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时代背景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起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起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起源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和思想学说,在19世纪中叶迅速崛起,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起源是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动力。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起源,并分析其对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

一、封建社会及其困境: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之一19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

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结构呈现出严重的不平等和剥削现象,农民和工人阶级长期受到压迫和剥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封建制度无法满足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经济增长乏力,社会发展陷入停滞。

二、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之二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机器生产的引入、工业资本的积累、商品交换的扩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资本主义的兴起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更加恶劣。

三、无产阶级的崛起与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在这个背景下,无产阶级开始组织起来,要求改变自己的命运。

工人运动的兴起,使得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流行。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家,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

他们从哲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的角度,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体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著《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篇章,他们在宣言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只有通过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推翻,才能够建立一个无剥削的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和起源,不仅与封建社会的困境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密切相关,也与无产阶级的崛起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密不可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和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矛盾,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和途径。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学说,更是一种改造社会、解放人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总称,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批判地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本文将首先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然后重点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和无产阶级运动的蓬勃发展之中。

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下,工人阶级遭受剥削和压迫,社会矛盾激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和实践路线。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它是对客观世界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变革的规律。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以经济基础为基础,上层建筑服从于经济基础的变化。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历史社会形态的起源和演变,并强调社会变迁中人民群众起决定性作用。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4. 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之一是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理论指出,商品的价值源于其中包含的劳动,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5.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现实社会的科学分析,也是对社会主义未来的设想。

马克思

马克思

马克思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1848年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时代背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开展。

产生条件: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3、19世纪三大自然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图景,为新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为新哲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二、哲学是什么?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对此作出了明确表述。

它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指导人们掌握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什么是物质?那就是客观存在,并能够被观测,以及都具有质量和能量。

五、物质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指物质运动的具体样式。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同物质不可分的运动,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①:机械运动②:物理运动③:化学运动④:生物运动⑤:社会运动六、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事物联系和发展普遍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意义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论总结和指导原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

马克思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如此影响深远,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马克思、恩格斯等早期创始人的精深思考和理论创新。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理论构成、意义价值等多个角度展开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上半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促使了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形成。

然而,工业革命对普通工人的生活状况却没有带来明显的改善,工人阶级面临着巨大的奋斗和痛苦。

在这个背景下,无数革命者和思想家努力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工人阶级的解放之途。

正是在这个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等人以卓越的才华和智慧,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思想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成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论。

1. 辩证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变化的,任何现象都有其背后的内在矛盾与统一。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引起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都是在经济基础上建立的。

3. 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认为,资本家不仅要支付给工人劳动所得的报酬,还要占有剩余价值,这是剥削的本质。

4. 阶级斗争论:阶级斗争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马克思认为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三、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价值1. 认识世界的正确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极富解释性的思想体系,可以用以系统地解决所有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想工具。

它不仅能够全面深刻地认识世界的发展和变化,而且还能够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方向。

2. 为人类社会进步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目标,它教育人们用最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来规范和改进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解放生产力、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理论体系。

它的基本原理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这种背景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并探究这些背景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传播产生的影响。

一、历史文化背景1.1 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背景之一。

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英国,随着蒸汽机的问世和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工业化生产迅猛发展。

工人阶级在新产业关系下受到剥削和压迫,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这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和阶级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1.2 科学和哲学思想的发展启蒙思想和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撑。

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倡导人们用理性思维来领悟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受到了启蒙思想和自然科学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将社会变革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

1.3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和发展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判。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和剥削关系成为社会基础,无产阶级遭受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日益激化,必然走向灭亡。

二、社会背景2.1 工人运动的兴起工人阶级作为新兴阶级,对于他们的利益保护和权益争取产生了强烈的需求。

工人运动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群众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论得到了工人运动的支持和传播,成为无产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

2.2 哲学界的发展与争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受到了当时哲学界的关注和争论。

浪漫主义、唯心主义等思潮在19世纪盛行,而马克思主义则提出了一种唯物主义的哲学观。

与传统哲学观念的斗争和剖析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发展。

2.3 社会科学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受到了社会科学的兴起和发展的影响。

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的涌现,为马克思主义的扩展提供了学术背景和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摘要】19世纪工业革命的背景下,社会矛盾加剧,马克思主义从这个时代背景中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斗争。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并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产生深远影响,提出了解放无产阶级的思想和路线,指引无产阶级实现阶级解放。

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不可忽视,无产阶级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为社会主义的崛起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诞生背景、无产阶级革命、19世纪工业革命、社会矛盾、理论来源、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影响、作用、社会主义革命、引领、推动作用、不可忽视、核心观点。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9世纪是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不断加剧。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源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无产阶级解放的追求。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本质,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和策略。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不仅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更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构想。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它为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提供了理论支撑,为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体现在革命的对象是无产阶级这个最广大的社会阶级,他们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被压迫者和剥削者。

无产阶级革命的实现将打破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无产阶级的解放意味着整个人类的解放,革命的胜利将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导论2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导论2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案例1: 1860年英国政府的《工厂调查》
“一些工厂主雇佣12-14岁的儿童,迫使他们从星期五早晨6点一 直劳动到星期六下午4点,除了吃饭和半夜一小时睡眠外,不让 有任何休息,这些孩子在成为再生毛料洞的小屋里一连劳动30小 时,洞里弥漫着灰尘和毛屑,连成年工人都要经常用手帕捂着嘴 来保护自己的肺。工厂主声称让他们睡4个小时,但偏执的孩子 偏偏不肯” “陶工作为一个阶级,不分男女,代表着身体上和道德上退化的 人口,他们一般都是身材矮小,发育不良,而且胸部往往是畸型 的。他们未老先衰,寿命短促,迟钝而又贫血;他们常患消化不 良症、肝脏病、肾脏病和风湿症,表明体质极为虚弱。但他们最 常患的是胸腔病: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和哮喘病。有一种哮 喘病是陶工特有的,通称陶工哮喘病或陶工肺结核。还有侵及腺、 骨骼和身体其他部分的瘰疬病,患这种病的陶工占三分之二以上。 ”
马克思是谁?
Karl Heinrich Marx
(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
马克思理论的思想背景
格奥尔格·威廉·弗 路德维希·安德 里德里希·黑格尔 列斯·费尔巴哈
(1770年8月27日-1831 年11月14日)
大卫·李嘉图
(1804年7月28日-18 (1772.04.18-1823.09. 19世纪之后,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开始发 生冲突。技术理性由解放人、确证人的本质的力量转变为 束缚人和统治人的异化的力量。两次大战更加加剧了这一 冲突对立。现代人所经历的这一文化历史困境,成为现象 学、存在主义等众多哲学流派关注的对象,也成为西方马 克思主义的批判对象。在这种文化背景中,更多西方马克 思主义的派别超越了阶级分析和政治革命的视野,从文化 层面切入了现代人的生存危机。 ——衣俊卿 它们主要包括: 以卢卡奇、葛兰西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 以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克 思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与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思想体系之一,它的历史背景和实践价值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探析其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和深刻意义。

一、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创立于19世纪,这个时期的欧洲正处于工业革命的巨变之中。

英国先发制人,率先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

工厂生产的兴起,带来了大量的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崛起为社会的一个重要力量,这也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历史条件。

马克思本人是德国的一名哲学家,但是他长期生活于英国,体验了英国工业革命的伟大变革,这也使得他对社会问题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他的思想理论就是在工人阶级的民主革命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将世界分为两个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代表的是剥削者和压迫者,无产阶级则是被剥削和压迫的阶级。

资本主义体制下的社会就是剥削和压迫的代表。

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通过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革命,推翻资本主义体制,实现无产阶级的阶级解放,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这种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的需求,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系统成为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主要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

二、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在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推进社会进步。

它的实践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社会变革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为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础。

通过批判现有的制度和文化,提出了建立以无产阶级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思路。

在苏联、中国等国家,马克思主义为改变社会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虽然在实践中也经历了一些误区和挫折,但是总的来说,在为人类解决社会问题和寻求新发展道路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独特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指导。

2. 为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提供基础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公平和公正,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每个人都应该享受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这在今天的中国,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崇,也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起源和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一门理论体系,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基本原理,对于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起源和历史背景,以展示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

一、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马克思主义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社会,其思想之源可追溯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法国社会主义思想的融合。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个人交流和合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

马克思和恩格斯致力于解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本质。

他们认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的矛盾则来源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他们强调了无产阶级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真正解放自己和全人类的阶级的地位和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与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带来了工人阶级的经济剥削和社会压迫,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日益突出。

这为马克思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还包括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

19世纪下半叶,无产阶级日益觉醒并组织起来,积极参与阶级斗争,争取自身权益和社会解放。

马克思主义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指导和政治旗帜,为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经历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过程。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著作中提出了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等重要概念和理论原理。

他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20世纪,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实践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逐渐形成和发展。

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和发展,丰富了其理论内涵。

他们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和阶级斗争的实践需要,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论注入了新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壹、总论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一)产生的时代背景与阶级基础人类社会发展到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二)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及本质特征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三、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与外在世界之间关系的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说。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二、物质和意识(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坚持唯物主义根本原则: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强调物质可以被人们感觉所反映,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界限。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物质运动同空间、时间不可分割。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长宽高),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3、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客观性是规律最基本的特点。

规律的客观性依存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4、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个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介绍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介绍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十八世纪中至十九世纪初期。

近代德国古典法哲学思潮,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以前西方法学发展的最高理论成就,是近代西欧资产阶级法哲学思想在德国的直接继承和必然发展。

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

英、法、德3国是其发源地。

因为当时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产业无产阶级已经由自在阶级开始向自为阶级转变。

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是;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它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方面:1科学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它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以揭示事物的规律为己任,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为人类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

2.实践性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一是它的实践性,全面论证了实践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强调理论依赖并服务于实践,哲学的任务不只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二是它的阶级性,公开申明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由它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也是它的阶级性所要求的,在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基础上,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成为解放全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武器。

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以及产生的 时

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以及产生的 时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首先,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明确了物质对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和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其次,他指出物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商场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运动在实际运用中是极其复杂的(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应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起矛盾则变为对抗的,全局性能高的矛盾)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有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价值的实现必然已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相互制约: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的实现程度,价值的实现状况制约着真理的验证过程
相互引导:追求真理实现价值为目的,实现价值已认识真理为前提
三物辩证法的总体特征以及发展的基本观念(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肯定与否定规律)
特征:1唯物辩证观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辩证法
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对立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统一性是矛盾双发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趋势,他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者的蹲里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趋势。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就没有统一性对立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统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在物质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形势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PPT课件)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PPT课件)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工作不能活, 毋宁战斗而死。”
“ 建立民主共和国”
宪章运动
“ 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 上已经成型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
“反对私有制社会” “ 反对资本主义剥 削”
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其奠基者是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新世界观的 探索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和新世界 观的初步探索
二、清算旧哲学影响,为新世界观的形成奠 定基础
三、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及其重大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和新 世界观的初步探索
1.马克思对新世界观的初步探索 于1844年4—8月写成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
1.彻底清算青年黑格尔派
1845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第一部理论巨著《神 圣家族》在法兰克福出版。在这部著作中,他们对黑格 尔思辨唯心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露了思辨唯心主 义的实质。他们还特别批判了青年黑格尔分子鲍威尔、 施蒂纳等人的唯心史观。
首先,揭露思辨哲学的秘密,唯物辩证地解决了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
1.马克思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转变
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1842年1月—1843 年3月),是他从唯心主义世界观转向唯物主义世界观、从 革命的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起点。
如果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得出的结论是马 克思的两个转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的话,那么他于1844年
初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两篇重要文章《论犹太人问题 》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两个 转变的基本完成。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社会理论和思想体系。

它的出现与19世纪欧洲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角度探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一、社会背景19世纪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段。

工业革命的兴起使生产力大大增强,资本家和商人逐渐成为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主导力量。

但是,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工人阶级开始出现。

工人们在工厂中遭受残酷的剥削,生活条件极其恶劣。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导致社会阶层的分化,社会矛盾日益加深。

二、哲学背景18世纪以来,欧洲哲学进入了启蒙时期。

启蒙思想家们提倡人类应该依据理性行事,反对盲从和迷信。

这种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借鉴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哲学理论和方法。

三、经济背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工人运动的兴起密切相关。

19世纪60年代,欧洲各国相继发生了工人运动,工人们开始组织工会并举行罢工。

这种工人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兴起提供了社会条件。

四、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1. 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受害者,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获得自由和平等。

这一观点对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20世纪,许多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展开的。

2. 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阶级和剥削。

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思想对于各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3. 倡导了劳动群众的普遍解放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劳动群众的普遍解放。

这一思想对后来的劳动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是相互联系的。

马克思主义题目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题目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题目与答案一马克思主义总论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其次,无产阶级的形成及其独立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根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什么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包括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来源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的两个伟大发现是什么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1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为解释资本何以产生价值,反驳是资本家养活工人的谬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资本家用更少的钱,让工人做出可以被他卖的更多钱的商品.2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地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5.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为什么说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6.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政治经济学是密不可分的,“生产方式决定人性”的哲学基础,使其政治经济学担负起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使命.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政治经济学与其科学社会主义也是密不可分的,哲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普遍规律,而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规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现实.所以说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7.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是如何统一的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表现在它强调理论依赖并服务于实践,哲学的任务不只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2科学性表现在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根据,以揭示事物的规律为己任.3阶级性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学说.4革命性表现在它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通过统一了科学性,革命性,将理论付诸实践,成为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8.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而非包容一切的知识总库”9.马克思主义具有指导作用,它是批判旧世界的有力武器,也是建设新世界的光辉指南.但是它不是包容一切的知识总库,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在马克思主义的着作、理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而应该学其观点、立场、方法,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新的问题,也在解决新的问题中发展马克思主义.10.为何说分割论、学派论、过时论都是错误的1分割论把马克思主义分割为知识分子,职业革命家,农民,工人四种马克思主义,它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2学派论只承认其科学性而否认阶级性,实践性.只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学说,而忽视了它也是治国纲领,有阶级性和实践性.3过时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年代久远,在今天已经不适用了.它把马克思作为包容一切的知识库,只希望在其理论中找到现成方法.而我们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活得灵魂,即观点,立场和方法,在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问题的同时,发展马克思主义.11.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哪些新课题的挑战1)马克思主义和当今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由经典力学变为量子力学,技术方面以微电子技术为先导,各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2)马克思主义和当今社会发展的新情况:世界格局由两极走向多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由对抗局面变为既对抗又对立的局面;各国之间的国力较量,由政治军事的较量变为经济,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的较量.3)马克思主义与当今西方世界的新思潮:哲学思潮,包括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经济学思潮,包括庸俗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包括反对暴力革命,主张议会争斗,提倡私有制.1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在十九世纪的丰富和发展,即理论学说上的发展和完善.1共产党宣言阶段,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资本论阶段,标志着经济理论的成熟.自然辨证法阶段,标志着哲学原理的成熟.2国际的理论家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包括考兹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完善,普列汉诺夫把马克思主义翻译成俄文,传到瑞典,梅林着写了马克思传.2)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丰富和发展,即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夺取社会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1列宁结合俄国国情,提出“一国胜利论”和“落后国家先发展论”.2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应该是农民,中国革命道路应该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3)马克思主义在二战后的丰富和发展,即利用马克思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中心是对传统斯大林模式的突破和对各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二完备的唯物论1.什么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其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从大自然观到社会历史观的完备、彻底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而完备的唯物哲学,它不但在实践基础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并且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和一般规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使人类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第一次建立在真正的科学基础之上.把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高度统一在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旧哲学物质观的特点是什么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万物的始基具有具体的物质形态.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万物的始基是具体的物质层次.3)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是唯心主义.4.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有何种关系1)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的一种抽象.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则强调某种具体物质形态,可见自然科学的“物质”隶属于哲学的“物质”.2)两者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从哲学的角度看,哲学中所指的物质不是某种具体的无患子,而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即物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在某些哲学概念中,也有重合部分.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万物的始基具有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万物的始基是具体的物质层次.5.列宁的物质定义与其意义是什么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6.怎样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7.什么是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有何意义8.相对静止有三个方面,一是指相对特定参考系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三是一种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静止是一种不显着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因而静止是相对的.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一是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在相对静止状态下的量变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而是承认相对静止是区分事物的必要条件,不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就看不到事物的确定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界限.三是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理解运动.9.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何关系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的,不可逆的.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结构性,其特点是三维的,可逆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物质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内容.10.如何理解时间、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1)绝对性通常用来指时空的客观性,即时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坚持时空意义上的唯物主义;相对性是时空的可变性,即时空的具体形态和特征是可变的,即坚持时空意义上的辩证法.2)有限性是指任何具体事物在时空上都是有限的;无限性是指整个宇宙在时空上是无限的.11.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世界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2)物质与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3)运动与静止: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属性暂时不变.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4)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又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5)人类社会也有物质性: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时间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2.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对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有何指导意义1)指导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2)指导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3.为什么说意识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从起源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2)意识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劳动是社会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产物.14.简述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应,也叫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15.怎样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这一原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重大意义16.1)意识的客观规律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2)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海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4)意义:首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实际出发,事实就是,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其次实践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脚踏实地.最后,主观能动作用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三彻底的辩证法1.什么是联系和发展试阐述唯物辩证的联系观和发展观.1联系是一切事情和事情之间,以及事情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观是指将事情放在具体的时间,地点,环境下考察,放在与其它事情的联系中考察.2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前进的过程.发展观是要求我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事物,处理问题.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三种形态———不变论、循环论、倒退论.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有哪些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四个方面:1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2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3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4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两者的根本分歧.3.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两者的关系如何4.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结的性质和趋势,包括三个层次: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包括三个层次:相互差异,相互排斥,相互否定.3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也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斗争性是前提;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同一性是寓所.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4.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如何为什么说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5.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中,发展阶段上以及不同的发展条件下各有其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共性和个性相互区别,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之中共同而本质的东西,个性中总有许多独有的东西是共性所包含不了的.其次,共性和个性相互依存,共性只能存在于个性之中,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最后,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5.什么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理解他们的关系有何意义6.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着决定和主导作用.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和主导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他们的关系告诉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6.矛盾解决的形式有哪些矛盾的解决不是矛盾的消失,而是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其形式有以下几种:1矛盾一方冲破另一方的束缚,形成一种新的适应关系.2矛盾一方战胜、克服、以致吃掉另一方.3矛盾双方同归于尽,形成新的对立统一的关系.4矛盾双方融合统一,形成新的更高的事物.7.试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论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改革开放”的关系.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即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据,它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有时外因甚至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第三,外因的作用无论多大,也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2)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和对外改革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它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内因是事物的根据,首先依靠我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第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又必须坚持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从我国实际出发,加以消化和吸收,使外因通过内因发挥积极作用.8.什么是“质”,“量”,“度”如何理解“认识质是起点,认识量是深化”1)质,是事物成为自身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如规模,程度,速度,次序等范围和等级.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规定性和量的界限,它将质和量联结起来,当量的变化在度的范围之内,就是量变,若超过这个度,就是质变.2)“认识质是起点”即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也就是定量分析要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之上.“认识量是深化”即指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也就是不能纯粹的用量和质来考虑问题,两者之间还有“度”的衡量.9.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量变是数量上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1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3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产生新的量变.这样质变和量变不断的相互转化,无限的循环往复,构成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10.什么是肯定、否定它们的辩证关系是什么11.肯定是指事物保持其存在,维持其性质的方面.否定是指促进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肯定与否定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也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否定不是纯粹的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一个事物在否定自己不是另一个事物的时候,就在从反面肯定自己是这个事物;肯定不是纯粹的肯定,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11.什么是辩证地否定观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指的是事物自身的一种必然趋势,往往会借助外力作用而造成,但外力只是一个条件而已,没有外力,事物也会完成自我否定,但外力可以加速或延缓这一过程.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事物总是在否定自我的过程中发展的,事物虽然通过否定自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它与前一个阶段是有联系的.3辩证的否定是一种扬弃,而不是简单的抛弃.扬弃是指既克服又保留,克服其不合理成分,保留合理成分,辩证的否定是去粗取精的过程.12.怎样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掌握它有何重要意义13.1)从发展方向上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事物经过两次否定,克服了消极因素,保留积极因素,增加更高级的新内容.2)从发展道路上看,事物发展是迂回曲折的,出现了仿佛回到原点的运动,有时还会出现暂时性的倒退,说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3)掌握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定会取得巨大成功.要做好走曲折路线的准备,要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一定要不畏艰难.四实践的认识论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推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与旧哲学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目的不是为了揭示和说明世界,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的和辩证的,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从而看到了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是人们在实践中由不知到知,由现象到本质,由不深刻的本质到深刻的本质的不断深入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这是有别于旧哲学认识论的根本区别.2.什么是实践它的基本形式和特征有哪些3.实践是人们有目的的,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各种改造世界的客观活动.其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还包括各种非基本的实践活动.实践的特点有: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3.怎样理解时间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实践在认识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性.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怎样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利用这个原理批判教条主义和狭隘经验主义5.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感性认识对理性认识。

马克思基本原理(题目+答案)

马克思基本原理(题目+答案)

(考试题型:基本知识简述、经典著作理解、现实问题分析)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1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暴露,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2.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l9 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物质的本原。

2思维能否认识和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4.什么是物质?其基本属性是什么?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5.社会的物质性。

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6.什么是联系?如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具有三层含义。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独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
第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

机器生产本来可以用来减轻工人的繁重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它却成了更多榨取工人劳动血汗的工具。

资本家常常用大批非熟练工人代替熟练工人,用女工、童工代替成年男工,以减少工资。

工人随时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工人的处境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了。

工人运动随之兴起。

第二,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是为了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去进行斗争,并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工人们从斗争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处境,就必须改变政治上的无权地位,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

这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独立的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第三,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来源。

社会主义思想是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理论表现。

早在十六七世纪资本主义兴起时,就出现了以英国人莫尔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初,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又出现了以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更多的欧洲有识之士怀着急迫的心情,深入地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狭义上的,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经济根源)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四、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五、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章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形态是什么?(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的历史发展形态是什么?(两种)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二、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什么?①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实在性,是抽象的物质概念,这样就使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与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②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这就与客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客观唯心主义也说有一种客观实在,但这种客观存在但不能被人的感觉所感知,如神,是不能为人的感觉所感知③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这就与主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主观唯心主义也有一种客观实在,但是他们认为感觉是第一性的,主观产生了客观实在④这种客观实在能被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其之所以能够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自然科学条件和理论基础,也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品质分不开的。

1.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

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

资本主义所因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开始激化,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这一事实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

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

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2.阶级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

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3.自然科学前提。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

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

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

4.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先进思想成果的结晶,它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则是德国的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宪章运动
英国是第一个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和进行工业革 命的国家。19世纪时被称为“世界工厂”。多 少年来在这个以实行“议会民主”而闻名的国 家里,只有缴纳高额所得税的人才有选举权, 广大工人被排斥在议会大门之外。 1842年5月2日,伦敦街头人山人海。浩浩荡荡 的工人队伍来到国会下院,宪章派全国协会的 负责人向下院递交了全国宪章派第二次请愿书。 请愿书上写道:“尊敬的贵院就它现在的组成来 说,既不是由人民选出来的,也不是由人民作 主的。它只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而对多数人 的贫困、苦难和愿望置之不理。” 请愿人员认为,在人民没有获得政权之前,消 灭某一种垄断并不能使劳动者从贫困的状况中 解脱出来,而在人民获得政权以后,所有的垄 断和所有的压迫形式都应该停止。请愿人员所 说的“垄断”,指的是当时对选举权和纸币的 垄断,对机器和土地的垄断,对报刊和宗教特 权的垄断……。 这份有300万人(约占英国成年男子的一半) 签名的请愿书再次要求把《人民宪章》定为法 律。
西里西亚起义
1844年 6月普鲁士王国所属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当时西里西亚有发达的 纺织业。这个地区从事棉麻纺织的工人和家庭手工业者受到工场主、包买商以 及地主的残酷剥削。在40年代,由于资本家把英国机器纺织品冲击带来的损 失转嫁给工人,加剧了他们的贫困。1844年6月4日,以争取提高工资被拒绝为 导火线,在欧根山麓两个纺织村镇彼特斯瓦尔道和朗根比劳爆发纺织工人自发 的起义。起义队伍扩大到3000人,集中打击工人最痛恨的工厂主。起义者以 简陋武器迎战前来镇压的包括骑兵和炮兵的政府军。坚持到6月6日,起义被 镇压。它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西里西亚主要城市布勒斯劳的手工业者和学 徒,柏林、亚琛的纺织工人,马格伏堡的糖厂工人等等,先后举行罢工以及局 部起义,响应西里西亚织工的斗争。这次织工起义事件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独 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下面是一个严寒的冬天,衣着单薄的美国采煤工人的女 儿和她母亲的一段对话 女儿:妈妈,这么冷的天,为什么我们家不生火取暖? 母亲:因为没有煤炭。 女儿:为什么没有煤炭呢? 母亲:没有钱买。
女儿:为什么没有钱呢?母亲:你爸爸失业了。女儿:那为什么失业呢?
母亲:煤炭太多了,卖不去。
里昂工人起义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反对资本主义剥 削压迫的两次武装起义。里昂是法国丝织业中心, 在工场主和包买商残酷剥削下,丝织工人和手工业 者生活极为困苦。1831年初里昂工人掀起一场以 要求提高工价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工人多次举行集 会、请愿、游行。10月间,与包买商谈判达成最 低工价协议。但随之在七月王朝商业大臣的支持下, 包买商撕毁协议。1831年11月21日工人举行抗议 示威,与军警发生冲突,转为自发的武装起义。起 义者提出“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 经过 3天战斗,工人一度占领里昂城。起义很快被 七月王朝政府调来的军队所镇压。 1834年4月9日里昂再度爆发丝织工人起义。起义 的直接原因是政府逮捕和审判罢工领袖,发布禁止 工人结社集会的法令。这次起义具有更鲜明的政治 性质,不仅提出经济要求,还提出废除君主制度, 建立共和政体的口号。起义者在旗帜上写着:“我 们为之斗争的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工人组织互 助社和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组织人权社、进步社 的成员组成总委员会领导这次斗争。起义群众同政 府军在里昂郊区和市内进行 6天激战,终因力量悬 殊被政府军镇压。
马克思产生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四十年代的欧洲。1640年英国资产阶 级革命和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正式宣告了资产阶级政治 统治的建立,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障碍。17世纪和18 世纪,欧洲发生的第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 了坚实的经济物质基础。 工业革命是从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代替 了以手工业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的革命,既是一场技术革命又是 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这一历史性变革不仅创造了资产阶级和无产 阶级两大对立阵营,还带来了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后果,即资本主义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方式之间的矛 盾。 随着矛盾日益激化的结果就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为了探 求经济危机的根源,解释资本主义本质,解救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 于水深火热之中,找到克服经济危机的措施和方法,就成了时代的 要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 在产业革命中, 随着机器的大规模使用,工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社会的两极分 化越来越严重,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也越来越激烈。 到了19世纪 30,40年代,出现了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工人起义。三大工人起义标 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三大 工人起义的失败又表明,无产阶级要达到自身解放的目的,必须有 革命的科学理论的指导。近代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和无产阶级独立 政治运动的开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政治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是机器大工业。
近代的大航海时代,开辟了全球市场,为资本主 义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 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 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 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 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共产党宣言》
1.
2.
3.
第一阶段: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被工场手工业代 替。 第二阶段: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 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 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 第三阶段: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 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 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 工业的扩展。
第一次科技革命 棉纺织: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 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 ) 交通运输:富尔顿-轮船(美、1807年);史 蒂芬孙-蒸汽机车(英、1814年) 1、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以英国为主体; 2、以轻工业为主导; 3、 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 4、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
马克思主义诞生
你知道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是什么吗?
1、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1847年底, 马克思、恩格斯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 盟代表大会,并接受大会委托起草同盟纲领。他 们起草的纲领就是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谢谢观赏
三大工人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意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显示出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 在三大工人运动中,无产阶级提出了自己独立的政治经 济要求,冲击着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 的斗争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 虽都遭到镇压,但它有深刻的教训:没有革命理论的指 导,无产阶级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因此,创立建 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就成为时代迫切的需要
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方式 之间的矛盾
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 ①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下,生产资料转变为社会化的生产资料,集中在资本家手中。广大小生 产者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纷纷破产,沦为无产者。这些无产者除了出卖 劳动力受资本家剥削以外,没有其他生路。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矛盾贯串于资本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② 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社会化的生 产要求整个社会生产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 只能在个别企业内部进行有计划的生产,而整个社会的生产却处于无组织、 无政府状态。③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盲目扩大趋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 求相对缩小的矛盾。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大工业的生产能力得到迅 速扩张,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却造成了一支庞大的产业后备军。在资产阶 级财富积累的同时,无产阶级的贫困也在积累(见无产阶级贫困化)。市场 的扩大赶不上生产的增长。这一矛盾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可避免地爆发 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