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
f佛教带来的词汇
佛教为中国文化带来的词语汉魏至隋唐期间,随著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数万条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成语、词汇更加的丰富、五彩斑斓,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
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些词语,恐怕连话也说不成了。
虽然我们可能不懂佛法,但确实已经潜移默化,受到了佛法的熏陶。
下面这些词语也是啊!1. 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2. 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3. 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等4. 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5. 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6.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7. 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等8. 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等9. 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10. 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等11. 执著,有口皆碑,在劫难逃等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文章还是语中,佛教成语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当我们上门求人办事的时候,会说:无事不登三宝殿。
这是典型的佛教成语。
三宝殿是指代表佛法僧的殿堂,原意是:只有遇到事情时,才会想起到寺院寻求帮助。
后来比喻登门求人办事。
我们替人求情时,会说:不看僧面看佛面。
这又是典型的佛教成语。
汉字中的佛教借词
相应
相应:梵语yoga,音译为“瑜伽”,意思是 契合于理。详细的说,佛家的“相应”有 三方面的意义:一、与境相应,二、与行 相应,三、与果相应。现在汉语中的“相 应”(如说“相应的发展轻工业”),语 源本此。“相应”的另一义为事物的契合 互应,梵语yukta,如说“心心相应”是。 但是这和《周易.乾》“同声相应”的“相应” 意义正同,不能说是佛经借词,咱们的祖 先早就先说了。
因果/结果
“因果”,“结果”——“因果”,梵文 hetavaphalani。佛家认为,因是能生的,果是因 所生的,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这就是佛经 “因果”一词的涵义。这个词南北朝时已出现, 如《高僧传》中即常见。同时佛家又认为种什么 因,必结什么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结 果”这个词即由此产生。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也 讲事物的“因果性”是客观世界的现象普遍相互 联系、相互制约的范畴。意义自然有所不同;但 “因果”这个词却是利用旧词而赋予新义的。
“罗汉”—“阿罗汉”的简 称,梵语arhan。词见 《智度论》三,意思 有三点:一译杀贼, 杀烦恼贼之意;二译 “应供”,当受人天 供养之意;三译“不 生”,永入涅槃不再 受生死果报之意。总 起来说,“罗汉”就 是佛家圣者的意思。
二、意译类
意译借词也有人叫做译名,它和音译借 词不同的地方是,词所代表的概念,在汉 语里是没有的,翻译时得按照汉语的构词 法创造新词来表示这个新的概念。但是, 这一类的译名比较前一类音译借词在汉语 里更能生根。象下面所举都是我们尽人皆 知的词语,在语感上已经不觉得他们是借 词了。例如:
“世界”--梵语Lokadhatu。据《楞严经》四解释 “世界”的涵义:“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 当知,东西南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 世”。这和汉语固有的“宇宙”----词涵义约略相 同。《世说新语•排调篇》注引战国《尸子》说: “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但是“世界” 和“宇宙”现在都变成为不可分析的单纯词。 “世界”的词义也有所扩大,它不但指全球,也 可以指某一有组织的领域,或某一现象领域,如 “科学化世界”、“精神世界”等是。
“来自佛教的词语”等
“来自佛教的词语”等来自佛教的词语两汉之际,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许多佛教典籍陆续被翻译成汉语。
佛经本以梵文写成,其中有许多佛教术语,翻译成汉语之后,这些外来语也渐渐融入汉语之中,词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成为日常词汇的一部分,人们渐渐忘了它们的来源和本义。
如,“世界”,出自《楞严经》,“世”指时间,“界”指空间;“真空”,出自《行宗记》,指超出一切色相意识界限的境界;“实际”,出自《智度论》,指“真如”境界(宇宙本体);“究竟”,出自《五灯会元》,指解脱生死成正觉;“本来面目”,出自《坛经》,指人的本性;“种子”,出自《摄论》,指现象的原因;“一丝不挂”,出自《楞严经》,指不受尘俗的牵累,等等。
寿称冯友兰为庆贺金岳霖八十八岁生日写一寿联,上书:“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其中的“米”和“茶”都是寿称。
“米寿”是八十八岁的雅称,因“米”字可拆为上、下两个“八”,中间一个“十”;“茶寿”是指一百零八岁,因“茶”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可拆为两个“八”、一个“十”,代表“八十八”,上下加在一起等于一百零八。
此外,还有“喜寿”和“白寿”,“喜寿”是七十七岁的雅称,因为草书“喜”与竖排的“七十七”形似;“白寿”是九十九岁的雅称,因“百”字去掉上面的“一”是“白”。
“拍马屁”原非贬义“拍马屁”一说,源于元朝文化。
据说蒙古族的百姓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
起初,人们实事求是,摸到好马自然少不了一番夸赞,摸到劣马也会实话实说。
但相沿很久以后,有的人无论别人的马是好是坏,都一味地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
渐渐地,“拍马屁”就变成了对不顾客观实际、一味阿谀奉承讨好别人的一种讽刺。
货币上的书法秦朝钱币“半两”和“两锱”上的小篆,是秦朝的丞相、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所书。
唐高祖武德四年所铸的“开元通宝”,是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书。
五代南唐的“唐国通宝”,有篆、楷两体,乃南唐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徐铉所书。
文化大盘点:汉语中来自于佛教的词语-头条网
文化大盘点:汉语中来自于佛教的词语-头条网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影响了汉语的哲学词汇、文学词汇、民俗和日常用语,增加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和生动性,使汉语更加丰富多彩和富有韵味。
汉魏至隋唐期间,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数万条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成语、词汇更加的丰富、五彩斑斓,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
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些词语,恐怕连话也说不成了。
虽然我们可能不懂佛法,但确实已经潜移默化,受到了佛法的熏陶。
下面这些词语就是其中的典型:1. 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2. 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3. 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等4. 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5. 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6.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7. 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等8. 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等9. 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10. 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等11. 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等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文章还是语中,佛教成语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40个基础佛学名词详解
40个基础佛学名词详解以下是40个基础佛学名词的详解:1. 佛陀 (Buddha): 佛教的创始人,也被称为释迦牟尼。
他通过修行和觉悟,成为一个完全觉醒的人,指导众生达到解脱和智慧。
2. 法 (Dharma): 法指的是佛陀的教导和教义。
它包括一系列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理和指导。
3. 巴利经 (Pali Canon): 是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记录了佛陀的教导和教义。
4. 因果 (Karma): 因果是一个基本的佛教概念,指的是个人行为的结果。
根据佛教,每个人的行为将产生相应的结果,好的行为将带来好的结果,恶行将带来痛苦和困难。
5. 悟 (Enlightenment): 悟是指一个人通过修行和觉察,超越痛苦和无明,实现心灵的觉醒和解脱。
6. 涅槃 (Nirvana): 涅槃是指完全解脱和自由的状态。
在佛教中,涅槃是通过消除痛苦和欲望而达到的。
7. 四圣谛 (Four Noble Truths): 是佛陀的核心教义之一,包括存在苦、苦的起因、苦的终结和达到终结的路径。
8. 八正道 (Eightfold Path): 八正道是一个指导修行的路径,包括正确的理解、思想、言行、生活、努力、念、定和禅定。
9. 三宝 (Three Jewels): 佛教信徒依赖的三个重要支持。
它们是佛陀、法和僧伽 (佛教修行者的集体)。
10. 慈悲 (Compassion): 对所有众生的无私关心和爱心。
慈悲是佛教中重要的品质,也被视为培养智慧和修行的关键。
11. 戒律 (Precepts): 是佛教徒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则。
这些规定鼓励道德行为和避免伤害他人。
12. 禅定 (Meditation): 通过冥想和专注的修行方法,让思维平静,并提高心灵的觉醒和洞察力。
13. 无我 (Anatta): 是佛教的一个关键概念,指的是没有永恒、自体或独立存在的个体。
佛教认为个体是由无数的无常、无我和无实的元素组成。
14. 空 (Sunyata): 是佛教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是无自性、空无和不可分割的。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汉魏至隋唐期间,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有巨大的影响,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许多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词汇更加的丰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使用与佛教相关的词语或成语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下面都是佛法观念日渐世俗化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数量之多,难以尽述。
原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如果彻底掘弃佛教文化,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水到渠成、拖泥带水、将错就错、七手八脚、半斤八两、千奇百怪、粉身碎骨、胆战心惊、感天动地、雪上加霜、剑树刀山、灰头土脸、斩钉截铁、众口难调、心猿意马、头头是道、安身立命、一心一意、心猿意马、去伪存真、人间地狱、借花献佛、天龙八部以及大开方便之门、解铃还需系铃人等等。
原来汉语中的这些词都来源于佛教.doc
原来汉语中的这些词都来源于佛教原来汉语中的这些词都来源于佛教汉语发展史上,汉语大规模吸收外来语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主是梵语系统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语源的词。
其中来自佛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
据梁启超先生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佛教用语“三万五千余语”。
完全可以这么说,没有佛教语言,就不能说中国话!两汉之际,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许多佛教典籍陆续被翻译成汉语。
佛经本以梵文写成,当中有许多宗教术语和古印度的词汇。
佛教的经籍被翻译成汉语后,这些外来语亦渐渐融入汉语之中,成为日常语汇的一部份。
除了“菩萨”、“罗汉”、“夜叉”“、舍利”等词外,还有“恒河沙数”、“回头是岸”等成语。
这些佛教语言逐渐与汉语相融摄,很多我们都琅琅在口却习焉不察,仅举其部分如下,估计够您大吃一惊了吧。
【刹那】梵语“Ksana”的音译佛。
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非常短的时间。
“刹那无常”、“刹那生灭”、“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语。
现在人们还常用“一刹那”、“刹那间”等词。
【茉莉】梵语“Malika ”的音译简称,是产于印度的一种花。
佛经里最初翻译成“抹莉”。
【牛鬼蛇神】原为佛教用语,说的是阴间鬼卒、神人等,后成为固定成语,比喻邪恶丑陋之物。
在“文革”一开始,《人民日报》发表了经陈伯达修改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牛鬼蛇神”便成了所有被打倒的无辜受害者的统称。
【现身说法】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
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
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为亲身经历。
【抖擞】很难相象该词原是佛教头陀 (dhata) 的别称。
所谓抖擞,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
修苦行的僧人,能断除对饮食、衣服、住处等贪著烦恼,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
【心无挂碍】挂碍即牵挂。
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
佛教成语的类型:哪些成语来自佛教?
佛教成语的类型:哪些成语来自佛教?佛教成语的类型:哪些成语来自佛教?发表时间:2011-05-19 10-05 来源:中华佛光文化网【打印】 [浏览次数: 1292]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随着佛经的翻译流传,反映佛教概念的成语也大量进入汉语语系,使汉语词汇丰富了起来。
纵览汉语成语,来自佛教的成语,其数量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在中国的词汇里,除掉与佛教有关的成语,汉语的词汇可能会逊色许多。
这些与佛教有关的成语是在群众中广泛流行通俗而定型的语句,是劳动人民结合了生活经验创造出来的,简练而形象化。
佛教成语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成语来自佛教日常用语。
佛教日常用语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信徒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语。
如“半路出家”一词,就源自佛教日常用语。
佛教的出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幼年离开家庭,削发受戒,称为“自幼出家。
一种是成年以后才离开家庭,出家受戒,叫做”半路出家“。
作为成语,”半路出家“现在常用来比喻本来没有从事这一行,后来才改行从事这一行。
“不看僧面看佛面”,这里的佛最初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僧指佛陀住世时的弟子,后指僧团。
作为成语,“不看僧面看佛面”则是指看在第三者的面上,帮助或宽恕某人。
“无事不登三宝殿”,其中的“宝殿”是指佛教寺院供养佛像的主要建筑。
由于佛、法、僧“三宝”是构成佛教的三个要素,所以“三宝殿”成为佛殿的代称。
在汉地佛教信徒心目中,“三宝殿”是一个十分神圣的地方,不能随意出入。
成语“无事不登三宝殿”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产生的,用来比喻没有事情不会上门。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成语是指佛教主张的“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果”的体现。
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全报。
”作为一条成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用来表示:做好事,有好的结果;做坏事,有不好的下场。
与此相关的成语还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再生父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百尺竿头,更尽一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
佛教成语汇编
佛教成语汇编文/ 慧伯《佛教成语汇编》序言“世界上没有始终孤立自生、一成不变的文化。
任何社会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结构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虽然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但它在与外域文化的接触过程中,也受到了外域文化的渗入。
汉魏至隋唐期间佛教文化的渗入,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道是本土文化,释是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自然要对中国的语言和语汇产生深远的影响。
佛教,它本属于完全不同质素的语言文化系统,历经两千年漫长岁月,经过探索、依附、冲撞、改造、适应、融合的种种阶段,深深地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语言、文学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佛教起源于印度次大陆,大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我国最具影响的宗教。
佛教的正式输入,当在汉末桓灵之际。
约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传播佛教经典和教法的先驱、西域人安世高和支娄迦纤xiān)来华,他们在洛阳译出了《阿含部》和《般若部》教典,同时传播禅定法。
魏晋以后,佛教的广泛流传,直接渗透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和学术领域。
从此,鸠摩罗什、佛驮跋跎罗、昙无纤等的东来,法显、玄奘、义净等的西去,在中印文化史上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功绩。
成语是长期以来经过千锤百炼和普遍流传的固定的语言形式。
它具有音节整齐、结构严密、简洁精辟、意义完整等特点,是定型的词组或短语。
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汉语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髓之一,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随着佛教广泛而深入的传播,汉语中的成语也极大地丰富起来。
这些成语,有的来自汉译佛经,有的来自我国佛学家著述的禅宗典籍。
佛教的流传,佛语、佛典、佛偈的大量渗入,与佛教文化有关的成语也让人目不暇接。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作者:发布时间:2009-03-03 点击量:619在汉语史上,汉语大规模地吸收外语来源的词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陏唐时期,主要是梵语系统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语源的词。
其中来自佛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
梁启超先生曾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有“三万五千余语”。
(据梁晓虹文)大千世界,烦恼丛生。
诸佛菩萨,指点迷津。
众生平等,同趋菩提。
金刚不动,解脱功成。
世界无常,刹那须臾。
我佛慈悲,曲设方便神通自在,游戏三昧。
妙悟境界,冷暖自知。
一丝不挂,想入非非。
百尺竿头,不可思议。
本课程分九个部分讲授佛教语言。
一、本生故事【舍身饲虎】(菩萨舍己为人不惜牺牲一切)【舍身求法/半偈/雪山半偈】(帝释天见雪山大士苦修,化为罗刹,试探其心,读了过去诸佛所说的半偈“生灭灭己,寂灭为乐”。
大士闻半偈而心喜,为求后半偈,毅然舍身投崖。
) 【群魔乱舞】(当悉达多乔答摩坐在菩提树下冥思苦索的时候,波旬率领众魔来到这里,千方百计地捣乱、搔扰他。
释迦牟尼不为所动,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去。
这一传说说明:要想达到觉悟的境界,必须战胜来自内心的贪欲,也必须战胜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警觉修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的各种魔事)【大彻大悟】(彻悟的境界,完全觉悟的境界)【现身说法】(根据大众部“超人间佛陀”的理论,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
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
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化为亲身经历)二、缘起【三世有缘】【三生有幸】(三生:过、现、未)【夙缘】(前生带来的缘份。
佛教认为,今生生世的遭遇,都是前生的行为决定。
“欲知前生因,现在受者是”)【前缘】(前世因缘。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过去世中结下的缘份)【宿世因缘】(前世的生死为前生,即宿世。
因而将前世的因缘,统称宿世因缘)【前身】(今称事物的原来的形态、名称为前身。
浅论现代汉语词汇中蕴含的佛教文化
浅论现代汉语词汇中蕴含的佛教文化“世界上没有始终孤立自生、一成不变的文化。
任何社会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结构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虽然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但它在与外域文化的接触过程中,也受到了外域文化的渗入。
汉魏至隋唐期间佛教文化的渗入,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
下面,本文将对一般词汇以及熟语中的佛教文化加以探讨。
一、一般词语中的佛教文化在汉语一般词汇中,带有明显佛教色彩的词语莫过于“佛”“僧”“魔”“和尚”“尼姑”“菩萨”“观音”“金刚”“罗汉”了,它们都是佛教人物系统中的一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其中,“佛”“僧”“魔”还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
如“佛”,它随着佛教的传播、佛经的翻译,影响越来越深远、广泛。
因此,与佛有关的词语大量涌现,如佛典、佛法、佛光、佛号、佛教、佛经、佛龛、佛口蛇心、佛老、佛门、佛事、佛手、佛寺、佛陀、佛像、佛学、佛牙、佛爷、佛珠、佛祖等。
“僧”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与“僧”有关的词语也有不少,如僧人、僧言、僧衣、僧鞋、僧寺、僧林等。
汉语中本来没有“魔”字,它是梵语mara的对译。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15个带“魔”字头的词语,如:魔法、魔方、魔怪、魔鬼、魔窟、魔力、魔难、魔术、魔王、魔芋、魔掌、魔杖、魔障、魔爪、魔怔等。
另外,“魔”字在后面的还有病魔、妖魔、着魔、入魔、恶魔、邪魔等等。
其它具有鲜明佛教色彩的词语还有许多,如塔、寺庙、檀越、莲花、菩提等。
还有一部分来自佛教的词语由于汉化的程度很深,所以随着使用的日益世俗化,它们已完全溶化在汉语的血液中,使人难以意识到它们所蕴含的佛教文化。
“刹那”表示一念间、一瞬间,是汉语中很常用的一个词,其实它源于佛教,是佛经中颇为重要的时间词。
“真实”原指法离迷情,绝虚妄。
《法华经·宝塔品》中有“如所说者,皆是真实。
”“平等”指无差别、等同,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上没有差别。
汉语史上的佛教词汇
汉语史上的佛教词汇,好美2014-11-15 每天学点小知识汉语发展史上,汉语大规模吸收外来语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主是梵语系统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语源的词。
其中来自佛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
据梁启超先生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佛教用语“三万五千余语”。
这些汉晋时期至唐朝八百年间诸位大师所创造的,加入我国词汇系统从而变为新成分的佛教词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从而奠定了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写的《俗语佛源》一书,其中记载赵朴初先生在“文革”中曾对一位青年学者推心置腹地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的成份。
……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这些佛教语言逐渐与汉语相融摄,很多我们都琅琅在口却习焉不察,仅举其部分如下:【刹那】梵语“Ksana”的音译。
佛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非常短的时间。
“刹那无常”、“刹那生灭”、“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语。
现在人们还常用“一刹那”、“刹那间”等词。
【茉莉】梵语“Malika”的音译简称,是产于印度的一种花。
佛经里最初翻译成“抹莉”。
【牛鬼蛇神】原为佛教用语,说的是阴间鬼卒、神人等,后成为固定成语,比喻邪恶丑陋之物。
在“文革”一开始,《人民日报》发表了经陈伯达修改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牛鬼蛇神”便成了所有被打倒的无辜受害者的统称。
【现身说法】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
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
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为亲身经历。
【抖擞】很难相象该词原是佛教头陀(dhata)的别称。
所谓抖擞,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
修苦行的僧人,能断除对饮食、衣服、住处等贪著烦恼,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第一篇: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涉及了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佛教创立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人中国,逐渐和我国固有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以佛经传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音韵学、语法学、词汇学、汉字、修辞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和影响历久不衰,绵延了近两千年。
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曾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
”可见佛教对我国汉语词汇的影响之大。
一、汉语词汇受佛教影响的方面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个方面。
(一)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
除了历代佛经翻译者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创造出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汉语新词,还有不少汉语中的已有的词被赋予了佛教的意义,出现了大量的“佛化汉词”,如“空”、“解脱”。
(二)在汉语的发展史上,众多佛教词语的涌现,促进了汉语构词法的丰富与发展。
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其中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语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最高比例,它们与汉语成语融合在一起,成为汉语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是产生了大批偏正式汉语语词,如“戒律”、“妄想”、“三生”等,逐渐改变了六朝以前汉语词汇以联合式为多的状况。
(三)佛教的传人推动了上古到中古转折时期汉语的双音节化进程。
为了适应梵文的特点,同时也为了使译文更为晓畅,佛经翻译家们在译经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双音节词,如“如意”、“成就”、“慈善”等。
佛教对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巨大,汉语中的来自佛教词汇十分丰富。
根据来自佛教汉语词汇的各个类型:从使用较多的成语、惯用语、谚语几个类别来举例说明。
二、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的类别(一)成语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源于佛教中的佛经故事、教义理论、礼俗习惯和禅宗典故,如“晏花一现”、“天花乱坠”、“作茧自缚”、“不可思议”、“五体投地”、“百尺竿头”、“点石成金”等。
汉语中的梵语词汇
汉语中的梵语词汇
梵语是古代印度的一种语言,也是佛教经典的语言。
由于佛教大量传入中国,因此在汉语中留下了许多梵语词汇。
这些词汇主要出现在宗教、哲学、文化等领域。
首先,梵语词汇在佛教中应用广泛。
例如,“佛陀”即为梵语词汇,意为“觉者”或“觉悟者”,指的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另外,“菩萨”、“菩提”、“涅槃”、“般若”等词语也都源自梵语,分别代表被认为已经证悟但为了利益众生而选择再次投生的圣者、觉悟以及人们在追求解脱时的境界和智慧等。
其次,在哲学领域,梵语词汇也广泛应用。
例如,“因果”、“无我”、“轮回”等词语都是梵语词汇,代表了佛教哲学中关于因果律、个体无我以及生死轮回的思想。
此外,梵语词汇还出现在汉语中的文化中。
例如,“印度”一词即为梵语词汇,原意为“河流之间的土地”,用来指代南亚次大陆的国家。
另外,“瑜伽”、“达摩”等词语也都源自梵语,分别指代一种身体和心灵的修炼方式以及传说中的禅宗祖师达摩。
总的来说,梵语词汇在汉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涵盖了宗教、哲学、文化等各个方面。
这些梵语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也为我
们了解和学习佛教、印度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资源。
汉语中的这些词汇都来源于佛教
汉语中的这些词汇都来源于佛教汉语中的这些词汇都来源于佛教两汉之际,佛教传⼊中国,许多佛教典籍也陆续被翻译成汉语。
⽽让你想不到的是,时⾄今⽇,很多我们⽇常⽣活中朗朗上⼝的词语也都来⾃佛教⽤语。
禅宗不⽴⽂字,以⼼印⼼刹那梵语“Ksana”的⾳译。
佛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常短的时间。
“刹那⽆常”、“刹那⽣灭”、“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语。
现在⼈们还常⽤“⼀刹那”、“刹那间”等词。
现⾝说法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讲说佛法,是为现⾝说法。
后来指以亲⾝经历为例证,对⼈进⾏解说或劝导。
现⾝的意思已经由显现⼈⾝变为亲⾝经历。
抖擞很难想象,该词原是佛教头陀(dhata)的别称。
所谓抖擞,就是僧⼈修持的⼀种苦⾏。
修苦⾏的僧⼈,能断除对饮⾷、⾐服、住处等贪着烦恼,就像去掉⾐服上的灰尘⼀样。
⼼⽆挂碍挂碍即牵挂。
原为佛教⽤语,指内⼼没有任何牵挂。
⽞奘所译的《般若波罗密多⼼经》中有:“⼼⽆挂碍:⽆挂碍故,⽆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群魔乱舞据说释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树下⼊定的时候,魔王波旬率领众魔千⽅百计地来捣乱、搔扰。
佛陀不为所动并降服众魔,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去。
与魔王的⽃争,事实上就是与“⾃我”、与“⼼”的⽃争。
战胜⾃我,这是全世界最难的事,⽽佛陀做到了。
⼤彻⼤悟彻底的觉悟,达到“不⽣不灭”的地步,属于⼤菩萨的境界。
现在连我们凡⼈也可以使⽤这个词了。
海阔天空唐代⼤历年间,禅僧元览在⽵上题诗:“⼤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
”表达了禅宗⾃由⾃在的⼴阔胸襟和活泼的禅机。
后改变为“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
”三⽣有幸前因后果因是能⽣,果为所⽣。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关系。
作茧⾃缚⾃因⾃果。
苦果、逆境,都是⾃⼰的恶业所招致,不必怨天尤⼈。
⾃作⾃受⾃⼰造下的业因,由⾃⼰承担后果。
早知今⽇,悔不当初今⽇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
众⽣在尝到苦果之后才“悔不当初”,⽽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懊悔。
佛教词汇
佛教буддизм ;буддийская религия释教буддуизм上乘(即大乘)Махаяна下乘(即小乘)Хинаяна大乘Махаяна;Большая колесница ;Широкий путь спасения小乘Хинаяна ;Малая колесница ;Узкий путь спасения瑜伽宗секта Егакара天台宗секта Тяньтай禅宗секта Чань喇嘛教ламаистский монастырь(храм)喇嘛庙ламаист(ламаит)喇嘛教徒желтая секта ламаизма黄教красная секта ламаизма红教белая секта ламаизма白教Шакья-Муни释迦牟尼Будда佛("佛陀"的简称)Будда如来(释迦牟尼的称号)Будда Татагата阿弥陀佛амитафо ;амитабу ;амитаба菩萨бодисатва罗汉Алохань阿罗汉Алохань三昧секрет ;суть ;сокровенный смысл四大четыре элемента ;земля,вода,огонь,воздух弥陀Амитаба观音(即"观世音")богиня Милосердия ;бодисатва观音菩萨бодисатва Гуаньинь弥勒Будда Мартейя韦驮Веда金刚Бог-хранитель ;божество-хранитель达摩бодидхарма阎罗Ямараджа-владыка ада阎王властитель ада Яньван;владыка ада阎王殿дворец владыки ада玄奘Танский монах Сюаньцзан鉴真Дзиянчжэнь经канон ;сутра佛经буддийский канон;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буддийских канон经藏сутра-питака藏经буддийский канон ;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буддийских канонов三藏经трипитака释部сборник буддийских канонов ;сутры释门буддизм金刚经сутра бога-хранителя法华经сутра дхарма佛学буддизм三宝три сокровищницы буддизма(Будда,его учение и его ученики)法учение ;правила佛法буддийское учение佛教主义правила буддизма佛的法力чудотворства Будды真谛истина四谛четыре истины буддизма清规заповедь戒规наставления清规戒律заповеди и обеты禅(意为静思)созерцание禅(泛指一切佛教事物)буддийский禅定Диана ;погружаться в созерцание坐禅погружаться в созерцание参禅созерцание(у буддистов)禅机откровение(у буддистов)禅心созерцание禅悟пробуждение ;постижение истины入定погрузиться в созерцание菩提Буди菩提树фикус благочестивый圆寂паринирвана入灭погружаться в нирвану解脱спастись ;спасение души自在свобода разума空пустота四大皆空суета сует ;мирская суета空门монашество遁入空门принять монашество法门путь к буддизму慈悲милосердие劫мировой период(=4320 млн.лет)三乘три пути спасения业деяние六欲шесть плотских страстей因缘причина缘причинная связь缘分судьба夙缘(宿缘)заветное желание结缘связаться с кем孽因грех因果报应карма ;возмездие六根уесть органов чувств :глаз,ухо,нос,язык,тело,разм德行(善行)добродетель ;добрый поступок功德доброе дело阴功тайное дело善добро恶зло造孽грех报应возмездие前世(前生)предыдущая жизнь今生настояцая жизнь来世загробная жизнь来世报应说возмездие ;воздаяние ;кара大千世界вселенная ;мир极乐世界рай ;эдем西天рай ;тот свет净土рай法眼око Будды慧眼прозорливость ;острый глаз超度молебствие(панихида)по умершему慈航путь спасения苦海юдоль скорби海苦无边безбрежное море мук彼岸тот свет ;нирвана转生перерождение ;переселение душ浊世мир земной凡尘мирской ;земной下凡сойти с неба ;спуститься из рая на землю下界дольный мир看破红尘постичь бренность жизни黄泉загробный(потусторонний)мир阴间(阴曹地府)царство теней梵брама梵文санскрит寺院монастырь僧院буддийский храм梵刹буддийский монастырь古刹древний монастырь兰若(佛寺)буддийский монастырь阿兰若скромное жилище庙храм ;кумирня禅林(буддийский)храм庵(尼庵)женский монастырь大殿главный зал(в храме)禅堂помещение в храме禅房жилище в храме藏经阁хранилище буддийских канонов神坛гробница ;святыня ;рака方丈настоятель(буддийского храма) ;аббат(обычного храма)住持настоятель(монастыря)知客буддийский церемонимейстер僧монах高僧возвышенный монах僧尼монахи и монахини僧俗монахи и миряне僧师буддийский монах和尚монах沙门(桑门)бонзы ;буддийский монахи比丘(俗称"和尚")бонза ;буддийский монах比丘尼(俗称"尼姑")буддистка-монахиня沙弥послушник尼(尼姑)монахиня头陀бродячий монах行脚僧странствующий монах托钵僧дервиш法师святой ;бонза居士последователь буддизма,не принявший пострижения ;буддист活佛живой Будда喇嘛лама皈依исповедовать что ;поклоняться кому剃度постриг戒епитимья ;умерщвление плоти受戒принятие обета取经паломничество за священными книгами化缘собирать пожертвования ;проситт подаяния布施подавать милостыню施主жертвователь檀越(即"施主")благодетель ;жертвователь合十сложить ладони(в знак приветствия)浴佛舍Праздник купания Будды舍利прах舍利塔ступа宝塔пагода浮屠пагода七级浮屠семиярусная пагода衣钵наследие;регалии袈裟ряса钵миска ;чаша戒刀монаший нож锡杖монаший посох念珠четки法器музыкальные инструменты буддийского богослужения蒲团круглая подстилка法号монашеское имя坐化смерть打坐сидеть,положив ногу на ногу膜拜класть поклоны念经читать сутру苦修подвижничество舍身пожертвовать собой显灵явление духа现身说法аоказать на личном примере佛像光轮нимб ;сияние;орело南无Намо香курительные свечи烧香возджигать курительные свечи香火фимиам香炉курильница香客паломник ;странник朝山进香паломничать по монастырям还顾жертвоприношение по обету清斋поститься斋期великопостный开斋разговляться斋饭постная пица斋戒поститься斋戒日постный день斋戒沐浴пост и омовение吃斋есть постное长斋(пожизненный)пост素овощной素食主义вегетарианство素食主义者вегетарианец世界佛教徒联谊会Всемирное содружество буддистов。
佛学词语大全
佛学词语大全
佛学词语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佛学词语:佛:佛教中修行者的最高境界,代表着觉悟和智慧。
法:佛法,指佛陀的教导和佛教的教义。
菩萨:修行成佛的菩萨,具有慈悲和智慧,旨在帮助众生解脱苦难。
涅槃:指解脱生死轮回,达到永恒宁静的境界。
因果:因和果的关系,强调一切事物都有其原因和结果。
无常:世事无常,一切都在变化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轮回:生命在生死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修行:通过修行来提升自己的心灵和道德品质。
慈悲:对众生的同情和关爱,以及帮助他们解脱苦难的愿望。
般若:智慧,特别是指洞察事物真相和超越生死的智慧。
正念:专注于当下的思维状态,保持警觉和觉察。
缘起: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关系的原理。
业力:行为和思想所产生的力量,影响着个体的命运和未来。
解脱:从痛苦和轮回中解脱出来,达到自由和宁静的境界。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指感知外界的六种感官。
迦是什么意思
迦是什么意思“迦”在汉语中主要有音译用字的意义。
在佛教文化相关的词汇里常常出现,比如“释迦牟尼”,这里的“迦”并没有单独的表意,它是梵语的音译部分。
从衍生注释来看,在梵语中它可能是一个音节的音译,被引入到汉语语境后,成为了特定宗教词汇、人名、地名等的组成部分。
例如“迦蓝”,原指佛教寺院,这里的“迦”就是整个音译词不可或缺的部分。
说到赏析,由于“迦”多为音译,更多是从它在整个词汇所营造的文化和宗教氛围来体会。
当我们听到“迦陵频伽”(一种佛教中的神鸟)这样的词汇时,“迦”字让我们仿佛进入到充满异域风情和神秘宗教色彩的世界。
并没有一个专门以创造“迦”字意义为核心的作者,因为它是一个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音译用字。
例子1我和朋友在参观一个佛教寺庙。
那寺庙庄严而神秘,朋友突然指着一个牌匾问我:“这上面的‘迦蓝’是什么意思啊?‘迦’这个字看起来好特别。
”我笑着跟他说:“你看啊,‘迦’在这儿呢就是音译字。
就像你学英语,有些单词直接音译过来一样。
这‘迦蓝’就是寺庙的意思,要是没有这个‘迦’字,那就完全不是这个意思啦。
你想啊,如果把‘迦蓝’换成‘蓝’,谁知道是寺庙呢?这就好像把‘咖啡’叫成‘啡’,那不是乱套了嘛。
这小小的‘迦’字虽然单独看没啥特别的意思,但放在一起就不一样啦。
”例子2我在看一本关于佛教文化的书,里面老出现带“迦”字的词,像“释迦牟尼”。
我就跟我妈嘟囔:“这‘迦’字到底啥意思啊?”我妈说:“这个‘迦’啊,它就是音译过来的,就像外国人叫中国的‘长城’,他们也得按照咱们的发音音译过去。
‘释迦牟尼’这个名字可不能少了‘迦’字,少了就不是那个伟大的佛陀的名字啦。
你看这多神奇,一个字就这么连着不同的文化。
这就好比一座桥,把咱们这儿和遥远的印度文化连接起来了,这‘迦’字就是桥上的一块小砖头,可重要了。
”例子3我在学校跟同学讨论历史课上学到的西域文化。
我提到了一个叫“迦腻色伽”的人。
同学一头雾水地问:“这个‘迦’是什么意思啊?名字好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
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涉及了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佛教创立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人中国,逐渐和我国固有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以佛经传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音韵学、语法学、词汇学、汉字、修辞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和影响历久不衰,绵延了近两千年。
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曾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
”可见佛教对我国汉语词汇的影响之大。
一、汉语词汇受佛教影响的方面
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个方面。
(一)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
除了历代佛经翻译者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创造出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汉语新词,还有不少汉语中的已有的词被赋予了佛教的意义,出现了大量的“佛化汉词”,如“空”、“解脱”。
(二)在汉语的发展史上,众多佛教词语的涌现,促进了汉语构词法的丰富与发展。
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其中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语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最高比例,它们与汉语成语融合在一起,成为汉语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是产生了大批偏正式汉语语词,如“戒律”、“妄想”、“三生”等,逐渐改变了六朝以前汉语词汇以联合式为多的状况。
(三)佛教的传人推动了上古到中古转折时期汉语的双音节化进程。
为了适应梵文的特点,同时也为了使译文更为晓畅,佛经翻译家们在译经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双音节词,如“如意”、“成就”、“慈善”等。
佛教对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巨大,汉语中的来自佛教词汇十分丰富。
根据来自佛教汉语词汇的各个类型:从使用较多的成语、惯用语、谚语几个类别
来举例说明。
二、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的类别
(一)成语
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源于佛教中的佛经故事、教义理论、礼俗习惯和禅宗典故,如“晏花一现”、“天花乱坠”、“作茧自缚”、“不可思议”、“五体投地”、“百尺竿头”、“点石成金”等。
根据来源,成语与佛教之源有五种情形。
一是有的成语直接、完整地来自于佛教的经典,如盲人摸象、井中捞月、自欺欺人、不二法门、泥船渡河、皆大欢喜、想入非非、味同嚼蜡等。
二是有的成语部分要素来自佛教经典(书籍)。
如国人把佛教中“痴”毒与“妄”行结合,创立了“痴心妄想”;把“苦海无边”与“回头是岸”结合,创立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在“放下屠刀”之后加上自己的思想,创立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灌顶”指一种佛教仪式(把清水浇到头顶上),国人把两者合起来创立了“醍醐灌顶”。
三是有的成语虽然完全来自国人独创,但同样有佛性佛缘。
如国人根据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独创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根据佛教“放生”“护生”观念,独创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四是有的成语从文字到内容都与佛教没什么联系,完全由国人所独创,但又确实具有佛性佛缘。
如“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就是中国普通佛教信徒所独创的日常劝诫语。
五是有的成语来自于中国佛教高僧的活动或故事。
如“痴人说梦”来自于宋朝的惠洪和尚对李邕所写的一块外围和尚墓碑的批评“此正所谓痴人说梦耳!”
由上可知,原原本本的佛性成语并不多,更多的是国人创造的佛性成语。
这说明,在对待外来文化上,国人具有开放、包容、学习、接受的心态,更具有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的优秀品质。
(二)惯用语
1.来自佛教戒律、教义的汉语惯用语
造口孽:“口业”是身、口、意三业之一,在“十不善业"中占了四项:妄言、
恶口、两舌和绮语。
(开东法师,2003:3)这表明,舌根难得清净,嘴巴是最容易造口孽的。
“口业”写作“口孽”,在俗文学中较多见。
口头禅: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为宗旨,提倡直截了当的“顿悟”,甚至说,“道个佛字,拖泥带水;道个禅字,满面惭惶。
”禅宗还认为“开口即错,用心即乖”,“等你开口,堪作何用!”禅宗的末流,好取现成的经语、公案、挂在口头上,作为谈助,被斥为“口头禅”。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3:32)“口头禅”完全违背了禅宗“顿悟见性”的宗旨。
后把口头上经常说的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也称为“口头禅”。
2.出于佛教典故的汉语惯用语
在佛教传入我国的漫长历史中,佛经故事逐渐在民间口头流传开来。
随之佛教典故便被经常引用,最终成为人们公认的词语,固定下来。
它源于社会生活,形象而生动。
例如:
吃十方:出家人靠信徒布施、化缘度日,俗称“吃十方”。
此外,出家人云游各处,可在十方丛林中挂单,免费食宿,这是“吃十方”的又一层意思。
佛经上称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的空间为“十方”或“十方世界”。
狮子吼:佛被称为“人中师子”(佛经上的“狮”字多写作“师”字)。
“狮子吼"见于释迦牟尼佛初诞生时:太子(指佛出家前为悉达多太子)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师子吼,云:“天上地下,惟我独尊。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关于“狮子吼”的寓意,可见《普曜经·论降神品》:“譬如师子吼,诸小虫怖惧,畅佛师子吼,降伏外异学。
”佛菩萨演说决定之理,降伏一切外道异说,故称狮子吼。
此外,高僧说法,有时也被誉为狮子吼。
如唐·刘禹锡《送鸿举游江南》诗:“与师相见便谈空,想得高斋师子吼。
"俗语中则每称悍妻恶骂为“河东狮吼”。
3.强调因果报应的汉语惯用语
佛教很注意人生现象间的因果联系,认为人生在世,时时处在因果报应之中。
不论历时多么久远,一个人种下“因”,总要有“果”来报应。
例如:见阎王:阎王,又作阎罗王、焰王等。
佛经中有《阎罗王五天使者经》一卷。
佛教还有“冥土十王”之说,阎罗王位居第五。
民间传说阎王掌管生死簿和人寿
的长短。
后来人们把“见阎王”指死入冥界。
现世报:原称“现报”,为佛家所谓三世业报之一。
佛教主张善恶因果报应和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来世)轮回的理论,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个人生前的行为(业因)决定死后轮回处境的好坏,行善者或生天界,或生人间,人间又有贫富寿夭之别;为恶者或生为畜生,或生为恶鬼,或下地狱。
由此因果报应的理论,佛教也便有了“十善”之说,警醒信众,引以为戒。
(三)谚语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它流传于民间,简练通俗而富含深意,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经验。
佛家传教中形成的汉语谚语。
如,由“放生”而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佛塔的层次一般为单数,如五、七、九、十三级等,而以七级为最多,故有“七级浮屠”之称。
塔原来是用来埋葬圣贤的身骨或藏佛经的,造塔的功德很大。
然而,为死去的人造塔,毕竟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更大,更有意义,故俗语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意在鼓励人们奋不顾身,去援救面临死亡威胁的人。
又如,由“不杀生”而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意为停止作恶,立成正果,劝人改恶从善。
1.由个别佛词引申而来的汉语谚语
“无事不登三宝殿”。
佛教有“三宝”之说,即教主释迦牟尼为“佛宝",经
籍教义为“法宝”,弘扬佛法的僧团为“僧宝”,合称“三宝”。
“三宝殿”即佛殿。
寺门中的规矩,上佛殿时必须恭敬肃穆,进行礼拜、诵经、供养等,不得随意在佛殿里闲逛、闲聊。
故俗语中有“无事不登三宝殿”之说。
意思是无事不来,既来便有事相求。
2.由禅语引申而来的汉语谚语
“一客不烦二主”,本为禅语。
《续传灯录》卷二八《临安府灵隐瞎堂远禅师》:“一鹤不栖双木,一客不烦两家。
”后作“一客不烦二主。
”《杀狗记》十二:“一客不烦二主,一发是你去。
”《水浒传》二四:“常言道,一客不烦二主。
大官人便是出钱的,这位娘子便是出力的。
”
佛教自从两汉传入,对中国社会方方面面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汉语词汇方面尤为明显。
时至今日,你只要稍作留意,便会发现人们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着汉语中源自佛教的词。
参考文献:
[1]王脉.佛教对汉语词汇影响的探析[J].东疆学刊,2007,24(1):81-84.DOI:10.3969/j.issn.1002-2007.2007.01.018.
[2]李琳.浅论源于佛教的汉语熟语[D].天津师范大学,2008.
[3]阮文程.成语佛源[D].华中师范大学,2006.DOI:10.7666/d.y875844.
[4]王郦玉.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初探[J].宗教学研究,2005,(3):153-155.DOI:10.3969/j.issn.1006-1312.2005.0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