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课堂——春联的故事
关于春联的故事
![关于春联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9218746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1a.png)
关于春联的故事引言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
它代表了祈福、传递美好祝福的意义,每年春节期间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春联贴满了大街小巷。
那么,春联是如何起源的?它有哪些特点和意义?本文将带您一起探索关于春联的故事。
起源春联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流传着一种叫做“对联”的文字形式。
据说,东汉时期的士人们在庙宇门前和家门上,用对仗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祝福。
这种形式后来演变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春联。
特点和意义对仗性春联的主要特点就是对仗性,即上下两联的文辞相对称,用字平仄相合。
这种对仗性不仅在形式上阳刚对阴柔,平实对高扬,而且在意义上也要呼应。
这样的特点使得春联在表达祝福和美好的同时,也给人一种美感和和谐的感觉。
祈福和寓意春联所表达的内容往往与祈福和寓意紧密相关。
对联上的文字通常包含美好的愿望和祝福,比如“萬象更新,鳳舞九天”、“年年有魚跃龍門”等等。
通过密集的文字叠加,春联传递着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好运的美好寓意。
编写春联的技巧选取正面字春联中的字要选取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意义,例如“春气盎然”、“岁岁平安”等等。
这样的字句能够传递给人们美好的祝福和祈福。
注意平仄和顺口春联的词句除了要求对仗外,还需要注意平仄和顺口。
平仄是指音节的轻重,要求上下对联的音调相对平衡。
同时,春联中的字句还需要顺口,便于朗诵和记忆。
真实情感春联的编写不仅要注重技巧,还要注重真实的情感。
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让春联更加贴近人们的心灵,更能传达出真正的祝福和寓意。
结论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经过演变和发展,如今已成为中国春节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
春联的特点和意义在对仗性和祈福寓意上展露无遗,编写春联的技巧也需要注意选取正面字、平仄和顺口、真实情感等。
无论是春节期间还是其他时间,春联都能给人们带来希望和美好。
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用春联传递出我们的祝福和心意。
有关春联的故事简短
![有关春联的故事简短](https://img.taocdn.com/s3/m/fbeb7931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1b.png)
有关春联的故事简短
1、戴大宾巧对对联
戴大宾五岁时,应童子试。
诸生见其年少,笑问:“欲为何官?”戴答道:“阁老”。
众人戏之曰:未老思阁老。
戴大声答道:无才做秀才。
众皆大笑。
2、郑板桥联辱知府。
郑板桥任县令时,知府孙嘉新派人求字,郑知孙搜刮民财便写了一联:
交忠朝庭。
因受百姓。
横批:前程金修。
3、穷秀才改联抱不平。
从前有位富翁,父子花钱均买了“进士”,一年过年,为了炫耀门庭,贴出了这样一幅春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都夫人。
对联贴出后,乡亲们很愤怒。
有个穷秀才因无钱行贿,年年落榜,故在夜里将春联改了几个字,为: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都失夫。
4、杨慎神童之举
杨慎,安用修,号升庵,生于明代弘治元年。
相传他五、六岁时在桂湖附近一个
堰塘里游泳,县令路过,他居然不起来回避。
县令命人把他的衣服挂在一个古树上,并告诉杨慎:“本县令出副对子,如果你能对得出,饶你不敬之罪!”县令刚念完上联:千年古树为衣架。
杨慎即对出:万里长江做澡盆。
县令叹服,赞杨慎为神童。
5、舒铁香讽李鸿章。
舒与李是同榜举人,李任两湖总督期间,舒多次登门遭拒。
一日,舒游黄鹤楼题一联于楼壁:
同榜贵人多,饶他坐稳青牛,懒向人间谈道德。
相逢知己少,愧我重登黄鹤,难从天上觅神仙。
年文化--春联的故事
![年文化--春联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109da19cc7931b765ce157d.png)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此后,文人学士把题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风气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
已成为一种士族习俗。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可说明这一点,在宋人笔记中,也记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寝宫门口守了一夜。唐太宗果然睡了个好觉,接连几天,唐太宗身体逐渐康复,不忍心再让两位大将持续守夜,于
是便命人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下来,把画像贴在门上。此事传播开来,尉迟恭和秦叔宝渐渐被奉为门神。由桃符演
变成春联,据说是在五代时候,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版
载了文人喜欢书写春联的风气。如张邦基《墨庄漫录》述苏东坡在黄州,于近岁除时,访王文甫,见其方治桃符,遂戏
书一联于其上云:“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元代初年,著名书画家赵松雪一次过扬州迎月楼,主人求赵松雪为其春联,赵松雪题曰:“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春联的内容与酒楼非发,主人大喜,以紫金壶奉酬。像赵松雪写的这种春联已被当作交际的礼品来看待了。
据说春联真正普及于民间,用红纸书,而成为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后的事。在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记》上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时,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匆然心血来潮,命令公卿士庶,门上一定要贴出春联,表示一番新气象。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到民间观赏各家的春联,以为娱乐。在巡游了一段路后,他忽然发现有一家没贴春联,便遗侍从去查问究竟。原来那家主人是阉猪的,既不识字,也不会写,年前事忙,尚未请人代笔。太祖听后,叫人取来文房四宝,欣然挥毫道:“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信手拈来,语气不凡。侍从捧着对联,交给了阉猪人家。后来阉猪主人获悉是皇上御笔亲制的对联,便装裱起来,挂在中堂,视为家宝,每日烧香敬奉。据说,春联两字的正式命名,就始于明太祖朱元璋。从那时起,春联在广大农村乡镇广泛流行,并在后芤一直盛行不衰。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春联有“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等等,家家户户年前贴春联,把春节点缀得春意盎然,喜气洋洋。 相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海经》里,有一个鬼域的世界,中间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春联的来历故事
![春联的来历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71b9dd94028915f804dc239.png)
春联的来历故事春联的来历故事【一】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
“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
《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二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于春联的来历,《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
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
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
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
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
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
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
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
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
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
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
唐以后逐渐改为尉迟恭、秦叔宝。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兄弟,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当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
此后因魏徵梦斩泾河老龙,每夜好像听见寝官外有鬼往屋里扔砖瓦,奇呼怪叫。
唐太宗无奈,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
唐开国功臣大将秦叔宝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另一位开国功巨大将尉迟恭也愿意陪伴守夜。
有关春联民间故事
![有关春联民间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819c3f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f7.png)
有关春联民间故事新年里,大家都是喜喜庆庆的。
当然也不会忘了贴春联,关于春联的一些故事,你了解多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有关春联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有关春联民间故事篇一前,有个姓贾的财主,为了附庸风雅,向官府买了个“孝廉”。
此人专横跋扈,作恶乡里,因此,人称“假孝廉”。
说起来也真有趣,他一个字不识,却处处冒充斯文,最怕人说他没学问。
有一年腊月二十九,“假孝廉”想在春节期间向来往亲朋显示一下他的“学问”,就把村子里的私塾先生找来,要他代写春联。
私塾先生尽管不太情愿,也不得不应付。
他大笔一挥,就是一幅。
写完,给“假孝廉”念了一遍。
这是一幅老春联:“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刚念完,“假孝廉”就火了:“什么什么?天增日月人增寿,都增寿不行,穷小子也增寿吗?你给我改了!”“怎样改?”“改‘娘增寿’;我娘增寿。
”私塾先生心里好气:哼!你也太霸道了。
好吧,我今天得排调排调你。
于是,说道:“东家,不瞒你说,对联讲究对仗,上联改了下联也得改。
不然人家看见会笑话的,说这是哪位写的对子呀,也太没学问了。
”“那你就改吧!”“东家,怎样改,还是你说吧。
”“假孝廉”有点不高兴地说:“你这人为什么这样啰嗦,只要我娘增寿,你改什么我都行。
”说完,一甩袖走啦!私塾先生想,你走正好,我要的是你走。
他拿起笔唰唰唰,另写了一幅。
大年初一,给“假孝廉”拜年的亲朋好友,看到大门上这幅对联,无不笑痛了肚子。
为什么?原来,春联是这样改的:“天增岁月娘增寿,春满乾坤爹满门。
”有关春联民间故事篇二有一年除夕,杭州才子徐子建家门上贴了红纸,就在他去请名家来题写春联之际,祝枝山正好路过其门前,见红纸空白,一时兴起,遂提笔一挥,大书了两副对联。
正门上是: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侧门上是:此地安能常住其人好不伤悲徐子建回来一看,气得七窍生烟。
一了解原来是祝枝山写的。
他找到祝氏,又请来众多秀才,当面指责祝氏为何恶语伤人。
众人也批评祝氏太不像话。
关于春联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关于春联的由来与传说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0551525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d5.png)
关于春联的由来与传说故事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贴春联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春联的来历呢?今天小编整理了春联的由来与传说故事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什么时间最宜贴春联2022十二字春联大全经典十一字春联2022虎年春联八字带横批关于春联的由来与传说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东海有一座山,叫度朔山,山上住着两位神将,一个叫“神荼”,另一个叫“郁垒”。
山上长着一棵大桃树,覆盖有三千里呢!再说桃树梢上蹲着一只金鸡,每当清晨打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妖怪,必须经过桃树赶回巢穴。
于是玉帝就派这两位神将在桃树下把守,如果妖怪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神荼”和“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这就是与《黄帝内经》、《周易》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之一的百科全书——《山海经》里面的故事。
后来,天下的妖怪都害怕“神荼”和“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趋利避邪。
再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和“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公元964年五代岁尾的一个除夕,据说喜欢标新立异的后蜀国国君孟昶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住室的门框上。
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由此开始,不仅用桃符来替代“神荼”和“郁垒”,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据说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人们开始普遍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诗中充分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
后来,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桃符所肩负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美好心愿的春联。
春节趣味对联及故事
![春节趣味对联及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4b2d21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39.png)
春节趣味对联及故事春节趣味对联及故事11、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喜书门联,但每次刚刚张贴就被别人偷走,某年除夕,他想出了一个防贼的妙法:在门楹上贴出这样一副对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偷联的人到王宅前一看,都摇头而去。
初一早晨,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尾各续三字,遂成意义全薪的一幅佳作: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这则传奇的.本领明显是不行信的——由于到五代时才消失第一副春联。
但故事很好玩,对联亦不乏有艺术性,颇值一赏。
2、北宋文学家王禹偁幼时家贫,放学后常帮大人磨面。
12岁那年,一位师爷命他以磨面为题做联一副,王禹偁即道:但取心中正无愁眼下迟当地太守设宴时即席出句征对:鹦鹉能言难似凤满座来宾对答不出,次日消息传开。
王禹偁知道后,当即对出下句:蜘蛛虽巧不如蚕3、宋人吕蒙正对当时严峻的贫富不均现象愤愤不平。
某年春节,一位穷苦人请他写一副春联,吕写道: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额:南北春联贴出后引来了很多人围观。
众人始觉其怪,继称其妙。
这副春联妙就妙在它的联外之意:上联缺一,下联少十,正是缺衣少食的谐音:横批南北亦即意味着没有东西。
以独特的修辞手法写尽了穷人的生存窘相。
4、宋代词人晏殊路过扬州时在大明寺里小憩,无意间观察壁上所书的一首诗很不错,经打问知道是当地人王琪,便请王来一起用饭。
饭后二人在池边漫步,其时正值遍地落红的春末,晏殊说:有时想起一个佳句,比方我曾做出过这么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也没想出下联。
王琪应声说:似曾相识燕归来。
不久,这一联句被晏殊写入他的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遂成千古名句。
5、北宋名相寇准与众友同游郊外,即景乘兴出句求对:水底月为天上月众友无句答对,杨大年刚好赶到,对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众友皆齐声喝彩。
6、宋人刘贡父善属对,王安石出句试之:三代夏商周刘对曰:四诗风雅颂王安石拍手叫好:此天造地设也!对句的妙处在于以四诗概括风雅颂:由于《诗经》中的雅诗又可分为大雅和小雅,与风、颂合起来恰成四诗。
春联的小故事50字
![春联的小故事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5563824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9.png)
《春联的小故事》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讲几个关于春联的小故事。
从前有个秀才,他写得一手好春联。
有一年过年,村里有户人家请他帮忙写春联。
秀才想了想,提笔写道:“上联:向阳门第春常在,下联:积善人家庆有余。
”这家人特别高兴,把春联贴在了大门上。
还有一次,一个卖豆腐的老板找秀才写春联。
秀才就写了:“上联:大黄豆小黄豆,统统咧嘴,下联:白皮瓜绿皮瓜,个个开膛。
”老板一看,乐坏了,说这春联写出了他的生意。
我们村也有个有趣的事儿。
有一年,一家人贴了一副春联,上联是“福如东海长流水”,下联是“寿比南山不老松”。
可是他们不小心把上下联贴反了。
路过的人看到了,都笑了起来。
这家主人赶紧重新贴好,还直说自己太马虎。
春联里藏着好多学问和乐趣呢,你们说是不是?《春联的小故事》小朋友们,咱们来讲讲春联的小故事。
有个穷书生,过年的时候没钱买纸墨写春联。
他就在地上捡了块木炭,在自家门上写了:“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路过的人一开始都看不懂,后来有个聪明人说:“这是说他家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啊!”大家都为穷书生感到难过。
还有个小故事。
一家药店过年贴了副春联,上联是:“但愿世间人无病”,下联是:“何妨架上药生尘”。
大家都说这药店老板心善,不盼着多卖药,只盼着大家都健康。
我爷爷小时候,过年贴春联可热闹了。
一家人围在一起,爷爷帮忙磨墨,爸爸小心地铺纸,妈妈在一旁看着,笑得可开心了。
写好的春联贴在门上,红红火火的,特别好看。
春联的故事真有趣,你们喜欢吗?《春联的小故事》同学们,我来给你们说一说春联的小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商人想在过年的时候贴一副能让生意兴隆的春联。
他就去找了一位老先生帮忙。
老先生想了想,给他写了:“上联:生意如同春意美,下联:财源更比水源长。
”商人高兴极了,把春联贴在了店门口。
我们隔壁村有一家,过年贴的春联上联是“天增岁月人增寿”,下联是“春满乾坤福满门”。
有个小孩子问他爸爸,这春联是什么意思。
春联民间故事精选
![春联民间故事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68f8bdde9b89680203d8259e.png)
春联民间故事精选篇一:春联的由来和故事春联的由来和故事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于”,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
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
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
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另一种说法春节,在我国人民心目中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写春联、贴春联,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生活的民族风俗。
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按照当代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的话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春联的历史典故
![春联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51a948fb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b2.png)
春联的历史典故引言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人们在春节期间会张贴春联。
春联是一种特殊的对联,用以祝福和庆祝新年的到来。
这篇文档将介绍春联的历史典故,深入了解春联的起源和演变。
起源春联起源于中国的古代习俗,具有悠久的历史。
据记载,早在唐朝时期,人们就开始在春节期间贴纸条和对联。
当时,有人在两株柏树上写下吉祥的话语,以驱邪祈福,这就是春联最早的形式。
历史典故1.祈求丰收春联的历史典故之一是与农耕文化相关的。
在古代,人们祈求新年有个好的开始,并期待来年的丰收。
因此,春联中常出现与农田有关的词语,如“五谷丰登”、“稻香村”等。
这些词句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2.反映传统文化春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典故。
比如,春联中常出现的动物和神话故事,如龙、凤、八仙等,都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
通过春联,人们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赋予词句的深意。
3.家庭和谐春联也经常用于描述家庭美满和谐的场景。
比如,“欢声笑语”、“团圆幸福”等词句可以看出人们对家庭团聚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春联寄托了人们对家庭和睦的期望,也成为了传递节日祝福的表达方式。
演变和互联网时代的春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春联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电子设备和社交媒体来发送和分享春联。
不仅如此,一些创新的春联形式也出现了,如动画春联、个性化春联等。
互联网时代的春联更加注重创新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定制春联内容,并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给他人。
这种方式不仅方便快捷,也能够更好地传递祝福和表达情感。
尽管互联网时代的春联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其传统的意义和价值依然存在。
春联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期许和祝福,也代表着中国人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总结春联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典故。
春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贴纸条和对联习俗,而春联的内容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家庭和谐的愿景。
对联故事16则
![对联故事16则](https://img.taocdn.com/s3/m/c18f1530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ba.png)
对联故事对联故事16则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在我国的古文化中盛行,关于对联的故事更是精彩。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联故事16则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联故事1过关人对对过关据说,一行人天暮时要过关口,守关的出联让他对:“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过客应口而出:“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等了半天,守关的问道怎么还不对,行人说:“我不是已经对上了吗。
”守关的人这才恍然大悟。
对联故事2秀才讽赃官清朝末年,山东省有个县令,贪赃枉法,用贪赃的钱财为自己和儿子买了个进士的头衔,混到京城做了京官,而且恬不知耻地在自己的京宅门口的柱子上写了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
此联俗不可耐,无非是小人得志,自鸣得意。
一个秀才来到京城,看到赃官门柱上的对联,可笑又可恼,便想治治这赃官。
几天后,秀才连夜来到赃官家门口,将门柱上的对联添上几笔,然后悄悄离去。
第二天,赃官门前围满看对联的人,有的捧腹大笑,有的窃窃私语。
赃官开门出来一看,差点气昏过去。
原来门柱上的对联已变成:父进土,子进土,父子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失夫。
对联故事3添联讽贪官清代,有个县官贪财如命,酷刑多如牛毛,冤死在他手里的穷苦百姓,真不知有多少。
但是,如果有财物送给他,那么,就是有天大的罪行,也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因此,当地流传着“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怨言。
但这个贪官却装聋作哑,恬不知耻,不但无视百姓的呼声,而且贪赃枉法,变本加厉。
有一年除夕,他自己写了一副春联贴在大门两旁,联文是:爱民若子;执法如山。
这副自我标榜的对联贴出后,贪官满心欢喜,除夕夜开怀痛饮,大醉方休。
次日是大年初一,天刚亮,只听管家在房门外禀告:“老爷,对联出岔子了!”贪官听说对联出了岔子,连忙披衣下床,跟着管家奔去。
春联相关的小故事
![春联相关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f755bf6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f5.png)
康熙赐“福”
康熙帝八岁登基,九岁丧母,由祖母孝庄皇太后一手抚养长大,祖孙二 人的感情自然非同一般。然而,就在康熙英姿勃发,大显身手的时候,孝庄皇 太后却重病缠身,太医们也束手无策。康熙帝查知上古有“承帝事”请福续寿 之说,遂决定为祖母请福。在沐浴斋戒三日之后,康熙帝化孝心于笔锋,挥毫 而就著名的“福”字,并加盖“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取意“鸿运当头、福星 高照,镇天下所有妖邪”。孝庄皇太后自得到了这“福”字后,身体竟奇迹般 康复了。孝庄皇太后命人将其刻在石碑上,日夜抚摸,祈求多福。。
康熙赐“福”
而她最终以75岁的高龄离世,民间俱称这是康熙“请福续寿”带来的福缘。 所以大臣们视康熙“福”字为宝物。康熙也为了奖励那些任劳任怨的臣子,除 夕这天,专门挑选有功之臣在皇宫里值班,以便赏赐“福”字。那些得“福” 的文武百官都深以为荣,无不视为至宝而精心保管。
可是,到了康熙三十年(1691年)的除夕,康熙改变了主意,不再赐福。 康熙皇帝认为“物以稀为贵”,写得多了,就不值钱了,也就不再书写大量的 “福”字赐给下属了。
“福”字倒贴
除夕这天上午,人们贴春联时,往往在春联的上端和横批的两端贴上 “福”字,有的还在大门上将“福”字倒过来贴,意思是“幸福已到”“福气 到了”,以体现人们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祝愿。其实,“福”字倒 贴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
“福”字倒贴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定都南京。朱元璋是个平民皇帝,很注重民间疾苦,经常 到民间微服私访。有一年除夕,朱元璋打扮成一个商贩,在南京城内的大街小 巷、集市摊点暗访。当他来到城南一个小集市时,见有很多人围在一起,便挤 进去观看,原来大家是在围观一幅漫画。漫画上画着一个赤着大脚的女人,怀 抱一个大西瓜。朱元璋看后勃然大怒,这岂不是在取笑马皇后吗?因为马皇后 是淮西人氏,喻“怀西”,又是大脚。由于朱元璋是微服私访,身边仅带了两 个小太监,此时发火实为不妥,他强压怒火,心想回去再做定夺。
春联的小故事20字
![春联的小故事20字](https://img.taocdn.com/s3/m/bb7cef8f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9.png)
关于春联的小故事1、纪晓岚是清朝的大学士,有一次,他春节回家探亲,乡里有一家三兄弟请他写春联,他写了一副“惊天动地门户,数一数二人家”,横批是“先斩后奏”的春联。
这一来可不得了,有人以“犯上”之名,告了他个欺君之罪。
乾隆皇帝得知,立召纪晓岚回京查问,纪晓岚回道:“春联是我写的没错!这家老大是卖炮仗的,不是‘惊天动地门户’吗?老二是集市上管斗的,成天‘一斗、二斗’地叫,不是数一数二人家吗?老三是卖烧鸡的不是‘先斩后奏’吗?”一番话说得乾隆也笑了。
2、郭沫若小时候在私塾读书。
有一次和同学偷吃了庙里的桃子。
和尚找先生来告状,先生问是谁干的,没人敢承认。
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就免予惩罚。
先生出的上联是:“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想了一下,对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先生一听,很高兴,惊叹其才华,于是,全部学生都免予处罚了。
3、有一位财主,父子俩花钱各捐了进士,心中十分得意。
大年三十,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以示庆贺。
对联内容是这样的:“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妻夫人,媳夫人,妻媳皆夫人。
”有一位读书人读了以后,在对联上添了数笔,对联变成了:“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同进土;妻失夫,媳失夫,妻媳皆失夫。
”财主见了又羞又怒,把对联撕掉了。
4、明朝有个大才子叫解缙,就是《永乐大典》的主编。
解缙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以卖豆腐为生,他家对面是曹尚书府,院内种有大片竹林。
过春节,他在家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曹尚书听下人禀报说有人拿他院里的竹子说事,就叫人把竹子砍了。
小解缙深解其意,于是,上下联各添了一个字:“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更加恼火了,让家丁把竹子连根刨了。
小解缙很淘气,在上下联又各添了一个字:“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5、从前,有一位张秀才,恃才高傲。
有一天,他在田垄上遇到一位挑泥的农夫,田垄很窄,只能过一个人,两个人谁都不肯让路。
农夫笑道:“我有一个上联,你若能对上下联,我愿意给你让道。
春联 故事
![春联 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98d22bf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9e.png)
春联的故事
春联是中国农历新年(春节)传统的习俗之一,通常由一对对联组成,贴在门框上,用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每一副春联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故事。
以下是一个关于春联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中国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老农民,他非常热爱种田和养鸡。
他每天都起得很早,努力工作,希望能丰收。
村里的人都很尊敬他,认为他是个勤劳和正直的人。
有一年,农民特别幸运,他的庄稼生长得茁壮有力,鸡也下了许多蛋。
这是个富饶的年份,全村都充满了喜悦。
为了表达对农民的尊敬和庆祝新年的到来,村民们决定为他写一副春联,以祝愿他来年再次获得好收成。
他们写下了两句对联:
上联:福满家园喜洋洋
下联:禾丰鸡唱早报晴
这副春联传达了对农民家庭幸福和丰收的祝愿。
上联表达了家庭充满幸福和吉祥的景象,下联则暗示了庄稼茂盛和鸡鸣表示新的一天开始。
这对春联贴在农民的门上,成为了新年的象征,也提醒着每个人珍惜劳动和希望。
春联是中国文化中代代相传的传统,它们不仅有着美丽的文字,还承载着寓意深刻的
故事和祝福。
这些春联在新年期间装点着家庭,为人们带来喜庆和希望。
春联的故事
![春联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8dc0eea650e52ea54189894.png)
春联的故事篇一:春联故事集锦春联故事集锦一.宋人吕蒙正对当时严峻的贫富不均现象愤愤不平。
某年春节,一位穷苦人请他代写一副春联,吕写道: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额:南北春联贴出后引来了无数人围观。
众人始觉其“怪”,继称其“妙”。
这副春联妙就妙在它的“联外之意”:上联缺“一”,下联少“十”,正是“缺衣少食”的谐音:横批“南北”亦即意味着“没有东西”。
作者以独特的修辞手法写尽了穷人的生存窘相。
卩二.据传某年春节后乾隆下江南时路过通州小镇(今江苏通州市),想到紫禁城外也有一个通州(今北京通州区),因此出了一联让随行大臣们作对:“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大臣们无一人对得出来,不料一小侍从平素勤学,眼见满街当铺,当即对出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乾隆大喜,奖其官升三级。
三.江南春色诱人,非北方可比。
乾隆皇心中欢乐,来到一小镇,家家户户门上的春联好似新贴,乾隆见一户人家的春联写着:数一数二门第;惊天动地人家。
横批:先斩后奏乾隆觉得对联的口气颇大,房子却是破旧茅屋。
再三打听,原来是平常人家。
乾隆皇心中恼怒,便找了写春联的人来咨询个终究。
来人是个十来岁的青年,隆又好气又好笑,咨询那青年对联的构思从何而来? 那青年说:“父亲是买烧饼的,是一个二个地数给人家吗?二叔是买鞭炮的,鞭炮不是惊天动地吗? 我三叔是屠猪的,杀猪时口要吹气敲打,不是先斩后奏吗?”乾隆听后,笑道:“说得有理,我封你做秀才,赏你五百两银子,作读书之用。
”四.穷秀才改联抱不平。
从前有位富翁,父子花钱均买了“进士”,一年春节,为了夸耀门庭,贴出了如此一幅春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都夫人对联贴出后,乡亲们特别愤慨。
有个穷秀才因无钱行贿,年年落榜,故在夜里将春联改了几个字,为: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都失夫五.女神童妙对女皇帝相传唐代宣化府有一对女神童姐妹。
姐姐十三岁,妹妹只有九岁。
姐妹俩聪明过人,能诗善对。
春联的故事
![春联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4599a69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8c.png)
春联的故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春联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一种民间艺术表达形式。
它通常由一首对联组成,一张贴在门楣上,另一张悬挂在房梁上。
春联的用意是为了祈求新春的祥和与美好,同时也是对节日风俗的一种表达和传承。
据说,春联最早起源于唐代,当时的文人雅士常常将对诗对和字画结合在一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不断发展,逐渐演化成现在的春联。
相传唐朝的一位名叫刘晏的官员,因为在一次登门拜访时不慎踩到了屋檐上的狗尾巴草,被狗咬了一口。
刘晏倍感尴尬和丢面子,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借口,他想到了对联。
于是他写了一首诗:"歧路云迷失归途,狗咬屁股忐忑心。
"这个创意和幽默的对联一下子就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大家都笑了起来。
从那以后,人们就开始用对联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受。
从此以后,对联开始风靡于民间,在每年的春节期间,人们纷纷热衷于写对联,用对联来表达对新年的期望和祝福,用对联来点缀家中的门楣和房梁。
春联也开始成为一种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世世为功。
在春联制作中,最重要的是所用的字句要恰当得当,字数要平衡相等。
尤其是在写墙上的对联时,一般用四个字或者六个字的定型诗来书写,不仅要符合平仄韵律的要求,还要有节日的氛围和寓意。
常见的节日喜庆用语有:"金玉满堂"、"花开富贵"、"春满人间"、"和气生财"等等。
这些字句都是希望新年带来好运和幸福美满的祈愿。
另外,在春联的制作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叫做"描红"。
它是在字画的基础上,用红墨勾画出字体的框架和轮廓,并将一部分字体描红。
描红的字体一般选择那些有特殊寓意的词语,比如"富贵"、"福"、"好事"等等。
制作春联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达和延续。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商铺,春节的喜庆氛围总是充盈着这些红纸上书写的字句。
关于春联的历史故事
![关于春联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351dee7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c9.png)
关于春联的历史故事关于春联的历史故事是怎么样的呢?想知道的朋友,快来关注和学习吧!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 ”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
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皇 后。
各行的春联
各个行业的春联——农家春联
各个行业的春联——商家春联
各个行业的春联——图书馆春联
各个行业的春联——学校春联
我送给大家的春联
谢谢!
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 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 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 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皇后一看事情不好, 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 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 于消除了。
春联——桃符
春联——桃符
神荼 郁垒
春联的张贴
春联的张贴
春联的张贴,要符合传统的规矩,春联要竖贴。上联要贴在右手边
(即门的左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横批也是从右 往左读的。上下联不可贴反。
春联的尺寸大小要与自家的门户相协调。居民家的门户贴15到20厘
米宽的春联最好,而商家铺房店面要根据门户的宽窄,贴20到30厘米 左右的春联最好,这样能显得协调、大方。至于某些高大建筑的机关 大门,如果贴春联的话,其春联的宽度也不宜超出40厘米为宜。
春联以前为桃符,是 华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 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 春联和福的时候,意味着过 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年 猴 年 春 联
2016
春联的传说
春联的传说
相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海经》里,有一个鬼域的世界,中间 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 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 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 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 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 郁垒。于是汉族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 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 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 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 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 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 的良好心愿。
春联的含义
春联的含义
春联,又叫“春贴”、 “门对”“对联”,它以对 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 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 是汉族特有的文学形式。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 限,但必须相等。对联的两 边都要互相对应。
春联——倒福
倒福
一般过春节时候
除了贴春联,家家户户 也会倒贴福字,寄托了 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汉族民间为了更充分地 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 干脆将“福”字倒过来 贴,表示“幸福已 到”“福气已到”。
倒福的传说
倒福的传说
“福”字倒贴在汉族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 “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 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