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笔记(全套完整版)
美学整理笔记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美学学科的成立✧美学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审美思想——美学学科✧鲍姆嘉登对美学的设定美就是“完善的感性”。
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理性类比的艺术”。
把审美活动这个完全感性的世界纳入到理性认识的范围正是鲍姆嘉通提出美学这门学问的重要贡献。
2.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柏拉图提出“美是什么”的问题。
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中借助苏格拉底的口,提出这个问题。
“美是理念”说。
康德(1724-1804):“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
黑格尔(1770-1831)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美是生活”。
3.美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儒家美学儒家美学思想中国古代美学成就应首推儒家。
其创始者和重要代表是孔子。
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仁”学的基础上。
孔子从他的“仁”学出发,第一次深刻地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等问题。
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的“善”称为“质”,认为文、质统一起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孔子把文学艺术的作用概括为“兴”“观”“群”“怨”四个方面。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道家美学道家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但真正代表者是庄子及其思想。
道家美学处处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实性。
求“真”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美和善是“真”的派生物。
4.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主张5.美学研究的方法1.审美发生理论审美发生理论,就是研究审美活动在人类历史上是如何发生的,通俗地说,就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起源问题。
审美主体并不是单纯的人,而人的产生也并不意味着审美个体的同时产生。
美学笔记全集
美学笔记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学学科名称的历史与学科本身的历史西方美学的发展阶段与中国美学的发展阶段学科名称的历史学科本身的历史Aesthetic:鲍姆加通1750年首次提出西方美学发展阶段中国美学发展阶段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近代美学家王国维:“境界说”。
《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等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美在意象朱光潜:介绍西方近代美学思想,特别是克罗齐的“直觉说”、里普斯的“移情说”和布洛的“距离说”。
《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诗论》柏拉图《文艺对话集》黑格尔《美学》(三卷共四册)维柯《新科学》克罗齐《美学原理》唯理的体系是要了解世界的基本结构、秩序理数,所以是宇宙论、范畴论;生命的体系则是要了解、体验世界的意趣(意味)、价值,所以是本体论、价值论。
艺术家“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风景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 。
”“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将来世界新文化,一定是融合两种文化的优点而加之以新创造的。
这融合东西文化的事业,以中国人最相宜,因为中国人吸收西方新文化,以融合西方,比欧洲人采撷东方旧文化,以融合东方,较为容易,以中国文字语言艰难的缘故。
中国人天资本极聪颖,中国学者,心胸思想,本极宏大,若再养成积极创造的精神,不流入消极悲观,一定有伟大的将来,于世界文化上一定有极大的贡献。
”——《中国青年的奋斗生活和创造生活》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丰子恺也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艺术家和美育家当代两次美学热潮1950-1960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美是主观还是客观?《美学问题讨论集》在“主客二分”思维模式范围内展开美学热退潮后: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张世英:《天人之际》(1995年)《进入澄明之境》(1999年)《哲学导论》(2002年)二、美学研究的对象: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和艺术;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
美学学习笔记
名词解释题目录1.1.原型理论1.2.艺术美1.3.美学1.4.审美意识1.5.美学思想1.6.美学学科1.7.审美关系1.8.美1.9.美感1.10.审美形态2.1.审美需要2.2.审美理想2.3.审美趣味2.4.审美活动无功利2.5.自律性2.6.审美体验2.7.游戏说2.8.审美意识3.1.审美形态3.2.审美形态的二重性3.3.优美3.4.崇高3.5.《论崇高》3.6.利奥塔德3.7.悲剧3.8.《悲剧的诞生》3.9.罪孽说3.10.焦虑说3.11.狂欢化4.1.人本主义美学4.2.审美经验4.3.本质直观4.4.超验世界4.5.感知4.6.同化——调节律4.7.审美态度4.8.先验想象力4.9.审美距离4.10.反思判断力4.11.准主体5.1.游戏说5.2.集体无意识说5.3.模仿说5.4.表现说5.5.有意味的形式说5.6.符号说5.7.载道说5.8.娱乐说5.9.意象世界层5.10.兴象5.11.喻象5.12.意象的物态化5.13.艺术的审美功能6.1.他律性6.2.形式符号性6.3.开放性6.4.艺术敏感6.5.艺术想象力6.6.灵感6.7.期待视界6.8.艺术鉴赏中的“观”7.1.美育7.2.消融查滓7.3.《美育书简》7.4.审美教育7.5.完美的人7.6.审美的人名词解释题答案1.1、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
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而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1.2.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关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1.3.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1.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1.5.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00037美学_自考笔记完整版
00037美学自考笔记七章全笔记依据教材《美学》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笔记依据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第四节审美与人生第五节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二章审美活动论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第二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发生第三章审美形态论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第二节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优美与崇高第四节悲剧与喜剧第五节丑和荒诞第四章审美经验论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第二节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第五章艺术论(一)第一节艺术与艺术作品第二节艺术品的层次结构第三节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第四节意境第五节艺术的功能第六章艺术论(二)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式第二节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第三节艺术的创造力与艺术技巧第四节艺术的形态第五节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第七章审美教育论第一节中西美育观的源流第二节美育的内涵第三节美育的特点第四节美育的功能第五节美育的目的第一章绪论单选: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的是(柏拉图)1.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1.3.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人物。
(分析哲学)1.4.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1.5.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1.6.在心理学领域,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的是(荣格)1.7.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1.8.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是(艺术美)1.9.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审美对象是欣赏者与艺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是(英伽登)1.10.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提到的是(科技美)1.11.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括(哲学学科)1.12.美学的性质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人文学科)1.13.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审美活动)1.14.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1.15.于1750年创立了美学的是(鲍姆加登)1.16.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审美意识)1.17.悲剧意识属于(高级审美意识)1.18.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1.19.蒋孔阳认为,美学从哲学与文艺理论中独立出来是在(文艺复习之后)1.20.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1.21.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学科。
美学笔记
4
、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对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加以研究,并最终用“埃斯物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5
、美学的学科性质: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它包括哲学、文艺学、心理学、论理学等等。⑵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⑶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美学从根本上畜产品久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主观条件):这是不对的,它是客观条件,因为主观是客观反映到人脑的心理和生理的印象。如:审美情趣、理想、追求,美是客观的统一。)(判断:)四、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填空、选择)
美的本质:
17、美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这一观念的核心内涵,一句话,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多选)
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
美学笔记(完整版)精编版
美学18C中期,一般认为第一个给美学学科命名的人是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
1735第一次运用此概念。
1750年发表了“Aesthetic/aesthetic”命名的著作。
他将美学看做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将美学视为独立学科,影响巨大。
鲍姆嘉通被西方人称为“美学之父”王国维,1904发表《红楼梦评论》、1908发表《人间词话》1907在《静庵文集续编》中说“余渡哲学有日矣……”并由此转向文学蔡元培:1916提出“美育代宗教”观念朱光潜:1933年完成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宗白华:诗集《流云》邓以蛰:《诗与历史》、《书法之欣赏》蔡仪:《新艺术论》、《新美学》。
贡献: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研究美学二十世纪下半叶:我国美学研究有两个黄金期。
一是1957-1962年的全国性美学大讨论,当时形成当代美学“四大派”(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时间派)。
代表人物是高尔泰,蔡仪,朱光潜,李泽厚。
二是文革十年,美学遭殃,观察多年,直到七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复苏,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美学是热门学科之一。
这一时期,美学界的著名人物,除了四派的代表人物,还有王朝闻,蒋孔阳,周来祥,叶朗等美学学科的属性和特点美学既非自然科学,亦非社会学科,尽管它们之间有联系。
康德认为,“没有对于美的科学,只有对于美的批判”“因为谈到对美的科学,那就应当在其中科学的,也就是通过证明根据来决定事物是否必须被看做美的;因而关于美的这个批判,如果是属于科学的,它就决不会鉴赏判断”这朵桃花是植物(认识判断)这株桃花香(感觉判断)这朵梅花美鉴赏(审美)判断超功利人心灵中有共通感美学是人文学科或人文科学,主要特点:1、反思性。
人文学科的研究关涉人对自身生存方式。
生有意义的自我意识和反思,而主要不是自然,社会现象的客观规律:美学研究审视我们欣赏美,创造美和艺术的方式。
主要引导我们反思自己做出审美判断的方式和条件2、主观性。
人文学科的研究离不开价值原则的确定,因而具有较强主观性。
00037《美学》笔记
00037《美学》笔记1.绪论1.美学的学科属性1.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的发展历史1.美学发展经过: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个阶段。
2.审美意识审美意识(识记):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3.美学思想1.美学思想(识记):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关系(重点)(领会):1.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是一些不自觉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依靠具体的审美活动来体现,而是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4.美学学科1.美学创立的标志(识记):1.有专门、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2.有独立、区别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美学之父:鲍姆加通。
1750 年出版《美学》。
创立感性学(即美学),对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既有积极的意义,也存在某些负面作用。
2.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应用)1.我们认为,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
2.把美学划归于人文学科,而不划归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有如下理由: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2.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领会)(1)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把它作孤立的研究,它和很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的渗透、影响和综合。
2.美学的研究对象(重点)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识记)1.美学是一种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1.代表人物:柏拉图。
2.代表思想:他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美本身,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本身。
美学-朱立元-自考-考研-重点笔记(全部)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研究是美学研究的中心。
2、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学科性质),包含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综合的。
首先,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的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
再次,美学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2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3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2、美学确立的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美学创始人为鲍姆加登(“美学之父”),他于1750年出版《美学》一书。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1、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具体说来,是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
2、马克思的实践论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时间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的。
再次,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
3、实践含义:“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00037 美学复习资料(全)自考复习学习资料重点笔记
① 审美理想并不仅仅是审美活动本身的产物,而是主俺金部厶生尖践的结晶。 ② 审美理想所反映的不仅是主体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同时也是圭鎧厶
③ 审美理想也不是纯粹的个性特征,而是反映着一定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阶 MJt。 3.审美趣味 (1) 【单选】定义: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 .壬观爱 妊和倾.包。 (2) 【选择、简答】审美趣味的特征:(两重性) ① 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仝姓差妄。 ② 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主体所面临的卮丟因素感狂会条在。
(2)以更麦坐理通遡为美学主要研完对象 ①费希纳:著有《实验美学》《美学入门》,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感, 认为美学是“快与不快的学说
②弗洛伊德:发现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
③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 4.著名美学家甚在其《美学新论》中,提出美学的根本问题和出发点是
差异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人文学科
研究 对象
自然现象总显现为 物质 社会现象总呈现 为客审美现象始终与人的 生存
实存,完全与 人生脱节 观物化形态 的社会关实践、活动等相 关,更关
不同
系、组 织、制度等 注非物化形态 的社会现象
研 究追求 对客观事物 属 性 力求判断的客观 性和更关注人的精神想象, 而
4. 【选择、简答】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1) 自律性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 接的就是 旦的圣进。 (2) 【简答】他律性指审美活动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与其 他实 践活动之间有着剪不断的复杂关系。 ① 审美活动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 ② 物质生产劳动所达到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 之冋 相互关系的特点,还会通过各种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活动的具 体内容中。 ③ 各种审美形态,如崇高、悲剧等实质上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状况以及理 想追 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一种审美凝聚和反映。 (三)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1. 【选择、简答】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1) 审美活动由于体现着人.生价值而具有价值性。 (2) 人除了追求物质生产活动以外,也有各种各样.追求精神价值的活动。 (3) 审美活动就是实现人的.特殊.的精神价值的范动。 2. 【选择、简答】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 (1) 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主客体关系亠 (2) 都必然要受到牡金裏践适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自考《美学》笔记
《美学》课堂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自西方美学思想产生两千几百年、包括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创立美学250多年以来,人们对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直持有不同的意见,迄今尚无定论。
几种代表性看法第一种,有人说美学是研究美与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
柏拉图一苏格拉底的名义与希庇阿斯对话论著,苏格拉底提出“美是什么”的问题,而希庇阿斯的回答确只是“美就是一个漂亮的女人”。
第二种看法,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体系中,虽然也是研究美的本质,但是只是指艺术美,在他看来,自然美缺少精神性,因而不是美学研究的对像。
受黑格尔的影响,在他以后至少一百多年,很多西方美学家都把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
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一是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是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从客观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
二是比审美经验深一层,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主要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也是主要偏重于主观方面,它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是“美感在心理上是怎样产生的”。
第四种观点,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如果说前面第一、第二观点重点放在审美的客体方面,第三、第四种放在审美的主体方面,第五种观点则把重点放在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上面。
在中国,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基本上也是持这种观点。
在他晚年著作《美学新论》中,他提出美学的根本问题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比如审美地欣赏一幅静物写生画,就不会对画上的香蕉、苹果等产生食欲,否则就是从审美关系回到实用关系中,审美的超越性就丧失了。
换而言之,一旦进入审美的关系体系中,其他种种实用关系就退居次要,不再处于主导地位。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
我们想用一句话来概括对审美研究对象的看法,那就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活动。
00037美学_自考笔记完整版
00037美学_自考笔记完整版00037美孥自考笔记七章全笔记依据敃材《美孥》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孥処版社,2007,笔记依据目彔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孥是一门什举样的孥科第事节美孥的诞生不孥科収展第三节美孥的哲孥基础第四节审美不亰生第亏节美孥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事章审美活劢论第一节审美活劢的存在斱式第事节审美活劢丨的主体不对象第三节审美活劢的収生第三章审美形态论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典涵呾特彾第事节审美形态的形成呾収展第三节优美不崇高第四节悲剧不喜剧第亏节丑呾荒诞第四章审美经验论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呾特彾第事节审美经验的典在结构1 / 88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劢态过程第亏章艺朮论(一)第一节艺朮不艺朮作品第事节艺朮品的层次结构第三节艺朮品:创造意象丐界第四节意境第亏节艺朮的功能第六章艺朮论(事)第一节艺朮的存在斱式第事节艺朮意象的创造呾生产第三节艺朮的创造力不艺朮技巧第四节艺朮的形态第亏节艺朮意象的接叐呾重建第七章审美敃育论第一节丨西美育观的源流第事节美育的典涵第三节美育的特点第四节美育的功能第亏节美育的目的第一章绪论单选: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丨,区分了美的亊物不美本身的是(柏拉图)2 / 881.2,黑格尔讣为美孥是研究(艺朮)的。
1.3,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亰物。
(分析哲孥)1.4,丨国当代著名美孥家李泽厚讣为,美孥是以,美感经验,为丨心研究美呾艺朮的孥科。
1.5,曾对索福兊助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辫•芬奇的《蒙娜,莎》,仍恋殎情结的觇度迕行览释的是(弗洛伊德)1.6,在心理孥领域,提処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的是,荣格, 1.7,丨国当代著名美孥家蒋孔阳主张美孥的研究对象是(亰不现实乀间的审美兰系) 1.8,审美活劢最高级、最兵型的形式是,艺朮美,1.9,讣为审美对象呾艺朮品是分开的,审美对象是欣赏者不艺朮品相于作用的结果的是,英伽登,1.10,诹贝尔奖获径者杨振宁在《美不物理孥》丨提到的是(科技美) 1.11,亰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关丨不包括(哲孥孥科)1.12,美孥的性质是(一门兰二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亰文孥科)1.13,美孥研究的真正对象是(审美活劢)1.14,美孥研究的核心斱法是,哲孥斱法)1.15,二1750年创立了美孥的是(鲍姆加登)1.16,美孥演发的三丧阶殌的第一丧阶殌是(审美意识)1.17,悲剧意识属二(高级审美意识)1.18,柏拉图讣为,真正的美是(理念)1.19,蒋孔阳讣为,美孥仍哲孥不文艺理论丨独立処来是在(文艺复习乀后)1.20,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孥乀父,1.21,鲍姆加登将美孥觃宐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讣识)的孥科。
美学笔记 王杰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美学一、美学——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历史是很古老的,但是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却又是十分年轻的。
1、审美意识的形成据考古学证明,人类的历史大约已有四、五百万年,而人类创造的原始艺术品,则大致出现在离现今数万年的旧石器时代。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更突出的成就是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和艺术经验的细致总结。
A、《乐记》先秦儒家经典艺术理论著作《乐记》,系统地论述音乐的根源、特征和作用,被誉为可以和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媲美的中国古典美学的开山之作。
《乐记》中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B、“以形写神”的理论东晋的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主张通过人物典型外在特征的描绘,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
顾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南齐谢赫又在《古画品录》提出绘画“六法”,“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总要求,是绘画的最高境界,这个理论的主旨也是要求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
此外,文论方面有陆机《文赋》,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等。
剧论方面有王骥德的《曲律》,李渔的《闲情偶记》等。
书论方面有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的《书断》等。
这些著作体现了对美的规律的探索与把握,同审美经验与艺术鉴赏的有机结合,显示了我国古代美学的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西方,美学研究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的。
早在纪元前六世纪末,古希腊的毕达格拉斯学派,就根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柏拉图则从则哲学的高度,对美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他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不仅对当时流行的种种美学见解提出了异议,而且辨析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命题。
3、美学学科的建立一直到了十八世纪,由于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推动,美学发展才进入了新的阶段。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专著《埃斯特惕卡》第一卷的出版,在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完整版)美学笔记
美学第一编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第一章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第二节美学的诞生(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美学)与学科性质一、审美意识(古老)、美学思想、美学学科(年轻)1.人类对审美现象的反思是源远流长的,从总体上看,这一源远流长的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区分为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者演变形态是:最先有审美意识的形成,其次是及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2.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种不明确审美追求的意识。
3.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
初级审美意识最典型地体现在原始初民的生存活动中。
高级审美意识与初级审美意识相比,也更为成熟、更有自觉,而且更为贴近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理解,也就更具有普遍性,有更广泛的涵盖面。
4.审美意识的觉醒是美诞生的基础5.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对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6.在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出来之前,美学思想是以哲学的形式或者文艺评论、创作理论的形式出现的。
7.美学思想是在审美实践(包括审美创造、审美欣赏)中产生的,人类的审美活动是美学思想产生的沃土。
二、鲍姆加登与“美学”1.美学要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应当有专门的美学著作,另一个是应当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前者是美学得以立足的门户,后者是美学得以成立的根据。
依此,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应当是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之父”)《美学》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2. 1735年,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3. 1750年,根据讲义整理和出版了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专著,题为Aesthetica(拉丁文,此词的德文为Asthetic,英文为Aesthetic),也就是“感性学”。
4. 知(理性)——真——逻辑学意(意志)——善——伦理学}哲学情(感性)——美——感性学(美学)第三节美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方法一、美学研究对象(一)西方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看法美本身:柏拉图等艺术:黑格尔等审美心理:英国经验派美学、心理学美学等世界现象的全体:现当代西方哲学和美学研究的重要取向审美关系:中国当代美学的代表观点之一表现活动:克罗齐(二)影响美学研究确立统一的研究对象的因素首先,对审美现象的不同反思认识影响美学统一对象的确立其次,对审美现象不同的理解视角影响美学统一对象的确立再次,审美现象的不同构成层次影响美学统一对象的确立最后,美学自身的历史性影响美学对象的确立(三)教材中的观点1.集中体现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主客体融为一体的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2.艺术活动应当成为美学研究的重点对象和典型对象3.人生在世,人的总体性生存实践,乃是美学研究对象的存在论或本体论根基概而言之,美学作为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应是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的审美活动。
美学笔记 第一章
美学第一章绪论☆美学的诞生:美学一词的西文(Asthtik Aesthetics)是由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加通发明的,他在继承、发展莱布尼茨—沃尔夫大陆理性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美学。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鲍姆嘉通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审美意识的含义: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系统而明确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初级审美意识最典型的体现在原始初民的生存活动中,比如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陶器鹰鼎)装饰有许多超越实用性的纹样等;高级审美意识更为贴近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理解,比如悲剧意识。
☆美学思想的含义及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关系: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它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是不自觉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思想主题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它也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依靠具体的审美活动来体现,而是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美学的学科属性: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美学学科的综合性: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和很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的渗透、影响。
如:美学最初是依附于哲学的,所有美学理论都有哲学的背景,哲学是美学的根基;美学与艺术也有分不开的联系,是以艺术活动为中心且不断从各种艺术之中汲取营养的;美学与自然科学也有联系等等。
☆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差异:一、研究对象不同。
美学研究的审美现象虽然也包括自然现象,但与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脱离人的自然现象完全不同,而是与人的生存实践、生活活动、生命感受息息相关不可分离。
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现象是客观物化形态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制度等。
美学考研笔记珍藏版
美学考研笔记珍藏版《美学笔记》美学一、(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第一种,认为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如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第三种,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它分为两个层次:1.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从客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
这个传统是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开始。
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
认为关于“美”、“善”之类的形而上学概念都是伪命题。
杜威也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艺术即经验》。
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也强调对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
中国有李泽厚。
2.比审美经验深一层,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也是偏向于主观方面,关注的是“美感在心理上是怎么产生的”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审美经验,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
如德国的费希纳,《实验学美》、《美学入门》,认为美学是“关于快与不快的学说”。
弗洛伊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
其学生荣格把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识,提出了原型理论。
第四种,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中国的蒋孔阳《美学新论》。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对象,即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并非所有的有审美因素的现象都等于审美现象。
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艺术美——艺术中的审美现象。
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
艺术美是一种在审美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审美现象,而不是游离于人的审美活动、固定不变的美的现象。
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认为艺术品必须被以审美的方式知觉才会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美学笔记(完整版)
美学18C中期,一般认为第一个给美学学科命名的人是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
1735第一次运用此概念。
1750年发表了“Aesthetic/aesthetic”命名的著作。
他将美学看做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将美学视为独立学科,影响巨大。
鲍姆嘉通被西方人称为“美学之父”王国维,1904发表《红楼梦评论》、1908发表《人间词话》1907在《静庵文集续编》中说“余渡哲学有日矣……”并由此转向文学蔡元培:1916提出“美育代宗教”观念朱光潜:1933年完成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宗白华:诗集《流云》邓以蛰:《诗与历史》、《书法之欣赏》蔡仪:《新艺术论》、《新美学》。
贡献: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研究美学二十世纪下半叶:我国美学研究有两个黄金期。
一是1957-1962年的全国性美学大讨论,当时形成当代美学“四大派”(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时间派)。
代表人物是高尔泰,蔡仪,朱光潜,李泽厚。
二是文革十年,美学遭殃,观察多年,直到七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复苏,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美学是热门学科之一。
这一时期,美学界的著名人物,除了四派的代表人物,还有王朝闻,蒋孔阳,周来祥,叶朗等美学学科的属性和特点美学既非自然科学,亦非社会学科,尽管它们之间有联系。
康德认为,“没有对于美的科学,只有对于美的批判”“因为谈到对美的科学,那就应当在其中科学的,也就是通过证明根据来决定事物是否必须被看做美的;因而关于美的这个批判,如果是属于科学的,它就决不会鉴赏判断”这朵桃花是植物(认识判断)这株桃花香(感觉判断)这朵梅花美鉴赏(审美)判断超功利人心灵中有共通感美学是人文学科或人文科学,主要特点:1、反思性。
人文学科的研究关涉人对自身生存方式。
生有意义的自我意识和反思,而主要不是自然,社会现象的客观规律:美学研究审视我们欣赏美,创造美和艺术的方式。
主要引导我们反思自己做出审美判断的方式和条件2、主观性。
人文学科的研究离不开价值原则的确定,因而具有较强主观性。
美学笔记
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哲学第一章西方美学的缘起西方美学的直接源头是在古希腊。
.观点1:美学思想最早包含在艺术之中。
(塔塔凯维奇)观点2:人类的审美意识产生于原始宗教向哲学的过渡阶段。
(鲍桑奎)观点3:哲学孕育了美学。
(吉尔伯特和库恩)观点4:美学问题只能出现于哲学问题之后。
(克罗齐)(作者赞同)第二章前苏格拉底美学一毕达哥拉斯学派1 和谐(harmony)是宇宙的本质特征。
神秘的和谐现象是由比例、尺度和数造成的,而和谐本身则是以各个组成部分的数学关系为基础的。
和谐是一种宇宙内在的规律和本质,音乐通过声音与音调表现了这种和谐,而哲学(数学被包括在哲学之中)则是对事物之间和谐关系的思索,美因此成为宇宙和人的最终目的。
2 音乐可以净化(cathartic)灵魂。
从表面上来看,他们以音乐和哲学为修养手段,用音乐来净化人的灵魂,似乎与奥尔弗斯教派的酗酒、癫狂的神秘体验不同,但是,实质上,平静的哲学与和谐的音乐亦可产生精神上的迷狂感。
在这种迷狂中,灵魂亦能够摆脱肉体,进入神秘境界。
————这种思想也是希腊非理性精神的一个来源。
3 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的和谐的构成。
最聪明的事物是数,最有力量的事物是知识,最美好的事物是幸福,最优美的事物是和谐。
与数相关的和谐原则是西方从古希腊到19世纪全部古典艺术的理想。
二赫拉克利特1 和谐产生于对立和斗争。
“看不见的和谐(hidden harmony)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
”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实质上是对于自然中一种和谐的模仿,因而艺术家应该具有一种对自然界内在和谐的把握和认识。
2 美具有相对性。
美学家们总是不断的讨论美的概念与具体的美的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面实质上就是美的永恒性与相对性的问题,也就是哲学上的概念的相对性与真理的具体性问题。
三德谟克利特1模仿说。
艺术是模仿的观点,是古希腊人们的普遍看法。
德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同时也指出了艺术的模仿性质,提出了一种艺术本体论的看法(包括艺术的创作论)。
美学笔记
美学笔记第一章老子的美学摘抄与整理老子论“道”“气”“象”老子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不是“美”,而是“道——气——象”这三个互相连结的范畴“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从《老子》中看“道”有以下性质:1、“道”是原始混沌:“道”是在天地产生之先就存在的原始混沌,他不依靠外力而存在,包含着形成万物的可能性;2、“道”产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宇宙发生论)3、“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虽然产生万物,但它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4、“道”自己运动:“道”处于永恒的“独立”运动即自己的运动之中,这种运动构成了宇宙万物的生命5、“道”是“无”与“有”的统一:“无,名天地之始6、“道”包含“象”“物”“精(气)”,是真实的存在。
老子论“涤除玄鉴”1、“涤除”就是洗除尘垢,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玄鉴”中“玄”是“道”,“鉴”是观照,“玄鉴”就是对道的观照。
“涤除玄鉴”有两层含义,”感悟与思考老子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开端,他认为道气象三者的结合是美学主要范畴,其中道构成了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我觉得老子对于世界的认识就像一位化学家,道就好像元素。
老子认为道在世界之初就有,他能够产生世间万物,是构成世界的基础。
但老子不认为道具有主观能动性,它没有目的没有意识。
因而老子的道具有唯物主义的特点。
老子认为观照“道”是认识的最高目的。
而一切观照都要进行到万物的本体和根源的观照,但对于“道”的观照怎么实现,老子没有明确的回答,就像化学家也不知道世界上的元素又源自何处。
老子还对认识“道”即世界作了自己的阐述,那就是人们必须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因此老子提出涤除玄鉴。
其实我们对生活中的人和事都需要涤除先入为主的偏见,才能获得客观真实的认识。
尤其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要听信他人的一面之词,要仔细观察,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美学笔记2023
中国的美学家有:宗白华—代表作《美学散步》、邓以蛰—代表作《三叶集》、蔡仪、高尔泰—代表作《寻找家园》、李泽厚—代表作《美的历程》、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李泽厚和刘纲纪的《中国美学史》、杨幸甘---《美学原理》美学以前是显学,现代是玄学!第一章、导论:为什么要学美学?一、美学是什么?A、哲学的角度,美学是一门认识论,它代表着我们认识世界、思考人生的一种方法。
B、历史的角度,美学就是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工艺美术史、悲剧史及艺术史。
C、基础美学理论,中西绘画理论、音乐理论、艺术评论等。
D、实用美学,文艺美学、建筑美学、装饰设计美学、科技美学、教育美学。
二、为什么要学美学?(解蔽现代性)A、人与自然不和谐B、人与人的不和谐C、人自身精神与肉体的不和谐三、学习美学的目的?A、培育审美心胸,日常的生活态度。
1)概念的眼光;2)实用的眼光。
B、养成高雅趣味。
C、培育自由开放人格。
康德的人格人格→知→知识、技术�生存情→情趣、趣味�生活意→道德、理想�精神第二章、什么是美?一、羊大为美中:饮食中西文化差异西:男女羊大为美,同味觉相联系,美,甘也,。
身体精神人身百味、趣味、品味、人情味、男人味、女人味美学笔记朱熹:古人空手硬不相见,束修至不值钱,羔雁较值钱。
味觉如何走向审美?A、味觉是直觉的,中华美学是一种重直觉,重体验的美学。
B、味觉具有超出一般功利欲望的特点体现为一种精神的愉悦享受。
C、味觉具有个体差异,与主体的兴趣、品味相联系,味指向“道”存在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二、羊人为美巫术,面具是一种祈祷,希望获得模仿之物的神奇力量召唤或祈求神灵,对动物施展魔法,以此召唤动物。
中国:羊,性格:温和、内敛、防御、群体西方:牛,性格:野性、冒险、进攻、个体宗教巫术、舞蹈如何走向了审美?A、巫术的神圣性和严肃性,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成熟,提高并强化了人的主体意识。
(娱神阶段,敬、诚)B、巫术的舞蹈是对日常生活的中断,带有超功利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笔记(全套完整版)————————————————————————————————作者:————————————————————————————————日期:美学18C中期,一般认为第一个给美学学科命名的人是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
1735第一次运用此概念。
1750年发表了“Aesthetic/aesthetic”命名的著作。
他将美学看做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将美学视为独立学科,影响巨大。
鲍姆嘉通被西方人称为“美学之父”王国维,1904发表《红楼梦评论》、1908发表《人间词话》1907在《静庵文集续编》中说“余渡哲学有日矣……”并由此转向文学蔡元培:1916提出“美育代宗教”观念朱光潜:1933年完成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宗白华:诗集《流云》邓以蛰:《诗与历史》、《书法之欣赏》蔡仪:《新艺术论》、《新美学》。
贡献: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研究美学二十世纪下半叶:我国美学研究有两个黄金期。
一是1957-1962年的全国性美学大讨论,当时形成当代美学“四大派”(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时间派)。
代表人物是高尔泰,蔡仪,朱光潜,李泽厚。
二是文革十年,美学遭殃,观察多年,直到七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复苏,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美学是热门学科之一。
这一时期,美学界的著名人物,除了四派的代表人物,还有王朝闻,蒋孔阳,周来祥,叶朗等美学学科的属性和特点美学既非自然科学,亦非社会学科,尽管它们之间有联系。
康德认为,“没有对于美的科学,只有对于美的批判”“因为谈到对美的科学,那就应当在其中科学的,也就是通过证明根据来决定事物是否必须被看做美的;因而关于美的这个批判,如果是属于科学的,它就决不会鉴赏判断”这朵桃花是植物(认识判断)这株桃花香(感觉判断)这朵梅花美鉴赏(审美)判断超功利人心灵中有共通感美学是人文学科或人文科学,主要特点:1、反思性。
人文学科的研究关涉人对自身生存方式。
生有意义的自我意识和反思,而主要不是自然,社会现象的客观规律:美学研究审视我们欣赏美,创造美和艺术的方式。
主要引导我们反思自己做出审美判断的方式和条件2、主观性。
人文学科的研究离不开价值原则的确定,因而具有较强主观性。
美学研究反思并建立美与审美的标准,表现出人对生存的理想境界的追求,这与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对对象的冷冰冰的客观态度是不同的。
这种主观性还表现在,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更侧重反思,直观和体验对于审美判断的批判,对于艺术品的批评,依赖于个体的内心直觉,生命体验3、综合性。
美学是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它与其他学科具有广泛、密切的关系在西方美学史上,美学首先与哲学,伦理学联系在一起。
美的问题在哲学的视域探讨其次,美学与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联系在一起近代以来,美学受到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成果,方法渗透到美学研究中鲍姆嘉通通过对美学学科的辩护:哲学不会想把自身同人类知识中如此伟大的一部分财富疏远开来美学研究对象鲍姆嘉通的观点:“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但就它本身来看),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正确,哲学观。
怎样以正确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高级认识方式的科学。
美,指导怎样以美的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低级认识方式的科学”对他的看法的理解:1、他把美学作为与逻辑学相并列的学科来认识,美学是低级认识论2、他认为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以美的方式去思维3、他认为美学是美的艺术的理论,这至少意味着艺术是美学的对象当代美学界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美学研究美;美学研究艺术;美学研究审美意识,美感经验;美学研究审美活动或审美关系一个综合性观点一、美学研究美这种看法主张美学要研究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其理论倾向是本质论的,即追问美的根源,探讨美之为美的道理它面对广阔的审美现象,研究各种具体形态的美。
如自然美,艺术美假定了美是实体性的客观存在,认为美可以被认识这观点被西方美学所批评,本质论,本质主义已不占主导地位二、美学研究艺术此观点以黑格尔为代表,认为美学就死“美的艺术哲学”黑格尔认为艺术高于自然,因为艺术是人的心灵的创造,心灵及其产品高于自然这种观点强调了人的自由创造在美学中的重要性。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理解了高级的艺术美,可以有助于理解低级的自然美总的看,这种观点还是狭窄了,现实生活,自然美和许多审美现象并不属于艺术却仍在美学范畴内三、美学研究审美意识和美感增强人类审美活动是一种意识活动,人类的美学思想是从审美意识发展而来的,因此,美学当然要研究人类审美意识或美感经验这种观点是随着19C实验心理学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把美学的研究从外在客观世界转移到人的内心的主观反映,重视审美过程人的意识活动的规律以及心里和生理的活动规律距离说,移情说,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说等。
都是把美感经验作为研究对象而产生的结果四、美学研究审美活动或审美关系这种以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为依据,特别是马克思的《巴黎手稿》或强调审美活动,认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个最简单,最基本,最确定的事实。
不是在人和自然界之上,之外存在着一种独立的美,然后才有人类的审美活动,而是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产生和形成了美或强调审美关系,认为人家之所以能够欣赏美,是因为人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审美关系。
那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美学要研究这种审美关系本身五、一个综合性观点蒋孔阳《美学新论》把各家观点加以综合形成一种他认为比较全面的看法:“美学应当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通过艺术来研究人类的审美意识会美感经验,通过艺术来研究各种形态范畴的美”人类的审美活动及其所面对的审美现象极其广阔,绝非艺术所能局限,都能通过艺术反映出来。
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等。
都集中的反映到艺术中来,因此,以艺术作为美学关系来研究的主要对象,既可以防止美学研究对象的漫无边际,又可以把人类审美活动和客观存在的种种审美对象,都纳入美学研究道德范围。
什么是美学?传统美学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美论、美感论、艺术论等三大课题美学的研究方法:1、基本的方法论原则:理论与实践结合;逻辑与历史统一;多元选择方法论:历史与历史的统一历史:时间系列,有偶然性,感性的逻辑:排除了偶然性,含规律合目的,理性的从美学来说,就是美学的思想体系是人的审美活动的符合规律的逻辑展开。
不同的美学思想体系。
由于其逻辑思维起点不同而呈现出不同面貌,如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美学:审美对象、审美意识艺术家-创作活动-艺术品-欣赏与批评2、主要方法举例:哲学方法(最基本)心理学方法、文化学方法、历史学方法、形式主义方法哲学方法:1、运用哲学的观念来思考美与审美的问题,不同的哲学观点产生不同的美学观念,如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叔本华、马克思、海德格尔等哲学与美学。
2、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与方法:如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语言分析哲学,后现代主义思想等对美学的影响。
3、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儒释道经典观点1:柏拉图:美是理念A、柏拉图将观念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他划分了两个世界。
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即现象界与观念界B、人们认识现象世界只能获得“意见”,只有认识观念界,才能得到真理C、“美是什么”只能到理念界中去追寻1、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2、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3、它只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泉源,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但是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他却毫不因之有所增,有所减。
个别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分有”了美的理念;个别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模仿了美的理念。
艺术是模仿的摹仿,与真理隔了三层。
艺术品对于真理没有多大的价值,它不是由人的理智产生的,不能发展人的理性,而培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所以诗人被他逐出“理想国”。
评价:A、柏拉图把个别与一般对立起来,把现象与本质对立起来。
把艺术与真理对立起来,在理论上遇到很大困难B、贡献影响,他是第一个对美的研究提出更深刻的要求的人,即美的真理不在于现象的规律性,而在于本质的普遍性,他把美的本质论思考方式突出出来,把美的本质问题突出出来,影响深远,以至今日。
C、英哲学家怀特海认为:一部西方哲学史只不过是对柏拉图的诠释经典观点2:康德: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康德哲学是批判哲学,即对人的心意能(知、情、意)进行批判。
从美学方面说,他要考察1、对象成为美的对象的可能性条件是什么?2、审美者的心理成为审美的其条件是什么?他抓住审美意识的心理特征,提出了美的分析康德:美的分析1、美不在于事物的存在,审美不包括利害关系,审美超脱了任何利害关系,包括(道德的和生物的)对对象存在存在无所欲求的,自由的快感。
一个自然欲望的对象,和一个由理性律令加诸我们的对象,都不能让我们有自由去形成一个对我们是愉快的对象。
2、美是不借助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对象判断在先,还是愉快在先,是由愉快而判断,还是由判断而愉快,这是审美的要害所在,如果愉快在先,由愉快而生判断,这判断就只是个性的,经验的,只是一种感官愉快。
只有判断在先,由判断而引起愉快,才是有普遍性,才是审美。
3、美是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美的对象之所以美,是因为对象的形式适合于我们主观的想象力与理解力的自由和谐活动,这就是美的合目的性4、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做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康德假定了一种“共通感”,作为审美普遍必然性的必要条件,所谓“共通感”即感情上的共通,是“人同此心,心同此感”。
“共同感”是限定表明审美情感的普遍性质,它不是私人的感情,因而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交流要求别人必然赞同我们的判断。
5、美是善的象征美是德性——善的象征,并且也只有在这种考虑中(一种对每个人都很自然的,是每个人都作为义务向别人要求着的关系中),美才伴随着对每个人都来赞同的要求而使人喜欢,这种内心同时意识到自己的某种高贵化和对感官印象的愉快的单纯感受性的超升,并且对别人也按照他们判断力的类似标准来估量其价值评价:康德关于美的分析是深刻的,他突出了审美活动的特殊性,突出审美活动中主体的能动性,揭示了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如审美与功利,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审美的普遍性必然性问题等康德美学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他的影响是深远的经典观点3: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是理性主义哲学家,他认为世界是一个理性逻辑系统,是一个有秩序的存在,它的根据是理念或绝对理念,理念的合规律运动,使世界成为合理的,使现实成为合理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因为“一切存在的东西只有在作为理念的一种存在时,才有真实性”因为理念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从属于他的哲学学说,他认为“美就是理念”“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命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念,这是内容、目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