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笔记

合集下载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1《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也是我深入研究的一本著作。

这次分享的是我对《伤寒论》的理解以及我从中获得的经验。

《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在序中明确提到,该书主要是关于外感热病的治疗方法,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心得。

这本书的结构严谨,共16卷,分别阐述了六经病证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我对《伤寒论》的理解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从表面上看,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伤寒的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这是最直接的理解。

其次,深入一层,我发现《伤寒论》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它还涉及到哲学、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

例如,书中强调的“阴阳平衡”、“调和”等理念,对于我们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有着重要的启示。

最后,从更深层次来看,《伤寒论》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医学思想的缩影,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和追求。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学习六经病证的症状和诊断方法,我能够更好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此外,我还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治疗方法,如汗、吐、下、温、清等法,这些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都有着很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了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中医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学习中医,让传统医学继续发扬光大。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2《伤寒论》读书笔记与心得《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部巨著,它详细阐述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治疗。

这本书的作者张仲景,以其卓越的医学智慧,将伤寒病的治疗方法归纳总结,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被其独特的逻辑结构和内容组织所吸引。

全书以六经为纲,将疾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每一经又各有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这种分类方式既清晰又全面,使得医生能够准确地把握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

伤寒论讲记

伤寒论讲记

伤寒论讲记我学医以来每每邂逅高手笔记,都是爱不释手,一夜读完。

然而高手的笔记往往很难广泛传播,这也是让我深思的。

我开班讲课之初,只是一己私心、私利,为了筹措自己深造学习的学费而已。

真正为人师表后,才发现任重道远,非钱财可以改变我纯真的本性。

所以我把目前悟道的理论都写成了十几篇讲义。

但是效果不好,因为和我学习的学生中医基础不是很好,悟性一般。

曾经也想过公开这些绝学理论,但是想想曾经这些高手,哪位不是声名显赫?但是最后呢?他们的笔记无人问津。

想想火神门张师经常讲的:法不轻传!实属正确也!传的越轻,失传的越快!中医这门绝学如果想传承下去,不是需要多少经费,而是需要大量虔诚的传承人才!卢崇汉老师的《扶阳讲记》是我离开中医药大学后看的最畅快淋漓的书籍。

它不是什么绝学,只是一本绝学传承人的生平传奇讲记。

它像一针强心针,给了我信心。

本来彷徨和犹豫是否转行学学别的养家糊口。

它告诉我,学中医药可以出人头地,可以创造传奇刘力红老师的《思考中医》是我最不愿意看的一本书。

虽然我没有读过它,但是我预测它是一本讲中医如何难学如何突破困境的书。

所以我没有买它,也不敢看它。

一个中医的知名学者,一个大学教授,吃的五饱六饱的中医药人都发出了这样的困惑,真的是需要思考一下了。

刘力红老师乃大富大贵之人,一生中尽遇名师,拜名师无数,这些名师名家高手都是社会奇缺人才,然而刘老师都有福享受呵护,可想刘老师的福报有多大,当然付出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现在刘老师已经是中医的大家,没有看到他老人家继承了绝学后有多少分享给社会的东西,所以到目前我还没有购买刘老师的一本书。

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看看刘老师把这些绝学写一本总结。

我是一个无名小卒,更是一个屌丝中医,生活在社会底层,行医在早市夜市,为普通老百姓服务。

学习扶阳医学十几年,私淑卢崇汉等中医名家十余年,可以说小有所成,治愈疾病无数,救人性命也是常事。

但是时至今日,悟道开悟,大道至简,开悟:中医临床还得回归伤寒论,中医理论还得内经中悟道。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80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80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80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简句:伤寒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姜汤主之(1)、医案:男,45岁。

素有胃痛,时发时止,端午节食粽多只,且饮酒。

醉后午睡,忽大呼胃痛,面赤,唇赤,舌红苔黄,脉弦数,诉胸中烦热疼痛,心烦急躁,腹痛欲便,便溏,手不温,胸腹不拒按……苦寒清热可用栀子,温脾阳可用干姜,止胃痛可用枳壳,醒酒可用葛花,各9克,服后半小时,痛渐减,安然入睡。

——《伤寒论方运用法》(2)、陆渊雷《伤寒论今释》:……里已虚寒,表尚未解,上热下寒,故身不去而微烦。

栀豉汤之虚烦,系纯以热者,此条之微烦,乃寒热交错者,故以栀子清上热,干姜温下寒,与泻心黄连等意。

(3)、医案:某,壮年体健。

秋初患胃脘剧痛,诊断“急性胃炎”,多法予治,三日夜痛不稍止。

脉象弦数有力,舌赤苔黄,心烦、口苦、时欲呕,脘中剧痛不可按,火郁中脘,胃气失和,治当清降:栀仁川楝各15炮姜3午后3时许进药,黄昏痛减,午夜痛消。

3剂——陈松筠医案(4)、医案:某,男,成人。

夏病泄泻,服抗生素,利止腹胀,食则更甚,时作呕,口苦舌绛,苔微黄却不渴,胸腹痞胀,发热烦躁,大便正常,小便清利。

泄伤脾胃,寒湿积中,故食入则脘腹胀。

舌绛口苦苔微黄,肝胆之热上扰胸膈,故发热烦躁而呕。

方:栀姜各9。

3剂痛减,6剂而愈。

(5)、胡希恕:在这一段里头没明白地说明,恐怕这个人有下利、呕逆这种情况,要不他搁干姜干什么?所以这个热烦也不太明显,但是还有!(6)、张长恩《伤寒论临证指南》:伤寒表证未解,当以解表为先,即使兼有里证,若不急重,也当先表后里,不可妄用攻下。

(7)、倪海厦《人纪》:干姜这药完全是”温中”的,”中”就是肠胃消化系统,干姜的温就是让肠胃的热度恢复,所以肠胃的蠕动功能恢复就是靠干姜;生姜是散寒,把寒散掉,但是没有温的力量。

所以干姜的热力比生姜大很多;开这处方的时候,病人的舌苔一定是很薄白,脉一定是很微很弱,平常摸不管是浮中沉,摸到跳一息四至的时候代表是胃的脉,结果摸虽然是四至,但是脉形很细,很弱,弹起来没有力量,就知道胃寒很盛了,这时候知道寒在胃上面,单纯是胃寒而己,所以加干姜在里面。

读《伤寒论》笔记

读《伤寒论》笔记

读《伤寒论》笔记读《伤寒论》的那些日子,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和张仲景老先生面对面交流。

这本书,就像是中医界的一本宝典,让人一读就停不下来,直呼过瘾!开篇便是那句“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是老中医在耳边絮絮叨叨,传授着看病救人的秘诀。

我边读边想,这脉浮,不就是咱们平时说的“脉搏跳得跟小兔子似的”嘛!头项强痛,不就是脑袋和脖子像被什么紧紧拽着,动弹不得,还疼得要命嘛!恶寒,更是直白,就是冷得直打哆嗦,恨不得把自己裹成粽子。

这一句话,就把太阳病的症状描绘得活灵活现,让我这个中医小白也能一目了然。

再往后看,张仲景老先生把各种病症都分门别类,讲得那叫一个详细。

什么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听起来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秘籍,让人心生向往。

桂枝汤,就像是给身体泡了个暖暖的温泉,让那些因为受了风寒而紧绷绷的肌肉和关节,一下子放松了下来。

麻黄汤呢,就像是给身体加了一把火,让那些藏在身体里的寒气,瞬间就被逼了出来,让人浑身舒畅。

读着读着,我不禁感叹,张仲景老先生真是个神人!他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心思细腻,把每一种病症都分析得头头是道,就像是侦探在破案,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他开的方子,就像是量身定制的,既能治病,又能调理身体,让人不得不佩服。

不过,读《伤寒论》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我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比如那些复杂的脉象和舌苔变化,就像是天书一样,看得我眼花缭乱。

这时候,我就会停下来,慢慢琢磨,或者找些资料来辅助理解。

就像是打游戏遇到了难关,得费点心思才能过关。

但每当我攻克了一个难题,那种成就感,简直比中了大奖还要让人兴奋!在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那就是,很多病症的描述,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体验非常相似。

比如,有时候我们吃多了冷饮,或者吹了冷风,就会觉得肚子不舒服,甚至拉肚子。

这不就是《伤寒论》里说的“脾胃虚寒”嘛!还有,有时候我们熬夜加班,或者压力大的时候,就会觉得头晕目眩,精神不振。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19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19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19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简句:凡服桂枝吐,其后吐脓血(1)、陈慎吾《伤寒论讲义》:钱潢:不知桂枝已随吐出,何曾满著胸中,前人以此条列为桂枝曰禁,岂不谬乎!魏荔彤:湿热家中风,桂枝汤内必佐五苓之治法,或用葛根芩连汤。

【附注】脓血在内,非吐出不愈。

其脓血之化生,非因服桂枝汤使然,曰酒客,曰喘家,明言病因甚久,非朝夕可致,以久蓄之脓血因服汤而吐出,是补助疗能之好现象。

惟随证治病,用原方一成不变不甚相宜耳。

18条(后学按:应为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宜去甘药免呕,19条宜加厚朴杏子(后学按:数字有误),使毒内解,并无禁用之意,若酒客中风见桂枝证而禁用之,随证治之一语,岂非衍文。

(2)、李翰卿《伤寒论讲义集要》:[吐]、[吐脓血]这是误用桂枝汤的变证,如平素湿热过甚,有胃脓疡的趋势者,纵有类似桂枝汤证的证状,也不可使用桂枝汤,若误用之,甘温辛热的刺激口I以促成胃脓疡之发展,从而形成吐脓血之证状。

(3)、倪海厦《人纪》:吐家,没事会呕吐的人,常常会恶心呕吐的, 肠胃不好,没事吃完东西会呕酸的人,不要开桂枝汤,因为吐家可能是胃破了,桂枝汤一下去,桂枝芍药发阳的力量很强,血液循环会加速,本来只是胃溃疡的小洞,变成大洞,就吐血出来了,所以桂枝汤不要吃。

有胃癌、胃溃疡者,其平素会有胃痛欲吐之证,所以没事胃隐隐作痛、恶心想吐的人要小心注意,不要给桂枝汤。

(4)、聂惠民《聂氏伤寒学》:服桂枝汤本不应吐,若服后见吐,必有原因。

【桂枝汤禁例小结】1)伤寒脉浮紧,发热汗不出的表实证;2)酒客病,湿热内蕴者;3)内热素盛者;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不上冲的阳气内陷证;5)太阳病误治后的各种坏病;6)时疫温病,阳盛于内,津液先伤,证见口渴舌干,喉痈咽烂等。

(5)、冉注伤寒论:似不可与,却又可与,似属可与,却又不可与,此中分际,毫厘千里。

(6)、成友仁《伤寒论阐释》:舒远驰云:误服表药以耗其阳而动其饮,上逆而吐,亦常有之,若吐脓血者,从未之见。

读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笔记

读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笔记

读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笔记读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笔记李培生教授是国内伤寒论大师,研学李培生教授主编的《伤寒论讲义》,对提高中医学习者的理论及临床水平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以下为本人研读读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笔记:1.咽喉为三阴经之所过处,赖阴液以滋润,阴津少,不能上承滋润,则咽喉干燥。

2.久患疮疡的病人,多气血两伤。

3.平素最易出汗之人,多为阳气虚弱,卫外不固,阴液易泄。

4.治疗外感病,必先分辨病证之表里、轻重、缓急而施治,一般而论,凡有表证,当用汗法,使表邪从汗而解,若病证里实已成,下证已急,表证已罢,则攻下实邪为正治,既使尚有表证,以其里证解重,应当先用攻下之法,若当先用攻下,反用汗法,也为误治,亦易产生变证。

5.桂枝甘草汤证以心悸,欲得按为主证,属心阳伤之较轻;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见心神浮越之烦燥证,则心阳虚损较重;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则出现惊狂,卧起不安的征候,说明心阳虚损更重,以致达到了亡阳的程度。

6.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7.真武汤证与苓桂术甘汤均属阳虚水停,其主要区别是:真武汤证病变重点在肾,病势重,且多伴有少阴阳虚证候,苓桂术甘汤证病变重点在于心脾,病势轻,而以水气上冲证候为主。

8.鉴别水停中焦与水蓄下焦,应着重对比两点:其一,小便的利与不利,小便利者,属水停中焦,小便量少不利者,为水蓄下焦;其二,病痛的部位证在心下,为水停中焦,证在小腹,则水蓄下焦。

9.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辨识大结胸的三个典型证候,可称之为“结胸之证”。

10.大柴胡汤证虽可有心下痞满而痛,但按之并不石硬;而结胸证则是热与水结胸胁,帮既有心下疼痛,又按之石硬。

11.阳明热实在肠胃,结胸热实在胸膈;大结胸表现为胸胁、心下或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但头汗出等证;而阳明腑实则见腹满痛、绕脐痛、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等证。

12.大结胸者,是水结在胸腹,故其脉沉紧;小结胸者,是痰结在心下,故其脉浮滑。

伤寒论笔记总结

伤寒论笔记总结

伤寒论笔记总结
嘿,朋友们!今天我想来跟你们唠唠我对《伤寒论》的笔记总结。

《伤寒论》啊,那可真是中医经典中的瑰宝!就好比是一座蕴藏着无数宝藏的神秘宝库。

你想想看,里面的条文和方剂,不就像一个个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治病救人的大门嘛!比如说桂枝汤,那在调理风寒感冒方面真是一绝啊!有一次我自己不小心着凉了,头疼得厉害,浑身发冷,这不就像被病魔这个小怪兽给抓住了嘛!我赶紧就想到了桂枝汤,熬了喝下去,嘿,没多久就感觉好多了,小怪兽被赶跑啦!
还有麻黄汤,这可是发汗解表的利器呀!就像勇敢的战士,专门对付寒邪这个大坏蛋。

我记得有个朋友感冒后高烧不退,我就建议他试试麻黄汤,结果真的退烧啦!这效果,是不是很神奇呢!
《伤寒论》里的六经辨证,那更是厉害得不要不要的!就像是给疾病画了一幅详细的地图,让我们能清楚地知道病邪在哪,该怎么去对付它。

比如说太阳病,那就是病邪刚刚来袭呀,我们得赶紧抵御。

阳明病呢,就好像敌人已经攻进来啦,我们得强力反击。

这多有意思,多形象啊!
少阴病呢,就像是身体的阳气比较虚弱,需要我们小心翼翼地呵护。

像有一次我看到一个病人,精神萎靡,手脚发凉,这不就是典型的少阴病状态嘛!我根据《伤寒论》的指导,给他用了一些温阳的方法,慢慢地他就恢复了活力。

哎呀呀,《伤寒论》真的是太神奇啦!它就像一个智慧的长者,默默地指引着我们在医学的道路上前行。

我觉得每一个热爱中医的人,都应该好好去钻研它,从中汲取知识和力量。

你们说是不是呀!反正我是真的被它深深折服了,它就是中医的一颗璀璨明珠,永放光芒!。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6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6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6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简句:太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宜麻黄(1)、伤寒论古今研究:【释义】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当有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表证,又有便秘等里证。

其治法可根据表里证情的具体情况予以治疗,如表证轻浅里证急重,当先攻里实,里实去表证往往可解;如表里证轻重相当,可予以表里兼治;如果表证重,里证轻,则当先解其表,表解里实往往可去。

本条强调喘而胸满,非喘而腹满,即说明病情偏重在太阳,故称“不可下”,“宜”非“主之”,本条的重点在于说明表里同病,病情偏表时的治法,非专论麻黄汤的适应证,故称“宜麻黄汤”。

【选注】成无已:阳受气于胸中,喘而胸满者,阳气不宣发壅而逆也,心下满腹满,皆为实,当下之。

此以为胸满,非里实,故不可下。

虽有阳明,然与太阳合病为属表,是与麻黄汤发汗喻昌:两经合病,当合用两经之药,何得偏用麻黄?此见仲景析义之精。

盖太阳邪在胸,阳明邪在胃,两邪相合,上攻其肺,故以喘而胸满。

麻黄杏仁治肺气喘逆之专药也,用之恰当,何偏之有。

柯琴:三阳俱受气于胸中,而部位则属阳明。

若喘属太阳,呕属少阳,故胸满而喘者,尚未离乎太阳,虽有阳明可下之症,而不可下,如呕多虽有阳阳可攻之症,而不可攻,亦以未离乎少阳也。

吴人驹:两经合并而受病,不得从表泄,乃至太阳之清气逆于上面为喘,阳明之浊气逆于中而为满,致此之由,皆因表邪实盛之故。

但解其表而里证自平,故不可下。

谓其权不在满,而满非实也。

钱潢:胸满者,太阳表邪未解,将入里而犹未入也。

以阳明病而心下硬满者,尚不可攻,攻之遂利不止者死,况太阳阳明合病乎。

吴谦:太阳阳明合病,不利不呕者,是里气实,不受邪也。

若喘而胸满,是表邪盛,气壅于胸肺间也。

邪在高分之表,非结胸也,故不可下。

以麻黄汤发表通表,喘满自愈矣。

316李彦师:太阳阳明合病,已解见前条,一若喘而腹满者,此为内实,可下也.今喘而胸满,则邪在胸中,肺气不利,以未全入里为实,故不可下也,宜麻黄汤以散表邪,宣肺气也。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85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85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85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

简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则痉(1)伤寒论古今研究:校勘平治、赵本“发汗则痉”为“汗出则痉”。

词解①疮家;久患疮疡者,谓之疮家。

②痉:痉的含义有二:一为症状,即痉挛,一为病证,即痉病。

其证卒口噤,背反张而瘛疭。

【释义】久病疮疡,气血已伤,虽有表证,不可用辛温之剂发汗。

误用汗法则阴血更伤,筋脉失其濡养,必致筋脉强直,肢体拘挛的痉证。

393【选注】成无己:表虚聚热则生疮,疮家身痛如伤寒不可发汗。

发汗则表气愈虚,热势愈甚,生风,故变痉也。

喻昌:身疼痛为寒伤营之证,本当发汗,疮疡之人,肌表素虚,营血暗耗,更发其汗,则外寒袭虚,内血不营,必致颈项强,身反张而成痉。

痉亦膀胱之病也。

柯琴:疮家病与外感不同,故治法与风寒亦异。

若以风寒之法治之,其变亦不可不知也。

疮家虽痛偏一处,而气血壅遏亦有遍身疼者。

然与风寒有别,汗之则津液越出,筋脉血虚,挛急而为痉矣。

诸脉证之当审,正此故耳。

程应旄:疮家风湿袭肌。

肌表必虚,虽有身疼痛之证,乃营处不从,搏及肌脉,更发其汗,则营气被夺,经脉失养;必致成痉。

凡遇可汗之症,便当顾及周身之津液有如此者。

(后学按:若以现代医学知识论之,除柯师外,诸家之言,不可解。

)钱潢:疮家,非谓疥癣之疾也(后学按:语境不同所造成之惑也。

),盖指大脓大血,痈疽溃疡,杨梅结毒,臁疮,痘疹,马刀挟瘿之属也。

身疼痛,伤寒之表证也,言疮家气虚血少营卫衰薄,虽或有伤寒身体疼痛等表证,亦慎不可轻发其汗。

若误发其汗,则阳气鼓动,阴液外泄,阳亡则不能柔养,血虚则无以滋灌,所以筋脉劲急而成痉也。

吴谦:疮家初起,毒热未成,法当汗散。

已经溃后,血气被伤,虽有身痛应汗表证,亦不可发汗,恐汗出营卫愈虚,外风乘袭,即不受外风,筋脉失养,亦必致项强反张而成痉病也。

尤怡:身疼痛,表有邪也,疮家脓血流溢,损伤阴气,虽有表邪,不可发汗,汗之血虚生风必发痉也。

李荫岚:疮家者,患疮疡之人也。

关于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

关于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

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关于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1少阳病提纲的条文是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病提纲条文,重点提示了少阳之经火气为病的基本病理特点及其主要病证特征。

即足少阳胆,主枢机而寓相火,其经脉起于目锐眦,且肝经互为表里。

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则口苦;灼伤津液则咽干;胆热内郁,火热循经上扰,则头目昏眩。

值得注意的是,口苦、咽干、目眩三症虽然充分反映了少阳病胆火上炎,灼伤津液,火气为病的特点,可以作为少阳病的辨证提纲,但并没有概括少阳病的所有类型,故临证之时,见此三症,虽可以确认为病在少阳,而具体论治还须结合其它临床表现,进一步确定其汤证类型。

如结合96条所述之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某一主证,可以确定为柴胡汤证。

小柴胡汤证的辨证要点即少阳病八大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其病机是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治法:和解少阳,调达枢机。

小柴胡汤证的条文是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少阳受邪,枢机不利,正邪纷争,进退于表里之间,正胜则发热,邪胜则恶寒,邪正交争,互有胜负,则表现为寒去热来,寒热交替,休作有时;少阳之经,侧循胸胁,邪犯少阳,阻滞其经脉,经气不利,则见胸胁苦满;肝胆表里互用,胆气郁滞,疏泄失职,情志不达,则神情默默而寡言;胆为中正之官,胆火内郁,上扰心神则心烦;胆气内郁,木失疏土,脾失健运则不欲饮食;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喜呕。

《伤寒论》学习笔记89

《伤寒论》学习笔记89

《伤寒论》学习笔记89太阳变证/随证治之的举例/结胸证/小结我想这个小结还需要我给大家做吗?是不是练习练习同学们自己来做呀,这样吧,我现在大体给它做一个小结。

* 结胸 - 因邪与痰水结于胸膈脘腹而命名。

这是我们对结胸证的一个基本的概念。

* 结胸分为热实和寒实两类。

热实结胸又有大结胸和小结胸之分。

这是我们讲的结胸的分类。

下面我们具体说它的证治,* 大结胸证,为水热互结于胸膈脘腹的热实证。

可因太阳病或少阳病误下而致,大家说了我们前面讲的这些条文都是太阳病误下而致的,还没有涉及到少阳病误下而致的呀,那么后面我们会提到,等我们以后讲心下痞证的时候,提到和结胸证相鉴别就有一条是少阳病误下以后导致了结胸证,我们把小结一块写在这里。

也可因太阳表邪入里化热,热与水结而成。

有的是误治,有的是自然发展而来。

这个太阳表邪入里化热,是入里化热还是化热入里呢?温病学家强调的是先化热后入里,伤寒学者强调的是先入里后化热。

我想这个没有关系,这个主要是邪气入里以后,由于体内有阳气,阳气盛,然后从阳化热,这个热和水结,这就形成了结胸证。

水热阻遏气血,以胸膈脘腹的疼痛为主证,所有的结胸证都是以胸膈脘腹的疼痛为主证。

* 大结胸证,其病位较高者。

证见:胸痛,短气,汗出,烦躁,项亦强,如柔痉状。

治疗用大陷胸丸,泄热逐水破结,峻药缓攻。

药虽然峻烈但是它加了白蜜两合,使药物作用缓和,使药效持续时间延长。

这是大结胸证的第一个类型。

* 大结胸证,其病位居中者。

证见:心下痛,按之石硬,脉沉紧,或者伴有膈内拒痛,短气,烦躁,心中懊憹,但头微汗出。

这些症状的病机,我们在讲原文的时候,都已经讲清楚了。

治疗用大陷胸汤,泄热逐水破结* 大结胸证,其病位偏下者。

证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并且可以伴见,不大便,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等阳明腑实证。

应当说,不大便,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这本身不是结胸证的临床表现,它是伴有阳明腑实证,可是这个证候因为结胸证重而且急,所以治疗,选用大陷胸汤,泄热逐水破结。

《伤寒论》学习笔记

《伤寒论》学习笔记

《伤寒论》学习笔记(群体化与个体化治疗方案,个体化治疗方案最先进,更加优化,张仲景创立了个体化治疗方案)概论1,作者,2,成书背景,3,流传与沿革1,作者《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机字仲景(150~210)曹操(155~220)刘备(161~223),5岁,操乃出籍贯:南阳郡陧阳(河南南阳邓县)有方言问题如《方言》:熬,火干也。

凡以火而干五谷类,自山而东其处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谓之(备灬),秦晋之间谓之炒。

心理素质:何顒(yōng)“君用思精而韵不离,后必为良医”师承: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过于其师职务:宋臣《伤寒序》引甘伯宗《名医录》:“(张仲景)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故又称张仲景为张长沙(宋朝以后)。

如《长沙方歌括》,《长沙药解》,《长沙证汇》,后南阳出土石碑上书:“汉长沙太守咸和五年医圣张仲景墓”碑石与碑座不同,宋前无称其圣者,宋后称为亚圣,明后称为医圣,此碑制于宋明以后。

著作:《伤寒杂病论》16卷,成书年代约在公元200年前后。

2,成书背景1 学术背景:医经七家——中医基础理论的确立。

经方十一家——《汤液经》(医尹)仲景继承其复方成就。

仲景熔医经与经方为一炉,创立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治疗体系,为中医临床的发展奠定了里程碑。

2 社会背景:天灾不断,大灾22起;人祸战乱频繁。

大灾(兵)之后有大疫。

建安七子之王仲室做有《七衰》,原序中写道:建安纪年(196)以来尤未十稔(约205年)。

此时,实践条件具备,可以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

3,沿革东汉,200年前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16卷成书西晋(魏)太医王叔和(与仲景的学生魏×交好),收集,整理编次《伤寒论》十卷廿二篇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即《唐本伤寒论》,王焘《外台秘要》收入《伤寒论》,《金匮要略》宋,(1055)宋治平2年(1065年),刻印《伤寒论》10卷22篇,史称:宋本,治平本(定本),刘奇,林亿,高保衡。

(清,陆□源,有皕宋楼,藏宋版书二百本,其中有《伤寒论》,后被其子卖至日本某藏书楼。

《伤寒论》学习笔记170

《伤寒论》学习笔记170

《伤寒论》学习笔记170少阴病篇/少阴寒化证/阳衰阴盛证/宜四逆汤我们现在看看《伤寒论》的少阴病篇的原文和我们刚才讲的结合起来,看看我们刚才讲的能不能够包括这些原文里所讲的内容。

大家打开讲义146页,看第323条,《伤寒论》“三二三、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脉沉者”- 这个少阴病讲到了脉沉,就是少阴肾阳轻度的虚衰,还没有发展到脉微细,脉微欲绝,或者脉沉伏不出的严重程度。

这只是少阴阳虚的一个苗头,也没有发展到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畏寒踡卧的严重程度。

尽管如此,仲景还是要,“急温之”- 要积极的救治。

这叫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

为什么呢?因为,少阴病是个心肾阴阳俱,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弱的证候。

这个病见到苗头就要积极的救治,如果等到少阴证的全部症状都出现了,人体的正气已经衰亡了,你再去救治就要困难的多。

所以只要见到少阴肾阳虚的苗头,脉沉,就要防患于未然,就要“急温之”。

所以后世医家总结少阴病要急温,阳明病要急下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说“少阴急温如救溺然,阳明急下如救焚然”。

少阴病,见到阳虚的苗头,就要积极主动的,及时的去用温法。

就好象就被水淹的人一样,你看到一个人掉到水里了,他又不会游泳,说你等着啊,我回家拿游泳衣去,这样等你拿了游泳衣回来,你看这个人不早就淹死了吗。

古人用“阳明急下如救焚然”这句话,非常形象地比喻,阳明燥热内盛,容易下灼肝肾之阴,清泻阳明就象救火一样,要迅速,要果断,要积极,要超前。

对于少阴阳衰,真阳衰微,所以治疗少阴阳虚的证候,要积极的,及时的去治疗。

第29条,《伤寒论》“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这个方子开的是两次的量,一次的量是:甘草用了15克,干姜12克,附子10克(附子一枚自然环境下生长的也就是20克左右)用的是生附子。

在《伤寒论》中,凡是干姜和附子同用的方子,都是用生附子。

《伤寒论》学习笔记36

《伤寒论》学习笔记36

《伤寒论》学习笔记36在讲麻黄汤的适应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谈到第三个问题,就是太阳伤寒与衄[nǜ]解。

太阳病,它的自然病程是7天。

如果你不用药,当这个自然病程结束的时候,它将要好的时候,它会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来达到退热的效果呢?从《伤寒论》提供的资料来看,太阳自解有这么几种情况:第一种,是自汗作解,当它的病程将要结束的时候,它自己出一身汗,热退了,身上不疼了,病好了。

第二种,是自衄作解,头痛发烧,全身疼痛,没有汗,到第6、7 天的时候,鼻子突然一出血,随着鼻子出血,他的心也不烦了,头也不疼了,心里也痛快了,随后烧也退了,这就叫做自衄作解。

也就是说自汗和自衄都可以排除体表的邪气,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汗血同源,汗是血中的津液所化,在营分的这种邪气,可以通过出汗的方式排除体外;在营分的这种邪气也可以直接通过出血的方式排除体外。

当然这种出血,其它地方的出血,不可能排除太阳体表的邪气,而只有肺窍离太阳最近,所以通过鼻衄的方式,利于解除太阳的邪气。

那么,便血能不能接解除太阳的邪气?那不可能,那是里热,里热可以通过便血,我们讲那个太阳病的腑证的蓄血证的时候,讲那个桃核承气汤适应证的时候(会提到)当血热初结的时候,如果有热迫血行的这种变化,“血自下,下者愈”那就是下面出血,热随血泄,可以出现这种情况。

但是对于太阳表证来说只能是自衄作解,自衄和自汗是一样的。

第三种,是站汗作解,站汗是病人在出汗之前,先有寒战,原来一直发热、头疼、身痛,然后突然出现了寒战,这是邪气和正气相争的表现,随着寒战之后,又出现了发热,这次的发热是正气奋力驱邪的一种表现,随着这个发热之后,就出现了汗出,汗出热退,病就好了,这叫做站汗自解。

关于站汗作解我们以后还会多次提到。

到时候对于它的机理我们还要具体谈到。

所以太阳病自解有以上这么三种情况。

太阳伤寒与衄解:第一种情况,伤寒日久可自衄而解。

第二种情况,伤寒日久不愈,用麻黄汤发汗,结果汗不出,而出现衄解,随着鼻子的出血,头疼、身疼缓解了,发烧也退了,这就叫衄解。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60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60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60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微脉: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主阳衰少气,阴阳气血诸虚;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湿病。

按:李培生云:微脉:以力量言,细脉:以脉形言,一语中的)。

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简句:下后复发汗,振寒脉微细。

所以然,内外俱虚故按:李克绍谓芍药甘草附子汤(68条)为本条补方。

(1)、伤寒论古今研究:【释义】下法可以损伤在里之阴阳,汗法可以损伤在表之阴阳,所谓伤还是法之不当,故未能驱邪反伤正。

汗下失序,使内外俱虚,阴阳并损,阳虚肌肤失温,阴虚筋脉失养,故振寒。

脉微细是属见少阴之脉,乃阳虚不能鼓动脉行,阴虚则不能充盈脉道之敖。

由此可见本条汗下后之微细脉,已是阳虚血少之证。

当然是否已达到少阴气血极度衰竭状态,尚要看其它症状而定。

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为自注文,用以说明出现上述脉证的原因。

本条与上条治法的不同,正如《伤寒论选读》所言:“上条为阴虚而阳不亡,本条乃亡阳而津液不继。

若论治法,阴虚而阳不亡者,有津复自愈之机,或投养阴之剂,则阴阳自趋和平。

亡阳而津液受伤者,若仅以养阴之法图治,则阴液未必能复,而阳气更受戕残,若率用辛热回阳之盛,则阳气虽可暂复一时,但更加燥伤阴液,终不能与阳相继,而虚脱之变堪虞。

故阴阳之虚损,执轻执重,又当详察,若阳虚为重者,则主以救阳之法,兼顾阴液。

若阴虚为重者,则主以救阴之法,兼顾阳气。

若两者之虚,相对均衡时,则以甘温和养为宜。

”【选注】成无己:发汗则表虚而亡阳,下之则里虚而亡血。

振寒者,阳气微也,脉微细者,阴血弱也。

350方有执:内谓反下则亡阴,而里虚,所以脉微细也,外谓复汗则亡阳,而表虚,所以振寒也。

柯琴:内阳虚故脉微细,外阳虚故振寒,即干姜、附子之证。

张璐:误汗亡阳,误下亡阴,故内外俱虚。

虽不出方,其用附子回阳,人参益阴,已有成法,不必赘也。

山田正珍;下则虚其内,发汗则虚其外,其邪虽解乎,表里之阴阳俱虚,所以振振寒栗而脉微细也。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20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20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20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简句: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屈伸,桂枝加附子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后学按:较原方多一两,因有拘急之证?)、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后学按:为炮制之品,非生品,慎之)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将息如前法。

(1)、曹颖甫《伤寒金匮发微》:发汗遂漏不止,与下之利遂不止同。

皆用药过当之失也!盖发汗则毛孔大开。

皮毛为卫阳所属。

卫阳以发汗而虚。

毛孔乃欲闭不得。

风袭毛孔处,因而恶风。

汗与小便,同源而异趋。

春夏汗多则小便少。

秋冬汗少则小便多,可为明证。

汗不能止,水液能外而不能内,故小便难也。

津液从皮毛外泄,则四肢脉经脉不濡,屈伸为之不利。

夫汗出恶风原属桂枝汤本证。

惟表阳不固,不得不于本方中加熟附子一枚,以固表阳。

但令表阳能复,卫气之属于皮毛者,自能卫外而为固。

于是漏汗止,而诸恙自愈矣。

(2)、陈瑞春论伤寒:桂枝性本辛温,走表以温阳,得附子之配伍,其怯寒之效尤著。

论中桂、附相合者,有挂枝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等。

前者为治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的过汗卫外阳虚,故用桂枝加附子汤,温阳固表以止汗。

后者,桂枝与附子同用,取其祛散寒湿,如太阳风湿证,“伤寒八九日,风湿相博,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原方桂枝用四两,附子用三枚,是方中的主药,桂枝驱在表之风邪,附子逐在里之寒湿,桂、附同用,是《伤寒论》治风湿,祛寒镇痛的首选药,有其独特之处。

此外,桂枝用于祛寒,还可与当归相伍,以祛血中之寒滞,如“手足厥寒,咏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取桂枝与当归相配,入营血温通祛寒,故可主治手足厥寒之证。

(3)、陈慎吾《伤寒论讲义》:【征引】《医宗金鉴》:太阳病大发汗,必腠理大开,表阳不固。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83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83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8383、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简句:咽喉干燥不可汗(1)伤寒论古今研究:校勘《千金翼》“不可发汗”作“忌发汗”。

391【释义】本条为汗法禁例之一,即咽喉干燥者禁汗。

汗为津液所化,汗出过多则津伤血少。

伤寒表证,非汗不解,而亦有不可汗之例。

咽喉干燥多为阴液不足所致,虽有风寒外束,但不可单用辛温药发汗。

若阴虚无汗而强发之,必致阴虚益甚,内热炽盛。

或为咽痛,或咳嗽,或失血吐衄,变证不一。

阴虚外感可用滋阴发汗法,以解表与养阴兼顾。

【选注】方有执:咽喉干燥者,胃中无津液,肾水耗衰,少阴之脉循喉咙也。

发汗则津液愈亡,而肾水益衰,故致成如此。

张志聪:夫心脉从心系入肺上挟咽,咽干而燥,心血虚也。

肾脉入肺中循喉咙,喉干而燥,肾精虚也。

若咽喉干燥者,心肾之精血亦皆虚,故不可发汗。

程应旄:干燥者,燥气乘令,液衰卫乏可知,更发汗以夺其液,其传为索泽为膈消,凡遇可汗之证,必当顾虑失上焦之津液有如此者。

钱潢:咽喉干燥者,上焦无津液也。

上焦之津液,即下焦升腾之气也。

下焦之气液不腾则咽喉干燥矣。

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

热论篇云: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也。

邪在少阴,故气液不得上腾,即上文尺中微迟之类变也,故曰不可发汗。

张锡驹:咽喉者,皆三阴经脉所循之处也。

三阴精血虚少,不能上滋咽喉,故干燥,所以不可发汗。

陈念祖:汗之不可轻发,必于未发之先,审察辨别而预断其不可。

咽喉为三阴经脉所循之处。

考脾足太阴之脉挟咽,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

三阴精血衰少,不能上滋而干燥者,不可发汗,或误发之,命将难全,亦不必再论变证也。

尤怡:病寒之人,非汗不解,而亦有不可发汗者,不可不审。

咽喉者,诸阴之所集,而干燥则阴液不足矣。

汗者,出于阳而生于阴也,故咽喉干燥者,虽有邪气,不可温药发汗。

若强发之,干燥益甚,为咳,为咽痛,为脓血无所不至矣。

高世拭:心脉从心系入肺,上挟咽。

咽干而燥,心血虚也。

肾脉入肺中,循喉咙,喉节而燥,肾精虚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笔记
李培生教授是国内伤寒论大师,研学李培生教授主编的《伤寒论讲义》,对提高中医学习者的理论及临床水平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以下为本人研读读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笔记:
1.咽喉为三阴经之所过处,赖阴液以滋润,阴津少,不能上承滋润,则咽喉干燥。

2.久患疮疡的病人,多气血两伤。

3.平素最易出汗之人,多为阳气虚弱,卫外不固,阴液易泄。

4.治疗外感病,必先分辨病证之表里、轻重、缓急而施治,一般而论,凡有表证,当用汗法,使表邪从汗而解,若病证里实已成,下证已急,表证已罢,则攻下实邪为正治,既使尚有表证,以其里证解重,应当先用攻下之法,若当先用攻下,反用汗法,也为误治,亦易产生变证。

5.桂枝甘草汤证以心悸,欲得按为主证,属心阳伤之较轻;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见心神浮越之烦燥证,则心阳虚损较重;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则出现惊狂,卧起不安的征候,说明心阳虚损更重,以致达到了亡阳的程度。

6.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7.真武汤证与苓桂术甘汤均属阳虚水停,其主要区别是:真武汤证病变重点在肾,病势重,且多伴有少阴阳虚证候,苓桂术甘汤证病变重点在于心脾,病势轻,而以水气上冲证候为主。

8.鉴别水停中焦与水蓄下焦,应着重对比两点:其一,小便的利与不利,小便利者,属水停中焦,小便量少不利者,为水蓄下焦;其二,病痛的部位证在心下,为水停中焦,证在小腹,则水蓄下焦。

9.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辨识大结胸的三个典型证候,可称之为“结胸之证”。

10.大柴胡汤证虽可有心下痞满而痛,但按之并不石硬;而结胸证则是热与水结胸胁,帮既有心下疼痛,又按之石硬。

11.阳明热实在肠胃,结胸热实在胸膈;大结胸表现为胸胁、心下或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但头汗出等证;而阳明腑实则见腹满痛、绕脐痛、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等证。

12.大结胸者,是水结在胸腹,故其脉沉紧;小结胸者,是痰结在心下,故其脉浮滑。

13.生姜泻心证是心下痞满而挟有水气之邪,其主要证候:心下痞硬,噫气带有食臭味,肠鸣有声,泻利,胁下阵痛或见下肢浮肿,小便不利等证。

14.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15.蓄水、蓄血证同为有形之邪停于下焦证,其主要区别点是小便通利下否,但应结合病人全身表现认真分辨。

16.调胃承气汤证是表病误治而来,以津伤化燥、里热炽盛为重点,以蒸蒸发热、心烦、谵语、腹潢、不大便、舌苔干燥为主证;小承气汤证以津伤化燥、气机阻滞为重点,以腹大满不通、大便硬、舌苔黄厚或腻为主证,或兼潮热、谵语、心烦等,二者同属阳明实证。

17.大承气汤为攻下实热荡涤燥结之峻剂,适用于阳明腑实重证或阳明痞满燥实坚数证具备者。

18.脾阴不足为脾约,脾约其主证为大便结硬,或数日不行,或便出不畅,饮食小便如常,脾约证为胃强脾弱。

19.恶寒发热之呕,属太阳;寒热往来之呕,属少阳;恶热不恶寒之呕,属阳明,然呕多,则气已上逆,邪气偏侵上脘,或带少最,故虽有阳明证,是不可攻,攻则正伤邪陷,为患不浅。

20.辨太阳蓄血证在小便利与不利,辨阳明蓄血在大便黑与不黑,难与不难。

21.《金匮要略》日:“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饮水者,水停而呕,食谷者,物聚而哕,皆非小柴胡汤所宜。


22三阴兼表病者,俱不当大发汗也。

23.在三阴的阴寒证中,凡是只烦不躁的,都是阳进阴退,没有死证。

24.不论什么病,只要见到脉微细,但欲寐,就表明少阴之阳已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