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总结第一章声现象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总结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声的产生由于物体的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仍在传播2声音的传播依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速一般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
气体中最慢。
15摄氏度时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波—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入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传导)—耳蜗(产生神经冲动)—听觉神经(传导)—大脑注意:人听到声音其实有两条途径。
2骨传声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骨传导听取的声音在正常情况下同样也可以听到,其效果不同3双耳效应由于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立体声的听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两只耳朵;二是至少两个扬声器(三)声音的特性1音色音色又叫音品,它反映了声音的品质。
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
音色是我们分辨不同发声体的重要特征2乐器原理:通过振动发出声音分为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三种总结:声音的产生的条件:发声体的振动现象: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振动应注意的问题: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会消失声音的传播条件:需要介质现象: 作为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影响因素:声速与介质种类温度有关应注意的问题: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特征:音调音调有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不是指声音的强弱,而是指声音的粗细响度响度有大小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是指声音的粗细,而是声音的强弱音色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与发声体本身有关跟我们常说的声音的音质有关(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的来源:物理学角度的噪声和环保角度的噪声注意问题:噪声与乐音的区别: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乐音的示波器中的波形是很有规律的2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以分贝(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注意问题:0dB是人刚能听到的罪微弱的声音,不是没有声音3控制噪声:主要有三条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注意问题噪声的减弱途径不能混为一谈(五)声的利用1声与信息:声波能传递信息。
初二八年级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大全以及经典例题解说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①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
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知识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振动可以发声要点: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疑点: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重点定义: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3. 真空不能传声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 15 ℃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拓展: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 0.1s 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 17m 远2. 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3. 回声测距离: 2s=vt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重点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要点: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全部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因此声音必需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物体做规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凹凸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打算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用来辨别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阻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音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抱负的宁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 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
8、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回声测距离:2s=vt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振动可以发声要点: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疑点: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重点定义: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3 真空不能传声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拓展: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2 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3 回声测距离:2s=vt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重点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要点: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梳理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A. 声音的产生来回往复的运动叫做振动,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人说话时的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是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弦乐器(二胡、京胡、琵琶、提琴等)的发声是靠弦的振动,管乐器(笛、箫、黑管、号等)的发声是靠管中的空气振动,打击乐器(锣、鼓等)的发声是靠锣面和鼓膜的振动.B. 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一般说来,固体的传声能力比液体的强,液体的传声能力比气体的强.C. 声波声音是一种波,叫做声波.可将不可见的声波与可见的水波进行类比,以理解声波.由于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在介质中形成疏密相问的波向四周传播,传入人耳后就激起耳内鼓膜的振动,人便听到了声音.发声停止是指声源停止向外界传送声波,而已经传送出去的声波仍可继续传播.如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人们在看到闪电后几秒钟才听到雷声,此时声源处的振动早已停止了.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若遇到山崖、墙壁、高大建筑物等障碍物,就会被障碍物的表面反射回来,形成回声.若回声与原声的时间间隔不小于0.1 S,人耳就能听到回声,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修建剧场、礼堂、音乐厅都要考虑回声,以免影响音响效果.声音的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利用回声现象制成的回声测深仪、水声定向器、超声探伤仪等广泛应用于矿床勘探、材料探伤、水深测量、鱼群探测等方面.从声源发出的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若遇到多个反射面,就可以发生多次的反射.如夏日的雷声,有时隆隆地延续几秒钟以上,就是声波在云层、山岳和地面间多次反射造成的;再如古建筑中的“回音壁”、“三音石”以及江西弋阳境内的名胜“回声谷”等等都是属于多次反射的回声.人在室内讲话比在旷野讲话听起来要响亮,而且当讲话声停止以后,声音并没有立即消失,仍然有余音回荡,就是由于声音在物体表面连续多次反射的多次回声交混在一起形成的,称为交混回响,简称混响,这种混响可以延续一段时间.从声源发声停止,到声音减弱到听不到的一段时间,称为混响时间.如果剧场的混响时间太长,往往使声音不清晰,音色混浊、发闷,形成嗡嗡不绝的噪声;如果剧场的混响时间太短,就会使本来婉转圆润的声音变得干涩无力、生硬,一般剧场的混响时间以l.5 S左右为宜.两列声波在某种物质中传播时相遇如振幅增大,响度就增大,这种现象在声学上叫做声音的共鸣.二胡、小提琴等各种乐器在制造时都充分考虑了这一原理.物体除了能反射声波,也能吸收声波,特别是软的多孔的材料吸收声波的效果更好.播音室内的墙壁和地面都要用吸收声波的材料来减少杂音的干扰.D.声能声音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声能逐渐减小,若设法使声波向某一方向传播,则声能就集中,声波就能传得远些,医用听诊器、广播喇叭之所以制成那种形状,就是利用了这个道理.E.声速(1)定义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决定因素①声速与传播声音的介质有关.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0米/秒.一般说来,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真空中的声速为零.②声速还与传播声音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声速不变,频率、音调不变,但振幅减小、响度减弱.频率不同的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能传播的距离不同,频率越小,能传播的距离越远.当一个乐队慢慢地从很远的地方向你走来时,你先听到的是音调低沉的鼓声,以后才听到音调较高的喇叭声、笛声、铃声,就是这个道理,其原因是频率越大的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介质吸收得越多.2.声音的特征A. 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和音色组成声音的三要素.(1)响度①定义: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声源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②决定因素: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2)音调①定义: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为赫兹(Hz).②决定因素:声音的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弦乐器的音调决定于弦的长短、粗细和松紧.弦的材料(密度)一定时,弦越短、越细、越紧,其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管乐器的音调由发音部分的气体体积大小决定,体积越小,音调越高.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85 Hz~1100 Hz之间,一般说来,成年男子的声带长而厚,振动频率为90 Hz~140 Hz,而成年女子的声带短而薄,振动频率为270 Hz~550 Hz,所以女子说话的音调比男子高些,儿童声带更短、更薄,童音的音调比成人的高.(3)音色①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又叫音品.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响度和音调都可能相同,但音色不会相同.②决定因素:声音的音色除了与发声体发出的泛音个数、频率分布、强度分布等因素有关外,还与传声介质、距离声源的远近以及听者的年龄、经历、文化素养等因素有关.借助示波器,可以观察到不同音色的声音,它们的波形是不同的.B声音的听觉辨别及其应用音调与音色是辨别不同声音的重要依据,这两个依据必须结合起来讲.因为不同的声音既有音调的不同也有音色的不同.只不过有的情况下主要是音调不同,而有的情况下主要是音色不同.听觉的辨别是根据主要因素来进行的.例如,蜜蜂带着花蜜飞时翅膀振动的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些;不带花蜜飞时振动的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些.因此,有经验的养蜂人往往根据蜜蜂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来判断蜜蜂是飞出去采蜜还是采了蜜飞回蜂房.其实,带蜜飞行与不带蜜飞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有差异,但主要的是音调的不同.又如,有经验的人用手指弹击碗碟,就能判断碗碟的质量,完好的与内部有损伤的碗碟发出的声音不一样——音调与音色都有差异,但最明显的是音调不同.再如,在欣赏音乐时,乐队里有各种乐器齐奏,它们的音调一样,但我们还是能辨别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里的区别就主要是音色.3.令人厌烦的噪声A. 声音的分类(1)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乐音好听悦耳;而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噪声难听刺耳.(2)从人的心理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由于声音很难用精确的物理定量来划分,而心理评价又带有很重的心理成分,因而声音的分类通常只能是相对的.B.噪声的来源按噪声的主要来源可分为三类:工业(包括建筑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C. 噪声的危害人们用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响度.0 dB是人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听觉下限.分贝值越大,响度越大.(1)噪声对人的影响不同分贝的噪声,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30~40 dB是对人较为理想的声音环境.70 dB以上的噪声干扰交谈,90 dB以上的噪声将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l50 dB及以上的噪声会导致人的双耳完全失去听力.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 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 dB.(2)噪声的物理危害高强度噪声能够损害建筑;在特高强度噪声下,就连发声体本身也可能因疲劳而损坏.D.噪声的控制噪声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三个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斗空气与介质的传播斗人耳鼓膜的振动.(1)控制噪声的主要途径①控制噪声声源.可以更换或改造噪声大的机器或部件,在噪声源的周围加吸声、隔声的罩子,还可以在内燃机的排气管上加消声器.②阻断噪声传播.可使装有噪声源的厂房让窗背向居民区,可以植树造林、建立隔音屏障来反射或部分吸收传来的噪声.③在人耳处减弱.若条件许可,三管齐下,综合治理,控制噪声的效果将更好.(2)以声消声根据声波的干涉原理,用话筒将噪声收集起来传送到专门的电脑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通过喇叭发出与原来反相的新噪声,使之与原噪声相叠加,它们相互抵消而变得寂静无声.这种“以声消声”的新的反噪声术称做“有源消声技术”.4.人耳听不见的声音A. 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人耳所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在20~20 000 Hz之间,叫做可听声.频率于20 000 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频率低于20 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也叫做亚声波.每个人的听觉范围并不相同,尤其以年龄不同而差异显著.有些儿童可以听到低于20 Hz、高达30 000 Hz甚至40 000 Hz的声音.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听的最低频率将升高,能听见的最高频率将降低,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般只能听见1000~4000 Hz的声音.B超声波的特点及其应用(1)方向性好利用超声波定向性好和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声呐,进行水中观察和测量.利用超声波方向性好及多普勒效应制成超声波速度测定器.(2)穿透能力强在一些不透明的固体中能穿透几十米的厚度.以上两个特点使得超声波成为探伤、定位等技术的重要工具,如制作A超、B超、M超仪. (3)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超声波可以用来粉碎人体结石,对硬质材料作切削、凿孔、焊接等加工以及用来清洗、消毒等.C次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1)特点次声波可以传得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可通过次声来预报地震、海啸、台风、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以及监测核爆炸.(2)危害人体各部分器官的振动频率一般处在5~20 Hz的次声频段.如胸腔为5~9 Hz,腹腔为6~10 Hz,心脏为5 Hz,盆腔为5 Hz,头部为20 Hz,全身为5~20 Hz.频段为5~20 Hz的次声波容易通过共振机理使人受到伤害.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严重伤害.次声波对机器设备、建筑物等会造成破坏.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梳理:1.物质的三态和温度的测量A.物质的三态(1)物质的三态及其基本特征状态形状体积流动性固态固定固定无液体不固定固定有气态不固定不固定有(2)物质处于什么状态与物体的温度有关.B. 酒精灯的使用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器具.①如右图所示,酒精灯的灯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个部分.内焰和焰心燃烧不充分,温度较低,只有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应用外焰部分进行加热.②只能用燃着的火柴或细木条去点燃酒精灯,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因为倾斜的酒精灯会溢出酒精,引起大面积着火.③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使灯焰与空气隔绝,绝不能用嘴去吹!用嘴吹气,不仅不易吹灭,还可能将火焰沿灯颈压人灯内,引起着火或爆炸.④灯帽应竖直放在桌上,防止滚动.不用的酒精灯应盖严灯帽,否则,不但酒精容易挥发,而且由于酒精具有吸水性,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使酒精变稀.⑤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使火焰与空气隔绝.C.温度①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物体较热,温度较高;物体较冷,温度较低.②单位:摄氏度(℃)摄氏温标是以l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以1个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作为i00度,在这两个温度点之间100等分,每一等份为l℃..③一些物体的温度值i.电灯灯丝温度:3 000℃;ii.蜡烛火焰温度:l 400℃;iii.人的正常体温(口腔温):36~37℃;lV.植物最适合生长温度:20~25℃;lV.冰箱中的温度:5℃;vi.鲜牛奶冷藏的最佳温度2~3℃;vii.冷冻库中的温度:--20℃;viii.炎热的夏季沙漠温度可高达60℃以上,而在南极的内陆人们已经测到-88.3℃的低温;Ⅸ.月球表面太阳照射处的温度可高达l35℃,背对太阳处的温度可低至一160℃.D.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叫做温度计,它是利用物体的某种性质跟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制成的.(1)常用温度计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它的构造为一根内径很细而且均匀的玻璃管,管下端是一个玻璃泡,在管和泡里有适量的水银、染色的酒精或煤油等液体,管外壁上标有均匀的刻度.使用前要注意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估计待测温度,以选取合适的温度计;使用时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在测液体温度时,玻璃泡不能与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接触;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待测物体,要待液柱稳定后读数,视线要与温度计中的液面齐平.(2)体温计(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的原理与常用温度计相同.它的量程是35℃"--'42℃,分度值是0.1℃.由于它的玻璃泡和直管连接处有一段非常细且弯曲的缩管,当管内水银遇冷收缩时,缩管将两处水银分开,使管内水银无法自动回到玻璃泡里,所以它可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要甩一下,使直管中的水银回到玻璃泡中.2.汽化和液化A.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1)蒸发①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②液体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发生.③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吸热,致使未能汽化留下的液体和依附的物体温度降低,因而蒸发有致冷作用.④影响同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速.液体的温度越高、液体的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速越快,液体的蒸发越快.(2)沸腾①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沸点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沸点与液面上的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井高.③液体沸腾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i.温度达到沸点;ii.继续吸热.B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1)气体液化时会放热.(2)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所有的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有些气体单靠压缩体积的方法还不能使之液化,还必须使之降到一定的温度(临界温度),才能设法使之液化.不同气体的临界温度不同.临界温度高的气体,在常温下对它们稍加压缩就可以液化;临界温度低的气体,要使它们液化,要有很高的低温技术.3.熔化和凝固A. 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称为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称为凝固.固体熔化时要吸热,液体凝固时要放热.B.晶体和非晶体(1)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作晶体,如冰、萘、食盐、海波、明矾和各种金属等;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非晶体,如松香、石蜡、玻璃、沥青等.(2)同种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熔点是晶体的物理属性之一.(3)晶体熔化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晶体熔液凝固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①温度降到凝固点;②继续放热.C. 熔化、凝固的应用和防止示例(1)应用①冷冻(使水凝固)食品可以保鲜;②冬天菜窖内放几桶水,利用水降温放热和凝固放热可防止蔬菜冻坏;③高烧病人利用冰袋中的冰熔化吸热以降温;④夏天吃冰棒,由于冰棒熔化吸热,人感到凉快;⑤把塑料颗粒熔化后注入钢模中,冷却后便凝固成塑料盆;⑥家用电器修理工先用电烙铁将焊锡熔化在焊接处,然后让其凝固.(2)防止①夏天为防止公路面上沥青熔化影响交通,可向公路面上洒水以蒸发致冷;②冬天为防止路面上的积水凝固影响交通,可及时清除积水,也可向水中撤一些盐以降低凝固点;③冬天为防止水管中的水凝固而冻裂水管,可在水管外面缠绕草绳以保暖;④冬天为防止汽车散热管中的水凝固而影响散热,可在水中加一些酒精以降低凝固点.4.升华和凝华A. 升华和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物质升华需要吸热,凝华则放热.B.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衣橱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冬天冰冻的衣服能晾干,这些是升华现象.冰箱冷冻室内的水蒸气,既可先液化后再凝固成冰,也可以直接凝华成霜.用久了的白炽灯的灯丝变细、灯泡发黑,这是先升华后凝华的现象.C人工降雨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易升华,是种常用的致冷剂,它无副作用,可用来冷藏食品,制造舞台白雾和人工降雨.干冰一旦进入冷云层,干冰会很快升华,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的水蒸气便凝华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遇到暖气流就熔化为雨点降落到地面上.5.水循环A物态变化(1)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共有六种物态变化.(2)物态变化时总需要吸热或放热,吸热的物体能量增加,放热的物体能量减少,因此,物态变化的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3)六种物态变化及其对应的吸、放热情况:B. 水循环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在自然界中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构成水的循环.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大部分以降水的形式落在海洋里,构成海洋水循环.另一部分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地表水通过径流的方式流归大海,构成海陆水循环.地表水有三种出路:一部分通过土壤和岩石的孔隙、裂隙和溶洞,渗透到地下而形成地下水,在表层土壤中和地下流动;贮于地下的水,有些上升至地表被蒸发,有些向深层渗透,在一定的条件下溢出成为不同形式的泉水;返回地面的地下水,最终会注入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也成为海陆水循环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因地面、水面或植物的蒸腾作用重新蒸发,回到空中,遇冷凝结成为降水,构成陆地水循环.这就是海洋水、大气水与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和相互依赖的关系,正是这个相互转化和相互依赖的不停运动,完成了地球上水的循环.C. 水资源水是地球上人和一切生命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水作为资源,是其他任何物质不能代替的.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分为:①海洋水约占地球总储水量的96.54%,是地球上最庞大的水体,储藏了大量的热.由于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食盐和许多别的盐类物质,海水又咸又苦,目前还不能大规模采用;②陆地水分为咸水和淡水两大类,占地球总储量的3.46%.陆地咸水主要包括地下咸水和湖泊咸水,陆地淡水包括冰川、地下淡水、湖泊淡水、土壤水、河水等.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来自自然界用于生产、生活的水,主要指淡水资源.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仅占水体总量的2.5%.D.水污染自然界中的水在循环过程中,具备一种自我净化的能力,使得咸水、淡水在总体上保持一定的比例以达到平衡,使得自然界保持一定量干净清洁的水,供生物使用.但是,水体自我净化的能力不是无限的,当污染的程度超过了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时,就会使水质恶化.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和其他生物的健康,从而影响了对水体的有效利用,造成水体污染.造成水污染有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原因,主要是指地震、火山爆发或天然物质在腐烂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有毒物质引起的水体污染;二是人为原因,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所排放的废水,主要有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的水体污染.目前,人类活动已成为水污染的主要原因.第四章光现象考点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初二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全面细致)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是发声停止,不是声音停止——两者有区别)。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真空是不能传播声音的)。
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2. 声音的传播a. 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播声音的介质有:气体(空气)、固体、液体(比较不同状态下介质传声的速度、优劣)b. 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种类有关。
一般而言,有v固>v液>v气。
15℃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m/s。
3. 人耳听声的原理:(1)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 声源振动发声。
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等。
C.听觉器官完好。
人耳的结构: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振动)、听神经(传导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等的功能。
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人耳感知声音的两个途径:A:空气传导: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B:骨传导: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
5.人类怎样听到声音: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非神经性耳聋——鼓膜或听小骨损坏——可以治愈(3)耳聋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损坏——不易治愈。
3.回声:人耳能辨别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 或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4.百米赛跑:终点计时员应该在看见发令枪冒白烟时计时,若再听见枪声计时,则会少记0.294S(约为0.3S)8.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研究方法:研究方法:转化法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中的应用探究声音的产生中所用到的方法叫转换法或者叫转换放大法。
初中八年级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初中八年级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
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声音是什么(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声速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空气中约340m/s),在液体中较快(水中约1500m/s),在固体中最快(钢铁中约5200m/s)。
3、声音(声波)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二、乐音的特征乐音是声源做规则振动产生的,可以用响度、音调、音色来描述它的特征。
人们常将响度、音调、音色称为乐音的三要素。
(一)响度1、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做响度。
2、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
3、响度与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二)音调1、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每秒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单位赫兹,用符号Hz表示。
3、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4、弦类乐器,弦越紧、越短、越细,发出的声音音调就越高。
(三)音色1、不同的声源,由于他们的材料、结构不同,因此发出的音色不同。
2、人们常说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音色来分辨的。
根据音色,人们能够分辨不同声源发出的声音。
三、噪声及其控制(一)噪声的来源1、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噪声的波形是无规则的。
2、从环保角度来说,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如: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3、有些声音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属于乐音,但从环保角度来说属于噪声。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可编辑修改word版)
3、声音的应用:回声测距离、传递信息、传递能量。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结构: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1 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爆炸声、风声、气球破裂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蚊子是翅膀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3、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低于 20 Hz 或者高于 20000Hz 或没有介质)。
4、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5、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2、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 m/s ;声速的计算公式是 v=s/t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m/s; s 是距离,单位是米(m ),t 是时间,单位是秒(s )5、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 固>V 液>V 气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ft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 以上,距障碍物至少17 m(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ft,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声音传播路程:S=v* t,距离L= S /2(由题的条件判断是否除以2)3、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看到冒烟准确,听到枪声后计时比看到冒烟慢了t=s/v=100 m/340m/s=0.29 s,运动员的成绩比实际高0.29 s。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介质;3、什么叫做声速?声在空气中的速度是多少?4、速度单位m/s读作:5、骨传导:6、声音的三个特性:7、频率:频率单位:8、超声波:次声波:9、人的听觉频率范围:lO、什么自然现象能发出次声波?ll、响度:12、响度与振幅的关系:13、音调与频率的关系:14、音色与什么有关:15、鼓怎样改变音调?16、弦乐器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17、笛子是怎样发出声音的?怎样改变音调?18、噪声定义:物理角度:环保角度:19、零分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_;为了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__;为了保证休患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___;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__________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1声音的产生1、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爆炸声、风声、气球破裂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蚊子是翅膀振动发声等等);2、声音产生/振动的特点:(1)声音的产生必须有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低于20 Hz或者高于20000Hz或没有介质)。
(3)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1.2声音的传播1、声音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2、声速(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2)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s是距离,单位是米(m),t是时间,单位是秒(s)(3)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3、声音的传播形式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又叫声波;4、声速<光速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看到冒烟准确,听到枪声后计时比看到冒烟慢了t=s/v=100 m/340m/s=0.29 s,运动员的成绩比实际高0.29 s。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如地震时产生的声波对人体会造成伤害,使人恶心,有的次声波会致人死亡。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人说话是靠声带振动发声的,鸟发声是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的鸣膜振动发声的,蟋蟀是靠左右翅摩擦振动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4、声速的计算公式:tsv=,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
一般状态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大小关系是气液固v v v >>。
5、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6、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时间比原声晚0.1s 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听到回声至少离障碍物17m 。
7、回声的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发声体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利用声音的反射来增强原声。
8、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人耳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空气作用于人耳引起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转给大脑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能听到声音了。
2、声音在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3、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我们把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骨传导一般不借助于鼓膜的振动,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失聪后的作曲家贝多芬就是通过咬住木棍的一端,将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他充分利用了骨传导的方式听到琴声。
4、双耳效应:由于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步调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人们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当用一只耳朵是时就无法准确判断声源的方位,双声道立体声就是依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5、两耳相距越大,耳朵感受的时间差越大,越容易辨别声源的方位。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声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声学知识
点全面总结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传播(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中的分子作为媒介传递振动。
-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2. 声音的特性
- 频率:声波振动的快慢程度,以赫兹(Hz)表示。
- 声调:人对声音高低的感觉,与频率相关。
- 声强:声音的强弱程度,与振幅有关。
- 声速: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性质相关。
3. 声的传播路径
- 直线传播:声音以直线传播,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和透射。
- 声的反射:声波遇到一个物体后被反弹回来,形成回声。
- 声的透射:声音从一个介质传到另一个介质。
4. 声音的利用
- 通信:声音是我们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如电话、对讲机等。
- 音乐:声音的频率和声波的振动方式使我们能够欣赏音乐。
- 声学设备:如扬声器、麦克风等把声音转换为电信号或机械
振动。
5. 声音与听觉
- 耳朵是我们感知和听到声音的感觉器官。
- 声音通过外耳、中耳和内耳传达到我们的大脑。
- 听力损失或聋响可能导致听力障碍。
这份文档总结了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声学知识点的
主要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声的传播路径、
声音的利用以及声音与听觉的关系。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声学的
基本概念和原理。
八年级上物理声现象知识点
八年级上物理声现象知识点
一、声波的产生
声波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振动会使空气发生振动,将机械能
传递给周围的空气分子,形成长波的传播,就构成了声波。
二、声波的特性
1.声音的高低: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声波的频率,频率高,声音
就高。
2.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声波的振幅,振幅大,声音
就强。
3.声音的品质:不同的声源发出的声音,频率和振幅虽然相同,但由于波形不同,所以听起来有不同的品质。
三、声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以纵波形式传播,其速度与介质的物理性质有关。
声速在不同的介质中不同,空气中声速为340m/s,水中则为
1480m/s。
四、声的反射和干扰
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反射回来,产生回声。
而当两个或多
个声源同时发出声音时,会相互影响,产生干扰现象,如共鸣、
反相干涉等。
五、声的吸收和衍射
声波能量经过物体时,会被部分吸收,形成声的衰减。
而当声
波经过不同密度介质的边界时,会发生弯曲,使声波向较空气密
度小的方向弯曲,形成声的衍射。
六、声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
声音的产生和传导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电话通讯、音乐播放、电影放映等。
同时,科学家们还利用声的特性,
研究声波在医学、生物、地震学等领域的应用,为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详细总结
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误区警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3、一般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传播的具体过程是:物体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波,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 ;声音在150C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影响因素:声音的速度与传播声音的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物体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等等;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1声音的产生
1、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爆炸声、风声、气球破裂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蚊子是翅膀振动发声等等);
2、声音产生/振动的特点:
(1)声音的产生必须有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低于20 Hz或者高于20000Hz或没有介质)。
(3)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1.2声音的传播
1、声音传播条件: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真空不能传声;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2、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
(2)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s是距离,单位是米(m),t是时间,单位是秒(s)
(3)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
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3、声音的传播形式
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又叫声波;
4、声速<光速
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看到冒烟准确,听到枪声后计时比看到冒烟慢了t=s/v=100 m/340m/s=0.29 s,运动员的成绩比实际高0.29 s。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如地震时产生的声波对人体会造成伤害,使人恶心,有的次声波会致人死亡。
3、乐音和乐器
(1)打击乐器(鼓、锣):鼓皮绷得越紧,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打击力量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弦乐器:弦长、粗、松,音调低;
弦短、细、紧,音调高。
(3)管乐器: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
应用:暖水瓶灌水时,水位越高,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1、回声
(1)形成: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小的障碍物会绕过去,遇到较大的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2)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人耳分清前后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听起来更响亮。
因此,在一般条件下,我们距离障碍物至少17m才能听到回声。
(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3)应用:回声测距,如测海底的深度等等,在利用回声现象求人距离声源的距离时,如果用s表示距离,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声速,则s=vt/2
2、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听到声音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声源,介质,良好的听觉器官。
(2)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了解)
(3)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4)耳聋: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不可能听见声音);
(5)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听见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6)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的方向(听见立体声);
立体声:要想重现舞台上的立体声,至少要将两个话筒放在左右不同的位置。
3、其他利用
(1)传递信息(交谈,医生查病时的听疹,B超,敲铁轨听声音,回声定位,利用声纳系统探知海洋的深度、探测鱼群,利用回声测距离,雷声预示着雨的到来等等)
(2)传递能量(清洗钟表等精细仪器,超声波除结石,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
题:1、大雪后,感觉四周寂静,雪多孔,以及会堂,影剧院的墙壁凹凸不平的原因都是:减弱声音的反射,避免回声对原声的干扰。
2、敲击腹部来判断是否有积水称为叩诊,利用的是声音的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
(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从环保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 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见课本25页。
5、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较弱(防止噪声产生:安装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阻断噪声的传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戴耳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