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判断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句

【背景知识】句子的分类

按不同分类标准,句子种类不同:

谓语表示的语法意义: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

谓语成分:名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

语气表达: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

句子繁简:单句、复句

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描写句:一般是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

叙述句:一般是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表示一种动作或叙述一件事情。

一、古今判断句的差异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今京不度,非制也。(同上)

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

延边大学是211重点大学。他不是延吉人。

▲古今判断句的差异?

▲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由判断动词“是”作述语(不用的频率很低)。

▲古汉语判断句常直接用名词谓语构成判断,上古汉语不用判断词“是”,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古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非”。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格式

A.肯定形式

1.主语+者,谓语+也。

⑴蔺相如者,赵人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⑶亚父者,范增也。(《史记·项羽本纪》)

⑷吾所欲者,土地也。(《韩非子·五蠹》)

2.主语,谓语+也。

(1)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孟子·公孙丑下》)

(2)夫管子,天下之才也。(《国语·齐语》)

(3)封建非圣人意也。(柳宗元《封建论》)

(4)蔡叔,康叔之兄也。(《左传·定公四年》)

3.主语+者,谓语。

(1)虎者,戾虫。(《战国策·齐策》)

(2)杜周者,南阳杜衍人。(《史记·酷吏列传》)

(3)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4)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

4.主语和谓语后面不用任何助词。

(1)荀卿,赵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2)农,天下之本。(《史记·孝文本纪》)

(3)朕,高皇厕室之子。(《汉书·文帝纪》)

(4)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B.否定形式。

古汉语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1)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报任安书》)

(2)劳师而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32》)

(3)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

(4)今者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韩非子·五蠹》)

(5)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C、判断句的省略形式及其需要注意的问题。

1、因为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在上文出现过,有些判断句的主语省略,只出现谓语。(1)子路从而后,遇丈人……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论语·微子》)(2)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史记·鸿门宴》)

2、在判断句中,有时候是对前面已经叙述过的事情进行判断,常用代词“是”、“此”来复指该事,使判断物件更加明白,有时也可不用。

(1)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2)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受寡君,(是)寡君之愿也。(《左传·僖公四年》)

3、有些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没有停顿。这种情况多见于主语是单音节词的判断句。(1)此非君子之言。(《孟子·万章上》)

(2)此庸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4、有些判断句的主语后面用“也者”,而在谓语后面则用“者也”或“耳”等。

(1)夫君也者,民之川泽也。(《国语·鲁语》)

(2)故吏者,民之木纲者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三、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

1、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性质和作用

“是”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1)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是吾宝也。(《左传·僖公二年》)

(1)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墨子·非攻》)(2)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墨子·非攻》)

(1)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2)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同上)

先秦虽已经有“是”字判断句,但还是少数,仍以作指示代词为常。凡是可能用“此”替换的,一般不宜视为判断词。

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

✧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左传哀

元》)

✧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

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韩非子·五蠹》)

2、“是”由指示代词演变为判断词

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多指代的是前文的内容,当指代的内容减少时,其指代作用降低,判断作用增强,进而演变为判断词。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此是家人言耳。(《史记·儒林列传》)

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史记·封禅书》)

是是帚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彗星图)

是是苦星。(同上)

“是”作为判断词在两汉以后广泛使用

(1)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2)巫妪、弟子,是女子也。(《西门豹治邺》)

(3)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神灭论》)

仿古例:

(1)夫殷周之不革(变革)者,是(此)不得已也。(《封建论》)

(2)然则变化无穷者,是地利也。(《读史方与纪要》)

(3)是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信陵君救赵论》)

(4)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是常道也。(《尊经阁记)》

3、“是”词性的鉴别

(1)“是”前面另有代词作主语

①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史记·刺客列传》)

②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史记·商君列传》)

(2)“是”前面有副词修饰

①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②枯木之质宁是荣木之体?(神灭论)

(3)“是”夹在两名词之间,句尾已无加强判断语气的“也”字

①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风伯,雨师、雷公,是群神也。(《论衡·祀义》)

佞人不毁人,如毁人,是谗人也。(《论衡·答佞》)

根据下面的语句说明古汉语中有没有专职的判断词。古汉语判断句中的“为、维(惟)、乃、即”都是什么性质和作用。

(1)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而使归其地。

(2)余为伯鲦,余而祖也。

(3)蚩尤惟始作乱。

(4)是乃狼也。

(5)梁父即楚将项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