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时代特征
图6是一副古代 北京地区的政 区示意图。图 中反映的地方 行政制度实行 于 A.西周
C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
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
时期是
A.秦朝 C.南北朝
B.西汉 D.唐朝
B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 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诞生了经典力学 国际关系 殖民扩张
2、蒸汽时代(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叶)
阶段特征: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政治 经济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德国完成统一并确 立君主立宪制,
法国最终确立共和政体,英国则进行了议会改革,社 会主义运动形成一股进步思潮
工业革命发生,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世界市场初 步确立
1、19世纪中后期(1840--1894)
①政治: A.列强侵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新式军队诞生(海军、陆军) C.中国外交: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五口通商 ②经济: A.列强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 B.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近代工业出现:洋务企业、民族工业 ③思想: A.开始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 B.民主思想开始产生(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 ④社会:易服;报刊;铁路、轮船航运;邮政、电报
4、 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①政治上: A.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政府实现名义上的国家统 一----国民党对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数次反革命围剿并迫 使红军长征----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由“不抵抗” 到“攘
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特征_
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特征_【阶段特征】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
【基本线索】1、政治方面:(1) 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朝代。
隋的统一,使社会秩序安定下来,隋朝开创或沿用前代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和府兵制对唐朝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唐以755年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a唐前期: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政治比较清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经济相对繁荣,民族关系和睦融洽,对外交流盛况空前,文化事业兴旺发达,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b唐朝后期:政治腐败,酿成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
此后,地方上形成藩镇割据,中央出现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政局混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唐统治瓦解。
2、经济方面:(1) 隋朝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和开始实行租庸调制,经济曾一度繁荣,为唐的封建经济繁荣打下基础。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后来我国南北以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 a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积极发展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封建经济呈现全面繁荣的景象。
b唐后期,安史之乱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土地兼并使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两税法也没有能使经济复苏,但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
庄园经济的普遍建立则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均田制的破坏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3、民族关系方面:(1) 隋朝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还派人去西域,使我国内地与西域各族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2) 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
唐朝统治者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各族的关系,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各族人民共同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笔记]高三复习中外历史基本线索
高三复习中外历史基本线索高三复习中外历史基本线索0中国古代史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的历史。
中国古代史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六个时期。
第一阶段:先秦(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 原始社会时期。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分别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兴盛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大大发展,从而引发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促使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瓦解。
公元475年,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标志着封建制度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兼并战争,虽加重了人民的灾难,但也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西周的典章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后世和东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00年)第一个封建大一统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确立。
秦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两汉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西汉虽实行郡国并行制度,但封国已是地方行政单位。
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拓展,民族融合不断加快,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活跃起来。
丝绸之路开辟。
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生产力有了提高。
秦的统一和统一货币、度量衡的措施,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有了重要发展。
出现了很多领先世界的发明创造,文学艺术绚丽多彩,史学、哲学成就辉煌。
此时,佛教传入,道教产生。
这些,对后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220年至589年)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南方相对安定,大量南迁的中原农民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与当地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共同开发江南,从而使南方农业有了新的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历史基本线索
中国古代史历史基本线索中国古代历史是中华民族漫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线索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积淀。
从原始社会的形成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再到隋唐盛世和宋元明清的兴衰,中国古代史呈现出独特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命运。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中国古代史的不同阶段及其基本线索。
一、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221年)1. 原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2100年)人类最早生活在原始社会,凭借狩猎、渔猎和采集维持生存。
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逐渐过渡至农业社会,并建立起最早的氏族和部落组织。
2. 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771年)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发端。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王朝,商朝以商汤建国,西周时期实行封建制度,王朝更迭。
3.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阶段,周朝衰落,列国混战。
春秋战国时期有众多历史名人如孔子、孟子等,也有著名的兵家、儒家等思想学派形成,为后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奠定基础。
二、封建社会和帝国时代(公元前221年-公元1368年)1. 秦汉帝国的崛起(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实行郡县制、均田制和统一文字等重大制度改革。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历史名人和文化繁荣,但也存在着统一分裂的局面。
3. 隋唐帝国的辉煌(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隋唐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帝国之一,隋炀帝统一南北,隋朝建立后倾向统一中央集权,随后唐朝取代隋朝,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
三、宋元明清时代(公元960年-公元1840年)1. 宋朝的兴衰(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北宋南宋时期,中国文化达到了新的高度,以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特征,但战乱频仍导致南宋灭亡。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1.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前2070年)(1)原始人群: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2)氏族公社:山顶洞人、半坡人、河姆渡人、大汶口文化2.奴隶社会(前2070年——前476年)(1)形成:夏(前2070年——前1600年)(2)发展:商(前1600年——前1046年)(3)鼎盛: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如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礼乐制等,是疆域空前的文明古国。
(4)瓦解:春秋(前770年——前476年)3.封建社会(前475年——1840年)(1)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战国(前475——前221)、秦(前221)、西汉(前202)、东汉(25)(2)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3)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581)、唐(618---907)(4)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五代十国、辽、宋、西夏、金、元907-960—1271--1368(5)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清朝(前期)1368—1644入关--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春秋:应运而生——战国:初步发展——秦朝:遭到打击——西汉武帝:正统思想——魏晋南北朝:面临挑战——隋唐:新发展——宋明:新体系(理学)——明清之际:批判继承,构建起具体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维新变法:利用——新文化运动:绝对否定——文革十年:全盘否定并政治化——改革开放后:正确认识和继承近现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地主阶级:继续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农民阶级:洪秀全对儒家思想的利用,将儒家大同思想与西方基督教义以及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赋予儒家思想新的内容,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后----继续受冲击,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中国古代史概述】中国古代史始于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 重点叙述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演进,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历程。
1、三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2、两条基本线索:(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强化(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3、两段民族大交融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4、三次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5、四个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封建王朝:(1)秦朝: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实现统一(2)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实现统一(3)隋朝: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实现统一(4)元朝:结束唐末以来分裂局面实现统一结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时空纵横】【阶段特征】(1)政治:中国进入原始社会,并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2)经济:原始农业出现并不断的发展,原始农耕文化产生,成为向文明过渡的里程碑。
【知识建构】【考点梳理】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我国是世界上之一,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是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一、元谋人:1.发现地点:云南省;2.生活年代:距今年;3.生活情况:能够,知道使用;4.发现意义(地位):元谋人是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2.生活年代:距今年;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4、生产生活状况:②使用石器(旧石器时代);群体生活,共同劳动③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火的使用意义:改善了,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8、地位(价值):北京人是世界上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通过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向现代人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三、山顶洞人:1、遗址:北京西南生活年代:距今。
2、体貌特征:他们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3、生产生活状况:①依然使用石器,已掌握和钻孔技术,②懂得取火,靠、狩猎为生,还会,会缝制衣服③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④有爱美意识⑤过着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
约公元前
1300年
约公元前
殷
商 1600年
汤
夏亳
商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一、商朝建立:
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
二、国家体制:内外服制
1、“内服”和“外服”
“内服”: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 (今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外服”: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四方) 内外服关系: • 商与方国存在松散的联盟关系 — 方国联盟 ― 商王是共主 • 方国的向背影响商朝的兴衰
2、地位: • 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 • 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 • 与文献和考古资料结合,印证商朝为信史
c)典型: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存 i. 发掘出两座类似宫殿的遗址 ii. 发掘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 iii. 出土了很多青铜器和玉器的礼器和祭器 d)折射的历史 i.社会分化已经很明显 ii.居民的生活以农业为主 iii.已经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iv. 具有了显著的国家特征 e)作用:为夏史探究提供了资料
(1)工艺成熟,数量众多 典型:司母戊鼎
(2)以礼器为主,专用礼典、祭祀活动 (3)青铜器的功能:
身份地位的象征、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2、商朝的农业
马永铜盉(盛酒器,商代后期) 从中可以透视到哪些历史信息?
三、青铜时代(夏、商、西周)
(二) 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 商朝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
的文字。
商卜狩猎的牛胛骨
这是一块完整的牛胛骨。 牛骨长32.2厘米,宽19.8厘 米,正面刻辞四条,背面2 条,共160余字,字内填朱。 刻辞所记内容为商王武丁 狩猎、祭祖和当时的天象。 这片刻辞巨大完整,是研 究商代社会历史和天文气 象的重要资料。
三、青铜时代(夏、商、西周)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中国古代史从元谋人开始叙述至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我国的原始社会从170万年的元谋人开始,到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为止,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
元谋人、北京人属于原始人群时期。
山顶洞人开始进入氏族公社时期。
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处于父系氏族阶段。
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正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主要是用石器对大自然作斗争。
当时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现象。
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生产力有了发展,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加剧,原始社会走向解体。
我国的奴隶社会,大约从公元20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为止,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共一千五六百年。
夏朝的奴隶主阶级开始建立国家。
商朝的奴隶主对奴隶实行残暴的统治,农业、手工业使用奴隶劳动,青铜冶炼技术有较高水平。
西周发展了奴隶耕作的井田制,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农耕的出现,使生产力发展起来,私田逐渐增多,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社会走向崩溃。
奴隶社会较之原始社会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它是建立在残酷压榨奴隶的基础上的。
奴隶用智慧和劳动,发展了生产,创造了灿烂的社会文明。
我国的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5年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长达2300多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战国秦汉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220年),封建社会形成并初步发展。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家的变法运动使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秦灭六国,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新局面。
西汉则是发展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国家。
这一时期,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得到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的发展。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 年),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
当时,国家虽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但是北方各族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实践中接触频繁,形成了一次民族大融合,生产技术得到了交流。
中国古代史PPT课件
文化制度
分封制 里
王臣
表
宗法制 血缘
政治制度
2、关于“封建”一词的理解
• (1)中国古代的封建论 • (2)近代西方的封建论 • (3)现代五种社会形态的“封建”论
立“(((周专分220制王。21001集子0”0年9权弟8这广海上制,南句东海度以单话单,为历科指科但屏史)皇藩的),秦帝”是“A统之,组封一子是1建后、历)社,弟代““会封分封废王封”建封,子的建亲一弟概,戚直的念立延主,是郡续要以县近到理藩”明由代屏,清。确。引入中 血国缘的分A封.。分长封右期制存图在所说示明柳B.宗井元田的制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方法》
6、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演变过程
选官标准 选官方式
• 西周: 世卿世禄制 • 战国:军功授爵
家世 军功
世袭
• 西汉:察举制和征辟制 品德
• 魏晋:九品中正制
门第
举荐
• 隋唐:
才能
考试
产生的原因:公正、公平
科学
科举制 演变过程:
评价:
• 材料一:由于中国的文官体系具有地区的代表 性,能网罗全国人才,因此,文官体系在国家与 社会的对抗过程中往往并不落下风,所以说中国 王权并不绝对专制,文官体系在国家与社会的对 抗过程中,是主要的抗衡力量,具有特别的功能。 又因为文官制度选拔的背后有一大堆社会精英, 他们受过专业训练,等着出仕,但能够出仕者往 往只是其中少数,而未出仕仍在社会的一端,站 在儒家意念的立场,监督政府的作为。为了要培 养文官制度,中国同时也培养了一大群以天下为 已任的士大夫,带动社会来抗衡国家
也是相当沉重的。它以所谓公平的手段,维护和延迟了最 不公平的皇权专制主义,而且,它使古代中国社会的数十 代精英丧失了选择力,也丧失了创造力,不知道除自己所 奉行的价值观之外还有另外的价值观,不知道除了做官和 准备做官这个“专业”之外还有其他专业,如科学方面 种种专业。……官僚士大夫炙手可热,其规模也越来越庞 大,作为后的一部分,一个附属物,与皇权原则上不构成 紧张关系,当然也谈不上是皇权与平民之间的“中间等 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期中复习专题资料梳理
专题一七上历史(时空)朝代更替一、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中国古代史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七年级上册涉及的内容可分为史前、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四个历史时期。
第一阶段:史前时期(远古时期或传说时代):距今约170万年前至距今约4000年,为原始社会时期。
第二阶段:先秦时期:(狭义)指夏、商、周三朝。
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21年,分别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兴盛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第三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第一个封建大一统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第四阶段:魏晋南北朝(220年至589年)是政权分立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二、中国历史七上朝代顺序表:四、领土疆域:1、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专题二、政治制度:一、传说时代的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一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尧、舜、禹的禅让。
二、夏朝王位的世袭制: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夏朝开创的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夏朝的建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三、西周(王\天子)的分封制:1.分封的目的:巩固统治。
巩固统治。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分封制的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攻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周代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四、秦朝中央集权制(皇帝):秦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中国古代史的主干知识和基本线索
中国古代史的主干知识和基本线索我们将中国古代史分为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条线索进行一些分析和提示:一、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问题古代政治史在20C历年高考中比较突出的地位已经作了提示。
从教材看,古代政治主要呈现为两个主要问题,当然,从这两个主要问题中还可以衍生出更多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在扎实地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识要点以后,灵活的思考和运用。
1.统一与分裂古代历史上,统一和分裂这一对矛盾长期存在。
但是,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第一,先秦时期中国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国家发展的早期阶段,或称为“部族国家”阶段,它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用分封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用世卿世禄制作为各级政权的基本管理方式。
这些问题教材中没有展开,我们只需将它作为理解下面的问题的背景即可。
西周的分封制是古代部族国家发展的最完善的形态,到了西周末年,分封制度危机,王室衰微,中国政治进入到一个大变革的时期。
向统一的中央集权过渡的历史进程也逐渐展开。
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觐和纳贡。
诸侯之间为争夺土地、人口、霸权而频繁战争,大量的诸侯国在这个过程中被兼并。
到了战国时期,整合为七个大诸侯国,在一定的意义上,是一种局部的统一和集权。
战国时期,统一的因素更加明显。
在政治上,教材涉及了两点:其一,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逐渐强大,与东方六国的战争兼并和统一的含义日益突出,直至发展为前3世纪后期的统一战争。
其二,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际上准备了统一后的新的中央集权的行政模式。
当时各诸侯国普遍的出现了县制取代世卿世禄的情况。
在经济上,社会经济发展,商业发展,各地区的联系加强。
在思想意识上,韩非子提出了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通过战争和经济交流,中原的华夏族和其他民族的联系和融合的趋势加强,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至前221年,秦赢得了统一战争的最终胜利,并在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度,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此进入统一和中央集权为主的阶段。
中国古代史分类线索
(2) 政治制度:士族制度。魏晋以来,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了士族制度。东晋时期得到充分发展。东晋南朝时,士族的势力很大,他们在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经济上占有很多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当时的皇帝都得依赖士族支持。由于士族日益腐化,南朝末年,士族势力逐渐衰落,庶族地主逐渐取得政治地位。
第一单元 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3)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都超过了前代水平,表现在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手工业部门增多,除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矿冶业发达外,还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3) 政治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魏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政治上迁都洛阳,采取汉族地主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上改革鲜卑旧俗。孝文帝的改革,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的全面的改革,不仅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更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4、民族关系方面:我国的原始人类不仅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北起辽河,南至珠江也都有远古人类的遗迹。传说中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构成了以后华夏族主干。春秋战国时期,诸候争战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但客观上加强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渐趋统一,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代史线索
中国古代史线索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发展与衰落,强调“文明发展史观”。
一、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政治、经济、思想)二、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秦汉,强调国家大一统(政治、思想)三、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发展)四、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强调制度革新和全面繁荣五、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宋元,强调政治、经济、思想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六、统一的多民族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清,强调明清农耕经济繁盛和政治、思想、外交衰落原始社会:原始人群元谋人:(距今17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蓝田人:(距今100万-65万年)北京人:(距今70万-20万年)我国境内最有代表性的原始人群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开始:山顶洞人(距今3万年左右◎旧教材18000年) 旧石繁荣:半坡氏族(距今五、六千年)黄河流域新石河姆渡氏族(距今6000多年)长江流域父系氏族: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四、五千年)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对立阶级,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走向解体:黄帝时期:部落战争、黄帝打败炎帝、蚩尤炎黄结盟,构成华夏族主干相关传说尧舜禹时期:禅让制:部落联盟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禹治水尧舜禹时期向奴隶社会过渡,奴隶主和奴隶两大阶级形成奴隶社会:形成:夏朝(前2070-前1600年)政治:禹建夏朝启承父职,破坏禅让制,王位世袭桀暴虐、夏朝被商汤灭亡。
经济:铜器没有用于农业生产、农具有木制耒耜、石刀蚌镰有原始水利灌溉技术。
发展:商朝(前1600-前1046年)政治:汤建国。
盘庚迁殷。
(前1300年)奴隶制残酷:刑法残酷“人祭”、“人殉”经济:农业:种植黍稷麦稻桑麻、奴隶集体耕作畜牧业:饲养猪牛羊马狗手工业:青铜器制造文化:天文历法:有日食、彗星、哈雷彗星、太阳黑子记录文字: 甲骨文鼎盛:西周(前1046-前771年)政治:1.武王建国继承文王事业发动讨商战争牧野之战来商,建立西周2.周初实行分封制,巩固政权3.后期厉王贪暴、国人暴动、共和行政(前841年)4.末期王室衰微,犬戎族来西周(第一个被少数族灭的)经济:井田制—西周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性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农业发展,作物品种包括后世的大部分手工业分工细,“百工”;丝织业发展;青铜铸造技艺成熟;工商食官,官营手工业发达瓦解:春秋(前770-前476年)政治:平王东迁(前770年);大国争霸、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改革经济:开始使用铁(钢)、牛耕,生产力显著提高私田增多,鲁国“初税亩”、齐国“相地而衰征”,封建剥削方式产生,井田制瓦解手工业、商业文化:老子、孔子、《诗经》、数学(九九)封建社会开端:战国﹙前475-前221年﹚政治: 战国七雄;变法运动(商鞅变法)经济:农业:推广牛耕、铁器,兴修水利(都江堰);土地私有手工业:冶铁,私营手工业发展商业:私营商业兴起,重农抑商政策文化:科技:《甘石星经》(最早)《黄帝内经》司南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文学艺术:屈原楚辞《离骚》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8世纪)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经济1、农业:刀耕火种,耒耜助耕、青铜农具二个发展阶段。
微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和 烟 火 在 13 器传入欧洲后,
(2)唐朝末年,火药
世 纪 传 入 阿 对欧洲的火器制
火药 开始运用到军事领
——
拉 伯 地 区 , 造和作战方式产
域。
14 世 纪 初 又 生了巨大影响,
(3)宋元时期,火药
经 阿 拉 伯 人 推动了欧洲社会
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传入欧洲 的变革
微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名称
概况
对中国的作用
传播
对世界的影响
(1)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技术成
就,是中国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
(2)四大发明在中国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总结 (3)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丝绸之路对四大发明的传播提供
了重要途径;四大发明在传播过程中或传播到当地后,都得到了
国航海事业(郑
阿拉伯国家, 的开辟和资本主
针 (2)北宋末年,指 和 下 西 洋 ) 和 海 后来又传到欧 义国家的殖民扩
南针应用于航海 外贸易的发展
洲
张创造了条件)
事业
微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名称
概况
对中国的作用 传播
对世界的影响
(1)唐朝时,中国人
中 国 的 火 药 中国的火药和火
已经发明了火药。
西汉 巩固 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 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
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 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
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
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 交流与交融,推动了统
隋唐 完善 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三省 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
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线索梳理
中央集权的四大焦点 1)皇权与相权 2)中央与地方
3)思想的控制
4)官员的选拔
从周朝到秦帝国的社会大变革、社会大转型
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 民族关系
西周
(原型)
东周 (转型)
秦朝 (定型)
转型的实质: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大变革、大转型.
主要 代表人物 学派 儒家 法家
道家
主要思想
从海禁到闭关锁国(海禁——开禁——闭关锁国, 影响),康熙帝抗击_____入侵.
特点:经济交流 汉唐之际的丝绸之路;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明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
从“______”到“_______”
_________制(特点:__________)
____________体制
社会大变革(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以______为典型)
君 创建 三点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 巩固 汉承秦制、_________制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线索 神话与考古(内容、意义)、文明的特征、核心地区
青铜器(功能)和甲骨文;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 法探究历史 礼乐制度(目的、内容、作用、发展) 百家争鸣(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汉初黄老思想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泥活字印刷、火药武器、梦溪笔谈 几何原本的翻译;早期西学东渐的意义 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四库全书及狱 西周起源(敬天保民明德)——春秋战国创立(孔孟 之道)——秦朝遭打压(焚书坑儒)——汉初逐渐复 苏(黄老思想)——汉武帝时代发展并确立正统地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富国强兵
要,受到当政者欢迎;
促成统完成.局限性:
专制独断、严刑峻法,
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世
界
近
代
史
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兴起的阶段(前资本主义时期)(14—17世纪初)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①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②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实行全民族的抗战;③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
①二战后美国欲称霸世界,对华推行“扶蒋反共”的政策;②国民党政府坚持独裁内战的政策;③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决裂与中共并肩战斗;④中共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
国
现
代
史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①巩固政权的斗争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④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底—1966年)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①中共从理论到实践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逐渐走向成熟(遵义会议);②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1934—1936年);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东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35年又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④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史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大社会形态,时间跨度最大,历史最悠久,是中华文明的根本,中华文明的源泉。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史(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1840年)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年前—前21世纪以前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前21世纪—前5世纪)封建社会:(公元前5世纪—公元19世纪)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五代宋元时期明清时期朝代歌谣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及两宋,下接元明和清朝。
一、中国古代朝代更替(一)先秦时期1.夏( 约公元前2070~1600年)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2.商( 约公元前1600~1046年)公元前16世纪,汤建立商朝。
3.周( 约公元前1046~249年)①西周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南),史称西周。
②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从镐京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西周结束,东周开始。
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ⅱ.战国(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二)秦汉时期1.秦( 公元前221~207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
2.汉(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①西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②东汉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的统治,因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1.魏、蜀、吴三国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改国号魏;刘备据西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国号汉,史称蜀汉;同年,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称吴王,公元229年改成皇帝,建立吴国。
至此,三分天下的局面正式形成。
2.晋①西晋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170万年前到1840年前)第1讲: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史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大社会形态,历史最久,是中国文明的根。
我们现代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与这一段历史息息相关。
但是,由于新课标教材忽视了历史线索这一部分,初中部分知识又很薄弱;因此,补充历史线索就很有必要。
同时大家要学会把相关的重大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与事件发生的时代密切相联,这样才能够完整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
资料解读:青銅時代:人类利用金属的第一个时代。
各地区的青铜时代开始时期不一。
希腊、埃及始于公元前3 000年以前,中国始于公元前1 800年。
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
青铜时代(或称青铜器时代或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
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大体上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约经历了1500多年的历史。
这与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及衰亡相始终。
资料阅读:(一)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
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
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即《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二)战国各国的变法有: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齐威王起用邹忌进行改革;秦孝公的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公元前355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在韩国实行变法。
其中商鞅变法是最为彻底的。
阶段整合及特征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前)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上: 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2、经济上: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井田制;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农作物已具备。
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商业活动得到鼓励,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3、文化上: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形成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重农抑商的政策出台。
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商业繁荣。
3、文化: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石氏星表》;“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阶段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开创,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是先秦文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政治上: 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汉朝: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中朝”、设刺史、实行“推恩令”;实行察举制。
2、经济上:西汉发明犁壁、二牛一人犁耕法、播种工具耧车。
漕渠、白渠、坎儿井和王景治理黄河推动了农业发展。
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
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秦汉统一了货币,但又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3、文化上: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
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天文学(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讲的天文观测工具,地动仪)、造纸术的发明、《氾胜之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科技的巨大贡献。
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的“汉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裁。
绘画门类丰富,《夫妇宴饮图》是杰作。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赶上北方。
1、政治:士族地主势力发展,中央集权严重削弱;由于武将专权、地方割据和民族政权并立,国家陷入分裂;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选官采取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经济:三国时发明翻车;北魏首创均田制;魏晋南北朝时期,耕耙耱技术形成,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
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并烧制出白瓷,制瓷业取得重要突破;江南得到开发,开始赶上北方。
3、文化: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家思想面临严峻挑战。
士大夫画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顾恺之“以形写神”。
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一部农书。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伴随着佛教的兴起,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也显示了辉煌的雕刻艺术成就。
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阶段特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文化辉煌灿烂,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
1、政治上: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加强了皇权,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削弱;采用科举制的封建选官制度。
2、经济:曲辕犁发明、筒车出现、均田制度盛行;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
唐朝丝织技术高,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商业繁荣,开通大运河,城市兴起并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市”,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3、文化:“三教合一”、三教并行,复兴儒学;雕版印刷术的出现、火药应用于军事使唐代科技进入新阶段;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临摹的范式;吴道子等画家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唐诗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通俗文学体裁——“传奇”出现。
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阶段特征: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中国的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1、政治上: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军事上,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基本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中央设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掌行政军政、财政,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经济上: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
北宋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北宋城市经济繁荣,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宋代汴梁,元大都等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元朝时的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3、文化上: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确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宋代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和外传深刻影响了世界;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历法;王祯的《农书》是四大农书之一。
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足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有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
古代戏曲形成,元杂剧标志着古代戏剧的成熟。
六、明清时期(1368~1840年):阶段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素产生;与此相适应,明清文化异彩纷呈。
但与世界相比,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逐渐落伍。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明朝裁撤中书省,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
清朝沿用内阁制,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2、经济: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水稻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棉花广泛种植。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使用花楼机。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区域性商人群体“徽商”“晋商”形成,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禁海”“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3、文化: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他们批判封建理学,否定君主专制,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以《农政全书》、《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古代科技达到顶峰。
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以元代王冕的《墨梅图》为代表的写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