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教案:诗词曲三首导学案
2022年统编版语文九上《诗词三首》导学案(精品)
13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名句,丰富文化积淀。
2.研读品味,体悟诗词的表现手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由小组汇报预习情况,展示交流预习成果;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加以明确。
可根据预习反应情况,适当修订学习目标。
2.检测诵读情况及字词的掌握情况。
采用多种方式诵读诗歌,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及其作品情况。
二、学习三首诗词〔一〕学习《行路难》〔其一〕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
有《李太白集》。
2.朗读赏析。
3.结合课下注释,试解释诗句。
4.诗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比喻什么?姜太公、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6.诗人剧烈情感起伏的线索是怎样的?7.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二〕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介绍: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2.诗意:3.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5.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6.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7.试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1~2:3~4:5~6:7~8:〔三〕学习《水调歌头》1.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
2.词牌及背景介绍: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
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那么开拓了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开展。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诗词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九年级语文备课组【导入新课,出示目标】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有一个人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
他是谁呢?我们通过一副对联猜猜看。
(大屏幕展示对联内容,指名读出,学生猜测)对,他就是李白!(大屏幕展示李白的四幅图片,感知李白的外在形象。
)诗圣杜甫曾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
”的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与酒有关的诗——《行路难》。
二、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3.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
4.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1.背景资料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
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
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
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金樽(z u n) 投箸(zh u ) 冰塞川(s e ) 歧路(q ()济沧♦♦•••海(j 1)(2)词语释义金樽:金酒杯。
斗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羞:同“怪”,美味的事物。
箸:筷子。
歧路:叉路。
长风破浪: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
云帆:像白云一样的船帆。
济:渡过。
沧海:大海。
三、朗读指导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合作探究展示点评】(一)整体感知读过本诗后,你知道它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吗?答案示例:诗作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道路的坎坷、崎岖不平。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古代诗歌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韵律结构。
2. 熟悉《古代诗歌三首》中的每首诗歌的内容和作者。
3. 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二、导学内容:1. 诗歌一:《静夜思》2. 诗歌二:《将进酒》3. 诗歌三:《登鹳雀楼》三、导学步骤:1. 诗歌一《静夜思》- 请学生阅读《静夜思》,思考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王之涣的写作意图。
- 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内涵,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思考和交流。
2. 诗歌二《将进酒》- 学生阅读《将进酒》,了解李白的豪迈风格和饮酒主题。
-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诗人对人生和快乐的理解。
- 与学生一起讨论诗歌中的酒文化和诗人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3. 诗歌三《登鹳雀楼》- 学生阅读《登鹳雀楼》,理解王之涣通过登高远眺表达的情感和思考。
-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义和价值,与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导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古代诗歌三首》中每首诗歌的内容和作者。
2.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3.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的欣赏和分析,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古代诗歌三首》的背景和作者;3. 分析诗歌内容和意境,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4.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导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 《古代诗歌三首》的背景和作者;3. 诗歌内容和意境分析;4. 诗歌鉴赏与赏析。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诗歌的图片或音频,引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古代诗歌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静夜思》:作者李白,描述了作者在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诗词三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诗词三首》导学案一、导学目标通过进修《诗词三首》,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导学内容1. 《静夜思》2. 《将进酒》3. 《春晓》三、导学步骤1. 导入请学生回顾诗歌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与散文的区别。
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要进修的三首诗歌。
2. 进修《静夜思》起首让学生朗读《静夜思》,然后进行诗歌分析,包括作者、背景、主题、意境等方面的讨论。
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首诗会被广为传诵,它有哪些特点,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3. 进修《将进酒》同样,让学生朗读《将进酒》,然后进行诗歌分析。
请学生思考,这首诗歌的气势如何,它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和境界,与《静夜思》相比,有何异同的地方。
4. 进修《春晓》最后,让学生朗读《春晓》,进行诗歌分析。
请学生思考,这首诗歌描绘的春天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表达对春天的热爱和倾慕的。
5. 总结通过三首诗歌的进修,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深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室延伸1. 让学生自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朗诵和分析。
2. 组织学生创作一首诗歌,表达自己对生活、自然或情感的感悟。
3. 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五、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背诵并写出对该诗歌的感悟。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诗词三首》的理解和感受。
3. 收集更多古代诗歌,进行阅读和欣赏。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深刻,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希望学生能够继续保持对文学的热爱,不息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成为有情怀、有思想的人才。
《诗词三首导学案》
《诗词三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 理解《诗词三首》的背景和作者;2. 熟悉《诗词三首》的内容和主题;3. 分析《诗词三首》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4. 感悟《诗词三首》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导学内容:本次导学将盘绕三首经典诗词展开,分别为《静夜思》、《将进酒》和《春江花月夜》。
通过进修这三首诗词,我们将深入了解唐代文学的风采和魅力,感受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导学步骤:一、导入请同砚们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以及对唐诗的印象。
为什么唐诗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你最喜欢的一首唐诗是哪一首?为什么?二、进修《静夜思》1. 朗诵《静夜思》,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了解《静夜思》的作者李白,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宁创作特点。
3. 分析《静夜思》的诗意和艺术表现手法,包括描写手法、意境构建等。
三、进修《将进酒》1. 朗诵《将进酒》,体会其中的豪情和豪放。
2. 介绍《将进酒》的作者李白,探讨他的人生态度和创作风格。
3. 分析《将进酒》的酒意和情感表达,理解诗中的“醉”与“醒”的对立。
四、进修《春江花月夜》1. 朗诵《春江花月夜》,感受其中的浪漫与唯美。
2. 简要介绍《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探讨他的诗歌风格和主题特点。
3. 分析《春江花月夜》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感悟。
五、总结通过进修《诗词三首》,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够感受到诗人们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希望同砚们能够珍惜这段珍贵的文学遗产,不息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六、拓展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进行朗诵和解读。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你对唐诗的感悟和体会。
通过本次导学,希望同砚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文学素养。
愿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感受到无限的美好和智慧,让诗歌成为我们心灵的滋养和启迪。
诗词曲三首导学案
NO.《诗词曲三首》导学案班级小组姓名评价【学习目标】1、熟练背诵并默写三首诗歌,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用诗歌赏析“四读”法学习诗歌。
3.激情参与,达成目标,体会诗人的心境。
【学法指导】1.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在对诗文意思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分析和名句的赏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
2、独立思考、自主完成、规范书写。
【知识链接】1、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
谢眺楼:南北朝时齐朝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在宣城外陵阳山上所建的一座楼,人称谢眺楼,也称北楼。
校书:官名,秘书省校书郎的简称。
云:李云,李白的叔父。
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院。
但由于权贵排挤,不到两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
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
这首诗抒写的就是作者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扰。
2、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
庆历三年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3、“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散曲,是为配乐所写的歌词,是继诗词兴起的一种新诗体,主要分为小令、套数两大类。
源于宋金之际,元代大盛。
代表作家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关汉卿。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
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4.诗歌赏析“四读”法:诗歌赏析“四读”方法:一读,读准字音,划出节奏;二读,读懂诗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大意;三读,体会感情,根据对诗句的理解,结合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四读,品味诗蕴,精妙用词、名句、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品味。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导学案《古诗词三首》完美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1《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21古诗词三首导学案设计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第七单元自然之趣大自然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多彩的画面。
观山,鲜花遍野、树木丛生;看水,流水淙淙,汩汩多情;听鸟,啁啁啾啾,宛如天籁……,还有那日月星辰,轮换变转;还有那风霜雨雪,变化多姿。
朝晖夕阴,四季更替。
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以她多情的方式召唤我们投入她的怀抱。
让我们聆听着大自然的召唤,去雨后的空山、夜泊的江边、边疆塞外领略不一样的风景,到四季的轮回中感受大自然不同格调的美,到神奇的“鸟的天堂”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在追寻月迹的童趣中感悟纯真之美。
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吧,你一定能感受到她的壮美与神奇。
本单元课文以“四时景物皆成趣”为主题编排,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与神奇。
我们在欣赏本单元优美诗文的同时,也可以用心去观察周围的景物,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大自然中的景物别样的美。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课文古诗词三首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理解诗词的大意;想象三首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诗(词)人寄托的情感。
四季之美 1感受“四时情.趣”的不同,学习运用时间顺序描写景物;体会想象的妙用,并能学以致用。
鸟的天堂 2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赏析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月迹 1 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品味20 古诗词三首文本分析:《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展现了山居村民的淳朴,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人是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流水声、浣女归来的喧笑声,以及渔船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小学学案)《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3 古诗词三首黄昏,诗人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看到了空旷的原野,天空比树还要低。
江水清澈,月亮倒映在水里,离我很近。
预设点拨三: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①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他身处异乡。
此时,是什么景物触动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烟渚)(日暮) ②“日暮〞是日落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去)还有人在干什么呢?(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聊天等)设问导学〔三〕抓字眼,明诗意方法提示:1.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同桌互说。
设问导学〔三〕多诵读,悟诗情方法提示:1. 四人小组采用喜欢的方式诵读,熟读成诵。
2.交流诗人所表达感情。
〔1〕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墨汁,形象逼真。
〔2〕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3〕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预设点拨三:诗人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牛郎的愁苦心情, 抒发了自己愁苦之情和别离之感。
黑色的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入船中。
突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望湖楼下的湖面平静得好似蓝天。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三、达标检测检测内容认真朗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答复下列问题。
(1)诗中前两句中的“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雨下得小组内检测,汇报2.同桌互说。
设问导学〔三〕多诵读,悟诗情方法提示:1. 四人小组采用喜欢的方式诵读,熟读成诵。
2.交流诗人所表达感情。
社:社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预设点拨三:由“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句词,你想到了哪一句有名的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
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似在说着丰收年。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诗词三首》导学案
14 《诗词三首》导学案(一)行路难学习目标1.学习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领会诗句的含义,感知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
3.背诵积累诗词名句,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了解文学文化常识】1.作者作品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
有《李太白集》。
2.知识链接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掌握基础知识】1.读准字音金樽zūn 珍羞xiū投箸zhù心茫máng然冰塞sè川垂钓diào碧bì溪上歧qí路云帆fān 济jì沧cāng海2.词语解释。
(1)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
(2)金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清酒:清醇的美酒。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玉盘:精美的食具。
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3)投箸:丢下筷子。
箸(zhù):筷子。
不能食:咽不下。
茫然:无所适从。
(4)太行:太行山,在现在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
【整体感知】1.句子翻译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珍贵值万钱。
我心情愁烦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是多么的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吕尚垂钓碧溪,闲待东山再起;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啊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如今身在何处?相信总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2.总体分析(1)(2)句:心事重重,四顾茫然;(3)(4)句:面对佳肴,食不下咽。
《诗词三首导学案
《诗词三首》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理解并熟记《诗词三首》的内容和意境。
2. 分析《诗词三首》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导学内容1. 《登鹳雀楼》2. 《将进酒》3. 《静夜思》三、导学步骤1. 课先导入通过简短的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诗词”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进修《登鹳雀楼》(1)导读诗文,让学生了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
(2)分析诗歌内容,探讨“登高望遥”与人生追求的干系。
(3)欣赏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豁达和高遥情怀。
3. 进修《将进酒》(1)导读诗文,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宁创作特点。
(2)分析诗歌内容,探讨“豪情壮志”与人生态度的干系。
(3)品味诗歌情感,感受诗人的豪放和豁达情怀。
4. 进修《静夜思》(1)导读诗文,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宁创作背景。
(2)分析诗歌内容,探讨“孤独孤单”与人生感悟的干系。
(3)感受诗歌意境,领略诗人的孤独和深沉情怀。
5. 总结归纳通过以上进修,让学生领悟到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教室延伸1. 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提升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
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展示对《诗词三首》的理解和感悟。
3. 鼓励学生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登鹳雀楼》、《将进酒》、《静夜思》。
2. 撰写读后感,表达对《诗词三首》的理解和感悟。
3. 搜集名家诗词,扩展文学阅读广度和深度。
六、评判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词三首》的内容和意境,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诗歌欣赏和表达,提升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希望学生在未来的进修中能够继续热爱文学,不息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情感品味。
《诗词三首导学案》
《诗词三首》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诗词三首》,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提高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一、课先导入1. 请学生回顾一下上节课进修的内容,即《诗词三首》是哪三首诗?分别是哪位诗人所作?2. 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看法。
3. 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诗词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进修的兴趣。
二、诗词进修1. 第一首诗:《静夜思》指导学生阅读《静夜思》,了解作者李白的生平宁创作背景,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意境。
2. 第二首诗:《登鹳雀楼》指导学生阅读《登鹳雀楼》,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宁创作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丽景象。
3. 第三首诗:《将进酒》指导学生阅读《将进酒》,了解作者李白的生平宁创作背景,分析诗中的酒文化和豪放不羁的气息,引导学生领略“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情壮志。
三、诗词欣赏1. 请学生分组进行诗词朗诵比赛,展示各自对《诗词三首》的理解和表达。
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探讨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3. 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分享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激情。
四、教室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进修内容,总结《诗词三首》的主题和艺术特点,强调诗歌对人们情感和思想的启迪作用。
2. 鼓励学生继续进修和欣赏古代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
3.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必定和鼓励,激励学生不息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成为有情怀、有修养的文学人才。
五、课后拓展1. 安置课外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深入钻研和创作,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和审美情感。
2. 组织学生参与诗歌朗诵比赛或文学作品征集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
部编版九上语文《诗词三首》导学案
部编版九上语文《诗词三首》导学案13《诗词三首》学案(一)【学习目标】1. 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2. 品读重点语句,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3.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课前预习】课前搜集资料加深认识。
1. 李白:2. 写作背景:3.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读音。
樽.()箸.()羞.()直.()塞.()济.()【初读诗歌,感知内容】4. 朗读诗歌,面对《行路难》这个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5. (1)找出写“行路难”的句子,说说难在哪里?(2)诗人在这句诗中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表现了他内心怎样的情感?6. 面对仕途的坎坷,诗人内心的情感还怎样呢?从哪看出来的?【细读诗歌】7. 朗读诗歌,诗人到底想走一条怎样的人生之路呢?8. 理想的愿望总是美好的,而现实总是残酷的,面对残酷的现实,诗人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9. 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一句的妙处。
参考答案:1.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是继屈原之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世人称他为“诗仙”。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与杜甫合称“李杜”。
2. 写作背景:《行路难》(其一) 作于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
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
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
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其一) 。
3. zūn zhùxiūzhísa jì4. 略。
5.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七年级古代诗词三首导学案
七年级古代诗词三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三首古代诗词。
2、理解诗词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3、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4、学习诗词的写作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词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感受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1)对诗词中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结合诗人的身世背景,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批注法:在阅读诗词的过程中,对重点字词、句子进行批注,加深理解。
3、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诗词中的疑难问题,交流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抒发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七年级古代诗词的世界,领略三首经典之作的魅力。
(二)诗词原文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作者简介1、曹操(155 年-220 年 3 月 15 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2、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3、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四)诗词解读1、《观沧海》(1)字词释义①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精品学案】《诗词三首》导学案
(3)写出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的坚定信念的两句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悟情感,析哲理。
(1)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情感、哲理:诗人以“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象征前途的渺茫。
(2)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情感、哲理:尽管前路障碍重重,诗人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品格的写照。
4.品特色。
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用典。
诗人自比姜尚、伊尹,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明君赏识以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愿望。
(一)活动2: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家作品和背景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
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
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1.解释词语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烂柯人歌.一曲....._______________ 长.________ 弃置身2.知内容,想意境。
①交代了诗人贬地的荒凉和被贬的漫长的诗句是诗人贬地的荒凉和被贬的漫长。
②交代了诗人回乡所见的两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③写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现象的两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④写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的诗句是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词曲三首导学案
诗词曲三首导学案课题: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学习目标】.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3.背诵三首诗词曲。
【学习重、难点】.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初步理解诗的炼字和诗的句法。
3.学习富有特征的景物描写手法。
【学法指导】查找有关作者资料,联系写作背景,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诗后简评,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字音互填并在横线上补充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jiàn()别酣()高楼pénglái()()塞()下举杯xiāo()愁扁()舟燕()然未勒()2.简介三位作者和写作背景。
3.认真阅读《诗词曲三首》,思考诗人分别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渔家傲》《天净沙•秋思》4.通过预习,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大胆地提出来。
二、课堂助学.导入2.资料平台请同学们分别介绍李白、范仲淹、马致远及其三首诗词曲创作的背景。
3.百家争“诵”(1)反复诵读《诗词曲三首》,结合书下注释或参考相关资料,疏通文字,用现代汉语正确说出三首诗词曲的意思。
(2)有感情地诵读三首诗词曲,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意”想天开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你还读出了哪些场景,哪些意境,哪些情感?5.小结三、课堂巩固.《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诗中李白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愁多的诗句:,。
2.诗中诗人心理变化的历程是什么?3.《渔家傲》上阕写景,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下阕抒情,揭示主旨的一句是。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5.《天净沙•秋思》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语文教案:诗词曲三首导学案
课题:诵读欣赏《
诗词
曲三首》
【学习目标】
1. 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作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3. 背诵三首诗词曲。
【学习重、难点】
1. 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 初步理解诗的炼字和诗的句法。
3. 学习富有特征的景物描写手法。
【学法指导】
查找有关作者资料,联系写作背景,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诗后简评,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字音互填并在横线上补充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jiàn()别酣()高
楼péng lái ()()塞()
下举杯xiāo()
愁扁()舟燕()然未勒()
2.简介三位作者和写作背景。
3.认真阅读《诗词曲三首》,思考诗人分别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
云》
《渔家
傲》
《天净沙•秋
思》
4.通过预习,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大胆地提出来。
二、课堂助学
1. 导入
2.资料平台
请同学们分别介绍李白、范仲淹、马致远及其三首
诗词
曲创作的背景。
3.百家争“诵”
(1)反复诵读《诗词曲三首》,结合书下注释或参考相关资料,疏通文字,用现代汉语正确说出三首诗词曲的意思。
(2)有感情地诵读三首诗词曲,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感情?
4.“意”想天开
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你还读出了哪些场景,哪些意境,哪些情感?
5.小结
三、课堂巩固
1.《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
字:;诗中李白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愁多
的诗
句:,。
2.诗中诗人心理变化的历程是什么?
3.《渔家傲》上阕写景,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
是;下阕抒情,揭示主旨的一句
是。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
句?
5.《天净沙•秋思》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
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
图中有景有人,人
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7.阅读比较。
《秋词》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上面的作品同样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截然不同,刘禹锡所表
达的感情是,而马致
远却抒发
了。
在表达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