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课程整合与改革29页PPT
教育机构教师课程设置与改革培训课件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教师通过考试、作品评定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反馈机制
教师及时向学生提供学习反馈,指导其改进学习方法。
教师通过课堂表现、作业、测验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评价与改进
教师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改革与发展
选择合适的教材
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写一些辅助教材或讲义,以补充或强化课程内容。
编写辅助教材
随着学科的发和教学需求的改变,及时更新教材内容,确保教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更新教材内容
课程实施与评价
引导者
教师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者
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指导和支持。
课程设置内容
根据学生需求和学科特点,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指导。
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科知识体系中筛选出与目标相关的知识点,确保课程内容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筛选知识点
为了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生动性,可以引入与知识点相关的实践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引入实践案例
实践经验2
某教师在班级管理中采用民主决策的方式,通过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规章制度、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等方式,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
实践经验3
某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个性化教育,通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开展个性化辅导等方式,有效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
案例分析1
某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
社会需求变化
01
简介通识教育.ppt
高等教育目标的层次或类型
1. 掌握一项专门技艺和基本文化知识,毕业后能够 找到对口工作,并胜任本职工作。
2. 精通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宽广的知识面。 毕业后能够在本专业领域或相近专业领域开展工作, 并能够对本专业知识有所发展。
3. 在精通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理解人类各 种知识类型的本质及其探究方法与模式,养成批判 性思维习惯,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潜力。毕业后能 够创造新职业、新专业,引领社会发展。
15.4 52.9 54.1 62.5 18.8
69.2 47.1 42.4 37.5 56.3
正在 改革
台湾大学
40(课时)
必需完成的通识教育的课时数(熊明艳,2007)
自然科学 总课时 清华(文) 清华(理) 160 560 (%) 17 42 社会科学 总课时 224 224 (%) 24 17 人文科学[学科] 总课时 544 544 (%) 59 41
必需完成的通识教育课程门数*
自然科学+数学(%) 人文素质**(%)
哈佛 MIT
加州理工学院
伯克利
杜克(南方哈佛、三一学院、神学 院) *写作等除外(刘拓、陈秀平、李平康,2004) **包括社会科学 75(冯增俊,2004) 25 香港中大 东京大学 北京大学 33 25(课时) 67(楼程富,2002)
但“名著”包括自然科学的经典著作。
赫钦斯:今天有意义的知识没有超过 古人,哲学与人文没有超过亚里士多德。 科学呢?“如果我们阅读牛顿的《自然哲 学的数学原理》我们就会看到一位活生生 的天才,就会了解这本书所展现出来的那 种前所未有的简朴和优雅,还可以了解近 代科学的基础。……[近代]哲学起始于迪卡 尔和洛克;心理学起始于冯特和詹姆士; 自然科学发端于19世纪的一些伟大的实 验。” ——《美国高等教育》(中译本)ຫໍສະໝຸດ 5.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时期
教育通识与课程改革
本科教育改革十项措施 6. 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过程 7. 营造高峰体验 8. 使研究生成为实习教师 9. 改革教师奖励机制 10. 培养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团体
3、几所 美国大学课程设置
哈佛大学
• • • • • • • 自由教育理念 培养世界公民 注重科学教育 鼓励学生跨学科探索 学习选择自由度大 开设小班研讨课 提供本科生研究机会
4、斯坦福大学教学特色
• • • • • • 主修数量多(工学院366个) 各系科主修学分仅1∕3(55-65学分) 小班研讨课75%在15人及以下 斯坦福导论性研讨班(一、二年级) 跨学科教学(20多个主修) 本科生参与研究工作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50~60学分)
• 加州大学通识课程 • 伯克利分校美国文化类课程 • 院系相关课程7门(breadth requirements)
2、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
数字化校园(E-campus)
MIT2001年开放网络课件(OCW)
2000年美国900所高校,1000多个在线学位 和证书项目 2002年美国秋学期160多万在校生注册一门 及以上在线课程
电化教育、远程(网络)教育
• 截止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学是土耳其的Anadolu University,它拥有超过500,000的远程学习者,他们 的绝大多数都是拥有工作的全职或兼职人员。
296
276 259 225 222 183 138 102 0 9149
1
1 1 1 1 1 1 0.5 0 40
外语和文学 农业、自然资源与保护 通信、新闻及相关计划 法律 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 计算机和信息科学 公共卫生 教育 未知(Undeclared/Unknown)
2024版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PPT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PPT全套完整教学课件目录CONTENCT •教育学概述与小学教育专业简介•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原则•小学德育理论与实践•小学智育理论与实践•小学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资源整合•教育评价改革及其实践应用01教育学概述与小学教育专业简介教育学定义、研究对象及方法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实践课程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课程等。
学科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
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小学班级管理、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等。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高素质教师。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等。
旨在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
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国内外小学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内小学教育现状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在普及程度、教育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观念落后等。
国外小学教育现状国外小学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也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小学教育发展趋势未来,小学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强调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小学教育也将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
02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原则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来探索世界,逐渐形成客体永久性概念。
《通识教育基础课程》课件
学习成绩分析
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作业成绩,评估教学 效果和学习效果。
同行评价与督导评价
邀请同行专家和教学督导对课程进行评价, 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
04
通识教育的实践与应用
通识教育在大学中的应用
大学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生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和 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02
03
04
人文社会科学
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 学、经济学等领域,注重人文
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自然科学与技术
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地理学等学科,强调科学技术
的创新与应用。
数学基础
包括基础数学、统计学等内容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
解决能力。
跨学科整合
通过主题式、项目式学习等方 式,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培
明确教育理念
加强对通识教育的宣传和培训,明确其理念和目 标,提高教学质量。
THANK YOU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完成项目,培养其 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加深对知 识的理解。
翻转课堂法
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件内容,课堂上进 行讨论和答疑,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和自主学习能力。
评价方式
考试评价
通过书面考试检测学生 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和应用能力。
作业评价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 生按时提交,根据完成
情况进行评价。
《通识教育基础课程》ppt课件
目录
• 通识教育的定义与重要性 • 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 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与评价 • 通识教育的实践与应用 • 性
通识教育的定义
综合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 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全面发展的 人才。
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ppt课件
➢教材立项、审查、选用制度逐 步建立,初步形成了教材公平 竞争的机制,多样化格局正在 形成,教材质量明显提高
42
➢实验区、实验学校通过各种途 径和方式宣传课改,社区、家 长共同参与课程建设;课程改 革得到了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广 泛关注和热情支持
43
对课程标准使用情况的调研
2003年3月—8月,教育部基础 教育司对新课程各科课程标准实施 状况组织了大规模调查研究,接受 调查的教师人数达6886人,涉及 42个实验区,覆盖全国29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
培训,不上岗”。
25
教科书审查与选用
初步建立新课程的教材管 理制度,已审查通过的新课程 实验教材平均每个学科6~7种。
26
要求在课程改革实验区成 立教材选用委员会,主要由学 校校长、教师、学科专家、家 长代表组成,规范选用委员会 的选用程序,力求教材选用过 程的公正、公开。
27
新课程专业队伍与基地建设
完全可以
72.2
12.4
暂不能实现
创造条件,可以实现
1.2
不能实现
33
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程度
百分比
70
60
50
40
33.3
30
20
10
0 完全适应
62.3
基本适应
4.4 有一定差距
不能适应
34
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程度
百分比
80
70
60
50
40
30
23.2
20
10
0 很适应
74.8
基本适应
1.7 基本不适应
0.6
难以实现
81%的教师认为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理念
教育部优质通识教育课程23页PPT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PPT课件
第一章 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理念重建
首先要明确的两个概念:
课程 理念
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 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 目的、可执行的计划。
“理念”是一个具有能反映一类事物每个个体或一类现 象每种个别现象共性之能力的普遍概念,具体说它是诸 理性认识及其成果的集大成。它既包含了认识、思想、 价值观、信念、意识、理论、理性、思想、理智,又涵 盖了思维产品的表现物,如目的、目标、宗旨、原则、 规范、追求等,而后者使理念这一抽象的概念具有了直 观的形象
践。
◆广大教师通过与本书进行对话,以本书为基本平台掌握更多新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并且把自己置身于鲜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中与之进行交流互动,一定能够 成为反思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
第2页/共46页
二、本书的特点
◆理论性比较强。本书概要性地阐述了新课程及其教学改革所关注的各种理论层面的问题。 其中,既有课程理论方面的问题,又有教学理论方面的问题,更加侧重于教学理论。
综合化二课程综合化与综合课程的关系三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关系五我国新课程中的综合课程设计阅读35第三节综合课程的教学一综合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一般研读二综合课程的教学模式重点36第一节研究性学习的提出一研究性学习的提出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设计重点37一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二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程序三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定位四研究性学习的科学评价38第三节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一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二不能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三不能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活动四不能把研究性学习精英化五不能把研究性学习学科化六不能把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割裂开来七教师不能把越俎代庖一手包办八研究性学习不可千篇一律九研究性学习不能忽略双基训练39第一节校本课程的涵义一什么是校本课程二校本课程的历史发展三校本课程的模式一般研读40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四校本课程开发的步骤五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六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41三教师是校本课程的组织者42一校本课程评价应借鉴的模式与方法二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一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二解决校课程开发中各种问题的对策43一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二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方式与方法44一对教师学科教学的评价
高中课改通识讲座_PPT课件
●每一个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 若干科目组成;
普 通 高 中 课 程 结 构
学习 领域
语言 与 文学
数 学
人文 与 社会
科 学
技 术
体育 与 健康
艺 术
综合 实践 活动
语 外 数 政历地 物 化 生 通 信 科目 用息 文 语 学 治史理 理 学 物 技 技 术术
第四、普通高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 基础
2、如何理解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 标?
(6点)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
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
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和愿望;
◆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 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 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 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
3、高中课改中育人目标发生怎样的变化?
由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可看出育人也 发生着深刻变化: ★关注学生正确思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关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的形成;
★为学生多样化的人生选择和未来发展创造条件, 奠定基础。
4.课改主要改什么?
二、高中课改中的热点问题
1、如何理解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2、如何理解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3、高中课改中育人目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课改主要改什么? 5、课程性质如何定位? 6、如何把握普通高中的课程结构? 7、为什么设置学习领域? 8、为什么增设新的科目? 9、为什么课程以模块形式呈现? 10.怎样理解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11、高中新课程中各科课程结构如何? 12、课程整体设置与评价是怎样的? 13.学生怎样算毕业? 14.如何评定学分 15.新课程高考命题方向? 16.如何开课? 17.研究性学习如何开设? 18.教师目前突出的困惑有哪些?我们如何应对?
整合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培训课件
反馈信息。
多样化评价手段在整合性课程中应用
表现性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整合性课程中的表现,评价其知识、技能 和态度的掌握情况。如角色扮演、演讲、辩论等活动,可 以展示学生的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等。
作品展示评价
要求学生在整合性课程中完成一定的作品,如研究报告、 设计方案、艺术作品等。通过评价作品的质量和创意,衡 量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创新合作模式
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如校企合作、校地合 作等,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信息技术在整合性课程中应用前景
构建信息化平台
01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实现课程资源的数字
化、网络化和共享化。
创新教学方式
02
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远程教学等新
型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
学生改进学习策略。
02
结果性评价
衡量学生在整合性课程学习后所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水平。通过考
试、作品展示、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为教学
改进提供依据。
03
相结合原则
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既关
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教学提供全面、准确的
激发教师潜能
鼓励教师发挥专业特长,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提供有针对性的 指导和支持。
校外资源拓展及合作模式探讨
1 2
拓展社会资源
积极寻求与社区、企业等社会机构的合作,共享 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实践机 会。
建立合作机制
与相关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明确双方 责任和义务,确保资源整合的顺利进行。
幼儿园通识教育:基础知识学科整合与资源共享
幼儿园通识教育:基础知识学科整合与资源共享一、引言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起点,也是他们认识世界、学习与成长的重要阶段。
而在幼儿园的教育中,通识教育即是一种以广泛的知识、技能、素养为目标,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
在通识教育中,基础知识学科整合与资源共享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本文将对此展开深入探讨。
二、基础知识学科整合1. 整合的意义在幼儿园通识教育中,基础知识学科整合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为幼儿提供更广泛的知识面,使其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世界和自我。
通过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可以相互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幼儿的综合能力发展。
2. 整合的方式在幼儿园通识教育中,基础知识学科可以通过跨学科教学的方式进行整合,比如将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建构知识的框架,形成对世界的综合认知。
3. 整合的效果通过基础知识学科的整合,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由于不同学科内容的相互渗透,幼儿能够在学习中形成更为系统和立体的认知模式,更好地促进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资源共享1. 资源共享的概念资源共享是指不同学科之间、不同教学单位之间可以共同管理和利用各自的资源,包括教材、教具、教学设备等。
在幼儿园的通识教育中,资源共享能够使幼儿获得更为全面和多样的学习体验。
2. 资源共享的方式资源共享可以通过不同教学单位的合作来实现,比如不同幼儿园之间可以开展交流活动、资源共享课程等。
也可以通过利用社会资源,比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进行学习活动,从而为幼儿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3. 资源共享的意义资源共享能够为幼儿创造更为丰富的学习条件,使其在学习中能够多角度、多样化地接触知识,提高其主动学习的能力。
资源共享也能够有效地缓解教育资源不均、教育条件落后等问题,为所有幼儿提供更为公平的学习机会。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幼儿园通识教育中的基础知识学科整合与资源共享是非常重要的。
通识教育课程的整合与改革960208行政会议
高醫通識課程改革建議方案
第一階段(96學年度) 基礎與博雅課程之整合與改革 目標:
培養學生具備人文素養、社會關懷與國際視野,並有獨 立思考及終身學習的能力,以達全人教育的理想。
20
方案(28學分)
基礎課程 (12):
1. 國文 → 國語文能力 (4)
2. 英文 → 英語文能力 (6)
3. 電腦與資訊 →電腦與資訊之應用(2)
15
本校校長之教育理念
教學卓越 研究創新 優質人文 社會關懷
16
本校通識教育發展略史
未改制醫學大學前,為「共同學科」,後改為「共同科」,由教務長兼任主任, 課程亦由教務處統籌。
民88年8月,改制高雄醫學大學。同時將原「共同科」更名為「通識教育中心」。 本校是一所以醫學為主軸發展起來的單科大學,在通識教育的師資方面較為缺
中國
校定課程: ◎國文(4)、英 文(4)、人文 (2)、社會科學 (2)
中山
國文領域 (6) 外文領域 (6) 人文領域 (6) 社會科學領域 (6) 自然與應用科學
(2)
學分
14
博雅課程: 人文學、社會科 學、自然科學
選
修
學分
14
合計
28
備註
20
◎領域選修課程 (4)
◎全校選修課程 (6)
10 30
4
(一)通識均衡選修模式
意義:「不同學科領域交叉選修」的模式。
說明:課程規劃為 3 或 6 個領域。
語文領域:國文、英文。 歷史文化領域:歷史課程。 社會科學領域:憲法、公民。
採用學校:
國內:清華、交通、中央、陽明等校。
大陸:由官方主導「文化素質教育」 。
香港中文大學。
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课件
促进教育公平
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可以 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个 性化需求和发展,促进教 育公平。
02
CHAPTER
课程体系调整的目标和原则
课程体系调整的目标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根据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满足居民生活和 产业发展需求。
培养创新人才
加强创新教育和实践活动,培养具有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教师培训机制
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加强教师评价与激励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鼓励优秀教师发挥示范作用。
引进优秀人才
积极引进高水平、有学术影响力的教师,提升整体师资水平。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1 2
制定教学管理规定
明确教学管理流程和要求,确保教学质量。
实施教学监督与评估
和项目经验。
实践教学与科研结合
03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创新
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入创新创业教育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
提供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创业能力。
创业实践平台
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为学 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 鼓励他们将创意转化为实 际项目。
创新实验室
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课程体系调整的背景和意义 • 课程体系调整的目标和原则 • 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 • 课程体系调整的保障措施 • 课程体系调整的效果评估和反馈
01
CHAPTER
课程体系调整的背景和意义
当前教育环境的变化
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教育信息化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的 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需要培养具有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