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人的本质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d06ed01a31b765ce050814e7.png)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社会知觉错误及其运用
近因效应: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 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 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杜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 感知过程
• 观察
选择
组织 解释 反应
•感觉
•环
•味觉
•境
•嗅觉
•刺
•听觉
•激
•视觉
•触觉
PPT文档演模板
•外部因素 •大小 •强度 •对比
•活动程度 •重复程度
•新颖性 •熟悉性
•内部因素 •学习 •刺激 •个性
•对象—背景
•对
•人
•连续性 •封闭性 •接近性
☺ 需要 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
是客观需求(包括体内的生理条件和外部的社会条件)的反 映。
☺ 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 指向性
☺ 多样性
☺ 层次性
☺ 潜在性
☺ 可变性
PPT文档演模板
☺ 社会制约性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需要与行动
☺ 动机 原意是引起某种行为,心理学上把引起个 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某 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息等心理因素叫 动机。
如:“无奸不商”、女性在管理角色上的定型等。 在管理中的运用:
员工绩效评估:受知觉偏差的影响,往往出现不公平现 象。
印象管理:招聘面试中特别明显。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人性假设理论》习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人性假设理论》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90ec0f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56.png)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人性假设理论》习题及答案第二章《人性假设理论》1.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
A.道格拉斯.麦格雷戈B.梅奥C.罗斯D.安德鲁斯E.埃德加・沙因2、泰勒的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是()。
A.X理论B.Y理论C.Z理论D.超Y理论E.文化人假设3.“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依据()的结果提出来的。
这一假设认为。
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A.霍桑试验B.搬运铁砂实验C.照明实验D.阿希实验E.斯坦福监狱实验4.倡导“胡萝卜加大棒”式的管理方式的理论是( )。
A.X理论E.性善论5.()最先提出“人性”问题,《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A.孔子B.孟子C.老子D.韩非子E.荀子6、孟子的“性善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中的()假设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A.复杂人B.经济人C. 自我实现人D.社会人E.文化人7、荀子在批判继承诸子人性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性恶”理论,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和西方管理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十分接近,形成了法家()的理论基础。
A.法治B.人治C.德治D.自治E.无为而治8.日裔美国管理学者威廉·大内提出的专门研究人与企业、人与工作之间关系的理论是( ) 。
D.Y理论E.复杂人假设理论9.在围绕“人的本性”来论述人类行为规律的学派中,把人的本性假设为懒惰、缺乏进取心、不愿负责任、缺乏理性的理论是()。
A.X理论B.Y理论C.M理论D.Z理论E.超Y理论10.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埃德加・沙因总总前人的总设,其中是他自己提出的人性假设是()。
A.复杂人假设B.经济人假设C.社会人假设D.自我实现人假设E.文化人假设参考答案:1.A 2.A 3.A 4.A 5.A 6.C 7.A 8.B 9.A 10.A。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https://img.taocdn.com/s3/m/b6e2b86eddccda38376bafd5.png)
第一讲绪论一、组织中的管理行为生活中的管理行为管理是通过手段与技巧实现目标的行为二、组织的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实现共同与个体目标集合;三、组织行为与领导力的研究对象:个体、群体、组织四、影响组织有效性的因素:组织有效性环境因素复杂性、动态性、可预测性组织因素结构、技术、规模、年限领导者因素战略、报酬、控制、信息沟通、领导、决策员工因素目标、技能、动机、态度、价值观五、组织行为与领导力的研究目标:描述、预测、解释、控制第二讲人的本质一、中国中医认为的人三魂七魄一名胎光,太清阳和之气,属于天;二名爽灵,阴气之变,属于五行;三名幽精,阴气之杂,属于地。
七魄:分别为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
吞贼,主夜间消除身体有害物质;尸狗,主人体睡眠时候的警觉性;除秽,主清除身体代谢物;臭肺,主呼吸调节;雀阴,主生殖功能的调节;非毒,主散邪气淤积,如肿瘤等;伏矢,主分散身体毒素。
二、人的本质与人性1、人是什么?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霍布斯说:“人对人是狼”。
2、人的本质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主要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契约关系)、伦理关系、血缘关系(财富与政治)、文化关系(中国日本)、宗教关系、人际关系(梁山泊与祝英台)3、人与社会的关系A、个人与社会具有统一性一方面:任何社会都是人的社会,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另一方面:任何人都是社会中的人,离开了社会任何人都不能生存,都不成其为人。
B、个人与社会又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个人或集体的行为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个人或集体的行为又受到社会的制约。
三人性与管理1人性是指人区别于动物,人所特有的,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所获得的全部属性的综合,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所具有的全部规定性,或者说是一切人普遍具有的各种属性的总和。
2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为人服务,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怎样认识人的本质就成为管理的基本前提。
第二章 人格理论 《组织行为学》
![第二章 人格理论 《组织行为学》](https://img.taocdn.com/s3/m/a1c6e3c989eb172ded63b7ff.png)
第二章人格理论←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需要掌握人格的定义,了解影响人格的因素以及人格与气质、性格的关系;能够解释4中不同的人格特质理论;了解几种重要的人格特质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关注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第一节人格理论概述←一、人格的含义←人格(personality)是我们用以描述这个人所具备的独特心理特质的总和,它是影响个体行为的、相对稳定的一系列个人的特征。
←依据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体系,个性即人格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和倾向性四个基本特征。
影响人格的因素人格遗传环境←二、人格、气质与性格←人格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特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在气质、性格和能力方面的差异。
←(一)气质及其类型←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是人格中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气质是由神经系统的先天特征所决定的,因而具有先天的遗传性,但是气质也具有可塑性。
某剧院的演出正式开始了五分钟后,剧院门口来了四个迟到的观众,工作人员按照惯例,禁止他们入场。
先到的A面红耳赤地与守门员争执起来,他争辩说,戏院地时钟块了,打算推开工作人员径直跑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并说他不会影响任何人,结果与工作人员闹得不可开交。
迟一点到来的B立刻明白,人家是不会让他进入剧场里去的,但楼上还有个检票口,他认为从那里进入或许便当一些,就跑到楼上去了。
差不多同时到达的C看到不让进入正厅,就想:“第一场大概不太精彩,我还是暂且去小卖部转转,到幕间休息时再进去吧。
最后到来的D说:“我真不走运,偶尔来一次戏院,就这样倒霉!”接着就回家去了。
我来猜一猜:四个人的心里活动都涂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
A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容易激动,心境变化剧烈;而B则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注意力容易转移。
他们两人的性格都具有外向性。
C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善于忍耐;D则孤僻、自卑、行动迟缓,多愁善感。
组织行为学 课件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 课件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74a716d4360cba1aa811dadd.png)
归因理论
韦纳(Weiner)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即 能力 任务难度 努力 机遇 (可控因素) 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应当在可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多创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并客 观评价其成果。 观评价其成果。
知觉与管理
1、知觉对人员聘用的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被知觉者应当学会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2、知觉对决策的影响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意见对决策目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 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 标、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决 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策。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动作语言]:体态语言信息 腿部 头部 表情 手与手掌 手部
——人际知觉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交际行为:动作、表情、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
态度、言语、礼节等。
——自我知觉 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对自己以及与周围事物关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
系的认识。又称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 感、自我意向。
归因理论
• 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对其行为的原因所作的解释。 而这种判断取决于三个标准:即一致性、恒常性、特殊性, 并依照三个标准,对归因做出正确判断。 • 例“马教授批评学生保尔”(归因于行为发动者;归因于 行为的对象;归因于客观对象。见下页)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7c89b124482fb4daa58d4bdf.png)
内控者绩效佳 外控者绩效佳
内控者绩效佳
工作并不需要极大的努力,也没有及时 奖励,通过合同决定小时报酬率
外控者至少和内控者绩效一致
人格特质在管理上的应用
人格是较稳定和难以改变的 组织要注重人员的选拔和工作的分配 不能企图通过培训改变员工的性格
人格与工作匹配
❖ 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提出的人格-工 作适应性理论(personality-job fit theory),他指出,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流 动的倾向性,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环 境的匹配程度。他划分了六种职业兴趣类型。
职业兴趣的类型
机械型
调研型
常规型
艺术型
企业型
社会型
类型
偏好
人格特点
机械型
害羞、真诚、持久、稳定、偏好需要技能、力量、
顺从、实际
协调性的体力活动
调研型
分析、创造、好奇、独立
偏好需要思考、组织和 理论的活动
社会型 常规型
社会、友好、合作、理解
顺从、高效、实际、缺乏 想象力、缺乏灵活性
偏好能够帮助和提高别 人的活动
霍氏六种职业兴趣类型
机械性兴趣(Realistic) 调研性兴趣 (Investigative) 艺术性兴趣 (Artistic) 社会性兴趣 (Social) 企业性兴趣 (Enterprising) 常规性兴趣 (Conventional) 兴趣与人以往经验有关,可以培养
归因
❖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认为我们对 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于何 种意义。
❖ 归因过程:人们理解他们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 的方式。
知觉者的内部因素:信息、信念、动机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567fc6ff5335a8102d22057.png)
组织行为学1.组织行为学及其产生:1933年,梅奥在“霍桑试验”中得出人群关系理论,标志着组织行为学的诞生。
发展:①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②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③组织文化的兴起④组织行为与组织过程的研究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主要考产生背景):自变量:个体水平的变量、群体水平的变量、组织系统水平的变量因变量:通常指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满意度2.简述人的本质和西方管理学界关于人性的四假设本质:人是自然实体和社会实体的有机统一。
首先,人是自然实体;其次,人是社会实体;其三,人的本质还表现为具体历史性。
假设:(1)“经济人”假设由麦克雷德提出。
“经济人”假设从享受主义哲学出发,认为人的工作目的是追求最大的金钱报酬和经济利益“X理论”人天生是懒惰的、被动的、不负责任的,只要可能就会逃避劳动。
“经济人”的管理方式:胡萝卜+棍棒(2)“社会人”假设人类工作的主要动机不在于经济利益,而在于工作的社会关系,只有社会的需要和自我尊重需要才是激发工作的动机。
“社会人”的管理方式:参与管理(3)“自我实现的人”由马斯洛、阿基利斯和麦克雷德提出马斯洛认为:所谓自我实现,指的是人能最充分最完善的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
“Y理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勤奋的、主动的、负责任的,只要有可能,工作就像游戏一样轻松愉快“自我实现的人”的管理方式:民主管理(4)“复杂人”假设由史克恩提出“复杂人”认为人是复杂的,人的复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体具有差异性二、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状态下亦是不同的“复杂人”的管理方式:应变理论或超Y理论3、个人特点与工作行为的关系:①年龄与工作行为(年龄与流动率的关系、缺勤率、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的关系)②性别与工作行为(性别与工作绩效、缺勤率、流动率)③婚姻状况与工作行为(通常而言,已婚员工的缺勤率低,流动率低、工作满意度高)④家庭构成(抚养人数)与工作行为⑤工作年限(任职时间)与工作行为(与工作效率的影响;与缺勤率的关系很明显;流动率呈负相关;与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激励研究的意义:组织的绩效必须以其成员的个人绩效为基础的。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能力与人格ppt课件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能力与人格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9ddc4c7964bcf84b8d57b6a.png)
情绪稳定性 emotional stability :这一维度刻 画的是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
经验的开放性 openness to experience :这一 维度针对个体在新奇方面的兴趣和热衷程度。
21
大五指标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课堂提问:所有的行为都是学来的
斯金纳把他的理论概括为环境对行为塑造的 力量。他说:“给我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我 能按自己的意愿把他变成任何类型的人。” 你同意这句话吗? 请举出支持这句话和反对这句话的证据。
12
一、什么是人格
1.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个体独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与他人的差异。 人格是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
上个世纪晚期,西方心理学家在逐渐摸索 区分个体人格差异的过程中,发现了人格 的“五维模型说”。它假定,人的行为和人 格最终能够由五个基本人格因素加以解释。
20
2.大五指标 big five
外倾性 extroversion :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体 对关系的舒适感程度。
随和性 agreeableness :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 体服从别人的倾向性。
第二章 能力与人格
一般而言,如果一个人把所有事情 都做得同样好,那他一定是一个庸人。
1
第一节 个体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人格 第三节 能力
2
第一节 个体行为的特点及影 响因素
一、个体行为的特点
主观因素: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文化因素、 经济因素
客观因素:组织内部 环境、组织外部环境
Values and Attitudes 价值观/态度
Ability 能力
组织行为学马工程教材答案“工人专家”的航天人生
![组织行为学马工程教材答案“工人专家”的航天人生](https://img.taocdn.com/s3/m/cdc5629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f.png)
组织行为学马工程教材答案“工人专家”的航天人生一、单选题1、研究组织的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是()。
[单选题] *A.社会学B.管理学C.组织行为学(正确答案)D.市场营销学2、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定义说明,()是人的本质属性。
[单选题]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正确答案)C.物质属性D.精神属性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
[单选题] *A.个体(正确答案)B.群体C.组织D.班组4、组织行为学是研究()规律性的科学。
[单选题] *A.一切人的心理活动B.一切人的行为C.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正确答案)D.一切人的心理与行为5、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主张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还著有《新教的伦理》、《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著作,因此被称为组织管理之父的是()。
[单选题] *A.法约尔B.泰罗C.马科思·韦伯(正确答案)D.亨利·甘特6、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并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人是()。
[单选题] *A.泰勒(正确答案)B.赫兹伯格C.莉莲·吉尔布雷思D.马科思·韦伯7、将人视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是()假设。
[单选题] *A.X理论(正确答案)B.Y理论C.Z理论D.超Y理论8、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
[单选题] *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B.霍桑试验(正确答案)C.1914“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9、个体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称为()。
[单选题] *A.性格B.气质C.能力(正确答案)D.兴趣10、一个人对他能胜任一项工作的信心,被称为()。
[单选题] *A.目标承诺B.期望概率C.积极强化D.自我效能感(正确答案)11、一般说来态度的心理成份包括认知、情感和()。
[单选题] *A.冷漠B.理解C.思维D.行为倾向(正确答案)12、当假设(也许这种假设是错误的)某个人有某一行为特征时,将推断其必然具有其他相同的行为特征,这种现象是()。
组织行为学课件-全套ppt课件
![组织行为学课件-全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1b5079fec3a87c24028c4d6.png)
第三部分 群体行为 第十章 群体与团队 第十一章 冲突管理 第十二章 组织沟通 第十三章 领导行为
第四部分 组织行为 第十四章 组织文化与管理 第十五章 组织变革与学习型组织
七、主要参考文献
1、王维义编著.《现代管理心理学》.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2、[美].斯蒂芬 ·P·罗宾斯著.《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张德编著.《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4、[加]阿诺德,[美]菲尔德曼著;邓荣霖等译.《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
◇大量的工作,毫不停顿的步调; ◇工作具有简短性、多样性、琐碎性的特点; ◇他们首先解决当前的、特定的和非常规的问题; ◇他们是组织内部与外部的联结点
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
--------柳传志
点兵、布阵、陪客户吃饭。
---------任正非
作为下属的管理者(基层管理)
角色定位
学生
报告人
替身
学:组织行为学.实践与理论》.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990年。 9、周文霞.孙健敏编著.《组织行为学教学案例精选》.复旦大学出版 社.1998年。 10、苏东水著.《管理心理学》(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美]尼科尔森(Nicholson,N.)著. 《布莱克韦尔组织行为学百科辞 典》.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 ……
三、教学课时数:48 四、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案例讨论、课外 资料查询。
五、考核: 闭卷考试
成绩:平时30%+试卷70%
六、组织行为学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 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基础理论
第二部分 个体行为 第三章 人的认知与管理 第四章 人的个性 第五章 价值观与态度 第六章 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 第七章 工作压力与情绪情感 第八章 需要、动机、行为 第九章 激励理论与应用
组织行为学经典版
![组织行为学经典版](https://img.taocdn.com/s3/m/eef18518a32d7375a41780fb.png)
组织行为学1、组织1、组织的定义:组织是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组织存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成员是通过实现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凝聚的;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2、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的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组织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组织也会影响环境,但组织不可能对环境产生决定性影响。
组织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准确的感知环境的变化,同时要保持结构的灵活性。
3、组织的管理组织活动可分为两类:直接导致组织目标完成的作业活动确保作业活动有效进行的管理活动管理:是协调群体的活动,通过协作完成共同的目标。
是对人、财、物的有效运作,是充分发挥资源作用,实现预先制定的目标。
1)对管理性质认识的改变: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的所有活动,都以效率与利润为核心。
2)管理成功的基本条件效率: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即正确地做事公平:强调人的平等地位,个体的利益,集体的协调与合作,体现组织中人的心理满足。
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管理成功的基本条件,失去两者的平衡,就会带来冲突与损失。
3)人的问题是管理的核心问题4)管理者在组织中的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决策制定角色5)管理者的技能 :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2、组织行为学1、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三层含义: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第一节关于人的理论人性假设理论需要理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出发点1、不同管理阶段的人性假设及管理措施:“工具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2、人性假设理论的社会现实意义:人性假设是客观存在的,其内在本质是人的本质,人是善恶的共同体。
第二章 人性理论
![第二章 人性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df9eac65fbfc77da269b11d.png)
第二章人性理论组织行为学的管理,是以组织中的人为核心的管理。
如何看待人,如何理解人的本性,决定了管理者应采用什么样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措施、办法。
因此,关于人性的理论,成为组织行为学基本理论的出发点。
第一节人性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著作中,人性这个词被用来说明人的本性,侧重于生而具有的特性。
人的行为是人的先天的生理特点与后天的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
至于人性,则诸家说法不一。
《淮南子.修务》:‚人性各有所修短‛,正是古人对人性之概括。
1.性善说主张性善者,多属儒家学派。
其代表人物如孟子,他作为儒家先贤,继承了孔子的理论而更加发挥。
孟子与告子有一段讨论人性的对话,被后人认为是最能反映孟子性善论观点的。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博而跃之,可使过颈;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肤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
孟子性善说共有三个论点。
孟子第一个论点:人性是善说。
告子认为人性本身没有善恶的属性。
是受环境的决定作用。
在发大水的时候,东边的岸决了口则水向东流;西边的堤破了,水则冲向西边。
孟子则是高他一筹,指出水为什么要向岸外流呢?这是由于水本身的特性是向下流。
没有这个特点,它也不会向东或向西流了,因为堤岸外边地势更低,水总是流向低处。
同时指出人性趋向善良,正如同水向低处流。
如果利用其他的力量,如拍打、堵挡,也可以使水跳起来,或是从山下流到山上。
但这只是改变了水的‚行为‛,并没有改变水的‚本性‛。
告子的论证只是涉及水的‚行为‛表现,而未能说明水的‚本性的趋向‛。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儒家的性善说第一个论点是:人性之向善是天生的,至于人的行为表现能否体现其本性则取决于外界环境之作用。
第二个论点是:性善所指为何物?这在儒家学说中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仁、义、礼、智。
组织行为学第2章人性假设理论
![组织行为学第2章人性假设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4964a93f90f76c661371aa1.png)
对“社会人”假设的评价
➢“社会人”与“经济人”假设相比,无疑是人 性观的一大进步
➢它较“经济人”假设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本 质
➢它使人而不是物成为管理重点,比“经济人” 假设更全面地揭示了人的积极性的作用因素。
三“自我实现人”的假设
此种思想与中国《荀子•天论》中“人之性 恶,其善者伪也”相近。ຫໍສະໝຸດ 经济人假设的主要论点及管理思想
主要论点
1. 人的本质是懒惰的,不愿 意工作;
2. 人为钱工作;
3. 人不愿承担责任,宁愿被 领导;
4. 大多数人必须被逼迫,控 制以致惩罚相威胁,才能 使他们完成组织目标。
管理思想
“胡萝卜加大棒” 的管理政策
对“经济人”假设的评价
将人性简单化、片面化、单一化,忽略了人 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社会人假设理论观点:
“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由梅奥提出) 观点:物质利益对于调动工作积极性是次要的,人 们最重视人际间的友好、理解、信任与情感交流。 *管理措施:参与管理、民主决策、情感投资、团队 建设等。
马斯洛:“自我实现也许可以大致描述为 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力等等。这样的人 似乎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善。”
“一位音乐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 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就无法安静,人们 需要尽其所能,这一需要就称为自我实现需 要”。
“自我实现人”假设
*最初由马斯洛提出,后来麦克雷格总结马斯洛等 人的观点,提出“Y理论”,概括了该假设。
在一次行业研讨会上,规模相近的乙研 究所发布了几项重要科研成果,并介绍了经 验。他们认为每个员工都希望做好工作,为 此推行了“弹性工作制”以及研究人员自主 组合,自主管理的方法。尽管乙研究所取得 这样的成绩,但王所长仍然认为采用这种方 法会失去控制,这种方法不宜推广。 2001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Ⅰ)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Ⅰ)](https://img.taocdn.com/s3/m/3b8ad17d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b9.png)
情感与工作绩效
情感与任务绩效
01
情感对任务绩效有显著影响,积极情感的员工通常表现出更好
的任务绩效。
情感与关系绩效
02
除了任务绩效外,情感还影响关系绩效,如团队合作和人际关
系的建立和维护。
情感调节与工作绩效
03
个体可以通过情感调节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例如通过
积极情绪的增强和消极情绪的调节。
05
情感与组织公民行为
1 2
组织公民行为与情感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员工自愿表现出的对组织的积 极贡献,情感对组织公民行为有重要影响。
积极情感与组织公民行为
积极情感的员工更可能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如 团队协作、帮助同事和参与组织活动等。
3
消极情感与反组织公民行为
消极情感的员工可能表现出反组织公民行为,如 偷懒、推卸责任和破坏组织氛围等。
详细描述
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如目标管理 、360度反馈等,以全面了解员工 的工作表现。
总结词:绩效评估与管理是衡量 员工个体心理与行为表现的重要 手段,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和创造力。
制定明确的绩效评估标准,确保 评估过程客观、公正。
将绩效评估结果与薪酬、晋升、 培训等挂钩,以激励试图将内容型和过程型激励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更 为全面的激励框架。
详细描述
综合型激励理论试图将内容型和过程型激励理论结合起来,建 立一个更为全面的激励框架。该理论认为员工的内在需求和外 在激励是相互作用的,组织需要同时关注员工的内在需求和外 在激励,以激发其工作动力。综合型激励理论为组织提供了更 为全面的激励框架,有助于组织更好地了解员工的心理和行为, 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来提高其工作动力。
04
情感与行为
第02章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组织行为学
![第02章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组织行为学](https://img.taocdn.com/s3/m/61cb52afbceb19e8b8f6ba42.png)
1.人性假设理论
复杂人假设 (现代观点) 自动人假设 (行为学派观点的发展)
社会人假设 (人群关系学派观点)
经济人假设 (古典观点)
2019/8/9
20世纪60-70 年代
20世纪50年 代
20世纪20-50 年代
19世纪末-20 世纪初
Page 10 of 34
2019/8/9
•奖励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奖励,包括工资、提升、 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另一种是内在的奖励,指人们在工作中获 得知识、增长才干、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等。只有内在的奖励 才能满足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极大地调动人的积 极性
•要求管理制度作相应的改变,保证劳动者充分地展露自己的 才能,获得自己所希望的成就
我国古代的人性理论 我国现代的人性理论
Page 26 of 34
1. 我国古代的人性理论
1.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主张人性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 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所固有的
2.荀子的性恶论 人性生来就是恶的,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他把人性看 作是自然和社会加工相结合的统一作用的结果。
软性管理——激励
2019/8/9
管理因人、因 时、因地而变 化社会关系总 和决定的本质 特征和社会需 要 :聚群性、 合作性、阶级 性
Page 7 of 34
人性管理的方法
控制 激励 目标动力
2019/8/9
Page 8 of 34
2
第二节
西方的人性理论
1 2
2019/8/9
人性假设理论 Z理论与Z型组织管理
•这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权变的管理观点,在具体的管理实 践中具有较大的意义
组织行为学主要授课内容
![组织行为学主要授课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db19f5bfa0116c175f0e48f0.png)
第一章导论1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1.1组织与组织行为1.1.1 组织的概念与类型1.1.2 组织行为及其分类1.2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与学科性质√1.2.1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1.2.2 组织行为学的性质1.2.3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3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1.3.1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1.3.2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趋势2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2.1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与研究的基本过程2.1.1 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2.2.2 研究的基本过程√2.2研究的主要方法2.2.1 观察法2.2.2 调查法2.2.3 实验法2.2.4 心理测验法2.2.5 个案研究法3 组织行为学的基础理论3.1人的本质√ 3.1.1 有关人性的假设3.1.2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3.2心理现象的实质3.2.1 心理现象的历史探索3.2.2 心理现象的实质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4个性差异与管理√4.1 个性理论4.1.1个性的概念与特点4.1.2个性形成的形成与发展4.1.3个性的理论与运用√4.2气质与管理4.2.1气质的概念4.2.2气质的类型与特征4.2.3气质类型与管理4.3性格与管理√ 4.3.1 性格的概念√ 4.3.2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4.3.3 性格的内容特征√ 4.3.4 性格的类型4.3.5 性格的表现√ 4.3.6 性格与管理4.4能力与管理√ 4.4.1 能力的概念与类型4.4.2 能力与性格的关系√ 4.4.3 能力的差异√4.4.4 能力与管理5知觉、情绪与行为…………………………………………………………56——645.1感觉与知觉√ 5.1.1感觉与知觉的概念√5.1.2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5.1.3知觉的特性√5.1.4知觉的影响因素5.1.5知觉的分类√5.2社会知觉与行为5.2.1 社会知觉的特性5.2.2 社会知觉中的的偏差√5.3情绪与情感5.3.1 情绪、情感与心境5.3.2 影响情绪的因素5.3.3 情绪与组织行为6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65——736.1 价值观6.1.1价值观的概念与作用6.1.2 价值观的分类6.2态度√6.2.1 态度的概念与特征:态度的三个研究变量√6.2.2 态度的功能√ 6.2.3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6.2.4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6.2.5态度改变的理论:主要平衡理论、认知失调理论与态度改变的方法第三章激励理论与应用√7 激励与需要型激励理论及其应用……………………………………78——987.1概念、过程和激励理论分类7.1.1 激励过程中主要要素的研究7.1.2 激励的概念、过程与原则7.1.3 激励理论的分类7.2需要型激励理论7.2.1 需要层次理论7.2.2 双因素理论7.2.3 ERG理论7.2.4 激励需要理论7.3过程型激励理论7.3.1 期望理论7.3.2强化理论7.3.3目标理论7.4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7.4.1 公平理论7.4.2 挫折理论7.5综合激励模式波特---劳勒模式等8激励理论在中国的运用8.1现状8.2 措施第四章群体心理与行为√9 群体概述9.1群体的定义与功能9.1.1 群体的定义与特征9.1.2 群体的功能9.2群体的类型9.3群体发展的过程9.4 群体结构9.4.1 群体行为的模型9.4.2 群体结构√10 群体行为与工作绩效10.1 群体动力10.2 群体规范10.3 群体压力与从众10.3.1 群体压力10.3.2 从众行为10.3.3 凝聚力10.4 群体决策10.4.1 群体决策的成员组成√ 10.4.2 群体决策的优缺点10.4.3 群体决策的方法√ 10.4.4 小集团思想与“冒险转移”现象11 人际关系11.1 人际关系概述√11.1.1 人际关系的概念与功能11.1.2 人际关系的特征11.1.3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11.1.4 人际关系的分类√11.1.5 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11.2 人际吸引11.2.1 人际反应特质11.2.2 人际吸引11.3 人际交往11.3.1人际交往的功能11.3.2人际交往的原则√11.3.3 成功人际交往的技巧:心理距离12群体沟通与群体冲突12.1 群体沟通√12. 1.1 群体沟通的概念与特征12.1.2 沟通的过程√12.1.3 沟通的类型√12.1.4 有效沟通的障碍及克服√12.2 群体冲突12.2.1冲突的概念与类型12.2.2冲突的过程12.2.3 解决或减少冲突的策略:以托马斯的为主12..2.4引起冲突的策略√13 工作团队13.1工作团队概述13.1.1工作团队的概念13.1.2工作团队的类型13.1.3影响工作团队绩效的因素13.2 高效团队的建立13.2.1 高效团队的意义13.2.2 高效团队的特征13.2.3 建设高效团队:包括团队管理的途径第五章领导心理与行为14 领导与领导素质理论√14.1 领导的概念及其实质14.1.1 领导的概念14.1.2 领导的实质14.1.3领导的有效性14.2领导特质理论14.2.1 领导素质理论14.2.2 领导者的素质分析14.2.3 领导者的素质评价14.2.4 对领导特质理论的评析15 领导行为理论15.1 领导行为四分图模型15.2 管理方格模型15.3 PM型领导模型15.4 利克特的领导系统模型15.5 勒温的领导作风理论15.6 对领导行为理论的评析16领导权变理论16.1 领导行为的连续带模式16.2 费德勒模型16.3 途径—目标模式16.4 不成熟—成熟理论17.5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领导理论的前沿发展 1. 领导的归因理论2. 领导魅力的领导理论3. 交易型领导与变革型领导4. 超凡魅力的领导理论第六章组织心理与行为17 组织设计与组织结构17.1 组织结构概论17.1.1 组织结构的内容17.1.2 组织结构理论17.2 组织结构设计17.2.1 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17.2.2 组织结构的类型18 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18.1组织变革与对策18.1.1 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因18.1.2 组织变革的内容18.1.3 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对策18.1.4 组织变革的基本模式18.1.5 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环节的选择和措施√18.2 组织发展与工作生活质量18.2.1 组织发展的概念及其价值观18.2.2 工作生活质量18.3 我国企业的组织工作变革18.3.1 我国企业组织变革的特点18.3.2 我国企业组织变革的内容18.3.3 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更迭18.3.4 我国大中型企业组织发展的思路19组织文化√19.1 组织文化的内涵19.1.1 组织文化的概念及特性19.1.2 识别组织文化的十大特征19.1.3 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19.2 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19.2.1 组织文化的功能19.2.2 组织文化的形成与维系19.3 组织文化的建立19.3.1 组织文化建立的原则19.3.2 组织文化的类型19.3.3 加强组织文化的建立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之初,性本恶。
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 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 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
“性恶则必防,禁末然而罚已然; 性恶则须化,遵礼义而守法度。”
如果不加管教,不用法律 约束,人就会干坏事。
(三)其他观点
1、老子的观点 老子的人性论主要特点是人性自然,人性无善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 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尺度,没 有这“四心”就不是人。
他认为“寻善”不是向外部觅找,而是反 身而诚,内省的修养便成为成人的重要环节。
“四心”只要扩而充之,就可以成为仁、义、 礼、智四德。
至于有人干了坏事,是因为失去了本性。
儒道精髓至于企业
●以“仁”为本,是企业和谐发展之根本 ●以“义”育人,可培养企业团队精神 ●以“礼”待客,赢得人际关系,获得企业信誉 ●以“智”为贵,勇于创新,不断发展 ●以“信”为贵,信是做人之本、兴业之道,
第二章 人的本质是什么
第一节 古代思想家对人性的认识 第二节 西方管理学的人性观
第一节 古代思想家 对人性的认识
古希腊有个神话叫斯芬克斯之谜。 古代科学家的探索: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人是从土中生出来的。 德谟克里勒:人是从地里出来同“虫”一样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人是“陆栖两脚动物”。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
•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 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 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 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 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 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 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 看到这样出乎意料的结果,台下的观众先是沉默,继而爆发出热烈的 掌声。这时,主持人拿出话筒,很严肃地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自从这 个节目开办以来,在这项角逐中,所有参赛者所得的最高奖金,从来 没人能超 过1000 元。
简评:
人性天生是贪婪的,如何克制贪婪,才是真正的智者!
人性:自利还是合作?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 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 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 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 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 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 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 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 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欧洲中世纪宗教界:人是上帝造出来的,上帝就是人的本性。 近代资产阶级学者:人是有血有肉、有着各种欲望并应得到
享受的。 培根:“人是一架复杂的机器”。 费而巴哈: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其本质不是上帝,而是他的
自身,“理性、爱、意志力“是人的本质”。 达尔文: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而古猿又是由更低级的动物
• 主持人将游戏规则一宣布,顿时引起全场轰动。在三分钟内,不说数 几万,应该也数出几千来吧。而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能获得几千块 钱的奖励,能不叫人刺激和兴奋吗?
• 游戏开始了,四个人开始埋头“沙沙沙”地数起了钞票。当然,在这 三分钟内,主持人是不会让他们安心点钞的,他还会拿起话筒,轮流 给参赛者出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来打断他们的正常思路,并且,必须 答对题目才能接着往下数。几轮下来,时间就到了,四位参赛观众手 里各拿了厚薄不一的一叠钞票。主持人拿出一支笔,让他们写出刚才 所数钞票的金额。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 ,主张 “以 法治国”
人性:数钱游戏
• 电视上有一个娱乐节目,内容就是数钞票比赛。在这个节目之外,还 有另外几个娱乐节目,每个节目都有若干名观众参加,获胜者最后得 1000元奖金。而这个“数钞”节目的游戏规则不同。主持人拿出一大 叠钞票,这一大叠钞票里面,有大小不一的各类币种,按不同顺序杂 乱重叠着,在规定的三分钟内,让现场选拔的四名观众进行点钞比赛。 这四名参赛的观众中,谁数得最多,数目又最准确,那么,他就可以 获得自己刚刚数得的现金。
• 第一位,3472元。第二位,5836元。第三位,也数出了4889元的好成 绩。而第四位,只数出区区500元。四个观众所数钞票的数目,相距 甚远。当主持人报出这四组数字的时候,台下顿时一片哄笑,他们都 不理解,第四位观众为什么会数得那么少呢?
• 这时,主持人开始当场验证刚才所数钞票数目的准确性。在众目睽睽 之下,主持人把四名参赛观众所数的钞票重数了一遍,正确的结果分 别是:3372、5831、4879、500。也就是说,前三名数得多的参赛观 众,不是多计了100元,就是少计了5元或者10元,距离正确数目,都 只是一“票”之差。只有数得最少的第四位才完全正确。按游戏规则, 那么也只有第四位观众才能获得500元奖金,而其它的三位参赛观众, 都只是紧张地做出了三分钟的无用功。
夺 以及种种社会弊端的根源。庄子倡导人性回归自然纯朴, 反对压制人性的等级专制社会,这其中就蕴含着人道主义 思想。
3、韩非子的观点
韩非提出的安利恶害的人性。 以法家冷峻的眼光,对人性问题 进行了审视,揭示出人性的自为自利 的天性。“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 之,此人之情也” 。
在韩非看来,无论是地主还是雇工,他们在表面为别人 时,实际上是在追求自己的利益。他们之所以努力为别人做 事,只是为了在对方那里获得更多的利益
经过更长的时间进化而来。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性的认识
(一)以孔孟为代表的人性 “性善说” 人之初,性本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 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 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 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 厚而薄责于人” 等,都是他的做 人准则。
恶之规定,人性没有先天的道德属性。 人性随着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或善或恶,都是
叛逆了人的自然本性,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异化。
2、庄子的观点
庄子推崇人类的自然本性,是对儒墨 提倡的仁义道德的否定。
战国之时,儒家学说一般为列国统治 者所采用,仁义也成了当时人们一种普遍 追求。
不满于社会现实的庄子,自然把批判的矛头首先指向 “仁义”,认为仁义破坏了素朴的人性,仁义是虚伪、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