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商学院试题纸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美术鉴赏_ 课程代码126021
-----------------------------------------------------------------------------------------------------------------------
1.论述魏晋南北朝绘画的历史背景、列举主要画家及其作品予以说明。
(1)历史背景:
这一时期绘画的主流,仍沿着两汉时期强调绘画的“鉴戒”作用,三国时曹植认为:“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历代名画记》);何晏说:“图像古昔,以当箴规”(《景福殿赋》)。齐梁时谢赫主张“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画品》)。这些关于绘画社会功能的论断,与东汉时“图像之设,以昭劝戒”,“图像百城,以励风俗”(均见《后汉书》)的主张完全一脉相承。当时的壁画和卷轴画,以古圣先贤、忠臣烈女为题材者不胜枚举。
例如三国时魏国的几处宫殿之内,或则画“历象贤圣”的壁画(《魏都赋》),或则画姜后、孟母、樊姬、钟离春、班婕妤等列女故事的壁画(《景福殿赋》)。两晋及南北朝时,西凉李□于敦煌靖恭堂画“圣帝明王、忠臣孝子、烈士贞女”《晋书》;北魏太和——(477~499年)间于平城皇信堂画“古圣、忠臣、烈士之容”(《水经注》)。此外像《列女图》、《孝经图》、《孔子十弟子图》之类,一直是当时极其流行的题材。另一方面,由于当时佛教在中国北方和南方,得到了一批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和提倡,起到了巩固封建统治的强大精神支柱的作用,佛教为充分发挥它那“为形象以教人”的作用,便不遗余力地借助绘画直观具体的感人形象,以作为它有力的宣传手段。
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手法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显著的发展。西晋时的卫协被谢赫评为“古画皆略,至(卫)协始精”,他是使绘画技巧空前提高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性质的画家。东晋顾恺之继起,在解决绘画创作一系列技巧问题上,更是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他将中国哲学上引人争论的形、神这一对范畴运用到绘画的理论和创作上,主张绘画要做到传神,要表现神气,使中国绘画从此出现了高层次的美学追求。构图、用笔、着色等绘画表现技法,也于这一时期被画家们不断加以丰富和改革。如顾骏之赋彩制形,皆创新意,毛惠远位置经略,尤难比俦,毛□善于布置,陆绥一点一拂,动笔皆奇,稽宝钧、聂松赋彩鲜丽,都是其例。特别是六法论的提出,不但为绘画批评,而且也为绘画创作总结出一整套的艺术性标准,足可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绘画的全面技巧已经被提到条理化的高度,为画家们所自觉掌握。
“紧劲联绵,循环超忽”和“精利润媚”的一种笔致,与被后人称为疏体的张僧繇所创造的“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的另一种笔致,成为各极其趣的鲜明对比。北齐曹
仲达画佛像,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贴体,被后人称之为“曹衣出水”,也于此时异军突起,对后世中国画皆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随着佛教美的不断传入,对于来自印度、犍陀罗和中亚其他各国的外国绘画技法也曾加以不同程度的吸收。如张僧繇采用天竺遗法在建康乘寺门上画出有凹凸感的花朵,因而轰动一时,足以说明这一点;敦煌莫高窟所留下的大量北朝壁画,其吸收外来画法之处,至今犹令人们历历可考。在山水画方面,出于发挥山水画审美功能的需要,王微有针对性地强调山水画艺术必须严格地区别于图经,必须讲求“容势”,而不应与图绘那种“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的用途相混淆。宗炳为了更好地表现山水的“自然之势”,做到能使像□、阆、嵩、华那样高大的山形“可得之于一图”,“不以制小而累其大”,他将朴素的透视学原理应用于山水画法。
(2)当时杰出的画家有:
顾恺之(348-409)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所作人物画,善于用紧劲连绵、循环不断的笔法,如风趋电疾,洒脱飘逸;并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衣服线条流畅而飘举,优美生动。他还善绘风景,所作树木、山峦,布置有致;或水不容泛,人大于山,充满艺术魅力。晚年笔法如春蚕吐丝,似拙胜巧,傅以浓色,微加点缀,不作晕饰,而神气飘然,饶有浪漫主义的色彩。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和提出的“六法”,为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被尊为我国的“画祖”。传世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图》。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顾恺之《列女图》
张僧繇,吴(苏州)人。梁天监中为武陵王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右军将军、吴兴太守。苦学成才,长于写真,并擅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即出
自于有关他“画龙点睛,破壁飞去”的传说。唐朝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都远师于他。代表作品有《十八宿神形图》、《梁武帝像》、《汉武射蛟图》和《摩纳仙人图》等。唐人梁令瓒临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传世,现已流往日本。
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
杨子华,北齐画家,生卒年不详。是北齐世祖高湛的爱臣,北齐世祖时(561年~565年)任直阁将军、员外散骑常侍。善画贵族人物、宫苑、车马,据传他在壁上所画马甚至引起观者夜间听到马索水草而嘶鸣的幻觉。时有“画圣”之称。所作《校书图》描绘北齐天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诸人刊定五经诸史的故事。画中人物的特征,已不同于顾、张等人的“秀骨清象”,人物面孔都呈鹅蛋形,与出土的娄叡墓壁画相吻合。
杨子华《校书图》
3、论述五代两宋山水画的主要特点,并列举主要画家及作品加以说明。
(1)主要特点:
五代、北宋山水画取景侧重于完整的客观的整体把握对象,较为“平铺直叙”,有点接近于叙事诗一类。南宋山水画则在取舍选择中突出某一景物的独特感受,讲究以空间境象为手段的意境创造,更接近于抒情诗。南宋山水画的独特面貌,更多更明显地表现在纨扇、册页等一类小景画上,这样的幅面似较能发挥画家的艺术创作,适合他们的造型手法。幅面虽小,但能“小中见大”,并能体现出深邃的意境。
五代,中原地区的战乱,并没有使得寺庙壁画的创作陷入停顿,但是风格都依托于吴道子的风范之下。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则将唐人的水墨法大大发展了,出现了荆浩开创的北方山水画派。人物肖像画、宗教画和仕女画都有名手出现,皆从前代的吴道子和周昉等处脱胎。在山水画上,则出现了与北方相异的江南山水画派,它的开创者时著名的画家董源。花鸟画也由于宫廷贵族的喜好而逐渐发展起来。宗教人物画方面则出现了贯休、石恪等有变形风格的作品和写意画法。同时代的花鸟画则显得极其精致,黄筌父子是其完善者和光大者。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宫廷绘画最为兴盛的时期。北宋画坛上,突出的成就是山水画的创作。创造了以不同的笔法去表现不同的山石树木的方法,花鸟画在北宋时期的宫廷绘画中占有了主要地位,风格是黄筌的富贵之风,而时至今日仍被画家看重的梅、兰、竹、菊,在南宋时已基本成为文人画的固定题材。
(2)主要画家及作品:
五代、北宋那时山水大家,主客观的情感观照都是基于画家自身的现实体验。“以似为工”的多种技法,都是从生活中观察得来。我们在大自然写生过程中能体会到古人创造山水格局和各种技法的来源,都是经历了观察真山真水“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变”的过程。传为荆浩的《匡庐图》,以全景方式体现出他喜写“云中山顶”,有“百尺危峰,屹立于青冥间"的雄伟气概。藉水墨表现了大气的空问感。画面境界大,峰峦、树木、建筑、桥梁、瀑泉、人物、驴匹,“丈山尺树,寸马豆人”比例协调。他和关仝一起为摆脱晚唐陋习开辟了一条写实的山水画新途径。再如董源《龙宿郊民图》以“深远”布局,开景浩渺,丘陵重迭,幽情远思,主山占画面大部,利用山形大小对比来突出主体。圆弧形的山峦此起彼伏,体现着一种谐和美的韵律,江面舟行其间,藏露掩映,曲折地引伸向远方,而近树数重,后有村落陪衬、点缀,富有生活情趣,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派平淡天真、朴茂静穆的江南景色。宋沈括诗云:“江南董源与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巨然继承董源神韵,他所作《万壑松风图》以庄重朴实的空间结构写茂林迭嶂,云壑掩映,藉全景山水方式,周详充分地体现自己的审美追求,来展示南方苍郁深邃的意境。又如范宽《溪山行旅图》,以“高远"章法,在题材取舍与构思安排上突出了巨大的峭峰主体。作者调用了高低、大小、起伏、开合等艺术手段,构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使峭壁具有雄伟崇高感觉,在观众面前呈现一种威严的气势,充分表现了范宽“峰峦浑厚,势状雄强”的风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