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染色体显带技术

合集下载

染色体显带原理与技术

染色体显带原理与技术
3 、氢氧化钡处理:将标本浸入 60-65℃的 5% (饱和)氢氧化 钡液中, 10 秒至几分钟(随标本龄而变动,常规: 1-4 分 钟; 1 月龄片: 8-16 分钟,最好设置梯度),碱性处理可 能通过产生一个高水平的DNA变性,促进DNA溶解。
4、 2×SSC处理:在60-65℃的2×SSC液中处理90分钟时, 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2×SSC 温育可使 DNA 骨架断裂并使 断片溶解。 5、 染色:用蒸馏水配制5%Giemsa,染色5-10分钟,用自来 水冲洗干净,室温下风干后即可镜检。
T带:是染色体端粒部位经丫啶橙染色后呈现的区带;
N带:Ag-As染色,主要染核仁组织者区域的酸性蛋白。
1975年建立了染色体高分辨显带技术。
几种显带的制作方法之间的关系
24hrs 时加 入BrdU 68 hrs 时加 入秋水仙素
人类外周血
植物血球凝集素 ( PHA) 肝素、培养基、小牛血清
体外培养
巴黎会议(1971)对各条染色体的C带描述如下: 1号 大,从着丝粒扩展到q。 2号 小。 3-8号 中等 9号 大,从着丝粒扩展到q。 10号 中等。 11号 中等,但比10号或12号大些。 12号 中等。 13号 中等,有时分为二节。 14号-15号 中等。 16号大,从着丝粒向q扩展。
17号 中等。 18号 中等,但比17号大些。 19-22号 中等。 X 中等 Y在着丝粒处有一条非常窄的带;q的末端有 一宽带。1,9,16号的C带和Yq上的宽阔的 远侧带都有明显的形态变异及异态性。

3.G显带 3.1 取2.5%胰酶溶液0.5ml,加入50 ml生理盐水染色缸中(终浓度 0.025%),用 1N HCl或1N NaOH调节PH7.0左右,置 37OC预温。

植物染色体压片法

植物染色体压片法

第一部分植物染色体压片法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根尖处理、染色、压片及制片观察的方法。

2. 观察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了解有丝分裂全过程。

二实验原理高等植物有丝分裂主要发生在根尖、茎尖生长点及幼叶等器官的分生组织(分生区),其中根尖是最常用的材料:①根尖取材容易,操作和鉴定也比其它器官与组织方便;②实验室内采用种子萌发后所长出的新鲜幼嫩根尖,不受植物生长季节的影响和限制,并且可以大量获得;③对于某些珍贵而又稀少的试验材料,取用自然条件下生长植株的根尖,比取用茎尖、花器等对材料的伤害要小得多;④采用实验室内种子发根,切取根尖后的种苗通常还可以进行正常种植,利于后续研究进行。

有丝分裂期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时间相对较短,有丝分裂制片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染色体鉴定,希望观察到更多分裂相,尤其是分裂中期相,通常要对材料进行不同的预处理。

预处理主要通过抑制和破坏纺锤丝的形成来获得更多的中期分裂相;同时,预处理还可改变细胞质的粘度,促使染色体缩短和分散,便于压片和观察。

常用的预处理有物理法、化学法、混合处理法等。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对细胞形态和结构起支撑和保护作用,分生组织的细胞壁结构将分生细胞结合成一个整体,因此在压片之前需要采用适当方法软化或部分分解细胞壁使细胞间易于分离,这一操作称为解离。

同时,解离也可适当清除部分细胞质,使细胞质背景趋于透明化,便于观察染色体。

常用的解离方法主要有酸解法和酶解法。

酸解法:步骤简便、容易掌握。

根尖分生组织经过酸解和压片后,呈单细胞。

酸解法广泛用于染色体计数、核型分析和染色体畸变的观察及相关分析。

酶解法:常用于染色体显带技术或姊妹染色单体交换研究。

通过解离和压片,分生细胞的原生质体能够从细胞壁里压出,使染色体周围不带有细胞质或仅有少量细胞质,让后续制片处理直接作用于染色体。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形态结构还需要对材料进行染色,通常采用染色体染色效果好而细胞质着色少的碱性染料、酸性染料或孚尔根试剂染色。

某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细胞生物学》考试试卷(1321)

某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细胞生物学》考试试卷(1321)

某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细胞生物学》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判断题(50分,每题5分)1. 肿瘤是一种基因性疾病,并且与先天性遗传疾病一样,可通过性细胞传递到子代而发病。

()答案:错误解析:肿瘤虽然是一种基因性疾病,但肿瘤与先天性遗传疾病不同,后者是缺陷基因通过性细胞传递到子代而发病,而肿瘤主要是体细胞后天获得性DNA的改变导致细胞无节制地增殖。

2. 原生质是细胞内除了细胞核以外的所有生活物质。

()答案:错误解析:原生质包括细胞内所有的生活物质,是细胞内生命物质的总称。

它的主要成分是糖类,蛋白质,核酸,脂质。

原生质分化产生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建成具有特定结构体系的原生质体,即细胞。

3. 动物细胞胞质中一般具有中间丝蛋白库。

()答案:错误解析:中间丝蛋白位于细胞核内。

4. 一棵树的干重大部分来自于根部吸收的矿物质。

()答案:错误解析:树的大部分干重为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化合物。

5. 与微丝不同,中间丝蛋白合成后,基本上均组装为中间丝,没有大量游离的单体存在。

()答案:正确解析:中间丝的装配与去装配是动态的,合成后基本上均装配为中间丝,游离的单体很少。

6.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也是生命的唯一表现形式。

()答案:错误解析:病毒等是以非细胞的生命形式来表现。

7. 水是细胞的主要成分,并且多以结合水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中。

()答案:错误解析:细胞中的水分多以游离态存在。

8. 减数分裂中产生的突变是不会传递给后代的。

()答案:错误解析:减数分裂中产生的突变能被遗传,除非它们没有进入有活力的配子。

9. 电子传递链复合物Ⅰ,复合物Ⅱ,复合物Ⅲ,复合物Ⅳ,均具有电子传递体和质子移位体的作用。

()答案:错误解析:复合物Ⅱ是电子移位体而非质子移位体。

植物显微技术

植物显微技术

一、名词解释1.B-染色体:当细胞中多出一个或几个小形染色体时,应考虑是否是B染色体(或称超数染色体)。

2.分带:用特殊的染色方法,使染色体产生明显的色带(暗带)和未染色的明带相间的带型,形成不同的染色体个性,以此作为鉴别单个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的一种手段。

分带类型(方法)包括Giemsa分带(包括C带、N带、G带等)和荧光分带(包括Q带、H带、D带、R带、AMD+DAPI带等)3.随体:次缢痕末端通常相连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突出体,称为随体。

带型:借助细胞学的特殊处理程序,使染色体显现出深浅不同的染色带,每条染色体都有固定的分带模型,即带型。

4.核型:一般指体细胞染色体在光学显微镜下所有可测定的表型特征的总称。

5.NOR(核仁组成区):即细胞中某一对或几对染色体上负责组织核仁的区域,它含有rDNA 基因,能合成Rrna。

6.联会复合体(SC):是减数分裂偶线期两条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结构,主要由侧生组分、中间区和连接两者的SC纤维组成,它与染色体的配对、交换和分离密切相关。

7.单价体:减数分裂时因没有同源染色体而不能联会的单条染色体。

8.二价体:在减数分裂中联会结果是没对同源染色体形成一个二价体9.多倍体:个体恒定的均含有多倍体细胞时,称为多倍体。

10.单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等于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

11.混倍体:不同个体和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变异幅度较大,出现整倍和非整倍细胞的一系列变异,此为混倍体。

12.小染色体:是指其长度约在2微米以下而又不易分辨着丝点的染色体。

13.细胞周期:从上一次细胞分裂到下一次细胞分裂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14.变性:早期认为,染色体经碱(NaOH,Ba(OH)2)或酸HCL处理,可以使DNA分子的双拆开,叫做“变性”。

15.复性:变性后的DNA在SSC盐溶液中温育,使单链的DNA分子重新形成H键,恢复原来的双键结构,叫做“复性”。

16.染色体常规压片:是指显示染色体的一般形态和结构的技术。

植物显微技术大总结绝版

植物显微技术大总结绝版

一、名词解释1、染色体核型:指细胞染色体在光学显微镜下所有可测定的表型特征的总称。

2、染色体带型:借助细胞学的特殊处理程序,使染色体显现出深浅不同的染色带。

染色体的数目、部位、宽窄和着色深浅均有相对稳定性,所以每一条染色体都有固定的分带模式,即染色体带型。

3、核仁形成区(NOR):即核仁组成区或核仁组织者,是细胞中某一对或几对染色体上负责组织核仁的区域,含有指导rRNA合成的基因。

4、染色体基数:在系统发育范畴内,在整倍多倍体系列的属中,包含染色体数目最少的种的配子体染色体数目为该属的染色体基数。

5、细胞周期:增殖细胞的细胞周期是处于母细胞分裂后形成的细胞到下一次再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之间的时期。

包含G1期,S期,G2期,M期四个阶段。

6、随体(SAT):指在染色体的一端由微细的纤维结构连接起来的球形或椭圆形的染色颗粒7、B染色体:B染色体又称副染色体、超数染色体或额外染色体。

在一组基本染色体外,所含的多余染色体或染色体断片称为B染色体,它们的数目和大小变化很多。

8、A染色体:指真核细胞染色体组的任何正常染色体,包括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它是相对于额外染色体—B染色体而言的。

A染色体在遗传上是重要的,对个体的正常生活和繁殖是必需的。

其数目的增减和结构的变化对机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9、端粒:是线状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是真核染色体两臂末端由特定的DNA重复序列构成的结构,使正常染色体端部间不发生融合,保证每条染色体的完整性。

10、Ag-NOR技术:银染法。

原理是由于转录的rDNA部分有丰富的酸性蛋白,它们具有S-H键和S-S键,容易将Ag+还原为Ag的颗粒,从而在活性的核仁形成区镀上银,呈现为黑色的区域。

分带技术:可以显示染色体内部结构分化的技术。

核型:体细胞染色体在光学显微镜下所有可测定的表型特征的总称。

混倍体:不同个体和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变异幅度较大,出现整倍和非整倍细胞的一系列变异,此为混倍体。

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

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

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是一种用于研究植物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手段。

在植物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通过对植物染色体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揭示植物的遗传特性、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并为植物育种和基因工程提供实验依据。

本文将重点介绍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染色体制片是最基本的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

它通过对植物组织进行处理和解离,将解离的细胞制作成染色体悬滴或薄片,再通过染色体标记技术进行染色和观察。

染色体制片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如固定-解离-染色法、醋酸不敏感-解离-染色法、花草植物花蕾组织研磨法等。

G-显带和C-显带染色技术是常用的染色体染色技术,可用于对植物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

G-显带染色技术主要通过染色体在酸性条件下的显色性质差异来观察和比较染色体的组织型结构,得到染色体的G-带。

C-显带染色技术则通过对染色体进行DNA硫酸基蛋白酶酶解和碱处理,使DNA与染色体分离,再通过DNA染色剂进行染色,得到染色体的C-带。

染色体定位可通过显微术观察染色体位置和形态的变化,以及采用染色体标记和探针技术的方法,精确定位和描绘染色体的分布情况。

常用的方法有细胞核型分析、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技术等。

染色体行为观察是研究染色体变化和功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观察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可以揭示染色体的形态变化、染色体的遗传性状等。

常用的方法有染色体标记和染色体芯片技术。

基因组分析是通过对植物基因组的染色体进行分析,揭示植物基因组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并进一步阐明基因功能和基因组演化规律。

常用的方法有荧光原位杂交(FISH)、光学显微镜观察、超高分辨率的二次离子反射质谱成像技术等。

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在植物遗传学研究和育种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对植物染色体的观察和分析,可以解决植物遗传问题、揭示植物遗传基础、鉴定染色体缺陷和异常等。

关于植物核型分析的标准化问题

关于植物核型分析的标准化问题

关于植物核型分析的标准化问题一、本文概述植物核型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遗传学技术,对于揭示植物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变异,以及理解植物进化和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植物核型分析在标准化方面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植物核型分析的标准化问题,通过分析当前植物核型分析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标准化建议,以期推动植物核型分析技术的规范化和准确化,为植物科学研究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文章将首先介绍植物核型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流程,然后分析当前植物核型分析标准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接着提出具体的标准化建议,包括样本采集、预处理、核型制备、观察和分析等方面的标准化要求,最后展望植物核型分析标准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期望能够为植物核型分析技术的标准化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二、植物核型分析的基本概念植物核型分析是一种对植物细胞核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量进行研究的生物技术。

核型,即细胞核内所有染色体的集合,反映了物种的遗传信息及其组织方式。

通过核型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染色体的数量、形态、大小和结构,从而揭示物种的遗传特性、亲缘关系、进化历程和染色体变异等信息。

核型分析的基本步骤包括染色体制备、显带技术、显微观察和图像分析。

通过特定的细胞处理方法,如秋水仙碱阻断细胞分裂,我们可以获得含有中期染色体的细胞样本。

然后,利用显带技术,如Giemsa 染色、C带技术等,使染色体呈现出明显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便于观察和计数。

接着,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获取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数量等基本信息。

利用图像分析软件,我们可以对染色体进行精确测量和统计分析。

在核型分析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需要注意。

首先是染色体组型,它是指一个体细胞中所有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数量的总和,反映了物种的遗传基础。

其次是染色体带型,它是指染色体经过显带技术处理后呈现出的特定图案,有助于识别和区分不同的染色体。

实验二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二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
着色区段分析。染色体经低温、KCl和酶解,HCl或HCl与醋酸混合液体等处理后制片,能使染色体出现异固缩反应,使异染色质区段着色可见。在同源染色体之间着色区段基本相同,而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则有差别。因此用着色区段可以帮助识别染色体,作为分析染色体组型的一种方法。
定量细胞化学方法。即根据细胞核、染色体组或每一个染色体的DNA含量以及其他化学特性去鉴别染色体。如DNA含量的差别,一般能反映染色体大小的差异,因此可作为组型分析的内容。染色体组型分析有助于探明染色体组的演化和生物种属间的亲缘关系,对于遗传研究与人类染色体疾病的临床诊断也非常重要。
三、实验材料 :
要求染色体分散良好,无重叠或重叠很少,着丝粒、随体等形态清晰可辨。
小麦、人等有丝分裂中期标本和显微摄影所得放大照片。
பைடு நூலகம்
仪器用具:显微镜(附摄影装置)、冰箱、恒温水浴锅、135胶卷、载玻片、盖玻片、剪刀、浆糊、镊子、白纸、解剖针、刀片及毫米尺。
01
药品试剂:无水酒精、70%酒精、冰乙酸、碱性品红、苯酚、甲醛、山梨醇、对二氯苯、1N盐酸、0.05%秋水仙碱。
实验步骤:
染色体照片的测量和对比:
剪贴:将上述染色体按顺序粘贴在实验报告上,粘贴时,应使着丝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一律短臂在上,长臂在下,构成核型图。
要求:染色体从大到小,短臂向上,长臂向下,各染色体着丝粒排在同一直线上。有特殊标记的染色体(如含有随体的)及性染色体可单独排列。
编号 1 2 3 4 5 6 ……
五、实验步骤: 染色体照片的测量和对比: 1.测量:在已放大的照片上对染色体进行测量和描述,记录染色体形态测量数据,如下: 臂率=长臂/短臂 着丝粒指数=短臂/该染色体长度 总染色体长度=该细胞单倍体全部染色体长度(包括性染色体)之和 相对长度=每一个染色体的长度/总长度 2.配对:根据测量数据,即染色体相对长度、臂率、着丝粒指数、次溢痕的有无及位置、随体的性状和大小等进行同源染色体配对。 3.染色体排列:染色体对从大到小,短臂向上、长臂向下,各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在同一条直线上。有特殊标记的染色体(如含有随体的)及性染色体的单独排列。

某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细胞生物学》考试试卷(59)

某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细胞生物学》考试试卷(59)

某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细胞生物学》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判断题(50分,每题5分)1. 从能量转换的角度来看,线粒体的内膜起主要作用。

()答案:正确解析:通过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和ATP合成酶的磷酸化的作用,将NADH中的能量转化为ATP中的非常活跃的化学能。

2. 肠上皮细胞微绒毛的轴心成分是微丝,具有收缩的功能。

()[上海交通大学2007研]答案:错误解析:肠上皮细胞卢戈韦微绒毛的轴心有一束微丝并行、高度有序排列成微丝束。

微丝束对微绒毛的形态起支撑作用。

由于微白眉林丝束内不含肌球蛋白、原肌球蛋白和α辅肌动蛋白,因此无收缩功能。

3. GTP结合的α亚基能够激活G蛋白耦联受体的其他下游分子。

()答案:正确解析:结合了GTP的α亚基能够激活酶,无核苷酸结合的βγ复合物能够激活离子通道,而与GDP结合的三聚体G蛋白处于非活化状态。

4. PCR利用热稳定的DNA聚合酶,因为扩增的每步中双链DNA必须加热变性。

()答案:正确解析:每次聚合反应产生的双链DNA在每个循环中必须加热变性以便和新的引物配对,从而再次复制DNA链.5. 构成氧化还原的成对离子或分子,称为氧化还原对,或氧还对。

氧还电位可在标准条件下测定,即得标准氧化还原电位。

标准氧化还原电位的值越小,提供电子的能力越弱。

()答案:错误解析:标准氧化还原电位的值越小,提供电子的能力越强。

6. 有丝分裂前期,核纤层蛋白去磷酸化使核膜破裂。

()[上海交通大学2007研]答案:错误解析:现有观点认为有丝分裂前期,核纤层蛋白磷酸化而解聚并最终导致核膜崩解。

7. 加入秋水仙碱可抑制丽藻细胞中的胞质环流运动。

()[中山大学2008研]答案:正确解析:秋水仙碱是微管组装的阻断剂,细胞核用它处理细胞会导致细胞内肌球蛋白系统的解体,从而抑制胞质环流女权。

染色体技术之制片技术的原理

染色体技术之制片技术的原理

三、比较:
植物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最常用的方法是压片法, 但压片法的不足是由于细胞堆积致使染色体很难彻 底分散开。 而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则有效地克服了压片法 中存在的染色体分散不开,平展不开等不足,现已 广泛用于核型分析,染色体显带
原理:
有丝分裂是体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一般发生在植物的根 尖或茎尖的分生组织中。在有丝分裂时,细胞核与细胞质有 较大的变化,但以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变化最为明显,而且是 有规律的进行。 各种生物染色体在数目和形态上是相对恒定的,并随科属 种的不同而具有一定的特征。 人们若需了解某一物种的染色体数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 观察有丝分裂的中期,这样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
二、去壁低渗干燥火焰法
原理:
植物细胞有很坚实的细胞壁,染色体很难像动物染色体 那样平整地贴在载玻片上,可通过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去 掉细胞壁;用低渗溶液处理可以提高染色体的分散程度。 去壁低渗干燥火焰法是: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 壁,得到原生质体,再将细胞进行低渗处理,即把细胞置于 低渗液(低浓度的kcl或蒸馏水)中,使细胞充分吸胀,染色 体分散,平展地铺在载玻片上,再用火焰干燥让染色体紧贴 在载玻片上。

染色体分带技术及其在植物物种生物学中的应用

染色体分带技术及其在植物物种生物学中的应用

染色体分带技术及其在植物物种生物学中的应用染色体分带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方法,主要应用于染色体结构、数量和分布的研究。

染色体分带技术通过处理染色体,使其呈现特定的条纹图案,从而便于染色体的观察和分析。

这种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植物物种生物学领域中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植物学家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研究工具。

染色体分带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染色体不同的着色性质,利用不同染料处理和显色,使染色体呈现特异的条带图案。

常用的染色体分带技术包括G-带分析、C-带分析、R-带分析、Q-带分析等。

这些技术可根据染料的成分不同,给染色体不同的染色反应,从而得到不同的分带模式和图案。

染色体的分带模式可用于研究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数量和结构等,进而探究植物的遗传变异、进化和分类系统学等问题。

在植物物种生物学中,染色体分带技术应用广泛。

首先,染色体分析可以帮助植物学家们确定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结构特征,从而为植物分类学提供依据。

例如,人们利用染色体分带技术发现不同植物种类的染色体形态和结构有差异,这些差异可以用来鉴别不同品种和建立植物分类系统学。

其次,染色体分带技术可以用于探究植物物种的遗传变异和基因组结构。

例如,人们可以通过染色体分带技术确定不同植物物种的核型和染色体数量,从而进一步研究其基因组组成、基因定位和表达规律等。

这对于探究植物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史,以及优化育种和基因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最后,染色体分带技术还可以用于开发新品种和研究染色体变异。

例如,人们可以通过染色体分析技术研究新品种的育种过程中的染色体变异情况和机理,从而改善植物性状和提高产量。

总之,染色体分带技术是植物物种生物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

通过分析植物染色体的结构、数量和分布情况,可以为植物分类学、遗传学和研究新品种等领域提供有益的信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染色体分带技术将在植物物种生物学研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植物染色体C—显带技术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植物染色体C—显带技术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小麦 染色体结 构变异较 之传统的核型分 析有着快 速、 确的优 准 点, 传统 的核型分析 只能对体细胞 中期的染色 体进行染 色体长
度 、 比 、 痕 多 少 和 随 体 等 显 微 镜 下 肉 眼 可 辩 的 形 态 指 标 进 臂 缢 行分 析 , C 显带 还可对体 细胞染色体 的细 微结构进 行分析 , 而 一 通 过 显 色 差 异 分 析 显 微 镜 下 肉 眼 不 可 直 接 见 到 的 一 些 染 色 体
的固有特征 。
l C 显带技 术的原理和 方 法 一
该 带 显 示 的 是 染 色 体 中 组 成 异 染 色 质 ( o si t eh t— C n t ui ee t v rc rmai) 段 , 此 称 其 为 C 带 。其 原 理 是 利 用 异 染 色 质 o ho t 区 n 因 一 在 细 胞 分 裂 的 不 同 时 期 出 现 的 异 周 性 ( lcce 采 用 特 殊 的 Al yi) o 方法 处理 , : 、 、 或高温 处理早前 期至 中期的染色体 , 如 酸 碱 盐 使 染 色 体 的 组 蛋 白与 DNA 的结 合 特 性 发 生 变 化 , 而 显 现 高 度 从 重 复 序 列 等 染 色 体 的 固 有 结 构 分 化 特 征 , 高 度 重 复 序 列 具 D NA 的 异 染 色 质 在 适 宜 的 环 境 下 着 色 较 深 , 具 低 重 复 序 列 而 D NA 的 常 染 色 质 则 处 于 松 弛 状 态 而 着 色 较 浅 , 而 确 定 异 染 从 色质 在 染 色体 上 的 位 置 。 C 显 带 基 本 流 程 参 见 G l{介 绍 的 方 法 : 实 际 应 用 中 , 一 i[ l 在 许 多 人 根 据 实 验 材 料 的 不 同 对 C 显 带 流 程 进 行 了 改 良 , 其 一 使 更 具 使 用 价 值 , 董 凤 高 等 人 [ 将 变 性 和 复 性 的 时 间 缩 短 至 如 5 1 5 3分 钟 , 果 表 明 此 种 改 良 C一 带 方 法 可 使 簇 毛 麦 .~ 结 显 ( y adaV l s c u ) 组 染 色 体 的 7对 染 色 体 全 部 显 示 Hsn l i i oaS h rV l 出 特 异 性 的 丰 富带 纹 , 簇 毛 麦 的 染 色 体 与小 麦 染 色 体 能 够 明 使 确 地 区 分 开 来 , 用 此 法 鉴 定 出 普 通 小 麦 的簇 毛 麦 VzV。V 、 并 、 、 V 和V s 染 色 体 异 附 加 系 和 V:V 、 异 代 换 系 , 离 出 目前 对 国 分 内 外现 有 的 所有 白粉 菌 小 种全 免 疫 的 小 麦 6 AL ・6 VS易 位 系 ” 。任 正 隆等 【提 出 的改 良 C 显 带 技 术 , 通 过 制 作 好 的 染 8 一 是 色 体 标 本 强 度 和 弱 化 染 色 液 来 达 到 最 佳 的 显 带 效 果 。 管 是 哪 不 种显带 方法 , 根本 的原则 都是 围绕如 何使蛋 白质 和 D 最 NA 变 性 , 复 性 , 而 达 到 增 强 常 染 色 质 区与 异 染 色 质 区 染 色 的 反 再 从

实验3、植物染色体标本制备及核型分析---辅助资料

实验3、植物染色体标本制备及核型分析---辅助资料

实验3、植物染色体标本制备及核型分析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植物染色体制片技术可以分为两种,即压片技术和去壁低渗技术。

Belling(1921)提出植物染色体压片技术后,压片已成为植物染色体研究中最广泛应用的常规技术;但是由于植物细胞有坚实的细胞壁,染色体很难象动物染色体那样平整地贴在载玻片上,Omura 和Kurata(1978)把植物原生质体技术应用到水稻染色体研究之中,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和0.075mol.L-1氯化钾处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陈瑞阳等人(1979、1982)提出了植物染色体标本制备的酶解去壁低渗技术,并在多种植物上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当今植物染色体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压片技术和去壁低渗技术在取材和预处理要求及其操作都是相同的,即两者的材料基础条件是相同的,但它们所采用的染色体分散方法是不同的。

压片法是以人工外加机械压力使染色体分散,而去壁低渗法是用酶分解细胞壁,低渗液使细胞膜吸胀、水表面张力使染色体分开。

两种技术各有其优缺点,前者操作快速简便、省材省时,后者染色体易于展开、且真实不变形,尤其是对成熟细胞多的植物组织,如芽、愈伤组织等材料有独到效果,本实验主要介绍去壁低渗染色体制片技术。

一、实验目的1、掌握植物根尖、茎尖及叶片去壁低渗染色体制片技术,通过3周开放性实验教学,进行植物染色体制片技能训练;2、掌握植物染色体显微照象技术及组型分析技术,通过大量的制片观察,能获得图象清晰、完整、高度分散的染色体典型制片;通过显微摄影,获得某植物染色体自然核型图,并能用国内外通用的植物核型分析标准,确定该植物染色体模型图、核式公式及类型;3、掌握植物有丝分裂制片技术,通过大量的制片观察,能比较快速准确地判断细胞有丝分裂前、中、后、末期的染色体图象,并对其典型制片照像,收集核型分析及有丝分裂过程观察的染色体制片素材;4、结合实验,对某一新资源植物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获得该物种染色体组型公式、类型、核型图及核型模式图。

宜昌橙(Citrus ichangensis)体细胞中期染色体CMA荧光显带分析

宜昌橙(Citrus ichangensis)体细胞中期染色体CMA荧光显带分析

宜昌橙(Citrus ichangensis)体细胞中期染色体CMA荧光显带分析李春艳;李晔;向素琼;李晓林;梁国鲁;汪卫星【期刊名称】《果树学报》【年(卷),期】2016(33)12【摘要】【目的】宜昌橙是柑橘属抗逆性较强的一类重要野生种质资源,且具有特殊的体细胞中期染色体联会现象,染色体研究对其起源与进化、重要基因的发掘与应用以及染色体结构与组成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宜昌橙体细胞中期染色体CMA 荧光显带分析可为丰富其染色体特征、遗传差异与亲缘关系以及体细胞染色体联会现象发生机制探讨等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方法】选取8个不同类型的宜昌橙为试验材料,采集幼嫩茎尖制备体细胞中期染色体标本,利用CMA荧光显带技术对其进行荧光带型分析。

【结果】8个类型宜昌橙均显示出了不同的CMA(+)带型,根据带型特征并结合前人研究将其分为4个不同类型:C型:两臂的端部具有CMA(+)荧光带;D型:长臂或短臂的端部具有CMA(+)荧光带;E型:没有荧光带或较弱;Bst型:宜昌橙随体染色体荧光带型,呈现为一个端部、近着丝粒区域及整个随体具有CMA(+)荧光带。

【结论】各供试宜昌橙CMA带型呈现明显的多态性与差异性,且部分同源染色体表现出CMA(+)条带杂合性;CMA显带分析可初步对宜昌橙不同种质进行遗传分类;宜昌橙遗传差异与CMA荧光显带技术在宜昌橙与柑橘属植物染色体特征分析以及系统分类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总页数】8页(P1469-1476)【关键词】宜昌橙;体细胞;染色体;荧光显带;多态性;杂合性【作者】李春艳;李晔;向素琼;李晓林;梁国鲁;汪卫星【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图书馆;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市级高校果树学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66.4【相关文献】1.黄瓜中期染色体G显带制作与分析 [J], 郭红梅;朱伟伟;陈芳;陈远良;高剑锋2.用限制酶显带和CMA3/DA/DAPI荧光染色研究中国小型白兔染色体结构异染色质 [J], 李虹;陈文元;王子淑;王喜忠3.用限制酶显带和CMA_3/DA/DAPI荧光染色研究中国小型白兔染色体结构异染色质 [J], 李虹;陈文元;王子淑;王喜忠4.宜昌橙体细胞染色体的45SrDNA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J], 邓红红;汪卫星;李晔;向素琼;郭启高;何桥;李晓林;梁国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植物显微技术实验报告

植物显微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一利用流动细胞仪测定植物DNA含量一、实验目的1、了解流动细胞仪的基本构造、原理与应用。

2、熟悉流动细胞仪的基本操作。

3、学会流动细胞仪样品制备及结果处理。

二、实验原理单个细胞、细胞群或其他生物微粒经过特异的荧光染料染色(DAPI或PI或免疫荧光标记)之后,在气体压力下,通过样品管引入到喷嘴内形成样品流,样品流经过激光束(488、405等)照射,样品流中的细胞吸收光能后发射出荧光,然后经相应的检测器检测,检测结果以直方图、二维散点图或三维立体图的形式显示出来。

根据荧光强度与胞内生物大分子含量的比例关系,对细胞进行定量分析。

三、实验步骤1、从野外取新鲜幼嫩的叶片(或竹笋)。

2、将新鲜的叶片(或竹笋)切取1平方厘米大小,放进干净玻璃培养皿中。

3、加入500μL PARTEC公司流式细胞仪自带的cystain UV precise P Nuclei Extraction Buffer 滴于样品上。

4、用双面刀片将样品剁碎,核提取2-3分钟。

5、然后再加入2mL 仪器自带的cystain UV precise P stain Buffer进行细胞核染色4分钟。

6、利用移液枪吸取染色后的样品,经公司自带的滤膜过滤到5mL的测量管中,进行测量。

四、实验结果水稻平均峰值25.25,用所测竹种的数值除以水稻平均峰值25.25就是该竹种的DNA含量所对应的DNA含量。

水稻(2C=1pg)获得类似下图结果白纹阴阳竹平均峰值为(104.71+108.5+109.37)/3=107.53白纹阴阳竹DNA含量:2C=107.53÷25.25×1pg=4.26pg实验二石蜡切片技术一、实验目的在有关植物胚胎发育和组织器官的形态建成研究的过程中,都需要应用到石蜡切片技术。

在植物杂交育种、作物病虫害防治、药用植物的培育和鉴别,以及林木材性鉴别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中,由于各作物器官的性质差异以及研究目的的不同,就需要用不同的制片方法。

实验二 植物细胞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二 植物细胞染色体组型分析
染 色 体 编 号
相对 长度 (%) 短臂 长臂 全长 臂比 随体 类型
1 2 3 4 5 6 . . . n
2、经测量分析,可将宽叶吊兰根尖的染色体进行配对。
3、绘制吊兰核型模式图
4、根据吊兰的染色体参数、核型及核型模式图分别见上表、 配对图和模式图。吊兰的14对染色体中,各种类型的染色 体分别有多少对,写出核型公式是 K(2n)=2x=28=?M + ?m + ?sm + ?st + ?t + ?T。
四、实验程序
1、将打印好的图片上的每条染色体进行随机 编号。 2、测量每一条染色体的长臂、短臂长度 (mm ,精确到0.01 ),自行制表。随体 长度不计入染色体长度,但需标注带随体 染色体的编号。 3、计算每一条染色体相对长度及臂比值。 4、根据测量数据,即染色体相对长度、臂比 值、次缢痕的有无及位置、随体的形状和 大小等进行同源染色体配对。
三、仪器与材料
材料:植物细胞染色体的照 片或永久片(可由实验一 所得),本实验是玉米根 尖染色体照片。
器具:显微镜、测微尺、毫 米尺、镊子、剪刀、绘图 纸、圆规、铅笔等。
四、实验说明
染色体组型分析通常包括如下指标:
1、染色体的数目:一般以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准, 至少统计5-10个个体、30个以上细胞的染色体数 目为宜,在个体内出现不同数目时,则应如实记 录其变异幅度和各种数目的细胞数或百分比,而 以众数大于85%者为该种类的染色体数目。
3、相对长度:均以百分数表示,即:
每条染色体的长度 相对长度= 100 % 单倍染色体长度
精确到0.01
4、染色体长度比:这是指核型中最长染色体与最 短染色体的比值,即:
染色体长度比=

我国观赏植物的品种分类方法_楚爱香

我国观赏植物的品种分类方法_楚爱香
这些不同的性状 , 这些观赏植物的品种也被分为许多 不同的类型 , 如大花萱草被分为 2类 4型 8品种群[ 2] ; 荷花被分为 3系 6群 14类 38型 [ 3] ;红花 木被分为 3 类 15型[ 8] ;大花君子兰被分为 3类 3型 2亚型 [ 4] 。 这
些观赏植物的品种分类均应用了系 、群 、类 、型等不合 法的分类等级 , 不能与国际接轨 。
Martens和 ThomasAFretz曾对 8种海棠的花粉表皮 纹饰[ 14] 和 9种海棠芽和 叶的表皮特征 [ 15] 进行分类 研究 , 认为叶表皮特征分类价值相对较大 。
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长度 、着丝点 、次缢痕及随 体的数目和位置等形态特征的观察研究称之为细胞
核型分析 。自从细胞核型分析应用于植物研究以来 , 利用染色体形态学证据 , 有力地促进了系统与进化植 物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 尤其是在科间 、属间及种间 的分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依据著名植物分类学家 和进化学家 Stebbins的观点 , 在系统演化上处于较古 老或原始的植物 , 往往具有较对称的核型 , 而不对称 的核型则往往出现在较进化或特化的植物中 。 但在 种下类型及品种间进行核型分析 , 尽管也可以看出差 异的存在 , 但多数较难得到明确的分类结果 , 只是在 一定程度 上为种 下资源 的进化 和分类 提供间 接证 据 [ 16, 17] 。 也有一些通过核型分析 , 成功地将品种进 行明确归类的 。如梁国鲁通过对枇杷 8个品种的核 型分析 , 发现白沙类是红沙类的染色体突变类型 , 明 确指出 `黄肉 ' 枇杷应归属于红沙类[ 18] 。 而染色体显 带技术的出现并应用于植物研究后 , 则在种下等级分 类 、物种变异和分化及形成等方面 , 获得了一些令人 满意的实验结果 。 国内外学者运用 C-带 、N-带 、Q带和银染带技术 , 先后对重楼 、獐耳细辛和银莲花等 属的种下类群进行了带型比较研究 , 取得了理想的结 果 。张赞平等 通过对牡丹染色体进行 C显带研究 , 发现通过比较牡丹不同种及品种 C带差异 , 可以区 分和鉴别牡丹不同种及品种 [ 19, 20]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遗传学实验
实验一植物染色体去壁、低渗、火焰干燥制片技术
一、实验原理:
用此法可以显著提高染色体的分散程度和平衡性,可以减少染色体的变形、断裂等现象,也可以减轻细胞质对染色体的覆盖。

使染色体各组成部分—长臂、短臂、着丝粒、随体、染色单体等都显示得比较清楚,有利于染色体测量和显带的分析。

此法也很简单,首先用酶解法去除植物细胞壁,再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将植物细胞在冰片上用火焰烧烤,用力甩片能使细胞膜破裂,不需要特殊设备,同时也省去了繁杂的压片手续,显著提高了制片的效率。

二、实验目的:
学习植物染色体标本制备去臂、低渗法的技术,为染色体显带实验提供了优良的标本。

三、实验步骤:
1材料的制备:
黑麦根尖(2n=14)
根尖材料的制备:
1. 发根:将材料放入具有团粒结构条件的土壤中培养(锯木屑、土壤、砾石、麦杆、谷草);最适温度(23~32℃);培养24h 再放入0~4℃冰处理1~7天。

目的:(1)使分裂速度减慢,根尖长度整齐一致;(2)调节工作时间。

再将材料从冰箱中取出又放回最适温度条件下培养1~2天;待根尖长度为1.5~2cm即可处理。

2 预处理:化学和物理两种
(1) 化学方法:(适合所有生物)
a. 秋水仙素0.05~0.2﹪(白色粉末,易溶于水的巨毒药品);
b. 0.002M 8-羟基喹啉(淡黄色晶体,用少量的乙醇溶解再稀释,对禾本科植物的随体
很清楚);
C.а-溴萘饱和液(淡黄色的乳浊液,易溶于乙醇和苯;难溶于水,100ml水中倒入1~2
滴剧烈的振动5分钟);
(以上abc三种药剂在15~18℃温度下处理3~5h)
d. 对二氯苯饱和液(淡黄色的晶体,难溶于水;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只能处理1~1.5h)。

(2) 物理方法:(适合禾本科作物,本次实验所采用)
冰水混合物在0~4℃温度下处理24h。

预处理的目的破坏或抑制纺锤体形成;增加中期图象,改变细胞质的粘度,使染色体缩短变粗,易于染色体的显带及研究。

3 固定:
卡诺氏Ⅰ 3︰1 (乙醇︰醋酸);
固定的目的利用药剂迅速杀死正在分裂的细胞,使之保持细胞中的染色体处于被固定前的原有状态。

4 保存:
冲洗置换,从95﹪~70﹪的乙醇梯度置换;每次置换需停留20~30min,目的是将固定液中的醋酸从材料中置换掉,最后将材料保存在70﹪的乙醇中备用。

5 解离:将根放在0.2MHCI中,在25℃下浸泡1h。

作用:以软化细胞壁,去除细胞壁之间的果胶质。

解离的目的使胞间层的果胶类物质解体,利于细胞分散,有助于压片;同时解离也可适当清除部分细胞质,使细胞质背景趋于透明化,便于观察染色体。

6前低渗:用自来水冲洗材料,再用25℃的蒸馏水浸泡0.5h。

作用:可置换出细胞内的HCI,使细胞充分吸水。

染色体在细胞内处于游离状态,在制片时便于染色体分散。

7 酶解去壁:倒掉蒸馏水,加入2%的纤维素酶与2%果胶酶的混合液,在35-37℃下处理2h。

作用:对细胞壁所含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进行消化。

8 后低渗:用镊子夹住根部抖落分生区,将其它部分丢弃,收集分生区组织,转入指形管,沉淀10min后吸出酶液,加蒸馏水浸泡0.5h。

作用:可置换出酶液。

使细胞充分吸水膨胀,染色体游离在细胞质中,制片时便于染色体分散,是关键步骤。

9 固定:吸去蒸馏水,加3︰1的甲醇固定液,静置15min。

作用:置换出细胞内的水分,便于燃烧。

(甲醇固定液作用有:①具有一定的脆性,甩片时容易使细胞膜破裂。

②能改善染色,有助于以后实验时的吉姆萨染色)。

10 制备悬浮液:吸去上清液,以1︰10的比例加入新鲜的固定液(即一份细胞,10份固定液),用吸管不停的吸放以捣碎组织,制成均匀的细胞悬液。

11 标本片制备:将冷冻的载玻片斜放30-45°角,点上酒精灯,吸2-3滴细胞悬液在该片上,加热烧烤,此时用力甩片,制作10张标本片。

实验二植物染色体Giemsa—C带技术
一、实验原理:
染色体显带技术是借助于特殊的处理程序,使染色体显现出深浅不同的染色带。

染色带的数目、部位、宽窄与浓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从而在以往染色体形态特征(长度、着丝粒位置、臂比、随体等)以外又增添了一类新的标志。

染色体分带技术能有效地鉴别染色体,研究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

C一带是植物吉姆萨分带的一种类型,是染色体经过C 一带程序处理,使染色体着丝粒两侧出现带纹,故名C一带。

二、实验目的:
掌握植物染色体吉姆萨分带技术和方法。

三、实验步骤:
1、制片:选取前两次实验(压片法、去壁低渗法)制备的片子各10张。

2、干燥:两种方法⑴自然干燥松树、洋葱15天,(不超过3过月);禾本科作物2—15天。

⑵无水乙醇干燥只需要1—12小时即可。

(目的:①染色体具有后熟的作用;②去除染色体上的蛋白质;③使材料凝固在片子上)。

本实验采用自然干燥方法。

3、酸处理:两种方法⑴用45%醋酸在室温下处理1—1.5 h;⑵用0.2MHCl,在25℃下处理1—1.5 h;(处理完毕用,用30℃的蒸馏水过一次)作用:①去除制片上的杂质和染色体上的蛋白质;②破坏细胞质;③使第一次染色褪色。

④与染色体上的DNA或某些碱基结合,使染色体上不同程度碱基脱落,有助于程度不同的显带。

应选用⑵种方法。

(酸处理是变性的过程。

应注意控制时间,如果处理恰倒好处感觉染色体饱满,带纹丰富;如果处理不够,染色体上的色差不明显,观察不到带纹;如果处理过度,染色体很薄,带纹也不丰富)。

4、碱处理:两种方法⑴强碱NaOH、KOH;室温处理,不得超过20秒;(大约15秒) ⑵弱碱 Ba(OH)
2
饱和溶液,在25℃下处理15min。

碱处理也是使染色体变性的过程,作用是与
染色体上的DNA碱基结合,消化DNA。

处理完毕不能直接倒去碱液,以防止Ba(OH)
2
与空气
中CO
2
结合生成的碳酸钡薄膜覆盖在制片材料的表面,影响后续工作的正常进行,所以必须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以去除表面的薄膜以及水中的沉淀物,冲洗完毕用30℃蒸馏水漂洗浸泡几分钟,置换出碱液。

5、盐处理:用2×SSC盐溶液(0.3MNaCl+0.03MNaC
6H
5
O
7
2H
2
O),在60℃下处理1.5h。

盐处
理是使染色体复性的过程,作用(1)调节PH值;(2)修饰DNA上的碱性基团和酸性基团。

1.5h后倒去盐溶液,加入30℃蒸馏水浸泡5分钟,置换出盐溶液。

6、染色:取吉姆萨母液(1%浓度)10-15ml,用磷酸缓冲液(PH6.8-7.2)稀释至1000ml(比
较新鲜的母液15ml,氧化1年以上的母液10ml)。

在25℃下染色120min,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四、实验结果
载玻片观察结果有染为淡紫色细胞和蓝色杂质,但未见染色体C带,分析原因:
1.酶解时对温度和时间的把控出现问题;
2.制片时,细胞未破碎,没有甩出染色体;
3.处理玻片时,将材料冲出玻片;
4.当天室温太低影响了氢氧化钡的溶解,溶解不充分;
如下图所示,黑色圆圈内即为一条染色体在着丝粒处的C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