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民工子弟学校在解决流动儿童受教育难的问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违规办学以及硬件落后两个方面,办学资格获取难度大与教育财政经费短缺是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应从制定合理的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标准和改革政府投入机制两方面着手来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民工子弟学校问题原因对策
近年来,民工子弟学校在解决流动儿童“上学难”的问题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较好地满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需求。然而,在其办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将难以发挥民工子弟学校应有的积极性作用,直接影响流动儿童的教育成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问题
(一)“非法”办学
民工子弟学校面临的最大办学阻碍就是缺乏合法性地位。由于民工子弟学校一般是由外地人创办,或租用公房、民房或自己租地建房,缺乏办学的必备条件,加之大部分流入地所制定的民工子弟办学标准普遍较高,因此,相当一批是无法通过审批的。这些民工子弟学校一般都采用边修建、边招生、边申报的办法,先斩后奏。这类不合格的学校,一般办学环境都比较差。由于绝大多数民工子弟学校出于没有合法的办学手续,其经营大多处于一种“地下”状态。为了躲避有关部门的查封,这类学校一般选择比较偏僻、隐蔽的地点办学。这些地方大多交通不便、卫生条件交差,给流动儿童留下了安全隐患。
(二)硬件落后
民工子弟学校既没有政府支持又没有积累,办学状况不容乐观。这些民工子弟学校设施设备和校舍极为简陋,租用的厂房或民房基本都不适合作教室使用。教师上课就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没有专用教室,没有教师的办公室。学生的活动场地或根本没有或极为狭小,没有基本的实验仪器,没有体育、音乐、美术课的器材和教具。有不少学校的桌椅是买来的旧桌椅,互不匹配或与学生的身高不符。很多教室的采光、照明、通风条件极差,还有的教室甚至没有照明设备或完全不通风。
二、民工子弟学校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办学资格获取难度大
民工子弟学校要想取得办学合法性地位,往往需要申请由流入地政府所颁发的《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才行,而由于多数民工子弟学校创办者以追逐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他们不可能下大力气投入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由此所引发的校舍安全问题、教育质量低下问题将会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十分不利,这就更加坚定了流入地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取缔民工子弟学校的“决心”。
(二)教育财政经费短缺
民工子弟学校之所以缺乏教育财政经费支持,根本原因是与我国长期以来所实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密切相关。这种城乡分制的户籍制度,最明显的体现便是在教育经费拨发使用上,城市儿童的人均经费,流入地政府以每年在校生人数为准,直接下拨给学校,而流动儿童则无法“享受”。
三、民工子弟学校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制订合理的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标准
流入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参照本地最低条件的公办学校的办学标准,对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资质提出明确的要求。个人办学应当具有政治权力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单位办学的,应当具有法人资格。校长应当持有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的任职资格(资历)证书和校长上岗证书,教师应当具有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证书,其他职工应具有相关部门颁发的岗位证书。学校应基本符合中小学办学条件,有必要的开办资金、日常教育教学运行经费来源比较稳定,有独立、合法的财务管理等等。民工子弟学校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按办学成本核定后,报物价部门核准,向社会公布,收费必须出具合法票据,但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二)改革政府教育投入机制,实行“民校公助”
现行的教育拨款方式不利于提高城市公办中小学接受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利用社会资源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公平的义务教育。应改革现行按户籍学龄人口拨款的方式,改变政府对接收流动人口子女的民工子弟学校支持太少的现状。
为此,建议实行“生均拨款制度”,即不分公办学校或民办学校,按照其接纳流动人口子女的学生数量拨付相应的财政经费。也可实行“教育券”的方式,将政府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以“教育券”的方式直接分配给学生,由学生凭券就近入学。学校凭“教育券”到政府财政部门兑付现金。这也是一种义务教育投入由“暗补”变“明补”的方式。此种方式不仅有利于使学生及公办和民工子弟学校公平地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而且有助于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及民工子弟学校打破地区和户籍的限制,积极招收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扩大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范先佐.民工子弟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导刊,2006(1).
[2]城市管理杂志编辑部.2004年上海市民工子女教育调查[J].城市管理杂志,2004(6).
[3]黄传会.我的课桌在哪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