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三节
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碳青霉烯类、 头霉素类、 氧头孢烯类、 单环β-内酰胺类。
碳青霉烯类
• 亚胺培南 • 美罗培南 抗菌谱广,G-、 G+所致的各种 严重感染。
单环β-内酰胺类
氨曲南: 对G-菌作用强,为窄谱杀菌剂。 与青霉素无交叉过敏。
ß-内酰胺酶抑制剂
克拉维酸(棒酸)、舒 巴坦、他唑巴坦 ß- 内 酰 胺 酶 抑 制 剂 本 身没有或只有很弱的抗 菌 活 性 , 但 与 其 它 ß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 用,则可发挥抑酶保护、 增效作用。
N
侧链
主核
二、抗菌作用机制
粘肽
-内酰胺类 抗生素
细胞壁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繁殖期杀菌药
三、耐药机制
1.水解机制 产生-内酰胺酶,水解-内酰胺环,药物丧失 活性 2.PBPs结构改变,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与PBPs的亲 和力下降 3.细菌膜通透性改变,使抗生素不能或很少进入细 菌体内到达作用靶位。 4.细菌自溶酶减少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与青霉素类有交叉过敏现象。
2、胃肠道反应。
3、肾脏毒性:特别是第一代
4、二重感染:第三代、第四代偶见
【药物相互作用】
• 与其他有肾毒性的药物合用可加重肾损
害,如氨基糖苷类、强效利尿药。
• 与乙醇同时应用可产生“醉酒样”反应, 故本类药物在治疗期间或停药后3天内应 忌酒。
第二节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特点:广谱、杀菌力强、耐酸、耐酶、过敏反 应少等(为半合成抗生素) 。
主要机制与青霉素相似,与青霉素类有部分交 叉过敏现象。 [体内过程]
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呋辛 酯、头孢克洛、头孢克肟等耐酸可口服。多数 不耐酸,需注射给药。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本类药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
耐药机制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可概括为: ① 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等)使易感抗生素水解而灭活; ② 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的广谱青霉素和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其耐药发生机制不是由于抗生素被β-内酰胺酶水解,而是由于抗生素与大量的β-内酰胺酶迅速、牢固结合,使其停留于胞膜外间隙中,因而不能进入靶位(PBPs)发生抗菌作用。此种β-内酰胺酶的非水解机制又称为“牵制机制”(trapping mechanism); ③ PBPs靶蛋白与抗生素亲和力降低、PBPs增多或产生新的PBPs均可使抗生素失去抗菌作用。例如MRSA(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具有多重耐药性,其产生机制是PBPs改变的结果,高度耐药性系由于原有的PBP2与PBP3之间产生一种新的PBP2'(即PBP2a),低、中度耐药系由于PBPs的产量增多或与甲氧西林等的亲和力下降所致; ④ 细菌的细胞壁或外膜的通透性改变,使抗生素不能或很少进入细菌体内到达作用靶位。革兰阴性菌的外膜是限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透入菌体的第一道屏障。 近年研究已证实抗生素透入外膜有非特异性通道与特异性通道两种。大肠杆菌K-12外膜有亲水性的非特异性孔道蛋白(porin)为三聚体结构,有二个孔道蛋白,即OmpF与OmpC,其合成由OmpB3基因调控。OmpF的直径为1nm,许多重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多经过此通道扩散入菌体内。鼠伤寒杆菌OmpF与OmpC缺陷突变株对头孢噻啶的通透性要比野生株小10倍,因而耐药。仅含微量OmpF与OmpC的大肠杆菌突变株,对头孢唑啉、头孢噻吩的透入也较野生株成倍降低,其MIC明显增高,也出现耐药。绿脓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已证明是由于外膜非特异性孔道蛋白OprF缺陷而引起的。革兰阴性外膜的特异性通道,在绿脓杆菌耐亚胺培南的突变株已证明系由于外膜缺失一种分子量为45~46kD蛋白OprD。如将此OprD重组于缺陷OprD的突变株外膜蛋白脂质体中,又可使亚胺培南透过性增加5倍以上,其MIC也相应地降低,于是细菌的耐药性消除。 ⑤ 由于细菌缺少自溶酶而出现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即抗生素具有正常的抑菌作用,但杀菌作用差。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V 特点:耐酸,可口服
二、耐酶青霉素类 特点:改变青霉素化学结构的侧链,通过 其空间位置障碍作用保护了β-内酰胺环, 使其不易被青霉素酶水解。 耐酶、耐酸、作用弱于青霉素G
三、广谱青霉素类 特点:耐酸、可口服、对G+、G-都有杀菌 作用,疗效与青霉素G相当,不耐酶。
四、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特点:广谱,对铜绿假单胞菌有强大作用。 羧苄西林 哌拉西林
(二)头孢菌素类:根据抗菌谱、耐药性、肾 毒性分类 1、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拉定、头孢氨苄等 2、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等 3、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噻肟等 4、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匹罗等
(三)其他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头 霉素类、氧头孢烯类、单环- β-内酰胺类 (四) β-内酰胺酶抑制药:棒酸、舒巴坦 类 (五)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二、抗菌作用机制:作用于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菌体失去 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同时借助细菌的自溶 酶溶解而产生抗菌作用。 PBPS分类 1、大分子量,具有转肽酶和转糖基酶活性,参 与细菌细胞壁合成。 2、小分子量,具有羧肽酶活性,与细菌细胞分 裂和维持形态有关。
三、耐药机制 1、产生水解酶 2、与药物结合 3、改变PBPS 4、改变菌膜通透性 5、增强药物外排(外排系统:转运子、外膜蛋 白、附加蛋白) 6、缺乏自溶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 酰胺环的一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 孢菌素类、非典型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 酶抑制剂抗生素分类 (一)青霉素类按抗菌谱和耐药性分为5类: 1、窄谱青霉素类:青霉素G、青霉素V等 2、耐酶青霉素类:甲氧西林、氯唑西林、氟氯 西林等 3、广谱青霉素类: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 4、抗铜绿假单孢菌广谱青霉素类:羧苄西林、 哌拉西林等 5、革兰阴性菌青霉素类:美西林、匹美西林等
第39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39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指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一类抗生素。
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非典型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该类抗生素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毒性低,临床使用时疗效高、适应症广,且品种多,故颇受重视。
第一节分类、抗菌作用和耐药机制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一)青霉素类按抗菌谱和耐药性分为5类1.窄谱青霉素类以注射用青霉素G和口服用青霉素V为代表2.耐酶青霉素类以注射用甲氧西林和科普副、注射用氯唑西林、氟氯西林为代表。
3.广谱青霉素类以注射、口服氨苄西林和口服用阿莫西林为代表。
4.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以注射用羧苄西林、哌拉西林为代表。
5.革兰阴性菌青霉素类以注射用美西林和口服用匹美西林为代表。
(二)头孢菌素类按抗菌谱、耐药性和肾毒性分为一、二、三、四代。
1.第一代头孢菌素以注射、口服用头孢拉定和口服用头孢氨苄为代表。
2.第二代头孢菌素以注射用头孢呋辛和口服用头孢克洛为代表。
3.第三代头孢菌素以注射用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和口服用头孢克肟为代表。
4.第四代头孢菌素以注射用头孢匹罗为代表。
(三)其他β-内酰胺类包括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
(四)β-内酰胺酶抑制药包括棒酸和舒巴坦类。
(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二、抗菌作用机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主要是作用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同时借助细菌的自溶酶溶解而产生抗菌作用。
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人和动物的毒性很小。
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已合成的细胞壁无影响,故对繁殖期的细菌的作用比静止期强。
三、耐药机制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的耐药机制有:1.产生水解酶2.与药物结合3.改变PBPs4.改变菌膜通透性5.增加药物外排在细菌的胞浆膜上存在主动外排系统,是一组跨膜蛋白,有三部分组成:①转运子负责将药物泵出②外膜蛋白药物泵出的通道③附加蛋白负责将药物由转运子传递至外膜通道。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共37张PPT)
– 脂溶型低,细胞内分布少
青霉素 G-体内过程
• 代谢 • 排泄
– 以原形从肾脏排泄,90%经肾小管分泌 – 合用丙磺舒可竞争青霉素的肾小管分泌
,减慢青霉素的消除延长作用时间。
• 延长半衰期
– 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低效)
青霉素 G
– 改变PBPS结构 合成增加 药物亲和力下降
– 改变细胞通透性 跨膜通道孔蛋白
– 增强外排 – 缺乏自溶酶
第二节 青霉素类
• 母核为6-氨基青霉烷酸(6-APA),由噻唑环和β -内酰胺环(
基本结构)组成。
改造 形成 半合 成青 霉素
第二节 青霉素类
• 窄谱青霉素类 • 耐酸青霉素类 • 耐酶青霉素类 • 广谱青霉素类 •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 主要作用于G-菌的青霉素类
窄谱 青霉素 GBiblioteka 概述• 青霉素发现、发展 • 药理学特点 • 水溶液不稳定,极易分解 • 易受酸、碱、醇、氧化剂、金属离子
分解破坏 • 不耐热 降解青霉胺 • 作用较强 • 抗菌谱较窄
青霉素 G-体内过程
• 吸收 口服不耐酸,吸收少,生物利用度低,
需肌注或静滴
• 分布 细胞外液,广泛分布 – 关节腔、浆膜腔间质液、淋巴液、中耳 液大量分布
• 第三代 头孢噻肟、 ~唑肟、 ~曲松、 ~地秦、 ~他定、 ~哌酮(先锋必)、 ~地尼、 ~克肟等
• 第四代 头孢匹罗、 ~吡肟、 ~利定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 药动学
– 吸收良好 – 可透过屏障 头孢曲松-血脑屏障 第三代可透过血眼
屏障 – 除头孢哌酮经胆汁排泄外,均经肾排泄 – 除头孢噻吩、头孢噻肟经代谢后排泄外,其余均以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精选ppt
6
学习要求
掌握常用青霉素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 用、不良反应及抢救措施
熟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共同结构特点
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类,青霉素过 敏反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交叉过敏的物 质基础
发现青霉素的历史
1928年 Fleming 发现
1942年 Chain 等合成
Fleming, Chain and Flory获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学金
精选ppt
27
历史
阶段
阶段
阶段
阶段
一
二
三
四
1948年意 大利科学家 从萨丁岛的 排水沟中的 顶头孢菌中 获得一些分 泌物
能抵抗伤 寒杆菌导 致的伤寒
牛津大学 成功提炼 出对β内 酰胺酶稳 定的头孢 菌素C
证实核心 基团是7氨基头孢 烯酸(7ACA)
阶段 五
1964年礼 来公司发 布头孢噻 吩
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
天然青霉素(Natural Penicillins)
耐药 性
01 PBPs的结构的差异或改变形 成低抗生素亲和力分子
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β02 lactamase, G+菌产生大量青
霉素酶)
G-菌的外膜或孔蛋白阻止大 03 分子及水溶性差的药物通过
天然青霉素的抗菌谱(spectram)
勾端螺旋体、 苍白密螺旋体、 回归热螺旋体
根据稠和环 的不同分为
青霉素类(Penicillins) 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 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s) 单环β-内酰胺类(Monobactams)
精选ppt
5
青霉素类抗生素(Penicillins)
抗生素的种类和区分
抗生素的种类和区分抗生素(Antibiotics)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抗生素的种类越来越多,不同的抗生素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细菌感染。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抗生素种类,并对其进行区分。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最常见也是最早使用的抗生素之一。
这类抗生素的共同特点是含有β-内酰胺环,能够与细菌的靶标酶(靶标酶通常与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有关)发生反应,从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羧苄西林类等。
不同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化学结构上略有差异,从而影响了对不同类型细菌的抗菌谱。
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s)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主要用于治疗严重感染,如肺炎、败血症等。
这类抗生素的特点是能够结合细菌的30S核糖体亚单位,阻碍蛋白质合成,进而导致细菌死亡。
常见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庆大霉素、新霉素等。
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ides)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菌药物,常用于治疗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
这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单位结合,并阻止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达到抑制细菌生长的效果。
常见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四、四环素类抗生素(Tetracyclines)四环素类抗生素广泛用于治疗革兰阳性和阴性菌感染,特别适用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治疗。
四环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作用,通过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单位结合,阻碍蛋白质的合成。
四环素类抗生素包括土霉素、强力霉素等。
五、糖肽类抗生素(Glycopeptides)糖肽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也可作为肠道杆菌属引起的感染的选择性药物。
此类抗生素通过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对细菌具有杀菌作用。
常见的糖肽类抗生素有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
六、喹诺酮类抗生素(Quinolones)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菌药物,适用于多种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β内酰胺类抗生素-PPT课件
Penicillin G经酶解生成6-APA
6-APA与相应的侧链酸缩合
临床上半合成青霉素 衍生物钠盐的制备
(二)头孢菌素及半 合成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C(Cephalosporin C)
Cephalosporin C的结构特点
Cephalosporins的母核是四元的β-内酰胺环与六元的氢化噻嗪环骈合而成。 四元环骈六元环”的稠合体系受到的环张力比青霉素母核的“四元环骈五元环”体系的环张力小。 结构中C-2-C-3的双键可与N-1的未共用电子对共轭,比Penicillins更稳定。
他唑巴坦(Tazobactam)
在Sulbactam的化学结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其2-位甲基被取代后可以得到一系列新结构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活性更强,其中他唑巴坦(Tazobactam)已经正式上市。
3. 碳青霉烯类
沙纳霉素(Thienamycin)是七十年代中期Merck公司的研究人员在筛选能作用于细胞壁生物合成的抑制剂的过程中,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cattleya发酵液中分离得到的第一个碳青霉烯化合物。
碳青霉烯、青霉烯、氧青霉烷和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通常称为非经典的β-内酰胺抗生素。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也属于非经典β-内酰胺抗生素。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β-内酰胺酶是细菌产生的保护性酶,使某些β-内酰胺抗生素在未到达细菌作用部位之前将其水解失活,这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理。β-内酰胺酶抑制剂是针对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产生耐药机理而研究发现的一类药物。它们对β-内酰胺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本身又具有抗菌活性。
甲氧西林和苯唑西林 结构比较
Oxacillin在弱酸条件,微量铜离子的催化下,发生分子重排,生成苯唑青霉烯酸。在339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
第六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缺点:①不耐酸、不耐酶,耐药现象极为普遍;
②抗菌谱窄;
③可引起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
④同类药物交叉过敏反应。
青霉素是有机弱酸,做成钠盐溶于水;内酰胺键易被水,酸,碱,重金属离子,青霉素酶分解;水溶液不稳定,室温下失去抗菌活性。所以青霉素现配现用
㈠药动学
①口服1/3经过肠道吸收,其余破坏;青霉素肌注完全吸收,全身组织中浓度高,几乎全部原型药,尿排出
抗菌作用:
①对阳性菌作用强于二三代,对阴性菌较弱
②对青霉素酶稳定,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不如二三代
③肾脏毒性
④对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和耐药肠杆菌等无效
不良反应:
①变态反应: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反应
②肾脏毒性:大剂量使用,或者与利尿药OR氨基糖苷类使用,导致肾功能损害
头孢硫脒:唯一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头孢菌素类
⒉过敏反应:青霉素最常见最严重的反应,过敏性休克发生与剂量、给药途径无关。
①表现:皮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等
②机制:青霉素不稳定,分解为青霉噻唑酸和青霉烯酸。
青霉噻唑酸聚合成为青霉噻唑酸聚合物,与蛋白质结合成为青霉噻唑酸蛋白,是速发的过敏原,是产生过敏的主要原因;
青霉烯酸与半胱氨酸形成迟发的过敏原,青霉烯酸蛋白,与血清病样反应有关
耐酸:口服吸收好,食物影响其吸收,宜空腹服。
㈢广谱抗菌青霉素类
氨基青霉素类:
抗菌谱广,对阴性和阳性均杀菌作用,耐酸,耐酶,口服有效;对阳性菌不及青霉素
⒈氨苄西林
本品与氯唑西林合用,用于产生酶的金葡菌。
对G+不及青霉素G,但对G-如伤寒、大肠、变形杆菌感染有效。主要用于伤寒、副伤寒及尿路和呼吸道感染。与青霉素G交叉过敏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头孢菌素特点
G+ Gβ-内酰胺酶 ESBL 肾毒性
一代
二代 三代 四代
+++
++ + ++
+
++ +++ ++++
不稳定
较稳定 较高稳定 高度稳定
不耐 有
不耐 减轻 不耐 无明显 不耐 几无
头孢类:7-氨基头孢烯酸
(一)青霉素类 分两类:天然青霉素和半合成青霉素 (二)头孢菌素类 根据抗菌谱、耐药性、和肾毒性又分为 一、二、三、四代 (三)其他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碳青霉烯类、 单环β -内酰胺类 (四)β -内酰胺酶抑制药 (五)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三、 不良反应 1. 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少见,主要为皮 疹。对青霉素过敏者用头孢菌素慎重。 2. 肾毒性:比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低。 3. 其他 (1)刺激性反应:口服有胃肠道反应,静脉 给药可发生静脉炎。 (2)出血倾向及双硫仑样(醉酒样)反应。 (3)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偶可引起二重 感染。
第三代头孢菌素
1.代表药:头孢哌酮,头孢他定,头孢噻肟。 2.抗菌谱及临床应用
3. 对β -内酰胺酶的稳定性:更稳定。
4. 肾脏毒性:对肾脏基本无毒性。
第四代头孢菌素
1.代表药:头孢吡肟,头孢匹罗 2.抗菌谱及临床应用:广谱、高效 3. 对β -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对酶高度稳定,本 药不仅对染色体介导的β -内酰胺酶稳定,而且对许 多可使第三代头孢菌素失活的广谱β -内酰胺酶也很 稳定。 4. 肾脏毒性:几无肾毒性。
分类
青霉素类
一、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苄青霉素) 二、半合成青霉素: 耐酸青霉素 耐酶青霉素 广谱青霉素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杆菌的青霉素类
24-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各代药物的特点(见表)
第一代
抗菌谱 G+ 菌 G- 菌 G+ > G-
第二代
G+ 菌 G- 菌 厌氧菌
第三代
G+ 、 G- 菌 厌氧菌 铜绿假单孢菌
第四代
同第三代, 对第三代耐药菌 仍有效
抗菌 活性 对β-内 酰胺酶 稳定性
仅用于轻症或预防
【抗菌作用】
⒈抗菌谱(窄) 大多数G +球菌 G+菌
溶血性链球菌 链球菌 草绿色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 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G+杆菌 破伤风、白喉、产气荚膜、炭疽 G-球菌 ---脑膜炎、淋病奈瑟菌 少数G-菌 少数G-杆菌(流感b /副流感b/百日咳b) 螺旋体:钩端、梅毒、回归热 其它 放线菌:牛放线菌 ⒉抗菌活性 杀菌 ⒊抗菌作用特点 对繁殖期细菌效果好,对静止期细菌无效
流感杆菌
百日咳杆菌
【不良反应】
1. 过敏反应 发生率:是各种抗生素中最高的 原因:可能是青霉素的降解产物引起 临床表现:药疹、皮炎、血清病、过敏性休克
过敏反应的防治措施
最严重 的不良 反应
过敏反应的防治措施
①询问病史 初次用药 ②皮试 更换批号及制剂 用药间隔>3天 ③药物观察 30min
⑵哌拉西林 ①抗菌谱>羧苄西林,对厌氧菌有效 ②对G+菌≈羧苄西林 对G-菌、铜绿假单孢菌>羧苄西林 ③脑脊液中药物浓度高. ④可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各种感染。 ⑤不良反应:过敏反应;以腹泻为主的胃肠道反应
二、半合成青霉素
5.抗G- 杆菌青霉素类: 窄谱
①对G-杆菌作用强,对绿脓杆菌无效, 对G+ 菌作用弱 ②本类药物为抑菌药 ③与其它作用于PBPs的药合用可增强疗效。 ④代表药 注射用药:美西林、替美西林。 口服用药:匹美西林。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4)半合成青霉素的一般合成方法
半合成青霉素的合成是以6-氨基青霉烷酸(6-Aminopenicillanic acid, 6-APA)为原料,采用酰氯法或酸酐法等方法接上各种酰胺侧链得到。例如氨苄西林的合成可以6-APA与D(-)-α-氨基苯乙酰氯盐酸盐反应进行合成。
3.典型药物:阿莫西林(Amoxicillin)
3)半合成头孢霉素的一般合成方法与半合成青霉素类似,半合成头孢霉素的合成是以7-氨基头孢烷酸(7-Aminocephalosporanic acid, 7-ACA)为原料,在3位和7位接上相应的取代基得到。
4)典型药物:头孢氨苄(Cefalexin)
化学名:(6R,7R)-3-甲基-7-[(R)-2-氨基-2-苯乙酰氨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化[4.2.0]辛-2-烯-2-甲酸一水合物。又名先锋霉素Ⅳ,头孢力新。为6R,7R;7位侧链为R的构型,一代头孢,对G+作用强;口服效果好构型
6.非典型结拉维酸
青霉烯类:
单β-内酰胺环类:氨曲南
重点提纲
二、青霉素类
重点:青霉素G
结构
性质:COOH,酸性:稳定性:内酰胺,水解;对酸、碱不稳定,水解、重排;聚合反应;
优点:安全、价廉、疗效确切
缺点:代谢快-------如何解决
影响药动学及药活性
头孢菌素特点:种类多---可变部位多,抗菌谱广:G+ G-,过敏反应小,对酶稳定
7-ACA及7-ADCA是合成半合成头孢菌素的重要原料
半合成头孢菌素各代的特点:关注抗菌谱、肝肾的毒性及药代动力学特点
典型药物:头孢氨苄:结构、构型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疗效降低的原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讲授内容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 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三、非典型-内酰胺类抗生素 四、-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共性
概
述
β-内酰胺类抗生素(-Lactam antibiotics) 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临床最为 常用的药物是: 青 霉 素类:基本结构为 6-氨基青霉烷酸 头孢菌素类:基本结构为 7-氨基头孢烷酸。 非典型-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环
1、抗菌谱广,作用强
2、对-内酰胺酶稳定
3、过敏反应发生率低
头孢菌素类分为四代的依据
抗菌谱:广谱?窄谱?
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
抗革兰阴性杆菌作用的不同:绿脓?厌氧菌?
肾脏毒性的差异:安全性
常用头孢菌素的分类
第一代:头孢噻吩 头孢拉定 头孢氨苄 头孢羟氨苄 头孢唑啉等 第二代:头孢呋辛 cefuroxime 头孢孟多 cefamandole 头孢克洛 cefaclor 头孢丙烯 cefprozil 等 第三代:头孢噻肟 cefotaxime 头孢曲松 ceftriaxone 头孢他定 ceftazidime 头孢哌酮 cefoperazone 等 第四代:头孢匹罗 cefpirome 头孢 吡肟 cefepime 头孢利定 cefolidin 头孢噻利 cefoselis
3 G+杆菌感--染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如白喉、破伤风, 但应加用相应抗毒血清以中和外毒素; 4 G-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
炎、淋病;
5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 6放线菌:放线菌病. 请结合青霉素的抗菌谱尝试总结青霉素的疾病谱?
β内酰胺类抗生素(IV)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广泛用于临床的静脉注射抗生素。它适用于多种感染 症状,具有优秀的药理学特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请注意以下注意事 项和剂量调整。
临床应用
广谱抗菌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广谱抗菌谱,能有效对抗多种细菌感染。
感染控制
应用于手术后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情况,有效进行感染控制。
剂量调整
1 肝功能异常
肝功能异常时,需调整 剂量,谨慎应用。
2 肾功能异常
肾功能异常时,需调整 剂量,谨慎应用。
3 儿童
年龄较小的儿童需注意 剂量调整。
处方解读
用药指导
在处方中明确注意事项和剂量 调整。
用药时间
详细指导用药的时间和用药周 期。
患者信息
了解患者个人情况,谨慎选择 适当剂量。
院内感染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院内感染治疗的重要选择,能够有效控制细菌传播。
适应症
1 呼吸道感染
2 尿路感染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感染。
应用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尿路感染。
3 皮肤感染
用于治疗蜂窝织炎、疖、脓包等皮肤感染。
药理学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吸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经静脉注射后迅速吸收,达到高峰浓度。
2
分布
药物分布广泛,能快速进入组织和液体中,有效达到感染部位。
3
代谢
一部分被肝脏代谢,需要剂量调整。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可能出现荨麻疹、皮疹、过 敏性休克等过敏反应。
胃肠道反应
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 肠道反应。
肝肾损害
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导致肝 肾功能异常。
注意事项
过敏史 肝肾功能 药物相互作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目录
一、ᵝ-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 二、ᵝ-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作用及不良反应 三、非典型ᵝ-内酰胺类抗生素 四、配伍禁忌
分类
一.青霉素类 1.天然青霉素 2.半合成青霉素:耐酸青霉素、耐酶青霉素、
广谱青霉素、抗铜绿假单胞菌青霉素 如:青霉素V、苯唑西林、阿莫西林、美洛西
林等
分类
二.头孢菌素类 第一代头孢菌素类: 如头孢唑啉、头孢氨苄等; 第二代头孢菌素类: 如头孢呋辛、头孢西丁等;
1.口服的头孢菌素可引起恶心,呕吐及 腹泻等 ;
2.因抗菌谱广,可引起二重感染,较严 重的是肠道白色念珠菌感染;
头孢菌素类 不良作用
3.第一代头孢菌素有一定的肾脏毒性, 第二代对肾脏毒性较轻,第三代则基本 无毒,但当肾功能不全时,仍应注意体 内蓄积;
4.某些头孢菌素使用剂量过大,伴有肾 功能不全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可引起 出血并发症;
青霉素类
抗菌作用
♣对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阳性杆菌、革兰 阴性球菌以及各种螺旋体均有很强的杀 灭作用。但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作用 较弱,需加大剂量才有效。
青霉素类
不良作用
♣主要包括局部刺激症状和变态反应
1.局部刺激症状,如注射部位疼痛、硬结 较常发生;
2.变态反应,特别是过敏性休克。重在预 防,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要积极抢救, 肌内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同时采取其 他措施,如吸氧、输液、人工呼吸等。
非典型ᵝ-内酰胺类
3.舒巴坦: ᵝ-内酰胺酶抑制剂,抗菌作 用略强于克拉维酸,如头孢哌酮钠/他舒 巴坦钠;
4.他咗巴坦:ᵝ-内酰胺酶抑制剂,较舒 巴坦抑制酶作用强。与ᵝ-内酰胺类抗菌 素合用时,抗菌作用明显增强。临床使 用其复方制剂。如头孢哌酮钠/他咗巴坦 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过敏反应:皮肤过敏、血清病样反应多 见,过敏性休克:5-10/10万,死亡率 20%。 表现:循环衰竭,呼吸困难,中枢症状 (昏迷、惊厥、意识丧失) 抢救:首选 肾上腺素,皮下或肌注0.51mg ;严重:稀释后推注+氢化可的松 对症治疗:人工呼吸、吸氧、抗休克等
3.广谱青霉素 耐酸可口服,不耐酶 氨苄西林 ① 广谱:抗G+菌略差青霉素G, ② 抗G-菌较强(伤寒、大肠、变形杆 菌等),主要用于伤寒、副伤寒、 尿路及呼吸道感染,无抗绿脓杆菌 作用。
阿莫西林:抗菌相似氨苄,抗肺 炎球菌、变形杆菌强于氨苄,主 要用于支气管炎、肺炎治疗。
4. 抗铜绿假单孢菌广谱青霉素 羧苄西林 ①不耐酶、不耐酶。 ②广谱:相似氨苄,但抗绿脓杆菌强,主 要用于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染。 ③单用易耐药,常与庆大霉素配伍,不混 同静注。 其他:磺苄西林、替卡西林、阿洛西林、 哌拉西林、美洛西林等。
青霉素 penicillin G 天然青霉素是从青霉菌的培养液提取而 得,含G、K、X、F和双氢F等,其中G产量 高,有应用价值。
钾、钠盐粉针剂稳定,常温下数年有 效 水溶液不稳定,常温数小时部分水解,效 价↓,可产生致敏物质,故临用时配制。
药动学
不耐酸,口服胃酸破坏。i.m(肌注) 吸收快而完全,15-30min血药浓度达峰 值,t1/2 =0.5-1h,作用维持4-6h,脑膜 炎时,药物进入脑脊液,达有效浓度。原 形肾小管分泌排泄,与丙磺舒竞争排泄, 合用提高青霉素血药浓度。 给药剂量:一般感染40-80万u/次,2次 /日i.m严重感染4次/日,或更大剂量。
β—内酰胺类抗生素