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具介绍

农具介绍
农具介绍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农耕文明所蕴含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都是十分优秀的,例如培养和孕育出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集体至上、尊老爱幼、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邻里相帮等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理念,值得充分肯定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读传家",即既要有"耕"来维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读"来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这种培养式的农耕文明推崇自然和谐,契合汉族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乐天知命原则,乐天是知晓宇宙的法则和规律,知命则是懂得生命的价值和真谛。崇尚耕读生涯,提倡合作包容,而不是掠夺式利用自然资源,这符合今天的和谐发展理念。农耕历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诀从远古吟咏而来。

农家的生活用具实在太多了,五花八门,样样皆有。正如一首歌谣唱道:

犁杖耙耱镢锄镰,叉刮镢锤斧夯铲。

绳索套项驴安眼,驮笼驮架马骑鞍。??

桶笼箱筐加水担,升斗口袋和褡裢。?

刃镰麦耙芟麦秆,杈杖扫帚推刮板。?

扬场晒籽用木锨,石槽铡刀硙(wei)子碾。

锅碗瓢盆瓮坛罐,壶杯钵匙筷碟盘。?

刀擦杖刷与风函,尺镜针锥钳镊剪。?

桌椅板凳床柜案,簸箕面渠箩笸篮。?

麦耧秋耩播希望,板锄露锄抡得欢。?

手头家具样样全,人勤春早仓囤满。

这些生产、生活用具过去有、现在使、将来还会继续用。

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或作为工具发展进化的研究资料,或作为历史发展的记录,现将延安农家生产、生活常用的旧式主要工具图录并略述于后。

?一、农耕生产用具

?1.犁(犁分为裙犁与耩犁两种)?裙犁是用木、铁质制作配套而成,其部件有:犁身(包括头、翅、身与拐把)、犁柱、犁辕、犁沿子、生铁铧与逼土器(俗称逼斗)等。

?犁身为木质,略呈斜s形,直长约四尺;头部为前小后大,光面的木疙瘩,用以套戴生铁铧;头后右侧有一长约四寸、宽约一寸、厚约八分的木条,一端垂直榫铆套装于犁胫,称为翅膀,用以绞系逼斗;拐把为长约三寸的木条,垂直榫铆套装于犁尾部。

?犁柱为长约六寸的圆木条,一端套戴铁嘴,前顶于犁辕拐弯处的凹窝,柱尾后顶于犁身中部的凹槽,柱后槽内可以增减木楔,以决定耕地的深浅。

?

图1犁与牛犋示意图

?

犁辕为熟铁质,分为直、弯、弧三段,直部长约八寸、宽约二寸、厚约五分的扁铁。下端垂直穿套于犁身中下部;弧部为长约一尺七八寸、边长各约一寸的方形条铁,后粗前细,前尖部有径约三分的垂直圆透孔,穿套一长约寸七八的铁轴。

?全副子为长约一尺七八寸、宽约二寸、厚约八分的硬木条,两端穿套扁铁环,用以挂系牛犋;中部有圆透孔,穿套于犁辕尖部的铁轴,可以前后转动。

?犁铧为生铁浇铸,前有长约二寸的铧尖,尖后为空腔铧腹,套戴于犁头,尖后腹的两侧各有一宽约八分、长约三寸、内厚外薄的边檐,檐后连接有长约寸七八、稍外倾斜的耳,用以分开翻动的虚土。整个铧的外形略似斜倒的塔式。

逼土器,俗称逼斗,熟铁质,厚约半公分,略似边长各约六七寸的方形,前有短方柄,面光稍下凹,底部有三个透孔钮,用细绳细棍绞绑于犁头后的木翅上(图1)。

裙犁用于平原耕地,一般多为双牛拉犁,右牛蹄踩犁沟,用力稍多,左牛蹄踩平地,用力稍少。骡、马、驴均可拉犁。两头好牲畜拉一犋犁,一天两晌可耕地五至六亩。

操作时,耕地者在犁后左侧用右手紧握犁拐把,眼盯犁沿子稍离地表,左手执鞭赶牛前行,犁铧入地破土,深约五六寸左右。俗语:“要挖草根,耕地要深。”但必须根据牲畜的体力决定翻地的深浅,只要畜力强壮,翻地越深越好。俗称:“地翻深,能蓄水,根扎深,长得稳,肥上大,草锄尽,庄稼才能长得美。”

逼土器可以使耕动的大部分土层朝天翻转,把原禾茬与杂草压埋入土内沤成肥,把底土朝太阳暴晒提温,利于禾苗生长。种麦的前一次耕地不用逼土器,只是为了松土。

秋田一般翻地两次,第二次随耕随下种再磨平。麦田一般翻地三次,第一、二次耕后暂不磨平,得暴晒一段时问后遇雨土块疏松再磨平,第三次随翻、随耙磨、随下种。俗语:“地虚土绵,禾长好田。”

耩犁的形体与裙犁基本相同,只是犁身较粗壮笨重,犁辕为木质,铧略似三角形体,拐把的抓手两边皆有,可以往返左右手分别握把掌犁。耩犁用于硷、坡、飒地的耕翻,从地盘下沿开犁,顺沿从下到上一边倒翻地。也用拴玉米等秋庄稼下种可以坐墒。

?2.牛犋?牛犋是耕牛拉犁的用具,用铁、木、绳组合而成。其部件有:革头、抛杆、挂钩与拉绳等。

革头为长约尺七八、径约二寸多、中部约一百四十度弧形弯曲的光面硬圆木,两端距沿各约一二寸处顺弯曲方向各有一径约五分的圆透孔,两孔相距约三寸,称为绳眼;弯曲弧的两边距弧顶约二寸多处各有一与绳眼方向相垂直径约五分的圆透孔,称为挺棍眼。

革头棍长约一尺左右、上头稍大于挺棍眼的扁圆体或多角楞体的疙瘩的木棍或铁棍,下头有小孔眼并系有细绳,从上至下直穿插于革头棍眼内。??抛杆长约尺七八、边宽各约二寸的方木条,两端距沿约六分处各有一径约五分的圆透孔,称为绳眼,中间的后部有一铁挂钩。

拉绳两条,系用宽约半公分的三根牛皮条合成的牛皮绳,各长约丈余,前系于木革头的绳眼,后系于木抛杆的绳眼,长余部分绕缠于木革头的两端,以作备用和调节。

使用驾套:两根铁革头棍从上至下向前稍倾斜,夹套于牛颈两侧,木革头的内弧架于牛颈上的颈根,两根棍下端的细绳拴系于牛脖子下部;两根拉绳向后夹套于牛腹左右两侧,抛杆向下挂钩于犁沿子一端的扁铁环;两牛头部空开约三尺余用单缰绳相互拴系;回牛绳(俗称撇绳)长约两丈多,中部斜搭挂于犁尾的拐把上,两端穿过木革头一端的环形绳或铁环,分系于两牛头部的缰绳处,如(图1)。

牛犋与牛除拉犁、耙、耱、耧、碾场碌碡外,还用于拉碾子与硙子,只不过速度稍慢。

?现时,随着机械器具的增多,犁、牛与牛犋已较少使用。

?3.耙?耙是木、铁质结构的农具,其部件有长约六尺、宽约三寸、厚约寸五六的两根木耙挺;长约二尺、宽约三寸、厚约寸五六的两根木耙档;长约六七寸、扁圆形、下尖向后稍弧弯约二十多根铁耙刺,两副木踏架,两个铁挂环,榫铆套装而成(图2)。

图2耱与耙示意图

?

使用时用两头牲畜拉行,逆刺尖方向前进,耙面虽有踏架,但均不上人踏耙,只是放置些物件有适当压力,耙刺即可入土。

?耙的主要用途是在耧播下种前,用耙刺拉出翻耕过虚地中的杂草与禾槎,拉碎或拉出土块,磨碎磨平,便于更好耧播下种。俗谚:“耙刺短,耙刺弯,耙过土地绵又绵,无杂草,无禾槎,适时下种最好田。”

?现时,随着机耕深翻和悬耕,土质松软,杂草、禾槎深埋,耙已很少使用。

?4.耱?耱即地糙(①糙(CAO):农具名,用荆条等编成,用来平整工地。),是用长约五六尺、宽约寸二三,厚约寸二三的三根木条作挺棍,用长约尺二三、宽约寸五六、厚约寸二三的两根木条作档,用长约二尺左右、宽约寸五六、厚约寸五六的一根木条作中柱,榫铆

相套装,再用数十根枣条在灰火中煨热,从中部扭曲弯回绞套于三根挺棍上,稍砍干枣条的首尾头即成(图2)。

?使用时用两头牛拉耱,人的两腿分开,双脚以八字形踩踏磨面,赶牛行走。主要用以磨碎、磨平翻耕过土地的土块与地表,以便再翻耕或下籽播种。俗谚:“枣条编磨一片片,磨碎土块软绵绵,磨过耕地平展展,禾苗长得绿艳艳。”

5.耧?即简单的畜力条播器械,西汉时赵过作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分为麦耧与秋耧两种,麦耧用于平原地播种麦,秋耧用于平塬地播种糜谷,其形式结构完全相同,只是秋耧腿距稍宽些。其部件有把、腿、铧、杆、籽斗与籽筒等。

耧把为长约二尺左右方木条,两端稍细圆光,把下榫铆套装三条耧腿。

耧腿为长约三尺的三根方木条,下部向前稍弧弯,弧弯至耧脚后为空心,用以漏籽,腿底有前小后大、光面、稍前倾,略似三角形体的木疙瘩,称为耧脚,用以穿套耧铧。

耧铧为铁液浇铸,前尖后空腹、腹后两侧有耳、光面,略呈三角形体,套穿于耧脚,用细铁丝或绳攀绞,固定于耧脚上。

耧杆也称耧辕,为长约四五尺的两根方木条,前距宽后距窄,后部用两根横木条相联结,榫铆套装于两条边耧腿的中部;耧辕后部用两根木桄桦铆相套装联结。

籽斗为厚约三分的木板制作,分为前后两个,前籽斗稍大,侈口,前沿长约一尺,后沿长约八寸,两侧沿各长约八寸,中直深约五寸,斗底长约八寸,宽约五寸,呈侧梯形长方容体。斗的后壁下部紧接斗底的中间,有一长约四五分、高约三分的长方形透孔,称为籽眼。

后籽斗稍小较低,与前籽斗紧相连且略相似,斗前壁内侧绳系空悬一约杏大的木耧葫,低于前籽斗的漏籽眼;斗底用两块上薄下厚的小木板隔开为三格,每格下有漏籽孔眼。前后籽斗紧靠耧腿架套于耧辕后端的上部。

籽筒为长约八寸的三个空心圆木或竹筒,倾斜前按小籽斗底的孔眼,后接耧腿的漏孔上口,用细绳攀绞(图3)。

使用操作:用一头牲畜在耧的两辕中间驾拉耧体前行,由一专人牵引,掌握畜、耧的前进方向路线,耧铧随即人土。摇耧者在耧后双手紧握耧把掌耧,并左右摇摆耧身,眼睛始终看准耧斗中的下籽眼,掌握好下籽的多少,大斗中的种子因摆动经籽眼逐渐下漏至小斗,由空悬的木耧葫打散,分别进入小斗底

图3耧与驴套项示意图

?

部的三个孔眼,再分别经三个耧筒、三条耧腿洞下溜至耧脚,经出口外溜人耧铧翻起的虚土内,深约一寸多。

??播种前必须筛选好种子,特别要栋去种子中的杂草、土石块与带壳的籽粒,以免在耧内卡壳不下溜。

??摇耧的人,思想要集中,反应要灵敏,动作要灵活,配合要协调,关键是要掌握准下籽的多少,还要指挥牵畜的人,使畜、耧所走路线位置适合恰当,否则就会出现套沟重播或遗漏空地的现象。俗话赞扬摇耧的人:“眼瞅籽眼手摇耧,脚踏土块口吆牛;指挥牵畜准确走,不套不遗匀耧沟。”

??摇耧是三项农技活路中较高技术的把式活路之一,俗语褒称:“提(摇)耧下籽入麦秸,扬场使的左右锨。”这三项技术活路,不认真细心下工夫,一般是不易掌握的。

??坡地种麦,多为顺犁沟用手溜播再磨平,玉米、豆子多为顺犁沟用手点播再磨平,糜子、荞麦多为拌粪顺犁沟溜播再磨平。坡、硷地也有洒播、犁耕,再磨平。

??农作物的播种,无论麦田或秋田,都要掌握准确时间节气,土质要疏松肥沃,墒情要湿润合宜。俗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四月八,种棉花,不用问邻家”“立了夏,不种棉”“麦黄(四月)种糜,糜黄(八月)种麦”“要吃白馍馍,把麦种到泥窝窝” ?“要吃米油糕,地肥土绵长苗苗”“麦收八十三场雨”“八月好雨种泥窝,十月好雨根扎深,三月好雨穗粒肥,天年助丰农家乐”“庄稼不上粪,等于瞎胡混”“人荒土地皮,地荒人肚皮”“粪堆大,粮堆多;粪堆小,粮食少”。

??现时,不少农家已用机械播种代替摆耧播种,耧的使用量已大为减少。

??6.驴套项?驴套项为木、绳、铁与衬垫等的组合物,是驴、骡、马皆用的拉力工具。其部件有夹板、拥脖、拉绳、抛杆和挂钩等。

夹板为长约尺二三、宽约二寸不到(两头稍窄)、厚约一寸左右的两根木板条,两上端大面距沿约六七分处、间距约六七分平行各有径约三分的两个圆透孔,两个木板条相距约三寸,通过四个圆透孔用牛

皮条拴系。一木板条下端大面距沿约六七分处、间距约六七分、平行有径约三分的两个圆透孔,拴系长约八寸的环形牛皮条;一木板条下端大面外侧距沿约六七分处为凸楞;两个木板条的小面上下两端距沿约ZIN寸处各有径约三分两个圆透孔,每一板条的两个上圆透孔用双牛皮条环形穿套拴系,拉直呈三角形。?

抛杆同于牛犋抛杆。

??拉绳同于牛犋拉绳,长约六七尺,前端系于夹板中部的三角形牛皮条,??后端系于抛杆的绳眼。

??拥脖多用长约二尺左右、宽约八寸、多层垒叠的棉麻袋片,四边用线或麻绳大针距穿缝成整体。俗称“拥脖”。

??使用驾套:衬垫经驴颈稍后左右横搭于驴的双肩,两夹板置于衬垫上,夹板下部用所系环形牛皮条相攀套固定,拉绳顺驴腹两侧向后拉套,抛杆的挂钩挂于着力点(图3)。

??驴、骡、马一般宜于拉面粉磨、碾子、播种耧和碾场碌碡,亦可用以拉犁、耙与地耱。

现时,随着机械器具的增多,驴、骡、马的拉力与驴套项已很少使用。?

7、驴鞍子?驴鞍子是驴、骡、马皆用的驮运工具。主要是木、皮、棉的组合物,部件有鞍鞒、皮垫板、棉絮垫、辍胸带、尾揪带、盖尾和纣棍等。

??鞍鞒为木质,是用两根鞍鞒、两根驮梁、四条鞍腿、两块驮板,榫铆套装订制而成。鞒梁为长约一尺多、宽约一寸多、高约二寸的两根木梁,上下稍弧弯,两头向下弧圆;驮梁为长约一尺多、宽约一寸多、高约一寸多的两根木条,相距约五寸,平行,两头垂直榫铆套装于鞒梁的中部;鞍腿为长约一尺多、宽约一寸多、厚约一寸多,稍弧弯的四根木条,上头榫铆套装于鞒梁两端的下部,下头用两根木条分别前后横行联结;鞍板为长、宽各约一尺多、厚约一寸,稍弧弯的两块木板,铆钉于驮梁与鞍腿的内面。两块驮板的下端相平行,直距约一尺多,称为鞍口。整个鞍鞒略呈半个圆形,鞍口着地略似桥形,故称鞍鞒。

??皮垫板为长约三四尺、宽约一尺多、双层或多层畜皮缝制而成的长方形片状整体,铺垫于鞍鞒与驮板的内面,中部两边绳系于前后鞍鞒的中下部。

??棉垫絮为两块,每块长宽各约一尺三、下部厚约三寸、中部厚约二寸多、上部渐薄,左右分置于皮垫板的内面,下端与皮垫板齐,两边用细绳以多个“之”字形拉系于皮垫板两侧边,使其成为整体。再用长约四尺、宽约尺七八的粗白布铺护于棉絮内面,俗称“水屉子”。白护布、棉垫絮、皮垫板和驮板的下部两端,分别用绳系固定。

图4驴鞍子示意图

?

??鞶胸带为长约四尺五寸、宽约三寸(对折成双层,口朝下)的牛皮带,一端穿套于前鞍鞒梁的右端,环形折回锥钉于自身,一端顺皮带有三个锥孔眼;另有一短牛皮带,一头有铁参环扣,穿套于前鞍鞒梁的左端,环形折回锥钉于自身,以便与长牛皮带相参扣。

??盖尾为边长各约八九寸的三角形牛皮板,下部装订同大的厚约三分的绵毡片,同绳锥钉成整体。前角用长约八九寸的双牛皮条穿系于后鞍鞒梁的中下部,另两角用长约八九寸的双牛皮条环套于尾揪带。??尾揪带为长约四尺、宽约三寸(对折成双层,口朝下)的牛皮带,两头用双牛皮条分系于后鞍腿的下部。

??披鞍操作:左手抓住鞍口的左前角,右手抓住前鞍鞒梁的右端,提起抡圆带动所有部件,覆盖于驴背,盖尾覆盖于驴后身的两胯上部,尾揪带置于驴尾内侧与两大腿外侧,攀胸带经驴胸与短带的铁参环相参扣合(图4)。??另外还有长约一尺多、径约六分、光面的硬直圆木棍,一头有浅环槽,一头有透孔,用长约一尺多的双牛皮条拴系于右侧后鞍腿的中上部,平常横搭于驴背的后部,作为备用件,名日纣棍。左鞍腿的中上部穿套拴系长约一尺多的环形牛皮条,为纣棍的攀绳。若毛驴载重下坡,则把纣棍横置于驴尾根内侧,用攀绳相挂攀,以增加整个鞍鞒的后攀力。

??8.驴驮笼?驮笼是驴、骡、马鞍鞒上驮运时皆用的运输工具,其构件有驮笼头两个,圈梁两根。

??笼头是用荆条编织而成,口径约一尺多、深约一尺多,稍鼓腹,笼底与笼壁内侧中上部各预留两个孔眼。圈梁为长约四尺五寸、径约一寸多,弯曲呈半圆形的两根硬圆木椽,两端距头约三寸各有一径约三四分的圆透孔。两根圈梁平行穿套于笼头的孔眼,笼底的圈梁称为腿脚,透孔各横穿一小木棍,用以茬挡托扶笼头(图5)。

??驮笼主要用以驮运粪土。空驮笼横架于驴身的鞍鞒上,人工用铁锨铲粪土上扬倾倒于笼内,装满拍平。卸粪土较为费力,人站于驴胫一倒,一肘窝横架于驴胫上,两手分别抓住前两圈的腿脚,用闪动猛力扶斜笼头,再分别换手抓住后圈的两腿脚,扶起倒转笼头,抛下粪上,空驮笼复转还原。若两人扶倒,则较轻便省力。

??驮笼还有一种形式,平梁、直桶笼头、绳系圆平(稍大于笼身)活动底,称为漏底驮笼。这种驮笼容体稍大,倾倒省力,解开系绳,笼底下垂,即可溜出装物。但倾倒操作较麻烦,农村很少制作使用。??农家有对驮笼编的谜语:“两只鼓笼对面坐,两条木腿穿肚过,能装粪土和水果,砖石煤炭也能搁。”

??9.驴架子架子是驴、骡、马鞍鞒上的驮运工具,其构件有架脑、过梁、架腿、踏桄、圈夹、系绳与架绳等,榫铆装套组合而成。??架脑为长约一尺、宽厚各约一寸多的两根硬方木条;过梁为长约七八寸、宽厚各约一寸多的一根硬方木条,两头榫铆套袋于两根架脑的中部;架腿为长约一尺、宽厚各约一寸多(上粗下细)、稍弧弯的四根硬方木条,上头榫铆套装于架脑两端的下部,两腿平行相距约七八寸;踏桄为长约一尺、宽约一寸多、厚约一寸多的两根硬木条,两端出头榫铆套装于架腿的下部。?圈夹为长约三尺、径约一寸多、半圆弯曲的两根硬圆木,两头拴系长约四尺五寸的半环形牛皮绳,分别穿套于踏桄上部的两条架腿。

架绳为长约两丈多的牛皮绳,中部拴系于架脑中间的过梁,不使用架子时,把架绳从过梁处合并收拢,左右分别穿套圈夹,夹逼于架脑两端的下部,长余架绳绕缠于架脑(图5)。

?

? ?农用架子,主要是从田间架绑驮运回带穗的禾秆。架绑禾秆驮子的方法为:将空架子置于平地,解开架绳与圈夹,把圈夹与套绳直展于地,在套绳上磊压禾秆至适量后,用架绳穿套圈夹,人站于磊压的禾秆上,用力踩踏并拉紧架绳,顺手拉一大把磊压的禾秆,横置于底架绳上,扶架绳置于禾秆上,蹲蹴用单脚踩紧,架绳头紧系于底架绳根部。但必须是活套头,运入打谷场后,便于拉开活套头,解驮卸禾秆。

??向驴身鞍鞒上架搭重禾驮子较为困难费力,最少需三人上手出力。

??现在随着架子车的普及和拖拉机、汽车的应用,驴鞍子、驴驮笼、驴架子与驴、骡、马的使用与驮运,已很少能够看见。

图6粪斗与槽都示意图

?

10.粪斗??粪斗是播种秋田时,用以装载拌籽粪的倒梯形体?容器,顺犁沟溜播,全为用三分余的木板制作,斗壁中长约二尺左右、中宽约八九寸,斗底长约一尺五寸、宽约六七寸、直深约六七寸,斗壁的三边、斗底的四边,用锯勒成小榫铆,相互套装而成(图6)。??使用操作:将粪斗口朝上,左高右低,置于人的胸前,用环形皮带或绳(贴人肩、背的部分最好用皮带),从斗底、前壁经人的右肩、背部、左腋至斗底相攀连,左手抱斗底,蹲蹴从平地抱揽适足的拌籽粪,随耕地的犁后,用右手从斗中铲揽籽粪,顺犁沟从后向前,边走边抛洒均匀,农村俗称为拿粪。也有不拌籽拿粪的,以便更集中地发挥粪的肥力。

? ?还有一种用剥皮柳条与细麻绳编织的圆口、直桶、弧底的粪斗,当地农村过去虽有却很少。

??农村也有对粪斗编的谜语:“半截马,遍地屙,屙不下,拿手挖。”??现时,农村随着机播的采用,畜肥的减少,化肥的增多,粪斗已失去了使用的价值。

??11.榾(gu)都?榾都也叫木榔头,是最简易的工具之一。用长约不足一尺、径约三寸的硬圆木,横向中部榫铆安装长约四尺的圆木

把即成,其大小可适当随意。主要用以打碎天旱时地里所形成的硬土块(图6)。

??12.镢??镢分为条镢、蛮镢和锄镢三种,其形状大同小异,都是铁镢头安装木把柄(图7)。

图7镢头示意图

?

镢的铁头分为脑畔、腰与刃三个部位。脑畔弧弯成半圆,弧弯下有上弧下方的铆孔,用以安装木把;铆孔下为镢腰,腰稍长;最下端为镢刃,刃部稍宽点。

? 镢把长约三尺余,安于镢铆内,再加木楔打紧。

??条镢也叫线镢,镢头身长约七八寸、宽约二寸、厚约二三分,把长约三尺余。条镢使用较轻便,多用以小型翻地、挖柴、刨根和掘土等。

??蛮镢,其形状与用途同于条镢,只是体形稍大些,较粗笨,故称蛮

镢。蛮镢的使用量较大,强劳力使用得力顺手。

??锄镢,俗称耪镢,较条、蛮镢腰稍短,腰与刃较宽,镢的铆孔下两边有弧肩,略像锄,故称锄镢。主要用以除掉耕地边沿的杂草与耪砍柴火。

??此外还有小镢,体形同于且小于条镢,安短木把。其使用量很少,多为大人单手握把挖野小蒜和小孩使用。

13.锄?锄分为秋锄与麦锄两种(图8)。

图8锄头示意图

[史前农业革命的主要农具是木石复合器] 木石

【内容摘要】农业的起源是漫长的、渐进的过程。史前“农业革命”与“新石器”两个不同的事件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史料记载,华夏农业起源时期的主要农具是耒和耜。“农业革命”时期,农具的种类分为农耕用具、收割用具和加工用具三类。农耕类有耒、耜、锄、铲等;收割类有刀、至、镰、柌等;加工类有杵、臼、柫等,有些是木制,有些是石制,而大多演化为木石复合工具。在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发现了一批留存在远古土层中的木制农具的痕迹,而且,近年来出土了远古农具耒耜等考古实物。民族学调查也为研究远古农具耒耜等提供了许多旁证资料。考古发掘出的磨制石器刀、斧和斤(斫、斨),大多装有木柄,是古代狩猎、格斗、切割的武器,又是伐木、砍柴、斨材的工具;到“农业革命”时期,加工木石复合农具是磨制石器最基本的功能类型。此外,先民还发明了木石复合的汲水灌溉农具——桔槔等。因此,过去所谓“石器时代”(Stone Age)应该修正为“木石器时代”(Wood- Stone Age)。 【关键词】农业革命;木石复合农具;耒耜;臿;杵臼;桔槔;斧;斤;犁。 【作者简介】陈明远,人文学者,现居北京。 金岷彬,旅美学者,主要从事文化史比较研究,现居美国普林斯顿。 在人类历史上,农业的起源是漫长的、渐进的过程。原始农业的出现,起初仅作为采集、渔猎活动的补充而已,在先民生活中,并不占有非常突出的经济地位。后来木石复合农具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柴尔德和布雷伍德把史前农业的发明称为“农业革命”,首先指出农业在史前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1],然而这个“农业革命”不是一下子产生的突发事件,而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积累。后人在考古与历史研究中才把“农业革命”与“新石器”两个不同的事件加以联系。由此产生一个重要问题最初的农具究竟跟石器有多大关联?远古农业常用的专门的“农具”究竟是怎样的? 农业革命常用的农具是木石复合器。史前农具的基本形式,通常主体部分是木制、以木柄装上轻便的石质或骨质刃口(后代定型时主要是铁片头),不可能整体都由石质构成。 按照王国维先生提倡的二重证据法,可将古文献记载(纸上之材料)与考古发掘的文物(地下之新材料)两相印证。先看古文献关于农业起源所使用农具的记载。 一、古文献记载最初农具是木制 耒和耜(吕) 据史料记载,华夏农业起源时期,主要的农具,是耒(lěi)和耜(sì,原文“吕”),并非别的;只有耒耜的发明,才开创了我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化。 耒,象形字,是远古的一种翻土农具,形状像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尖头,用以松土。 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形,像一具直立的叉子,上端是直杆,下端分为两叉,旁边还有一只“手”。甲骨文里还有一个“耤(ji)”字,左边是一把“耒”,右边一个人形,上部有“手”,下部表现“足”的符号,刻画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双齿之上有一横木,表明使用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农具大全

中国古代农具大全 (耒耜)传说最古老的工具,大约在炎帝时期。(翻土农具) (钁)最早出现商代,春秋战国时较多。(似镐的刨土工具) (铜铲)商代(青铜器。铲土除草用的农具) (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脚踏耕具) (犁耕)汉代。(翻土农具) (都匀犁)春秋战国。(翻土农具) (镪犁)又写作“枪犁”或“戗犁”,时间不详,产自山西。(翻土农具) (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翻土农具) (耦犁)西汉。(二牛三人一组耕地) (鐴土铁铧)秦汉时期。(铁铧为耕犁破土的锋刃,鐴土是耕犁的翻土器) (犁錧) 战国时期。(翻土农具) (犁鑱) 周朝。(翻土农具) (竹莜)也叫“竹爬”出现于西汉。(翻土农具) (銍)战国。(翻土农具) (镰)周朝。(除草工具) (疀)没有出土文物,大约时间在春秋战国。() (劐子)战国。(翻土农具) (耨)秦代。(锄草的农具) (锄)西周时代。(翻土农具) (耰)先秦。(弄碎土块,平整田地用) (耰钼)先秦。(用来平田松土的农具,锄把) (镫锄)元代有记载,具体出现时间不详。(翻土农具) (桔槔)春秋时期。(原始的井上汲水工具) (渠疏)汉代。(灌溉) (椟栌)秦,汉代较为普遍。(翻土农具) (翻车)东汉。(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 (水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水转筒车)隋朝兴盛于唐。(农业灌溉工具) (浙碓)大约元代。(翻土农具) (代耕架)源于唐代,改进于明。(人力牵引的耕地机械) (孔明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龙骨水车)始于东汉,三国改进。(排水灌溉的机械) (锸)汉朝。(掘土的工具) (铁锹)战国出现铁,锨于西汉。(耕地,铲土的农具) (三脚耧)战国时期就已有一脚耧车,西汉出现三脚耧。(播种机的一种) (六爪犁)汉朝文献有记载,隋朝把“六爪犁”注释成“楎”。() (耙)北魏。(翻地农具) (连枷)战国、秦汉时代。(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 (簸飏)最早大约于战国,最晚大约于汉朝。(簸萁) (杵臼)西周。(臼舂捣粮食或药物等的工具) (石磨)汉代以后才称为磨,汉前称“硙”。(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

中国古代兵器分类大全

中国古代兵器分类大全 一、长兵械 1.朴刀2.象鼻刀3.双手带4.春秋大刀5.长杆尖大刀 6.青龙偃月刀7.龙头状元刀8.三尖两刃刀9.乾坤日月刀 10.枪 11.龙枪12.凤枪13.拐枪14.抓枪15.线枪16.锥枪17.棰枪18.铁枪 19.旗枪20.梭枪21.花枪22.拐刃枪23.拐突枪24.短刃枪25.短锥枪 26.单钩枪27.双钩枪28.板门枪29.鸦项枪30.蒺藜枪31.九曲枪32.三眼枪 33.雁翎枪34.虎牙枪35.梨花枪36.环子枪37.透甲枪38.火焰枪39.金钱枪 40.蛇镰枪41.铁构枪42.欺胡大43.巴尔恰44.留客住45.竹条镖46.大鹏鸟枪 47.捣马突枪48.十字镰枪49.太宁笔枪50.苗族村枪51.太极大枪52.伞头蛇尾枪 53.三尾短标枪54.少林挠钩枪55.双头钩镰枪56.蛇矛57.双头蛇矛 58.戈 59.少林戈60.青龙戟61.三戈戟62.九曲戟63.典韦戟64.月葫戟65.钩镰戟 66.方天画戟67.少林蛇尾戟 68.殳 69.战国殳70.少林殳71.齐眉棍72.夹刀棍73.连珠棍74.梢子棍75.两头梢子棍 76.龙棒77.杵棒78.马棒79.抓子棒80.狼牙棒81.牛头杆棒82.拦马橛棒 83.带矛狼牙棒84.武当玄武棒85.行者金箍棒 86.锚斧87.月牙斧88.凤头斧89.鱼尾斧90.鳌头斧91.长柯斧92.宣花斧 93.矬子斧94.车轮斧 95.钺 96.对钺97.套钺98.铲钺99.降魔钺100.月上钺101.双手钺 102.马叉103.火叉104.飞叉105.叉杆106.苗叉107.三头叉108.龙须叉 109.牛角叉110.三股叉111.四平叉112.五股钢叉113.抱头钢叉114.捻军铁叉 115.少林独股叉116.笔挝117.鹰爪118.朝天爪119.金龙抓120.笔砚抓 121.金瓜锤122.悬星锤123.朝鲜打糕槌124.燕子125.燕咀126.金牛 127.雷震128.阴阳129.夜战130.风翅131.九曲132.五齿1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

章一 1.为什么说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P14 炎帝发展了原始农业,和最早的农耕用具。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创立日市,发明医药等。黄帝发明几乎遍及社会生活一切方面,例如文字、衣冠和社会制度等。这些发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有了文明教化的意义,在物质、精神、制度文明上作出重大贡献,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奠定了最早的基础。 上古各族的迁徙流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导致不同氏族、部落之间的频繁接触,促进了文化发展。在炎黄部落迁徙的沿途,留下了很多文化遗迹,与当地的氏族部落发生了文化交流。炎黄部落把当时先进的农业带给了东方,黄河下游的一些生活习俗也向西传播到中游地区。古史有记载说周人即是黄帝的子孙,与炎帝也有血缘关系。虽然在当时不同部落的军事冲突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但是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继续耕耘,创造古老的中华文明,炎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黄时代是中国5000年文明源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与自然和谐统一,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早在炎帝时代就有了萌芽。炎帝发明弄个认识自然的综合成就,对天文气候等的粗浅认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也发端于炎黄时代。在较早的文献中,认得历史就是炎黄的历史,他们的成功得力于人的积极进取,这种相信人的力量依靠人的努力,问题、为社会为人民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1、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P21 中国史前农业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两个中心地区有自身的特点,形成了自成体系地的中国史前农耕文化,这些在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方面都有表现。 1)谷物种类北粟南稻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品种。粟有野生狗尾巴草培育而来,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稻是野生稻培育出来,起源于长江流域。 2)家畜品种中国史前农业附属生产部门的家畜饲养业,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有很大发展,有猪狗鸡牛羊。 3)农耕工具主要农具铲、耒和锄,刀和镰,磨盘磨棒。 4)聚落形态农业的发展促使大规模聚落的形成 2、试简述中国古代文字的发明过程P44.3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神农氏结绳为治,刻画符号是文字的直接来源之一,是文字的先驱,刻画在史前的骨器、玉器、陶器上,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刻画符号都是单个出现,尚未连缀成书面语言,很难或不可能释读,基本用于记事。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刻画符号更接近事物形象。龙山文化发明了文字诞生可靠证据,笔画比较流畅,个个独立成字,显然脱离了刻画符号和文字画的阶段。文字中除有象形字还有会意字。黄帝之史官仓颉“初造书契”。商周时的巫师们也会以已出现的文字作为垄断神权的手段。 3、关于龙的起源,目前学术界有哪些说法。P41 红山文化玉龙和相关玉器做的研究认为:猪是龙形象的来源之一,表明龙的起源与原始农业发展有密切关系。身如蟒蛇是先民对蛇的恐惧而崇拜,以它作为龙形象的一部分,表达了期望避免危害和获得农业丰收的愿望。最初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出现,是先民崇拜的对象。濮阳西水坡蚌壳龙图案做的研究认为所有迹象都可用天文学观点加以解释。最初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出现,是先民崇拜的对象。 章二 1、试简述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天人关系的中心问题是把天看做有意志的至上神还是把天看做无意志的、无目的的大自然。一、重人事轻天道的观点P49 二、天道自然的观点三、天人相分的观点四、天人交相胜 2、试简述中国古代变易之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模式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知识构图】 【知识梳理】 一、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1、生产工具的变化: (1)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时代——铁制农具和牛耕 (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从春秋战国起) 说明:从春秋战国起,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牛耕的发展 春秋后期出现——汉代广泛推广——唐代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2、生产方式的变化: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出现) (1)条件: (2)特点: (3)评价: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部门及成就: 2、经营方式: (1)家庭手工业:工商食官: (2)官营手工业:特点: 地位及评价: 生产关系的变化: 产生: (3)私营手工业:地位: 经营方式的变化:

三、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1、商业发展的概况: (1)工商食官: (2)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 (原因:统一、大运河)(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六个新特点) 2、城市的变化 (1)唐以前:坊市界限明确;政府严格控制;城市功能以政治、军事为主。 (2)宋以后:坊市界限分开;政府放松控制;城市功能以经济为主;出现夜市、草市、晓市等。 (3)唐宋时期的沿海港口城市 (4)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市镇 3、古代商业的政府政策——重农抑商 (1)产生的原因: (2)发展情况:汉代——中唐——明清(评价: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四、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与中国的落后 1、社会条件: 2、特征:自由雇佣劳动关系 3、表现:在江南部分地区的手工业工场里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4、发展缓慢的原因: (1)农耕经济的束缚——根本原因 (2)专制统治的束缚 (3)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的束缚 5、中西国力兴衰易位: 【针对训练】 1.综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②自耕农经济出现⑨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④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A.①②④ 8.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3.《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流通领域出现纸币B.大量商业市镇兴起 C.生产领域出现私人作坊D.出现东市、西市商业区 4.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④ 5.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其主要观点是 A. 重农抑商 B. 重商抑农 C. 农商互补 D.农商皆本 6.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宋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一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这里的“文化”指的是(A 广义的文化)。 2、带“女”部首的姓,如“姚”、“姬”等,一般是和(B 母系氏族有关)。 3、西周确定“礼”的目的是( D 使分封出去的诸侯国长期听命于周天子)。 4、甲骨文产生于( B 商周文化)。 5、哲学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等属于(D 精神文化)。 6、在中国历史上,秦朝的主导思想是(C 法家)的思想。 7、佛教的创始人是(C 释迦牟尼)。 8.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历史上名扬千古的创举,因此,中国史书上称之为(C凿空之行) 9.徐光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地位举足轻重,他最重要的著作是(B《农政全书》) 10、《红楼梦》中,能够集中反映作者对中国文化传统认识的人物是(D 薛宝钗)。 二、【多项选择题】 1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以半封闭的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B] 以尊君事亲为原则[C] 以儒学为主干[D] 以天人合一为目标)。 12、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是(B重阳节C 元宵节)。 13、下列选项中属于广义文化产品的有([A] 农具[B] 陶器[C] 绘画[D] 典籍)。 14、明末清初,因为都有高深的学识、都参加了明末清初的抗清斗争、都提出了先进的思想论点儿被称为“明末三先生”的三个人是(A王夫之C黄宗羲D顾炎武) 15、世界文明古国包括有(B古希腊C 古代埃及)。 三、【判断题】 16、“黄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 T ) 17、姓氏是标志宗法血缘关系的一种符号。( T ) 18、礼制的经济基础制度是“井田制”。(T ) 19、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匈奴。( T ) 20、秦统一车轨的目的是为了让全国联系紧密。( T ) 21、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是《汉书》。(T ) 22、为选拔人才,汉朝从汉武帝开始采用了“察举”制度。(F ) 23、北魏孝文帝改革,皇帝从“拓跋”改姓“元”,属于少数民族改汉姓. ( T ) 24、《四书章句集注》是由朱熹完成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 注释的。( T ) 25、宋元话本的名目很多,现存的可以分为小说话本和讲史话本两大类。(T ) 26、就文化意义而言,明清时期的中国,仍然是一种家长制宗法社会结构体系. (T ) 27、石榴和葡萄是从西域传入我国的水果。( T ) 28、宋代理学家所辨析的“天理”与“人欲”和文学家所面对的“政治”与“人生”是一个问题。 ( T ) 29、元明清时代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生存状态要比唐宋以前简单得多. ( F ) 30、清代的“乾嘉学风”,标志着理学文化重新崛起并占领政治舞台 . ( F )

中国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中国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概述: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农具是指农业生产使用的工具,多指非机械化的,也称农用工具、农业生产工具。农具是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器具。 《管子·禁藏》记载到:“缮农具,当器械。” 宋敖陶孙《改周晋仙赠丁相士之什》诗:“何如吴淞江上住,门横钓车屋农具。”《明史·太祖纪三》:“八月癸丑,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农具,复三年。”传统农具是历史上发明创制,承袭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泛称。传统农具具有就地取材,轻巧灵便,一具多用,适用性广等特点。古代传说最先出现的农具是耒耜。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播种用农具是西汉的耧犁,耧犁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农具丰富多彩。就各个地域而言、不同的环境而言、相应不同的农业生产而言,使用的农具又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历朝历代农具都不断得到创新、改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 图一:纺纱机图二:铁锹 一.农具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的理论研究:从2005年浙江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开始,国内外学者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

护研究的数量逐年递增,经过近些年国内学者的共同努力,中国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无论实际保护工作,还是理论研究,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体现出多学科合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保护与发展协调的趋势。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从学科建设、研究方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文化基因传承、保护和开发方法等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一).学术界就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开展了各种会议: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会议,对多学科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本次会议专家学者的发言对农具类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强调农具是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而修建的古代农用工具,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设施和能源,以求创造最适于农业生产的环境,具有深厚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二).农具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其理论研究热点侧重于“保护”上。对于2010年在湖南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法律问题研讨会”,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深入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为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夯实了基础。 (三).专家学者对农具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理论研究,著作了各种文献书籍。如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农业:文化与遗产保护》、张力军,胡泽学——《国说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农具80余年的变迁研究_基于1923年卜凯盐山县150农家调查》、《铁农具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分析》、《中国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等。 二.保护及利用的实践活动: (一)、国家与农业部相继建立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系统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主要藏品有古代农业生产工具1000余件,其中包括6000多年前的石器、石刀、石斧,这些农业劳动工具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1983年7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国农业博物馆,隶属国家农业部,1986年9月正式向社会开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内有中国传统农具陈列是从馆藏数千件农具藏品中精选出的350件,按照耕地整地、播种移栽、中耕、灌溉、

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在中国古代,中国的冷兵器可谓是品种繁多,眼花缭乱,虽有中国18般武器之说,但是真个数起来,中国的武器远远多于18种,不管是从常规武器,特殊武器,暗器,绿林武器来看,这比同时代的欧洲的不管是罗马军团还是十子军,还是哥特骑士远超过中世纪的欧洲要先进得多,这里鄙人就凭着平时积累的关于冷兵器的,条顿骑士,圣约瀚骑士团等等,任何军事集团都无法比拟的。再者,当时中国的冶炼技术和制弩技术远一点点知识,向在座的各位英雄好汉,江湖豪杰述说一下。所谓18般兵器之说,应该是只限于中国古代军制中规定的18中正规兵器。 1。刀:一边开刃,以劈砍为主的武器,历代不管是军队还是绿林好汉都用,大批流行于汉朝的环,环刀,朴刀,还有首刀(就是这刀赶走了匈奴,构成了横扫欧洲的“上帝之鞭”),其分很多种,如腰刀,柳叶刀一些武将所爱的骑在马上使的大型刀。 2。剑:两边开刃者为剑,在欧洲剑和刀是没有区别的,它们都是一个单词,中国的剑的历史很久,可以为的就是在战车上发展更大的杀伤(当时只有赵国是以骑兵为主,大多国家仍是以战车为主战兵),后来由于刀的盛行,在部队离逐渐代替了剑,使剑只成为将军的武器或追索倒商朝以前,大批装备部队是在东周时期,特别是象秦朝的剑,长达1。5米以上,者是装饰。在明朝有例外,当时戚续光为了摆平倭寇,从而制造了重剑来对抗倭猪的锋利的太刀,但是这种重剑还是没有德国条顿十子军骑士1。8米的重剑那么猛。 3。矛:有的书上也说体恐怕是不对的。矛最长是长达4米的,主要是用于车战的,骑在马上的矛通常叫槊,短矛和标矛=枪,这点我至今也不太清楚,但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

传承农耕文化建设美好家园 农耕文化是我国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长期以来,人们为了适应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创造的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丰富博大的农耕文化,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它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教训和成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仍具有现实意义。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不仅在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推动乡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保持和传承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传统特色,丰富文化生活与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一、庆阳农耕文化的起源 庆阳地区史前,氏族部落繁多,曾经是皇帝部落生息繁衍的地方《史记》云:“皇帝崩、葬桥山”。《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皇帝陵在宁州城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

山”。据史料记载,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墓在今正宁五顷原乡,坐落在五顷原和二顷原之间。传说皇帝曾于华池狩猎,在庆城与岐伯论医,于崆峒问道广成子。皇帝是上古时代从游牧生产转为定居农耕的华夏先民的首领。《史记·五帝本纪》说的皇帝“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又说涿鹿之后“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售虫蛾”。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4600余年前,皇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适于放牧和农耕的中原地带,由此可见,当时庆阳属于游牧地区。夏、商、周三代,方国林立。据文献记载,在三代迄至秦汉,这里向来为戎狄与汉民族交替活动(或杂居)之地(连登岗,1998)周先祖不窋立邦国于北豳。据《史记·周本纪》:“不窋失官,奔于戎狄之间”。《国语·周语》韦昭注:“不窋失官,去夏而迁于豳,豳接西戎,北接狄也。”豳地即戎狄居住的地方,当是畜牧地区。唐《括地志》云:“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唐庆州治所在今甘肃庆阳县,则今庆阳县于其时正是游牧地区。后公刘迁豳,即今宁县城西之庙嘴坪,故称公刘邑。据《史记》所述,这里也本是戎狄之间,应是游牧地区。经公刘的利用改造,始由畜牧地区转成为农业地区。《诗·公刘》对公刘在豳经营农业过程的描述也显示出这里原来皆是一片草原,

中国古代名马、武器、铠甲大全

一、马匹: 花斑豹乌骓赛风驹黄骠马(铅顶干草黄)闪电白龙驹“山后雪” 斑豹铁骅骝紫电喷云兽透骨银龙驹浑红兽虎类豹(呼雷豹)万里烟云罩赤兔兽抱月乌龙驹闪电乌龙驹红鬃马青鬃马枣红马獾红马桃红马金眼玉花虬五花追风马追风逐日千里乌骓马雪蹄青骢马枣骝马紫骅骝银鬃兽踢雪乌骓马卷毛狮子踏雪乌龙驹追风闪电梅花兽雪花银鬃马日月骕骦马赤炭胭脂火龙兽碧目雪花驼抱月循环青鬃乌獬骓金眼五花虬八宝癞麒麟大肚卷毛蝈蝈兽-铁甲枣骝驹赛风追日千里驹粉腚白龙驹“月照千里白” 白玉嘶风马踏雪胭脂马独角兽千里追风白龙马“干草黄” 一丈黑追日赛风驹“千里剪”斑豹马分水兽青鬃兽五朵葵花兽银雪豹飞霜千里驹黑鬃马月照千里白铁青马赤风马草黄马豹花马白云马踏雪追风马青花骢狮子花青风紫雪里白雪里红五花金钱马乌花豹玉骢马照夜红青花马照夜玉狮子铁脚枣骝驹追风白点万里龙驹马抓地虎火炭马银鬃马“没尾驹” 风雷豹抱月乌骓马追风呼雷豹梅花点子马卷毛玉狮子独角貔貅兽玉顶乌骓马雪蹄乌骓马豹尾乌骓马青鬃追风驹银蹄金鬃呼雷豹靠山雪花骢银钩马登云宝马火炭赤马银色拳花马照夜狮子马玉花骢墨麒麟菊花青艾叶青栗子色皂缭马火焰驹雪里站就地滚龙追豹花马烟云兽黄鬃马红鬃兽闪电黄龙驹闪电乌龙驹千里一盏灯万里一盏灯青骢马追风白尾驹千里豹腾云马一字板肋玉麒麟九点胭脂兽赤兔胭脂兽照夜狮子千里雪点子分青驹玉顶西凉驹铁叶青金睛墨角兽黑煞兽花皮疙瘩虎火云战马铁青马银獬豸乌獬豸云霞兽玉顶火龙驹玉白驹双角麒麟兽雪里钻卷毛吼(挠头狮子)墨角癞麒麟照夜玉狻猊青煞兽追风骠紫燕骝“雪压红梅”玉狮子“乌龙靠雪山” “抱月循环乌獬载” 追风玉狮子银云豹青砂兽飞云骓汗血宝马绝尘驹千里胭脂雪独角粉龙驹梅花雪里站“透骨龙” 麒麟马浮雪乌骓马踏雪火龙驹挠头狮子登山雪透骨乌龙骓狮吼兽胭脂红千里一丈青追风荷花豹九点花斑豹千里赤梨花白追风菊花马九点菊花马卷毛乌骓马赤红马火眼金睛兽赤炭火龙驹白骦马一字墨麒麟骝花烈焰驹日月骦霄马撵月白龙驹超山越影白龙驹万里烟云兽火骝驹“四不象” 铁血枣红马银河驹“雪中霜” 赤电驹铁骊青一丈雪赤狻猊雪骐驹碧骢驹鹁鸪青万里雪花白黑斑豹独角喷焰兽挠头狮子黑挠头狮子雪千里银河一点白金线白龙驹花云豹艾叶青龙兽青云兽黄骠透骨龙青头金眼兽追风赶电白龙驹卷毛狮子乌千里乌云豹乌龙追风驹玉顶红汤合驹闪电鹰爪驹“千里一阵风” 九点桃花兽青龙驹金睛浑红马千里银河白龙驹鸡足爬山兽五花驹玉顶骥黄鬃兽紫骝驹登山癞皮兽红砂驹“金毛吼” 象皮癞麒麟铁腿枣骝驹玉面紫骅骝赛鹿铁豹骅卷毛狮子踏雪乌骓马长脖螳螂兽赤炭枣骝驹赤兔火龙驹反背癞麒麟分鬃骥扳肋墨雕透骨龙玉顶扳肋墨云雕粉麒麟卷毛狮子踏雪骜一字墨角癞麒麟万里追风麒麟烟海兽金睛玉雪卷毛狮子兽九顶菊花豹金睛小白龙驹“扳肋墨雕” 闪电虬龙驹九点菊花豹姜草黄千里火龙驹铁鬃马银线汤合驹五点斑豹驹赤烟局独角乌烟兽粉腚玉龙驹粉腚玉兰驹蹄血玉狮子玉雪麒麟驹铁头金眼龙芦花战争驹日月骁骦特墨顶银河兽青泉兽千里火焰驹鳌头狮子雪玉顶火龙驹艾叶青鬃马千里银河一点红乌云豹乌龙雪爪驹风雷豹铁梨花抱月乌獬豸卷毛狮子踏雪乌卷毛青鬃兽闪电追风驹五色斑豹铁骅骝千里雪肋一盏灯踏雪红鬃兽五靛花斑豹卷毛狮子一丈黑赛鹿铁花豹透骨兽金鸡闪电白龙驹海月清风驹红毛兽红砂兽艾叶青鬃豹千里独行一盏灯金睛雪花驼立地滚风骓金睛闪电白龙驹八斑癞麒麟千里橡皮驹 二、防具: 闹龙垂头紫金冠夜明盔-柳叶绵竹铠束发金冠凤翅金盔鱼鳞铠三叉帅字盔大叶红铜甲

传统农具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具,农具一直贯穿着整个农业发展的过程。自古代种植起源以来,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一件件传统农具慢慢地被创造出来,形成辉煌灿烂的农耕农具文化。从远古农业的发掘研究看,我国传统农具的产生不是凭空想象的,创造任何一种新农具都是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太科学到符合科学,无不倾注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今天展示给大家看的是在江海大地上耕耘劳作了成百上千的南通农具模型,有的是你们爷爷奶奶们用过的,有的是你们爸爸妈妈们看过的,有的是你们既没有用过,也没有看过的。为了展示南通前辈们创造的农耕文明,让大家领略江海大地的农家风情,我们特别举办南通科技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整个参观过程中,为了保证所有同学都能看得见,记的清,懂方法,学原理,我们特别聘请这套模型的制作师张师傅进行操作表演,请大家按照我们的讲解,依次进行参观学习。 1.风车。吹去稻谷麦类粮食的草屑瘪粒等杂质的工具。上方朝一边的出口的出杂质,下方的朝下的出口的出粮食。 2.石磨。石制的磨干粉、水糊的工具。下盘固定,上盘旋转,上盘的圆洞添原料,下盘的周围出干粉、水糊。 3.木犁。耕地的农具。用畜力、人力或机器等牵引。因主部件为木材,故称木犁或土犁,以别于后来铁制的双铧犁等。犁是由中国最古老的木制耕地工具——耒耜演变而来的。《易经〃系辞》中有文字介绍:“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褥之利,以教天下”,说明耒耜创始于传说中的神农氏时期。南通地处长江中下游,滨江临海,自古人们就十分重视农业。在海安青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出土了穿孔石斧、石锛、石凿等农具,成为远古人类从事渔猎和农业的重要工具。虽然在青墩出土文物中未发现犁,但从地域和种植的植物来看,我们南通使用的就是曲辕犁。 4.耙。有钉齿耙和圆盘耙等。用于碎土、平地和消灭杂草的整地农具。 5.连枷。脱粒工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使子粒掉下来。也作梿枷。 6.纺车。手摇的有轮子的纺纱或纺线工具。 7.草鞋耙。用稻秆或草茎等编制的鞋草用的工具。 8. 轧籽机。轧出棉花籽的工具。

中国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中国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在中国古代,中国的冷兵器可谓是品种繁多,眼花缭乱,虽有中国18般武器之说,但是真个数起来,中国的武器远远多于18种,不管是从常规武器,特殊武器,暗器,绿林武器来看,这比同时代的欧洲的不管是罗马军团还是十子军,还是哥特骑士远超过中世纪的欧洲要先进得多,这里鄙人就凭着平时积累的关于冷兵器的,条顿骑士,圣约瀚骑士团等等,任何军事集团都无法比拟的。再者,当时中国的冶炼技术和制弩技术远一点点知识,向在座的各位英雄好汉,江湖豪杰述说一下。所谓18般兵器之说,应该是只限于中国古代军制中规定的18中正规兵器。 1。刀:一边开刃,以劈砍为主的武器,历代不管是军队还是绿林好汉都用,大批流行于汉朝的环,环刀,朴刀,还有首刀(就是这刀赶走了匈奴,构成了横扫欧洲的“上帝之鞭”),其分很多种,如腰刀,柳叶刀一些武将所爱的骑在马上使的大型刀。 2。剑:两边开刃者为剑,在欧洲剑和刀是没有区别的,它们都是一个单词,中国的剑的历史很久,可以为的就是在战车上发展更大的杀伤(当时只有赵国是以骑兵为主,大多国家仍是以战车为主战兵),后来由于刀的盛行,在部队离逐渐代替了剑,使剑只成为将军的武器或追索倒商朝以前,大批装备部队是在东周时期,特别是象秦朝的剑,长达1。5米以上,者是装饰。在明朝有例外,当时戚续光为了摆平倭寇,从而制造了重剑来对抗倭猪的锋利的太刀,但是这种重剑还是没有德国条顿十子军骑士1。8米的重剑那么猛。 3。矛:有的书上也说体恐怕是不对的。矛最长是长达4米的,主要是用于车战的,骑在马上的矛通常叫槊,短矛和标矛=枪,这点我至今也不太清楚,但是从一些小说和文献来看,把矛和枪完全归于一枪(投矛)叫枞。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如,蛇矛,刺矛等。 4。枪:可以是这么比较矛和枪,抛开柄,只看刃部,刃长者为矛,刃短为枪。枪头无疑比矛头要轻,马长枪来的方便,机动也高了不少。枪有许多种,绿沉枪,鸦角抢,虎头枪,提卢抢,还有宋朝为抵抗杀伤却一样,都是以刺,冲为住,再者,由于战车的退役,长矛的用处也少了,杀人不如纵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倒马

统考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学案含解析人教版.doc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必备知识·夯基固源] 主干知识历史认知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1页 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②两汉:西汉发明了犁壁,赵过发明耦犁,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 ③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犁耕技术日渐完善。 2.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并定型。 3.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 5.经营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④评价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井田制,一切土地名义上属于国家,实际上是奴隶社会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1)确立:春秋时期的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时期的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评价: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地主阶级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分化。 (3)问题: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1.官营手工业 (1)历程:夏、商、西周时期的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表现 ①冶金业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知识讲解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 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的历史形态,它们是依次演进的。在原始农业时期,使用木石和砍伐农具、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它基本上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始终。传统农业则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我国自公元前21世纪进人阶级社会时,黄河流域逐步 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发展,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直到封建社会末期。从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初步形成阶段。中国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发生于原始采集狩猎经济的母体之中。从世界范围看,中国是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创造和改进了多种多样的农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石器工具的制作方面,除了原有的打制石器之外,出现了磨制石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打石山遗址中发现了人类用火的痕迹。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生产工具虽仍以石器为主,但有了明显的改进,器型有磨制的石刀、石斧、骨椎、骨镞等。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经济有了新发展,较发达的锄耕农业是当时主要的经济部门,男子在生产中起着主导作用。从各地区各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来看,生产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绝大部分是经过加工磨制的,器形规整,用途分明。如耕作工具有长方形的石斧,形体厚重,适合于砍伐。 夏、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比前期有所进步,夏王朝主要还是木

石和蚌器。青铜器虽有,但仍然是少数。到了商朝,农业已成为商代最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青铜农具已有铜铲、铜镰和铜斧。但青铜十分稀少,在农业生产上,主要还是石制、木制和蚌制。商代已经利用牛进行犁耕。西周的农业在农具的制作技巧上有所提高,对木、石的加工以及工具的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经过加工处理的农具更加省力。西周时,人们普遍采用耦耕,就是使用耜来耕作生产。“耦”是两人配对合作,“耦耕”即是以两人合力耕田作为基本劳动力的生产单位。原始的犁应是木制的,有的则可能是木犁身、石犁铧。战国中后期,铁农具在生产上已占主导地位,铁农具数量大,种类多。简易的铁犁铧,一直从战国到西汉广为使用。传统农业是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之上,并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战国时期铁器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并与牛耕结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人们告别了刀耕火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大大推动了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标志着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初步形在生产工具方面,铁农具被广泛使用。战国时期,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革,促成这种变革的根本动力,是当时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其中尤以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即铁农具和畜力的使用)最为显著。至战国时期,铁资源的广泛开发,冶铁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生产工具采用铁为材质成为可能。这一时期,铁的发现并应用于生产领域,是人类经济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变化。从木石农具发展到铁制工具的革命耕作上从单纯依靠人力发展到利用畜力,是农耕的动力上的革命。它们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秦汉时期,手工行业中,冶铁业是最重要的行业。铁农具的使用,对

民间传统造物考察报告—传统农具及生活用品

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传统造物考察报告 专业工业设计 班别(2)班 姓名张光伟 时间 2014-3-28

思考传统造物文化的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农具及生活用具考察 我国古代有许多诸如“和谐”、“中庸”、“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倡导“尊重自然”的原始自然观,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人的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此即为“天人合一”,这种观念决定了中国古代造物设计也以“天人合一”、“情景合一”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曲辕犁 曲辕犁是古代一种耕作工具,又称江东犁。曲辕犁不仅设计巧妙,而且给人一种柔美之感。犁辕以流畅的曲线呈现,给人一种审美情趣。通过张奶奶的口述,我了解到早期的曲辕犁以木材为主,而此曲辕犁主要以铁质材料为主,其制成工艺主要靠螺丝固定的方式将各部件组合在一起。虽然铁质曲辕犁在使用材料上与木质曲辕犁不同,但其形状、结构及功能都没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犁鏆(guan)头, 可翻土 犁评

二、槽犁 槽犁不同于曲辕犁,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呈锥形的槽齿,20根槽齿在槽棒芯上整齐排列,给人一种庄重之感。槽犁主要通过榫接的方式将各个木头部件结合,不仅牢固,而且木头是人类在历史上最长用的材料,使人倍感亲切。人的双手只需扶在槽把手上,便可通过畜力的方式在田地里轻松耕作。

三、石滚和滚架 呈圆台形的石滚乍眼看去,会觉得非常笨重。其实不然,当它与滚架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它会变得非常灵活。通过石滚与麦谷之间的相互摩擦与挤压,麦粒会很容易脱落出来。将轭头与滚架绑在一起,便可让牛带动石滚在麦地上来回滚压麦子了。 石 滚 和 滚 架

轭头并不是可以单独使用的农具,它需要与其他农具(一般是犁)相结合,才能发挥其辅助作用。拉车或农具时为了能让牛好使劲,在其脖子上套上轭头,下面用绳子栓紧,牛使劲时,用肩推轭头,再由绳索把里传到农具上去,这样就人力的作用, 使人能轻松方便地在田地里工作。 六、木钻子 木钻子在以前很常用,因为它是木工手中很重要的一件钻孔利器。它并不只局限于钻木 头,它也可修理锅、碗。盆等器物。它包括钻头,钻身,手拉柄,连绳四大部分。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得服饰文化标志得有( 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得有( 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得成就有【CDE 】 A.渔业得布局 B.盐业得兴办 C.水利得兴修 D.运河得开凿 E.土地得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得原因包括【AB 】 A.战争 B.宗教 C.农耕 D.渔猎 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得有【ABCDE 】 A.求子礼俗 B.催生礼 C.洗三 D.满月礼 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就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得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得有 【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 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 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得语言有【ACDE 】 A.北朝得鲜卑语 B.隋代得高丽语 C.唐代得西夏语 D.辽代得契丹语 E.近代得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就是人类在长期得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得物质与精神存在得总与。 32地理环境 答:它就是人类存在与文化创造得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得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她们得条件.进行她们得文明建构,展开她们得文化历程。故此,文化得总体特征得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就是人类文化得一个重要层面,就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得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得有组织得规范体系.它既就是物质文化得反映形式,又就是精神文化得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就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得楚国文人创造得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得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得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得新阶段,对中国文学得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得缩略,这就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与早期改良派得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得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与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得目得。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得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得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得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得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参要求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加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难点突破】 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 3、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 导入1: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导入2:打出十二生肖的图片,(设问):十二生肖中有哪些与农业有关的动物?(马、羊、鸡、狗、猪、牛);(设问):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农业在古代的重要性地位),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经济。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的起源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lěi sì),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黄河流域—种植粟(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麦 2.农耕格局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