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和矛盾
老舍小说如何呈现社 会矛盾

老舍小说如何呈现社会矛盾老舍先生的小说,就像是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把那个时代的种种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咱们先来说说《骆驼祥子》这部作品。
祥子,一个心怀梦想、勤劳朴实的年轻人,一心想着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可现实呢,却像是个无情的大棒,一次次把他的梦想击碎。
在那个社会,底层人民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简直难如登天。
就像祥子,不管他怎么拼命拉车,怎么省吃俭用,到头来还是逃脱不了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
我想起曾经在一个老胡同里见到的一位拉车师傅,他那沧桑的面容和弯曲的脊背,仿佛就是祥子的真实写照。
那天,天气炎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可他依然在烈日下奋力拉着车。
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他的脚步略显蹒跚,但还是咬着牙坚持着。
我从他身旁经过,听到他沉重的喘息声,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再看《茶馆》,小小的茶馆,汇聚了三教九流。
这里有遛鸟喝茶的老爷,有四处奔波讨生活的平民,还有巧言令色的特务。
不同阶层的人物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碰撞,社会的矛盾也在这一次次的碰撞中凸显出来。
有权有势的人可以为所欲为,而普通百姓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就像我们身边常见的一些小商贩,起早贪黑地经营着自己的小生意,却要时刻担心被城管驱赶,被地痞流氓欺负。
他们的日子过得战战兢兢,生怕一不小心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饭碗。
老舍先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刻画,把社会的黑暗、不公和人民的苦难展现得入木三分。
他笔下的人物,不是虚构的符号,而是那个时代真实存在的众生相。
在《四世同堂》里,祁家在战乱中经历的种种磨难,也是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
家庭的纷争、邻里的矛盾,在国难当头的背景下被放大。
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比如说,祁家的二少爷祁瑞丰,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出卖家人和朋友,投靠日本人。
这种人的存在,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部分人的自私和堕落。
而祁老爷的坚守和忍耐,则代表了大多数普通百姓的善良和坚韧。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和老舍先生笔下的那个时代相比,真的是幸福太多了。
老舍的小说如何反映社 会矛盾

老舍的小说如何反映社会矛盾老舍先生的小说,那可真是一绝!就像一面清晰又独特的镜子,把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照得明明白白。
咱先来说说《骆驼祥子》。
祥子,一个怀揣着梦想,一心想要拥有自己的车,过上好日子的年轻小伙儿。
他努力拉车,省吃俭用,可命运就像在跟他开玩笑。
他第一次买的车,被大兵抢走了;好不容易攒够钱买第二辆车,钱又被孙侦探敲诈了去。
这背后反映的是什么?是社会的动荡不安,是军阀混战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
那大兵,仗着手里有枪,说抢就抢,完全不顾老百姓的死活。
而孙侦探呢,利用自己的那点权力,肆意欺压像祥子这样的穷苦人。
这就好比在一个混乱的棋局里,祥子这样的底层人物,根本没有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只能被那些强大又不讲理的势力摆弄来摆弄去。
再看看《四世同堂》,祁家在小羊圈胡同里的生活,那叫一个曲折。
日本人来了,老百姓的日子瞬间变得水深火热。
粮食被控制,人们吃不饱肚子;言论被限制,说句真话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祁瑞宣,一个有知识有抱负的人,却因为家庭的责任,被困在了这个小胡同里,空有一腔爱国之情,却无处施展。
这反映出了在侵略者的压迫下,普通人的无奈和挣扎。
就像我们身边,有时候想做一件事,却被各种外界的因素束缚住,动弹不得。
还有《茶馆》,那小小的茶馆里,汇聚了三教九流。
有遛鸟喝茶的八旗子弟,有到处打听消息的特务,有靠卖儿卖女为生的穷人。
这里面的人物,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幅社会矛盾的众生相。
比如常四爷,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就因为说了句公道话,被抓进了监狱。
这让人不禁想到,在那样一个是非颠倒的社会里,真话反而成了罪过。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一个旧城区闲逛。
那里的房子破旧,街道狭窄。
有一位老人坐在门口,晒着太阳,眼神空洞。
我和他聊了几句,他说起年轻时候的事情,就像祥子一样,拼命干活,可到头来,还是没能过上好日子。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和沧桑,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变迁如果不公平、不合理,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多么沉重的打击。
矛盾巴金老舍作品记忆口诀

矛盾巴金老舍作品记忆口诀
一、矛盾作品记忆口诀
茅盾原名沈德鸿,《子夜》长篇最恢宏,还有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和《残冬》。
《蚀》三部曲处女作,《追求》《幻灭》又《摇动》。
二、巴金作品记忆口诀
巴金小说三部曲,传扬四海和五洲,爱情三曲《雾》《雨》《电》,激流三部《家》《春》《秋》,建国后敢说真话,五十万字《随想录》,处女作品《灭亡》后。
三、老舍作品记忆口诀
老舍老舍现代作家,舒庆春呀就是他。
笔名老舍字舍予,尊称“人民艺术家”。
长篇小说夸一夸,《四世同堂》顶呱呱。
《猫城记》里《赵子曰》,《骆驼祥子》别《离婚》,学《老张的哲学》骑《二马》。
去看话剧到《茶馆》,《龙须沟》有家《红大院》,《方珍珠》是那儿《女店员》,《春华秋实》又一年,拍张《全家福》笑开颜。
中篇小说记不难,《我这一辈子》呀,最爱看《月牙儿》。
中国现代文学三大小说家――巴金、老舍、矛盾(精)

茅盾、老舍、巴金一、茅盾《子夜》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思想内容:作品以"子夜"为名,象征着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社会现实。
它通过对中国30年代初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矛盾的全景式大规模的艺术描写,特别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前途的生动描写,艺术、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即中国不可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只能是越来越殖民地化。
在军阀混战、农村经济严重破坏;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使中国民族工商业空前危机的社会大动荡、大危机、大转变的政治局势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支持下的买办资产阶级的角斗中,最终只能走向买办化或破产的历史命运。
从而以艺术的形式回击了托派鼓吹的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
艺术特点:(一采用典型化和类型化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子夜》中的人物分为若干类型,有资本家、知识分子、农民等,而在资本家中又分为买办资本家、民族资本家和小资本家等,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性格特征。
茅盾善于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如在塑造吴荪甫这个人物典型时,就是通过他在政治斗争、经济活动以及家庭生活各个方面的纠葛,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突出了吴荪甫“色厉内荏”的性格。
吴荪甫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
(二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茅盾特别擅长刻划人物的心理状态。
既善于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又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同时还善于用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他让吴荪甫同时在几条战线上作战,让他不断处在胜利和失败的起伏的波澜里,时而兴奋,时而忧虑,时而指挥若定,时而急躁不安,这样吴荪甫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就毫发毕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杜竹斋的唯利是图的性格,在公债市场的决战阶段显得分外清楚。
李玉亭两面讨好的豪门请客的心理,在吴、赵两家明争暗斗最为紧张的时候暴露得格外分明。
茅盾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借以鲜明地显示人物的性格。
老舍刻画悲剧人物时的心理复杂性及其表达手法

老舍刻画悲剧人物时的心理复杂性及其表达手法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其擅长描绘生活中的悲剧人物。
在老舍的小说中,悲剧人物往往有着复杂的心理,这种心理复杂性可以通过以下三种表达手法来体现:
1. 内心独白:老舍通过内心独白这一手法展现了悲剧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比如在其小说《骆驼祥子》中,祥子在面对生活的艰难险阻时,内心会想到自己的过去和未来,表达了他复杂的情绪。
2. 行为反差:老舍通过悲剧人物的行为反差,表达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纠结。
比如在《茶馆》中,老板娘梅兰芳看似果断干练,但在面对儿子的遇难时,却露出了内心的软弱和无助。
3. 感情冲突:老舍通过悲剧人物之间的感情冲突展现了他们的心理复杂性。
他在《四世同堂》中描写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而这种情感纠葛也成为整个小说主要的驱动力。
以上三种表达手法常常被老舍用来描绘悲剧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在这些手法的帮助下,他成功地表现出了悲剧人物的哀怨、挣扎和无助的内心世界。
矛盾与老舍

一,茅盾的作品凸现历史,政治,叙事虚构三者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茅盾本人充满矛盾的经历尤其为他的创作添加出虚入实的意义。
正因为作家理解写实/小说内蕴的高度不稳定性,乃能将历史的先验与后设、政治的权宜和变化,展露无遗。
二,老舍的作品引领我们思考写实主义的表演性(performativity)和动人感(affectivity)因素。
从涕泪交零到嬉笑怒骂,现实的「效果」显然不是「文学反映人生」这样的口号所能体现于万一,而有赖作者和读者情绪和意向的调动。
由此展开人与我,表与里,疏离与参预的重重辩证,构成写实小说的伦理学界面。
最初的作品,虽然从总的倾向来看,坚持了“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并且在“嬉笑唾骂的笔墨后边”,可以感觉到“他对于生活的态度的严肃,他的正义感和温暖的心,以及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13,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但正如作家自己所说的“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
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
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14,他的批判和鞭挞常常是温和的,留有余地的。
有时,过多的笑谑还进一步冲淡了本来就并不强烈并不尖锐的思想命题。
“戏剧性”不止是矛盾冲突——论老舍戏剧创作得失

盾冲 突; 《 大地龙蛇》 结构 很幼稚; 《 面子问 题》 事情太简单, 读者和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一般剧本的缺点都是事情多, 动作少, 更缺少戏剧性, “ 还未到‘ 有戏’ 的地步” 。 …《 归去 材料多, 而对人的了解认识不多, 观众看完记不住人物。因 此, 剧本创作需要“ 紧紧地盯住人物……小说与戏剧既要故 来兮》 和《 谁先到了 重庆》 还算成功, 老舍认为他用了技巧。
摘
要: 老舍从剧本与 小说创作 的区别认识到戏剧 创作需要 矛盾冲 突, 但是 老Biblioteka 的剧 本常常呈现 出淡化情 节
冲 突及散 文式 的结构特 点。老舍认识 到戏剧性不止 需要 矛盾冲 突, 还要 创造一 种新 的戏 剧 审美意 象。老舍 戏剧 创作 的成功与 失败都 与此审美观 念有关。
关键词 : 戏剧 性 ; 矛盾 冲突; 老舍 ; 创 作
但是龙须沟和茶馆的成功也可以归功于此龙须沟茶馆注重横向展开与时代变迁结合许多人物许多事件都围绕的是龙须沟茶馆进行虽找不到贯穿全剧的矛盾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但人物形象多而不乱真实质朴而自然结构散漫却有情调意境
第l 4卷 第 1 期 2 0 1 4年 1月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N AL OF J I XI UNI VE RS I T Y
老舍很快明白了 戏剧幕与幕之问的 结构关系, 并认识到戏 义》 第十四 讲《 戏剧》 中提出: “ 古代戏剧多取材于伟人的 故
剧与小说文体的区别。“ 我发现了剧本是另一种东西, 绝不 事 , 而且把结局看成顶要紧的东西。近代戏剧结构的取材 是小说诗歌的姐妹, 而是另一家人。 ” l l 即 便是有很多戏剧 多是平凡的事实, 而结构 的重要似乎移到性格 的表现上 ” l 2 老舍创作戏剧并非不知道矛盾冲突的重要性 , 可他 理论及小说创作经验, 刚刚开始学写话剧 , 老舍还是饱尝失 去。
鲁迅简介巴金简介老舍简介矛盾简介

鲁迅简介(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后改名为豫亭,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开拓者。
个人经历鲁迅出生于晚清时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民主、科学的思想。
他曾先后就读于南京水师学堂、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东京法政大学,但因病未能完成学业。
1898年考入南京水师学堂1902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就读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东京法政大学1905年因病辍学回国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30年任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1936年因病逝世文学成就鲁迅的作品主要有三类:小说、杂文和散文。
小说是鲁迅作品的主体,主要代表作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等。
这些作品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鞭挞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罪恶。
杂文是鲁迅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代表作有《朝花夕拾》、《三闲集》、《且介亭杂文》、《南腔北调集》等。
这些作品对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启发性。
散文是鲁迅作品的晚期代表作,主要代表作有《朝花夕拾续集》、《野草》、《书信集》等。
这些作品表现了鲁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社会贡献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以其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对封建社会进行了犀利的批判,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对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启发性,对人们的思想解放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以其独特的笔触和语言,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他的作品是光辉的一生。
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

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
吴荪甫形象的意义吴荪甫的悲剧来自民族资产阶级在30年代初期可悲的历史处境中所受的社会各种经济、政治和阶级力量相抗衡而产生的合力。
①小说通过人物的命运,揭示了三十年代初中国社会的现实及城乡阶级关系;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二重性及其破产的必然性。
②说明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国民党政权统治下,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形象地驳斥了在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中,托派所宣扬的中国已经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谬论”。
③吴荪甫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民族的悲剧。
矛盾小说的成就以及文学史的意义:一、开掘了小说创作的新范式——“茅盾范式”1、现实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方向。
茅盾作为中国新文学中一位坚持现实主义传统的杰出代表,自始至终高举现实主义旗帜,为中国新文学开创了一种充分反映“时代性”与“社会性”的现实主义传统。
茅盾小说紧贴时代的变迁,具有系列性和编年史特征。
茅盾自觉地担当了中国现代革命史的书记和传记作者,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2、气势宏大的史诗格调。
史诗格调一般有如下特征:(1)以揭示“历史本质”为目标。
(2)在结构上具有宏阔的时空跨度与规模。
(3)重大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的结合。
(4)英雄形象的塑造和英雄主义基调。
3、注重社会剖析的“理性化”叙事。
在小说叙事中贯穿清晰的理性思路,甚至主张用社会科学理论分析现实、指导创作,并以此取舍情节、塑造人物、托出主题,揭示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茅盾范式”最鲜明的创作特色。
二、茅盾出现的文学史意义茅盾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上,他的长篇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他是"社会分析派" 的创始人及代表作家,也是彻底改变"五四" 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使之走向完善的最突出的小说家。
他的小说适应了30年代生活内容的变化,对鲁迅开创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作了新的拓展,向中长篇延伸,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小说反映生活和人的心灵深广度的可能性。
中国现代文学三大小说家――巴金、老舍、矛盾(精)

茅盾、老舍、巴金一、茅盾《子夜》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思想内容:作品以"子夜"为名,象征着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社会现实。
它通过对中国30年代初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矛盾的全景式大规模的艺术描写,特别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前途的生动描写,艺术、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即中国不可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只能是越来越殖民地化。
在军阀混战、农村经济严重破坏;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使中国民族工商业空前危机的社会大动荡、大危机、大转变的政治局势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支持下的买办资产阶级的角斗中,最终只能走向买办化或破产的历史命运。
从而以艺术的形式回击了托派鼓吹的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
艺术特点:(一采用典型化和类型化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子夜》中的人物分为若干类型,有资本家、知识分子、农民等,而在资本家中又分为买办资本家、民族资本家和小资本家等,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性格特征。
茅盾善于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如在塑造吴荪甫这个人物典型时,就是通过他在政治斗争、经济活动以及家庭生活各个方面的纠葛,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突出了吴荪甫“色厉内荏”的性格。
吴荪甫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
(二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茅盾特别擅长刻划人物的心理状态。
既善于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又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同时还善于用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他让吴荪甫同时在几条战线上作战,让他不断处在胜利和失败的起伏的波澜里,时而兴奋,时而忧虑,时而指挥若定,时而急躁不安,这样吴荪甫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就毫发毕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杜竹斋的唯利是图的性格,在公债市场的决战阶段显得分外清楚。
李玉亭两面讨好的豪门请客的心理,在吴、赵两家明争暗斗最为紧张的时候暴露得格外分明。
茅盾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借以鲜明地显示人物的性格。
老舍矛盾的女性观

老舍的女性观
• 1.对男权至上的传统伦理道德 的解构 • 2.男权意识的残存
• 3.对妇女解放的理性思考
一.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嘲讽和抨击
• 个人生活经历和经验感受
• 沉重的《月牙儿》
沉重的《月牙儿》 沉重的《月牙儿》 • 对社会的控诉
· 这些经验叫我认识了“钱”与“人”。 钱比人更利害一些,人若是兽,钱就是兽 的胆子。 ·这个世界不是个梦,是真的地狱。 ·狱里是个好地方,它使人坚信人类的没 有起色
• 一首被凌辱妇女的悲歌
·她找到了女儿,女儿已是个暗娼!她养 着我的时候,她得那样;现在轮到我养着 她了,我得那样!女人的职业是世袭的, 女人的职业是世袭的, 女人的职业是世袭的 是专门的
二.男权意识的残存
• 传统文化的积淀和西方文化的 影响
• 对泼妇的厌憎
• 《骆驼祥子》中虎妞的形象
虎妞真的是这样吗? 虎妞真的是这样吗?
• “当个娘们看,她丑,老,厉害, 不要脸!就是想起抢去他的车,而 且几乎要他的命的那些大兵,也没 有像她那么可恨可厌!” • “虎妞穿着红袄,脸上抹着白粉和 胭脂,眼睛溜着他。她也是即旧即 又新的一个什么奇怪的东西,是姑 娘,也是娘们;像女的,又像男的; 像人,又像什么凶恶的走兽!这个 走兽,穿着红袄,已经捉 1.克服自身弱点,争取人
格独立和精神解放
·恩格斯:女性解放的先决条件就是
一切妇女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
• 2.与社会进步一起考察
总结
矛盾之中的爱与温情——浅析老舍散文《猫》

二部分对小猫的可爱进行了描述。无论是在描写猫的 拟人化的手法对猫的习惯、性格和喜好等进行刻画,
古怪还是淘气上,老舍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表达了其 不仅生动传神,也能使人感到有趣和亲切。例如,描
对猫的喜爱之情。
写“郎猫”时,作者指出“好在他没有照镜子的习惯,
69
品 评
依然昂首阔步……”。从这段语句可以发现,老舍眼 么勇敢,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
品 评
68
矛盾之中的爱与温情
——浅析老舍散文《猫》
王泾丞
பைடு நூலகம்
读老舍的散文《猫》,在最初发现种种矛盾后,
二、老舍散文《猫》矛盾之中的爱与温情
读者总能体会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气息,感受到字里行
在散文《猫》中,老舍描写了猫几种矛盾的行
间中的爱与温情。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老舍散文《猫》 为性格,分别为老实与贪玩、黏人与孤傲、胆小与勇
中拥有完全不同的画面,能够展现出和谐自然的“爱 一斗……”从单独的表现来看,似乎猫的这些行为并
猫绕膝图”,使人感受到作者对猫发自内心的喜爱。 不古怪。但是,联系上文中提到的贪玩和尽职等一组
而老舍看似直言不讳地对猫的矛盾之处进行叙述,表 组互相矛盾的表现,读者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猫非同一
面看似有些矛盾,但实际上透露着猫的纯真和生机, 般的性格的认识,感到猫确实性格古怪,让人捉摸不定。
给予了猫最大的包容和尊重,可以引导人正确看待猫
在描写小猫时,老舍更是对小猫勇敢的形象进
的本质,学会善待动物。
行了刻画,指出小猫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后
(二)黏人与孤傲
会立刻爬起来再跑,头撞在门上也不哭。而伴随着胆
老舍描写的猫的第二个矛盾之处,就在于猫既 子的增大,小猫又会到院子里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在
《骆驼祥子》中的社会矛盾揭示

骆驼祥子中的社会矛盾揭示引言《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老舍先生于1933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铺陈了一个普通人的悲惨人生,揭示了当时北京社会存在的各种尖锐矛盾。
本文将以《骆驼祥子》中的社会矛盾为中心展开讨论,深入剖析小说中所呈现的社会现象和矛盾,从中探讨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态度和思考。
一、农民工与城市矛盾骆驼祥子作为一个农民工,一直在北京城寻求着与城市的联系。
作为一个困苦的农民工,骆驼祥子通过各种努力寻求财富和尊严,然而却因为自身身份的局限而在城市中遭受歧视。
小说中描述的农民工的困境反映了当时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的剧烈矛盾。
他们在城市中没有任何权益保障,工作安全也得不到保障,遭受着各种屈辱和歧视。
二、社会等级与阶级矛盾《骆驼祥子》中明确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等级和阶级矛盾。
在小说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上人们的等级观念,高高在上的贵族阶层对农民工、贫穷的市民持有鄙视和不屑的态度。
这种阶级矛盾导致了社会中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重要因素。
三、封建道德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在小说中,骆驼祥子经历了一系列的奋斗与挫折,一度也体验到了封建道德对于个人追求利益的限制和压制。
作为一个农民工,骆驼祥子的行为常常受到伦理道德的制约。
他为了赚取更多的金钱而背离了道德标准,但这样的个人选择却常常落入社会道德的谴责与指责之中。
四、女性地位与社会偏见《骆驼祥子》中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对女性地位的偏见。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数是虚弱无助的,没有自主权,只能通过男性来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
然而,当骆驼祥子因与了解城市生活的女性交往后,女性在小说中逐渐成为发挥积极作用的形象,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女性地位的关注。
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小说中,骆驼祥子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脱离贫困。
然而,现实的残酷却让他不断受挫,最终迫使他背离自己的理想,走上了不归路。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体现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追求的限制,以及社会现实对人性的同化和扭曲。
关于老舍与矛盾文学观的比较

关于老舍与矛盾文学观的比较内容摘要:老舍和茅盾同为现代“为人生派”作家,而其作品的表现内容有相当的差异,本文认为是文学观的差异造成了作品内容的不同,并于表现时代命运与个人命运、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叙事、指导人生和改造国民性三方面比较了两者的文学观,以此来明确二者在文学史中的参照。
关键词:文学观、命运、叙事、指导人生、国民性茅盾与老舍俱为现代文坛上的杰出作家,二者又都把目光投注向当时的国民启蒙,表现二十世纪的城市社会、人物和历史。
他们同样高举着文学“为人生”的大旗,都曾经历过五四思想的洗礼,并具有扎实的传统文学的底子,又在中西思潮交会和激荡中对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独特而深刻的了解,然而,因为文学观的差异,二者的作品焕发出迥然不同的光采。
本文通过从二者作品的文本出发,由表现时代命运与个人命运、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叙事、指导人生和改造国民性三方面来比较两者文学观的不同。
一、时代命运与个人命运茅盾对个体命运的表现常常投射出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激化的社会矛盾,这种矛盾的发展往往关系着时代国家的命运。
比如《子夜》中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的矛盾和斗争。
表现出民族资本主义的独立性以及他们与帝国主义的代理——买办金融资本家的矛盾,吴荪甫一次次的抗争都是民族资本主义的挣扎,一次次的失败也就说明了时代和社会环境决定了在当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时代的命运把握在更具有先进性的阶级手中。
老舍的作品则更多的表现北方市民尤其是北京老市民的命运。
以时代生活的细节来展示时代大潮中传统文化浸淫的老派市民的生活。
在《骆驼祥子》中,来自农村的祥子,年轻健壮,自爱好强,还有骆驼般坚韧的性格。
他来到北京拉车,一心希望自己买辆车拉,当个独立的劳动者。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不惜作出任何牺牲,得到的却是来自各方的打击和一次又一次的挫折。
社会上的各色人物都任意讹诈、侮辱、摆弄他——比如孙侦探,他的命运也就如此可悲地掌握在别人的手里。
矛盾之中的爱与温情 浅析老舍散文《猫》

矛盾之中的爱与温情浅析老舍散文《猫》老舍先生是现当代文坛著名的“爱猫党”,《猫》是他写于1958年全国灭鼠运动之后的一篇散文。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节选了这篇散文中“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淘气”两个片段组成了课文《猫》,其中猫活泼生动的形象以及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阅读《猫》的原文可以发现散文中有老舍关于社会现代化的思考,但教材节选部分作为“动物与人”单元的一部分也有其自成一体的逻辑。
在欣赏文章精妙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体会老舍真实自然的感情时,我们也可以做进一步的探寻。
比如,老舍在文中流露出的矛盾心态,包括对猫的古怪性格的评价,对于猫破坏花草却不责备反而欣喜的态度。
我们不妨以此揣摩老舍对动物与人的关系以及儿童教育观的思考。
作为早已被经典化的“鲁郭茅巴老曹”中的一员,老舍在现当代文坛上的成就多归功于长篇小说。
因此在解读这篇短小的散文之前,教师不妨向学生介绍一些老舍先生的生平及创作风格,并与本文在写作方面的特点做一些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坛的巨匠,老舍有“人民艺术家”的美誉,他以自幼生活的北京城为基点,为读者展现了丰富多元的“市民世界”。
老舍与同时代的作家一样,致力子描摹当时的社会风貌,但老舍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以阶级和立场作切分,而是始终从文人的视角出发,更多地关照现代城市的文化与文明,以及在中国混乱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市民阶层所遭遇的人性困境。
…例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在展示宏大的社会图景的同时塑造了各行各业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
老舍孜孜不倦地关注这些小市民的生活,是出于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要追问现代中国路在何方,现代城市中的人有何枝可依。
特殊年代的作家多少都难逃“为人生”的写作路径,老舍却在时代的浪潮中以鲜明的京味风格和幽默的气质独树一帜。
在老舍笔下,北平人的重礼、懂规矩、打哈哈等特点真实而生动,一句“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21成为经典。
上外考研中国现代史矛盾、老舍、巴金风格对比

上外考研中国现代史巴金、老舍、沈从文等人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与文学史地位一、巴金:(一)创作道路三阶段:(简单了解)1、初期创作,显示了他的文学基本追求,代表作长篇小说《灭亡》(二十年代末),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基本追求是:(1)关心年轻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和命运;(2)关注年轻知识分子与家庭的关系;(3)显示一种高度的热情。
2、中期创作(三十年代初至三十年代末),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显示出其创作日趋成熟。
(1)对家庭题材的运用达到非常圆熟的境界,成为他创作作品的一个标志;(2)对年轻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成为其作品的中心主题;(3)热情进一步燃烧,达到新的高度。
3、后期创作(1944-1949),《寒夜》、《憩园》、《第四病室》等,是作品风格转换和深入阶段,“深入”体现在继续以家庭为题材,更加成熟,给家庭赋予更加丰富、深刻的意蕴:“转换”体现在巴金以往热情的风格转向冷静和深沉,对家庭描写由轰轰烈烈的大家庭转向小家庭,艺术视野开始浓缩(与茅盾相似),《寒夜》是巴金炉火纯青的一部作品。
(绿皮书P.13)(二)巴金小说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
1、以家庭为主要题材,把家庭的意义在文学史上突出出来,显示了独特的典型意义:(1)描写的对象是家庭,实际远远超过家庭本身,是把家庭当做社会的缩影来描写,通过家庭的兴盛衰亡看到社会的发展趋势,通过家庭的种种矛盾,看到社会的错综复杂。
(2)以家庭为题材的作品,充分联系着作家个人的人生经验,不仅看到对家、对社会的客观描写,而且看到作家充满主观激情的评判、议论、抒情。
巴金经常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形象写在作品中,这是其作品始终充满热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2、典型形象的塑造,分两类,一类泛泛而谈,如家庭、社会的抗争者——汪文宣、曾树生,叛逆者——觉慧,写出封建家庭和社会重压下年轻知识分子对人生的艰难选择。
觉慧是五四时期反封建的典型,在种种选择下最终冲出家庭,这是封建家族日趋崩溃的重要原因。
老舍的文学风格

老舍的文学风格
老舍(1899年-1966年)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之一,他的文学风格独具特色,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触摸。
1.现实主义风格:老舍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真实地刻画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
他以鲜明的细节描写、真实的对话和生动的场景,展现出人物的生活面貌和社会矛盾,使读者深入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残酷和复杂。
2.对话与语言的把握:老舍擅长运用对话表达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情感。
他的对话生动自然,真实地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和社会地位。
同时,他对北京方言的运用也使他的作品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3.对底层人物的关注:老舍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贫困、艰辛和社会阶级冲突的题材。
他通过对底层人物的描写,呈现了他们的坚韧、勇敢和对生活的渴望,同时也批判了社会不公和压迫。
4.善于表达人性的复杂性:老舍的作品中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通过人物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喜怒哀乐等多个方面。
他不仅对人物的正面品质进行塑造,也展现了他们的弱点和错误。
5.笑与悲的交织:老舍作品中常常呈现出悲喜相间的情感氛围。
他以幽默的笔调描写人物的笑料,同时又透露出悲剧色彩。
这种独特的结合使他的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总的来说,老舍的文学风格注重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以对话和语言的运用表达人物的个性和情感。
他的作品
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同时又以幽默和悲剧的交织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
矛盾的冬天第2段详细写了什么的过程

矛盾的冬天第2段详细写了什么的过程
摘要:
一、矛盾的冬天概述
二、矛盾的冬天第2 段的具体描述
1.环境描绘
2.人物心情及行为
3.矛盾的体现
三、对矛盾的冬天的理解与反思
正文:
矛盾的冬天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篇描绘冬日景象的小说。
在这篇文章中,老舍先生巧妙地通过细致的环境描绘以及人物心情和行为的刻画,展现出了冬日里充满矛盾的美。
在矛盾的冬天第2 段中,老舍先生详细描述了一个冬日的早晨。
在这一段中,作者通过描绘阳光与寒气的矛盾,展示了冬天的独特魅力。
阳光从地平线上升起,洒满了大地,给人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然而,阳光却无法驱散冬天的寒气,寒气不时地袭来,让人们不禁缩起了脖子,抱紧了自己。
这种矛盾的环境,让人们感受到了冬天的无常,也揭示了生活中矛盾的一面。
在这段描绘中,人物的心情及行为也充满了矛盾。
一方面,阳光让人们感受到了温暖,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想要走出家门,去享受这难得的冬日暖阳。
另一方面,寒气的侵袭又让人们犹豫不决,担心寒冷会带来疾病。
这种矛盾的心情,让人们无法完全沉浸在冬日的美好中,而是时刻担忧着未来的不确定性。
通过以上对矛盾的冬天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矛盾不仅体现在环境、人物心情及行为上,更是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正如老舍先生所说:“冬天是个矛盾的季节,它既有温暖的一面,又有寒冷的一面。
古文骆驼祥子中的阶级矛盾剖析

古文骆驼祥子中的阶级矛盾剖析《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底层劳动者祥子的命运,展现了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冲突。
本文将对《骆驼祥子》中的阶级矛盾进行剖析,揭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触动和思考。
一、底层劳动者的无奈命运祥子是一个出身贫苦、靠体力劳动为生的下层人物。
小说一开篇,就揭示了祥子努力改变命运的决心和勇气:他拖着破车拉着沉重的货物,每天辛勤劳作,积攒资金,心怀着生意的梦想。
然而,无论他多么努力,始终无法翻身,一波未平,又起一波。
阶级矛盾深刻地体现在祥子与资产阶级上层人物之间的冲突上。
他为了生意向有钱人借贷,却往往陷入高利贷的困境中;他为了买回自己的女友荷兰红,却最终被迫卖身,成为无底洞中的一员;他渴望得到城市的承认与尊重,然而社会的阶级固化,让祥子的努力徒劳无功。
二、社会阶级固化的不公平《骆驼祥子》中的阶级矛盾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社会阶级固化,使得底层劳动者难以向上流动,他们的身份就像被命运所困住的骆驼,无法跨越。
无论祥子多么努力,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小说中的社会上层人物傲慢自大,对底层人物的蔑视和剥削无所顾忌。
他们利用底层人物的无助和迫切需要,通过高利贷等手段进一步把底层人民推向绝境。
阶级压迫和资本的操控使得底层劳动者彻底失去了自由和独立,只能沦为社会的棋子。
三、阶级斗争的必然《骆驼祥子》中的阶级矛盾在最后演变为阶级斗争,祥子的奋斗成为个体抵抗和反抗的象征。
当祥子最终发现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时,他选择了暴力反抗。
他在暴力与无奈的边缘徘徊,以一己之力与社会阶级体系抗衡,使得小说达到高潮。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小说中的阶级矛盾也成为人性冲突和内心挣扎的体现。
祥子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表现了他对社会不公平的愤懑和渴望改变的决心。
他的经历和命运,引发了对人性和阶级的深刻思考。
四、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触动《骆驼祥子》通过对底层劳动者命运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社会现实中的阶级矛盾和不公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
1、情节线索
它以祥子为中心,以祥子的希望、奋斗、挣扎、毁灭为主线,以祥子和虎妞的“爱情”纠葛为重心,采用多侧面立体式的结构方法,展现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历程,使主人公的性格得以在广阔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中展开,真实地反映社会的黑暗景象,自然地揭示祥子的悲剧意义。
2、心理描写
老舍采用契诃夫式的“几乎无事的悲剧”艺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精细剖析病态心理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以动作情状写心理
以人物语言写心理
融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如“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那节精彩的描写等。
各色人物种种微妙的矛盾心理也描写得入情入理
3、地方色彩
小说笼罩在一股浓厚的市民风俗文化氛围中。
对北平洋车夫“门派”的介绍、对虎妞筹办婚礼的民俗交代、对北平景物的生动描写、对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等,都透出特有的地方色彩。
4、语言特色
老舍融化狄更斯、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等人语言的幽默、洗练和优雅,采用了经他加工提炼了的既不晦涩也不华丽的地地道道的北京口语,文字显得“极平易,澄清如无波的湖水”又“添上些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
作品中使用的“挺脱”、“硬棒”、“放屁崩坑儿的人”、“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老实巴焦”之类的北京土语,也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和教养。
可以说,小说的人物语言是个性化的,作品的叙述语言也多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既不夹杂文言词汇,也不采用欧化句法,长短句精心配置、灵活调度,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感,显示出了独特的魅力和光彩,表明老舍不愧为一位民族化与大众化的语言艺术大师。
《子夜》人物形象
•吴荪甫
吴荪甫是民族资本家的代表,热衷于发展民族工业,不同于以帝国主义为后台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
吴荪甫是3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中的精英人物。
但吴荪甫所处的时代,已不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而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时代和现实环境条件,不可能使他演出一出才智横溢、充满光华的历史正剧,他要发展民族工业的理想,只有在人民革命洗刷了山河后才有可能实现。
而他所处的与人民革命的潮流相违背的立场,决定了他必然要陷于悲剧的结局;事实上从这个人物的经历、遭遇、结局来看,无疑是属于悲剧范畴的。
《子夜》艺术特色
1、塑造人物的典型化和类型化手法
作品将人物分为若干类型,资本家,知识分子,农民等。
而在资本家中又
分为买办资本家、民族资本家和小资本家等。
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性格。
广阔的社会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
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如吴荪甫就是通过他在政治斗争、经济活动以及家庭生活各个方面的纠葛,或以简洁有力的叙述,或以音容笑貌,或借助于一连串的故事,或利用环境的变幻,细致地表现了他的名种不同的心理活动,突出他的色厉内荏的性格。
2、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
既善于以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心理状态,又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同时还善于用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例如当吴荪甫听说公债投机失败后与老妈子苟且的场面的叙述,典型反衬出一贯谨严的强人吴荪甫的颓唐的心理和脆弱的性格
3、个性化的语言
不仅人物语言个性化,而且作品的叙述语言也体现出人物的个性气质。
人物语言是对白口语化,不过由于某些人物身份的关系,在—定的场合也使用文言及半白半欧化语言,二是人物对话大多有个性特征;吴荪甫语多专横尖刻;赵伯韬则老辣机诈;屠维岳则舒缓自如,语中有刺;范博文则消极颓废。
叙述语言,雄健而又精细,以第一章中吴老太爷进入大上海最为典型。
4、宏大严谨的结构
场面宏大,头绪繁多。
作品既写了乡村,写了乡村混乱的农民暴动;又写了城市,写了城市中资产阶级的阿谀我诈,写了城市中工人的罢工,写了城市中的知识分子的纸醉金迷。
作品虽然线索众多,但主次分明。
在城市和乡村这两大线索中,以城市为主;在城市的众多线索之中,又以资本家之间的争斗为主。
而且作品前后呼应,回旋开合,运用自如。
5、强烈的理性色彩
从写作过程到作品的架构等体现了理性控制的成分。
作品中对赵伯韬的丑化和对吴荪甫社会性格两面性的刻画都体现了很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观念。
更不要说,给吴荪甫所设计的失败的结局就是为了参与当时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