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苏科版初二物理教案(优秀4篇)

苏科版初二物理教案(优秀4篇)苏科版初二物理教案篇一1.库仑定律既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又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知道,而且还要求定量了解和应用。
2.本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初中已接触,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应着重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讲解物体带电的本质。
3.通过对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接触起电、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使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转移,从而打破了物体的电中性,失去电子的物体带上了正电荷,得到电子的物体带上了负电荷。
过渡到电荷守恒定律,水到渠成,对高中学生而言很容易接受,进一步巩固守恒思想。
4.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电荷守恒定律以及元电荷的概念。
同时教学中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
5.展示库仑定律的内容和库仑发现这一定律的过程,并强调该定律的条件和远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电学的基本知识,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推理演算能力。
能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一些问题和解决问题。
因此有必要把初中学过的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摩擦起电的知识复习一下。
三、教学方法分析及建议1.在学生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者媒体播放复习并巩固电荷的有关知识;先运用教材上给出的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摩擦后的塑料片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猜想作用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然后通过实验定性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并在这个基础上介绍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
2.讲解点电荷时,可以对照质点的概念进行讲解,要讲清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3.物理发展的重要概念及重大规律的建立都是经科学家艰辛的探索而完成的,都是对原有思维方式突破的结果,体现出了科学家的创造性。
如何充分利用这宝贵的素材,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对学生“诱思”、“导思”,在本节课中,对库仑定律得出过程进行了尝试。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套精品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套教案奇妙的物理现象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物理学在社会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了解物理学的探究过程和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使学生对物理学产生兴趣,产生要学的愿望。
2.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从而感受物理和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运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使学生仔细观察各种物理现象并描述出来,引导学生生疑发问。
并在此学习过程中喜爱物理学,产生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及克服办法:通过有趣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乐于动手的探究式学习的好品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用具:蜡烛2支,高、低磁针支架各一个,玻璃钟罩1个,火柴1盒;圆底烧瓶一只,水,金鱼二条;磁铁、玻璃板、搪瓷盘、塑料板。
教学程序:一、新课引入同学们,生活在这样一个蒸蒸日上的社会里,大家都会感觉到科学的神奇力量!繁华的街市夜景、潜水艇发射导弹、发射卫星,这里隐藏着无数的物理知识。
离开了物理知识,就没有繁华的街市、没有稳固的国防、人类就无法实现登天的梦想。
物理是有用的,而且也是有趣的。
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这奇妙的物理世界吧!二、新课教学在自然界和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我们探究的物理现象,但有些物理现象有很大的随机性,不是你想观察就能观察到的(举例:闪电、霜冻)。
所以我们现在要观察这些现象,我们只好通过实验来观察,再现这些物理现象。
1、演示实验:磁的屏蔽用玻璃板、课本、搪瓷、塑料板等物品分别隔着磁体和铁钉观察磁体对铁钉的吸引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学生实验:不听话的丝条学问学问,就是要用心看,要善于提问。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时,他就想:为什么地球上的物体总是往下掉呢?最后他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他注意到肥皂膜上变幻的色彩时,他又产生了疑问,物体的颜色是怎么回事儿呢?最后揭开了颜色之谜。
初二上册物理教案苏教版【四篇】

三一文库()/初中二年级〔初二上册物理教案苏教版【四篇】〕《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与方法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教学难点1、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3. 教学用具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课本、钟表、录音机4. 标签【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归纳、对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
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
小刚到学校医务室去体检,医务人员给小刚量完身高后告诉小刚他的身高是163。
小刚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学生讨论并得出正确的结果:163厘米或1米63)讲解:上述问题告诉我们,测量时必须首先规定被测量量的单位。
为了世界各国交流的方便,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二)进行新课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 1dm=10-1m;25px=10-2m; 1mm=10-3m;1μm=10-6m; 1nm=10-9m。
例如:惠安至泉州的距离约30km(公里),初二年龄段的同学身高多数在1.5m—1.7m之间,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dm,手指的宽度大概是25px。
2、长度的估测问题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5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的教案5篇.doc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的教案5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的教案1密度知识的应用教学目标1.设计并进行实验,测定液体、固体的密度;2.了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应用。
3.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查密度表进一步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让学生经历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硬币密度的实验过程;运用密度公式及其变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题过程中,注意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的物理意义。
器材准备天平、量筒、硬币、烧杯、水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出示实物,问:1.猜一猜,这枚硬币是用什么金属制造的?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想?2.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3.怎样知道这个不规则石块的体积?4. 现有一大卷细铜丝,如果不拆开,你能测定出它的长度吗?然后告诉学生运用密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一)学查密度表查密度表,了解一些物质的密度,加深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
阅读密度表并思考:(1)金、铜、铁、冰、水银、水、氩、氮的密度各是多少?它们的物理意义各是什么?(2)金与铜、冰与水、氩与氮相比较,哪种物质的密度大?(3)从表格中,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二)测物质的密度活动2 测硬币的密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教材上列举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活动。
思考:(1)根据密度公式,要测量硬币密度,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2)硬币的质量怎样测量?硬币的体积怎样测量?(3)你还有其他设计方案吗?(4)你在实验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减小误差?(三)课题讨论1.如何测液体(水)的密度仿照上面的做法,写出测液体密度的方案,并思考怎样做误差小。
(1)原理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密度公式,确定要测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
(3)根据要测的物理量选择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__,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一、教学总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指导思想本教材是经教育部直接领导由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反复的研讨而完成的,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
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教材分析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
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
全书共5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
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
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
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四、学情分析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
苏科版八上物理4.2透镜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上物理 4.2 透镜一、教学内容1. 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凹透镜。
2. 透镜的特性:焦距、焦距公式、放大倍数。
3. 透镜的应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透镜的分类和特性,能够正确识别各种透镜。
2. 掌握透镜的成像规律,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透镜的分类、特性和应用。
2. 难点: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凹透镜、玻璃板、光具座、白纸。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用于观察和实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等透镜应用产品,引导学生关注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知识讲解:(1) 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
(2) 透镜的特性:焦距、焦距公式、放大倍数。
(3) 透镜的应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
3. 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配备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进行观察和实验。
(2) 实验一: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区分它们的特点。
(3) 实验二:测量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焦距,验证焦距公式。
(4) 实验三:观察透镜的放大倍数,了解放大倍数与物距、像距的关系。
4. 课堂练习:(1) 根据焦距公式,计算给定物距下的像距和放大倍数。
(2) 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现象,如眼镜、相机等。
六、板书设计1. 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凹透镜。
2. 透镜的特性:焦距、焦距公式、放大倍数。
3. 透镜的应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简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2) 根据给定物距,计算像距和放大倍数。
(3) 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现象,如眼镜、相机等。
2. 答案:(1)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2) 根据焦距公式计算。
(3) 眼镜:凸透镜,用于矫正近视或远视;相机:透镜,用于成像;放大镜:凸透镜,用于放大物体。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引言一.教学目的:1.了解各种有趣物理现象;2.知道物理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3.了解科技探究的一般过程;4.能对某一物理现象按常规步骤进行探究.二.教学重点、难点: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的兴趣;?2.知道什么是物理学,知道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方法.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测】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取一只杯子,在杯中倒满水后将一只回形针轻轻放入水中,水_______(会/不会)溢出。
由此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问导学〗出示一张照片,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点燃蜡烛,问有什么办法可以熄灭火焰。
1.新课引入同学们好!从现在起,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
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
可以这么说,我们身边处处有物理。
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观察、实验、思考。
>2.新课讲授(1).在自然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现象一:天公“发怒”是怎么回事雷雨过后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彩虹现象二:海市蜃楼的形成;现象三:冬天晚上睡觉时,脱毛线衣会看到电火花,它从哪儿来的(2).一些有趣的实验实验一:一密封的灯罩中有一长一短两支点燃的蜡烛,哪一支先熄灭(教材图0-1)实验二: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教材图0-3))实验三: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盐并使其溶解,会看到鸡蛋浮起来了.(3).科学探究阅读教材,发现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学会合作。
(4).物理学的概念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3.小结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最新范文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最新范文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电功率》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要点:第一,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第二,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电功率计算;第三,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电功率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学习了电功之后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电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掌握。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电功率的研究为了解用电器的性能和安全用电、测小灯泡的电功率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电功率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能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用电器上的铭牌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
2、通过实验探究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电功率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正确建立电功率概念,并会用电功率公式进行简单的分析与计算;正确理解“额定功率”,会区分“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同时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任教班级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电功率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动手实验,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教案全册教案

引言一.教课目标 :1.认识各样风趣物理现象 ;2.知道物理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3.认识科技研究的一般过程 ;4.能对某一物理现象按惯例步骤进行研究.二. 教课要点、难点 :1.培育学生认真察看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知道什么是物理学 , 知道科学研究的环节和方法 .三.教课过程 :1.新课引入同学们好 ! 从此刻起,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
物理是一门特别风趣、特别实用的自然科学。
能够这么说,我们身旁到处有物理。
希望大家喜爱物理,去察看、实验、思虑。
2.新课解说(1).在自然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现象一 : 天公“愤怒”是怎么回事雷雨事后为何常常会出现彩虹现象二 : 空中楼阁的形成;现象三 : 冬季夜晚睡觉时, 脱毛线衣会看到电火花, 它从哪儿来的(2). 一些风趣的实验实验一 : 一密封的灯罩中有一长一短两支点燃的蜡烛, 哪一支先熄灭 ( 教材图 0-1)实验二 : 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籍上的字;( 教材图 0-3)实验三 : 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 而后渐渐向水里加盐并使其溶解, 会看到鸡蛋浮起来了.(3). 科学研究阅读教材 , 发现科学研究的步骤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定拟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采集凭证与论证评估沟通与合作剖析(4).在科学研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学会集作。
物理学的观点物理学 (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互相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3. 小结物理是一门特别风趣、特别实用的自然科学。
希望大家喜爱物理,去认真地察看、实验、思虑.四.部署作业1.阅读课文2.什么是物理学科学研究的环节是什么谈谈对初中物理的想法。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课时 (声音是什么 )一. 教课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流传需要介质;2.初步认识声音是以波的形式流传的,声波拥有能量;3.经过实验研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流传的条件.二.教课要点、难点研究声音的产生和流传的条件三.教课过程1.上节复习随机检查观点 ;2.导入新课(1).我们随时随处都能听到声音. 请同学们议论:假如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忽然变为一个无声的世界我们的学习生活又是一个什么样子(2).引出课题“声音是什么”.3.研究“声音的产生”(1).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实验 : 将一只长尺沿着桌边放好 , 拨动直尺露出桌子的一边 , 而后再使其停止振动 .(3). 剖析论证得出结论1-1 (a)、(b)两个实验,在由学生自己察看、思虑、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色。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任时光飞逝,我们辛勤工作,蓦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
回顾一学期的物理教学工作,我们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
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苏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苏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1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l 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l 过程与方法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设计意图:回顾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详细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二、新课教学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实验: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比较这两张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问题: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 【环节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2.交流总结;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 ②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引言一.教学目的:1.了解各种有趣物理现象;2.知道物理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3.了解科技探究的一般过程;4.能对某一物理现象按常规步骤进行探究.二.教学重点、难点: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的兴趣;2.知道什么是物理学,知道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方法.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测】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有、、、、、、等。
2.取一只杯子,在杯中倒满水后将一只回形针轻轻放入水中,水(会/不会)溢出。
由此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以问导学〗出示一张照片,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点燃蜡烛,问有什么办法可以熄灭火焰。
1.新课引入同学们好!从现在起,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
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
可以这么说,我们身边处处有物理。
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观察、实验、思考。
2.新课讲授(1).在自然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现象一:天公“发怒”是怎么回事?雷雨过后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彩虹?现象二:海市蜃楼的形成;现象三:冬天晚上睡觉时,脱毛线衣会看到电火花,它从哪儿来的?(2).一些有趣的实验实验一:一密封的灯罩中有一长一短两支点燃的蜡烛,哪一支先熄灭?(教材图0-1)实验二: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教材图0-3)实验三: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盐并使其溶解,会看到鸡蛋浮起来了.(3).科学探究阅读教材,发现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学会合作。
(4).物理学的概念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3.小结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
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认真地观察、实验、思考.〖释疑演练〗P3W. W. W. 第1题调查一下,你周围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和问题?【检标强化】学生回家做:①用纸条快、慢抽动,观察纸条上面瓶的运动情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3熔化和凝固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3熔化和凝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熔化和凝固》。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
2. 掌握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和条件。
3. 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现象。
4. 掌握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 能够准确地描述熔化和凝固的定义、特点和条件。
2. 能够解释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现象。
3. 能够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不同表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熔化和凝固的定义、特点和条件。
难点: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现象,以及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晶体和非晶体材料、温度计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冬季路面结冰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特点和条件,以及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现象。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表现,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 练习:安排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题目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直观地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描述熔化和凝固的定义、特点和条件,并解释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现象。
答案: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是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熔化需要吸热,凝固需要放热。
在熔化过程中,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2. 题目:请举例说明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不同表现。
答案: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而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讲解、实验、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熔化和凝固的定义、特点和条件,以及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现象。
苏科版八上物理3.3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苏科版八上物理 3.3光的直线传播教案在设计这节苏科版八上物理“3.3光的直线传播”的教案时,我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并掌握生活中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在设计活动中,我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和观察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2. 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是: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是:实验观察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我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相关资料和视频,以及实验所需的器材。
我会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视频中出现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如激光束、光线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光的直线传播”。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实验一是“手影游戏”,让学生在手电筒的光线下,观察手中的影子,探讨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二是“激光笔演示”,用激光笔照射墙面,让学生观察激光束的传播路径,探讨光的直线传播特点。
在此基础上,我会设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对于课后拓展延伸,我会布置一些研究性学习任务,如调查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相信学生能够掌握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提高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实验观察:为了让 students 深刻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我设计了两个实验。
在“手影游戏”实验中,学生们通过观察手中的影子,探讨光的传播路径。
这个实验简单而直观,能够帮助学生们初步感知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而在“激光笔演示”实验中,我使用激光笔照射墙面,让学生们观察激光束的传播路径,进一步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特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苏教版)

引言一、奇妙的物理现象【课前预习】1.课本图0-2的实验中,你猜想一下小金鱼会___________,请你就你的猜想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手做一做课本图0-3的实验,你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想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手做一做:将一个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食盐并使其溶解,你观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你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重点】〖学习过程〗出示一张照片,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点燃蜡烛,问有什么办法可以熄灭火焰。
由此引入新课。
(一)物理研究对象力、声、热、光、电等现象。
(二)有趣的物理现象实验1:点燃的蜡烛如何熄灭?学生回答:吹、搧、罩如用容器罩起来,可能会有什么现象?问:蜡烛有燃烧到熄灭的条件是什么?此实验研究什么问题?(三)研究方法1.提出问题2.提出猜想3.设计实验4.实验验证5.得出结论6.交流合作7.提出新猜想能否提出一个与容器有关的更深一部的问题?如:容器的长短和粗细对蜡烛的燃烧是否有影响?用实验验证:将蜡烛放入直筒与量筒内燃烧,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实验2:两支蜡烛燃烧,罩上后,哪支蜡烛先灭?实验3: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手会感觉烫吗?结论:当实验条件改变时,实验结果会发生变化。
实验4:用磁铁吸引回形针,分别将一些物体放入磁铁与回形针之间,观察回形针的下落情况。
实验5:学生自行实验,用一装水的被子对着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有哪些变化。
〖要点归纳〗在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勤于观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联系实际。
〖当堂反馈〗1.P3W. W. W. 第1题2.评价手册P1巩固练习【课后巩固】1.学生回家做:①用纸条快、慢抽动,观察纸条上面瓶的运动情况。
苏科版八上物理5.3直线运动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上物理 5.3 直线运动一、教学内容1. 直线运动的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发生改变。
2. 直线运动的特点:直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始终沿着直线的切线方向,速度大小可以变化,但方向不变。
3. 直线运动的分类:(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直线运动过程中,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
(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直线运动过程中,速度大小发生改变,但方向不变。
4. 直线运动的应用:直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如汽车的匀速直线行驶、减速直线行驶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直线运动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 能够分析生活中的直线运动实例,运用直线运动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直线运动分类的判断,以及生活中的直线运动实例分析。
2. 教学重点:直线运动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汽车的行驶情况,思考汽车的运动类型。
2. 知识点讲解:(1)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直线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直线运动实例,如汽车的匀速直线行驶、减速直线行驶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直线运动,并判断其运动类型。
5.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六、板书设计1. 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 直线运动的分类:(1)匀速直线运动(2)变速直线运动七、作业设计1. 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直线运动,并判断其运动类型。
答案:略2. 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已知加速度为2m/s²,求汽车加速过程中的速度变化。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对直线运动的掌握情况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直线运动在实际应用中的其他例子,如电梯的运动、滑梯的运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一.教学目的:1.了解各种有趣物理现象;2.知道物理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3.了解科技探究的一般过程;4.能对某一物理现象按常规步骤进行探究.二.教学重点、难点: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的兴趣;2.知道什么是物理学,知道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方法.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测】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取一只杯子,在杯中倒满水后将一只回形针轻轻放入水中,水_______(会/不会)溢出。
由此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问导学〗出示一张照片,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点燃蜡烛,问有什么办法可以熄灭火焰。
1.新课引入同学们好!从现在起,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
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
可以这么说,我们身边处处有物理。
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观察、实验、思考。
2.新课讲授(1).在自然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现象一:天公“发怒”是怎么回事?雷雨过后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彩虹?现象二:海市蜃楼的形成;现象三:冬天晚上睡觉时,脱毛线衣会看到电火花,它从哪儿来的?(2).一些有趣的实验实验一:一密封的灯罩中有一长一短两支点燃的蜡烛,哪一支先熄灭?(教材图0-1)实验二: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教材图0-3)实验三: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盐并使其溶解,会看到鸡蛋浮起来了.(3).科学探究阅读教材,发现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学会合作。
(4).物理学的概念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3.小结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
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认真地观察、实验、思考.〖释疑演练〗P3W. W. W. 第1题调查一下,你周围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和问题?【检标强化】学生回家做:①用纸条快、慢抽动,观察纸条上面瓶的运动情况。
②P3第2题(2)。
四.布置作业1.阅读课文2.什么是物理学?科学探究的环节是什么?谈谈对初中物理的想法。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课时 (声音是什么)一.教学目的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二.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测】1、用手摸一摸家里正在发声的电视机的喇叭或音箱,你可以感觉到喇叭在_________。
2、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_________。
1.上节复习随机检查概念;2.〖以问导学〗(1).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声音.请同学们讨论: 如果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突然变成一个无声的世界我们的学习生活又是一个什么样子?(2).引出课题“声音是什么”.3.探究“声音的产生”(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实验:将一只长尺沿着桌边放好,拨动直尺露出桌子的一边,然后再使其停止振动.(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
再看一看图1-1(a)、(b)两个实验,在此基础上归纳得出结论。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介绍什么是声源?并让学生举出哪些物体是声源。
4.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2).教材图1-2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3).教材图1-3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4).教材图1-4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5).小组讨论:还有哪些实验或事实支持上述结论?5.声音是一种波,声具有能量(1).由水波的产生类比得出:声音是一种波。
(2).教材图1-7所示的实验,总结得出:声具有能量。
(3).指导学生阅读“用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石头”6.小结(让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释疑演练〗1、由实验可知: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通常我们称发声的物体为。
2、吹笛子时能发出优美的乐曲,其中声音来自()A. 手指的振动B. 嘴唇的振动C.笛子的振动 D笛子内空气柱的振动3.金鱼缸边的小明与小红发现每当他们击掌时,缸中的鱼就游开了,此现象表明空气、、能传声。
【检标强化】1、“雨打芭蕉”发出声音,这里主要发声振动的物体是()A.雨点B.空气C.芭蕉 D以上都是2、声音在空气中以的方式传播,当它传入人耳,使鼓膜振动,就产生声音的感觉,所以我们把它叫。
3、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蜡烛在晃动,这说明和。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不振动,仍然可能发声 B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C声音要靠介质传播,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 D以上说法都不对5、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课桌时,金鱼立即受惊,其中传播声音迅速,使金鱼立即作出反应的传声途径是()A、桌子—空气—水—金鱼B、细棍—空气—水—金鱼C、桌子—鱼缸—水—金鱼D、细棍—鱼缸—水—金鱼6、小明和小刚找2 个一次性纸杯,在杯底穿一个小孔,将细线固定在火柴棒上,然后绷紧细线,这样就制成了“土电话”,如下图:①他们用“土电话”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_____。
②相距同样远,讲话的人用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制成“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_________(能/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第二课时(声音的特征)一.教学目的1.知道声音的三大特征;2.了解影响弦乐器的音调的因素;3.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速度不同;4.回声的利用二.教学重点、难点1.声音的响度、音色;2.区分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的不同.3.回声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测】1、声音的_________叫响度,声源振动的幅度叫做_________,声音的响度与________有关,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
2、声音的________叫音调,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________有关,_______越高,音调越高。
通常女子说话的声音的音调比男子要_______。
3、听熟人讲话,即使他们发出声音的响度和音调都相同,我们也能区分开来,是因为他们发声的________不同的缘故。
4、声音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以问导学〗:为什么用口琴、长笛或电子琴等演奏美妙动听的乐曲不一样呢?1.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1).响度和振动幅度定义: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2).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活动一:拿出大鼓,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声。
怎样才能使鼓面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同学们很容易想到应该使鼓面振动的幅度更大些,关键是设计一种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大小的方法。
如在鼓面上撒些纸屑,通过纸屑向上跳的高低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也可以将鼓侧放,然后将细线悬吊泡沫塑料小球与鼓面接触,通过泡沫小球向外弹的远近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你还能设计出哪些方案?活动二:一个同学讲话,另一个同学分别在距离第一个同学5m、7m、9m处听,感觉声音大小. 通过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得出结论:声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4.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1).音调与频率的定义: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为赫兹,简称为赫,符号为Hz.(2).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活动:将一根钢皮尺放在桌边上,一头伸出桌面,一只手压紧放在桌面上的部分,另一只手拨动伸出桌外部分(尺的弯曲程度相同),尺子就会振动并发出声音。
改变伸出桌面尺子的长度,一次伸出四分之三,另一次伸出四分之一长,看尺子振动的快慢,听尺子发出声音的高低,比较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关系.通过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得出结论:物体振动的频率越大,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5.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有三;(1)弦的长短; (2)弦的粗细; (3)弦的松紧.6.辨别声音活动:让后排的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前排的同学不看后排,辨识刚才是哪一位同学在朗读。
通过上述活动,体验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品质,感悟音色的含义。
7.声音的传播速度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的传播快慢依次是:固体、液体、气体.8.回声(1).定义:声音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遇到较小的障碍物会绕过继续传播,当遇到较大的障碍物时,将在界面发生反射,声波返回形成回声.若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0.1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2).回声的重要应用是测距、测深.测量的原理:s=1/2v声t,其中t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v声为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注意v声在不同介质中是不同的.〖释疑演练〗1.小李在学了有关声音的特性以后,对知识点进行了归纳,请把下列现象与有关的知识用连线连接起来。
音调频率响度分辨出不同乐器演奏声音色振幅2、牛的叫声与小鸟是不同的,的叫声音调高,说明它的声带振动的_____比较高;的叫声响度大,说明它的声带振动的比较大。
另外两者的________也不相同。
3、用大小不同的力弹同一根琴弦,发出声音的不同,用大小相同的力弹不同的琴弦,发出声音的不同;不同的乐器上弹奏同一首歌,我们也可以根据________不同辨别出乐器的种类。
【检标强化】1、日常所说的“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是指()A.声音的响度B. 声音的音调C.声音的音色 D以上说法都不对2、用硬纸片刮自行车轮子上的辐条,当轮子由慢到快转动时,硬纸片振动变;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变。
3、要提高胡琴的音调,应将()A. 琴弦调紧一些B. 琴弦长一些C. 琴弦松紧不用调,只要用力拉弦 D琴弦松紧不用调,加快拉弦的速度5.观察下图可知,各种发声体,由于它们的、不同,即使发出________与都相同的声音,借助仪器可能观察到不同的声音,它们声波的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