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判断句

合集下载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二、指示代词“是”和判断词“是”

现代判断句要用判断词“是”,古汉语相反,一般不用,这 是古今汉语判断句最重要的差别,先秦汉语中,有很多“是” 字,很象判断词: ①是吾师也。(左传· 襄31) ②是社稷之臣也。(论语· 季氏) 从现代汉语的眼光去看,似乎都可以用判断词“是”的 意思去理解,其实“是”为指示代词作主语,相当于“此”。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荀子· 劝学) ②弃其杖,化为邓林。 ③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 襄26) 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 子张)

只有在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 中的判断词“是”相当: ⑤尔为尔,我为我。(孟子· 公孙丑上)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副词“乃”、 “即”或语气词“维(惟)”。

“乃、即、必”等用在判断句中,不是判断词,而 是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
10)是乃仁术也。(孟子· 梁惠王上) 1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1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 项羽本纪) 13)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三国志· 失街亭) 1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主语+者,谓语。
⑤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文心· 情采) ⑥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判断意味没有带“也”的强。

4.主语,谓语。
⑦秦,虎狼之国。(史记· 屈贾列传) ⑧刘豫州,王室之胄。(资治通鉴· 汉献建安十三)


判断意味更用在主语和名词谓语中间, 有人认为是判断词,认为是“为”的较古的形式,其实这种 看法是欠妥当的,“维”“为”上古根本不同音,“维、惟” 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它们不仅用 在判断句中,也用在描写句或叙述句中。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 (6)高祖曰:“此齐辨士蒯通也。”(汉
书·韩信传)
(唐钰明:《上古判断句的变换考察》,《中国语文》 1991-5;《上古判断句辨析》,《古汉语研究》19934)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 1.类属关系:主语属于谓语的同类
➢仲弓父,贱人。(史记·陈涉世家) ➢滕,小国也。(孟子·梁惠王下) ▪ 2.等同关系:主语等于谓语 ➢子之所慎,斋、战、疾。(论语·述而)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 D.判断动词“是”
▪ 主语+是+宾语 ▪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鬷(zong)夷氏是其后也。(论衡·龙虚)
▪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 单个名词/代词+是+名词性成分
▪ 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孟子·公孙丑上) ▪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
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 尔共苞茅不纳,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
重也。(韩非子·五蠹) 5.条件、目的等复杂语义关系 ▪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10) ▪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
小结:
▪ 句式:
❖ 表达功能
▪ 1.主语+者,谓语+也。 ❖ 1.类属关系
▪ 2.主语,谓语+也。
❖ 2.等同关系
▪ 3.主语+者,谓语。
❖ 3.比喻关系
▪ 4.主语,谓语。
▪ 2.判断动词(系词) ▪ 3.形容词:对的,正确的 ▪ 魏其言是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同上)
判断句的活用问题
▪ 1、表达比喻内容 ▪ 这种判断句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如: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8
(5) 在“……者,……也”式及其省略形式的谓语前 面加上“乃”、“即”、“皆”、“必”、“诚”、 “亦”等副词,加强肯定判断的语气。 例如:
《战国策·赵策》:“吾乃梁人也。”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留侯世家》:“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 《史记·项羽本纪》:“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孟子·公孙丑上》:“子诚齐人也。” 《战国策·赵策》:“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 国。”
17
《孙子兵法·势》:“终而复始,日月是 也。”
《韩非子·难言》:“以智说愚必不听, 文王说纣是也。”
《战国策·魏策》:“若士必怒,伏尸二 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庄子·逍遥游》:“汤之问棘也是已。”
18
大约从战国末期开始,“是”有时被当作判 断词使用(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仍作代词)。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
判断句是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属于某一 类或不属于某一类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中,肯定性的判断句,必须在主语 和宾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表示。例如:“北京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王老师是重庆人。” 否定性的判断句,则必须在“是”前加上否定副词 “不”字,例如:“封主任不是我的邻居。”
11
但在古汉语中,用来复指前面所述之 事的代词“是”、“此”,有时也可不用; 这样,看起来判断的形式不明显,但实际 上仍是判断句。例如:
《左传·僖公三十年》:“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君之所知也。”
12
第二,有些判断句的主语省略,只出现谓语。 这是因为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在上文出现过, 省略之后并不影响文意表达。这种情况在对话 中较多。例如:
9
(6) 在“……者,……也”式及其省略形式的 谓语前面加上否定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非”的作用是否定整个谓语,译成“不是”, 但“非”并不是判断词,而是副词。 例如: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

❖ 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撤其环瑱,至老不 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 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於陵子仲尚存乎? 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 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 今不杀乎?(《战国策·齐策四》,赵威后 问齐使)婴儿子,北宫之女的名字。环瑱 (tiàn),耳饰品。出,施行。於(音乌) 陵,地名。索交,结交。
(以上判断句表示比喻)
❖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带着百辆 车乘的是声势显赫的使者)
❖ 朱紱皆大夫,紫綬悉将军。(白居易《轻 肥》。朱紱,本指古代官服上的红色蔽膝, 这里指绯衣;紫綬,紫色丝带,古代高官员 的服饰。) (判断句表示复杂的语义关系)
有时“ 者”字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而这个 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前文所不曾提及或者突然出现的。
六、主语+否定词+名词性谓语(+也)
❖ 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 ❖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经·邶风·柏舟) ❖ 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四) ❖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 管仲非周公旦。(韩非子·难二) ❖ 故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孟子·梁
❖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 问》。合,纠合,这里指诸侯间的盟会)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 主。族庖,普通的厨子。折,犹“斫”)
❖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 也。(韩非子·五蠹。士,同“仕”,出仕。橐,音驮, 寄寓,这时指寄食于权门)
❖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 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战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形式如下:一、肯定形式:1、不用判断词,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也)例如:王,人君也;斶chu51四声,人臣也。

《战国策·齐策四》严斶面折齐宣王2、在主语后面,还可以加上代词“者”复指,引出谓语。

(——者,——也。

)如: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冥:古义黑,五行中以黑代水,故本义水。

)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五蠹》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起义》3、有时候“也”字可不用(——者)如: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4、“者”“也”都不用。

如: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二、否定形式: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上“非”字(非——也)例:楚虽大,非吾族也。

《左传》耕渔与陶,非舜官也。

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

《韩非子》(官:职责。

败:社会的败坏风气。

韩非子引孔子讲学)三、省略形式:“也”字必不可少判断句的主语句有时根本不出现,有时应承上文而省略。

在这种情况下,句末的“也”字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例: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论语》四、附加形式: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副词“乃”和“即”或语气词“维”和“惟”例如:是乃狼也。

《左传》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我马维骐。

《诗经》尔惟旧人。

《尚书》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左传》问题:乃、即、和维、惟的异同同:1、都不是判断词2、都可以加在谓语前面3、还常常和副词非结合起来使用异:1、经常出现的时间不同:加乃、即的先秦不太多,后代用的较多。

加维、惟的先秦常见,后代不多见。

2、词性不同:乃、即是副词,用来加强肯定语气,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便(是)、就(是),因此出现了判断动词是以后,它们可以加在是前面,构成乃是、即是,作用和“非”相近都是加在判断句谓语前的副词。

维、惟是放在句中的语气词,起引出谓语的作用,在多数情况下后面的谓语并不能和前面的主语发生判断关系。

第11讲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第11讲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三)与古汉语判断句相关的几个词 1、乃、即、则:副词,加强判断。 副词,加强判断。 、 此乃张飞也。(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如:①此乃张飞也。(三国演义)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 项羽本纪) ②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项羽本纪)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 2、为:是动词,一般是叙述句。 是动词,一般是叙述句。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算作) 如: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算作)夫 ?(论语 子路从而后) 论语子路从而后 子?(论语 子路从而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论语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3、非:否定副词,在判断句中表示否定判断, 否定副词,在判断句中表示否定判断, 、 否定整个谓语,译为“ 否定整个谓语,译为“不”。如: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 魏策) ①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 魏策
4、先秦时代,“是”字一般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 、先秦时代, 字一般是指示代词, 语。 表判断的演变过程可通过以下例句来分析: “是”表判断的演变过程可通过以下例句来分析: ①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 天论) 。(荀子 天论 [“是”复指主语 是 复指主语] 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三 。(战国策 魏策三) ②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 魏策三) [“是”前有短主语,指代性减弱,“也”还在。] 还在。 是 前有短主语,指代性减弱, ③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 刺客列传) 。(史记 刺客列传 [“是”前另有代词主语,还有副词,表判断,不表指代, 是 前另有代词主语,还有副词,表判断,不表指代, 但 未脱落。 “也”未脱落。] ④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史记封禅书) 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史记 封禅书 。(史记 封禅书) [“是”前有主语,还有副词。句尾“也”脱落,完全表判 脱落, 是 前有主语,还有副词。句尾“ 断] “是”变为完全系词的标志:①谓语后“也”脱落;②受 是 变为完全系词的标志: 谓语后“ 脱落; 副词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如何判断古代汉语句型?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现代汉语存在巨大的差异。

要理解古人的意图,就需要精通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型。

以下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1. 否定式:不、未、莫等否定副词前加上“非”字构成,表示否定。

2. 疑问式:以问句方式表达的句子。

3. 虚拟式:以“若”、“如”、“似”、“宁”、“愿”等词引出的虚拟语气。

4. 断定式:直陈或明示的陈述句,表达明确的判断或推论。

5. 命令式:表示命令、请求、劝告、建议等语气。

6. 祈使式:表示祈求、请求等语气。

要正确判断句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否定副词的使用,特别是“非”的位置要注意。

2. 注意疑问句的语气和语调,以及疑问词的使用。

3. 注意虚拟语气的使用,尤其是“愿”、“宁”等表示虚拟语气的词语。

4. 注意断定句的主语、谓语和宾语的位置和使用。

5. 注意命令句和祈使句的语气和语调,尽量使用礼貌用语。

掌握了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型,就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的意思,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典型句式—判断句(古代汉语课件)

典型句式—判断句(古代汉语课件)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指示代词“是”的指示作用逐渐淡化, 发展成为判断词“是”
• 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
•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死伪》)
• 枯即是荣,荣即是枯。 (范缜《神灭论》)
“为”和判断句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 论语·微子》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荀子《劝学》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 讨而使归其地。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语法
判断句
古汉语中判断句的活用
1.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制》 曹公,豺虎也。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古汉语中判断句的活用
2.表示因果,用于解释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芥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战国策·齐策四》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常见形式
1.主语+谓语+也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僖公四年》
劫天子,恶名也。
Hale Waihona Puke ——《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常见形式
2.主语+者+谓语+也
南冥者,天池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庄子·逍遥游》 ——《史记·项羽本纪》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常见形式
3.主语+者+谓语
陈轸者,游说之士。 ——《史记·张仪列传》
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④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 由。”(《论语•微子》)
2.维(惟)
在上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 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 但实际上它是放在句子中间的语气词, 起的是引出谓语的作用。如:尔惟旧 人。(《尚书•大诰》)
这种有“维”的语句,许多情况 下主语与谓语之间也构不成判断关系。 如:百工维时。《尚书•皋陶谟》蚩尤 惟始作乱。《尚书•吕刑》
四、古汉语判断句中为、维(惟)、乃、即的词 性与作用
先秦时期,古汉语中尚无专职的判断词。
“为”“维(惟)”“乃”“即”等经常出现在
判断句中,词,本义是劳
作,后来逐渐引申为一个意义很广泛的动词,有
“作为”、“成为”、“算是”等含义。如:
① 木直中绳,揉以为轮。(《荀子•劝学》)
过与?(《论语•季氏》)
5.短的判断句主语、谓语之间可 以不用标点。如:“刘备天下枭雄。”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不用标点 也不会产生理解错误。下面一句主、 谓间必用标点:“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哀公八年》)
6.判断句的主语可以省略。又如: “射其御者,君子也。”(《左传•成 公二年》)
都说明“乃”不是判断词。如:
③乃入见。(《曹刿论战》)
④访之,乃是逸少。(《世说新语》)
4.即
“即”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 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 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其作用与现代汉语 中的“就”完全相同。如
①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②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襄 公八年》
③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 列传》)[“是”前不但另有代词主语, 还有副词表判断无疑,绝不会表指代, 但“也”未脱落。]
④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 伪书。(《史记•封禅书》)[“是”前 有主语,还有副词。句尾“也”脱落, 完全表判断,与今同。]

判断句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判断句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判断句名词解释
一、判断句的定义
判断句是表达判断、陈述或说明的句子,主要用来陈述或判断某个事物或事件的性质、状态、情况等。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通常由两个成分组成,即主语和谓语。

主语是句子的主要主体,谓语则用来表达判断的内容。

二、判断句的分类
古代汉语判断句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肯定判断句:用来表达肯定的判断,例如“他是一个好人”。

2. 否定判断句:用来表达否定的判断,例如“他不是一个好人”。

3. 疑问判断句:用来表达疑问的判断,例如“他是不是一个好人?”
4. 反问判断句:用来表达反问的判断,例如“他怎么会是一个好人呢?”
三、判断句的语法结构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语法结构比较简单,通常由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组成。

其中,主语可以是名词、代词或短语等,谓语则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动词或形容词构成。

在判断句中,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用“是”、“不是”、“为”、“非”等助词来连接。

四、判断句的语义功能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语义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表示判断:用来表明对某个事物或事件的性质、状态、情况等的判断。

2. 表示陈述:用来陈述某个事物或事件的性质、状态、情况等。

3. 表示说明:用来对某个事物或事件进行解释、说明或阐述。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些活用形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些活用形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些活用形式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以下几种活用形式:
1.主谓结构:例如"日出东方"、"人生若梦"等,其中主语和谓语之间存在主动、被动、使役、趋向等一系列不同的关系。

2.主谓宾结构:例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宾语可以是名词、动词不定式、动词性短语等。

3.主谓宾补结构:例如"命运如同手中的骰子,无法掌控"、"我坚信你一定能行"等,宾补能够补充、限定宾语或主语的含义。

4.主谓状结构:例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心旷神怡兮康复乐"等,状语能够描述主语、谓语的状态、行为或特征。

5.结果状结构:例如"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笑一笑,十年少"等,结果状语通过形成因果关系,表示其中一种结果。

6.主谓定结构: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等,定语对主语、谓语进行修饰或限定。

这些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一些常见活用形式,不同形式的句子能够通过丰富的语法成分、词语搭配和表达手法,传达出丰富多样的意义。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 无“者”、“也”句: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基 本形式,句中既不出现“者”,也不出现“也”,仅 靠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如: ➢ 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 夫鲁,齐晋之唇也。(《左传·哀公八年》)
2、有“者”句:即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 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如: ➢ 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 ➢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古汉语的判断句则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将 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直接联系在一起,靠判断 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 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 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 判断。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古汉语判断 句的否定用“非”。
返回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贱即买,贵即卖。(《盐铁论·本议》)

枯体即是荣体。(范缜《神灭论》)
返回
第七章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三、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 四、古汉语判断句中“为”、“维(惟)”、
“乃”、“即”的词性与作用 五、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问题
一、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 “是”用于联系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并帮表 Fra bibliotek判断。返回
五、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问题
古今汉语中,都有一些句子采用判断句的形式, 但其主语与谓语之间并不是一般的判断关系,而是其 他关系,我们称之为“判断句的活用”。
判断句活用所表达的内容很多,如: 1、表达比喻内容
这种判断句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如: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

古代汉语常见句式

古代汉语句式一、判断句判断句是指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句子,在文言文中,一般是指以名词或名词短语做谓语表示判断的语言形式,主谓语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等,可以通过判断式来表现判断。

1、基本形式:“……者,……也。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南冥者,天池也2、变化形式:A.“……者……。

”例如:叫冤者,妇人。

陈轸者,游说之士B.“……也。

”例如:张衡字子平,南阳西鄂人也。

贡之不入,寡人之罪也C.“……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之美丽者也D.“者”、“也”均不用的: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夫鲁,齐晋之唇。

3、主谓句间用“乃”、“为”、“则”、“诚”、“即”来表示判断(但它们不是判断词). 例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卿为清望官。

③、心之官则思。

④、……周文元,即今累然在墓者也。

⑤、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4、用“是”表判断,是汉代以后的用法,这以前文言句中的“是”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复指上文,一般作判断句的主语。

A、“是”不作判断词的:例如:①、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②、是障之也。

(《召公谏厉王止谤》)B、“是”作判断词的:例如:①、巨是凡人。

②、问今是何世。

③、不知木兰是女郎。

④、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5、否定句中的“非”,表示否定判断,但也不是判断词.例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②、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练习:1、下列句中,与其它各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①、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②、亚父者范增也。

③、粟者,民之所种。

④、梁,吾仇也。

⑤、唐南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⑥、南冥者,天池也。

⑦、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⑧、席方平,东安人。

答:⑤,不是用“者也”式表判断句。

2、下列句中属于判断句的一句是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古代汉语-判断句

古代汉语-判断句

❖ “为”字式:判断句or动词谓语句
▲古代汉语的“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物
动词,对它的解释须根据文意而定。
❖ 王使人为冠。(战国策·齐策) ❖ 为国以礼。(论语·先进) ❖ 女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 ❖ 杀鸡为黍而食之。(论语·微子) ❖ 固哉,高叟之为诗也。(孟子·告子) ❖ 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元)
❖ 演变的原因是这种复指代词“是”,具有判断意 味。
❖ 产生时间:
❖ 起源于先秦,发展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口语 中已不可或缺。
❖ 文言中仍很少用,一直延续到白话文兴起的时代。
❖ 判断动词“是”的早期用例
汉代:
a小儿谣曰:“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 剖而食之美如蜜。”此楚之应也。(说苑·辨物)
❖ 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名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B.以副词“乃”、“即”、“诚”、“必”、“亦”、 “皆” 、“惟”、“维”、“伊”、“繄” 、 “诚”、“实”、“尽”、“素”、“固”、 “良”、“必”、“真”、“又”、“本”、 “盖”、“其”等帮助表判断。
❖ 主语+副词+谓语+(也)
❖ 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 温衣美食者,必此家也。(韩非子·六反) ❖ 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荀子·非十二子)
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 尔共苞茅不纳,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
寡人是问。(左·僖4) ❖ 判断词“是”的形成?
来源 产生时间
1.上古汉语判断句中,常以指示代词“是”作主语
❖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 故也?(墨子·非攻上)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句式)课件(共68张PPT).ppt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句式)课件(共68张PPT).ppt
古代汉语 ——句式
目 录熊

壹 判断句 贰 叙述句 叁 否定句 肆 疑问句
01 判断句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六种形式: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 不用系词“是”的,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①“主 ,谓+也”, 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如:虢,虞之表也。《左传·宫之奇谏假道》② “ 主+者,谓+也”,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表示判断。 如: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③“主+者,谓”,主语后用语气词 “者”,谓语后面不用“也”字。如: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 传》④“主 ,谓”,者字、也字都不用,如:贾生,洛阳之少年。(苏轼 《贾谊论》)⑤“主+副+谓+(也)” 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 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⑥“主&,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寡人是 问”就是“寡人问是”
⑸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可以无条件前置,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现代汉语中,“夜以继日”结构同此。
三、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
①常规句式: 数词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如: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左传·晋灵公不君》 现代汉语中的千变万化、百发百中、一劳永逸等也是这种用法 。
2、句中的也字:语气词“也”字有时用在单句或复句中表示 顿宕。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用在单句的主语之后。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 氏》用在一般主语之后。 ②用在时间副词或表示时间的词组之后。 如:当是时也,禹 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许行》;今也则亡。《 论语·雍也》 ③用在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之后,这个分句往往是表示时表示时 间修饰的分句。 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左传·烛之 武退秦师》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

从意义上看,判断句是对事物或事物的属性做出判断(包括肯定的和否定的句子),即判断主语所表达的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从句型上,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性成分做谓语的句子。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1、主语+谓语+也(某,某也)例:A、张骞,汉中人也。

B、王,人君也。

2、主语+者+谓语+也(某者,某也)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3、主语+者+谓语(某者,某)例:A、兵者,不祥之器。

B、陈轸者,游说之士。

4、主语+谓语(某,某)例:A、荀卿,赵人。

B、夫鲁,齐晋之唇。

5、主语+副词+谓语(+也)(某,非某也)例:A、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B、耕渔与陶,非舜官也。

C、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6、谓语+也(某也)例:A、隐者也。

B、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子反曰:“嘻!退,酒也。

”谷阳曰:“非酒也。

”主语(名词)后面的“者”是个指示代词,表示复指,意思是这个人,这件事,又起提示强调作用。

句尾语气词“也”,帮助表示判断。

三、古代汉语的“是”的词性和用法(一)指示代词1、做主语例:是社稷之臣也。

2、做前置宾语例:寡人是问。

3、复指前置宾语例:唯命是听。

(二)判断词(汉代以后出现,仿先秦文言不用)例:A、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B、此必是豫让也;(三)形容词例:A、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

B、魏其言是也。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复指代词“是”演变为后来的判断词,其原因是具有判断意味。

例: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是”做判断词来用,汉代就有了。

例:此必是豫让也。

四、古代汉语判断句中“为”、“维(惟)”、“乃”“即”的词性与作用。

1、“为”多数都为普通动词例:A、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B、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C、余为伯侯,余尔祖也。

2、“维(惟)”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的作用例:A、百日维新,维新变法、B、尔维旧人。

【古代汉语 精品讲义】第十讲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 精品讲义】第十讲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 3、主语+者+谓语 • 有时候,“也”字可以不用。例如: • 张仪列传》) • ③虎者,戾虫。 (戾:凶暴)
• 4、主语+谓语 • 甚至“者”字、“也”字都不用,也可以形成判断句。例如: • ①荀卿,赵人。 • ②夫鲁,齐晋之唇。 • ③是炎帝之少女。 • ④仲弓父,贱人。 • ⑤兵,凶器。 • 3、4这两种形式在古文中的出现频率较低,由于不用语气词“也”,
• ③尔为尔,我为我。
• “余为伯鯈”的意思是“我是伯鯈(人名)”,这个“为”是 判断词,显然是从“晋为盟主”的“为”发展而来的,可是 已经没有“作为”的意思了。
• 但这种用“为”字表判断的句式在先秦不多见。上例“余 而祖也(我是你的祖先) ”就没有说成“余为而祖”。
•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 ①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 ②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 ③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范缜《神灭论》)
• 这些句子反映了当时口语中判断句形式的新发展。但在基本上以先秦的 作品为准则的文言文中,这种“是”字作判断词的句式始终没有被普遍采 用,甚至到明清以至近代,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绝大多数仍然采用先秦的 形式。
• ⑤我马维骐。 • ⑥尔惟旧人。 • ⑦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 (髧:dàn头发下垂的样子。实:语助词。仪:配偶。) • ⑧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判断句中加“乃”和“即”的,先秦不太多,后代用得较
多;加“维”和“惟”的,后代不多见,先秦却比较常见。
• 无论是“乃”、“即”,还是“维”、“惟”,都不是判 断词。“乃”和“即”是副词,用来加强肯定语气,大致相 当于现代汉语的“便 (是)“,“就(是)”,因此,到后代出现了 判断词“是”以后,它们可以加在“是”前面,构成“乃 是”、“即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句【背景知识】句子的分类按不同分类标准,句子种类不同:谓语表示的语法意义: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谓语成分:名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语气表达: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句子繁简:单句、复句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描写句:一般是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

叙述句:一般是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表示一种动作或叙述一件事情。

一、古今判断句的差异古代汉语的判断句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今京不度,非制也。

(同上)楚虽大,非吾族也。

(《左传·成公四年》)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延边大学是211重点大学。

他不是延吉人。

▲古今判断句的差异?▲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由判断动词“是”作述语(不用的频率很低)。

▲古汉语判断句常直接用名词谓语构成判断,上古汉语不用判断词“是”,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

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古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非”。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格式A.肯定形式1.主语+者,谓语+也。

⑴蔺相如者,赵人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⑶亚父者,范增也。

(《史记·项羽本纪》)⑷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五蠹》)2.主语,谓语+也。

(1)周公,弟也,管叔,兄也。

(《孟子·公孙丑下》)(2)夫管子,天下之才也。

(《国语·齐语》)(3)封建非圣人意也。

(柳宗元《封建论》)(4)蔡叔,康叔之兄也。

(《左传·定公四年》)3.主语+者,谓语。

(1)虎者,戾虫。

(《战国策·齐策》)(2)杜周者,南阳杜衍人。

(《史记·酷吏列传》)(3)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4)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老子》)4.主语和谓语后面不用任何助词。

(1)荀卿,赵人。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2)农,天下之本。

(《史记·孝文本纪》)(3)朕,高皇厕室之子。

(《汉书·文帝纪》)(4)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B.否定形式。

古汉语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1)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

(《报任安书》)(2)劳师而袭远,非所闻也。

(《左传·僖32》)(3)是非君子之言也。

(《礼记·檀弓》)(4)今者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

(《韩非子·五蠹》)(5)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C、判断句的省略形式及其需要注意的问题。

1、因为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在上文出现过,有些判断句的主语省略,只出现谓语。

(1)子路从而后,遇丈人……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论语·微子》)(2)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史记·鸿门宴》)2、在判断句中,有时候是对前面已经叙述过的事情进行判断,常用代词“是”、“此”来复指该事,使判断物件更加明白,有时也可不用。

(1)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庄子·逍遥游》)(2)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受寡君,(是)寡君之愿也。

(《左传·僖公四年》)3、有些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没有停顿。

这种情况多见于主语是单音节词的判断句。

(1)此非君子之言。

(《孟子·万章上》)(2)此庸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4、有些判断句的主语后面用“也者”,而在谓语后面则用“者也”或“耳”等。

(1)夫君也者,民之川泽也。

(《国语·鲁语》)(2)故吏者,民之木纲者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三、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1、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性质和作用“是”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1)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2)是吾宝也。

(《左传·僖公二年》)(1)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墨子·非攻》)(2)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墨子·非攻》)(1)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2)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同上)先秦虽已经有“是”字判断句,但还是少数,仍以作指示代词为常。

凡是可能用“此”替换的,一般不宜视为判断词。

韩是魏之县也。

(《战国策·魏策》)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左传哀元》)✧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

是世之所以乱也。

(《韩非子·五蠹》)2、“是”由指示代词演变为判断词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多指代的是前文的内容,当指代的内容减少时,其指代作用降低,判断作用增强,进而演变为判断词。

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此是家人言耳。

(《史记·儒林列传》)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

(《史记·封禅书》)是是帚彗。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彗星图)是是苦星。

(同上)“是”作为判断词在两汉以后广泛使用(1)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死伪》)(2)巫妪、弟子,是女子也。

(《西门豹治邺》)(3)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

(《神灭论》)仿古例:(1)夫殷周之不革(变革)者,是(此)不得已也。

(《封建论》)(2)然则变化无穷者,是地利也。

(《读史方与纪要》)(3)是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

(《信陵君救赵论》)(4)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是常道也。

(《尊经阁记)》3、“是”词性的鉴别(1)“是”前面另有代词作主语①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

”(《史记·刺客列传》)②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

(《史记·商君列传》)(2)“是”前面有副词修饰①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②枯木之质宁是荣木之体?(神灭论)(3)“是”夹在两名词之间,句尾已无加强判断语气的“也”字①问今是何世。

(《桃花源记》)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风伯,雨师、雷公,是群神也。

(《论衡·祀义》)佞人不毁人,如毁人,是谗人也。

(《论衡·答佞》)根据下面的语句说明古汉语中有没有专职的判断词。

古汉语判断句中的“为、维(惟)、乃、即”都是什么性质和作用。

(1)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而使归其地。

(2)余为伯鲦,余而祖也。

(3)蚩尤惟始作乱。

(4)是乃狼也。

(5)梁父即楚将项燕。

四、“为”、“惟”、“乃”、“即”在判断句中的性质与作用。

1、为——普通动词,表达“成为”、“作为”等含义。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劝学》)(2)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夸父逐日》)(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论语》)(1)余为伯儵(you2),余,而祖也。

(《左传·宣3》)(2)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论语·微子》)2、惟(维)常用在判断句主谓之间,不是判断词,是语气词,加强语气。

作用是引出谓语。

多见于先秦。

(1)我马维骐。

(《诗经·小雅·皇皇者华》)(2)尔惟旧人。

(《尚书·大诰》)(3)蚩尤惟始作乱。

(《尚书·吕刑》)(4)百工维时。

(《尚书·皋陶谟》)3、乃副词,加强肯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胜起义》)(2)是乃狼也。

(《左传·宣公四年》)(3)乃入见。

《曹刿论战》(4)知己知彼,胜乃不殆。

(《孙子兵法·地形》)(5)访之,乃是逸少。

(《世说新语》)4、即副词,加强肯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

(1)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2)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左传·襄公八年》)(3)贱即买。

贵即卖。

(《盐铁论·本议》)(4)枯体即是荣体。

(范缜《神灭论》)结论:文言语言中没有与现代汉语中的“是”相同的作用单一而又十分典型的判断动词。

五、判断句的活用1、表达比喻内容(1)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制》)(2)曹公,豺虎也。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2、表达因果关系(1)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韩非子·五蠹》)(2)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庄子·秋水》)3、表达条件关系(1)夫战,勇气也。

(《左传·庄公十年》)(2)百乘,显使也。

(《战国策·齐策四》(3)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轻肥》)(4)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报任安书》)六、判断句的辨别(1)尔母,婢也。

(《战国策·赵策》)(2)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

(《战国策·秦策》)(3)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

(《左传·僖公十七年》)(4)粟者,民之所种。

(《汉书·食货志》)(5)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晏子春秋》)←劫天子,恶名也。

(《战国策·秦策》)←陈良,楚产也。

(《孟子·滕文公上》)←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僖4》)←君者,出令者也。

(韩愈《原道》)←所重,民、食、丧、祭。

(《论语·尧曰》)非判断句的辨识1.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登泰山记》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名词作谓语,非判断句。

2.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左传·僖公五年》用助词“者”、“也”,非判断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