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鉴定标准2009版
GB_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宜少于 40 年,条件许可时应采用 50 年。 3 在 2001 年以后(按当时施行的抗震设计规范系列设计)建造的现有建筑,后续使用年
本标准对现有建筑经抗震鉴定后继续使用所约定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建筑不需重新 鉴定和相应加固就能按预期目的使用、完成预定的功能。 2.1.3 抗震设防烈度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2.1.4 抗震鉴定 seismic appraisal
4
3 基本规定
3.0.1 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应包括下列内容及要求: 1 搜集建筑的勘察报告、施工和竣工验收的相关原始资料;当资料不全时,应根据鉴定的
需要进行补充实测。 2 调查建筑现状与原始资料相符合的程度、施工质量和维护状况,发现相关的非抗震缺陷。 3 根据各类建筑结构的特点、结构布置、构造和抗震承载力等因素,采用相应的逐级鉴定
注:1 本标准中,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分别为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适度设防类的简称;
1.0.4 现有建筑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按下列规定选择其后续使用年限: 1 在 70 年代及以前建造经耐久性鉴定可继续使用的现有建筑,其后续使用年限不应少于
6
4 场地、地基和基础
4.1 场 地 4.1.1 6、7 度时及建造于对抗震有利地段的建筑,可不进行场地对建筑影响的抗震鉴定。
注:1 对建造于危险地段的建筑,场地对建筑影响应按专门规定鉴定; 2 有利、不利等地段和场地类别,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划分。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版最新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版最新建筑抗震鉴定标准是为了保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减少损坏程度,保护人员生命财产安全而制定的规范。
2009年版建筑抗震鉴定标准是当前最新版本,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评定和鉴定提出了一系列详细的要求。
1.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背景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制定是在日益频发的地震灾害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技术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的。
2009版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考虑了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抗震设计水平等因素,为建筑物抗震性能评定提供了更为具体和细致的指导。
2.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主要内容2009版建筑抗震鉴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抗震性能等级划分标准: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重要程度、地震烈度等因素,将建筑物划分为不同的抗震性能等级,提出相应的评定要求。
•抗震设防烈度要求:规定了不同性能等级建筑物对地震作用的承受能力要求,包括水平抗震力、侧移位移、层间位移等指标。
•抗震设防措施规定:提出了针对不同结构形式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措施,包括约束筋加固、墙体加固、剪力墙加固等技术要求。
•抗震评定报告要求:规定了抗震性能评定报告的内容及形式,要求评定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分析和评定结论等内容。
3.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意义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实施对于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严格遵守抗震鉴定标准,可以有效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抗震风险,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2009版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发布,为各地建筑抗震评定工作提供了统一的依据,有助于提高我国地震防灾减灾的整体水平,推动建筑业抗震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
结语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版的最新发布标志着我国在地震防灾减灾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只有遵循标准规范,严格执行抗震鉴定标准,才能有效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全。
希望各地相关单位能够严格执行标准要求,不断加强抗震工程建设,共同为建设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而努力。
01建筑抗震鉴定标准与加固规程修订介
一、标准修订背景
1. 标准实施已十多年,期间一些相关标准已进行了修订 2. 汶川地震后,地震灾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房屋抗震鉴定
三、我国鉴定加固标准的沿革
1. 试点起步阶段(1966~1976) ●1968年编制了京津地区一般民用建筑、单层工业厂
房、旧建筑、农村房屋及烟囱、水塔等的抗震鉴定标准 (草案)和抗震措施要点。
《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草案稿),1964
●1975年编制《京津地区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 准》(试行),9月正式实施。
该阶段的特点: ●抗震鉴定、加固与建筑功能改造紧密结合。 ●抗震鉴定与加固的要求扩大到6度区 ●强调建筑抗震能力的综合分析
四、原标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问题之一:标准的适用性
GB50023-95的适用范围:适用于89规范以前的房屋 当设防烈度不提高时,已按《77鉴定标准》加固或按 《78抗震设计规范》设计的建筑,可不再进行抗震鉴定。 (95标准条文说明) 按89规范设计建造的房屋如何鉴定? 怎么办?-必须在标准中引入89规范的相关内容 如何引入?-是本次标准修订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该阶段的特点:
●建立了抗震鉴定与加固的管理体制,采用普查、分类、 排队、立项,然后按抗震鉴定、设计审批、组织施工、竣 工验收的程序进行。
●对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及时进行总结,为第三阶段奠 定了技术基础。
3.综合发展阶段(1989~ 2009)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98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 GB50011-2001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一、引言建筑抗震鉴定是评估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过程,旨在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尽可能减少损害,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GB50023-2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我国建筑抗震设计和抗震鉴定的基本标准,是指导抗震鉴定工作的重要依据。
二、建筑抗震鉴定的意义建筑抗震鉴定是对建筑物结构、材料和施工工艺等进行综合评估,判定其在受到地震作用时的抵抗能力和安全性。
通过抗震鉴定,可以及时发现建筑物存在的抗震隐患,提出加固改造方案,保障建筑物在地震灾害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GB50023-2009的主要内容1.总则GB50023-2009规定了建筑抗震鉴定的范围、目的、基本原则和术语定义等内容,明确了鉴定的程序和要求。
2.鉴定对象建筑抗震鉴定的对象主要包括新建建筑、既有建筑、不满足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要求的建筑以及需要重新鉴定的建筑等。
3.鉴定内容GB50023-2009详细规定了建筑抗震鉴定的内容,包括结构体系、结构性能、材料性能、基础及基础土、结构连接等方面的评估要点。
4.抗震鉴定等级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地震烈度等因素,GB50023-2009划分了抗震鉴定的不同等级,确定不同等级的鉴定标准和要求。
四、建筑抗震鉴定的流程1.准备工作包括搜集建筑结构资料、评估鉴定目的、制定鉴定计划等准备工作。
2.现场调查对建筑物进行现场勘测,包括结构构件、材料性能、基础状况等方面的调查。
3.资料分析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4.鉴定报告根据现场调查和资料分析结果,编制建筑抗震鉴定报告,提出改善建议和加固措施。
五、建筑抗震鉴定的意义1.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通过抗震鉴定,及时发现和解决建筑物的抗震隐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维护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建筑抗震鉴定可以有效减少地震灾害对人员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维护人员安全。
3.推动抗震工程发展建筑抗震鉴定是抗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抗震工程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抗震鉴定标准规范
抗震鉴定标准规范
《抗震鉴定标准规范》主要用于鉴定、筛查建筑的抗震性能,可
分为两个类别:
1、破坏鉴定:把梁柱这类元素本体力学理论计算形成适应法国钢结构
抗震性能鉴定方式;
2、受震鉴定:根据抗震性能鉴定的内容,识别建筑受震时的动态特征,例如振动频率、振动加速度、振动等数据。
主要内容:
一、抗震性能等级
1、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价等级:α5,α4,α3,α2,α1,β,γ,δ。
其中α5为最低要求;α4,α3,α2,α1依次为高级要求;β,γ,δ依次为最高要求。
2、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价要点:建筑结构受震动态特性、抗震构件防
护系数、振动频率、当量加速度、角周期等。
二、抗震鉴定计算分析
1、根据建筑结构的形象和结构系统,进行结构计算,确定抗震性能等级。
2、根据建筑结构计算结果,进行地震受力计算,确定抗震性能幅值。
3、根据抗震性能计算结果,计算抗震构件的防护系数,确定抗震鉴定
计算结果。
三、实验测试
1、根据抗震性能计算结果,在小范围内进行振动信号处理实验,确认
建筑受力趋势。
2、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抗震构件实验,检验抗震构件抗震性能指标。
3、地震动实验,确定楼层振动频率及其当量加速度、角周期等参数,
确认建筑的抗震性能等级。
四、抗震鉴定评价
1、根据受震鉴定和实验测试等结果,评估总体抗震性能;
2、同时评估抗震性能市位置来决定建筑抗震性能等级,确定抗震构件
设计和施工措施;
3、根据受震鉴定结果,分析出地震状态下的受震性能,明确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等级,为处理地震后的维修、加固提供依据。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年版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年版一、前言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年版是我国对建筑物进行抗震性能评估的重要标准之一。
本标准的发布旨在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失。
通过对建筑物的抗震鉴定,可以评估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破坏程度,为制定抗震加固方案提供依据。
二、建筑抗震鉴定的定义建筑抗震鉴定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和等级划分的过程。
通过抗震鉴定,可以了解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强度、位移容许值等参数,评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三、建筑抗震鉴定的内容建筑抗震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及抗震设计方案的分析和评定;2.建筑物结构材料的性能评价;3.建筑物的地基状况及基础承载能力的评估;4.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变形及破坏程度评估。
四、建筑抗震鉴定的流程建筑抗震鉴定的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建筑物的相关资料,包括设计图纸、构造参数等;2.实地考察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材料、地基情况等;3.进行结构安全性评估,评定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级;4.根据评定结果提出相应的抗震加固建议。
五、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年版的意义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年版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建筑抗震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该标准为建筑抗震鉴定工作提供了统一的规范,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六、结语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年版是建筑抗震领域的重要技术文件,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单位应严格依照该标准进行抗震鉴定工作,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
愿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年版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建筑抗震工作的不断提升。
抗震设计规范及鉴定标准探究
抗震设计规范及鉴定标准探究摘要:建国以来,我国建造了大量的建筑,由于当时我国的具体国情及科技水平,这些建筑大都没有进行抗震设计或抗震设防水平较低。
在当时背景下建造的多数房屋已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的抗震设防标准,对此类建筑开展抗震鉴定工作,了解既有房屋的现有抗震水平,并进行抗震加固,是新时期亟需解决的具体问题。
下面本文就抗震设计规范及鉴定标准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抗震设计;规范;鉴定标准;1 抗震技术的原理地震灾害的高强破坏力源于地球地壳中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可承载横波、纵波向周围传递扩散,促使地表建筑物遭受能量波的负面影响,随即衍生出剧烈震动,破坏建筑物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完整性。
在地震灾害下,因建筑物主体振幅与其阻力值具有联动关系,即在阻力值低的情况下,建筑物对地震能量的抵消能力将降低,其振幅将增长,则可对建筑物造成严重损毁。
对此,抗震技术的根本原理就是提高建筑物自体阻力,确保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其振幅可有效下降,以此减轻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损害。
2 抗震技术的标准2.1 甲类建筑甲类建筑就是常说的重大工程建筑项目,或是在地震灾害影响下,可能出现严重损毁的房屋建筑。
设计人员在围绕甲类建筑展开房屋抗震结构统筹设计作业中,其抗震设防烈度应特殊超出当地规划的标准指数。
2.2 乙类建筑对于乙类建筑来讲,在推进抗震设计工作时,若房屋建筑整体规模有限,设计人员则可秉持因地制宜原则,按照当地既定的抗震设防烈度要求,运用抗震性能更强的抗震结构,完成房屋建筑整体抗震设计。
2.3 丙类建筑基于丙类建筑开展房屋抗震设计,设计人员同样需着重满足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具体要求,使建筑物可有力抵抗地震灾害。
2.4 丁类建筑设计人员在丁类建筑中执行抗震设计任务,抗震设防烈度可适当低于当地标准数值。
但在抗震设防烈度已为6度的条件下,则不宜再降低抗震设计等级。
3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发展我国的抗震鉴定工作始于唐山大地震之后,为了吸取唐山地震中建筑物及构筑物的震害经验,我国颁布了第一本建筑抗震鉴定规范,即TJ23—77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并于1977年12月1日开始试行,这本规范在74抗规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考虑当时我国的国情及经济状况,77鉴定标准规定在按74抗规进行抗震强度验算时,安全系数可取不考虑地震作用时数值的65%,低于74抗规规定的不小于80%。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年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年
2009年发布的《建筑抗震鉴定标准》是我国在建筑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标准之一,旨在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确保公共安全。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物抗震鉴定的基本要求、程序和评定方法,对建筑物的结构和材料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范。
一、基本要求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要求建筑物必须满足一定的抗震性能指标,保证在地震发生时不会造成严重破坏或倒塌。
具体要求包括:建筑物结构必须符合相关规范、材料必须符合强度要求、连接件必须牢固可靠等。
二、鉴定程序
建筑抗震鉴定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包括实地调查、结构分析、地震动力学计算、抗震性能评定等步骤。
通过这些程序可以全面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为后续的改造和加固提供依据。
三、评定方法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规定了多种评定方法,如静力分析法、动力分析法、试验鉴定法等。
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使用情况,选择适合的评定方法进行分析,准确评定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四、意义与应用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发布对建筑工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建筑物抗震性能的评定,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009年的《建筑抗震鉴定标准》为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规范和指导,为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建议相关单位和个人密切关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更新与变化,不断提升抗震鉴定的水平,推动建筑工程领域的发展。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年最新版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年最新版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起源于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估和监测需求,是为了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完整性和人员安全。
2009年发布的最新版标准充分考虑了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并对鉴定方法和评定指标进行了更新和完善。
鉴定对象建筑抗震鉴定标准适用于各类建筑物,包括住宅、商业建筑、工业厂房等。
通过对建筑结构的力学性能和抗震性进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为加固改造提供重要依据。
鉴定内容建筑抗震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建筑结构材料和构件:对建筑主体结构所采用的材料、构件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包括材料的质量、强度、连接方式等。
2.结构荷载和设计参数:审查建筑结构承受的荷载情况,检查是否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并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3.结构稳定性:通过对结构的稳定性分析,评估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破坏形式和程度,判断结构的破坏状态和承载能力。
4.结构加固和改造方案:根据鉴定结果,提出相应的加固和改造方案,包括结构加固的设计方法、材料选用和施工工艺等。
鉴定流程建筑抗震鉴定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资料收集:收集建筑结构的相关设计文件、施工图纸、技术资料等,对建筑结构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
2.现场勘察:对建筑结构进行现场勘查,检查结构的实际情况,包括裂缝、变形等情况,并进行必要的测试和监测。
3.分析评估:根据资料收集和现场勘察的结果,进行结构的力学分析和抗震性评估,判断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报告编制:根据分析评估的结果,编制鉴定报告,明确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的改进措施,为后续的加固改造提供依据。
结语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发布是为了提高建筑结构在地震灾害中的抗震性能,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建筑业应该密切关注抗震鉴定标准的更新和完善,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施工,提高整体抗震水平,为社会的安全发展提供保障。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一、引言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是针对建筑抗震鉴定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旨在规范和提高建筑抗震鉴定的质量和水平。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制定的,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
二、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建筑物的抗震鉴定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住宅、商业建筑、公共建筑等。
建筑抗震鉴定是评估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能够为建筑物的维护、加固提供科学依据。
三、建筑抗震鉴定的主要内容1.抗震鉴定的基本原则–尊重事实–全面客观–量化评估–综合分析2.抗震鉴定的基本流程–资料收集–实地调查–抗震分析–鉴定意见3.抗震鉴定的评价指标–结构安全等级–抗震性能等级–抗震措施建议4.抗震鉴定的报告编制–报告结构–报告要求–报告格式四、建筑抗震鉴定的实施要求1.抗震鉴定机构应具有相关资质和经验,并遵守国家相关规定。
2.抗震鉴定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可靠。
3.抗震鉴定报告应及时提交委托单位,并对结果进行解释说明。
4.建筑抗震鉴定机构要对鉴定结果负责,并严格保护委托单位的信息安全。
五、建筑抗震鉴定的意义和作用建筑抗震鉴定作为一项重要的安全评估工作,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为抗震设计、加固改造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六、总结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是建筑行业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推动建筑抗震鉴定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行业各相关单位要严格执行本标准,提高抗震鉴定工作的质量,为建筑安全保驾护航。
以上是关于建筑抗震鉴定标准2009的内容介绍,希望对各位读者有所帮助。
建筑抗震鉴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建议相关单位和机构加强抗震鉴定工作,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精)
g 楼梯柱
(1)框架中的楼梯斜梁和踏步板构成类似竖向钢筋混凝土斜撑,作用于 楼梯柱或支承中间平台梁板的框架柱,以致这些柱承受更大的地震剪力。
(2)有时,楼梯平台柱上下与框架梁连接,实际形成短柱而加重了震害。
(3)在构造上应按短柱考虑,控制轴压比,加密箍筋间距是合适的。
3、框架梁 a 梁端:斜裂缝裂缝正八字形、竖裂缝; b 梁的跨中在中部1/3跨度范围内出现竖向裂缝; c 短梁出现斜裂缝,且斜裂缝延伸很长。 4、梁柱节点
填充墙设置不合理使框架柱形成短柱而剪切破坏等形式。
(2)填充墙框架 这种结构形式主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应用较多。 特点:
嵌砌于框架间的填充砖墙在地震时与钢筋混凝土框架 共同承受地震水平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填充墙框架 的侧移; 填充墙的破坏是最为普遍; 框架平面内嵌砌砖填充墙时,柱上端易发生剪切破坏。 外墙框架柱在窗洞处因受窗下墙的约束而发生短柱型剪切 破坏。
都江堰市中医院住院部大楼,七层框架结构, 平面L形,一翼完全倒塌
2、立面布置
a 有裙房等的大底盘建筑,若裙房与主楼相连而不设缝, 体形的突变引起刚度突变,使主楼在接近裙房的楼层 相对较为柔弱,地震时因塑性变形集中效应而产生过大 层间侧移,导致严重破坏; b 房屋高度与高宽比。房屋愈高,受到的地震作用和倾覆力 矩愈大,破坏的可能性也愈大; c 上部为抗震墙等刚性结构,下部为框架,出现的倾覆破坏; d 突出屋顶的收进建筑破坏严重; e 顶层空旷大房间震害严重; f 高低层毗连房屋震害加重。
(适用于约上世纪七十年代及以前的建筑,后续使用年限为30年); B 类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鉴定时,房屋的适用的最大高度参考 89规范的规定。(适用于约上世纪八十年代及至2001年建筑,后续 使 用年限为40年);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荟萃知识]
专业精制
10
(4)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结构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结构一般多用于民用建筑的住宅、宿舍, 其震害都较轻。小开间现浇抗震墙也只是出现轻微裂缝。
专业精制
11
4、竖向刚度不均匀使震害加重
(1)底部刚度小
由于底层抗侧移刚度和屈服强度骤然减低,位移增大, 屈服强度系数比上面各层小的多,引起底层严重破坏甚至 倒塌。
专业精制
22
(三)、各类结构构件破坏形态 1、框架结构整体倒塌
都江堰市某五层框架结构, 整体叠压式倒塌
专业精制
汶川县映秀镇漩口 中学某框架结构, 建筑整体退台式倒塌
23
2、框架柱
a 柱顶部破坏是现浇混凝土框架柱最多见的震害:
(1)柱端混凝土酥碎、散落、竖向钢筋压屈; 柱顶大偏心受压,使受拉侧作用效应超过钢筋混凝土柱的弯曲抗拉强 度。
(2)斜裂缝 柱头顺斜裂缝下滑错动,钢筋顺斜裂缝方向弯曲,严重者混凝 土全部崩落,上层梁板下塌,柱内纵筋压弯成灯笼状。其主要原因 是水平地震作用使柱顶受到压、弯、剪联合作用下,在柱顶刚度变化 处,由于主拉应力破坏而形成45度斜裂缝或在地震反覆作用下形成交 叉裂缝,进而压崩斜裂缝端部混凝土,严重时全部崩落并使纵筋外露 弯曲。
破坏。
专业精制
9
(3)框架-抗震墙结构
a 钢筋混凝土框架和钢筋混凝土抗震墙两类抗侧力构件组成, 抗震墙提供比框架大得多的抗侧移刚度,承受整体弯曲能 力占70%以上;
b 由于框架、抗震墙协同工作时,抗震墙顶部框架的反向 水平力将使抗震墙各个截面弯矩大幅度减小,墙体弯曲变形 以及由此产生的侧移和层间侧移显著减少,震害也相对减轻。 也使砖围护墙和填充墙的震害显著减轻 。
Y形平面由于地震时侧移差异而使震害加重。
砌体结构抗震鉴定样表20091108A类砖(正式)
砌体结构
A类砌体结构抗震鉴定(本地区设防烈度7度,乙类)
(I)第一级鉴定
(Ⅱ)第二级鉴定
纵向墙体平均抗震能力指数计算表
楼层A i A biξoiλβi=A i/(A biξoiλ)
一层3550260.058333333二层
三层
四层
横向墙体平均抗震能力指数计算表
楼层A i A biξoiλβi=A i/(A biξoiλ)
一层12340.041666667二层
三层
四层
λ-----------烈度影响系数:6、7、8度分别为0.7、1.0、1.5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分别为1.25和2.0
纵向墙体平均抗震能力指数计算表
楼层ψ1ψ2βiβci=ψ1 ψ2βi
一层1236二层
三层
四层
横向墙体平均抗震能力指数计算表
楼层ψ1ψ2βiβci=ψ1 ψ2βi
一层1236二层
三层
四层
墙段综合均抗震能力指数计算表
楼层墙段A i j A bi jξoiλβi j=A i j/(A bi jξoiλ)ψ1ψ2βci j=ψ1ψ2βi j 一层112340.0416******* 1.25 2
3
二层1
2
3
三层1
2
3
四层
11。
抗震鉴定标准50023-2009讲义
抗震承载能力的简化验算
对于刚性体系、整体性好、 对于刚性体系、整体性好、易损部位局部满足要求的 刚性体系 多层砖房,只要依据砂浆强度、设防烈度按表5.2.9-1 多层砖房,只要依据砂浆强度、设防烈度按表 检验抗震横墙间距和房屋宽度,当满足限值时, 检验抗震横墙间距和房屋宽度,当满足限值时,无需 进行第二级鉴定,即可通过抗震鉴定。 进行第二级鉴定,即可通过抗震鉴定。 说明: 说明:表5.2.9-1中数值是基于以下几个前提条件计算 中数值是基于以下几个前提条件计算 得到 层高实心粘土砖墙; ①240厚、3m层高实心粘土砖墙; 厚 层高实心粘土砖墙 承重纵、横向开洞的水平面积率分别为50%和 ②承重纵、横向开洞的水平面积率分别为 和 25%以下; 以下; 以下 因此使用上不满足上述条件时应根据结构的具 体情况进行乘以系数调整。 体情况进行乘以系数调整。
1、总则 总则
1.0.1 (经过鉴定达到的目的) 经过鉴定达到的目的) 符合本标准要求的现有建筑 现有建筑, 符合本标准要求的现有建筑,在预期的后续使用年限 内具有相应的抗震设防目标: 内具有相应的抗震设防目标:后续使用 年限50 年的现有建筑,具有与现行国家标准《 年限 年的现有建筑,具有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 相同的设防目标; 设计规范》GB50011 相同的设防目标; 后续使用年限少于 年的现有建筑, 少于50 后续使用年限少于 年的现有建筑,在遭遇同样的 地震影响时,其损坏程度略大于按后续使用年限50 地震影响时,其损坏程度略大于按后续使用年限 年鉴 定的建筑。 定的建筑。 现有建筑:除古建筑、新建建筑、危险建筑以外, (现有建筑:除古建筑、新建建筑、危险建筑以外, 迄今仍在使用的既有建筑。 迄今仍在使用的既有建筑。 后续使用年限: 后续使用年限:对现有建筑按本标准经抗震鉴定后继 续使用所约定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内, 续使用所约定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建筑不需重新 鉴定和相应加固就能按预期目的使用、完成预定的功能。) 鉴定和相应加固就能按预期目的使用、完成预定的功能。)
抗震鉴定标准规范2009
抗震鉴定标准规范2009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2009年颁布了《抗震鉴定标准规范》。
该标准规范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施工、鉴定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下面将介绍该标准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标准适用范围《抗震鉴定标准规范2009》适用于各类建筑物的抗震鉴定工作。
其中包括新建建筑物、外加设施的抗震鉴定、抗震设防水平评定等。
二、抗震鉴定的基本原则1.鉴定依据建筑法规:抗震鉴定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建筑法规进行,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符合标准要求。
2.鉴定内容全面:鉴定内容应涵盖建筑物的结构体系、材料、工程质量等各方面因素,全面评估其抗震性能。
3.鉴定方法科学:鉴定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结合实际情况,对建筑物进行综合评定。
三、抗震鉴定的主要步骤1.档案搜集:收集建筑物的设计图纸、施工记录、质量检测报告等资料。
2.现场勘察:对建筑物进行实地勘察,了解其结构、使用情况,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
3.试验检测:进行必要的物理试验和检测,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4.数据处理: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5.报告编制:编写抗震鉴定报告,明确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和存在的问题。
四、抗震鉴定结果的分类根据抗震鉴定的结果,建筑物可以被划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优秀: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良好,基本符合抗震要求。
2.合格: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一般,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需要及时处理。
3.不合格: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较差,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需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加固或重建。
结语《抗震鉴定标准规范2009》的颁布实施,对加强建筑物的抗震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建筑单位和施工方应认真遵守该标准规范的要求,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希望通过不断的抗震鉴定工作,我国的建筑物可以在地震面前更加安全稳固。
关于抗震鉴定相关问题的探讨
关于抗震鉴定相关问题的探讨范晓冬,廖俊斌,王冬良,李中华(浙江求是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21) 【摘要】大量既有老旧房屋抗震构造措施不满足要求。
通过结构的变形能力与承载力的相关关系,考虑结构的综合抗震能力来减少结构的抗震加固量,通过实例分析得到较好的结果。
【关键词】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抗震构造措施;综合抗震能力 【中图分类号】 TU35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3702(2018)09-0073-050 引 言随着 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于 2016 年 6 月 1 日的实施,取消了抗震不设防的地区,部分地区抗震烈度有所提高;同时存在很多接近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和改变结构用途或使用环境的既有建筑。
以上这些情况都需要进行抗震鉴定。
抗震鉴定是依据 GB 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1]对现有建筑整个结构综合抗震能力的鉴定,这里的现有建筑是指除古建筑、新建建筑、危险建筑以外,迄今仍在使用的既有建筑,即不怀疑其在静力作用下的承载力的建筑。
抗震鉴定采用两级鉴定的方法,从抗震措施和抗震承载力两个方面进行鉴定。
对于现有建筑如果要求每个构件的承载力和构造措施都满足规范要求,必将造成进行逐个构件加固,不仅加固量大且对原结构伤害也大,甚至因加固措施不当产生新的薄弱层,而抗震鉴定并不要求每个构件作者简介:范晓冬,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工程检测与鉴定。
按设计规范进行逐个检查和分析,强调的是结构整体的综合抗震能力,包括结构抗震承载力、整体性和构件延性等。
根据文献[2],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性能如图 1 所示。
图中有 4 条曲线,曲线 4 为目标曲线,曲线 1~3 为 3 种结构类型的曲线,只要曲线与与目标曲线有交点,就可认为结构能够达到预定的设防目标,曲线 1 属于承载能力高但延性差,曲线 2 属于承载能力适中延性适中,曲线 3 属Discussion on Related Problems of Seismic IdentificationFAN Xiaodong,LIAO Junbing,WANG Dongliang,LI Zhonghua(Zhejiang Qiushi Engineering Testing Co.,Ltd.,Hangzhou Zhejiang 310021,China) Abstract:Both old houses seismic construction measures do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in great quantities,based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eformation capacities and bearing capacity,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seismic ability to reduce the magnitude of the seismic strengthening structure,good result is obtained by example analysis. Keywords:floor yield strength coefficient;seismic construction measures;integrated seismic capacity图 1 变形能力-承载力关系于承载能力差但结构变形能力强的高延性结构。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
都江堰市某六层单跨框架,部分倒塌
都江堰市烟草公司八层单跨框架, 结构中等破坏 填充墙破坏严重,部分倒塌
台湾集集地震中彰化县林镇龙邦富贵名门大楼倒塌, 十六层单跨框架,下面八层倒塌
2、单向框架 特点:(1)仅对横向框架进行平面结构分析。 (2)对纵向按连续梁计算,仅考虑其承担垂直荷载, 在箍筋配置和纵筋的锚固上也常按一般梁考虑。
g 楼梯柱
(1)框架中的楼梯斜梁和踏步板构成类似竖向钢筋混凝土斜撑,作用于 楼梯柱或支承中间平台梁板的框架柱,以致这些柱承受更大的地震剪力。
(2)有时,楼梯平台柱上下与框架梁连接,实际形成短柱而加重了震害。
(3)在构造上应按短柱考虑,控制轴压比,加密箍筋间距是合适的。
3、框架梁 a 梁端:斜裂缝裂缝正八字形、竖裂缝; b 梁的跨中在中部1/3跨度范围内出现竖向裂缝; c 短梁出现斜裂缝,且斜裂缝延伸很长。 4、梁柱节点
(4)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结构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结构一般多用于民用建筑的住宅、宿舍, 其震害都较轻。小开间现浇抗震墙也只是出现轻微裂缝。
4、竖向刚度不均匀使震害加重 (1)底部刚度小 由于底层抗侧移刚度和屈服强度骤然减低,位移增大, 屈服强度系数比上面各层小的多,引起底层严重破坏甚至 倒塌。
都江堰市华夏广场某住宅楼五层框架结构, 都江堰市宁江集团对面某五层框架结构, 建于2003年,底部两层完全倒塌, 底部两层完全倒塌,五层变成三层 5层变成3层
底层抗震墙底部混凝土压碎 都江堰市中国移动电信大楼 基本完好
抗震墙连梁X形裂缝
b 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 框架一抗震墙结构体系,是框架结构体系和的抗震墙组成 的双重结构体系。总体耐震性能好,延性较好,震害很轻,。
都江堰市公安局大楼中等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样的建筑物需要进行抗震鉴定?
1. 接近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需要继续使用的建筑。 2. 原设计未考虑抗震设防或抗震设防要求提高的建筑。 3. 需要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的建筑。 4. 其他有必要进行抗震鉴定的建筑。
Hale Waihona Puke 几点说明: ⑶ 现有建筑增层时的抗震鉴定,情况复杂,标准未作规定。对 现有建筑进行装修和改善使用功能的改造时,若不增加房屋层数, 应按鉴定标准的要求进行抗震鉴定,并确定结构改造的可能性; 若进行加层改造,一般来说,加层的要求应高于现有建筑鉴定而 接近或达到新建工程的要求,此时可以采用综合抗震能力鉴定的 原则,但不能直接套用抗震鉴定标准的具体要求。 ⑷ 不得按标准的规定进行新建工程的抗震设计,或作为新建工 程未执行设计规范的借口。
三、我国抗震鉴定标准的沿革
1. 试点起步阶段(1966~1976) ● 《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草案稿),1964
1968年编制了京津地区一般民用建筑、单层工业厂房、旧 建筑、农村房屋及烟囱、水塔等的抗震鉴定标准(草案)和抗 震措施要点。 ● 《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试行) TJ11-74
2. 提出了现有建筑鉴定的后续使用年限,根据现有建筑设计 建造年代及原设计依据规范的不同,将其后续使用年限划分为 30、40、50年三个档次。 后续使用年限(Continuous seismic working life或 Continuing seismic service life):对现有建筑经抗震鉴定 后继续使用所约定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建筑不需重新 鉴定和相应加固就能按预期目的使用、完成预定的功能。 设计使用年限(Design working life):设计规定的结构或结 构构件不需进行大修即可按其预订目的使用的时期。 设计基准期(Design reference period):为确定可变作用 及与时间有关的材料性能等取值而选用的时间参数。
如:遭受灾害(地震、火灾、爆炸、撞击)受损的建筑, 发生工程质量事故或质量低劣的建筑等。
二、抗震鉴定的主要标准规范
1.《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 2.《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1999) 3.《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114-2008) 4.《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 5.《危险房屋鉴定标准》 (JGJ 125-99)2004年版 6.《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 7.《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2004) 8. 抗震主管部门发布的有关通知
几点说明: ⑴ 对新建建筑,抗震安全性评估旨在判断房屋的设计和施工 是否符合抗震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对现有建筑,抗震安全性 评估是从抗震承载力和抗震构造两方面综合判断结构实际具有 的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⑵ 需要进行抗震鉴定的“现有建筑”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使用年限在设计基准期内且设防烈度不变,但原规 定的抗震设防类别提高的建筑; ➢第二类是虽然抗震设防类别不变,但现行的区划图设防烈度 提高后又使之可能不符合相应设防要求的建筑; ➢第三类是设防类别和设防烈度同时提高的建筑。
四、09抗震鉴定标准的主要修订内容
1. 扩大了原鉴定标准的适用范围 95标准:仅针对TJ11-78实施以前设计建造的房屋,当设 防烈度不提高时,已按《77鉴定标准》加固或按《78抗震设 计规范》设计的建筑,可不再进行抗震鉴定。按89规范设计 建造的房屋的抗震鉴定未提及。 09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9 度地区的现有建筑的 抗震鉴定,不适用于新建建筑工程(含烂尾楼)的抗震设计 和施工质量的评定,也不适用于古建筑、文物建筑、危险房 屋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建筑。 现有建筑(Available buildings):除古建筑、新建建筑、 危险建筑以外,迄今仍在使用的既有建筑。
3.综合发展阶段(1989~2008)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
(GB50011-2001) ● 2001年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颁布实施 ● 该阶段的特点:
抗震鉴定与建筑功能改造紧密结合。 抗震鉴定的要求扩大到6度区。 强调建筑抗震能力的综合分析。
1975年编制《京津地区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试行),9月正式实施。 ● 该阶段的特点:探索抗震鉴定的基本技术与管理方法
2. 蓬勃开展阶段(1976~1989) ●《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TJ23-77)
《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8) 《工业构筑物抗震鉴定标准》(GBJ117-88) ● 该阶段的特点: 建立了抗震鉴定的管理体制,采用普查、分类、排队、 立项,然后按抗震鉴定、设计审批、组织施工、竣工验 收的程序进行。 对抗震鉴定技术及时进行总结,为第三阶段奠定了技 术基础。
4.汶川地震后(2008.5.12~)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 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 ● 该阶段的特点: 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地震,特别是汶川大地震 的震害经验教训,吸收了建筑抗震鉴定技术的最新科 研究成果,对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方法进行了创新、 补充和完善。
现有建筑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按下列规定选择其后续使用年限: ⑴ 在70年代及以前建造经耐久性鉴定可继续使用的现有建筑,其后续使 用年限不应少于30年;在80年代建造的现有建筑,宜采用40年或更长, 且不得少于30年。(89规范正式执行一般不晚于1993年7月1日) ⑵ 在90年代(按当时施行的抗震设计规范系列设计)建造的现有建筑, 后续使用年限不宜少于40年,条件许可时应采用50年。(01规范正式 执行一般不晚于2003年1月1日) ⑶ 在2001年以后(按当时施行的抗震设计规范系列设计)建造的现有 建筑,后续使用年限宜采用50年。 注意:标准中给出的是最低后续使用年限,有条件时宜选择更长的后续 使用年限,不得随意减少后续使用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