生植物作为治理的核心,完成对河湖水污染的综合治理[1]。
(二)微生物净水技术微生物净水技术是通过修复水生态中的微生物系统达到治理效果。
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系统修复
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系统修复水是人类生活与发展的基础资源,同时也是构建健康水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
然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水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和污染,致使水生态系统的质量和功能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系统修复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水环境治理是指通过采用各种综合措施,减少或清除水中的各种污染物质,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以及保持水体的良好状态。
它包括了水质治理、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控制和水生态修复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水环境治理中,水质治理是重中之重,它不仅要求净水厂进行深度处理,还要求污水处理厂对废水进行彻底的净化。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质达到国家相关标准,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除了水质治理外,水资源管理也是水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
水资源必须得到科学的配置和利用,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对水资源的浪费现象十分突出。
因此,政府和各级相关部门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节水措施,制定并执行水资源管理法规等,以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污染控制是水环境治理的核心任务之一。
水污染的形成主要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非点源污染等因素相关。
为了实现水环境的持续改善,必须对这些污染源进行有效的治理。
例如,加大工业废水治理力度,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还应加强对生活污水的处理与利用,推广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提高污水处理的覆盖率和处理效率。
对于农业非点源污染,可以采取合理施肥、农田轮作和种植防护林等措施,减少水体受到的污染。
水生态修复是保障水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水生态系统是由水体、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依托。
然而,长期的污染和破坏导致许多水生态系统处于衰退状态,失去了原有的生态功能。
因此,进行水生态修复显得尤为重要。
水生态修复可以通过河流整治、湖泊修复、湿地恢复等方式进行。
河流湖泊水域污染治理的创新技术及应用
河流湖泊水域污染治理的创新技术及应用一、引言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难题。
据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排放约1.5亿吨有机污染物和16亿吨废水,致使许多河流、湖泊等水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
如何有效地治理水污染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河流、湖泊水域污染治理的创新技术发展迅速,包括了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多个方面。
二、生物处理技术传统的化学处理技术虽然对污染物质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对环境的二次污染的问题。
生物处理技术是通过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质采用生物方法转化为无害物质的一种方法。
水生植物的种植和人工湿地的构造是该技术的两种应用模式。
其中人工湿地是更为常见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湿地中自然存在的微生物以及湿地碳、氮、磷等元素的相互作用,来将有机污染物质和无金属部分离子转化为无害物质。
三、微生物处理技术微生物处理技术是通过利用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来将有机、无机污染物物质在水中间进行生物转化的一种技术。
以微生物作为处理器有着去污功能明显、投资少、耗能少、环境污染小等特点。
微生物处理技术包括的细菌处理、厌氧处理和硫化处理。
在实际应用中,微生物处理技术需要对微生物的生态状况进行充分的调查,以便确定处理生态体系的缩放。
四、电化学处理技术电化学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电子俘获的方式对污染物进行转化和去除的方法。
其主要原理是利用电化学原理将污染物质转化为氧化和还原的分解反应,以达到对污染物质的去除和转化。
其中,阳极电化学氧化技术是一种应用较为成熟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阳极与污染物质之间的氧化和还原反应来完成污染物质的去除。
五、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将污染物质通过膜进行过滤分离的一种技术。
该技术用于污水处理中,可以将所需的组分分离出来,使其达到满足不同规格和级别的应用要求。
膜分离技术具有机械过滤效果好、投资小、运行成本低等优点。
在实际应用中,膜分离技术一般采用超滤膜,其原理是利用膜的高分子材料和高压力将水中的污染物质分离出来。
(完整版)河湖生态修复技术概述
– 直接投加浮游动物控藻。 – 直接投加微生物溶解藻类和稳定浮游动物种群数量。
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
• 综合型的生物与生态修复技术
– 食藻虫引导的沉水植物修复技术:浮游动物放养+沉水植 物修复。
– 人工水草、阿克曼生态基等:增加水体自净能力+浮游动 物庇护、增值。
• 成因
– 无机氮磷含量升高,超过地表水(湖库)水质Ⅱ标准; – 气温高且相对稳定、水温适宜、光照充足; – 水体交换不畅,或缓流水体; – 湖(库)盆结构比较单一,缺少水草或湖(库)滨水带,水温及水化学参
数比较均质一致; – 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食物链(网)结构不完善,物质、能量和水产品
输出功能阻塞,导致营养物质和有机物质不断积累、沉淀。 – 水体内及湖塘结构体内缺少足够的水生动物巢穴、产卵场或庇护所。特别
• 理论关系及过程
– 污染水体自净过程或微生物处理技术过程产生的微生物增量,由水生态系统中 的原生动物、浮游动物消费掉,产生的无机氮、磷等营养盐由水生植物和藻类 所利用,大型水生动物将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水生植物消费掉,人类通过捕 鱼和收割水草等行为将污染物物质溢出。
不同类型的直接曝气技术
固 定 式 的 直 接 曝 气
– 非经典理论:利用滤食性鱼类直接进行对浮游植物的进行操纵。如:放养鲢鳙鱼 及软体动物等。
• 生物集成技术与构建绿色健康的水生态系统理论 – 包括:湖滨带生态恢复、生物操纵、生态浮岛、生物孵化器,并与微量通气等技 术结合,以及人工科学的管理,提高生态系统的转化效率和水产品产出,增加生 态系统的环境效益,可以控制藻类暴发,使其在水体内的密度达到合理的限度, 从而即使水体营养丰富,也不会产生恶性循环和富营养化。
河湖水污染生物生态综合治理与修复技术
河湖水污染生物生态综合治理与修复技术1我国地表水污染现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污染不断加剧,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目前我国七大江河流域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在全国138个城市河段中,流经繁华区域的绝大部分水体均污染严重,其中低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水体的占38%。
2012全年共监测地表水五大水系88条河段,长2048.2公里,IV类、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4.3%;劣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42.1%。
河湖水体治理修复,是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
2河湖水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目前,国内已广泛使用的河湖污染水体生态治理技术主要有五项:生物膜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生态浮岛技术、固定化生物酶技术以及曝气增氧技术。
生物膜修复技术核心在于微生物生境载体材料的选择。
生物膜修复材料一般分为孔性材料、聚合物膜材料、有机/无机凝絮剂、光催化材料、氧化剂五大类,市面上常见的有仿水草式填料、辨带式填料、环状悬浮式填料、悬浮球状填料、复合式填料等。
人工湿地技术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
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
生态浮岛技术是利用植物生态原理来降解水中的COD、氮、磷的含量。
它能使水体透明度大幅度提高,同时水质指标也得到有效的改善,特别是对藻类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同时浮岛植物也营造了水面的景观。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将特选的微生物固定在选证的载体上,使其高度密集并保持生物活性,在适宜条件下能够快速、大量增殖的生物技术。
固定化酶技术是用载体把酶约束在一定的区域中进行催化反应,使反应后的酶可以反复使用的一项技术。
曝气增氧是一种增加水中含氧量的方法,河湖曝气对水体复氧促进上下层水体的混合,使水体保持好氧状态,以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加速水体复氧过程,抑制底泥N、P的释放,防止水体黑臭现象的发生。
水污染治理中的生态修复技术与效果评估
水污染治理中的生态修复技术与效果评估近年来,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困扰。
为解决水污染问题,生态修复技术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水污染治理中常见的生态修复技术,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一、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水污染治理的技术。
通过建设湿地,将湖泊、河流等水域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与污染物去除,使水质得到改善。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等特点,能够有效地恢复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效果评估主要包括水质改善情况和生态系统恢复情况两个方面。
水质改善情况可以通过监测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来评估,如氨氮、总磷和总氮等指标。
生态系统恢复情况则可以通过监测水体透明度、生物多样性等指标来进行评估。
二、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的代谢能力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来修复水污染的一种技术。
常见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浮萍修复、微生物修复等。
浮萍修复是指利用浮萍等水生植物来吸附污染物,改善水质的技术。
浮萍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机物等污染物。
微生物修复则是通过利用某些微生物的代谢能力来降解有机污染物,改善水质。
对于生物修复技术的效果评估,可以通过测定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变化来进行评估。
同时,还可以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评估修复后水体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
三、人工修复技术人工修复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方式修复水环境,实现水质改善的一种技术。
该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湖泊、人工湿地等。
人工湖泊是通过人工修建水体,使其具备水生态系统的功能,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
人工湿地则是通过构建人工湿地,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净作用来改善水质。
人工修复技术的评估主要包括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改善情况。
同时,还可以通过监测水体中植物、鱼类、浮游生物等指标的变化来评估修复效果。
四、综合评估水污染治理效果为全面评估水污染治理效果,可以结合以上提到的技术,采用多种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解决方案
——高质量发展下的水生态环境治理思路 2024年10月21日
引言
"十四五"是苏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市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进美丽苏州建设的关键五年。
“更优质、 更生态、 更科学”
持续推进"美丽苏州"建设? 如何利用?如何突破?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
挺水植物
浮叶植物
沉水植物
• 挺水植物:美人蕉、再力花、旱 伞草、菖蒲、鸢尾等品种;
• 挺水植物形态优美、适应性强。
• 沉水植物:黑藻、金鱼藻等品种; • 浮叶植物: 睡莲、田字萍等品种;
• 浮叶植物形态优美、适应性强。
• 沉水植物耐污、净化能力强 ,生 长快速 ,形态优美。
综合解决方案 ·生物膜载体技术
生态恢复
长效维护
服务目标: 通过生态修复+长效维护的努力 ,让越来越多的河湖能够水清岸绿 、鱼翔浅底, 实现“有 河
采用耐酸碱 、耐污 、柔韧性很强的仿水草材料搭建 ,通过模仿植物净化原理和优化生物填料以利于生物膜的形成和再生。
微生物群落构建
生物膜载体:仿水草填料+网状填料
膜生物组成:好氧菌、厌氧菌、兼性好氧(厌氧 )菌、原生 动物以及藻类
挂膜过程:微生物起始的附着、细胞与细胞之间的吸附与增 殖、生物膜的成熟、以及老化生物膜的脱离
综合解决方案 ·产品设计
产品名称
量子共振生态修复仿生系统
英文名称 技术集成 模块组成
Q-eco 生态浮岛技术 ;生物膜载体技术 ;量子水处理技术 水生植物模块 ;生物膜载体模块 ;量子共振模块
技术简介
河湖生态修复技术与应用
河湖生态修复技术与应用河湖生态修复是恢复和保护河湖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措施,通过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河湖的水质,增强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本文将探讨河湖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
在河湖生态修复中,首先要进行全面的生态调查和评估。
通过对河湖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健康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了解河湖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修复需求。
例如,在某河流生态修复项目中,通过对河流的水质、底质、植被和生物群落的调查,评估河流的污染情况和生态健康状况,为制定修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修复技术多种多样,常见的技术方法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
物理修复主要通过物理手段改善河湖的水质和生态环境,例如疏浚底泥、清除垃圾和废弃物等。
例如,通过疏浚河道底泥,去除污染物和有害物质,改善河道的通水能力和水质。
化学修复主要通过投加药剂或调节水体的化学性质,去除或降解污染物,例如投加沉淀剂和氧化剂等。
例如,通过投加硫酸铝等沉淀剂,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和磷酸盐,改善水质。
生物修复是生态修复中的重要技术,通过利用生物的代谢和净化功能,恢复和增强河湖的自净能力。
例如,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和投放微生物制剂,吸收和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盐,改善水质和生态环境。
在实际应用中,河湖生态修复技术常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实现最佳修复效果。
例如,在某湖泊生态修复项目中,通过综合运用疏浚、化学沉淀和生物修复等多种技术,全面改善湖泊的水质和生态环境,提高了湖泊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
河湖生态修复还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和监测体系。
通过定期监测河湖的水质、底质和生物群落变化,评估修复效果和生态健康状况,及时调整和优化修复方案。
例如,在某河流生态修复项目中,通过建立水质监测网络和生物监测体系,定期采集和分析水样和生物样品,评估修复措施的效果和生态系统的恢复情况,为后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河湖生态修复中,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河湖水生态修复技术
2022年第16期现代园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随之产生的各种富含有害物质的工业废水,随雨水排放到河流湖泊中,导致河湖水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超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河湖水无法得到净化,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阻碍了我国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因此,如何治理河湖水的污染,实现水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平稳、和谐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国已经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不再单纯追求效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模式,而是开始积极转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向多方面利益兼顾的方向发展。
1当前我国河湖水污染的现状近2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轰轰烈烈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为谋求自身的发展,进入城市中工作,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使城市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大量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河湖水体遭受污染,符合水质标准、可供利用的水资源大幅减少。
目前,我国突出的水污染问题,是水污染物的负荷太大,超出水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与自净能力,导致河流、湖泊水体的自净功能减弱,出现富营养化。
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是各种污水排放的汇集地,由于污水排放量急剧增多,超出河湖水体的自净能力界限,河湖水体自身的稀释污染能力降低,水体自身的净化功能也不堪重负,污水中含有的各种污染物得不到净化,不但使河湖水的水质下降,出现污浊、黑臭、富营养化,而且藻类疯长泛滥。
即便定期进行彻底的截污和清淤,但由于河湖是一个开放的水环境,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废水,工业企业、畜禽集中养殖场产生的污水,都含有一定数量的污染物。
此外,广大农村地区,散养的畜禽产生的粪便,难以避免人为的垃圾丢弃,地表土壤中的有机物及氮、磷等营养物质,随雨、雪等大气降水的地表径流汇入河湖,以及河湖水体不断蒸发,日积月累,河湖水质不断受到污染。
因此,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采用先进的河湖水生态修复技术,科学、有效、彻底地解决河湖水体的污染问题。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水体污染日益加剧,成为城市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而生态修复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环保技术,也逐渐被应用到水体污染治理中,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理手段。
一、生态修复技术概述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通过调节和改善自然环境,恢复和维持正常生态系统功能,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布局,以达到保障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发展的一种技术。
其特点主要包括自然性、可持续性和系统性。
目前,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应用于河流、湖泊、沼泽等水体环境治理中。
其主要方法包括沉积物处理、水质净化、生物修复等。
二、生态修复技术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1. 沉积物处理沉积物在水体中是重要的载体,存在的污染物质可以长期影响水体生态环境和客观经济利益。
生态修复技术可以通过沉积物处理,将其中的污染物质分离和吸附,并在适当条件下进行净化和综合利用,从而达到治理水体污染的效果。
2. 水质净化水质净化是指利用生态系统过滤和吸附污染物质的能力,将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分离、去除或转化的一种技术。
采用生态修复技术水质净化可以达到成本低、效果好等优点。
在水质净化中,植物是起到重要作用的。
植物在生长期间会设置一种自然过滤系统来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并在处理过程中排放出氧气,这种过滤系统也常被称为“绿色过滤器”。
利用绿色过滤器处理垃圾堆场、化工厂等工业废水情况,经实验后表明:通过植物的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可以被削弱或消除,达到治理水质的目的。
3. 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是指利用植物和微生物净化、转化污染物质的能力来达到治理水体、土壤等环境的目的。
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生物修复技术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采用微生物、水蚤、水藻、龟鳖等生物制品,适当引进、培育和利用这些生物,以充分发挥其分解和吸收污染物质的能力,将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转化为高效、低毒的物质。
同时,生物修复还可以利用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采用一些适宜的水草和棕榈状植物,形成海上森林,以减少水体中的浮游生物,达到生物净化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湖水污染生物生态综合治理与修复技术1我国地表水污染现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污染不断加剧,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目前我国七大江河流域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在全国138个城市河段中,流经繁华区域的绝大部分水体均污染严重,其中低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水体的占38%。
2012全年共监测地表水五大水系88条河段,长2048.2公里,IV类、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4.3%;劣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42.1%。
河湖水体治理修复,是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
2河湖水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目前,国内已广泛使用的河湖污染水体生态治理技术主要有五项:生物膜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生态浮岛技术、固定化生物酶技术以及曝气增氧技术。
生物膜修复技术核心在于微生物生境载体材料的选择。
生物膜修复材料一般分为孔性材料、聚合物膜材料、有机/无机凝絮剂、光催化材料、氧化剂五大类,市面上常见的有仿水草式填料、辨带式填料、环状悬浮式填料、悬浮球状填料、复合式填料等。
人工湿地技术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
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
生态浮岛技术是利用植物生态原理来降解水中的COD、氮、磷的含量。
它能使水体透明度大幅度提高,同时水质指标也得到有效的改善,特别是对藻类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同时浮岛植物也营造了水面的景观。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将特选的微生物固定在选证的载体上,使其高度密集并保持生物活性,在适宜条件下能够快速、大量增殖的生物技术。
固定化酶技术是用载体把酶约束在一定的区域中进行催化反应,使反应后的酶可以反复使用的一项技术。
曝气增氧是一种增加水中含氧量的方法,河湖曝气对水体复氧促进上下层水体的混合,使水体保持好氧状态,以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加速水体复氧过程,抑制底泥N、P的释放,防止水体黑臭现象的发生。
恢复和增强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使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得以净化,从而改善河湖的水质。
3河湖治理关键技术北京市水处理环保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已经形成6项河湖治理关键技术。
(1)碳纤维污水体净化技术中心自主研发用于水生态修复的碳纤维材料,主要是生态碳纤维复合材料和高强度生物纤维草两种,他们具有高比表面积、强吸附能力等特点。
经实验研究与工程运用证明与美国的阿科蔓生态基相比较该碳纤维材料具有更好的水处理效果和更低的成本优势。
该材料是净化受污染水域、修复水环境生态的最佳选择,能够实现环境零污染与生物安全。
(2)碳纤维双层平板膜技术工程中心通过产学研联合,研发HTH系列一体化设备,该设备是以膜生物反应器工艺为主体的新型污水处理设备。
膜生物反应器最大的特点便是用膜组件代替传统工艺中的二沉池进行固液分离以得到澄清的出水。
看似简单的一加一,其带来的效应却远远不止二。
MBR具有以下明显优势:污染物去除率高,出水水质好;负荷变化适应强,耐冲击负荷;污泥排放量小;工艺流程短,系统设备简单紧凑,占地省;易实现自动化控制,维护简单,节省人力;系统启动速度快,水质可以很快达到处理要求。
(3)强化人工湿地技术强化人工湿地技术主要包括功能强化、结构强化、填料强化、生物强化、过程强化五个环节。
1、功能强化,是指通过对湿地系统的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化反应的强化,提高湿地去除污染物的净化功能;2、结构强化,是指湿地防渗、基质、腐殖、水生植物和水体等层次结构稳定性与预处理、床体、布水、根系和集水等系统结构动力学协同性;3、填料强化,是指强化高炉渣、钢渣、无烟煤等13种经验填料与碳纤维生态草等高科技填料的混合吸附能力;4、生物强化,是指以芦苇等经验植物去污为基础,扩充浮水、挺水和沉水植物种类,强化根区微生物在好氧、兼氧、及厌氧条件下对污染物的降解及吸附能力5、净化过程强化,是指强化基质填料-水生植物-根区微生物净化过程,包括其厌氧、兼性和好氧三种净化及沉积、过滤、吸附、降解转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
(4)碳纤维生态浮岛技术湖泊、河流等由于面积大等原因只能采用原位生态修复法来进行改善,利用一般工业或者生活污水采用的工艺不现实,所以选择生态浮岛工艺,在净化水质的同时也能起到景观的效果。
由于植物吸收能力有限,再加上根系上微生物量和种类有限等原因,导致这种传统的浮床工艺处理效果受限。
鉴于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恰到好处能弥补这一点不足,工程中心提出采用人工浮岛+生物接触氧化的组合工艺处理河流、湖泊等微污染水体。
本组合工艺有以下几点优点:生物碳纤维具有高比表面积、吸附性能强、适应微生物生长及高强度等特点,完全解决了传统的生态浮岛存在的问题;生物碳纤维材料的性状与水生植物的根系有很好的相似性,利用水生植物和纤维填料附着的生物膜,强化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提高微生物对水体的净化效果;生物碳纤维与床体的组合中放置于水中的纤维会受到水的牵引力,使得浮岛整体不容易移动,提高了浮岛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5)微生物挂膜菌剂BABRC-1该产品能够同时处理污染水体中的有机物、氨氮及亚硝氮,并能显著提高碳纤维生物膜反应器的挂膜效率和污染物去除率,用于碳纤维水处理可以提高过滤系统挂膜效率,改善水体环境,降低生产成本。
该产品是卓越的活性微生物和酶的混合体。
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迅速分解有机物质,并且能够衍生出更多的有用的菌种,减少病原菌和寄生虫的生成。
(6)微纳米曝气微纳米气泡技术有效解决了气泡在水体中的接触面积问题,由于微纳米气泡的表面积能有效增大,因此可以大大提高溶氧效率。
同时,由于气泡的细小且具有良好的气浮性,可以在污水中长时间停留从而能够达到实现较好曝气效果的目的。
中心在河湖生物生态修复领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若干项,包括生态碳纤维材料、生物纤维草、生物碳纤维双层平板膜等技术专利。
多次主持召开河湖生物生态修复科技成果鉴定会,并引来相关媒体的报道。
4工程运用北京市水处理环保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总结多年的科学研究和工程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河湖水污染综合生态治理思路。
它主要包括源头强制性达标排放、河道排污口截污、河湖水生态修复、河湖断面水质净化四大部分。
源头强制性达标排放是针对排污源头企业废水、农村污水进行物化与生化处理,实现达标排放;要求COD和氨氮去除率为30-40%。
相关的工程运用有企业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和水质提标、市政污水处理厂水质提标工程。
排污口截污针对入河生活排污口、工业排污口、养殖排污口和混合排污口不同水质特性采用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碳纤维泛氧化塘、碳纤维一体化膜反应器等技术,实现清水入河,要求COD和氨氮去除率为10-20%。
河湖水生态修复通过底泥清理、投放微生物制剂、水生植被栽植与引入螺、贝、鱼、虾类等高级水生动物,实现河湖水生态系统恢复,要求COD和氨氮去除率为10-20%。
典型工程有吉林四平人工湿地强化、辽宁锦州人工湿地强化、南京幸福河水生态修复,幸福河修复主要包括河流底质改造、沉水植物投放和水生动物投放,通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来重现清流。
河湖断面水质净化采用碳纤维浮岛进行原位-移动修复,实现河道水质达标回用和景观效益,要求COD和氨氮去除率40%以上。
代表性的示范工程有:南京南湖东河生态浮岛示范工程、乌梁素海水质净化工程、博斯腾湖生态截污综合治理工程、大山池水质提标净化工程以及河北衡水湖湖泊淤泥清理工程等。
河湖水污染生态修复关键技术(2015-02-21 20:44:48)标签:分类: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生态修复水资源的日益匮乏与水污染的不断加剧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河湖水污染生态修复是关键技术。
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是排放各种污水的汇集地,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污水排入增多,河湖的稀释净化作用已大为削弱,超出了河湖的自净界限,因而使污染物沉积在水中,造成河湖黑臭和水体富营养化。
一、河湖污染现状(1)河流污染现状目前我国十大流域都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012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8.9%、20.9%和10.2%,如图2所示。
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2)湖泊(水库)库污染现状2012年,62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61.3%、27.4%和11.3%,如表1所示。
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表1 2012年重点湖泊(水库)水质状况(单位:个)湖泊(水库)类型I类II类III类IV类V类劣V类三湖*000201重要湖泊2381216重要水库31012200总计513201617*指太湖、滇池和巢湖除密云水库和班公错外,其他60个湖泊(水库)开展了营养状态监测。
其中,4个为中度富营养状态,占6.7%;11个为轻度富营养状态,占18.3%;37个为中营养状态,占61.7%;8个为贫营养状态,占13.3%,如图3所示。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总量少、供需矛盾突出、河湖污染、水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比较突出。
因此,开展河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切实改善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现状是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
二、我国河湖水污染治理多年来,我国通过“水专项”及各种立项项目,实施了大量河湖治理工程,并相继制定了全面开展河湖深度治理的计划。
已实施的河湖治理工程采用了多种技术方法:(1)采用截污、岸线整治、驳岸修筑、清淤、换水等市政(水利)工程方法的治理;(2)采用浅滩湿地、浮床湿地、沉水植被修复,漂浮植物抑藻等生态工程方法进行治理;(3)采用生态工程和环境工程组合方法进行综合治理;(4)采用生化-物化药剂、臭氧、超声波、纳米微气泡、生化过滤箱、高强磁场、沉水生物带(人工水草)、竹炭滤床、太阳能生物反应仓、等离子体反应器等新技术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然而,对污染较重的河湖,能达到好的治理效果,又能取得较好技术经济指标的工程很少。
生态-生物法是国外近年来发展很快的一种新技术,它是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等优点。
另外,这种处理技术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并且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在治理区建设体闲和体育设施,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
目前,国内已广泛使用的河湖污染水体生态治理技术主要有五项:生物膜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生态浮床技术、固定化生物酶技术以及曝气增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