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针灸学基础ppt课件
合集下载
针灸学PPT课件
灸法的起源亦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 后。
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主要有 以
3
(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
在《内经》成书前,主要是个人临床实践对针灸 知识的初步认识。此阶段的《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 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反映了经 络学说的早期面貌。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针灸教研室
1
针灸学的定义
绪言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 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 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主要内容:经络、腧穴、刺灸法及针灸治疗。
四大优点:适应证广、疗效显著、 应用方便、经济安全。
2
一,针灸学的发展史
针刺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 公社时期,新石器时代才真正产生并应用了“砭石”, 其后骨针,竹针,金属针。金属针的出现极大的推动 了刺法的发展。
清,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列出经穴361个,至今仍 为针灸教材所取用。
(五)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二、针灸学的对外交流
大约在公元6世纪,针灸学被传到朝鲜、日本。 16 世纪传播到欧洲。1979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向世界 推荐43种病应用针灸治疗。1997年11月,美国国立卫
6
三、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 前---太阴
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分布 中---厥阴 后---少阴
{ 前---厥阴
注:足三阴经在内踝上八寸前的分布 中---太阴 后---少阴
2、在头面的分布
手足阳明----面部、前额;手足少阳---侧头
足太阳-------后头;
手太阳------颊部
注:足厥阴肝经至巅顶,与督脉的百会穴相交会。 16
理论部分: 经络:掌握经络的概念、组成、循环规律及分布特点,
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主要有 以
3
(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
在《内经》成书前,主要是个人临床实践对针灸 知识的初步认识。此阶段的《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 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反映了经 络学说的早期面貌。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针灸教研室
1
针灸学的定义
绪言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 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 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主要内容:经络、腧穴、刺灸法及针灸治疗。
四大优点:适应证广、疗效显著、 应用方便、经济安全。
2
一,针灸学的发展史
针刺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 公社时期,新石器时代才真正产生并应用了“砭石”, 其后骨针,竹针,金属针。金属针的出现极大的推动 了刺法的发展。
清,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列出经穴361个,至今仍 为针灸教材所取用。
(五)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二、针灸学的对外交流
大约在公元6世纪,针灸学被传到朝鲜、日本。 16 世纪传播到欧洲。1979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向世界 推荐43种病应用针灸治疗。1997年11月,美国国立卫
6
三、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 前---太阴
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分布 中---厥阴 后---少阴
{ 前---厥阴
注:足三阴经在内踝上八寸前的分布 中---太阴 后---少阴
2、在头面的分布
手足阳明----面部、前额;手足少阳---侧头
足太阳-------后头;
手太阳------颊部
注:足厥阴肝经至巅顶,与督脉的百会穴相交会。 16
理论部分: 经络:掌握经络的概念、组成、循环规律及分布特点,
中医针灸学PPT课件
针灸学
一、针灸学的概念及其发展简史 二、针灸学的主要内容
经络的概念、名称、分布、循行、规律、作用和应用
腧穴的概念、分类、作用、取穴方法
针灸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方法和技能
针灸治疗遵循的基本法则、诊疗规律、治疗方法
针灸学概念
针灸学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针刺和艾
灸 作用于人体体表一定的部位。以调
十二经脉(见表) 任、督脉
十二经脉的规律
1、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布、体表循行规律 2、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表里洛属关系 4、十二经脉流注顺序
十二经脉名称、分布、体表循行规律表
手 足
阴经 属脏
阳经 属腑
太阴肺经 阳明大肠经 厥阴心包经 少阳三焦经 少阴心经 太阳小肠经 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 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
整 脏腑、气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 的一门学科。
针灸---- 临床上针刺和艾灸常合用,故称之。
针灸发展简史(一)
产生的年代久远
起源时期 原始社会,砭石、灸法、角法、九针
理论创立时期 春秋战国至秦汉,《内经》成书,针灸理论标志性医学文献
繁荣时期 魏晋至明末,魏晋时的《针灸甲乙经》,最早的针灸专著;唐初有
• 2、远治作用—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 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甚至影响全身的主治 作用。如:合谷能治手腕疾病;又能治头颈部疾 病;甚至还能治外感发热。
• 3、特殊作用—(1)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如: 针天枢能止泻,又能通便。(2)相对的特异性。 如:大椎退热、丰隆驱痰。
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
公元六世纪开始传播(朝鲜、日本) 公元17世纪传入欧洲(1671年法国针灸开始
用于临床) 17世纪传入美国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认可;非洲援外医疗 队国家固定派出针灸医师
一、针灸学的概念及其发展简史 二、针灸学的主要内容
经络的概念、名称、分布、循行、规律、作用和应用
腧穴的概念、分类、作用、取穴方法
针灸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方法和技能
针灸治疗遵循的基本法则、诊疗规律、治疗方法
针灸学概念
针灸学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针刺和艾
灸 作用于人体体表一定的部位。以调
十二经脉(见表) 任、督脉
十二经脉的规律
1、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布、体表循行规律 2、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表里洛属关系 4、十二经脉流注顺序
十二经脉名称、分布、体表循行规律表
手 足
阴经 属脏
阳经 属腑
太阴肺经 阳明大肠经 厥阴心包经 少阳三焦经 少阴心经 太阳小肠经 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 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
整 脏腑、气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 的一门学科。
针灸---- 临床上针刺和艾灸常合用,故称之。
针灸发展简史(一)
产生的年代久远
起源时期 原始社会,砭石、灸法、角法、九针
理论创立时期 春秋战国至秦汉,《内经》成书,针灸理论标志性医学文献
繁荣时期 魏晋至明末,魏晋时的《针灸甲乙经》,最早的针灸专著;唐初有
• 2、远治作用—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 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甚至影响全身的主治 作用。如:合谷能治手腕疾病;又能治头颈部疾 病;甚至还能治外感发热。
• 3、特殊作用—(1)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如: 针天枢能止泻,又能通便。(2)相对的特异性。 如:大椎退热、丰隆驱痰。
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
公元六世纪开始传播(朝鲜、日本) 公元17世纪传入欧洲(1671年法国针灸开始
用于临床) 17世纪传入美国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认可;非洲援外医疗 队国家固定派出针灸医师
中医-针灸-经络-腧穴-1课件
•用于疾病的预防
保健强壮穴:足三里、大椎、关元
第二部分
腧穴
一、定义: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 表的部位。
二、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2、经外奇穴 3、阿是穴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四、腧穴定位
1、体表解剖标志取穴法, 固定标志 活动标志
2、“骨度”折量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法 4、简便取穴法
•
部.
四、十二经脉概念
“十二正经”
1、十二经脉的命名 阴经----凡与脏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内 侧的经脉。 阳经----凡与腑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外 侧的经脉。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阳明—前 少阳—中 太阳—后 太阴—前 厥阴—中 少阴—后
3、十二经脉的走向和相接规律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
2、通过对腧穴疗效的总结 3、通过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从解剖生理知识得到启发
三、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
•
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是经
•
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
•
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分布
•
在较深部;络,有网络的含义,
•
是经脉别出的分支,分布在较浅
复习思考题
1、经络系统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2、十二经脉是根据什么来命名的?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4、十二经脉的走向和相接的特点是
什么? 5、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是什么?
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 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
流注次序:
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藏
4、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
保健强壮穴:足三里、大椎、关元
第二部分
腧穴
一、定义: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 表的部位。
二、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2、经外奇穴 3、阿是穴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四、腧穴定位
1、体表解剖标志取穴法, 固定标志 活动标志
2、“骨度”折量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法 4、简便取穴法
•
部.
四、十二经脉概念
“十二正经”
1、十二经脉的命名 阴经----凡与脏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内 侧的经脉。 阳经----凡与腑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外 侧的经脉。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阳明—前 少阳—中 太阳—后 太阴—前 厥阴—中 少阴—后
3、十二经脉的走向和相接规律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
2、通过对腧穴疗效的总结 3、通过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从解剖生理知识得到启发
三、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
•
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是经
•
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
•
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分布
•
在较深部;络,有网络的含义,
•
是经脉别出的分支,分布在较浅
复习思考题
1、经络系统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2、十二经脉是根据什么来命名的?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4、十二经脉的走向和相接的特点是
什么? 5、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是什么?
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 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
流注次序:
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藏
4、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
针灸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具有显著疗效。
针灸的优势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简便、经济 、有效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欢 迎。同时,针灸还对预防保健、 康复医学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
2024/1/25
6
02 针灸基本理论
2024/1/25
7
经络学说
01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02
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03
奇经八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消毒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 针具、皮肤及医者手指 进行消毒。
针刺角度和深度
根据穴位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针刺角度和深度, 避免误伤内脏和血管。
行针手法
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 ,以增强针感、提高疗 效。
2024/1/25
13
艾灸操作规范
艾绒选择
选择纯净、无杂质的艾绒,制成大小合适的 艾炷或艾条。
灸法选择
03
国际针灸
针灸学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5
针灸学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中医之瑰宝”,在中
医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用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扶正祛邪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内 、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 对疼痛性疾病和功能失调性疾病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挖掘和整理,针灸理论体系得 到不断完善,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 指导。
针灸临床应用的拓展
针灸治疗逐渐从传统的疼痛性疾病向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多领域拓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 效果。
针灸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 了有力支持,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 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针灸的优势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简便、经济 、有效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欢 迎。同时,针灸还对预防保健、 康复医学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
2024/1/25
6
02 针灸基本理论
2024/1/25
7
经络学说
01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02
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03
奇经八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消毒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 针具、皮肤及医者手指 进行消毒。
针刺角度和深度
根据穴位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针刺角度和深度, 避免误伤内脏和血管。
行针手法
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 ,以增强针感、提高疗 效。
2024/1/25
13
艾灸操作规范
艾绒选择
选择纯净、无杂质的艾绒,制成大小合适的 艾炷或艾条。
灸法选择
03
国际针灸
针灸学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5
针灸学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中医之瑰宝”,在中
医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用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扶正祛邪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内 、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 对疼痛性疾病和功能失调性疾病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挖掘和整理,针灸理论体系得 到不断完善,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 指导。
针灸临床应用的拓展
针灸治疗逐渐从传统的疼痛性疾病向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多领域拓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 效果。
针灸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 了有力支持,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 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针灸学 ppt课件
PPT课件
1
目的与要求
1.了解针灸的基本知识
2.熟悉行针手法及得气的意义
3.掌握毫针的刺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 出针等操作)及掌握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 和预防
4、熟悉艾炷灸、艾条灸及温针灸的操作、 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PPT课件
2
定义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运用针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 一门临床学科。
26
三、灸法
灸法是用干艾叶捣制成艾绒,然后做成 艾炷或艾条,点燃后在腧穴上熏灼,通过 温热刺激,起到行气通经、活血逐瘀、回 阳救逆、防病保健等作用,以防治疾病的 方法。
PPT课件
27
灸法
常用的灸法
• 艾炷灸 直接灸 间接灸
• 艾卷灸 • 温针灸
PPT课件
28
艾炷灸
PPT课件
29
艾炷灸
PPT课件
PPT课件
25
•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 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不 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 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 后果。
•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应 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 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PPT课件
12
行针
2. 捻转法:
针刺时以右 手拇、食、中指 夹持针柄左右捻 转。
PPT课件
13
行针
3. 循法
• 针刺后不得气或得气不显著时,用手在经络上下 循按或叩打的方法。适用于针感传导不良或滞针 的情况。
PPT课件
14
行针
4.刮柄法
针刺达一定 深度,用指甲 刮动指柄的方 法。
用于加强针 感。
PPT课件
1
目的与要求
1.了解针灸的基本知识
2.熟悉行针手法及得气的意义
3.掌握毫针的刺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 出针等操作)及掌握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 和预防
4、熟悉艾炷灸、艾条灸及温针灸的操作、 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PPT课件
2
定义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运用针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 一门临床学科。
26
三、灸法
灸法是用干艾叶捣制成艾绒,然后做成 艾炷或艾条,点燃后在腧穴上熏灼,通过 温热刺激,起到行气通经、活血逐瘀、回 阳救逆、防病保健等作用,以防治疾病的 方法。
PPT课件
27
灸法
常用的灸法
• 艾炷灸 直接灸 间接灸
• 艾卷灸 • 温针灸
PPT课件
28
艾炷灸
PPT课件
29
艾炷灸
PPT课件
PPT课件
25
•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 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不 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 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 后果。
•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应 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 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PPT课件
12
行针
2. 捻转法:
针刺时以右 手拇、食、中指 夹持针柄左右捻 转。
PPT课件
13
行针
3. 循法
• 针刺后不得气或得气不显著时,用手在经络上下 循按或叩打的方法。适用于针感传导不良或滞针 的情况。
PPT课件
14
行针
4.刮柄法
针刺达一定 深度,用指甲 刮动指柄的方 法。
用于加强针 感。
PPT课件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ppt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4.经络的作用
(1)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 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调节机能平衡 •感应传导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十四经含义
二十二经脉(正经)+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合 称为十四经。 (说明: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寄附于十二 经之中,惟有任督二脉,各有其专属的腧穴。
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起穴:中府→ 上肢内侧前缘→ 止穴:少商。
本经名穴:列 缺。
云门(LU2) 中府(LU1)
尺泽(LU5)
列缺(LU7) 少商(LU11)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一、手太阴肺经(11穴) 尺泽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肘 关节微屈时定位。主治→咳嗽,咯血,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主治→ 咳嗽, 咽痛。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主治→ 颈项痛,咽痛,咳嗽。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三、足阳明胃经(45穴) 天枢——脐中旁2寸,腹直肌中。 主治 :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合 穴”。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
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约一横指。 主治:头痛,眩晕,咳嗽,哮喘,痰饮,胸痛,便秘,癫 狂,下肢痿痹。 内庭 —— 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 主治:齿痛,面痛,口眼歪斜,咽喉痛,鼻衄,胃痛,吐 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热病 。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4.经络的作用
(1)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 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调节机能平衡 •感应传导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十四经含义
二十二经脉(正经)+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合 称为十四经。 (说明: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寄附于十二 经之中,惟有任督二脉,各有其专属的腧穴。
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起穴:中府→ 上肢内侧前缘→ 止穴:少商。
本经名穴:列 缺。
云门(LU2) 中府(LU1)
尺泽(LU5)
列缺(LU7) 少商(LU11)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一、手太阴肺经(11穴) 尺泽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肘 关节微屈时定位。主治→咳嗽,咯血,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主治→ 咳嗽, 咽痛。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主治→ 颈项痛,咽痛,咳嗽。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三、足阳明胃经(45穴) 天枢——脐中旁2寸,腹直肌中。 主治 :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合 穴”。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
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约一横指。 主治:头痛,眩晕,咳嗽,哮喘,痰饮,胸痛,便秘,癫 狂,下肢痿痹。 内庭 —— 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 主治:齿痛,面痛,口眼歪斜,咽喉痛,鼻衄,胃痛,吐 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热病 。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ppt
其他疗法
熟悉拔罐、刮痧、耳针等其他中医特色疗法,了解其操作方法和适应症。
要点三
了解针灸治疗的禁忌症,如出血倾向、皮肤感染、急性炎症等。
禁忌症
针灸治疗过程中需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刺激,治疗前后需进行评估和观察。
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疼痛、酸胀等不适感觉,可通过减缓刺激强度、改变刺激部位等方法缓解。
方法
包括毫针、艾灸、拔罐、刮痧等多种方法。
针灸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针灸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针灸对各种疼痛,如颈肩腰腿痛、关节痛、神经痛等有很好的疗效。
疼痛治疗
内科治疗
美容美体
康复治疗
对多种内科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炎、腹泻等也有很好的疗效。
针灸可调节内分泌,改善肌肤问题,如痤疮、黄褐斑等,也可用于减肥和塑形。
针灸治疗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疼痛不适
针灸后可能出现局部出血、感染等情况,需注意消毒和卫生防护,避免用手触摸。
出血及感染
针灸治疗效果因人而异,如效果不明显,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采用其他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治疗效果不明显
针灸学临床应用
04
哮喘
针灸天突、定喘、肺俞等穴位,以宣肺平喘,可治疗寒性哮喘、热性哮喘等。
调整阴阳
扶正祛邪
标本兼治
通过针灸增强机体正气,祛除体内邪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针灸治疗需遵循标本兼治的原则,同时考虑机体病变和病因,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03
针灸治疗原则和思路
02
01
针灸操作基本技能
要点三
针刺技术
掌握各种针刺技术的操作要点和适用范围,如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
要点一
熟悉拔罐、刮痧、耳针等其他中医特色疗法,了解其操作方法和适应症。
要点三
了解针灸治疗的禁忌症,如出血倾向、皮肤感染、急性炎症等。
禁忌症
针灸治疗过程中需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刺激,治疗前后需进行评估和观察。
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疼痛、酸胀等不适感觉,可通过减缓刺激强度、改变刺激部位等方法缓解。
方法
包括毫针、艾灸、拔罐、刮痧等多种方法。
针灸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针灸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针灸对各种疼痛,如颈肩腰腿痛、关节痛、神经痛等有很好的疗效。
疼痛治疗
内科治疗
美容美体
康复治疗
对多种内科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炎、腹泻等也有很好的疗效。
针灸可调节内分泌,改善肌肤问题,如痤疮、黄褐斑等,也可用于减肥和塑形。
针灸治疗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疼痛不适
针灸后可能出现局部出血、感染等情况,需注意消毒和卫生防护,避免用手触摸。
出血及感染
针灸治疗效果因人而异,如效果不明显,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采用其他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治疗效果不明显
针灸学临床应用
04
哮喘
针灸天突、定喘、肺俞等穴位,以宣肺平喘,可治疗寒性哮喘、热性哮喘等。
调整阴阳
扶正祛邪
标本兼治
通过针灸增强机体正气,祛除体内邪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针灸治疗需遵循标本兼治的原则,同时考虑机体病变和病因,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03
针灸治疗原则和思路
02
01
针灸操作基本技能
要点三
针刺技术
掌握各种针刺技术的操作要点和适用范围,如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
要点一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contents
目录
• 针灸学概述 • 针灸基础知识 • 针灸治疗技术 • 针灸在临床的应用 • 针灸的现代研究与进展 • 针灸的安全与注意事项
01
针灸学概述
定义与历史
定义
针灸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运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来调节 人体经络和脏腑功能,达到防治 疾病目的的医学学科。
高血压பைடு நூலகம்
针灸可调节神经系统,降低血 压。
外科疾病
颈椎病
刺激颈部相关穴位,缓解颈椎疼痛。
腰痛
刺激肾经相关穴位,缓解腰痛。
关节炎
刺激关节周围穴位,缓解关节疼痛。
骨折
针灸可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
妇儿疾病
痛经
刺激腹部相关穴位,缓解痛经。
乳腺炎
刺激乳腺周围穴位,缓解乳腺炎症状。
小儿腹泻
刺激腹部和手部穴位,缓解小儿腹泻。
02
针灸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
01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 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 脉两大部分。
02
经脉有十二正经和奇经 八脉,起着纵贯全身的 作用。
03
络脉有别络、浮络、孙 络等,是络于经脉之间 的分支。
04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起到 沟通内外、联系脏腑、 运行气血等作用。
穴位分类与定位
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 ,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 穴三类。
THANKS
感谢观看
小儿夜啼
刺激身体相关穴位,缓解小儿夜啼。
神经系统疾病
01
失眠
刺激头部相关穴位,调节神经功能 ,改善睡眠质量。
面瘫
刺激面部相关穴位,促进面部神经 功能恢复。
03
02
神经衰弱
contents
目录
• 针灸学概述 • 针灸基础知识 • 针灸治疗技术 • 针灸在临床的应用 • 针灸的现代研究与进展 • 针灸的安全与注意事项
01
针灸学概述
定义与历史
定义
针灸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运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来调节 人体经络和脏腑功能,达到防治 疾病目的的医学学科。
高血压பைடு நூலகம்
针灸可调节神经系统,降低血 压。
外科疾病
颈椎病
刺激颈部相关穴位,缓解颈椎疼痛。
腰痛
刺激肾经相关穴位,缓解腰痛。
关节炎
刺激关节周围穴位,缓解关节疼痛。
骨折
针灸可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
妇儿疾病
痛经
刺激腹部相关穴位,缓解痛经。
乳腺炎
刺激乳腺周围穴位,缓解乳腺炎症状。
小儿腹泻
刺激腹部和手部穴位,缓解小儿腹泻。
02
针灸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
01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 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 脉两大部分。
02
经脉有十二正经和奇经 八脉,起着纵贯全身的 作用。
03
络脉有别络、浮络、孙 络等,是络于经脉之间 的分支。
04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起到 沟通内外、联系脏腑、 运行气血等作用。
穴位分类与定位
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 ,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 穴三类。
THANKS
感谢观看
小儿夜啼
刺激身体相关穴位,缓解小儿夜啼。
神经系统疾病
01
失眠
刺激头部相关穴位,调节神经功能 ,改善睡眠质量。
面瘫
刺激面部相关穴位,促进面部神经 功能恢复。
03
02
神经衰弱
针灸学ppt
针灸的常用针刺方法
包括浅刺法、深刺法、电针法和温针灸法等。
针灸的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时需要注意消毒、掌握针刺深度和角度、避免晕针等。
01
02
03
刺激强度的掌握
针灸治疗时需要掌握适当的刺激强度,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刺激方法的选择
针灸治疗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穴位选择不同的刺激方法,包括单刺、透刺、斜刺、横刺和灸法等。
多元化治疗
针灸学将会向精细化治疗方向发展,针对不同病因和病种,采用不同的针灸方法和穴位,以提高治疗效果。
精细化治疗
随着疼痛研究的深入,针灸学在疼痛管理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如缓解癌痛、术后疼痛等。
疼痛管理
1
针灸学与其他医学的结合应用
2
3
针灸学将会与西医更加结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缩短疗程。
03
内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02
01
针灸大椎、风池、天柱等穴位,可改善颈椎病引起的颈肩酸痛、头晕等症状。
颈椎病
针灸肾俞、命门、腰阳关等穴位,可缓解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腿疼痛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
针灸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可改善关节炎引起的关节肿痛症状。
关节炎
外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针灸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位,可缓解痛经引起的下腹部疼痛、坠胀等症状。
对针灸学临床应用的展望
针灸学临床应用前景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对针灸学研究的深入,针灸学临床应用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如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的治疗。
针灸学临床应用建议
加强针灸学临床应用规范化,提高针灸治疗水平,加强针灸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促进针灸学发展。
THANKS
包括浅刺法、深刺法、电针法和温针灸法等。
针灸的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时需要注意消毒、掌握针刺深度和角度、避免晕针等。
01
02
03
刺激强度的掌握
针灸治疗时需要掌握适当的刺激强度,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刺激方法的选择
针灸治疗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穴位选择不同的刺激方法,包括单刺、透刺、斜刺、横刺和灸法等。
多元化治疗
针灸学将会向精细化治疗方向发展,针对不同病因和病种,采用不同的针灸方法和穴位,以提高治疗效果。
精细化治疗
随着疼痛研究的深入,针灸学在疼痛管理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如缓解癌痛、术后疼痛等。
疼痛管理
1
针灸学与其他医学的结合应用
2
3
针灸学将会与西医更加结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缩短疗程。
03
内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02
01
针灸大椎、风池、天柱等穴位,可改善颈椎病引起的颈肩酸痛、头晕等症状。
颈椎病
针灸肾俞、命门、腰阳关等穴位,可缓解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腿疼痛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
针灸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可改善关节炎引起的关节肿痛症状。
关节炎
外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针灸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位,可缓解痛经引起的下腹部疼痛、坠胀等症状。
对针灸学临床应用的展望
针灸学临床应用前景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对针灸学研究的深入,针灸学临床应用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如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的治疗。
针灸学临床应用建议
加强针灸学临床应用规范化,提高针灸治疗水平,加强针灸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促进针灸学发展。
THANKS
针灸学基本知识ppt课件
针灸学基本知识
学习交流PPT
1
腧穴
概念
腧 —— 通 “输”;简作“俞”—— 输注、转输——经气 转输
穴 —— 孔隙——经气所居之处
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穴 疾病的反应点
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别名
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内经》; 孔穴——《针灸甲乙经》; 穴道——《太平圣惠方》; 腧穴——通称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穴位——俗称
学习交流PPT
38
临床常用进针方法
• 1.单手进针法
• 多用于较短的毫针。用右手拇、食指持针, 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 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人,直 至所需的深度。
学习交流PPT
39
临床常用进针方法
• 2.双手进针法 • (1)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
学习交流PPT
10
(三) 特殊作用
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机体功能低下时
机体功能增强
(同一穴位)
机体功能亢进时
功能抑制
②相对特异性——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 位、 素髎升压
学习交流PPT
11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骨度分寸法 二、体表标志法 三、手指比量法 四、简便取穴法
学习交流PPT
12
一 、骨度分寸法
是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之间长度,折量 为一定的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从名称、位置、归经、作用区分为
经穴 经外奇穴 阿是穴
学习交流PPT
4
1. 十四经穴(经穴)
概念
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 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特点:
有固定的
归经——所有的腧穴都分布在十四经脉上 名称 部位
学习交流PPT
1
腧穴
概念
腧 —— 通 “输”;简作“俞”—— 输注、转输——经气 转输
穴 —— 孔隙——经气所居之处
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穴 疾病的反应点
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别名
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内经》; 孔穴——《针灸甲乙经》; 穴道——《太平圣惠方》; 腧穴——通称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穴位——俗称
学习交流PPT
38
临床常用进针方法
• 1.单手进针法
• 多用于较短的毫针。用右手拇、食指持针, 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 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人,直 至所需的深度。
学习交流PPT
39
临床常用进针方法
• 2.双手进针法 • (1)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
学习交流PPT
10
(三) 特殊作用
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机体功能低下时
机体功能增强
(同一穴位)
机体功能亢进时
功能抑制
②相对特异性——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 位、 素髎升压
学习交流PPT
11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骨度分寸法 二、体表标志法 三、手指比量法 四、简便取穴法
学习交流PPT
12
一 、骨度分寸法
是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之间长度,折量 为一定的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从名称、位置、归经、作用区分为
经穴 经外奇穴 阿是穴
学习交流PPT
4
1. 十四经穴(经穴)
概念
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 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特点:
有固定的
归经——所有的腧穴都分布在十四经脉上 名称 部位
中医针灸学PPT课件
原穴原穴络穴络穴郄穴郄穴下合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背俞穴背俞穴募穴募穴八会穴八会穴交会穴交会穴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处的穴位腧穴的定位取穴方法腧穴的定位取穴方法1骨度分寸法将人体不同部位规定出一定的长度或宽度并使其折成若干个等份每一个等份作一寸以此一寸来作为量取穴位的方法称之
针灸学
一、针灸学的概念及其发展简史 二、针灸学的主要内容
针灸发展简史(一)
产生的年代久远
起源时期 原始社会,砭石、灸法、角法、九针
理论创立时期 春秋战国至秦汉,《内经》成书,针灸理论标志性医学文献
繁荣时期 魏晋至明末,魏晋时的《针灸甲乙经》,最早的针灸专著;唐初有
专门的针灸学科,绘制彩色经络腧穴图;五代、宋、辽、金、元时 期
,更加完整的针灸教学机构和教育体系;明代杨继州汇集历代医家 学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认可;非洲援外医疗 队国家固定派出针灸医师
临床实践表明
适应症广 疗效明显 应用方便 经济安全
针灸对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科300多种病症有疗 效(约有100种疗效显著)
针灸学主要内容
•经络学
•针法灸法
•腧穴学 •针灸治疗法
经络学说
• 经络学说
• 研究人体经络 系统的循行分布、 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脏腑相互之间 联系的一种理论学 说。
说及经验的代表著作《针灸大成》等
低谷时期 清代至民国时期,废除针灸科和禁止用针灸治病
振兴时期 1958年,首次提出“针刺麻醉”;1979年,成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针灸
针灸发展简史(二)
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
公元六世纪开始传播(朝鲜、日本) 公元17世纪传入欧洲(1671年法国针灸开始
用于临床) 17世纪传入美国
针灸学
一、针灸学的概念及其发展简史 二、针灸学的主要内容
针灸发展简史(一)
产生的年代久远
起源时期 原始社会,砭石、灸法、角法、九针
理论创立时期 春秋战国至秦汉,《内经》成书,针灸理论标志性医学文献
繁荣时期 魏晋至明末,魏晋时的《针灸甲乙经》,最早的针灸专著;唐初有
专门的针灸学科,绘制彩色经络腧穴图;五代、宋、辽、金、元时 期
,更加完整的针灸教学机构和教育体系;明代杨继州汇集历代医家 学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认可;非洲援外医疗 队国家固定派出针灸医师
临床实践表明
适应症广 疗效明显 应用方便 经济安全
针灸对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科300多种病症有疗 效(约有100种疗效显著)
针灸学主要内容
•经络学
•针法灸法
•腧穴学 •针灸治疗法
经络学说
• 经络学说
• 研究人体经络 系统的循行分布、 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脏腑相互之间 联系的一种理论学 说。
说及经验的代表著作《针灸大成》等
低谷时期 清代至民国时期,废除针灸科和禁止用针灸治病
振兴时期 1958年,首次提出“针刺麻醉”;1979年,成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针灸
针灸发展简史(二)
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
公元六世纪开始传播(朝鲜、日本) 公元17世纪传入欧洲(1671年法国针灸开始
用于临床) 17世纪传入美国
中医学基础之针灸学ppt课件 -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 进针。
第五节 针灸法
舒张进针法
左手拇、食指或中指将针刺穴位的皮肤 撑开,使之绷紧,右手将针刺入。
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或皱纹部位,如腹部进 针。
第五节 针灸法
(2)针刺的角度、深度
针刺的角度
直刺
斜刺
平刺
直刺 适用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 肌肉浅薄 重要器官 血管 疤痕
预防 注意手法适度,熟悉解剖
第五节 针灸法
原因 行针和出针手法过重
后 现象 出针后酸胀疼痛不适 遗 处理 局部热敷,灸治 感 预防 注意手法适度
第五节 针灸法
原因 针刺角度 、深度不当
刺 现象 外伤性气胸多见:胸痛、胸闷、心
伤 内 脏
慌,重则呼吸困难,紫绀 处理 轻:可镇咳,抗感染
重:胸腔穿刺抽气 预防 熟悉解剖,手法正确
第五节 针灸法
• 行针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刮针法 震颤法
第五节 针灸法
提 插 法
提插法提下针 插与 的插 操针 作结 方合 法,对穴位上提
多用于四肢穴位
第五节 针灸法
捻转法
捻转法 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
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穴位。
第五节 针灸法
刮针法
刮动针柄,增强针感
刮针法
第五节 针灸法
省人事
处理 出针,平卧,保暖,灸治
预防 针对原因,注意观察
第五节 针灸法
滞 原因 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单向捻针 现象 针体捻转、提插发滞
针 处理 消除顾虑,放松肌肉,调整针体
预防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注意正确操作手法
第五节 针灸法
原因 体位移动,手法不熟练
弯 现象 针身弯曲 针 处理 恢复体位 顺势拔针
第五节 针灸法
舒张进针法
左手拇、食指或中指将针刺穴位的皮肤 撑开,使之绷紧,右手将针刺入。
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或皱纹部位,如腹部进 针。
第五节 针灸法
(2)针刺的角度、深度
针刺的角度
直刺
斜刺
平刺
直刺 适用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 肌肉浅薄 重要器官 血管 疤痕
预防 注意手法适度,熟悉解剖
第五节 针灸法
原因 行针和出针手法过重
后 现象 出针后酸胀疼痛不适 遗 处理 局部热敷,灸治 感 预防 注意手法适度
第五节 针灸法
原因 针刺角度 、深度不当
刺 现象 外伤性气胸多见:胸痛、胸闷、心
伤 内 脏
慌,重则呼吸困难,紫绀 处理 轻:可镇咳,抗感染
重:胸腔穿刺抽气 预防 熟悉解剖,手法正确
第五节 针灸法
• 行针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刮针法 震颤法
第五节 针灸法
提 插 法
提插法提下针 插与 的插 操针 作结 方合 法,对穴位上提
多用于四肢穴位
第五节 针灸法
捻转法
捻转法 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
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穴位。
第五节 针灸法
刮针法
刮动针柄,增强针感
刮针法
第五节 针灸法
省人事
处理 出针,平卧,保暖,灸治
预防 针对原因,注意观察
第五节 针灸法
滞 原因 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单向捻针 现象 针体捻转、提插发滞
针 处理 消除顾虑,放松肌肉,调整针体
预防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注意正确操作手法
第五节 针灸法
原因 体位移动,手法不熟练
弯 现象 针身弯曲 针 处理 恢复体位 顺势拔针
针灸学讲座ppt课件
2024/1/26
27
古代经典著作解读与传承价值挖掘
01
02
03
04
《黄帝内经》中的针灸理论与 临床应用探讨
《难经》对针灸学的贡献及其 现代意义
古代针灸流派的形成与发展特 点分析
古代经典针灸医案解读与启示
2024/1/26
28
现代名家经验分享和学术思想交流
01
02
03
04
当代针灸名家的学术思 想与临床经验分享
月经不调针灸治疗
针灸可以调理冲任、补益气血,常选关元穴、三阴交穴等进行针刺。
痛经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子宫穴、次髎穴等,可以活血止痛,缓解痛经症状。
2024/1/26
11
03
针灸临床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2024/1/26
12
穴位选取原则及配伍禁忌
近部取穴
选取病痛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
远部取穴
根据经络循行路滞针:患者精神紧张时,应延长留针 时间;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 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 气血而缓解滞针;若因单向捻转而致 者,须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
弯针:出现弯针后,不得再行手法。 如系轻度弯针,应慢慢将针起出;若 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 针起出;若由体位改变引起弯针者, 应嘱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 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 拔针,以免断针。
2024/1/26
30
06
总结回顾与互动环节
2024/1/26
31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2024/1/26
针灸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01
简要回顾针灸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针灸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针灸学ppt课件
29
晕针
预防措施(续)
饥饿或过度疲劳者,进食,体力恢复后针刺
适当的体位,尽可能采取卧位
取穴不宜太多,手法不宜过重
留针期间,密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询问 病人的感觉
治疗结束后,让患者休息片刻再离开,以免 发生延迟晕针
30
滞针 针刺意外的预防和处理
现象:行针或拔针时,医生觉捻转、提插、
1
主要内容
针灸方法 经络 腧穴 针灸治疗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刺灸方法 了解常用的针具;掌握毫针的进针方法及 常用的行针手法;熟悉针刺意外的处理措施;掌握常 用的艾灸方法
经络 了解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正经的命名、 分布规律、循行交接、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了解奇 经八脉的特点及作用;了解经络的作用
对精神紧张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应用捻转手法时,捻转角度不宜大,忌单向捻转
32
弯针 针刺意外的预防和处理
现象:
进针后,针身弯曲,针柄改变了刺入时的方向和角度, 捻转、提插及出针困难
原因:
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致针尖碰到 坚硬组织器官
因不适而改变体位 针柄受到外力的碰击
出针困难,病人则感觉疼痛剧烈
原因:
精神紧张,针刺入腧穴后,局部肌肉痉挛 捻转角度过大,连续单向捻转,致肌纤维
缠绕针体
31
滞针 针刺意外的预防和处理
处理方法:
因精神紧张,局部肌肉痉挛引起者,延长留针 时间,邻近部位手指按压,或在附近再下一针
因单向捻转而致者,反方向捻转,出针
预防措施:
妊娠3个月以上,上腹部穴位以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 缩的腧穴,不宜针刺 皮肤有感染、溃疡、斑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晕针
预防措施(续)
饥饿或过度疲劳者,进食,体力恢复后针刺
适当的体位,尽可能采取卧位
取穴不宜太多,手法不宜过重
留针期间,密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询问 病人的感觉
治疗结束后,让患者休息片刻再离开,以免 发生延迟晕针
30
滞针 针刺意外的预防和处理
现象:行针或拔针时,医生觉捻转、提插、
1
主要内容
针灸方法 经络 腧穴 针灸治疗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刺灸方法 了解常用的针具;掌握毫针的进针方法及 常用的行针手法;熟悉针刺意外的处理措施;掌握常 用的艾灸方法
经络 了解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正经的命名、 分布规律、循行交接、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了解奇 经八脉的特点及作用;了解经络的作用
对精神紧张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应用捻转手法时,捻转角度不宜大,忌单向捻转
32
弯针 针刺意外的预防和处理
现象:
进针后,针身弯曲,针柄改变了刺入时的方向和角度, 捻转、提插及出针困难
原因:
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致针尖碰到 坚硬组织器官
因不适而改变体位 针柄受到外力的碰击
出针困难,病人则感觉疼痛剧烈
原因:
精神紧张,针刺入腧穴后,局部肌肉痉挛 捻转角度过大,连续单向捻转,致肌纤维
缠绕针体
31
滞针 针刺意外的预防和处理
处理方法:
因精神紧张,局部肌肉痉挛引起者,延长留针 时间,邻近部位手指按压,或在附近再下一针
因单向捻转而致者,反方向捻转,出针
预防措施:
妊娠3个月以上,上腹部穴位以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 缩的腧穴,不宜针刺 皮肤有感染、溃疡、斑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经络
(2)其他经络命名
督脉→因其行于背部正中,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 总督作用而得名。
任脉→因其行胸腹正中,能总任全身阴经脉气;又能 主胞胎,为人之妊养之本而得名。
冲脉→因其脉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上下前后, 为一身要冲,且能通受十二经气血而得名。
带脉→因其运行环身一周,束腰如带而得名。
•如足厥阴肝经抵小 关等。
腹,布胁肋,故肝气 • 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出现结
郁结,常见两胁及小 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可在
腹胀痛等。
阑尾穴有压痛等。
第一节 经络
(4)治疗预防:
•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穴位埋线、 穴位结扎等治疗方法。 •临床可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太阳经 头痛,选用羌活、蒿本等。 •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三里穴可强壮身体、 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常点按养老穴可美容肌肤 和明目等。
足阳明胃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第一节 经络
3.经络的命名和脏腑属络关系
(1)十二经脉的命名
主要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称“手经” 主要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称“足经”。 主要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属“阴经” 主要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 阴经(手三阴、足三阴)→脏发出 阳经(手三阳、足三阳)→腑发出
中医学
下篇 第三章 针灸学基础
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经络 腧穴 十四经脉 经外奇穴 针灸法 针灸治疗 其他疗法
第一节 经络
一、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 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 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手无名指端
目外眦
足大趾
肺中
第一节 经络
2.奇经八脉分布
任脉 → 行胸腹正中, 诸阴经 之会,称“阴经之海”。
督脉 → 行腰背正中,诸阳经之 会,称“阳经之海”。
“背为阳,腹为 阴”。
第一节 经络
带脉→起于胁下,束腰而前垂,统束纵行诸经,故有 “诸脉皆属于带脉”之说。 阴跷脉→左右成对,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 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左右成对,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 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 于足少阳经。 阴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交会之处,沿 下肢内侧上行,经腹、胁,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会合后,复上行挟咽与任脉相并。 阳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外侧外踝的下方,沿下肢 外侧上行,经躯干部的外侧,上腋、颈、面颊部而达额 与督脉相并。
(3) 手三阴:胸→手 手三阳:手→头 足三阳:头→足 足三阴:足→腹
第一节 经络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
手食指端
鼻翼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足太阴脾经脉
心中
手少阴心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手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指端
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第二节 腧穴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 “穴”即孔隙的意思。
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 “气穴”、“气府”、“骨空”等,俗称“穴 位”、“孔穴”,是针灸、推拿和拔罐治疗施术 之所。
第二节 腧穴
二、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它是分布于十四经循行
第一节 经络
(2)阐释病理: (3)指导诊断:在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发生病变时,经络 床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
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 部位,结合经络的循行走向及
映病变的途径。
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
•如心火可循经下移 的依据。
于小肠,而小肠有热 • 如两胁痛,多是肝胆病变;
亦可上熏于心。
前额部疼痛,多与阳明经病有
第一节 经络
(3)脏腑属络关系
阴经与阳经在体内与脏腑之间有络属关系,即阴经 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如手太阴肺经脉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脉属 大肠络肺。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1.十二经脉分布
(1) 手三阴→行上肢内侧 手三阳→行上肢外侧 足三阴→行下肢内侧 足三阳→行下肢外侧
(2) 太阴→前 厥阴→中 少阴→后 阳明→前 少阳→中 太阳→后
腧穴
手太阴肺经脉 手厥阴心包经脉 手少阴心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足太阴脾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本经主治特点
肺、喉病 心、胃病 心病 前头、鼻、口、齿病 侧头、胁肋病 后头、肩胛病 脾胃病 肝病 肾病、肺病、咽喉病 前头、口、齿、咽喉 病、胃肠病 侧头、耳病、胁肋病 后头、背腰病(背俞 并治脏腑病)
• 别络:为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 于体表 。
•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 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
• 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 皮表的分区。
第一节 经络
4.经络的作用
(1)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
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①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②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③调节机能平衡 ④感应传导作用
第一节 经络
十四经含义
十二经脉(正经)+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 合称为十四经。
(说明: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 寄附于十二经之中,惟有任督二脉,各 有其专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 ,合称为十四经)。
第一节 经络
第一节 经络
3.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分布
• 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循行 特点--“离、合、出、入”
路线上的腧穴,共有361穴名。其中双穴,即左右对称 的穴位309对,单穴52个。
2.经外奇穴 简称奇穴。它为后世新发现有肯定
疗效,但尚未归属十四经系统的穴位。可作为经穴的 补充。
3.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灵
枢·经筋篇》:“以痛为腧”。
第二节 腧穴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1.远治作用
经 脉 所 通, 主 治 所 及
第一节 经络
1.经络含义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 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第一节 经络
2.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经脉 经 络 系 统
手太阴肺经脉
十
手厥阴心包经脉
二
手少阴心经脉
经
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络脉
十五络脉 浮络 孙络
足太阴脾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